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4-11-20 作者:笔舞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案模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地组织和传授知识。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一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二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出示:图片]。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知我者莫如@@@也。改成《观“塘”有感》吧?]。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众位老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语言委婉、语气平和。细心揣摩,仔细品味,那是评委委老师对授课老师的勉励和鞭策。因为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现在,我把《观书有感》一课的设计与想法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沟通。

《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领悟哲理诗中的哲理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它来服务的。

一、走近作者,感受情境,心灵和谐。

古人说:知人论世,上上之法。即阅读、欣赏古诗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才可能全面些,准确些,深刻些,才可能逐步地改善学习品质、改进学习方法,好读多思,主动地去建构和发现知识。

导入环节,我用一段能高度概括朱熹生平和伟大成就的话让学生对这位有着崇高历史地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肃然起敬,从而带上敬畏的心境去学习古诗。这样做学生对朱熹还是有陌生感,不够亲切。如何对朱熹更亲切些?朱熹的名言很多,有的学生熟知,但并不知道出自何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我的这一想法。

如果能让朱熹走到读者的身边去,也成为读书、学习的一员,从“大家都是读书人”的角度去交流感情和思想那该多么美妙呀,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过渡语:

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至此,基本完成了“走近作者”的想法。

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心灵共振。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分读诗、解诗、品诗、感悟、拓展五个部分。

读诗,一段录音“瞻前顾后”,使用得当,读好古诗,足矣。

解诗,学生自解、两人解、全班解,三管齐下,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前,自解、两人解的环节必不可少,自解、两人解、全班解是学生对古诗大意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后面环节的顺利实施作好铺垫。补充一点,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合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两人合作解决“小问题”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差,人多“窝工”。

品诗,还原诗情。我采用的是一段配音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想画面,对古诗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在边听边想中,把思绪带到遥远的时空。有学生在描述眼前看到的景象时,讲到了眼前美景和美景中的人,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既有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也想到诗人观塘时“若有所悟”。站在塘边的人看到半亩方塘定然有所思有所悟,思什么、悟什么?读者也会进入到诗的境界里,与诗人一样有所思有所悟。

感悟,有了上面的铺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预设时,也作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读出一点感悟来,便顺水推舟;如果悟不出,引导学生把《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或说作者写诗“走题”了,制造矛盾,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拓展,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必须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广。于是我安排了古诗积累这一环节,目的一是积累,二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文学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结果。再结合第一首古诗,了解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源头活水”,还要有陆游的“躬身实践”;颜真卿的珍惜时光;宋应星的专心致志。

三、题外话。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于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上课前有四个问题是我要思考的:

1、通过40分钟的授课,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广度和深度为宜?

2、每堂课至少有一个训练点。或读、或说、或听、或写,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3、目标定位是备课的重要前提。目标定位好了,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一切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如何去实现目标服务。如何去实现目标只是个方法问题,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但愿上面的文字不是一堆垃圾,因为中国的文字垃圾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了。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四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1课时。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出示:图片]。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知我者莫如@@@也。改成《观“塘”有感》吧?]。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众位老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语言委婉、语气平和。细心揣摩,仔细品味,那是评委委老师对授课老师的勉励和鞭策。因为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现在,我把《观书有感》一课的设计与想法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沟通。

《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领悟哲理诗中的哲理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它来服务的。

古人说:知人论世,上上之法。即阅读、欣赏古诗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才可能全面些,准确些,深刻些,才可能逐步地改善学习品质、改进学习方法,好读多思,主动地去建构和发现知识。

导入环节,我用一段能高度概括朱熹生平和伟大成就的话让学生对这位有着崇高历史地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肃然起敬,从而带上敬畏的心境去学习古诗。这样做学生对朱熹还是有陌生感,不够亲切。如何对朱熹更亲切些?朱熹的名言很多,有的学生熟知,但并不知道出自何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我的这一想法。

如果能让朱熹走到读者的身边去,也成为读书、学习的一员,从“大家都是读书人”的角度去交流感情和思想那该多么美妙呀,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过渡语:

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至此,基本完成了“走近作者”的想法。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分读诗、解诗、品诗、感悟、拓展五个部分。

读诗,一段录音“瞻前顾后”,使用得当,读好古诗,足矣。

解诗,学生自解、两人解、全班解,三管齐下,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前,自解、两人解的环节必不可少,自解、两人解、全班解是学生对古诗大意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后面环节的顺利实施作好铺垫。补充一点,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合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两人合作解决“小问题”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差,人多“窝工”。

品诗,还原诗情。我采用的是一段配音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想画面,对古诗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在边听边想中,把思绪带到遥远的时空。有学生在描述眼前看到的景象时,讲到了眼前美景和美景中的人,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既有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也想到诗人观塘时“若有所悟”。站在塘边的人看到半亩方塘定然有所思有所悟,思什么、悟什么?读者也会进入到诗的境界里,与诗人一样有所思有所悟。

感悟,有了上面的铺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预设时,也作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读出一点感悟来,便顺水推舟;如果悟不出,引导学生把《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或说作者写诗“走题”了,制造矛盾,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拓展,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必须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广。于是我安排了古诗积累这一环节,目的一是积累,二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文学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结果。再结合第一首古诗,了解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源头活水”,还要有陆游的“躬身实践”;颜真卿的珍惜时光;宋应星的专心致志。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于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上课前有四个问题是我要思考的:

1、通过40分钟的授课,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广度和深度为宜?

