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汇总7篇)

时间:2024-10-22 作者:JQ文豪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一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仑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二

有一个人叫薛谭,大家都夸他声音很好听,所以他很喜欢唱歌。为了把歌唱得更好,他决定向当地的大歌唱家秦青拜师学习唱歌。

时间一晃,薛谭跟着秦青学习已经好几年了。他的技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天,薛谭正在练习唱歌,那声音悠扬动听,吸引了许多同窗,他们纷纷夸奖薛谭歌唱得好听。其中一个人说薛谭:“你唱得也太好听了,简直可以与老师媲美了!”薛谭一听,不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学到老师的所有本领了。

于是这天,他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老师,我已经学到了您所有的本领,能回家了吗?”秦青皱了皱眉头,心想:我现在挽留他,他肯定不能留下。于是对薛谭说:“那好吧,你走的那天我来送行。”

第二天,秦青早早地将酒食摆在亭子里,等待着薛谭的来到。这时薛谭来了,秦青说:“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的,就给你唱一首送别歌曲吧!”接着秦青就打着节拍,高唱悲歌,他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音量止住了行云。

一曲唱罢,薛谭深深地陶醉其中,直到秦青叫薛谭一声,薛谭才回过神来。薛谭心想:我和师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于是给秦青鞠了一躬,说:“师傅,我错了。你能继续让我在你这里学习吗?”秦青听了,满意地摸着自己的胡须,便又收留了他,薛谭也不再说要回家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不能骄傲自满,要活到老学到老。

秦国有一个人叫薛谭,他唱歌的声音非常动听,但他想学习更多的唱歌技巧,于是不远千里来到秦青家拜他为师。

过了几年,在秦青的专业指导下,薛谭学习了很多的唱歌技巧。一次薛谭在院子外面练嗓子,路过的农夫听见了,边笑边说:“太好听了,此曲只应天上有。”薛谭听了沾沾自喜,心里十分得意,就像吃了世界上最甜的蜜一般,笑得合不拢嘴。他不禁想:看来我已经学得很好了,可以离开师傅去闯天下了。

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对秦青说:“老师,我认为我已经学好了。这么多年,我也十分想念家乡,我能回去吗?”秦青听了眉头皱了皱,心想:如果我现在让他留下,他一定听不下去。”于是她说:“好吧,你走的那天,我去送送你。”

很快,离别的日子到了,秦青在城外的赴宴亭中等候薛谭。终于薛谭来了,秦青为他高歌一曲,歌声宛如高山流水。正在一旁吃东西的薛谭听了忙对师傅道歉,请求让他重新叫他学习唱歌,再也不说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学无止境。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三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秦国人名叫薛谭,他天生嗓音就特别好,唱出的歌声婉转动听,但他还是不满足,想学习更多唱歌技巧。于是,就像著名的大音乐家秦青学习唱歌。

他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学习唱歌。过了五年,薛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一天,薛谭在院子里练习唱歌,不少同学都被他的歌声吸引过来,薛谭练习完后,一位同学连忙称赞道:“薛谭,你唱的歌真是太好听了,那歌声简直不逊于老师啊!”薛谭听后,心中沾沾自喜地说道:“那是,我可是老师最喜欢的徒弟呀!”说着,他高傲地挺了挺身子。

自从同学夸赞他的歌声不逊于老师后,薛谭越来越觉得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了。这天,薛谭壮着胆子向正在编写歌词的老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地说道:“老师,我非常思念家乡,而且技艺也学得不错了,能否让我回家呢?”秦青听后心想:我现在劝他,他也听不进去,于是捋了捋胡子说:“你何时回去呢?我为你送送行。”“明天一早就出发。”“薛谭说。“好,我去为你送行。”

第二天一早,秦青早早地在一个亭子前等候薛谭,还准备好了瓜果酒食,打算为他饯行。薛谭来到长亭前,秦青说:“我也没有什么可以送你的了,要不我给你唱一首歌吧!”说完,他打着节拍为薛谭唱悲歌,那声音震动了树木,止住了行云。一旁的薛谭也沉醉其中。

薛谭听了这首曲子后,惭愧极了,心想:老师的歌唱技艺如真高超呀,我连他的皮毛都比不上。于是他红着脸,站起来对秦青说:“对不起老师,我知道错了,请让我跟您继续学习吧!”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骄傲自满。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四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们家门口有两座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第二天,于公开始搬山了。但愚公一个月下来跟以前没什么两样。

