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念青松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和有条理。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一

摘要:中职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每一位职校教师身上。所以,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脉搏,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中职学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行为规范差,创新离中职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摈弃这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憧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按教师的教导学会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就行了。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2.转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1.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则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若教师上课时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权威的姿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思维就被抑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如讲rlc串联电路,当画相量图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的相量图不画成ucul呢?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当xlxc时,电路呈感性;当xl。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现阶段中职学校各科的课时普遍较紧,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第二课堂不是课堂的简单延续。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结果,教师以顾问身份出现。这样学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受教师的影响更小,更容易创新。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和挫折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性,对提升创造力很有好处。

4.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训练。(1)观察;(2)联想和想象;(3)抽象;(4)模式认识(对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找到共性,纳入规范);(5)类比;(6)躯体思维(通过感官感知从而加深理解);(7)层次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9)模型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个模型);(10)转化思维;(11)综合(能运用各种帮助思维的工具得出结果)。

在信息时代,学生最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他知道用什么手段获得所需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把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二

反思使学生不拘泥于题目本身,而是利用发散思维,通过解题的方法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比如,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计算教学。在解答1.25×7.5×0.4、10.56-3.7×0.2-3.56、5.3×4.5+5.3×5.5这几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找出解题的规律,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这样的题目找出解题的综合办法,并找出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

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

因为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所以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解答完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提问题式的反思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的反思,通常采用的问题有:解答这个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哪种解题方法简洁?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这次解题,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解题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维都有直接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比如,对分数的`学习及问题的解决:一本书,第一次阅览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次阅览了全书的二分之一,这本书还有没有阅览?两次阅览了全书的。这道题包含了分数的加减法,多数学生都很快解答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还是要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类似的解决中可以迅速、准确的解决。

三、课堂结束前的回顾反思。

课前对知识的反思就是对知识的预习过程,学生通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和应用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这需要教师依靠平时的教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理解。比如,对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在进行学习前,学生就可以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三个数字的倍数就会有各自的特征呢?其他的数字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呢?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这也是课前反思的效果。

四、课后的反思。

进行课后的反思,也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阶段,课后反思应是一个复习的学习过程。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学生可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达到学习所要求的水平,所学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等。比如,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在课后,学生就可以参照校园内的实际图形(如花坛、操场、讲台、课桌等)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并进行反思,看是否对面积的计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五、建立错题集,在错误中反思。

只要对知识进行学习,就难免会出现错误,数学这门学科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别说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是教师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解题中,不再犯从前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对每次出现的错误都应该记录进去,并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在题目旁进行标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错题进行收集记录,找出错误的理由,掌握错误的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尽量避免在未来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三

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迁移能力是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按照过去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对新的学习产生的效果,可将迁移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对新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者对新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笔者依据迁移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做法.

作者:郑金宾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刊名:天津教育pku英文刊名:tianjin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2关键词: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四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五

摘要:个性化展示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再教育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体育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体育教学;个性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情商加智商、全面加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定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当然作为学校重要教育手段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手段,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正如钟启泉教授说的,“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也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最为直接,通过体育活动,可把少年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通过形体语言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育需要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性,当然接受教育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身体的发展需要体育的支撑。在他们的身体发展中,不管是身体的平衡、协调、力量、速度还是心理健康,都离不开体育运动。他们对体育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体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如在课堂中有些学生会对某些球类项目特别感兴趣,会尽可能地参加有球的活动,而有些学生会对某个游戏特别感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区别对待。

(二)体育兴趣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内在趋向性与选择性的表现,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正如有些学生喜欢游戏而厌恶单纯的跑和跳,有些喜欢球类而厌恶其他项目。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通过体育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种个性倾向性既可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也可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提倡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体育智力这里主要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动作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其因人而异,其中能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并能将有关知识转移成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力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活动的核心。

(四)体育能力它是学生完成各种体育动作的综合能力,由自我评价能力、运动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自我锻炼和组织能力等几种基本因素组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建立其体育能力的基础。

(五)体育气质它是在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从心理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与倾向性等综合特征。气质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气质类型与学生个体的生理素质关系尤为密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认真观察他们的不同气质,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育与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就是不限制和抑制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的理解以及各种活动形式。当然,它并不等同于“放羊式”的教学,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有目的、有组织的自愿参与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形式,为此,可尝试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气质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体验快乐体育、健康体育。让体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在教学当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能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追求。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生平时喜欢的切实可行的乡土教材内容。在体育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应从体育教育的内容、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方面渗透乡土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不顾学生个性和差异千篇一律、单调一致的状况。在小学阶段,儿童乐于跑跳和游戏,学校可以组织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引导他们参与体育运动,认识体育教育,形成初步的体育兴趣,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让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时代新人。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体育项目的空间。首先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特别是山村学校,争取让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都能在学校开展。体育课上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气质爱好,在完成统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活动。其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让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主动权。

(四)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团队”主要指班集体或练习小组。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小组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张扬个性的重要平台,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条件,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加特长、情商加智商的新时代建设者。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受到公众的广泛注意.数字化的`社会呼吁着优质的数学教育,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产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逐步形成,教师角色得到新的定位,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识别、自主参与选择、自主参与摄取、自主参与调控的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一些看法.

