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领略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欣赏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赞扬台湾人们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表达两岸人民的心会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阿里山的风景美,文章的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设想:《阿里山纪行》一文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行程的进展,景物的变换,感受不同景物所表现出的各自别样的美,感悟本文写景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字词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游记中表示作者游踪的句子有哪些?。
2、作者沿途(进山时和在小火车站、在深山深处和下山路上)分别欣赏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将阿里山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过程。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美景。
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法叫移步换景。
四、深入研读课文
由学生任选以下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1、你以为在众多的景物中颇具风情、风味的是什么?何以见得?
2、最能体现原始森林之美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如何描写出这些美的?
这些未经人工雕琢的美给你怎样的启示?历经都市的喧嚣,置身其中,会有怎样的心境?
五、欣赏、朗读本文优美的语言。(比喻句、排比句、整散结合的句子)
六、活动体验
如果你跟随作者去了阿里山,回来后向亲戚朋友介绍你的旅程,你将如何讲解?
(旅游的行程、沿途的美景、自己的心情等)
七、小结
八、板书设计
移步换景融情于景
进山小火车独特云雾浓稠
深山潭水清澈曲径幽路陶冶性情
林区宁静森林无边
下山神木神奇振奋精神
民族精神的融合
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三
自古以來,關於山的傳說有很多很多,阿里山也不例外,它的傳說也一樣那麼生動、那麼引人入勝。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有個叫阿巴裏的高山族首領,為了追逐一隻白鹿來到了一座他從沒來過的大山裏。正當他緊迫不捨的時候,忽然白鹿不見了,眼前卻出現了一片雲霧籠罩、鳥語花香、鬱鬱蔥蔥的大山林。他被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這裡豐富的物產更讓他著迷,他想族人們又有了一個賴以生存的好地方了。於是,他叫來了部落的族人,將這片山林開闢成新的獵場。
可是,就在他們為新的獵場給他們帶來的豐收而狂歡時,卻惹怒了這裡的兩條惡龍。惡龍的本領可大了,它們一打呼嚕,頓時狂風呼嘯,飛禽走獸都被嚇跑了;惡龍一噴氣,頓時白霧茫茫,使人辨不清東南西北。這給希望過安定生活的高山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阿巴裏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決心要與惡龍鬥爭。於是,他就帶領部落裏的一批年輕人,天天在山林中舞刀練箭,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一天晚上,誓與惡龍鬥爭到底的一群小夥子在阿巴裏的帶領下,來到高山之巔,在此等候惡龍的到來。第二天早晨,啟明星剛剛從東邊升起,只聽見天邊響起了呼呼聲,轉瞬間,兩條惡龍騰雲駕霧,一前一後呼嘯而來。阿巴裏眼看惡龍離他們只有一百來步了,突然拉響弓弦,只見一道金光直奔前邊的惡龍飛去。緊接著,小夥子們的一支支利箭也一齊向惡龍射去。受傷的惡龍扭頭就跑,後邊的惡龍還沒反應過來,它那又長又大的尾巴就被茂密的樹叢絆住了。就在這時,阿巴裏閃電般地拔出腰刀,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只聽“咔嚓”一聲,惡龍的尾巴被砍了下來。兩條惡龍從此再也不敢到山裏為非作歹了。高山族同胞為了表示對自己勇敢首領的尊敬,就把這座山命名為阿里山。
阿里里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个简单的民间传说,我把教学重点定在复述故事,体会故事中丰富的情感和感知人物形象上。针对这个故事内容浅显,语言通俗的特点,我只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下了些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然后把主要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在进行复述时,我引导他们对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想像、补充,如,花珊学艺、花珊与妈妈道别、花珊与妖怪搏斗等情节,课文都写得很简单。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充,经过这样的再创作,对语言进行内化,也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更丰满。
但是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我感觉到有点为难:体会两岸人民企盼统一的情感是要了解时代背景的。这说来话长的民族历史,怎样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又怎样让学生把这个故事与作者寄与的这种强烈的愿望相联系?我找不到一个对接点,最后还是我自己把个内容端出来了。
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三、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隔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五、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六、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深入于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加以点评。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并引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齐,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个比喻带有古典风味。它们排列之整齐,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四、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1、歌曲《高山青》:开启下文
2、阿里山、神木:古典文化、环境独特
3下山情景:八面威风、无可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