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杂诗心得体会(模板14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杂诗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杂诗心得体会篇一

杂诗,是指以自由、随意的方式组合各种不同题材与风格的诗歌形式。其中包含了许多流派和风格,诸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它以丰富的意境、浑厚的情感、抒发思想的机缘、顺畅的韵律、灵巧的语言和多层次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阅读大量杂诗的同时,我逐渐深刻领悟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诗歌感受

在这些杂诗中,色彩斑斓的诗歌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在一片诗意的海洋中。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地翠绿、远古苍茫、赤壁苦难等吟咏之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思想、文学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审美理想。同时,许多杂诗在描述意象时有着浓郁的当代风貌,如现代女诗人雨果的《老秦的羊》就融入了民谣和观念的韵味,展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三段:情感表达

杂诗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许多诗人在杂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感悟和思考。如元曲大师关汉卿的《半夜雷轰》表达了对父子情感的描写,宋代词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这些杂诗充满情感和热情,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创作实力,更启迪人们向内心深处去探索、去思考。

第四段:运用文学技巧

杂诗的好坏与否,不仅与其语言的优美、叙事的连贯、诗情的深刻有关,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杂诗往往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让读者在氛围和情感上都得到深刻的体验。执行得好的杂诗,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能够在表现手法上做到淋漓尽致,拥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第五段:结语

古今中外,杂诗无疑是一种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大量阅读,我也认识到杂诗应具备的体裁特征、情感展现方式以及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杂诗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文学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了诗人们对社会、对文化、对生活的思考,传达了一中真挚而充满力量的情感,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学修养也是不可小觑的。

杂诗心得体会篇二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己亥杂诗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杂诗心得体会篇三

杂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囊括了各种不同的内容和体裁。作为一种创作风格,杂诗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规则,使得作者可以更随意、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杂诗作品的魅力和创作技巧。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杂诗的特点。杂诗是一种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杂诗可以涵盖精神、物质生活等各种方面,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融合了很多其他体裁的特点,达到了很多文学形式不能达到的效果。

第二段,杂诗的表现手法。杂诗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文学形式,它鼓励作者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文学形式甚至可以在同一首诗中,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例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采用了反复出现的修辞结构,营造了一种浩大而宏伟的气息。

第三段,杂诗的创作技巧。杂诗的创作过程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多种文学技巧,比如比喻、描写、对比等来进行创作。例子如:望断天涯路,心劳日已惨。这首诗运用了望断、心劳这两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达出思想的疲惫和煎熬。

第四段,杂诗文化价值。杂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支。杂诗文化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杂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段,个人心得。在我学习杂诗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杂诗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创作技巧。我认为,杂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融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通过学习杂诗,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而且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帮助。

总之,杂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它具有多样的表现手法、创作技巧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杂诗,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品味,同时也能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杂诗心得体会篇四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翻译

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

整个大地都笼罩在多日的细雨微风中,一片朦胧,本应是姹紫嫣红,如今却似残秋。

注释

秣陵:南京古名。

梦绕:往事萦怀。

雨丝风片:细雨微风。多指春景。

创作背景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本首诗即是其中一首。

赏析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诗流丽悱侧,情韵悠远。原作二十首,《渔洋精华录》删六首。此乃组诗之第一首,写作此组诗之缘由,奠定了组诗风格哀婉的基调。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通过言怀虚写秦淮的人文景观(舟、楼),秣陵的自然地理特点(秦淮河流贯市区)已寓于其中。作者对秦淮胜地向往已久,故说:“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断肠”一词有二义,一为极度悲伤,二为极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后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见的心理现象,故此二义亦相通。这句诗中的“肠断”,用的是第二义。与下句的“梦绕”相对应,合言正所谓“昼思夜想”,可见作者对秦淮胜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诗中,秣陵属地而言舟,秦淮属水而言楼,可见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驶或停泊于内陆河的画船游舫;此楼亦非一般的楼,而是临水的雕梁画栋。这确实是秦淮胜景的特色。此地曾经繁华一时、声名远播,正是作者为之“肠断”“梦绕”所在。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通过记游实写秦淮的自然景观(雨丝风片、浓春烟景),但当时社会变迁的痕迹(秦淮无复旧日繁华)也宛然可寻。“十目雨丝风片罩,浓春烟景似残秋。“写诗人亲履其境后的印象。明代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有云:“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炯波商船”。王士祯的诗句脱化于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诸句重在描写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祯的“浓春烟景似残秋”却透露出无限的感伤。“浓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浓的时节;“残秋”显然一片凋零、屑近严冬了。春意正浓的秦淮胜地,本应姹紫妍红、美不胜收,如今却是这等苍凉。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这种感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残秋”是时令即将交替的关捩点,也许诗人由时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兴替,顿起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吧。或许诗人什么都没想,只是为秦淮河畔的实况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大相径庭而觉得失望吧。作者虽未明言,读者却可因此而生出许多联想与忖度,欣赏此诗丰富的美感。