作者:黄云鹏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七

二十一世纪初,滚滚教育改革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席卷神州大地,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与机遇,在这过程中,传统教学观念受到极大冲击,教育的新思想日渐为教学所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必须在这时代变革之即抓住机遇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能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前提。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行而信其道的效果。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白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教师要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而这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表现。

2、启发引导、激发兴趣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冲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欲望的产生,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些主体性学习构成的重要因素都是以兴趣为基础,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一块重要基石。

3、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手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本的奴隶,历史课决不能搞成一言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解释课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也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知,这样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会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会学”,而不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会”只是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培养的桥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历史活动课,强调是“活”,突出的是“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每一次活动课都要精心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都由学生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起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给学生以极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如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这段历史感情色彩浓郁,我通过组织几次演讲,促使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两台发动要。此外,还开展了唐诗、宋词的朗诵比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他们综合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发展史,它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尝试历史学家的滋味。再如角色扮演,我指导学生上演了“百家争鸣”一目,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儒、墨、法、道四大家,先由主持人(学生自己担任)简明扼要地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然后四大家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派的主张,紧接着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论争,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代表各派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通过赛前充分的准备,学生把很多抽象难懂的东西化为了具体生动的东西,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把握更准确,而且论争具体,有很强的对抗性和逻辑性,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收获大得多,感受深得多,效果好得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之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不断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八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是:

1.1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用词语练习说话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词语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首先会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上中高年级后,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要把这句话说具体。在进行此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了,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3利用文中插图练习说话。小学生现在用的新编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利用插图练习说话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画面的静景想象动景,从人物的神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将插图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彼得母子的表情,想像一下,她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4通过复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允许学生有某些发展与创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作适当的取舍,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大有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故事会”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而且讲完后让大家评论讲的怎么样。“课文表演”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选择角色,设计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专题讨论会”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在会议上口头发表意见。由于语文课外活动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或搜肠刮肚,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由于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不清楚以外,更多的则是腹中空空,语言贫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语短意深,信息量十分丰富,启人想象,发人深思,还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了,感动了,信服了还不够,特别是那丰富的语言材料,得让学生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吸收语言营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便做到随时取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有几百篇优秀文章烂熟于胸,学生定能出口不凡。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说话能力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仅仅靠上语文课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课外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随时纠正学生语意不明,用词不当,使用方言土语,句子不完整等语病,把说话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随时注意语言教育,能不能够抓住语言教育的时机,是能不能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是说话训练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只有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说话能力才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九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中学)。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物理这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思想是影响行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物理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摒弃传统课堂的弊端,要将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上来;要将单一的知识灌输式模式转移到以生为本的课堂当中,进而,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应对高考的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多样化教学活动的保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要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本文对“动手操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能够让学生在我们搭建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授课时,我选择了动手操作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实验原理,即:利用公式v=?驻x/?驻t来计算出平均速度。接着,鼓励学生借助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等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并能有效地分析纸带上的数据,进而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自主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时,也为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如,在教学“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回忆:什么是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2)猜想: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弹性势能的大小?(3)思考: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弹性势能是否也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无定法,在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立足于物理教材,要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入手,切实将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进而在发挥物理学科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蔡连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11)。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

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项目,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兴趣是保持课堂活力,激发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刻板,往往注重竞技性的内容,所以,很多学生喜欢竞技的项目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应以激趣为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在青少年时期对体育项目的竞争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与学生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出发,多增加些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活动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大胆进行尝试,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这种做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外乎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思想在教师头脑里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中心的这种观念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教师,他们没有将学生看做活动的中心、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伙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使得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特长与个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只不过不同的过程主体的体现程度不同。因此,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同时也要改变教学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例如,进行上肢力量练习,要求学生做引体向上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在生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练习,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体育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体育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身体条件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有选择性,不能搞一刀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并对每个组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可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指标,并让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找到自己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做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更有意义。

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学校体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学生身体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少讲,让学生多练,让学生在联系中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练习跳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方法外,教师也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尝试其他方法。教师在进行球类教学时可多用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组织练习,并指导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增强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应用能力也不可忽视。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教师既可以采取耐久跑这种练习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不同,采用越野跑、定时跑、距离跑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贯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劝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

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5、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广“泛的现象,它既包括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包括教材教法以及情感态度的迁移。教与学过程中,迁移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其规律更是教师实施教学所必需充分运用的。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我们通常所指的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其本质也就是迁移的过程。当然,迁移过程中亦存在着干扰,只有正确掌握和合理运用迁移规律,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排除干扰,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规律性,教师的示范讲解是一种有意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指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事学习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的过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实现教学迁移的重要条件。

