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一
体育组 王永红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体育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诗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体育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体育素养凸现出来。体育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运动方法、运动习惯的融合。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和参与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运动动力和运动参与欲。在运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一切。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将本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突然转变风格,学生会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用各种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比如耐久跑,教师即使放权让学生去跑,随意跑,学生在几百米后也会感觉厌恶,从而失去继续进行的兴趣。如果用上游戏的方法,比如追逐赛,或者任务法,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完全理论上的1000m或者800m,而不产生任何的抵触情绪。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简单的跳远姿势,走步式。教师讲解的时候会说是走路一样的空中姿势,但是人不能在空中停留,学生完全无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体会走步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这时,用视频的方式,或者ppt的方式来对学生讲解走步式,我相信,几乎不用讲,学生也明白了什么叫空中走路。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的教育观,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二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中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并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好处。下面我将从课堂学习、实验探究、科学活动、科普阅读以及实践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堂学习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在理科课堂上,老师不再强调让我们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而是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了解到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现象,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验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的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精华所在。我们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实验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再次,参与科学活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学校和社会各类科学活动的举办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仅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经验,还能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参与科学活动,让我逐渐明白了科学并不只存在于课本中,而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此外,科普阅读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科普材料,我们能够了解到前沿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而且,科普阅读还能扩大我们的科学视野,让我们对科学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科普阅读不仅在课余时间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最后,实践应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终极目标。通过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的力量。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知识了解到地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通过实践应用,我们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培养科学素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探究、科学活动、科普阅读以及实践应用,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一系列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通过积累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让科学成为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三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2014年2月
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自入职以来,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诗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将本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突然转变风格,学生会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用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四
科学素养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科学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学生,我逐渐认识到科学素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科学素养是接触和理解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宏伟而深奥的学科,它覆盖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而科学素养则是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的前提。中学时期的我开始接触到更加深入的科学知识,不再只是枯燥的记忆,而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我逐渐明白,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其次,科学素养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领域,它在不断发展和演进,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去质疑和思考。通过学习科学,我逐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可能的解决方法。科学素养让我不再盲从于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去进行思考和判断。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我个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做出合理而科学的决策。
再次,科学素养培养了我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收集数据来推导出结论的过程。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如何在问题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和联系。这种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对我学习科学知识有帮助,同时也对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我逐渐发现,只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奇妙之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答案。
此外,科学素养让我培养了合作和沟通的能力。科学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在学习科学的实验中,我不仅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实验,还需要与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观察结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和沟通,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思维启发和新的想法。而且,科学素养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向他人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在日常交流和学习中都非常重要。
最后,科学素养也提醒我要持续学习和追求科学。科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终点。通过学习科学素养,我逐渐明白,科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不断学习和追求科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会继续努力,深入学习科学,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一种深入了解和理解科学的能力,它不仅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通过学习科学,我逐渐获得了对于科学素养的体会和认识,这些体会将伴随着我成长,并成为我不断追求知识和科学的动力。希望将来更多的中学生也能够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进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五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六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基石。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点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任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素养的培养之道。在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中,我受益良多,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活动、实验课程以及“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技能,构建稳定的科学素养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新时代。
第三段: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方式
在实践中,我有三个具体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首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探究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科学思维的能力;其次,组织科普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竞赛,学生不但可以充分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三,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针对学科内容进行创作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物质文化水平。
第四段: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需注重的方面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很多方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关键:首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学生必须对科学充满好奇心,有勇气探究问题,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科学素养的体系;其次,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科技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掌握科技知识技能,才能融入现代社会;第三,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科知识是科学素养建设的基础,只有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科技。
第五段: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考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教育工作者中,要肩负起推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责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科学素养的学生而努力。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家长支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样,在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
总之,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学生思维习惯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在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协同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素养的年轻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七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因此,我很珍惜这次到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活动。在听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10节数学观摩课及人教社主任王永春的讲座之后,我真的是感受颇深,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本次学习活动对于我来说如一场精神盛宴,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习了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讲课技巧,更进一步认识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印象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整堂课是以三个人平分出租车费用为情境,贯穿各个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浓。另外,在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交流、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又解决新问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得也很到位,这是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最后,练习题没有套用书本中的习题,而是以生活中的实例设计练习,学生乐在其中。在寓教于乐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学习目标。
其次,是俞正强老师的《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复习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性,俞老师从一个简单的小数0.3引入,让学生不直接说出0.3,想办法表述出0.3,让其他人明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跃跃欲试,在每一次不同的表述中,殊不知已经在俞老师的引导下已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运算等全面复习。整节课孩子们就像不是在聊天一样,却把知识都连贯起来,很好地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北京的穆铮老师带来的《三位数乘两位数》,陕西宁亚茹老师的《5的乘法口诀》,广东简敏豪老师的《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吉林张秀云老师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福建高玲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复习课,河南张莉老师的《分数除以整数》,湖北周丛俊老师的《一个数除以分数》,陕西郝振华老师的每一位《百分数的认识》,个个都十分精彩,可圈可点。
听完每一位老师的课我都有反思自己,也收获很多。比如,课堂组织、环节设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回答完后精彩的评价语等等都值得我学习。本次外出学习活动,让我成长了很多,更坚定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八
——学习科学素养的心得体会
田洪莉
近段时间学习了《科学素养和科研素养》,还是受益匪浅的。首先纠正了一个错误认识:还以为是关于科学的一个素养学习,真是天大的笑话。接着我想结合书本谈些自己想法。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段话简单的来概括就是说学生要有良好发展,教师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人。这里让我想一位校长讲做教师一定要有教育个性,其实简单的理解我觉得就是要有特长,这种特长就是教师自身良好素养的一种体现吧。
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品质、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具体就是通过以下措施:
普及科学知识是摆脱愚昧、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
培养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索精神;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创新的教学观。
增强科学意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培养教师的科学意识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各种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
培养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科学教育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总之,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应该是发展教师教育个性的有效途径,为了孩子(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下功夫,努力提高科学素养来完美自己。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九
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在教育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心得体会如下。
第二段:理解科学
要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理性的、系统性的解释和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与现象的规律,了解事物本质,达到认识和控制事物的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第三段:科学实践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方法和知识。科学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与方法,增强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第四段: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第五段:评价和激励
科学素养培养的成功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进行科学的评价,鼓励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有所创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理解科学的本质,积极参与科学实践,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价和激励,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走上良好的科学素养之路。
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心得体会篇十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