2、每堂课至少有一个训练点。或读、或说、或听、或写,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3、目标定位是备课的重要前提。目标定位好了,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一切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如何去实现目标服务。如何去实现目标只是个方法问题,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但愿上面的文字不是一堆垃圾,因为中国的文字垃圾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了。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七

《李时珍》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7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用了27年时间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全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但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如:“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编写《本草纲目》前做了哪些准备?”等情节描写中没有十分具体的事例,这就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非常适合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想象的能力,如能巧妙地让学生想象、补充具体事例,学生不仅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掌握重难点,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实施过程。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通过李时珍的事迹来表现李时珍性格、品质是教学的难点。下面,我就《李时珍》一课谈谈我是如何利用载体、找准契机、训练学生写作的。

环节一:借助教材,根据关键词进行连词成句。

生1: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生2: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他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生3:李时珍是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生4:《本草纲目》是由出生在湖北蕲春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的。

环节二:运用教材,根据内容创设情境进行插写。

出示课件:(学生填空)。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                        )。

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1:他想:如果医生按照错误的药方给病人拿错药该怎么办?

生2:是呀!他会想:如果病人按医生开的错误的药方吃药,没准不但看不好病,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

环节三:理解教材,根据语境合理想像进行扩写。

李时珍重编《本草纲目》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的画面,想象李时珍在深山野岭采药的情景,以“有一次……”为开头编故事。

有的学生想象李时珍为了采药不甚跌入山下,后来被一老农救了,从老农那里得到了一种民间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方;有的学生想象李时珍亲自尝野草中毒;还有的学生想象李时珍被野兽咬伤,后来得救并得到了解毒良方等等。

环节四:驾驭教材,根据篇章结构感悟写法。

导言:这篇课文有很多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用一些数字来告诉读者《本草纲目》是一本伟大的药物书,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时珍是多么的伟大!(数字说明法)这篇课文又是用两件事来描写一个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呢?仔细默读课文,找找两段的衔接处的句子,看看哪句话能承接上面的文章,又能引出下面的文章?(过渡句)。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那句话,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过渡句,但能感悟到这样的句子能把两件事连到一起的写法了。

三、案例反思。

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堂设计机动灵活的小练笔,抓住课文中的疏可走马处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对学生理解文本的考察和延伸。将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能动表达。

正如《李时珍》这篇与众不同的以事写人的文章,它没有具体的事例,那么,我就引导学生把只言片语的事例写具体。课上,我鼓励学生结合资料放胆去写,尽情发挥,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写下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理解。同时,探究文章中过渡句这一写作方法,让孩子学习写作的章法。

总之,挖掘教材,就能找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教材中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描写动情处、思维创新处等等,都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只要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巧妙地找准契机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八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九

近期,我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在新时代,要当好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心灵与心灵的接触和交换。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授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是对老师提出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以往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老师的关系会渐渐趋于平淡。

大家都知道,没有高尚的德就没有纯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如果教育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时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时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不良后果产生。学生不会喜欢老师批评时的挖苦、损伤。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学校和社会更应鼓励教师明德惟馨。从参加众多的教研活动中,我感触最大的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师德的意识体现是很至关重要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家庭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但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能养成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做完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所遗漏,激励一下自己明日再接再厉,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但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学生,就会退步。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能否达到教与学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作为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细致地研究班级里每个孩子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老师要去多倾听学生的需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才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没有思考情绪的缘由,有没有及时的化解,有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每次出现情况时多问自己几个“有没有”,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教学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

(2)理解关注、体悟、思考生活,是我们心灵感动、真情流露、灵魂净化、创写佳作的源泉。

(3)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

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

二课时。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说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即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相反地,对于陌生的人和事,说起来往往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勉强为之,磕磕绊绊,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甚至“咬断笔头,开不了头”“刚开了头,言语不周”,这样的文章必然内容空洞苍白,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味同嚼蜡。

怎么办?作文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

写文章,其实就是把我们个体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本质、情感用准确精炼、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品味冰心的经典作品《往事》。

往事。

冰心。

我的心因觉悟而沉沉的浸入悲哀!