运用迁移规律中加强各项目技术间的横向联系,优化教学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迁移的范围和迁移效果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之间包涵着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后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容易。例如:熟练掌握短跑的加速跑技术后再学习跳的助跑技术,就更容易获得技能的迁移,技术的掌握靠理解,而技术的运用则靠迁移,只有理解知识,牢固保持和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新的迁移。迁移也是理解的标准。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技术的体会理解,并注重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知觉和辨认能力的培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可缩短练习时间,加速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目的在于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对于学生已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这种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愈高,则实现学习新迁移的可能性也就愈大。例如:学习体操的踺子后空翻动作与撑竿跳高的起跳腾空动作,在已具备掌握体操动作的水平上,再学习撑竿跳技术,更利于新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上,为了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中必须首先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原则落实在中心位置上,切实抓好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合理运用技术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作。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一

摘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发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内化学生相对稳定的思想和习惯,最终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素质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让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中学生的情感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并不受认识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情感和兴趣的支配。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高中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现代教育模式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样才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在对空间几何图形的画法及空间图形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动静结合,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和情感,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主观上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多采用“诱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反省自己的认识过程、思维方式和方法,挖掘自己的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逐渐使自己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总之,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只有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二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各类猝死事故屡见不鲜,折射出国人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其中固然有缺乏体育锻炼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坚持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就此对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终身发展加以研究,希望对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有所推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策略

1.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使之形成一种生活观念。通过高中体育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价值所在,并逐步将之转化为终身坚持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和健康打下基础。

(2)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孩子形成和稳固个人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不断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要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其实践能力,也即通过三年的高中教育,使之对体育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

2.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体育意志力普遍较弱。体育意志力是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动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意识形态,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更利于推动高中生树立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观念。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调查可知,当前我国诸多高中生对于体育和体育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更缺乏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和恒心。

(2)高中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于高中阶段学生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思想发育都处于相对特殊的时段,日渐或已经成熟的身体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男女特征差异,尤其是女生对于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顾虑,例如,担心生理期发生侧漏而出丑、跑步中乳-房抖动而引起男生好奇的目光等,致使其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较低,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3)高中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指导。高中生在校期间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压力,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教师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学生注重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此类现象直接降低了学生接触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而且由于学校体育场地有限、高中课余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时间严重缺乏。

3.强化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具体体育项目的锻炼,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认识上对终身体育的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其自身身体及精神上的重要作用,引导高中生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所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阶段,老师要对学生的身心状态以及人体运动规律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

(2)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少年的初期,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相比较中学时期来说较完善,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好胜心较强,本身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体育运动能力。竞赛、游戏等体育活动,因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高中生的青睐。因此,综合体育活动受欢迎的特性与高中生的身心状态,高中体育老师应据此尽可能地设计出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使之主动性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并逐渐建立深厚的情感。通过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使其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体育对个人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对体育活动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随着参与时间的逐步累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必然增加。

(3)优化高中体育教学环境。人的行为、情感、视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校要努力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形成个人生活理念。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 适当增加体育科目课时,以促使学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接触到体育;其二,根据学习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参考文献:

[1]刘 健.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龚正伟.体育教学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体育教学,不仅是学生在技术上知道如何去完成某一个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社会,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体育教学既要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身体发展,更要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对象及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

一、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一)、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中学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他们肩负着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学会自我锻炼的使命,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培养的直接使者。一切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最终都要靠体育教师来贯彻、落实。然而目前,一些体育教师仍然抱着过去体育教学中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不重视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培养,认识不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培养的紧迫感,必要性,又怎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呢。因此,只有体育教师本身观念正确,他才会把这种正确的思想观念贯穿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

其次要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要真正将学校体育搞好,领导是关键。领导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观念,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工作积极性。

(二)、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这样一些弊端:一是内容过广,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学会。二是某些内容重复太多,如站立式起跑,小学在学,中学在学,大学还在学,学生必然感到厌烦,影响到学习的兴趣。三是某些内容的选择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硬要强迫学生去学,必然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四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必然也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参加体育活动兴趣。五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终身效应,比如技巧中的某些项目、实心球等,有谁毕业后还拿着个实心球去锻炼的!这都让学生对体育课及至体育产生厌恶情绪,进而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三)、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不少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时间固守于陈旧的观念之中,观念上固守于“重复练习法、分解练习法、讲解示范法”等。忽视最具情趣的游戏和比赛法,常常出现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局面。光练不玩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积累,相反,教师每一次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博得学生对教师情感取向的基础,从而产生体育爱好,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动力源。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应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激发动机,提高兴趣,切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分腿腾越教学时,有一部分女生胆小害怕,不敢做,我通过简要讲解和正确的示范外,适当降低高度、缩短踏跳板和跳箱之间的距离,帮助和保护这些学生进行练习,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且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以坚韧毅力、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时,不但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大家知道,过去那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因为它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往往导致学生视参加体育锻炼为一种要求而不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求,其积极性自然就会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例如,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将各项目的锻炼方法、要领、作用等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主观想象来选择组合一项或多项锻炼方式,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练习,使学生感觉到这种选择是根据自己需求来作出的,而不仅仅是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让学生体会到参加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如组织各种比赛,可将比赛的宣传、规程的制定、裁判及组队等工作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克服了锻炼的枯燥,带来了锻炼的乐趣。

