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文学知识和阅读欣赏的重要参考资料。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一
6月29日,黄大发获授_。他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佩戴着_拍照留念,一双远比常人粗大的手颇为扎眼。谁能想到,就是靠这一双手,在36年的漫长时光里,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在灵宝山上生生凿出一道长达9400米的水渠——“大发渠”,将水源引入了被重山环绕的村庄。
据新京报报道,黄大发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原草王坝村)。1958年,23岁的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此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黄大发就立下誓言,要为村民完成引水、修路、通电三件事。
历经36年,黄大发带领村民,硬是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之渠。如此不屈不挠的毅力,埋头苦干的精神,他无愧于“当代愚公”的美誉。
黄大发深知,陷于这大山之中,没有水源引入,村庄就没有希望,“我修沟不放弃,沟修不通,我们就没得米吃、没得水喝。放弃不得”。唯有不放弃,才能有生机,黄大发的苦苦坚持,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开山修渠,筚路蓝缕。如今,团结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信号塔高高竖立;高速即将通村,届时从遵义到村里只要半小时;村子发展旅游业,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弱的景象。
黄大发的坚持,体现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村庄兴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挑在自己肩上,他这份砥砺奋进、拼搏不息的精神与品格,也深深感染了后辈——他的外孙感动于他的事迹,也准备申请入党,要在这个好时代干一番事业。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二
草王坝村几面大山的背后是螺丝水河。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想引来这稳定的水源。黄大发任指挥长。
当时,修这条水渠,中间必须打通一条长116米的隧道,公社认为技术难度太大,黄大发就带着群众自己干。
黄大发先用农村土办法确定水平线:竖起竹竿测量,人眼两边“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时候,黄大发用耳朵贴着山听,指挥群众往声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茧。最终,隧道打通了。
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用黄泥巴敷成的渠壁难经风雨,水渠修修补补十几年,没法再用,在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
“刚修渠的时候我才几岁,十几年里父亲经常不在家里,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败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那时候父亲经常在家里发呆,我知道他很伤心。”黄大发的二儿子黄彬权说。
但是,黄大发没有放弃。
1976年,遵义县水电局干部黄著文来到草王坝,住在黄大发家里。“小个子、有干劲,满手的茧握手扎着疼。”这是黄大发给黄著文的最初印象。彻夜长谈中,黄大发再次表明了修渠的决心。
再次见到黄大发,是1990年腊月,那天下着大雪,已经成为遵义县水电局副局长的黄著文晚上回家,看到了来访的黄大发。“10多年了,但一眼还是认出了他。他穿着_放鞋,没有袜子,脚趾露在外,一身单衣冻得发抖。”
黄大发的挎包里,装着一份沉甸甸的修渠申请。
“我走了两天到县里,就是要找你。我要修螺丝河工程,想请你帮助立项。”“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我要实现通水愿望,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三
水渠工程立项了,摆在黄大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凑钱。
按照当时的政策,修建这样的工程,国家补助材料、匹配一定资金,村民要投工投劳,须自筹部分资金。算下来,全村900多人,要凑1.3万元。
当年,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0元。
黄大发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了每家每户凑钱的要求。作为村支书,他率先拿出了100元。
修建水渠的热情被再次点燃。当晚,有的村民就外出借钱了。第二天一大早,出村小路上满是赶着牲口,背着鸡蛋、黄豆、蜂蜜的村民,他们要到附近集市卖了换钱。
村民杨春友说:“盼水盼了几十年,有机会修水渠,家里生活再苦都要支持。”
也有村民反对。以前那条半途而废的水渠是村民心头的伤疤,有的村民说:“修得通,我手掌心煮饭吃。”黄大发回答:“修不通,我拿命来换。”
妻子徐开美劝他,晚几年,等大家经济条件好点再修。黄大发说:“修水这事等不得,再难也要上。水不通,大家经济怎么好得了?”
第三天,1.3万元凑齐。遵义县水电局领导感动地说:这不是工程款,是草王坝群众的心!
