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薇儿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表达和深入思考。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书写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战略上有新思考,目标上有新要求,制度上有新设计,政策上有新安排。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中央各部委、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召开动员会议、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大调研大讨论、起草贯彻文件或落实方案。山东省调整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印发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40条具体意见。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计划,列出3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多亿元、信贷投入5000多亿元。广东省成立了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江西省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召开了下至乡镇一级的现场会。

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进一步强化战略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要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力量凝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上来,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二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要真刀真枪地干起来、持之以恒地干下去,舍得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创造政策健全的“软环境”,坚决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三要实化细化有关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方案,把施工图抓紧作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落到实处,强化制度性供给,强化人才支撑,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重大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乡村振兴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乡村产业多样化。在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乡村就业创业发展机会增多。二是功能价值凸显化。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吸引力增强,居住度假休憩养老功能逐步扩张,乡村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三是人口回流见端倪。当前,人口回归回流农村趋势初见端倪,并逐步强化。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能逆转,但今后人口回归回流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农村人口持续大规模外流趋势有可能会放缓。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就是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为此,需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要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更有人气,这是最重要的标志。

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着重要机遇,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是新需求引致新供给。对农业农村需求的变化正在引致供给的创新,城镇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级化、个性化,这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二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乡村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增强了乡村的可达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缩短了城乡距离,物流配送体系的进入便利了农村与市场的连接。三是回乡创业开始出现。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回乡现象”大量出现,说明乡村吸引力的增强及社会对乡村发展机遇的认可。对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做好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这篇大文章。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个振兴”抓好重点工作。振兴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65%,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75%,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三是优化农业结构开创新局面,农产品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两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近50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1600万亩。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四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开辟农民创新创业新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返乡创业热度上升,全国返乡创业人数增幅连续5年保持在两位数,农业农村正成为投资热土。五是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环境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农业资源利用强度下降,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至120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加重问题趋缓,全国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总的考虑是要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中心任务,也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产业兴旺,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乡村要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异军突起”。要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定位,选择重点行业也应有新标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适宜农村,能够充分发挥农村比较优势,富含农业农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不能简单移植城市二三产业。二是必须扎根农村,从本乡本土生长,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广泛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必须深入融合。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乡村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涉面广,行业门类众多。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出发,结合乡村资源禀赋特点,综合考虑农村居民就业增收要求和城乡居民更高品质消费需求,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传统手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调规划引领。要结合未来十年、十五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农村人口的变动趋势,科学规划未来乡村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各地都有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然而,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各种规划相互打架的现象。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调规划引领,真正做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讲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之路。我们讲城乡融合发展,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简单按照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也不能够照搬城市建设的方式建设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要注重分类指导、因村制策、因地制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很多乡村建设项目热火朝天,却没有农民参与的影子。不能政府干、农民看,一定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才有望扎扎实实往前推进,才能够造福于亿万农民。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二

如果我问你,你喜欢这个国家吗?你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呵呵,我爷爷奶奶住在农村。今天,我就带你去看一看!

因为爷爷奶奶住在半山腰,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沿着山路走,会看到一大片菜地,菜地里种着很多爷爷奶奶种的蔬菜,白萝卜、辣椒、白菜、玉米等等。所以,每当蔬菜生长的时候,总是满载而归地从菜地出来。

到门口,唉,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渔网!奶奶怕鸡进屋把院子和屋子弄脏,就用铁丝和渔网围了起来,这样就不用担心鸡丢了,也不用每天清理鸡的便便了。哈哈,奶奶真是用心良苦!

进了“门”,来到院子里,就能看到一群母鸡在铁网外悠闲地散步,仿佛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它们无关。甜心,门口的看门狗,总是趴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门口。那眼神,从远处看,真像个“门神”!

房子后面有一座小山,那里有许多栗树。每天清晨,鸟儿在树上嬉戏,“啾啾”欢快的歌声总能唤醒大地和勤劳的人们。栗子成熟的时候,甜甜的栗子总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在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面有数不清的鱼,所以爷爷经常去那里钓鱼。小溪旁有很多芦苇,风一吹,鹅毛般的芦苇就飘起来。如果你静静地站在原地,仔细聆听,你可以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唱和溪水奔流的声音。这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乡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可以隔绝嘈杂的噪音,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还有空,也可以体验一下!这才是乡村真正的美。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三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来看,我县近年来围绕建设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x县、先进地区以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召集成员单位,分x组展开调研,各个调研组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全县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x亿元,完成任务的x%;

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同比增长x%。

(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我县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路201x年续建工程x个,共x公里,201x年实施项目x个,共x公里,截止201x年底xx县x个建制村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全部通硬化路,并全部通客车。201x年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x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共投入资金x余万元建起了x个集建身、休闲、娱乐、学习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01x年对村级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闲置办公用房进行了整合,x%行政村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有面积达到x平米以上。全县新、改建农村卫生室x个,聘用乡村医生x人,基本药物实施“零差价”制度,由乡村医生向乡镇卫生院做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给村民。

二是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x人,见习岗位x人;

三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招聘政府购买性岗位x人,辅警x人,各企业招聘大学生x人。同时,大力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为x人办理创业担保贷款x万元,建成x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x户,带动就业人数x人。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人,带动x人脱贫。

3、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从20xx年开始,我县鼓励和支持各路人才和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创造性利用空壳村旧村旧址“四荒”资源发展了生态庄园,生态庄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经历了从自发开发到规范发展,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比较低级到相对高级的嬗变过程。基本形成了休闲度假、科技示范、产业开拓、家庭种养、综合开发五大类型。截止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各类生态庄园x处,其中x个魅力庄园、x个精品庄园、x个规模庄园,累计投资x亿元。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方面。

1、土地确权基本完成。自20xx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县确权发包方x个,去年共完成x个村x个发包方权属调查任务,调查农户x户、面积x亩,签订合同x份。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xx县积极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1x年正式更名为“xx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各乡镇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201x年,投资x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化平台。201x年,县农经办积极完善提升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向乡村延伸,完成乡镇交易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完善交易制度,规范交易行为。截至目前,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累计流转x万亩,其中承包地面积约x万亩,有效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2、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201x年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程,我县于201x年x月底完成调研工作,对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赴外省考察学习先进经验,x月底确定将x乡连壁村作为试点村开展改革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制定了《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对连壁村集体资产进行核实。

3、全面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身股”作法,全县组建水利、林业、国土三类工队x支,吸纳贫困劳动力x人,累计下放各类工程投资额x万元。同时,通过“直接扶持”和“间接带动”(即带资入企)两种方式,去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x亿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方面。

1、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核桃产业,201x年新栽植x万亩,提质增效x万亩,主产区种植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达x万公斤,产值x亿元。设施蔬菜产业,集中打造示范片区x亩,总面积达到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亿元。杂粮产业,打造千亩杂粮示范区x个、百亩杂粮示范片x个,新发展富硒功能为主的杂粮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中药材产业,鼓励大户集中连片种植,新发展以连翘、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畜牧产业,重点实施牛羊家庭养殖、猪鸡养殖、畜禽工厂化养殖、粮改饲、良种普及五大工程,新增养殖总量x头(只),畜牧饲养量达x万头(只),完成牧业收入x万元。全县农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县生态庄园发展到x家,其中规模最大的x大魅力庄园x%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麻田顺康、鲜淼酒庄等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休闲农庄服务链,开发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