(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费力气就取得优异成绩,而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则费尽努力仍不能达到要求。其结果,前者往往因成功来得太易而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失掉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后者往往因屡战屡败而丧失信心,失掉对体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还可通过现代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竞赛规则和技能、技术等,学会欣赏体育,从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理论课自学能力

“知识的奇特就在于:谁真正渴求它,谁就往往能够得到它”(杰弗里斯)。中学生每人都有一本体育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本的作用。在体育课上要布置预学所学动作的基本方法、动作要领,并设置疑问,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课本的预、复习,增加自学环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看课本的习惯,让课本真正发挥作用。学生自学课本,教师要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重、难点。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时要适当留一些思考、待查证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余阅读与此内容有关的内容,以扩大体育知识面。

(二)实践课自觉锻炼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另外,应选择一些健身价值高又简单易行的项目进行课堂素质练习。如双杠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锻炼、实心球、各种健身跳、健身跑等,要求学生掌握练习方法和练习原理。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保障。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三

反思,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发挥指导、支配、监控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反思概念获得的过程,形成科学认识。

在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从而获得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及时进行反思与回顾。通常可反思以下几个问题: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新的概念与已有概念具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比如,三年级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就需要清楚分数是因为实际生活中人们没有办法用自然数表示数量的多少时,产生的一种新的数。分数和以前学习的自然数一样,都是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分数和平均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每份的结果都是自然数,如果不是自然数,就要用分数表示。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结果,也能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反思过程,本质上就是概念本质清晰化的过程。

二、反思规则探究的过程,提升探索能力。

数学学习内容有很多是对某一计算方法或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有助于不断提升探索能力。通常可反思下面几个问题:规则的获得经历了哪几步?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得出的规则是合理的吗?还有其他的途径探索这一规则吗?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学生独立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可及时组织反思:这个公式能作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般公式吗?为什么?使学生发现探究的过程要兼顾所有的对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延伸思考: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吗?课后可以试一试。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其他的途径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提升探究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但一些学生面对多样的计算方法,往往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整理、比较,沟通各种计算方法的联系,凸显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是简洁、方便还是自己习惯?为什么会放弃原来的方法而认同新的方法?为什么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方法独特在哪里?在反思的过程中,将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三、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能够提出多样的方法,而这些多样的方法背后都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支撑。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题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了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的替换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无论是“大换小”还是“小换大”,无论是“倍数关系”还是“相差关系”,替换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替换要保持总量不变,本质上都是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数量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而对于选择哪种量进行替换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反思中,学生会更深切地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基本的解题策略形成深刻的认识。

当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四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时:第一,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一般了解,并注意让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要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第三,观察时要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位置。观察时如果选择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总之,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三、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占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掌握创新方法。

1.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上的离心力原理。

2.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思维。如跑步教学时问:“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38°-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

3.创新排列、打破定式。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好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后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个小组一个实心球,画出一定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实心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以前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的游戏活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五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由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动机,引发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学了书信以后,我给全班的同学发了信,并要求他们回信,全班同学为了和老师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写信的热潮,而书信的写法在写信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强化训练,注重时间,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松》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及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体明确了,我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是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信息来源有了,许解决技术问题,我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松的知识。

三、引导积累,知道运用,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的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灯油关信息,有选择有重点地摘抄,并知道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培养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把学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种途径发表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就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积累、运用、处理信息,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的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将“实现学生好曾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目标执行到底。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六

论文内容摘要: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条件,而语感培养又是普通话提高的关键。本文对语言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性及在听话教学、阅读教学和说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论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条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草案》的规定,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要求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一级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高分低能,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往往低于证书考核达标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只把普通话当作一门考试的科目去学,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普通话语感,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是言语实践的灵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的声音就应该有很好的语感。所以在师范类学生的语言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十分必要。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夏丏尊和叶圣陶等前辈曾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但长期以来,语感和语感教学、语感培养并未被人们真正地理解和重视,语文教育界对此也敬而远之,不敢涉足。语感就像一个飘忽不定的幽灵,又像一个捉摸不透的“尤物”,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千万不要涉足“语感的沼泽”,于是,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成为一片荒原、一潭死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形势新问题的冲击下,在语文教学自身改革的召唤下,一些学者专家和语文教师才致力于“语感”这一荒原的开发,语感才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自“五四”迄今,有不少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向能力的转化。这种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至今仍在语文教育界有一定市场。但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特别是语感的培养,主要靠语言实践。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实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清培养语感和传授知识的关系,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掌握好传授语文知识的“度”,将培养语感和传授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感中传授知识,借助知识进行语感培养。只有这样,才可能及时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我们知道,语感的习得只能来自于语言学习者的言语实践,而这样的实践只有四种形态,即听、读、说、写,也就是说,语感的习得只能从这四种形态的训练活动中得以实现。因此,要谈语感培养的途径,也只能从这四个方面着眼。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听话能力是口头语言的接受能力。听,是信息的输入,是内化的吸收。听话活动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直觉思维加以辨识、记忆、理解、品评的过程,是以识记、理解语文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话人将说话人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直觉思维)的过程。听话活动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时空性,听人说话要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制约,脱离这种时空,听说交流就难以进行;二是意向性,由于口语声波稍纵即逝,要求听话人高度注意和情感的高度投入,做到入境入情,尽心尽力;三是感知性,及时接受话语代码,辨识声波符号,储存语言信息,为思维的深加工充分准备素材;四是理解性,将接受的口语声波信息通过思维进行排列组合、筛选加工,迅速理解和品评说话人的意思。

