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
(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活动:练习分类
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
方法一:按颜色分方法二:按材质分方法三:按大小分……
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
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
(1)摸:
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平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平平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平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
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谜语
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谜底:球)
三、巩固训练
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
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回顾总结,综合评价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成功之处:
在教学8加几时,xx老师是按照书上的课时安排,把8、7加几放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教学,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学得糊里糊涂,计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很是麻烦。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尝试拆开教学,8加几安排第一课时,7加几安排在第二课时,那么这节课的中心就是教学8加几,使学生能理解算理,正确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以学生都喜欢的闯关游戏引入,设计了闯三关的游戏(第一关复习,第二关学习8加几,第三关解决问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关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
第二关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动画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探索出8+4、8+7、8+3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脱离图画,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计算8+5、8+6,思考算法,算出得数,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填,巩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计算8加几,再通过心算,直接说得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三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并正确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相比之下,这样拆开分两课时教学的效果要好的多了,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凑十法,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还需要再多加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考查知识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力要求: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本节课是在前面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综合性活动课。
1.根据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方位,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表述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3.组织的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给学生提供很多表达交流的机会,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a类
1.从前往后数,教室里最左边有几位小朋友。
2.从左往右数,第一排有几位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力要求:能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b类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回家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房间的物品按一定的位置顺序摆放好。
(考查知识点: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能力要求: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69页“练一练”:
1.前面有游乐园,后面有汽车,左边有楼房,右边有信号塔。
2.从左往右依次是小红、小文、小丽、小明。
3、4.略
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图形与位置》一课的学习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的初步知识。教学中我充分尊重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生活正确辨认和运用上下、左右、前后。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判断左右的方法和经验: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写字时用右手握笔、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判断左右的方法,然而这种认识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本课的设计中重视体验,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吸引学生亲身体验。我设计了一连串的游戏活动,每个游戏活动既是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又为下面的游戏开展做好铺垫、准备,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们正是在一个个的游戏活动中深化了认知,锻炼了思维,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事物的相对位置。另外我在各个环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游戏中我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后,才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课后练习更是设计让学生继续做游戏,判断上下、前后、左右、反正,最后让学生动动手,以大树为中心,从附页中剪下小鹿、小兔、小鸟、和小蘑菇的贴图,明白题意后独立贴在书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贴法,并进行评价。
然而,在课堂上我虽尽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却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课堂上尽管我也努力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但我始终有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没有充分放手。还有,对于时间的掌握上还需加强。例如在游戏二看谁的反应快的处理上稍显仓促,没有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尤其是对学生同桌互动上用时较少。再有对细节的处理上欠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习,老师的语言不可以有随意性,同样对每一个小环节的处理上也是不容一点马虎,要正确的处理知识。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当我面对面教给同上下左右拍手活动时,同学们跟我做同样的动作而忽视了给学生解释镜面示范的道理。
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一些细节性问题的处理上还欠妥当,有时学生说不来的情况下,自己很着急,课堂调控力有待加强!相信自己今后会努力锻炼自我,不断提高。
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平面图形。
第二个活动:“分分家”利用教具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大量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活动是“搬搬家”,请学生利用各种学具把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进一步深化对“面在体上”的认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充分的利用学具、ppt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活动二“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后我让学生进行板演分类过程,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第一个学生按照图形分为五类并说明了理由。然后又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数量分。这一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平面图形的特点进行区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应该将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板书的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总结,强化按角数量分和按图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标准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发言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书的重要性,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
2.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训练。
3.巡视时提高对学生的观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