苏东坡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

那几句还未曾说到尽头处,岂但鸿飞不复计东西?;连雪泥上的指爪都是不得而留的……于是人生到处都是渺茫了!

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

——摘自《冰心散文选集》。

自主探讨:

1、文中写了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作者在这种情境下发现了一个什么迹象?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触?

3、作者在行文上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往事的感触的?请说说作者的构思。

品评:文章开篇记述某一大雪天送朋友出山时的偶然所见:留在雪上的足迹刹时又被大雪所遮盖,无复追寻。此景骤然触动了作者一颗敏感的诗心,联想到人生过往踪迹难以寻觅。并进一步引申苏东坡的诗句表达的感情、思想,借以发表议论,点明题旨。表达了对生命渺小无痕、短暂易逝的慨叹,期望人们把握今天,只争朝夕。此情此感来得自然天成,毫无半点的虚伪矫饰,可谓是“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这就是我们今天作文训练的要求。

经历了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我们已步入了少年时代,回顾过去的岁月,令我们怀念、兴奋、激动、沉思。往事历历在目,许多许多已然成为记忆中的珍品,细细品味,犹如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更令人引发遐思与憧憬。请说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出令你心动、深刻、难忘的感受或感想。

评点引导:

同学们刚才所谈的往事很真切动人,发自心灵的深处,感受真挚,感想深刻,每句话都流动着情感。同学们的倾诉都在告诉我们,最真的情感来自于心灵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只有深切的去感受,才能品尝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今天,我们就给同学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面对依依往事中的酸甜苦辣,把你对生活的感悟象冰心一样写出来,使我们更能理智的认识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

自主阅读,交流探讨:学习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

明确:(1)有“感”对写作的重要性;(2)“感”的来源及获取方法。

(一)审题指导:

1、根据自选的题目要求,自由谈自己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2、师生合作,共同解题,明确写作要点。

第一题:

写作点拨:

写作此题,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与小学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受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样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

友情提醒:不能把文章写得支离破碎,或者是浮光掠影地搜罗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要有一条便于组织写作材料、便于行文的线索。

第二题:

写作点拨:

这篇作文的要求明确:要写在爸爸或妈妈过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为、所思、所感。

思什么,做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本文,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写出新意。这需要在写作前好好动动脑筋。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故意编造离奇的故事,写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范文导读:

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皎皎河汉女”,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古典、西方文学所代替。我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会有一种蚕吃桑叶般的快感,同时有个声响萦绕于耳旁,极宏大又极细切,极远又极近,像泉水流经山谷,像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知道,那是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乐趣。

我遨游于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我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锤炼、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就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个性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合作探究:

1、文中所叙之事是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2、本文是如何构思写作,组织材料,表达主题的。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本文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读书之感受——“乐趣”这个题眼,并紧扣题眼组材行文。

文章既有阅读感受的细致描写,又有阅读内容的高度概括,二者有机地结合,将小作者阅读的体会与收益流畅洗练地从多方面表现了出来。虽是一篇千字短文,却较为丰富地展现了当今青少年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热情。结尾采用排比句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深化了文章中心。

1、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有感而发”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1)、叙事:交代“感”的触发点,精炼、简洁,围绕自己的感受。

(2)、写感:灵活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揭示文章的中心。

(3)、明理:可在结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转、含蓄地表达。

2、注意点:

(1)、叙事是为抒发作者的感悟服务的,因此叙事要围绕感悟,简洁、精炼、突出,将感悟蕴含于叙事之中。

(2)、所叙之事与所发之感要有密切联系,自然生发,不能牵强附会。

(3)、所拟的题目要能与文章内容、主题相对应,不能文不对题。

1、确立要表达的主题。

2、构思写作的提纲。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炎炎夏日的到来,暑假也姗姗地来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找几本书看。《一份特别教案》一书就像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进我的心田。读完这本书,一看时间也近开学。细细想来,暑假里也没有好好出行,增长旅游方面的见识;只是忙于本科进修,除了这些以外,就没有什么收获了。不,对了,收获最大的就要算读《一份特别教案》一书了。这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份特殊的收获了!

读完整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真实实的有了不少的收获,下面就是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感受。

也许很少有人会从书的编排来谈自己的感受吧。不过,这本书一开始让我决定读下去的原因确实是这本书独特编排,让我选择它,并好好地读下去。

本书采用“案例”的形式,“案例”一语是从法律工作和法学研究方法移植而来的。每一则案例总是由“背景材料、案例思考题、案例分析”这三部分组成。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去思考问题,并帮助和促进你去延伸这种极限。案例不强调是否得出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样的形式,就像是一位好老师善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一样,它用案例的形式很好地调动读者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学校里让我们老师写案例,有时也会遇到写不出来这样的境遇,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往往会用这样的理由来搪塞,“没什么可写的”。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是不会用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了!渐渐地我越来越强烈地发现案例中的孩子我们班也有,案例中老师所遇到的事我似乎也这样碰到过。不过没能像作者那样深入地进行过反思吧!