在听话教学中培养语感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听辨训练,包括辨音辨调和捕捉词语两个方面。前者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作同音字辨识的训练,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老龙生气闹老农,老农生气闹老龙,龙怒农恼农更怒,农怒农闹龙怕农”之类的绕口令听读训练;也可以让学生作多音字辨析,例如“着”字有四种读法,“差”字有四种读法,“和”字有四种读法等。可以是声调训练,包括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声的训练和诗文朗诵中昂上、降抑、弯曲、平直四调的训练;还可以对照普通话标准读音,进行校正方言读音的训练。捕捉词语是培养学生的语汇感。即通过经常让学生听读、听说新鲜词语或关键字眼,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捕捉词语的能力。二是听解训练。即聆听理解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的语义感,也就是训练学生对通过听觉器官并经过大脑辨识的一连串负载语言信息的声波符号进行筛选、组合和提要,以此准确全面地理解说话人所说的内容。通俗地说,听解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这一训练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把握中心,听记摘要,听问作答,听话推测。其中如何掌握听话推测较难。听话推测就是根据已经听到的话语内容来推测、判断其他没有听到的有关内容。或者听测原因,或者听测结果,或者听测说话人物,或者听测说话意图,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训练,它可以全面训练学生听话的辨识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品评力,也可以培养注意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听话训练的浓厚兴趣。三是听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的意感和情感,即对话语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的品评能力。也就是训练学生学会评价和品味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和说话特点。这样的训练可以是听后评议、写听后感等。

“读”从言,和看、阅不一样,它必须发出声音,默读、阅读是后起之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主要就是强调多读、熟读对培养语感所起的巨大作用。何谓诵读呢?《新华词典》上解释为:“诵”即“念”,诵读,即念(诗文)。我们认为:诵读就是把书面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述活动。诵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就培养语感而言,诵读法不是已经过时,而是应该倡导语文教学借鉴这种优良的传统,并且大力弘扬之,给它注入新的血液,在继承中创新。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诵读的功能。孔子的话从来都是微言大义,他教育弟子除采用启发式教法外,更常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把握言语作品的微言大义。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不仅重视诵读,而且主张“熟读精思”,他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见《朱子学的》)。用清人唐彪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倘若诵读能达到如此境界,语感也就自然养成了。对于言语作品,要从文字中“看”出声音,又从声音中“看”出语气语调,决非易事,比起“读”来,对语感的情感功能要求要高得多。因为诵读可以用学生自己的声音去复活言语的声音,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言语,从而复活言语的语气语调,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样,同时就会又把作者的感情通过声音给读了出来。诵读,必须读进去,又读出来,一进一出,学生情感既得到了升华,语感也同时得到了培养。为了培养语感的情感功能,光看不行,非重视诵读不可。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诵读。怎样读效果好,怎样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应给予指导。运用诵读教学法,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短文的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首先要使学生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以形成“语气感”,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让学生读懂文意,领悟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成“气势感”,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读出精神来,要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这是第三境界。

达到了这三个境界,语感的培养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教学中要从诵读的境界着手,培养语感。语气上,要指导学生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同时注意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如顺装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从而表述出丰富多样的情意和各种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等。文气上,如诵读《海燕》、《国家荣誉感》、《白杨礼赞》,就要让学生读出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感悟其通篇一气,流畅跌宕,沉着激壮的气势;读《绿》、《春》,则要让学生感到情思悠远,意境优美,文气舒展有致;读《朋友及其他》、《散步》、《喜悦》、《提醒幸福》,就宜启发学生读出一种人生的感悟,读出人们在幸福时刻的语速、语调和气势。这样的语言学教学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才会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诵读中的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增强语感,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要求做到准确、流畅、传神。准确即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句读分明,停顿合理,不哼读,不唱读,不拖泥带水读。流畅即读得连贯流利,恰当把握语调和语气,体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传神即有感情地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诵读中的背诵就是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它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模仿名家名篇行文说话,提高语文素养。背诵时有量和质的要求:在“量”上,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篇段。在“质”上,则要求精选背诵材料,所背诗文,或是名家名篇,或是典范段落和精彩片断。此外,教师还要加强方法指导,尤其是经典作品篇目,更要提示文章脉络或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所背内容,习得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方法可以归纳为:感情朗读,激活语感;形象再现,诱发语感;结合语境,把握语感;生活补充,引发语感;比较揣摩,增强语感;积累运用,丰富语感。