3、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为实现农业规模效益,xx县积极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践证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x年x月底,全县共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x个,正常经营x个。其中按产业划分:种植业x个,蔬菜产业29个,林业x个,畜牧业x个,其他x个,年产值超过x亿元。自201x年开始发展以来,截止目前全县共认定家庭农场x个,共流转土地x亩,有效实现了家庭农业规模化发展。2014年至201x年,xx县职业中学、x学校、县农技推广中心和x县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等培训机构先后组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x人,其中:生产经营型x人,专业技能型x人。

4、农村电商迅速发展。201x年x月xx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我县大力实施电商本土化战略,截止目前已建成x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办了xx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村级服务店x个,占全县行政村的比例x%,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站体系。培育一麻袋、尚农、大侠等电商扶贫示范网店x家,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x人,发展电商和微商x户,带动了劳动就业x余人,核桃、茶叶、杂粮、手工艺品等x余种特色产品实现网上销售,201x年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完成x万元,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x万元。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201x年荒山造林绿化x万亩,河道堤防治理xkm,x个村庄实施了整村绿化工程,境内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x%,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x%以上。全县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改善生活条件。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x个、市级宜居示范村x个,并在全面完成省市“四大工程”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第x轮园林村建设、污水处理、集体经济破零、创建“一村一品一主体”新路径等“八普及一创建”工程,累计投资x亿元。全县建成垃圾填埋场x座,其中无害化垃圾填埋场x座,简易垃圾填埋场x座,覆盖了全部的村庄,建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填埋、县监督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同时,对全县所有乡村开展环境整治和“五洁净、六要六有”专项行动,围绕拆违、治乱、提质、达标四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3、改善生产条件。全年实施林业重点工程36项,新造林x万亩;

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

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收秸杆还田x亩;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x万千瓦,机械化综合水平达x%。

4、改善环保条件。我县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工作起步于201x年,目前已完成x共x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共涉及受益人口x人,资金投入x万元。我县累计改造卫生厕所x座,无害化卫生厕所x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x%,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x%。

(五)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方面。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狠抓环境整治、注重民风建设,实现了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各举办x余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节目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201x年,xx县县城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x,桐峪镇上武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201x年,xx县桐峪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有x个村镇被授予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

2、将文化元素注入农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小花戏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村镇建设中,连续多年在基层村镇举办xx民歌小花戏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除了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进行提档升级以外,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x多平米,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方面。

织密补牢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特困供养等“民生保障网”,力争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实现应保尽保。201x年又有x万人可脱贫,x个贫困村退出,脱贫攻坚实现了再战再胜。预计到201x年底,全县实现整体脱贫。

(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方面。

1、“三基建设”全面夯实。重点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程、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工程、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等农村党建九大工程,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坚持“三点发力”,推动全面过硬。一是提升组织力。培育x个基层党组织示范点,整顿x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并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通过资源开发、股份经营等模式,x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二是提升凝聚力。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充实x名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选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x人,村委班子成员x人,同步培养后备干部x人。三是提升保障力。乡村运转经费、党建经费足额拨付,乡镇干部岗位补贴、村两委主干基本报酬按标准兑现。与此同时,先后实施两轮危旧狭小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新建村级活动场所x个、修缮x个,社区场所全部达标,其中x平米以上达x个。

县信访服务中心在受理信访案件后,对一般问题当场咨询化解,对情况复杂适宜调解的信访件分类导入调解渠道处理,近年来,x%的信访案件均通过调解渠道化解。全县各类案件和事故明显下降、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平安乡村建设。

3、县委对农村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特别是精准脱贫以来,我县把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县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工作力度,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出台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逐年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推动农村工作快速发展。

完善“三农”干部激励机制,畅通“三农”干部的晋升渠道,实现事业留人;

加大对乡村运转经费、“三农”干部报酬待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待遇留人。同时在精神激励上重视和丰富对三农干部的荣誉鼓励,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平川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设施蔬菜产业看,xx县冬季较寒冷,地下环境比较复杂,菜农掌握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从杂粮产业看,近年受连年春季寒潮和市场下滑影响,出现“谷贵无米、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3、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4、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除x个村外剩余村庄均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在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

5、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6、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x%。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7、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8、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三、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核桃、设施蔬菜、中药材、杂粮、畜牧五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完善xx湖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九龙岗核桃产业文化基地、凤凰山核桃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x亩芹泉镇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和x万亩x中药材基地,努力创建全省功能农业示范县,探索以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的xx特色功能农业发展新路径,结合杂粮基地、核桃园区建设,分别发展x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持续推进“八普及一创建”工作,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同时按照“五洁净”、“六要六有”的标准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3、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把xx红色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以我县获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为载体,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xx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我县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4、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我县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核桃、杂粮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麻袋、田农宝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5、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x国道沿线采煤区及桐粟线铁矿区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全力以赴抓好易地搬迁,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要求,在加快推进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的同时,发展后续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减免项目税费、保障搬迁户权益,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方面问题。同时,同步启动奔小康工程,坚持将脱贫攻坚与决战小康同步谋划、系统推进,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

三是选派省市优秀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引深xx“道德模范”、“xx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和善行义举榜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礼遇道德模范、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机制,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9、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工作高效落实。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议事协调机构和乡村振兴办,加强县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解决乡村振兴编制问题,配备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该项工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把产业兴旺作为关键之举,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全省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做法及成效。

水产品总产量217.7万吨,同比增加2.3%。生猪产能加快恢复,截止7月末,生猪存栏989.1万头,已完成1044万头存栏考核目标任务的94.7%。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累计创建2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3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7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亿人次,综合收入超300亿元,其中二季度综合收入是一季度的3倍,同比增31%。大力推行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智能农业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提升等行动,“苏农云”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展示与指挥中心基本建成。新建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基地100个,形成了“沙集模式”“沭阳模式”等一批农村电商集聚区。今年1-6月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90亿元,同比增25.8%。

入驻企业近16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0家、省级228家、上市企业37家,实际投资额超过923亿元,入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56亿元,对接合作社数量超过6500多家,带动535万户农户增收总额144亿元。

有机农产品企业76家,产品124个;

农产品地理标志98个。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891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超过8380家。促进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到50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00个,带动3000多个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形成了多元主体合作的生产机制和多类资源要素的优配机制,达到了利益共享、资源共用和品牌共建的目的。

(六)技术装备逐步增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全省新建350万亩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和4.12万亩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获奖励资金2亿元。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度支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超过20个,实现项目对66个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新确立7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全省农机化水平达86%。推进稻麦优质丰产绿色增效、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累计示范应用1500万亩次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组建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发“农技耘”app为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5万科技示范主体。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累计建成463家,初步实现了全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七)创新融合动能增强。积极承办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组织举办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累计成功创建7个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87个全国农村“双创”园区和9个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从事农村“双创”人员超过40万人,涌现大批农村“双创”主体,10人入选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5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40家。依托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全省已有43个乡镇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明显、规模集中连片、模式绿色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实施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试点县(市、区)达到26个,探索形成了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等多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组织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八)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用地”瓶颈,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明确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允许实行“点状供地”。在乡村产业振兴意见中,提出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可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出台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聚焦了农民干不了,但又急需投资建设的8个重点领域,对农业企业挂牌上市给予奖励,多渠道推动产业主体对接资本市场,目前已有607家农业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加大项目融资推介,省农业农村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等7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实7000亿融资授信,支持重大项目贷款150多亿元。设立100亿元省级乡村振兴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此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两年来共争取国家级产业强镇创建、绿色循环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类项目资金4.33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我省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面上共性的,也有集中在少数地区的某些产业领域。有的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有的仍需要从深层次研究分析、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多而不强。我省产业经营主体众多,但存在“多而不强”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百亿的比例较低,80%是市场流通类企业。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生产加工类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05%,使用的生产设备平均比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落后5-10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还不强、服务功能偏弱、抵御市场和抗风险等能力脆弱,不少家庭农场主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有效的市场分析能力,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特色不明显,较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