读完它,我们就会发现精彩的案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就发生在你和孩子们之间,只是你是否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捕捉的人。读完它,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就是要学着作者那样关注我们的生活,将它写下来,并进行反思与研究。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面对恶作剧》一案例,案例讲述的是一位新教师所遇到的一次挑战。老师刚进教室,孩子们就不怀好意地给老师一个下马威。如果这事也你我身上发生。

击鼓传花这一案例给我的启示:我们也在教室里玩这样简单的游戏,的确,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热衷于传,而要他们来表演节目就时常是忸怩作态,不怎么情愿,这样也时常会导致游戏越玩越变味。而文中的康老师并不是象我们这样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他却变了玩法:在游戏中谁表演的次数多,又表演的好,谁就是优胜者,游戏结束,红花就送给谁。这样一来,游戏的气氛就一下子变了。每当鼓声一停,接到红花的孩子就会变得很骄傲,自豪,会大大方方来表演。是的,同样的游戏,游戏方式没变,游戏规则没变,只是把惩罚变成了奖励,学生的心理就马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害怕受罚变成盼望受奖。

读完这则案例,我的思考是:带着孩子做游戏,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在这种小事里,却充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学问,康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则处理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因势利导,变惩罚为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孩子们内心中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的,奖励和惩罚两种教育手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把奖励变成惩罚会挫伤学生大积极性;而把惩罚变成奖励。则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奥秘就蕴涵在这奖与罚之间。

厚厚的一本书读完了,其实要说到感受,真的还有很多很多,也不一一说来。不过,也很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留意这本好书。

学生是充满情感、灵性的个体,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激起层层涟漪,我们只有用自己发自肺腑的真情去波动孩子们的心弦,这样才会形成情感的共鸣。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1、上课我们学习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吗?(复习导入,以道理引入朱熹哲理诗的学习)。

2、“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另外一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

(感悟诗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情趣)。

二、诵读古诗,领悟哲理。

朱熹,南宋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1、反复读。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2、抓“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找出题眼,以便下一步紧扣“清”字展开教学)。

3、细体会。

(1)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3)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6)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7)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9)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4、明诗意。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质疑,善于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并在理解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出:这首诗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2)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达到“读懂”诗歌说明的道理。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5、联实际。

其实,古往今来,朱熹的这句诗在岁月的长河里洗涤了这么久,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出示: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又指什么?

6、会哲理。

(1)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画面,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海茂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再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读诗句,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诗意,向“读通”的境界前进)。

(2)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3)小结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出乎其外分析。指名读,并尝试让学生理解。老师小结。

(赏析哲理诗,就要沉进诗里感受其内容,然后找到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

(4)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反复读。

三、拓展延伸,朗诵积累。

1、陆游读书,发现知与行的关系;朱熹读书,明白了读书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家和诗人、学者留下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给了我们多少启发!请大家将课前搜集到的这样的句子拿出来和我们一同分享。

2、学生出示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品读。

3、这些名言警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讨论交流。

(课堂拓展,丰富积累,联系实际,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渗透人生教育,呈现一种大语文的范畴)。

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的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地飞翔。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在朗诵中结束全课)。

方塘清活水。

心灵明知识。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富有哲理的小诗。它明写秀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拟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采用“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课前搜集作者资料。

2、了解古诗故事。

3、投影。

4、挂图。

5、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冬夜读书无遗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绝知。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一课时。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1、学生背诵学过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5、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6、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7、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8、指导背诵。

9、交流自学情况。

1、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2、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3、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4、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6、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1.《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1课时。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最新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幼儿大班工作计划结束语(案例19篇)

    工作计划书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进展的监督和评估,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计划书范例,对比学习会很有帮助

    优质高三年级工作总结标题(模板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以提高工作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二年级期末结束之际,年级办公室召开碰

    最新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大全(22篇)

    一个好的工作方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变化和挑战。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工作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2023年预付货款协议(汇总15篇)

    合同协议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用于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文件。在参考合同协议范文时,请务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甲方(卖方):身份证号:电话:乙方

    热门部队成长成才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更多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随着现代战争形

    专业农村购房协议书范文(20篇)

    面对繁多的购房选择,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购房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实用民警遵守纪律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过去经历的理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以下是小刘在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通过这次学习,我领悟良多,现将心

    精选三十讲第十二讲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省第十二次党会是一个

    最新餐厅合同终止协议(汇总20篇)

    合同协议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达成一致,确定各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专业不文明现象的心得(通用24篇)

    心得体会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验。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某个事件或经历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家长朋友们:随着生活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