说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能说会道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特长。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成功的因素。西方人把“舌头、金钱、电脑”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法宝。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普通话测试中有40%的分值来自命题说话,要求在3分钟内,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话题,连续说一段话。主要考察受试者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即语音的标准程度,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我们要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培养说话的语感能力。说,是信息的输出,是思维的物化。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说话就是表情达意,既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又是一种明显的情感活动。从语言学和信息论的视角审察,说话是语言信息的编组合成和输送传导。说话活动的特点:一是迅捷性,言语转换快,口语语速快,信息传递快,声波消失也快。二是针对性,即运用口语进行交际都有一定的交际对象,不是自言自语。三是灵活性,可以先想后说,边想边说;可以独白对白;可以快说慢说;可以多说少说,还可以不说;可以直说、明说,也可以曲说、暗示;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可以说不同的话;还可以用手势、身段、眼神、表情等体态来辅助说话,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等,我们知道,一个信息的获得=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四是意向性,也就是口语表达中伴随着说话人明显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倾向。在日常的说话活动中,总是以“感”为主,“思”属辅助地位。完全“不假思索”、“信口开河”或全靠“打腹稿”就能达到文不加点,一字不易的程度,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大量的、基本的。一个五岁的孩子,开口就能说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我最喜欢我爷爷了,他每天都讲故事给我听,还买好玩的玩具给我玩儿,还让我吃喜欢的糖果,所以我最喜欢他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又不识字,自然没有学过语法学和演讲学之类的知识,也能自然而然说出一番极具说服力的话来,既未打过腹稿,也来不及斟字酌句,却是一篇上好的议论文:论点明确集中,论据充足可靠,尤其是论述极其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岂只“通顺流畅”而已。这个例子说明:在说话教学中语感是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

在说话教学中培养语感和在听话教学中培养语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能把说的语感和听的语感截然分开,孤立培养。在说话教学中培养语感有哪些途径呢?第一,要训练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培养良好的语音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普通话示范朗读或播放短文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做到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言为情发,用声自如。第二,要训练学生说话的得体感。比如,鲁迅先生的名著《立论》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的生日宴会上,贺客们纷纷说吉利话,唯独有一位客人“不相识”,讲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位客人说的这句话本身当然没有错,人总是要死的,但在那种场合下这话是不能说的。这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说话必须适应环境,要“得体”。在那种情况下,“得体”的言语行为不是对生死问题作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来讲究真实性;而是要显示说话人对孩子生日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情,表达贺客对主人家的祝福。第三,要训练学生说话的形式感。我们知道,语感是对言语形式的感觉感受。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言语内容。比如,《祝福》中的“老了”一词,可以用“死了、去世了、逝世了、见马克思去了、上西天了、与世长辞了”等等言语形式来替换,其中“死了”是最普通最直接的说法,其他各说或带有忌讳的意思,或包含委婉的含义。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意教授语言而不是习得言语。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说写结果中的音义结合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个体的说和写以及所说和所写,即个人的言语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运用不是同一件事,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语言还是帮助学生学言语?换言之,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语言的知识还是语言的运用?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正式学得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应该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习得语言。我们知道,言语的生成包括“言语意念的形成”、“内部言语”、“外部言语”三个过程。说白了,人们听话、说话、读文、写文,从行为来看,就是把人家的文与话还原为人家要表达的意;把自己的意转换成人家能理解的言,这就是言与意的双向转换。这种双向转换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内部言语,它是个体内部发生而不直接参与交际用的言语。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互相转换,靠的正是语感,而不是语言规则。我们平时判断正误、修改句子、推敲措辞、润饰文章,靠的也是语感。我们总是先凭语感听出或看出学生的病句,再通过语言知识的思考,指出其不合乎语言规则的地方。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是创新的,并且在范围上是潜在地无限的。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包括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在内,都不是也不可能依凭语义的理性范畴和语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任何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能力,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而来。言语能力的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了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思想,从教授语言和研究语言转向学习语言。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从而习得和积淀语感。普通话的学习,读正确、说清楚并不难,难的是要读活了、说顺心了,真正做到我口述我心,才能做到自己说得自然,别人听着舒服。最终实现语言学教学的目的,即一听就清,一读就懂,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读得美,说得好,写得棒。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j].语文学习,1990(9)。

[5]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6。

[6]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博士论文未发表。

[7]梁卫红.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3)。

[8]叶圣陶.听、说、读、写都重要[j].语文学习,1980(7):36.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总之,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已的个性特征,进行创造性教学,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创新习惯。不能就题论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教学目标。应以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确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和方法本身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每一次板书设计,每一节课的语言表达,每一个合乎情理发现等等都是创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教师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新颖,有独到的见解,观察的角度是否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自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与课程改革同步,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2.热爱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池糖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业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自已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早认识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否亲密友好,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顺利的进行,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效果。