此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了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的细雨中,在潇潇的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浓艳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

杂诗心得体会篇五

杂诗,是指唐代诗歌中类别之一,与田园诗、闺怨诗、宫廷诗、山水诗等并称。杂诗常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感受,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能够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社会现象。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思维敏捷、口耳俱佳、对事物有细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同时也需要大胆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在写作杂诗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段:了解题材,把握表达

杂诗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了解题材,把握主题,注意表达,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运用比喻手法等。积极思考和分析,让自己的写作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

第三段:多读优秀作品,提升审美水平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天赋和刻苦的努力。与此同时,多读优秀作品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写作技巧。可以阅读唐代杂诗家如王之涣、贾岛、韩愈、杜甫等,也可以关注现代诗人的创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第四段:挖掘自身经历,丰富创作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写诗也需要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灵感。挖掘自身经历,能够让自己的诗作更加深情、贴近读者。可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入手,用心创作出自己的佳作。

第五段:总结体会,不断进步

在写作杂诗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在写作前,需要明确主题和题材,把握表达和运用比喻手法等。同时,要不断读优秀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写作技巧。借鉴自身经历,丰富创作,让自己的诗作更具有深度和感染力。总之,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好的杂诗佳作。

杂诗心得体会篇六

原文: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心得体会篇七

吴均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生于820年,卒于895年,享年75岁。他的山中杂诗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他对大自然、人生态度、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本文将结合吴均山中杂诗中的几首诗,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吴均及其山中杂诗。吴均生于唐代中期,他的诗歌中均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神往,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中杂诗堪称其代表之作。这些诗歌内容包括吴均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生的看法、对自然的观察,极具地真实性和深刻性。

第二段,谈论“行路难”一诗。吴均的“行路难”一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的坎坷和不确定。无论何时,道路都不会一直顺畅,就像吴均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只能靠自己不断地前行。

第三段,讲述“喜雨”一诗。吴均的“喜雨”表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其对美的感受。这里的喜雨是一种自然景观,吴均借景抒情,首先描绘了天空阴云密布的景象,然后下起了雨,清晰可见的世界原本的模糊已然成了一幅美景。喜雨下,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整片山林都犹如换了一副新装。这篇诗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仰慕与赞美。

第四段,提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吴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述了诗人离别墨客的心情。这篇诗以黄鹤楼为背景,是因为此处与孟浩然长居的石头城有关。诗人从黄鹤楼离别后,直到望不见孟浩然的身影,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离愁。这篇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相遇和离别。

第五段,总结我的感受。吴均的山中杂诗,极具生活感和真实感,给我们传递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结。无论是面对困难或是幸福,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享受生命中的每个时刻,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做好自己,这是吴均这位大诗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杂诗心得体会篇八

作者: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烈烈:风吹过之声。

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寐:入睡。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

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郁郁:苦闷忧伤。

济:渡。梁:桥。

中:同“衷”。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

浮云:漂浮的云。

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车盖:车蓬。

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适:正值,恰巧。

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

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赋笔,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写情。诗人先不点明主题,开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诗,即占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着意描写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态。诗人将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环境的丰富拓开一介广阔的描写空间,得以从容落笔,淋漓写情,整个画面情景相生,气氛浓郁。

