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书香墨

幼儿园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希望以下安全教案范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使您编写的安全教案更加完善。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

课题图形的周长信息窗2课时2课时设计教师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活动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索求周长的策略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走进公园,感受其中的美。

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保护花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这一方案。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加以肯定和评价。

学生交流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

师:我们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是多少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吗?生回答。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四拓展练习,加深巩固

活动五小结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小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通过大量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师: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黑板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了我们学校的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图形的周长

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花坛的周长

围着花坛一周的长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本节课教学,由学生所熟悉的情境问题入手,通过引导对情境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将生活知识数学化,让学生明白求花边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再汇报,从而得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三种具体算法,试着总结归纳出计算公式,最后用公式进行计算,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巩固应用模型”的流程进行,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引”为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3.学生能把以分米、厘米、毫米做单位的数改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

4.学生初步了解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5.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小数表示数量。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课件播放录像:超市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指出: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

师:像5.89、0.85、2.6(同课件上的数)……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

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小数点)

2.读数。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请学生尝试读板书中的小数,读错的地方由教师或学生加以更正。)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二)教学例1

(谈话引入)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1)师:1米有多长?请比画一下。

那1分米有多长?也请比画一下。

(2)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读下面的句子,并将句中带下画线的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你能行吗?试试看。

(3)填写后,小组汇报,集体评价。

教师将几组同学填写的结果进行展示,并适当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4)还有哪些厘米数可以用米作单位的?(学生自由提问、回答)

师:同学们,现在谁来解答录像中提出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的身高:如1米38厘米=()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

4.师:你的身高是多少米?能告诉大家吗?

三、巩固新知

(一)做一做

1.请学生填写第89页“做一做”第1、2题,然后集体评讲。

2.互动活动。

(1)教师在展台出示人民币,请学生以“元”为单位说出数量(如师出示2张1元,4张1角,生答2.4元等)。

(2)小组活动:我摆你说(或我说你摆)。一学生拿出人民币(或说出人民币数量),一生以元为单位,并用小数说出数量(或拿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其余学生当裁判,轮流进行,教师参与指导。

(二)展示汇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小数,如:芜湖长江大桥全长10.624千米,这“10.624”就是一个小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小数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小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3、了解借助生活媒体测量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4、感受周长与生活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从各种具体物体中正确找出物体表面的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带图形的练习纸40份、教具图形4个、水彩笔(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从字面上理解,你觉得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过渡:物体外围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那么树叶的周长是指它的哪部分?

(示课件)

二、感受周长

1、感受实物的周长

学生看四只甲虫爬过树叶的动画,并说说三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有什么不同,指出树叶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结语:小甲虫从树叶的某一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周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板书:边线周长

摸一摸课本、课桌的边线,摸时用指尖去摸,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部分。(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经过的边线就是书的封面的周长。)(几名学生重复说)

2、感受图形的周长

(1)刚才我们摸到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么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师示教具图形)

()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描,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情况,寻找提高的对象)

描好后,师先取两名同学的作业展示,并对全班的作业作出简单评价。

师相机问: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一个?为什么?

根据生说的图形特点,师板书:曲直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

图形内部边线是否也为周长(书p45第一题,说一说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三、感知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请你从四个图形中选择两个图形,量一量各边的长度,再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各自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试算,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学生把计算过程板演在黑板上对应图形的下方)

问:你是怎么计算三角形周长的?(根据学生所说,师板书:量算)

剩下的两个图形()大家怎么没有选择呢?(学生自由说)

追问: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师整理学生发言并形成板书:圆滚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小结:由直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知道各边的边长,再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边长加起来,就能知道图形的周长。(板书:各边长之和)

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们的周长。(板书:化曲为直)

四、练习

1、判断:课件

2、口算周长。课件。

3、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出示:

(师现场演示:第二个正方形剪去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

小结:都看清楚了吗?移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与判断图形的周长。

2、指导完成书p45第三题的图(1)

看一看,议一议。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现在觉得周长就是什么?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用到周长吗?(腰围、鞋底等)

六、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演示)

根据头围的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帽子。

根据胸围的尺寸,选择合身的衣服

板书:

周长

曲化曲为直

圆滚

边线周长

直各边长之和

直量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游园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

【知识点】:新课标第一网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

第五课时练习六

【知识点】:

1、练习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第六课时交通与数

【知识点】: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 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克和千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天平、托盘称、食盐、鸡蛋、钮扣、2分硬币、花生仁、大豆。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 蜂鸟,像蜜蜂一样大。

教师:你知道吗?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一克呢!