师生间情感相通的基础是理解,它是师生实现和谐融洽的前提。师生间情感的互相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是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这样,教师的激情得以发挥,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发现自己,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性,自由地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爱因期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产生好奇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是他们创新的动员力。

在民族学校里,学生学习汉语是,都会遇到笔画比较多的字,比如说“赢”这个字不好记,学生一般记不下来,这时候老师问:这个字还有哪几字组成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回答说:“亡”,“口”,“月”,“贝”,“凡”五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导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并且会产生一种创新欲望。

4.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创设有变化而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内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情景教学论认为;情感与情景相伴,出境才能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形象,感染性性强教学投影、图书、课件、事物、表现和操作等手段,努力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景,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谈话,耐人寻味的故事,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你刚才在黑板上写的字既好看又正确,你还能不能用这些词语给大家造一下句子呢?”,“请把作文给大家读一读”,“他把课文朗读得非常好,大家来鼓掌“,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给他们以亲切感,创设美的情景,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教学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的心境,创造精神隐藏在这种心境之中,民主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营造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提出自己想设的氛围。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育从潜能,把学生诱导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教师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新内涵,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发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使知识能化。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向学生讲授一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地创出更新更好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的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6.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勇于怀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能质疑,善于问难,这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是表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思考质疑,激发他们多向思维,启发他们对现实问题和现在知识多问几句为什么。这样也就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跨世纪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生观,根据各种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营造一个重个性发展重标新立异,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环境,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创新素质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八

篮球作为一项讲究团队合作意识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还有助于他们的诸如涵盖集体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养成。笔者有幸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了一节篮球课,并获得全国一等奖。本文试图围绕如何在小学篮球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命题,进行探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小学篮球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素质强调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思想、心理特质,而素养更强调一种后天性的动态学习过程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核心素养是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三方一体的综合反映,并倡导一种具有可学性、可教性和可测性等基本特征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体系构建。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六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篮球体育教学因其较强的适应性和重要的推广意义而迅速扎根课堂。一是篮球作为一项讲究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项目,将其引入课堂,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小学生在篮球学习中领悟团队意识和“快乐体育”的运动精神,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良好影响。二是篮球是一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体育运动,走入小学课堂能促进它自身的推广和普及,使得更多人在接触和了解中热爱篮球。三是篮球的开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

小学篮球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之处在于分别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方面做循序渐进地展开和引导,从而有条不紊地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

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

以笔者执教的“原地运球”为例,教师要保证让孩子们掌握不同方式的原地运球、不同方向原地运球和多人合作运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运动精神和运动习惯,让学生于其中领悟体育课的意识所在——运动在“劳其筋骨”之外,还可以塑造性格、释放天性。教师应该在常规训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篮球运动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适时发展和拓展肢体协调能力。教师要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和学生互动中找出学生的问题,如没法集中注意力抬头运球、五指经常出现合拢而非分开的现象、找不到控制篮球的节奏点等问题,然后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给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带头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

篮球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教学,教师更应该着重以德育教学为抓手,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意识情感的培训也加入其中,篮球作为一项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项目,自然有着属于它的不可逾越的规则,教师应该把这种规则意识循循善诱给小学生们,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规则感”,还可以适当推行赏罚分明的“赞赏教育”,从而进一步深化这种“规则感”,学生遵守规则,则应该受到肯定和表扬,反之则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如笔者在篮球课教学中,对孩子们的表现都做出中肯客观的评价,而不是灌输给小学生们一种胜负心和竞技意识,在强调两两为一组的规则后,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分工,一人传球要看准时机而不是任意发挥,另一个接球的人也应该常盯同伴。这种角色的担当和任务的按需分配可以促进孩子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品格。教师在适当弱化胜负欲而把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放大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们从根本上领悟和追求到一种较为纯粹的体育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培养应该是贯穿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整个过程的。老师有必要把在运球过程中造成手指挫伤的原因、防护措施、急救知识等健康知识做到先入为主,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前预知篮球训练中的伤害,从而把运动风险降到最低。老师们应在进行篮球教学课程之前,做好充足的热身活动、询问是否有人不适合上场,并安排好见习等课前准备事项,让孩子们有一个合格的身体素质去完成篮球训练。剧烈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进餐后不宜运动,不要在不适当的地点运动会带来伤害,不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运动,选择最佳运动量,剧烈运动后不可马上坐在地上休息等一些生活常识和运动常识的渗透也极为必要。科学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宏观指导性的体系,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与良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进行有规律的多效立体评价测试。

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往往是需要定期定量的测试、监测和评价,这些测试和评价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中就可以完成。例如,可以在跳跃、奔跑、攀爬、翻越等过程中看出学生们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和怎样的运动习惯;从上课积极性、持久性、主动性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一些笔试、现场问答等方式的加入,可以测量小学生的运动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技能、体能和运用“三维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不仅仅是考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课堂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每一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自我心态的调整,以便自身可以积极投入到崭新的教育大环境中去,从而更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核心素养的积极教学作用也将会对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十九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时:第一,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一般了解,并注意让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要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第三,观察时要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位置。观察时如果选择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总之,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三、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占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掌握创新方法。