诗从季节、辰侯发端。 “古诗云:“愁多知夜长”。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首二句表面看来纯系景语,实际其中已隐含一愁人在,与三、四二句交融,这是行笔入神的地方。人未见而神已出,全在诗句中酝酿的一种气氛,妙在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三、四两句接着写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辗转难眠。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思怀太深沉了,太专一了,竟然感觉不出时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许久时间,露水都把衣衫沾湿了。虽只两何诗,却极传深思痴想之神。他低头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滚动鳞鳞的波光;仰头纵观,也无非明月当头,夜色深沉,银河已向西倾颓,寥廓的夜空上镶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这四句诗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主人公那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直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整个这一大段,以悠然的笔调一笔笔描来,情景如见,气氛愈酿愈浓。

经过上面这一段高妙笔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忧重的情态已如在眼前。这时诗人才将笔头轻轻掉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二句便有千钧之重。这力量不是来自两句直述语本身,而是来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铺垫描写。那深愁难遣、寝息不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把乡思推到了极点,因而使这二句平淡的叙语具有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与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诗章法的奥妙。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从欲归不能这个侧面展拓一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强烈的归乡愿望,更反衬出乡思的深浓。而还乡无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余味悠然,余情袅袅,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虽然都是写游子题材,却截然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前一首多用赋笔,这一首则多用比兴。在思想内容上,前一首着重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这一首则着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适应这一主题的需要,前六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乡的情势。诗人将比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贴切传神,韵味浓郁。开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飘风,暴起之风。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回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说诗写得好,要“意象俱足”,这几笔足以当之。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杂诗心得体会篇九

吴均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山中杂诗著称于世。吴均的山中杂诗,不仅表现出他对山水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在诗歌中传达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本文将从吴均山中杂诗中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思想感悟等角度出发,探究其艺术魅力和心灵启示。

一、自然之美

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最令人感受深刻的就是他对自然的描绘。他以诗人的心态,幽静清远地描述出了山水、花鸟、秋景等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神韵。比如“人在树根闲”,“白云积翠峰”,“秋水平波远,寒林倒影重”,“树烟何处起,山月几时明”,这些诗句不仅富有诗情画意,更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二、历史人文

吴均的山中杂诗,不仅蕴含着自然之美,还展现了历史和人文的魅力。他写“代人满朝彩,凭陵造化功”,赞扬了当时的皇帝开创的繁荣盛世。同时,他也唤起了对“古人遗址”的怀念和敬仰,如“故人拜辞处,石林震古铭”,“古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些句子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而且展现出了吴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

三、思想感悟

吴均的山中杂诗,不仅表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诗歌,表达出了对人生、命运、情感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如“天数一何短,人生半是梦”,“儒风吹去莫思量,唯有丰草自逍遥”,“春风不解离魂绪,寂寞相思情缘力”,这些句子简洁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诉求和感受,同时也激发着人们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四、艺术魅力

吴均的山中杂诗,体现出其卓越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抒发情感和思想,如“江南水色千重幌,开襟半吊白衣凉”,“轻云片片夜深寒,远村摇曳月光寒”,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出了美景的绝妙形态,更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联想,凸显出了情感或思想的深层意义。吴均山中杂诗的艺术魅力,不仅令人惊叹和赞叹,更彰显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五、心灵启示

吴均的山中杂诗,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其直抵人心的情感表达与深入人心的思想启示。他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类的真挚情感,让人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也沉浸在深刻的思想和感悟中。吴均山中杂诗,是一次心灵之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美好,也让人们思考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含义,散发出一种温馨、自由、知足、从容的生活态度。

总之,吴均山中杂诗,是中国古诗歌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从自然之美、历史人文、思想感悟、艺术魅力和心灵启示等角度出发,吴均的山中杂诗展露出了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内心世界,深刻启迪和唤醒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领悟,令人痴迷不已。

杂诗心得体会篇十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杂诗心得体会篇十一

吴均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山中杂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吴均的山中杂诗博大精深,内蕴丰富,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在阅读吴均的山中杂诗时,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诗意所打动,体会到了很多感悟。本文将从吴均山中杂诗中的主题、诗歌形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段:吴均山中杂诗的主题