板书:1克

教师:你喜欢小狗吗?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狗有多重吗?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一千克。

板书:1千克

教师:你了解袋鼠吗?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克。

板书:40千克 4克

教师: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0吨,它的肾重一吨。

板书:150吨 1吨

教师:根据老师讲的动物趣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感受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

1、认识感受克。

教师:出事天平,向学生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天平称出花生仁、硬币、钮扣、图钉、黄豆等大约一克的东西。

学生:说出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一克?找出来掂一掂。

板书:克(g)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带的小食品的质量是多少?

2、认识感受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带的食盐所标的质量是多少?

那么两袋食盐重多少克?

学生:500克+500克=1000克

教师:表示教重物品的质量,我们常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又叫做一公斤。千克用(kg)表示。

谁知道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1千克?

学生:找出来小组内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轻重。

教师:谁能我们周围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小组内讨论。

4、 感受体重。

教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学生:同为之间互相抱一抱感受一下。

三、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巩固练习:第6页1、2题

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

四、教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能很快的掌握三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不过,学生对这些单位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在填单位的时候依然出错,有必要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一.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2.认字7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喝”。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攻击、苍白、煞白、惨白、服从、瞄准、喝彩、原谅、低沉、财产”等词语。

二.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家是我们每个人栖息的港湾,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有一位炮手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却亲手炸掉了自己的家,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炮手。(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自由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

5.炮手和你们一样,对于侵略者非常仇恨,因为侵略者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破坏了他们安宁的生活。

(二)学习二到十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炮手家房子图,引导学生想象。

同学们,这就是炮手的家。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多美啊!可以想象,他可能在这所房子中度过他的童年,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也有可能这所房子是他和家人一起建造的,这一砖一瓦包含着他们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可是现在他的房子却被德军给占领了,炮手必须亲手炸掉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一定经过了苦苦挣扎吧!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拿起手中的笔,画出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

2生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画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回答,并读一读。

4.找出三个最能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苍白、煞白、惨白。

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炮手的脸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同桌讨论一下。

6.同桌讨论这个问题。

7.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脸色变得苍白?

8.想象炮手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一段话。

9.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煞白?根据上下文理解煞白的意思,并指导朗读。

10.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惨白,读出炮手越来越紧张、恐惧的心情。

11.炮手的内心在痛苦地煎熬,你还能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看的出来?找出“这时,裹着厚厚大衣的军官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这句对比句,引导学生体会。

13.回到上课开始的问题:炮手为什么亲自炸毁了自己家的房子?引导学生理解。

14.一炮过后,炮手家灰飞烟灭,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

15.引导生找出有关段落,对比读,想一想将军为什么喝彩,炮手为什么流泪,领悟此处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6.当将军不解地问炮兵的时候,炮手是怎么回答的,齐读这段话。

(三)小结。

1.多么无私的士兵呀,此时炮兵如果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

2.学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师相机总结出奉献精神,并板书。

3.带着这种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师生再合作读)

四.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普通的炮手,但他却为了祖国的利益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的这种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身边、在我国历史上同样有过无数这样的英雄,说说你都知道有谁。

2.生自由说。

3.师出示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图):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去年四川汶川县大地震中曾涌现出各种英雄,解放军叔叔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难忘。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拯救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课外积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关于奉献的名言警句,同时播放歌曲《奉献》。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记忆。

师总结升华。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会发生什么事?

2.熟记文中的生字词。

七.板书设计:

炮手

|

|

奉献

[《炮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4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洗衣粉食盐或白糖上好佳糖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1袋2袋10袋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习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习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习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本节课教学,由学生所熟悉的情境问题入手,通过引导对情境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将生活知识数学化,让学生明白求花边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再汇报,从而得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三种具体算法,试着总结归纳出计算公式,最后用公式进行计算,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巩固应用模型”的流程进行,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引”为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周长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3、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水彩笔、圆片1、长、正方形纸各1、2种花瓶作业题单

一、创设游戏活动,引入新课。

1、感受分数的产生--数不够用了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现在,来帮老师分一分,好吗?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苹果?(2个)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1个)

师:现在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几个?(半个)或(二分之一)。

2、自主探究一半的表示方法。

师:对,半个。半个苹果是什么样的,怎么分?谁能说一说。

师:不好说,是吧!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想一想,你可以画画、折纸等,试一试。

(教师巡视。学生可能折纸、也可能写字(中)、还有可能直接写二分之一)。

师:谁来说说你心中的一半是怎么表示的?(学生汇报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及时贴黑板。)