愚公说”我觉得你还没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

愚公带着一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两座山搬走了。

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五

古井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它主要写了许多人都到这儿(古井)取水,和村里的`人经常帮助两位孤寡老人挑水的事情,不要报酬,赞扬了古井对人们一无所求,无私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品格,同时赞美了故乡人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读了《古井》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

每一次,大家都吃完了饭,爸爸妈妈总是对对方说:“上班累了吧!快点去休息一会儿吧!”或者会说:“快去工作吧!这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我一个人来做就够了!”可是有一次,大家都吃完了饭,爸爸妈妈都累了,我对爸爸妈妈说:“今天,让我来洗碗吧!您们不用操心了!”我就高高兴兴地把碗捡到厨房,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把碗洗的干干净净,把碗摆地整整齐齐。我再看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已经在甜美的梦中睡着睡着。不一会儿,爸爸妈妈一看碗洗的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孩子真棒!”

从那以后,我一有时间,帮着爸爸妈妈洗碗洗盘子`````````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乐于助人,互相帮助。我想在家里,要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在校园里,要帮助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六

在我的印象中,写论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对这项费时费力费劲的文字工作都比较反感,因为爬格子毕竟是一件苦差,与青灯为伴,与黄卷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写文章,尤其是专业论文。

因为写论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还是无用功,包括走访座谈和阅读大量文献,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的空灵,除此之外,选题和构思亦是一大难题,因为选题就是要选出问题,找准了问题就等于论文成功的一半,而构思则是选题的拓展,构思将选题最初的意蕴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来,剩下的便是码子了。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难并非是构思难,而是码那么多字很困难,但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以为写文章最痛苦的当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这是论文的素材,另一个便是选题和构思。

收集资料是个体力活,消化资料提炼问题则是个纯粹的脑力活,需要反复的构思。

只要有了选题个构思,将调研所获取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填充以汉字,论文便水到渠成了。

的确,写文章确实是一件费时费力费劲的事情,不仅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收集素材、消化资料,更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选题并构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一书或许能为我们写作论文尤其是专业法律论文提供一些启示。

该书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群针对写论文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包括法律专业论文的特点与分类介绍,法律专业论文当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提纲的拟定、结构的安排,格式的规范等写论文所必需的各个要素都进行了一一的阐述和分析。

写论文到底有无专门的路径或方法,或许阅读完该书,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其最多是一门写论文的入门教材,对法律专业论文进行了概述式的介绍,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规范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与提示,但却并未教读者写论文的速成之道,即写论文的捷径和快速方法等。

因此,通读完该书,可能最大的收获还是对写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做论文应该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规范等问题,或许能有所裨益,但却找寻不到论文的速成之法与成就之道。

的确,写论文确实是没有捷径和窍门的,主要还是依赖于平时的积累,而不可能希冀于阅读一门论文写作书就迅速掌握写作方法并产出优质论文。

这或许亦是该书的名字为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而非法律论文速成之道的缘故,没有一个人能夸这海口,企图让读者阅读自己的一本论文写作书便摆脱写论文的痛苦,化腐朽为神奇,让论文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因此,读完该书,笔者收获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论文该如何写作还真是个大难题。

根据笔者个人的论文写作经历与体验,论文写作还是要靠平时的大量积累,包括阅读大量的文献和经常性练笔。因为论文写作是一个文献输出的过程,不阅读大量文献,不进行文献输入,是不可能有文献输出的。这也恰好符合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而经常性练笔则助于提炼文字的纯度,没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玑,炉火纯青,相信大多数学人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练习,论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让读者一气读完,发浑然天成之感。

笔者的论述好像是在否定该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然。

上面的论述只是澄清论文无速成之道的朴素原理,该书的价值肯定是有,读者通过阅读起码知道论文写作必须先构思和搭框架,这样才能下笔不跑题而且文字方能如行云流水般远行。就像盖房子需要设计图纸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墙和圆顶。

论文亦是同理,写论文必须注意格式规范,包括引用他人文献的规范等,在此书中都有所介绍和分析,认真细读该书还是能有所收获的,至于最后收获的是什么,那要看读者的读书动机和文字功底,因为读书动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你读书的目的并努力找寻自己兴趣点,予以满足,而文字功底则能大致确定你所获的深度。