吴均的山中杂诗主要涵盖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爱情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自然景观来看,吴均的诗歌丰富多彩,既有山水之美,也有荒野之幽。他运用鲜明的笔触描绘自然界的壮丽和恢宏,如“霏微雾暝栖宫树,寒色山容梦夜多”等,令人为之赞叹。另外,吴均的诗歌也深刻探讨了人生哲理,如“满天西北月,明镜照孤鸿”的表达自我,人生哲理隐然。总之,吴均的诗歌主题涉及广泛,独具特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段:吴均山中杂诗的诗歌形态

吴均的诗歌形态非常多样化,他善于运用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结合,将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互相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山中杂诗采用的是律诗,运用韵、调、仄、平等技巧,使其抑扬顿挫、流畅动人。此外还有工笔描写的现象,他能够将自然现象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孤峰暮云里,石壁半夜钟”等。通过形态上的多样化,吴均让他的诗歌形态艺术更加卓越精妙。

第四段:吴均山中杂诗的文化内涵

吴均生活在唐代,因此他的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他在写诗的时候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典故。例如,他的《山中寄杨补阙》中引用了《庐山谣》中的“庐山欣有客,能言则可留”以表达自己对杨补阙的敬慕之情。吴均将诗歌和文化相关联,把文化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文化和文学相得益彰。

第五段:吴均山中杂诗的艺术价值

吴均的山中杂诗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作,其艺术价值难以估量。吴均的诗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他的山中杂诗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阅和学习,对后人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学意义。

总结:

吴均的山中杂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枝奇葩,其主题广泛、诗歌形态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艺术价值重大。通过研究吴均的山中杂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也能够在诗歌中寻找人生的真谛。数百年来,吴均的山中杂诗仍然流传,成为了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

杂诗心得体会篇十二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为何。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心得体会篇十三

己亥杂诗其五是明代文学家唐寅所写的一篇诗歌。在这篇诗歌里,唐寅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了对世间苦难和人生枯槁的社会观察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在我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后,我深受其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一些新的深刻认识。本文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人生的无常

《己亥杂诗其五》之所以备受读者喜爱并且持久流传,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唐寅通过这篇诗歌,真实而明确地描绘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和人生的无常性。从诗中可以看出,唐寅意识到人生是一场不可预测的旅程,充满变数和未知。

我认为,人生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途,它无法预测并且充满了无数的挑战,我们只能在旅程中不断进步、成长、追求自己的追求。面对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会因为遇到麻烦而烦恼,使自己不堪重负,而另一些人则会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是人生的本质,我们需要明白这一点,以更加平静地面对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第二段:平和对待生死

唐寅在诗中明确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并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活得精彩。

我深有同感。人的第一天是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而人的最后一天则不可预计。我们都将在某个时刻死去,这是生命的无常。因此,唐寅建议我们只拥抱生命阶段的每一天,并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去处理人生旅程中的每个阶段。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带来正面的结果,在我们活着时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且不会对死亡有任何恐惧,保持心态的平和。

第三段:对财富的看法

在这篇诗歌中,唐寅还批判了财产拥有的区别和其他人生方面的不平等。他揭示了生活中的不公平和财富与成就之间的巨大差异。唐寅认为拥有丰富的财富和财产对于幸福来说不是必要的。

我深信这一点,财富并不能带来永恒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毕竟,我们在家庭、亲情和友情等更加紧要的方面寻求幸福,而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当然,财富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不应该把经济财富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之一。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寻求真正的内心安宁和和谐。

第四段:对时间观的认识

唐寅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也谈到了时间的概念。他将时间视为“轮流换替”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将面临时间的限制。

我认为,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步调去行进,不要因为别人或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时间是唯一会遗址你的东西,它不会绕你走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利用好我们拥有的时间。当我们把时间用于积极的事情时,我们会变得更加满意并感受到更多的自我价值。

第五段:对人性的洞察

唐寅在诗中还揭示了人的本性,以及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会食言,会负心,会互相伤害的,并且包含了渴望和享受短暂的人生的复杂情感。

我深信人性总体而言并不坏。尽管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存在,但也有良善的人们努力做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事。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心态,并且用健康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在我们生命中也留下好的印象。

结论:

在读己亥杂诗其五时,我对唐寅的这篇诗歌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唐寅的观点启示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人生挑战、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并寻找到真正的意义。同时,它也使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前瞻和肯定性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