1992年正月初三,大雪天,开工了。
黄大发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进发。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四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五
古有愚公移山,现今有当代黄大发开凿水渠,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现实版的“愚公”更加给以我们更多的震撼,黄大发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为村民们寻找着生命的源泉,并在有生之年成功地实现的自己愿望,为整个村解决了水源问题,开凿了一条全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实现了让村民们全部都喝上了水的愿望。
黄大发作为一名平凡的普通劳动者,他用他平凡的双手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水渠,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熠熠生辉劳动精神,他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也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望而怯步,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日日夜夜做着同样一件事,坚定不移的实现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作为千千万万劳动者平凡的一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用平凡而枯燥的劳动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存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黄大发的不畏艰难的劳动精神,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向黄大发同志学习他为民为家乡奉献自己的精神,要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让自己的人生能在劳动和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升值。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六
连日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的事迹相继在各大媒体报道。老党员黄大发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为新时期共产党员标注了最鲜明的时代符号。党员干部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应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传承共产党人优秀基因,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不懈奋斗。
坚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老支书黄大发自23岁光荣入党并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开始,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一干就是36年,把修渠引水、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任务作为心中第一信念。他干在前面、克难攻坚,让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全村群众高度认可的实绩谱写了为民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应做到自觉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始终受得住风险和困难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践行宗旨守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老党员黄大发从入党并选为村支书开始,就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挂在心上、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始终真情服务群众,实现了他对群众立下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的铮铮誓言。广大党员干部无论身在那个岗位,都应自觉做到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呼声为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躬身为民中不断增添群众福祉。
实干担当守初心。担当是立业之基、成事之要。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老党员黄大发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地贫、缺水少钱的艰苦环境,没有认命,没有叫苦,没有退却,他毅然选择自学技术修渠引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党员黄大发为群众能吃上米饭、喝上清泉、过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难,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当前,我们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就应树立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不推诿,在实干中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在实干中解决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七
看完《“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正如报道所说,“这个横跨36年的故事,是一段注定流芳后世的佳话”。黄大发同志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为弘扬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黄大发同志他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崇高信念,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服务情怀,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传递的正能量也足以发人深省。比如忠诚,比如实干精神。
说到实干精神,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去分析反思。实干,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共产党人,就应该像黄大发一样“先忧后乐”、“先苦后甜”。黄大发的“大发”境界是一种实干+自力更生精神力量。劳动才能创造财富,通过自己的双手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黄大发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每个人都应该从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实,中国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为弘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质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黄大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大发执著地“和大山较劲”,最终取得了胜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只说,不干,靠外部输血,自己内部不造血,哪大山还是大山,生存环境依然恶劣。
实干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在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村干部岗位上的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躬身于乡土,用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大发”的人生价值。
实干精神需要发自内心,也是一种心系群众的支书岗位的职业敬畏。在不当村干部后主动维护“大发”渠。正是因为对人民公仆这一职业的敬畏和感怀,才让黄老在不任村干部后仍发挥余热,创造出不在村干部岗位上之外的成就。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也算如此才能让实干者实惠,为担当者担当。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八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曾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因为缺水,吃水难,种庄稼难。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沙饭”成为当地人的主食。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吃上米饭。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1995年,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2016年,黄大发被评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201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年份英雄”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言而有信,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人物。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九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时代楷模”宣传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黄大发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