3、在比较中感受用分数表示的好处。

师:好样的,学习数学就要善于去理解和创造。

师:如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每个同学分的。你可以折纸、画画、也可以用像这样的数来表示。开始。

师:(集体汇报)折纸的同学举手,画画的同学举手,用数表示的同学举手。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你准备怎么表示每个同学分到的苹果?集体汇报。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班上的6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你准备怎么表示每个同学分到的苹果?(举手回答)

师:还折纸、画画吗?为什么都选择用数来表示?(用数方便)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

师小结:看来,用这个数(板书)来表示半个苹果比较方便。知道这是什么数吗?你在哪儿见过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突出“”的含义)像刚才,我们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课件出示这句话,让生读一读。)

师:另一份是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师:看,把这个苹果从这里分开,其中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得到这个苹果的,必须怎样分?再读一读。

2、涂“”,进一步理解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知道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你能涂出这些图形的吗?想一想,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涂几份?拿出题单,做第1题,带上思考去行动。(师巡视,发现涂对的同学)

师随意指一个图:这个表示什么?为什么都用表示?

师小结:看来,无论物体的大小、形状如何,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3、折一折,拓展几分之一的认识

师:你还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生:、、……(板书)

师:你能利用信封中的纸片折出这些分数吗?选一个分数,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和同桌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把自己折出的分数介绍给大家?

师:真能干,折出了这么多几分之一,能看图写几分之一吗?(屏幕出示题)

师:怎样看出来的?

师:要看出几分之一,关键看什么?(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3小结: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三、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认识四分之二。

师:你来说说你发现的新分数。

(生:刚才这个同学给其中的1份涂上色,表示了其中的,我给其中的两份涂上色,取了其中的两份,因此,我想能不能用来表示呢?)

师:这个同学说到给其中的两份涂上色,也就是涂了两个四分之一,他想到用四分之二表示。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发现怎样?(生评)

生:表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

2、涂一涂,认识几分之几。

师:其它同学能从刚才的折纸中发现什么分数吗?如果你发现了,把它给涂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

师:把你发现的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你发现分数的意义。i(学生交流)

师:想把你的发现展示给全班同学吗?谁来?

生1: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三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

生2: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四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

师:(多媒体演示取和过程)取了这张纸的四分之四,就把这样纸怎样了?(取完了)那四分之四张纸和这一张纸有怎样的关系?(同一张纸)这说明了什么?(=1)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3:我发现了,它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八份,取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

……

小结:经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又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指着黑板上出现的分数)同学们,像,,,…都是分数。(板书:…都是分数分数),认识了这么多分数,那知道分数是怎样写的吗?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谁来说说。(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写下面的数,最后写上面的数)注意,中间的横线要写得又平又直。

师:中间的横线叫?(板书:分数线)猜一猜,分数线表示什么?分数线下面的4叫?(分母:板书)分母4表示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板书)分子3表示什么?怎么读呢?生:四分之三。(板书)

师:猜一猜,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这样来表示分数?生:一目了然。

师:对,这个分数既表示了平均分,又表示出了分成了四份,取出了三份。

四、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1、题单第2题。

师:同学们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方法,你们想写分数吗?请大家看到题单第2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学生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2、题单第3题。

师:这里有一些分数,读一读。能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一练的第3题。

师:第二个?……

师:看来,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一定要怎么分?(板书)

(其余三个图直接出示)

4、练一练的第4题。

学生集体完成。

5、说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能联系自已的实际说一说吗?(我有一元钱,用了5角,用了一元的二分之一;切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八块,我吃了三块,我吃了一个西瓜的八分之三;我买的一袋奶粉,有16小包,吃了其中的5小包,吃了这一大袋的。)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贴折的几分之一。像、、,…都是分数。

贴折出几分之几。3……分子

……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五、.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渗透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一节课就认识了分数这个数学上最重要的朋友。可是你们知道吗,现在你们看到的分数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课件介绍)。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板书: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1......分子

――......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动画演示)。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整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

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5.师总结: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板书)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1.师:我们共同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我是为你们准备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手工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4.汇报成果。(把作品贴在黑板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相应位置下)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10.生:举例(板书:15分之1100分之124分之1)

1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看来生活中的分数真是数也数不清,也就是有-----生:无数个(板书:……)