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还处于成长阶段,多产业、多业态的跨界深度融合难以形成。三是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有的企业品牌虽然做得很大,但做得不响,知名的“苏”字号农产品品牌不多,与江苏农业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三)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产业融合程度还较低。全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格局,但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紧密度不高,生产、加工、分等分级、冷链物流等领域由多个主体承担,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不够、优势互补不强,共同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没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较难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不同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做到互惠共赢、风险共担。

(四)要素保障还有待加强。一是在用地上。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在少数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地方上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二是在人才上。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大量的创业型、技术型人才很难扎根农村发展乡村产业。三是在金融上。不少财政和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项目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各地也缺乏对接金融支持的包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势头。

三、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根据中央要求,从2021年开始,“三农”工作将全面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把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产业、重要主体、重要载体,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调高质量效益、调强经营主体、调精技术装备、调新路径模式,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主体载体,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紧密利益链,推进农业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为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抓好稳产保供。全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和生猪产能恢复。进一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坚持抓早抓紧抓实,加强督导和调度,确保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支撑,推进科技兴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全力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产丰收。更大力度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加强调度跟进,继续组织开展常态化督导调研,加快落实规模猪场扩能增量综合奖励、引进种猪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在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积极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经营,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强化网格化管理,严格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确保完成全年生猪生产目标任务。

(二)突出抓好提质增效。着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协调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合力推动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进程。进一步抓好粮食提质增效,推进“粮食+”,扩大优良食味稻米和稻虾共作面积,拓展稻田功能,提升综合效益。实施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推动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聚多元市场主体、现代科技、高端人才、资本投入等各种要素,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挖掘梳理一批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建立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名录。

(三)突出抓好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加工流通和乡村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冷链、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建设一批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和省市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点,持续组织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推动各市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推介,带动城乡消费扩容。在全省选择10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推动县域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

(四)突出抓好重大项目。聚力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和集聚载体平台。实施“1111”工程,瞄准10个重点建设工程领域,建设1000个以上重大项目,推动1万个以上企业联村带农,带动1万亿元以上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实施行业领军型企业培育行动,推动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结紧密、资源共享、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强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集聚发展高效、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省级三产融合先导区建设。加快组建园区联盟,出台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全省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升工程,强化政策奖补,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五十亿级和百亿级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四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20__年六大重点工作之一。20__年及下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落地实施,农地流转、农民增收与消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20__年,是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党中央在本年度的一号文件中再次以“三农”为主题,可以说这既是对于之前工作的延续,更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三农”工作的指导。

这其中对于乡村振兴的“重点、关键、保障、基础、根本、前提”等六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产业兴旺是重点。对于最为基层的农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兴旺的产业去支撑其发展,就不可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才能够体现独特性,才能够可持续。

生态宜居是关键。诚然如此,倘若只要金山银山不顾及绿水青山,这只能是走不可持续发展的老路,有悖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的理念。

乡村文明是保障。没有一个好的投资或者发展的外部环境,那么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大环境的稳定就是最强有力的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乡村文明一方面是要依靠我们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宣传,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原先落后的、不文明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从客观上监督管理不文明等行为,从基础上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总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的重新定位,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即城乡一体,农村优先,最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转型说明,农村农业工作是中国全局性、战略性、决胜性的工作。

我们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是检验我们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了全面的生活富裕,才是从本质上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前提,从根本上实现了乡村振兴。这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既是对先前“三农”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性的指导,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终将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五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六

美有很多种。有人更喜欢荷塘月色的静谧之美,有人更喜欢巍峨群山的雄伟之美,有人更喜欢潺潺小溪的清澈之美。另一方面,我喜欢乡村简单而强烈的美。

乡村的美在于宁静。清晨,温暖的阳光会透过窗棂照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到无限轻松。欢快的小鸟会把你从睡梦中唤醒,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花儿也会向你张开笑脸,带给你浓郁的芬芳。八点,动物醒来,路边的小店就开门了。早市上的各种吆喝声让安静的村子热闹起来,来来往往的行人淳朴、淳朴、热情。

乡村的美在于热情。中午,阳光温暖。劳动人民,走在回家的路上,会和每个人打招呼,不是说几句笑话就是几句问候。回家后,人们拿着自己的饭蹲在巷子口,在家聊天,其乐融融。虽然不是一家人,但那爽朗的笑声却成了村里村民快乐的“沙龙”。如果你饿了,走进任何一家路边小店,店主都会热情招呼你坐下。无论是各种面食,还是新鲜的炒野菜,都会端给你,每一样都会让你垂涎三尺,心痒痒。

乡村的美在于寂静。晚上,乡村没有城市那么喧闹和丰富多彩。躺在一块草地上。天上有满天的星星空,数都数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一定会找到最亮的那一颗,瞬间滑过黑夜空!如果你仔细听,河边草地上的纺织皇后会“吱吱”地为你歌唱。那声音,既清脆又甜美,也会让你展开想象。当你躺够了,沿着寂静的小路走到村口。在皎洁的月光下,几个正在讲故事的老人会让你了解古老的乡村和源源不断的文化...

乡村的美,其实是平凡的,朴素的,简单的!乡村的美好在于自由平等和谐!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七

乡村是承载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空室,与城镇共同构成人们的活动。“农村的繁荣导致国家的繁荣,农村的衰落导致国家的衰落”。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中国文化最深的根基在农村;中国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掘金点也在农村。只有从文化、经济、人才、产业等方面入手,才能振兴农村,促进农村新社区的全面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让农民富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才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有事可做、有收益、有活力”。这需要优质产业的支撑,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致富效应,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工艺品等。,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人民收入增加。所以,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活更丰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组织振兴和基层治理建设。前几年农村社会组织弱化,过度依赖各级政府,不仅不利于基层政务发展,也不利于群众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今,各种优化基层服务的好政策,如“群众办事不能出村厅”、“红白理事会”、新圣贤治理模式等,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积极推行。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有效地拉近了干群关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群众积极参与到日常治理中,提高了参与度。因此,要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之路,就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扎进群众的心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潜心振兴人才强化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马太效应突出。其中,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原因是一些地区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不重视基层干部的政治引导,没有培养干部的向心力。因此,要努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借助人才激活乡村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下大力气,是新时期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长期努力,加快建设新的农村社区,让农村之花在中国盛开。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八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九

20__年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了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工作报告,报告里习总书记讲到了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南。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这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没有变,特别是在新时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头、重点和难度都在“三农”,“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起到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精准聚力的作用。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了精确的任务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乡村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就此问题提出来的。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盛世历史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业,而乡村和农业则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要求有三个方面的新意。

1.报告全文共提到“三个优先发展”,其中将“三农”工作作为三个优先发展之一(其余两个是就业和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国家现代化的所谓“普遍规律”,制定了以优先发展工业化、促进农民城市化的现代化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农村户籍人口要减少到15%以下。从目前来看农村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现实国情决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此,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人才配备上优先考虑,在科技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政策扶持上优先倾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加强。只要这几个优先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让农村成为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