黄大发所在的团结行政村是遵义平正乡最边远、最贫困、最大的一类贫困村。
摆在村民面前的最大困境,不是移不动的两座山,而是缺水。
1995年前,6个村民组167户人家980口人,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产值80元。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玉米粒),过年才有米汤喝。”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是1995年前草王坝(团结村村民组之一)的真实写照。
因为没有水源,石漠化极其严重,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排队挑水;农民不敢种水稻,只能以耐旱的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对水的渴求也成了黄大发幼年记忆的一大痛点,他不到十岁即失去双亲,对母亲最深的记忆,是站在足身高的水缸旁,母亲一次次嘱咐他:用多少水,舀多少,不要浪费。”
成年后的黄大发历任草王坝村大队长、村长、村支书,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村子贫困的窘境。上世纪六十年代,走马上任支书后,他做出的第一个大胆决定,是对缺水宣战——开山修渠。
与草王坝的缺水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但两村之间被高山绝壁隔断;最好的办法是修一条水渠,将水引过来,一举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难题。
现实是,水源虽有,但要引水,需要跨越三个行政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水渠。
始于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开凿,失败了。
在原遵义县水利局局长黄著文看来,这次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要跨过500多米高的悬崖,要开山打炮;前半段即使挖成沟,因为是沙地,没有防渗材料,挖了水渠水也会渗漏;技术、财力都达不到,当时肯定是不行的。”
这次失败,让黄大发一直等到1992年,才决定再次动工。
中间近三十年,除了支书的日常工作外,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1989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他被县里选为水利辅导员,到枫香水利站封闭学习三年,除了偶尔有事回家,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尽管已经过了几十年,原枫香水利站辅导员刘关刚还能清楚记得黄大发做学员时的样子。
“下课了,别的学员都走了,他不走,每节课都要拽着老师一起把课上不懂的问题再问一遍。”
与其他学员相比,只上过几天学的黄大发在刘关刚看来基础最弱,但也最刻苦。“他当初连公分和厘米是什么都搞不清,到后来居然能掌握课上讲的大部分水利知识,成了村里的水利辅导员。”
除了课上讲授的水利知识,黄大发时刻惦记的仍是村里那条未完成的水渠。
1991年末,邻近春节的一个傍晚,当风尘仆仆的黄大发出现在黄著文家门口时,这位原本一直不看好修渠一事的时任水利局长几乎在一瞬间确信,这次,黄大发能干成。
要启动修渠,需要获得县水利局的批准,还要请专家来评估工程难度和预估经费。彼时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到县城交通不便,主要靠步行,按照程序,申请文件可先提交到乡镇水利站,再转到县水利局。
为了赶在开春动工,黄大发决定步行前往县城,近200公里的路程,意味着他要从早上出发,不间断地行走两天,才能抵达县水利局。
“寒冬腊月,就穿一双草鞋,没穿袜子,脚趾全露在外边。”很多年后,黄著文还能想起黄大发前来找他审批时的样子。“这样的毅力,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与首次修渠相比,这一次无论在修渠所需的技术上还是在材料的获取上都更有保障,县水利局的审批很快通过,黄大发在欢喜之余,却再次遇到难题——筹钱。
尽管政府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帮助修水渠。但黄大发还需要在动工前在一天之内自筹一万元现金,作为规划押金。
召集村干部开会后,黄大发决定挨家挨户收钱,但即使每家39元的集资款,也没有几家能拿得出现钱。
“找亲戚、找朋友借,凑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去卖”,村民唐恩举在回顾当时的场景时告诉记者,村里的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够愿意同意修渠,是相信黄大发。“这么多年里,他没有贪过便宜。”
第二天中午12点,1万元集资款不差一分地交到了水利站负责人的手里。
1992年春天,第二次修渠工程启动。全村男女老少,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自愿上阵。遇到的第一个难事是要在300多米的悬崖上测量,当时的条件,只能由胆大的人腰间拴着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往下放到绝壁处,进行测量。
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黄大发,在腰上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滑了下去。
“没得选,我不带头,谁带头。”黄大发清楚,他是支书,得带头。
就这样用最原始的测量方法,村民们花了3个多月,完成了大土湾岩、擦耳岩、崖灰洞岩的测量。
运输材料也是一道难题。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去18公里外的李村购买后亲自背回来的。有次下大雨,为了不耽误工期,冒雨前行,路上摔了好几跤,脚底磨出了血,回去刚休息两个小时,天亮,又带着村民上了工地。还有一次去城里运水泥,车行至半路,天黑陷进了泥潭,怕水泥被偷,他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宿,被蚊虫咬了一整夜。
擦耳岩壁立千仞,是修渠最危险的一段。黄大发与村民用最简单的风钻和钢钎、二锤,在离地近300米的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了近10个月,凿出一条170米的水渠。三段悬崖总长500米,用了两年,没有出现过一人伤亡。参加过修渠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黄大发每次遇到险境,定要第一个勘查,修渠过程中,还要派人来回巡查。
他自小失怙,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如生产大队担任大队长,次年入党,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党章中学来,至今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党章党规,入党后上的第一课,是为人民服务。
村里的老人谈起黄大发,只有一句话:是个老实人。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一
“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被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如是说,虽然他已经86岁高龄了。
6月29日,黄大发获授“七一勋章”。他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佩戴着“七一勋章”拍照留念,一双远比常人粗大的手颇为扎眼。谁能想到,就是靠这一双手,在36年的漫长时光里,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在灵宝山上生生凿出一道长达9400米的水渠——“大发渠”,将水源引入了被重山环绕的村庄。
据新京报报道,黄大发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原草王坝村)。1958年,23岁的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此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黄大发就立下誓言,要为村民完成引水、修路、通电三件事。
历经36年,黄大发带领村民,硬是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之渠。如此不屈不挠的毅力,埋头苦干的精神,他无愧于“当代愚公”的美誉。
黄大发深知,陷于这大山之中,没有水源引入,村庄就没有希望,“我修沟不放弃,沟修不通,我们就没得米吃、没得水喝。放弃不得”。唯有不放弃,才能有生机,黄大发的苦苦坚持,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开山修渠,筚路蓝缕。如今,团结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信号塔高高竖立;高速即将通村,届时从遵义到村里只要半小时;村子发展旅游业,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弱的景象。
黄大发的坚持,体现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村庄兴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挑在自己肩上,他这份砥砺奋进、拼搏不息的精神与品格,也深深感染了后辈——他的外孙感动于他的事迹,也准备申请入党,要在这个好时代干一番事业。