(四)比较分数大小:

1.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了解了他们表示的意义,下面你能用准确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图)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4.师:再来看下一组(出示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图)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8.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了,你能试着用他的发现,来比较一下黑板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这三个分数吗?(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1、红线长还是蓝线长?(留出红线三分之一和蓝线的二分之一同样长,其他部分遮盖)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一、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1、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长方形的概述。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周长知识的入门基础和铺垫。

四、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比较深入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课前的提问,让学生复习回顾了以往知识,了解到学生学生学习了空间与图形之后,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在此基础上,本节将讲授一些四边形的简单知识,并进一步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特点及共性,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将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1、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文档为doc格式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9——81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圈一圈、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特征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图片。

(一)认识四边形

1、刚刚你在大屏上看到了哪些图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圆-----)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呀,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四边形,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1、(1)自学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2)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有哪些特点?先自学,再和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3、学生活动后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的?(我认为2号、4号、5号------是四边形)(谁有不同意见?)

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再找1人)

4、对照正确答案自批,师:圈对的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圈错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只要认真听一定能学会。

6、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课件演示----边)师引导说: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课件演示角)师引说:四边形有----四个角。

7、谁能完整的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3人、互说、指名1人)

8、刚刚没圈对的起立,说说错在哪里?(说理由)因为---所以---

9、(课件出示2个有特点的图形)这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我认为第一个不是四边形,因为---所以---)

10、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你能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吗?

(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1、(课件四边形)这些四边形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真美呀!你能把这些四边形按一定标准再分一分吗?互相说说。

2、谁想先来说说?(我把图形按角分成两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直角,其他一组,因为四个角不是直角。按边的长短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一组,因为他们对边相等。其余的一组,因为它们的边不一样长---------(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分类)

(2)先自己学再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5、谁来汇报长方形的特点?(上台演示)

(1)我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上边是厘米,下边是厘米,我发现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长厘米,右边长厘米,左边和右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相等;我用直角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和他一样想法的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我把长方形对折,我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对边,教师引导:上和下相对,左和右相对,我们把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我用直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厘米,我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我把正方形对边折,再对边折,发现它四条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师:你们同意吗?)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正方形的(引说)----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指名1人、开火车(师板书)、互说、指名)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四边形,还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你们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81页1说判断的理由

3、81页2说选择的理由(错误的同学举手,同桌监督改正)

五、谈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四边形有(引)----,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其实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我们以后再来研究。下面完成作业。

六、作业:

82页6

七、完成作业的看思考题。

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相关范文推荐

    童年读后感(模板16篇)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我们的平等和宽容心态。辩论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分担责任,并为争论双方提

    最新队会活动过程 班队会活动方案(汇总14篇)

    人生的总结是我们洞察自身优点和缺点,不断进步的关键一环。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拥抱变化,勇敢地追逐梦想。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优秀的人生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

    最新护士节领导的致辞主持人的话(精选12篇)

    在就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展现出专业、积极和适应能力,以赢得上司和同事的认可。就职总结应该具备一定的启示意义,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

    2023年工作失误万能检讨书(精选16篇)

    一分钟可以让你改变态度,也可以让你改变自己。一分钟的时间里,如何有效地放松和恢复精力?以下是一些关于一分钟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工作失误万能检讨书篇一尊

    最新六年级班主任六一儿童节班主任致辞(大全8篇)

    青春是一个接受挑战、实现梦想的阶段。青春的总结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和挑战,从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这些青春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在成长路上的指南针,让我们更

    2023年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我的爸爸教案反思(模板8篇)

    教案的精心编写可以使教师更加有序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推荐了几个初一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启发到您的教学思路。幼儿园大班艺术

    三年级说说我自己 说说我自己三年级(优质9篇)

    人生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追逐梦想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写一篇完美的人生总结需要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有条不紊的组织能力。人生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最新适合送朋友的元旦祝福语(精选7篇)

    每当感到疲倦和迷茫的时候,不妨用一分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并且,在总结中注重客观公正,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重。在一分钟内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结并不容易,以下是一些

    最新半夜吃夜宵的说说(汇总8篇)

    奋斗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成长和成就的喜悦。在奋斗文章中,可以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方式,增加文章的魅力和吸引力。以下是小

    最新形容工作很累的句子说说心情 形容工作很累的句子(实用8篇)

    理想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心怀豪情、活力四溢。理想总结要写得具体而有深度,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自己的理想,并提出改进和反思的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