因此读完该书,笔者感觉还是能有所收获,起码知道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论文写作的步骤,规范论文的基本格式,这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学术训练的论文初学者还是很有必要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按照该书作者提供的写作思路。

论文不能确保获奖或发表,但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能让所出炉的论文看起来更加清新简约,格式规范,确保形式上的瑕疵祛除。

因此,从这个意义和角度来说,写论文还是有速成之法与成就之道的。

摘 要: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大教学论》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有效教学的思想,在强调效率优先的今天,学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300年后的今天《大教学论》仍焕发着新的活力。

本文就是从《大教学论》中的有关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有效教学更好的开展,为教师们形成一个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找到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夸美纽斯;有效教学;启示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这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大教学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相反书中的有些教学思想后来都得到了验证,今天再来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教学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有一些可以给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启示。

一、对教育力量的坚信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夸美纽斯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30年战争的磨难,一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从来没有中断教育理论研究和编写新教材的工作。

他长期担任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这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教育力量的坚信。只有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卡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具体到每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只有不合适儿童的教育。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1]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教师可能成就一个学生,使他成为杰出的人,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使他误入歧途。所以,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坚信教育的力量,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相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就都能成才。

二、对德育的重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不能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更加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是,应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关注。

近一两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恶性犯罪事件,我们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反思,到底学校教育怎么了?学生怎么了?当然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3]但是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制定具有可操作的德育教育模式,夸美纽斯的答案是预防-实践-榜样。德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

在今天,鼓励被更多的老师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惩罚被越来越模糊化。鼓励固然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免受伤害,但是对于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的孩子来说,有时很有能由于没有进行应有惩罚,使学生的是非观念也模糊化,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教育的正常进行。

所以,我认为选择合理的惩罚手段,适当的进行惩罚,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

三、注重感官教育和和谐教育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第五章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这些感官可以比做密使与间谍,灵魂得到它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

它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随便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逃避它们的注意。”[6]所以在学习中如果让你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动起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低年级阶段,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开发学生身体更各方面的机能,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官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

因为世界本身就像一座大钟,这座钟有许多转轮和铃子,并且组合得很巧妙,全钟的各个部分互相依靠,使转动持续与和谐;人也是这样的。”[7]《纲要》(试行)中也强调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不能不说夸美纽斯有的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

所以促进教学有效性,就要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教的是否有效,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发展。[8]所以,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学校确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

[9]新课程的理念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也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不是你教的怎么出彩,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他能不能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这里他说的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不可否认也许是个法子,增强学生的能力,重视生-生关系,也是教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思路。

五、班级授课制是实施有效教学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班级授课制这种基于学生共性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特别是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班级授课制仍有许多优势,并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重视。

实践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教学对象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施有效教学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8] 崔允.《有效教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读后感是评论性文章吗篇七

经过为时16周的课时,来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从概念篇,战略篇,运作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学习,从宏观系统上去认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我带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尝试着学习。包括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处理,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的视角差异、物流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区分与协调、反映物流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及理论性与实用性相合共五个问题。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从被动地听老师授课,起初就觉得本课程理论性太强,而可感性又不高 ,难以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理论,没法更好地学习此课程;二对课本上所提到的案例加上老师的讲解后,案例具体的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的对映的解决措施,我对课程理论的学习进入了半知半解的状态,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感悟;三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接触到了几个物流企业,通过这些实践内容,我对书本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感性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四对比自己本学期所学到的的知识及能力,感觉自己在具体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的时候,没办法更好地调研、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案,理论与实践的两者结合不够,没办法列出更为具体切行的方式以解决问题,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都有待提升。

自己学习方面的转变由只是听老师讲解,转变到了自己主动去了解、学习。通过自己上网下载相关案例,学习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这学期有学习进步的地方。

不足之处:由于是第一次学习本课程,自己没办法去了解到哪些途径与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明显地感觉地感觉到了,在看待问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心态上有些急切,很想学习相关方面的具体解决问题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进一步学习的方面,我希望老师能再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指在合适的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及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问题,有何途径去更好地解决问题,灌输树立学生们树立这方面的意识或习惯。

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学生上课没办法更好地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能有知识、思想或思维上的碰撞,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上课之前,老师能先提前跟下节课有关的案例,课后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前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课上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去解决问题,如何具体的提出相关可行具体的方案去落实。这样子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理论与运用有更深地认识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