杂诗心得体会篇十四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其一写远大的政治抱负,情辞慷慨;其二写丧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极冨感染力。我们先来解释第一首。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岩岩,高峻的样子。《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钟山,北海中的山,极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热。炎天,指南方。钟山为极寒之地,炎天为极热之地,两相对比,喻“世道炎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曜(音耀),炫耀。云门,上接云汉的高门。远景,余光,余焰。景,日光。灼,烧灼,熏炙。寒素,门第低微的寒族。这两句是说,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样子。累世士,累积几代才出现的贤才。累世,连续几代。结根,扎根。此二句言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二句:吕望,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又叫姜子牙。传说七十多岁被周文王发现,任为师,佐周灭商,因功封于齐。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时世的缘故。此二句说,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齐国人,名吾夷,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与桓公争位失败后管仲被囚,经鮑叔牙举荐,受到桓公重用,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勋业绩,指齐桓公的覇业。这两句是说,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二句:年岁暮,岁月流逝。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 此二句是说,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谦之辞。猛虎步,像猛虎一样的步伐。比喻雄俊豪迈气概。这两句说,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节,琐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怀。此谓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这是孔融《杂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那么,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呢?孔融是忠于汉室的,他素与曹操政见不合。他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嘲讽曹操,曹操很恼火,但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暗地里却示意与孔融有仇的郗虑弹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职在家赋闲。然后曹操又写信给他,希望他与郗虑搞好关系,以后说话、做亊情不要那么浮华率意,要小心一点,谨慎一点。孔融回信说:不必。我现在已经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这样免职。此诗就是作于这一时期,抒写这样的心情。全诗20句,分三层:

前4句是写景,写高峻寒冷的钟山,与炎热至极旳南方之路;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与门第低微的寒族,两相对比,喻世道之炎凉,实指曹操煊赫的威势。

中间12句写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节操、抱负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只有像山川这样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间。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孙,祖上世代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贵。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对曹操重视人才等策略还是比较佩服的。转下来引用“吕望”、“管仲”二人的亊跡,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业。然后诗人发出感叹“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可惜我老了。但话锋一转,“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成就一番亊业。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气很高,因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怀,慷慨言志。通过描写地理位置的差异,高门寒族的悬殊,时势英雄的发迹等,揭示世亊无常,穷者能达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气的高洁品格。全诗笔力隽逸,苍劲悲凉,气骨凌人,体现了孔融诗文“以气为主”的特点。

下面我们简单解释分析一下第二首。这第二首是写悼念幼子夭折的悲伤心情,诗歌以乐府的笔触,叙写了三个悲惨场景:

首先,写从外归来,骤闻噩耗。“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潜光辉” 以日光之没喻儿子之死。这里暗伏着做为一个父亲常年在外,儿子临死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是多么悔恨!

其次,是写赶往荒丘,面对孤坟。“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摆。墟丘,指坟墓。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孤魂游穷暮,飘飖安所依?” 穷暮,长夜,指地下。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疼爱,不但在他活的时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后还放不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最后写哀叹人生,表达了子不识父、父亲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俛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诗人的丧子之痛,塑造了一个至哀无声的慈父形象,格调悲凉,情感浓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世对此诗有许多中肯的评价。张玉谷《古诗赏析》:“伤子自伤,无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亦述写与此诗同样的情景,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少陵《奉先咏怀》,有‘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句,觉此更深可哀。” 这些评论都肯定了孔融诗歌的凄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

    推荐新疆社区八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本(14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新疆社区八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本(14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新疆社区八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本(14篇)》的简介: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

    2023年传菜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实用11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

    乔迁之喜祝福语(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主题焦裕禄简介及主要事迹如何写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主题焦裕禄简介及主要事迹如何写》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主题焦裕禄简介及主要事迹如何写》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

    农村庄基地申请书 农村庄基地申请书十(优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有关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心得和方法(6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有关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心得和方法(6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有关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心得和方法(6篇)》的简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

    主题国庆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十三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主题国庆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十三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主题国庆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十三篇)》的简介: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怎样写

    推荐节假日后疫情防控会议记录范本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节假日后疫情防控会议记录范本》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节假日后疫情防控会议记录范本》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

    2023年复活读书心得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2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主题初中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五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主题初中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五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主题初中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五篇)》的简介: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