“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 ,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更高、更实,农村产业不仅要发展,还要达到兴旺的更高要求,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需要建设的内容更丰富;“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结果导向;“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宽裕上升到富裕。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中乡风文明传统提法得以保留,既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过去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继承性,又表明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是新时期农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顺序也作了相应调整,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

3.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十九大报告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生产领域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它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即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报告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七个方面,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进行了纲要式部署,言简意赅,但系统全面,脉络清晰。在此结合工作实际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和土地经营者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在分的层面更加深入,又明确了“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问题,这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统的层面破除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表现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激发农民群众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保护和实现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使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放心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同时,这也意味着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的30年内,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会改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不会改变,土地延包政策将坚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的原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是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切合农业发展实际。报告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思维,提出让农民获得财产权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实力和创新力的主体,带动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链建设,已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力量。对于____地区来说,最紧要的工作就是畜牧业转型发展问题,要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这个“牛鼻子”,也就抓住了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这是在不增加现有生产资料,让农牧民获得经营性收入潜力最大的一个方面,也为下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牧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当前地区提出的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的发展格局,坚持“千里画廊、百村增收、万户就业”的思路,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与此要求高度契合。只有抓住农业产业化这条主线,推动“接二连三”,才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地委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今后,____一产上水平方面:坚持“农区畜牧业和庭院经济规模大幅增长”的路子,坚持草原畜牧业打品牌、控规模、提纯复壮,农区畜牧业上规模、增效益;二产抓重点方面:加快与工业的融合,狠抓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加工科技含量、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特别是在蔬菜、小杂果、牛羊鸡肉等农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知名龙头加工企业,推进农畜加工转型升级;三产大发展方面: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千里交通、千里绿廊、千里边防、千里花海、千里河道五大工程,打造全域旅游。加快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使更多种养业转变为乡村旅游的服务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冰雪旅游产业,打造全季旅游。

今后,我们将按照地委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认真研究、精心谋划“三农”工作,让新“二十字”方针在____落地生根,为建设更加平安美丽幸福的新____,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

2021年是两个百年大计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会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为我们今后开展和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持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文旅资源,围绕新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做强镇域经济,推动精神落地生根,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壮大富民产业,培育强劲发展动能。

围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紧扣“宜业宜居泷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进附城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两园区、一基地”上谋求新突破。以雅达电子工业园为龙头,大力推进铨欣工业园建设,带动集聚一批电子企业落户周边,继续打造粤西地区重要的电子生产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必须抓好作为龙头、载体的建设,为项目落户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项目的平台。受财力制约,应在经营、盘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建标准化厂房上做文章,通过“引凤筑巢”“筑巢引凤”,着力在完善、提升园区承载、服务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谋求园区基础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现项目落户投产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上谋求新突破。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镇域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必须立足附城实际,以南药肉桂、牛大力等产业为重点,加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时,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科技示范大户、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在第三产业开发上谋求新突破。我们将发掘各村独特的传统人文资源,推进精品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发展城郊乡村游、休闲游等相关旅游项目,打造好乡村振兴的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集“种、养、采摘、民宿”于一体的山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补齐延链旅游业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力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福地。

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帮扶等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结合国土部门,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保留村容风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依规建村,努力建设宜居乡村、美丽圩镇。一是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对标对表进行查漏补缺,结合每月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深入一线,派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劝导居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发动群众整治公路两侧卫生死角,引导村民清理生活垃圾、杂草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合力做好村庄清洁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开展户厕改造,布点建设农村公厕;对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排污管网;规范杂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转运,完善好环卫机制;进一步提升道路沟渠、供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发动村民、乡贤、理事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变废为宝打造“四小园”,解决清拆废料堆积杂乱问题。二是筑造品质宜居圩镇。围绕“美丽圩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强化争创举措,扎扎实实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商住产业集群,继续开发高档品质商住小区,满足辖内群众住有所居的要求;对城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配套设施,建设特色示范街;打造商业综合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圈经济发展,凝聚新城人气,繁荣新城商业,提升新城品质。

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多办群众关心、农村需要、农民关注的好事实事,将美丽圩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推动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更好地满足村民群众需求。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好民政、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强扶贫资产监管,强化后续扶持,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内生动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商业保险“防贫保”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定点帮扶资源和“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等优势,推动资金项目向监测对象倾斜。二是提升民生质效。通过全面盘活圩镇闲置土地、资源,打造集优质学校、医院、养老、商贸、金融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通过加大资源供给,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发展统筹,以满足将来教育的需求;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推进附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异地建设工程,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医的愿望;打造优质养老服务站,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让更多服务走进小微企业、走进弱势群体。三是优化公共服务。重新规划办事服务大厅,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结合“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或讲座,实现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民政“双百工程”,打造志愿者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聚力建设文明乡村,浇灌文明风尚之花。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抓好乡风民风、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涵育文明乡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村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在村舍外墙描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的墙画,深入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乡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继续在各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将其真正建成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文明传承基地,实现敦化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新风的目标,让文明乡风充盈乡村。二是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各村的农家书屋、文化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邀请文艺团队下村表演节目,以接地气的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党员联户机制的组织优势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深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村级重大事项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党务、村务、财务应定期公开,实现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继续探索产业发展道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巩固提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使生产要素活跃起来,村民富裕起来、人居环境美丽起来,一系列民生实事密切着党群血肉联系起来,为建设风清气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现代化美丽__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__-20__)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二

书记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美丽乡村振兴更应该成为我们这群出生于乡村、生活于乡村、奋斗于乡村的基层干部的共同追求。

一、生态优先,绿色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美丽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贯穿于全过程,首先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要以尊重乡村自然文化特色为前提,以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品质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为重,个性开发,留住美丽乡愁。

美丽乡村振兴必然要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避免仅靠“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的建设;需避免强行一致、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建设;需避免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劳民伤财的建设。要坚持保护为重,留要保持特色,改要因地制宜,拆要集约节约,不能披红挂绿大搞形象工程,也不能把老风貌全盘推到重来,更不能大拆大建浪费群众的血汗钱,应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留住美丽乡愁。

三、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完善基础建设。

书记说:“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如何给乡亲们造福?归根结底是要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状,建设便利美丽的和谐家园。要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桥梁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用,防止水体污染,确保群众健康安全;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全面提升,建设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

四、创新管理,推动自治,培育先进力量。

振兴美丽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当前,我市推行的“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应深入推进。继续坚持“本湾本土本地”的原则,将“三支先进力量”(政治上先进的农民党员、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手、治理上先进的乡贤)引进村庄理事会,重点围绕“服务党建、助力发展、村庄整治、调解维权、科技服务、文明创建”等“六进理事会”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构建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指导、理事会搭台、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党建促自治、党建带治理”的良好态势,实现自己的村庄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目的,为美丽乡村振兴培育坚强有力的治理力量和群众基础。

五、发展产业,培植动力,建设富美新农村。

产业兴百业兴,美丽乡村振兴要把振兴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大冶乡村振兴的“大庄模式”,在培育集体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上做好了新文章,值得广泛学习借鉴。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统筹规划,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开发一批兼具农业、旅游、文化属性的多功能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升级版,建设田园型、生态型、观光型、特色性美丽宜居村庄,塑造精品旅游名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不断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三

党的_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3月8日领导人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个具体路径,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年初以来,县委农工部带着“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_年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35.3亿斤;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7元,同比增长9%。

