小班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小班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实例。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一
设计思路: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二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运用先前有序观察的方法,观察、比较小瓢虫。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个别幼儿使用放大镜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给予其他幼儿提示,如:××小朋友还会上下移动放大镜,估计在调整距离,使自己能够把小瓢虫的样子看得更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响幼儿的观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设计意图: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再次帮助幼儿梳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过程性的小问题:用刚才的好方法,从小瓢虫头部开始看起,一点一点往下看,比比两只小瓢虫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帮助幼儿再次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小结: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一)、平时谁会使用放大镜?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设计意图:放大镜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放大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放大镜的功用,加深幼儿对放大镜的了解。
小结: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三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四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2.操作。
观察要素: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四、拓展和延伸。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五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六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七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八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九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
教学准备: 。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
生:可能是只笔。 。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
生:打开看看。 。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
生:是把的圆镜子。 。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
生:…… 。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
生:想玩。 。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
生:中间厚两边薄。 。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
生:还有个把。 。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
生:能把物体放大 。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感觉放大镜为人们的观察活动带来的方便,对放大镜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人手1只,用来观察的实物,如动物标本、树叶书签、图书等。
1、出示一种动物标本,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欲望。
2、幼儿加快关于放大镜的已有经验。
教师:你用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教师:你见过还有谁也用过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做什么?
教师请每位幼儿取一只放大镜小心地握在手里观察。
教师:放大镜是什么样的?握在手里的叫做什么?
教师:人们用放大镜的什么地方观察?
教师:放大镜的镜片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品。
请幼儿自选一种实物,使用放大镜进行自由观察。
再请幼儿谈谈使用放大后的感觉。
教师:假如没有放大的帮忙,我们会感到怎样?
教师:如何使用放大镜才能自得更清楚?(注意放大镜和实物之间的距离,可以将放大镜对准观察的实物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寻找出一个最好的距离,才能看破得最清楚。)。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一
认识花的构造。
了解植物生长的要素。
各类花朵、花冠型态图、花的构造图、盆栽植物、花种子。
1、请家长带幼儿至花店购买一朵花让幼儿带来学校,并且告诉幼儿花的名称。
2、请幼儿拿出所带来的花,一一介绍花的名称。
合)。
4、再请幼儿观察,花朵除了花瓣之外,还有哪些其他构造呢?接著老师展示花的构造图,向幼儿介绍花萼、花蕊及其他构造,以及它们的功能。随著老师的介绍,请幼儿一一找出这些构造。
5、请幼儿想想看,花长大需要哪些东西呢?向幼儿介绍植物生长的要素:
(1)空气:在白天时,植物是吸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呼出氧气。
(2)水: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品。
(3)阳光: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分。
(4)土壤:供给营养。
6、带领幼儿分组进行各种要素对植物的影响实验:
(1)準备两盆植物,将一盆植物放在阴暗的地方,另一盆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2)再準备两盆植物,同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每天浇水,另一盆不浇水。
(3)準备一些花种子,分别撒在沙地、土壤和水泥地上,每天按时浇水。
7、一个礼拜之后,与幼儿讨论实验的结果并进行记录。
能说出花的各个构造名称。
能说出植物生长的四大要素。
引导幼儿完成「花的身体」学习单。
到乾燥為止。以备日后做押花卡片之用。
小朋友互相探讨。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2、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三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eyesmalleye活动纸-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1.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还可以干什么呢?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2.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4.实验结束后,bigeyesmalleye活动纸-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对于是否理解放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四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小结: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一)平时谁会使用放大镜?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小结: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一)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二)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五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放大镜是“凸”“透”镜。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七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八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推理探究法。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十九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小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优秀20篇)篇二十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