1.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上的离心力原理。

2.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思维。如跑步教学时问:“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38°-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

3.创新排列、打破定式。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好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后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个小组一个实心球,画出一定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实心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以前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的游戏活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什么是数感?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结果。如:,等。出现这样荒唐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学生缺乏相应的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一些数量的直观感受,建立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判断一些结果是否符合常规。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学会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或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数感能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联系实际,获取数感。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和数学打交道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有多大,可以让学生先测量1千克米有多少粒,再让学生算算粒米大约有多少千克。假设一个家庭一天吃1千克大米,那么粒大米够这个家庭吃多少天?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维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抽象的数据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数感。

二、合理估算,形成数感。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猜想与估算,只有在不断的猜想与估算中,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数感。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有多高,多大岁数了,这些其实都是数感在起作用。一个数感好的人,能比较准确的猜出人的`身高及诸如此类的数据。因此,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猜想。如:黑板有多长,教室有多宽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数感的积淀加深,更有利于知识和灵感的生成。

三、建立模型,强化数感。

当学生对数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建立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感。只有把数感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才能有助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比如:在向学生介绍高斯是如何计算1+2+3+4+5+……+100的结果后,可再让学生进一步计算1+2+3+4+5+……+n并将结果作为公式记住。

四、拓展应用,升华数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到数感对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时,应鼓励学生多运用数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要去解决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对于一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也要让学生试图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比如:某彩票的中奖率是1﹪,买100张这样的彩票是否一定会中奖等。只有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的数感才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总之,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思考、交流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数感,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一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之下,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品质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革其教学方法是致关重要的举措。

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四个方面: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着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高校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此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的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对其它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博的人,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博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扩展知识面,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的体育兴趣对高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普遍的。这和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纲要"相一致,应该广泛提倡。但就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商品化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培养某项专业的特殊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故应做到"博"而"专"。从心理学上认识,一个学生所以具有博而不专的兴趣,多半是其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常处于散漫状态,而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缘故;可是,博而又专的学生,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则已经建立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或者说,在大脑的多种神经联系中,有一支主动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支配着其它各种派生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使它们共同从属于主干,从而使其广博性更加持久,专业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还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体育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才能扭转体育教师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在某方面掌握了特殊的体育技能技巧,学生才会在某方面有所专长。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二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情景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激发体育兴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创新意识。

二、转变教与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能。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自制体育器材,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体育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现行和未来的教育强调娱悦身心、发展个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素质教育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并不是各种相关因素简单、随意或偶然性的结合,而是教师对“体育”、“教材”、“育人”、“学生”、“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地用兴趣去唤醒,用情感去促成,用学生主体去实现,用身心健康去维持。

一、激发体育兴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创新意识。

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黑板报、挂图、广播、录像等方式大力宣传体育运动和健身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小型的比赛活动,如年级、班级之间的拔河、趣味队形、接力比赛,体育课中的分组比赛等,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机会、技能展示的平台,做到师生同练,师生同乐。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并将快乐体育的理念用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与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能。

较实际,学生又能够接受的具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尝试中感觉既简单而又有一定的难度。如在直线奔跑能力的联系中让练习者胸前附一张16开纸或半张报纸,用手扶稳,起跑后随着速度的增快将手松开,在规定的距离内看哪位学生的胸前纸是第一个掉下来的。在无风的情况下,谁跑得快且直线性好,谁的胸前纸就不掉。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既有一定难度又看似教学内容,通过在游戏化的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快速直线奔跑的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采用“尝试感知—发散思维—归纳认识—自主评价”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初步建立起创新思维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受教师的感染,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自主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

    校财局管财务管理制度(汇总16篇)

    规章制度的出现,为组织内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规章制度范文的具体操作和解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解释。第二条帐户管理:3.会费缴纳方

    卫生健康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22篇)

    事迹材料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事情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案例或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

    小学我的压岁钱我做主(专业20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内容的深度,还需要展现出写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提出压岁钱,相

    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热门17篇)

    部门的效率和效益是衡量其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下面是一些部门合作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规范管理处各部门的巡查工作并及时

    防范强降雨通知(通用20篇)

    定期发送通知是保持团队和组织运作顺利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有关于通知的任何问题或困惑,欢迎随时与我们交流和探讨。各有关区县(自治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大班书店活动策划方案大全(22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以便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项目管理

    怀念爷爷小学(专业20篇)

    通过写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翻开记忆的相册,总是不断

    一件害怕的事(优质24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还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在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欣赏其中的亮点,还要思考其背后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大学生党员申请书(实用17篇)

    通过更多申请书的撰写,我们可以清晰地向招募者传达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职业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人生天地间,不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实用(优秀21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它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