(一)在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农牧业效益方面。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共建设节水灌溉农田11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0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场730个;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86.5%。二是质量兴农兴牧战略破题起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玉米种植面积302万亩,绿色水稻65万亩、杂粮杂豆80万亩、特色作物60万亩。20_牧业年度家畜存栏247.6万头只,优质牲畜改良率达90%。三是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成功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国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带动农牧户3.2万户。

(二)在抓好生态建设、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逐步修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1.28万亩,落实重点公益林和天保区补偿面积141.78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年度造林30多万亩。二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开展以“五清、五有、五化”为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户“门前四包”制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切实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全县农村牧区共有卫生厕所3.98万座,普及率达到55%。

(三)在培育乡风文明、繁荣农村牧区文化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乡级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已实现全覆盖,80%的嘎查村建设了标准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或农牧民健身广场。二是农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扎县委、政府大力开展“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主题活动”,各地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社会新风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开展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去年以来各地共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标语2000余块,手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109390米。

(四)在加强社会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方面。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员“创业带富”行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农村党建工程。目前,嘎查村集体经济均达到3万元以上;248个“创业带富”党员带动贫困户1781户;196个嘎查村活动场所均达到规范化标准。二是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新建改建了699个民间警务室,连续三届、12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同时20_年被授予“长安杯”称号,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县。三是打造“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农牧民达15万人,大多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目前,共有248位乡村人才在水稻种植、黑木耳种植、育肥牛养殖、农家乐等产业项目上,带领1781户农牧民踏上了致富征程。

(五)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方面。

一是精准扶持贫困群众增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亿元,投放贷款2亿元,全力实施“菜单式”精准到户产业扶贫和资金收益扶贫,20_年全县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34万人。二是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完善财政补贴措施,投入1800万元扶持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开发农村公益岗位解决1077贫困人口增收问题。20_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惠牧资金12.5亿元,促进农牧民增收近4100元。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完成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6亿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该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设施农业基本都集中在东南乡镇,其中高效节水农田仅50万亩,不足全县耕地面积的15%,其他大部分农田抗灾能力不强。比如:以玉米为例,东南乡镇的好力保镇基础设施完善,玉米亩产可达1200斤,并且实现“旱涝保收”,而北部乡镇玉米亩产在700斤左右,还要“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北部苏木镇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是农牧业产业不大不强。

我县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丰富,但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也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均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嘎查村生活垃圾就近在路边、田边、河边倾倒,乡镇所在地的垃圾处理都是就地简易填埋,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农村牧区卫生厕所建设严重滞后,实际覆盖率不足50%,无害化厕所基本空白,较大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是农民群众文明意识不强。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措施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乡村传统不良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村民的文明意识相对缺乏,封建迷信、信谣传谣、聚众赌博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年青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有的负债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贫,比如: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年过七旬的赵守业,给3个儿子娶了“媳妇”,盖了大瓦房,自己却住着危土房,后由国家救济才住上了40平米的新房。日前“老伴”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只有2个女儿在床前照顾,儿子儿媳不闻不问,类似问题在农村比较常见,已然形成了一股不文明风气,因此,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五是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852人,其中种养技术类人才810人,占95.1%,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团队。一方面,缺乏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返乡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薪酬待遇低、没有晋升渠道、缺少创业平台,导致不能安心工作,人才流失严重。

六是农牧民稳定增收渠道不宽。

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牧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金”难度很大,比如:自治区固定观察点胡尔勒镇沙巴尔吐嘎查共有3786人口、耕地2.1万亩,有家畜1.9万头只,通过对其中20户进行常年观察,该嘎查农牧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畜、务工,比例为4:5:1,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县现有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新时代,新乡村。面临党中央、国务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大好形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升。

乡村振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的新蓝图,是走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生态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的新道路,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农村“放管服”等改革的新政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方法步骤上要有新思路。

要正确处理好规划、主体和时间的关系,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盟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三步走”战略,具备战略定力,具有历史耐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

第三,在资金投入上要有新举措。

“钱从哪里来”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不好,乡村振兴这一美好的蓝图就无法绘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在整合财政资金、创新农村金融、吸纳工商资本、汇集社会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使广大农村牧区成为吸引“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策洼地。

第四,在实践探索上要有新机制。

要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赋予农牧民对承包土地草场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持续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农民收益。

第五,在推动落实上要有新合力。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运动,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发挥优势,抓住关键,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实施。具体要围绕“五个振兴”做好文章,寻求突破。

(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结合扎县实际,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到20_年打造出“粮、肉、糖”三大支柱产业。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项目,建设国家“商品粮”输出基地,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年输出商品粮200万吨;建设畜产品储备供应基地,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肉羊存栏300万只、肉牛存栏50万头,实现年产肉类产品15万吨;建设中国北方“糖都”,发展甜叶菊种植10万亩、甜菜50万亩,实现年产甜菊糖2500吨、甜菜糖30万吨。二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双稳双增双扩”工程。种植业推进“稳粮增经扩饲草”,稳定玉米种植面积,20_年水稻种植达到80万亩,其中旱作水稻10万亩,扩大甜菜、甜叶菊种植面积,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中草药、青贮玉米及饲料;畜牧业推进“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优质牲畜比重,发展安格斯牛1万头,到20_年牧业年度家畜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只。三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实施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快甜叶菊、黑木耳、山产品、优质肉蛋奶类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牧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牧业、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认养农牧业、“互联网+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解决。

人才瓶颈制约。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要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业和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二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用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政府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要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把本土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当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适时举办技能大赛,培育根雕、剪纸、编织等高技能人才。注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指导作用,培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一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二要树立朴实的价值观。引导嘎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乡村风尚。三要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好“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动力主题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农牧民群众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等主题,自编自演歌曲、舞蹈、小戏等节目,展现新时代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风貌。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立足恢复、建设、保护和利益驱动生态,积极创新产权模式、造林方式,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不断发挥和拓展生态效益。到20_年,实施造林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二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实现农村牧区无害化厕所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森林村镇、特色小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到20_年实现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0万千瓦、水电装机10万千瓦,推进秸秆资源转化,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高效环保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确保扎赉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家的味道。

(五)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一要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以实施“北疆先锋”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富民党建”,以抓党建促振兴。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农村牧区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发挥乡镇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牧区实现有效覆盖。二要培养过硬的党员队伍。从严加强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抓好嘎查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注重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切实用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六个一”机制,做实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建设更强的嘎查村两委班子。今年要全面完成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认真落实扶持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确保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稳定在80%以上。实行嘎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嘎查村级权力规范运行和有效监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全镇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推动我镇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现结合地派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彻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主线,重点在“六个美丽”上下功夫,着力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县前列,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要求,以“五大振兴”为主线,以“六个美丽”为统领,以实施“六大工程”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8年底,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各项规划和政策全面出台,基本建立乡村振兴配套政策体系;全镇省定贫困村达到整治标准,全镇村庄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1个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启动1个村创建美丽宜居村。

到2019年,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改革逐步形成经验;省定贫困村基本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先行村率先建成美丽宜居村,全镇村庄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全镇8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建成1-2个美丽宜居村;启动1个特色精品村。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定贫困村全面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全镇60%以上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所有自然村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成1个特色精品村。

到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明显,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镇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到202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纳入规划范围的全部行政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到2027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巩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过4万元。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统一模式、“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坚持多方投入、共建共享,激发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

(一)实施富民兴村产业工程,着力发展美丽经济。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通过“抓拳头、上规模、创品牌、建渠道”,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振兴”,促进乡村生活富裕。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延长种养业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优大米、畜禽、蔬菜等传统产业,做强做精年桔、马古栗、山茶等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8年全镇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扶持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田园综合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2个特色“品牌”农产品,即地派山茶和地派马古栗,打造一批产业兴旺村,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19年,推动我镇向“一镇一业”发展,推动陈洞村向“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到2020年,推动镇村达到拥有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产业品牌、建设一个规范化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立一套示范带动模式的“五个一”目标要求。(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林业办、镇农技推广站、镇畜牧兽医站、各村(社区)委会)。

2.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根据《龙门县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意见》制定出台《地派镇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坚持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投入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龙门县农业公园创建评审和考评认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公园创建工作。争取在2022年前创建1个以上农业公园,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促进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有机结合。(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科教文卫办、各村(社区)委会)。

3.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意见,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小农户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性主体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国字号”和“省字号”推荐申报。到2020年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小农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覆盖率达50%以上;到2022年,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定在1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0家;到2027年,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80%以上。(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粮所、各村(社区)委会)。

4.打响地派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抓拳头、上规模、创品牌、建渠道”,按照“品质高、价格优、销售快”的原则,加快制定实施地派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积极打造渡头马古栗、陈洞山茶等农特产品、保护龙门大米和龙门年桔地理标志。加强农业品牌商标注册、认证、监管、保护等环节的规范与管理,在媒体及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上大力开展推介宣传,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建立农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到2020年地派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3个以上。(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各村(社区)委会)。

5.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到2020年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2%以上。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健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到202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以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装备转型升级。(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林政办、镇水利站、镇畜牧兽医站、镇科教文卫办、各村(社区)委会)。

6.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助农服务综合体系的政策,鼓励供销、邮政及相关企业,整合农机、农技、供销、信用合作、产权交易、专业协会等服务资源,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于一体的县镇村三级助农服务中心(站点),开展测土配肥、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产品供销加工、冷链物流等服务,逐步拓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乡村旅游等业务。到2020年,建设1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到2022年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服务中心经营服务覆盖全镇涉农村庄。(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粮所、各村(社区)委会)。

(二)实施乡村生态宜居工程,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圩镇整治建设,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振兴”,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7.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化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实行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雨污分流建设,推动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全覆盖,深化增江河更美专项行动,推进河塘清淤整治,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立健全长效保洁管护机制。全镇1个省定贫困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所在村和1个先行村率先建设美丽宜居村、创建特色精品村。开展“家和院净人美”为主题的“美丽家园”创建活动,实现净化、序化、绿化、美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到2019年,全镇村庄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全镇80%村建成干净整洁村,建成2个美丽宜居村,建成1个精品村。到2020年,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到2022年,8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全部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牵头单位:镇农业办、文化站、供电所,配合单位:镇城建办、环保办、水利站、林政办、计生办、妇联、电信、联通、各村(社区)委会)。

8.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圩镇建设,鼓励市场运作筹集资金、用活各项收费政策以及做活土地开发等。科学规划编制,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机衔接镇规划。高标准建设圩镇示范街,做好人行道、路沿石、下水沟等市政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小广场,完善圩镇各项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小镇,着力开辟圩镇改造安置,将新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管理与圩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开发一片,连成一片。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将城市化发展、社区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圩镇。到2020年,把全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牵头单位:镇城建办,配合单位:镇农业办、国土所、交管所、水利站)。

9.连线连片推进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提质升级行动,重点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特色小镇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实施民宿提升行动,制定民宿管理办法,引导民宿品牌化发展。(牵头单位:经济办,配合单位:镇农业办、城建办、派出所、文化站、旅游办、国土所、环保办、市场监督管理所、各村(社区)委会)。

10.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绩效导向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探索分步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行动,全面整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健全统筹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探索推进林长制。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牵头单位:镇环保办,配合单位:镇财政所、城建办、农业办、水利站、林政办、畜牧兽医站、各村(社区)委会)。

11.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新型特色村镇,提升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环境,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定居能力。建设创业产业园、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集聚区。(牵头单位:镇经济办,配合单位:镇城建办、林政办、各村(社区)委会)。

(三)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着力塑造美丽心灵。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传承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振兴,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12.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强农村公益广告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文化墙绘创作等,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1+x”工程。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荣誉村民、文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优秀家规家训,涵养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好社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县、镇、村三级文明联创,推进农村“星级文明户”创建,到2018年底,80%村镇全面达到文明村镇创建标准,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地派镇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态管理机制,全镇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100%。(牵头单位:镇文化站、宣传部门、组织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13.加强农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到2018年底前全面建成覆盖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按照国家、省定标准不断完善提升。推动优秀岭南农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传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依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以红色村建设为重点,传承红色基因。制定公布乡村可开发文物建筑资源目录和旅游开发资源目录。鼓励镇村基层组织和群众自办节目、自创形式,传承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办好民间“村晚”、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牵头单位:镇文化站、宣传部门,配合单位:镇经济办、妇联、各村(社区)委会)。

14.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抵制封建迷信、打击吸毒赌博违法行为为重点,制定“负面清单”,深入开展整治行动。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支持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批评教育作用,到2019年,全镇所有自然村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农民的行动指南。(牵头单位:镇文化站,配合单位:镇纪委、派出所、民政办、司法所、各村(社区)委会)。

(四)实施民生福祉保障工程,着力抓好美丽服务。

深化美丽乡村“三大行动”,以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为抓手,以进自然村入农户到农田为路径,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针对乡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突出短板,精准发力,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到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5.推进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制定地派镇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完善农村公路“乡村道乡镇管”分级管理体制机制,到2018年底,具备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到2020年完成全镇通20户以上村民聚居地村道路面硬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的机制,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75%。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力度,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到2020年自然村按实际需求配套建设1个标准化公厕,全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按照每个自然村不少于1个垃圾收集点、1个保洁员标准配备,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探索推广处理新技术,2018年完成新建2座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新建设施管网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立运维管理体系。2019年查漏补缺完善已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完成配套管网建设。2020年建成全镇治污设施运维管理平台。2022年实现8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建率不低于85%,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到100%。2025年实现全镇村庄污水处理全覆盖。(牵头单位:镇城建办、水利站、环保办、交管所,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16.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到2022年实现全镇农村电网能力充足、安全优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实现自然村现代通信网络普遍覆盖。加大信息化推广应用,鼓励互联网金融、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创业等“互联网+”向自然村延伸。制定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实现镇村物流节点全覆盖。实施乡村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消防、地质灾害、森林防火、三防灾害、重大动植物疫病和流行疾病等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牵头单位:消防队、供电所、应急办、畜牧兽医站、农业办、林政办、派出所、经济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17.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参照国家高标准农田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做法,整合省级及以下相关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原则,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80%以上。(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经济办、国土所、财政所、水利站、各村(社区)委会)。

18.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农村水利治理规划。大力推进灌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到2027年改善灌溉面积0.3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到2022年完成整治任务。创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分类分级落实镇、村建设管护责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牵头单位:镇水利站,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19.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根据《龙门县发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并实施《地派镇发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和扶持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避免村集体幼儿园出售、出租和转变公办幼儿园办园类型。大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保障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按标准化要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配齐各项生活及卫生设施设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保持帮扶农村学校全覆盖,推动城镇优质学校辐射农村学校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引导生源均衡配置。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支教等途径和方式,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到2018年底,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到2020年至少有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到2022年,城乡师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有序流动,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质量基本持平。(牵头单位:镇科教文卫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20.提升乡村法律、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国家机关深入农村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贫困村贫困家庭法律援助力度,开展法治扶贫,向贫困家庭发放“法律援助家庭绿卡”,有效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特点和专业优势,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聘任工作,全力打造乡村半小时公共法律援助服务圈。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建有规范化村卫生站。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乡镇政府服务管理权限,打造行政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村内公共服务中心(站)。建立完善村级事务代办员制度,让村民办事少跑动甚至零跑动。(牵头单位:司法所、计生办、组织办、财政所、民政办、水利站、社保所,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21.提升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就业信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打造高水平的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企业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组织岗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招用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对招用本地劳动力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鼓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加快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享受市民待遇,依法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牵头单位:人社所、组织办,配合单位:派出所、城建办、科教文卫办、各村(社区)委会)。

22.实施城乡社会关爱工程。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院,到2022年全镇有实际需要的行政村全部建成养老院和养老设施。开展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基础信息台帐,提供专业化服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使用管理办法》,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落实《志愿服务条例》,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壮大骨干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提质行动。(牵头单位:民政办,配合单位:团镇委、妇联、科教文卫办、民政办、工会、志愿服务队、宣传部门、各村(社区)委会)。

(五)实施乡村善治提升工程,着力实现美丽治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3.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对村民监督委员、村民小组的政治统领,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培育发展农村(居)社会组织,出台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村(居)民议事决策工作指引。深化“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推广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村民协商自治模式,深化推进“四民主工作法”工作品牌。深化“法制副主任”的工作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律进乡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开设法德讲堂,引导农民增强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2018年底,实现“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全覆盖,全镇11个行政村达到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标准,全镇11个行政村实现省级民主法治村全覆盖,提前完成省市法治建设“四级同创”活动目标任务,基本形成“三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格局。(牵头单位:镇组织办、综治办,配合单位:镇司法所、农业办、民政办、文化站、各村(社区)委会)。

24.激发基层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领导核心作用,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新乡贤及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镇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25.建设平安乡村。建立健全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打好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稳定风险攻坚战。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镇延伸,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推动综治工作、综合执法、治安防控、市场监管、环境治理向村级延伸。加强乡村出入口、主要道路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构筑乡村公共安全视频防控圈。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扩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范围。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攻坚仗,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深化“无邪教创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牵头单位:镇司法所、综治办,配合单位:镇派出所、文化站、宣传部门、各村(社区)委会)。

(六)实施“头雁”引领工程,着力加强美丽党建。

进一步健全乡村“美丽党建”标准规范体系,实施“头雁”工程和星级党员先锋引领工程实现组织振兴;建立全镇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壮大乡村本土人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向乡村流动聚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6.健全乡村“美丽党建”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农村美丽党建标准化规范体系,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建立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建立乡镇抓基层党建党建五类责任清单,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稳妥有序推进在村民小组(自然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党组织。(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民政办、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27.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以“头雁”工程形成强大的“头雁效应”,以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实施“农村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启动“百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育计划”,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摸底排查,逐村摸排、分析研判,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坚定、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结构上不合理的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按照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标准,重点从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中物色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跨地域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党组织书记。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的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轮训制度,轮训时间不少于5天。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办法、任职资格审查办法、备案管理办法和任期审计办法。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机制,按照上级文件配套制定实施专项招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乡镇事业编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乡镇领导班子的长效办法。探索建立选派临近退休(或已退休)龙门籍公职人员优秀党员回家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制度,制定出台相关激励机制,到2020年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28.实施星级党员先锋引领工程。突出政治标准,加大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提高执行党员发展计划的精准度,实施发展党员“村培镇管”制度,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组织农村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推行农村党员评星定级量化管理,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路径。通过地派镇农家党校、芒派红色村、红色传承教育基地等平台载体,建立远程教育集中轮训机制,抓好“三会一课”等政治“铸魂”教育,支部要抓好“三会一课”的基层党员教育。要组织开展对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自然村带头人全员培训。完善党内民主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探索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处置突发事件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党员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29.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经纪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50岁以下从业人员全员培训。修订完善地派镇农村实用人才评定办法,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以及税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政策。推广“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模式返乡下乡创业企业。到2018年底,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育5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每年新增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人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全覆盖,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牵头单位:镇农业办,配合单位:镇组织办、财政所,团镇委、各村(社区)委会)。

30.培育乡村专业人才。建立乡镇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行定向选育模式,落实镇级以下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贯彻执行乡村专业服务人员职业上升通道保障政策,乡镇招录相关专业事业编制人员,按规定定向招录镇村基层专业服务人员。乡镇事业单位按规定统筹安排当年以考察方式直接引进的到村委会工作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建立健全乡村专业人才培训和职称评定机制。实施省乡村工匠培训和职称评定办法,鼓励支持本地工匠依规承建乡村小微工程。实施“龙门宴师傅”工程,支持有意愿的农民群众通过专业培训后回乡开办农家乐或外出就业创业。推进“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帮助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接受优质教育。加强村级文体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文体服务水平。支持大学毕业生服务乡村,支持配合上级扩大“三支一扶”计划人员招募规模,探索“带编招募”模式,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办理聘用手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动力。到2020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推动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农业职业经理人到镇、村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镇科教文卫办、镇城建办、镇农业办、镇文化站、镇计生办、各村(社区)委会)。

31.推进科技人才下乡。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农村科技特派员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试行“农业服务官”制度,按照“一村一官”或“一镇一官”的原则,由镇班子成员和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农业服务官,为镇、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2018年,试行“农业服务官”制度。2020年,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质增速。(牵头单位:镇科教文卫办、农业办、组织办、农技推广站、各村(社区)委会)。

32.促进乡贤返乡。实施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团队下乡行动,完善县帮扶镇、镇帮扶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引导教师、医生、农业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乡村规划设计建设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专业人才等新乡贤,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引资引智、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服务乡村,鼓励有条件的国家公职人员退休后返乡定居服务乡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镇文化站、农业办、科教文卫办、城建办、计生办、各村(社区)委会)。

(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稳定脱贫。

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3年行动方案,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99元,贫困发生率低于2%。

33.全面开展“回头看”工作。建立健全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提高扶贫开发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全面进行“回头看”,不符合条件的该清退的清退,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帮扶范围,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脱贫攻坚期间内,原定县直的帮扶单位和个人保持帮扶关系不变,帮扶责任人不变,驻村工作队不撤、工作力度不减,其他分散户由镇、村压实责任,实现户户有人扶。到2020年实现镇村有特色扶贫产业、贫困户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有民生保障,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牵头单位:镇扶贫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34.深入实施增收脱贫工程。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拥有1个资产收益项目分红。推进产业扶贫,多措并举扶持贫困户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或从事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行转移就业。(牵头单位:镇扶贫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35.实施兜底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社会救助扶贫等。重点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退出低保五保由民政和扶贫部门统一确认的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到2018年底,要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自2019年起,新增相对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另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并给予资金保障。(牵头单位:镇扶贫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36.扎实推进1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由镇农办(扶贫办)牵头抓总和“第一书记”具体负责工作机制,要把示范村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用好用足省奖补政策和资金,确保2020年底前高质量完成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和脱贫攻坚任务。(牵头单位:扶贫办、农业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37.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脱贫攻坚各领域各环节监督,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帮扶工作组、驻村工作组、村居干部责任。加强督查巡查、扶贫审计,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落实扶贫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行为。(牵头单位:镇纪委,配合单位:镇扶贫办、各村(社区)委会)。

(一)强化规划先行。牢固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地派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保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统揽全镇乡村振兴发展。有关职能部门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要求制定三年专项行动方案;要制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对应的乡村振兴规划,结合镇乡村建设规划,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产业生态布局,明确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纳入城镇建设范围、撤并搬迁等不同类型村庄;及时更新完善镇村规划体系、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到2018年底,实现镇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纳入村庄规划范围,实现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全覆盖。统筹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基础,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加强乡村振兴规划执行监管,把规划执行纳入工作考核。建立健全镇村基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队伍,鼓励乡村探索开展代建,提升乡村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水平。(牵头单位:经济办、城建办、环保办、国土所,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探索通过股份合作制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到2020年逐步探索“三权分置”使用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农村宅基地基准地价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提供充分依据。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通过创新宅基地退出形式和闲置宅基地统筹利用方式,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拟定退出补偿标准。鼓励探索以整村异地搬迁、农民公寓、住房联建等方式解决农户居住问题。贯彻落实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意见》和乡村报建协管员制度,严格实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制定整治农村历史违法用地和违建分类处理指引,到2022年基本化解农村“两违”历史遗留问题。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且符合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标准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到2021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牵头单位:国土所,配合单位: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三)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到2027年完成全镇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根据省的统一部署,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住房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按实际需要提高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比例,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镇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安排,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助农服务体系建设。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予以一定用地指标奖励。实行建设项目和年度评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审批制度。允许在确保镇范围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前提下,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调整,釆用分散划块、点状分布的形式供地,有效利用农村零散存量建设用地。支持供销部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加大涉农建设用地支撑力度,可根据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整合发展需要,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支持村通过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归并地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大棚和水产养殖大棚,按耕地和养殖水面管理。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宽度小于8米的农村道路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优化乡村旅游用地政策,乡村旅游项目中未改变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用途及功能、未固化地面、未破坏耕作层的生态景观和栈道用地,按实际地类管理。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旅游用地,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广场、游客休息点、医疗点、固化停车场和宽度超过8米农村道路,以及服务于旅游项目的会议、餐饮、住宿等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均按建设用地管理,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支持探索完善农用地价格基础,可结合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工作,探索制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坚决防止变相改变农用地性质和违法侵占农村土地行为。(牵头单位:镇国土所、城建办,配合单位:各村(社区)委会)。

(四)完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落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要求,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按中央、省、市、县部署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建立河长制长效稳定投入机制,实现河湖长效管护,探索对落实制度优秀地区实行土地指标奖补。加快推进水田垦造工作,完善水田指标交易机制,水田指标交易收入全部上缴同级财政。用好拆旧复垦以及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强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精简优化审批流程。(牵头单位:镇财政所,配合单位:扶贫办、国土所、城建办)。

(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出台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建设,支持基层信用合作社与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拓展助农服务,支持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大力发展农村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安排专项支小、支农再贷款额度。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面和业务覆盖面。深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设,不断完善镇级综合征信中心、信用村、乡村金融(保险)服务站和互助取款服务点等平台建设,对“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按一定比例补贴保险费用,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到2020年农业保险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品种应保尽保。(牵头单位:镇财政所,配合单位:农业办、农商银行、邮政银行、各村(社区)委会)。

(六)激发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到2020年所有村的乡村振兴帮扶实现全覆盖,并鼓励企业整县整镇帮扶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对企业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或社会事业项目包括学校、道路、桥梁、村庄小公园等永久性建筑,允许以企业或企业家个人冠名或建碑、入村志。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制定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列明负面清单,保护好投资方及农民利益。(牵头单位:镇经济办,配合单位:财政所、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成立镇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常务副组长,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筹领导全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建立镇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两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切实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党委农村工作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查检查等职能。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制定政策措施,形成合力。(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镇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二)提升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根据省市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全镇领导干部大培训计划。优先选拔在乡村振兴中实绩突出的干部进入镇领导班子。贯彻实施乡村振兴公务员专项招录,按照当年服务基层项目考核期满人员的10%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人员,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可拿出10%的岗位招聘符合条件的基层服务人员。建立行政村干部补贴正常增长机制。(牵头单位:镇组织办,配合单位:镇农业办、各村(社区)委会)。

(三)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深入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讲好乡村振兴龙门故事,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乡村振兴,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凝聚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在地派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牵头单位:宣传部门、文化站,配合单位:农业办、工会、各村(社区)委会)。

(四)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责任制,各村每年向镇委镇政府报告推进乡村振兴进展情况。镇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报告乡村振兴进展情况。镇直各有关部门每年向镇委报告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建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持续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督查,对工作滞后的约谈村相关责任人,严重掉队的给予通报批评,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加强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严禁挤占挪用。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应用,定期公布乡村振兴重大进展情况。(牵头单位:镇纪委,配合单位:农业办、统计办、财政所、各村(社区)委会)。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五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__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__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习近平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__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六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政府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七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书记在文章中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用党的建设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证,跑出人才赋能“加速度”。

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通过抓村一级书记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月度“支书论坛”+季度观摩调研的形式,开拓“领头雁”发展思维、理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微党课”、“田间党课”、“小院党课”等多种创新生动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延伸党组织的辐射触角,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重视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注重将发展资源向村一级倾斜,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创造事业发展优良环境土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筑巢”。

“党建+”深耕乡村振兴产业潜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推动农村工作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建产业发展领导专班,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找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形成“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从“一业”上发力,在“一品”上深耕。专班重点对村级业态进行分析,对相似业态村进行支部联建,构建“支部+产业圈”模式,依托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打造“红色+产业”示范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纪念馆+产业基地+直播基地+创客论坛四位一体小切口创新建设立体式乡村振兴示范点,将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为闭环示范内容,以点带面有力推广“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巩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作用。

“党建+”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跑出乡村善治“加速度”。

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将创新群众社会自治作为党建书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微信+”村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党支部广泛组织引导当地乡贤、退伍军人、老党员、文明户等群体作为“乡贤小法庭”与“文明积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乡贤小法庭”加强基层群众自我解决矛盾纠纷能力,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水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村民“文明积分”自治活动,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扮靓家园、绿色生活的同时促进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服务在基层拓展,全面改善提升村情民风,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国防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培训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写作精华或经典的培训心得体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国防近视

    优秀专项整治报告(通用19篇)

    报告通常采用客观的语调和结构,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这些报告范文涉及的领域包括教育、环境、经济等,展示了不同情境下的报告写作风格和技巧。一、整体开展情况按照..

    最热七夕创意活动策划方案设计范文(19篇)

    策划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住每一个关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岁月无声、真爱永恒”“诗情花意过

    实用煤化工安全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的行动。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精选财务岗位竞职演讲稿大全(16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用文字书写出来,用来对一定范围、一定人群进行阐述、辩论、传播的一种独特形式。此刻,我给大家推荐几篇备受瞩目的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的写作进程。

    热门防汛演练活动总结报告(模板16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中的亮点和亟待改进之处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今后活动的改进提供建议。通过阅读以下的活动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

    2023年青铜葵花读书心得感想大全(18篇)

    读书心得是对所读书籍中的观点、人物和情节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加以评论和评价的一种方式。我们收集了一些精选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材

    优秀写心得体会思路如何写初中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某个事件或者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不妨一读。近年来,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的生

    优秀审理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这是一些作者撰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段:介绍审理室的背

    实用酒店员工个人自我鉴定(案例21篇)

    范文范本可以树立我们的写作目标,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以下小编准备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这次在汕头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