更为可贵的是,他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精力充沛、“折腾”不止。“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现在村里在搞产业发展,这些都要搞好了,老百姓才能富起来”“还要加油,把楼铺起,要把老百姓服务好,老百姓缺哪样,我们就整哪样”……这朴实的言语里,却蕴含着我们党的宗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有些人看来,或许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村庄。但是,对黄大发和当地的村民而言,这又的的确确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们不畏艰难,敢与高崖绝壁对抗,敢与时间对抗,最终穿山通渠,为村庄的未来凿开了希望之光。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二
学习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世纪伟大实践的需要。今天艰苦奋斗,明天的事业就会更美好;世世代代艰苦奋斗不断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且坚持不懈的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三
3月末的平正乡,油菜花沿坡地盛开,连缀成片,沿路可见村民在梯田里耕种灌溉。
除了玉米、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团结村大批耕地种上了辣椒、柚子等经济作物,后者将通过规模化种植作为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之一。
而在二十多年前,这片梯田还是一片喀斯特地貌,难以种植庄稼,村民只能种植少量的高粱解决温饱,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成问题。
“连吃都不够吃,根本没有别的收入,缺水啊。”
50岁的村民唐恩举对于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直到1995年“大发渠”修通后,他的生活才有了改善。
那一年,胆大的他开始养牛,到如今已经是拥有11头牛的养殖大户,年均收入能达到七八万。
与唐恩举同时发展起来的是杨光武,他将重心放在种植上,在村中种了15亩水稻,农闲时分就外出打工,靠种植和打工赚来的钱,供养着两个大学生。杨家祖上世代务农,从来没有出过读书人,他说如果不是村里通了水渠,自己根本不敢种植水稻,更何谈供儿子上学。
再过一两个月将是油菜成熟的季节,收割过后,大片空出的土地将被用来种植辣椒、柚子,由政府出资、提供技术支援,让村民就近脱贫。
作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徐国树种了10亩柚子,一亩能卖6千左右,高的时候一年能净赚4、5万。
如今的草王坝,每家每户搞养殖,少则一两头猪,多则百多只羊。村主任介绍,“单是卖猪,一年少说也能挣个四五千元。”
历经三十多年,黄大发终于打败了生命中最强劲的“敌人”——让村里有了水源;随后,为缩短路程和保障行人安全,黄大发又带着6名石匠,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长120米,高2米,宽1.5米的人行隧道。
春天的草王坝,天气和暖,农忙时节还未来临,坐在黄大发院子里,能看到远处小学飘扬的红旗。在已经退休的民主小学教导主任杨持禄眼中,如果不是黄大发,村里的孩子要上小学恐怕还要多走近5公里路,到邻村上学。
这位用一生时间与“贫穷”作战的山村支书,到了晚年,依旧未能放下对村里大小事的挂心,他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与邻村架一座桥,让交通更为便利。
草王坝存现在的精准扶贫户,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3,脱贫的任务仍然艰巨。
但大发渠的修建,犹如一道曙光,正逐渐改变着这座村子的命运。
村委会主任沈仕章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如今,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出了三十多个大学生。
黄大发助力兴建的民主小学建在半山腰处,推开教室门,就是满目青山。
对这所学校的几十名小学生来说,尽管已经很难体会当年修渠时的苦难,但黄大发的精神似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6年级学生唐玲玲(化名)告诉记者,她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大山里没有医生,她想将来能为奶奶、为村人治病。
民主小学老师张元春去年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留在条件更为便利的城里,主动来到偏僻的团结村,下课间歇,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村里的交通状况正在改善,她坦言自己几年内没有离开的打算。
进小学采访时,刚下过雨,在村子里游走,隐隐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就像这刚落进田里的细雨,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看似无声,但改变正在发生。
如同教室里摊开的课本所写的那样,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四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
雨水。
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08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五
榜样黄大发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但他的事迹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黄大发为了生计,不畏艰辛,勇于创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他的创业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努力和勇气的重要性,懂得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并且在生活中注重个人修养和责任感。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首先,黄大发的创业过程展现了努力和勇气的力量。黄大发年轻时,以一身手艺和勤勉的态度投入了创业,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临危不惧,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这种努力和勇气使他在创业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也为我们树立了做事坚持不懈的榜样。
其次,黄大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黄大发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同时,黄大发也懂得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坚持和适应使他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最终成功引领了自己的企业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最后,黄大发的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在他的事迹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黄大发在创业的同时,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精神带给人的影响。他崇尚诚信和正直,对待顾客和合作伙伴都秉持着最诚挚的态度。同时,黄大发也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这种高尚的个人修养和责任感无疑是榜样黄大发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品质。
总之,榜样黄大发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他的努力和勇气展示了努力和勇气的力量;他的坚持和与时俱进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和适应的重要性;他的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彰显了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无形的力量。黄大发的事迹深深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引导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努力奋进,坚持不懈,与时俱进,注重个人修养和责任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六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本站小编在此整理了黄大发先进事迹。
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无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感受到了一个老村官的坚韧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切身体会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看,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排除万难,造福群众。埋下希望的种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像这样的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起眼,但都心系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定将持之以恒。作为一名党员,我定不断鞭策自己位群众服务,为事业奉献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换取收获和自信。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1月6日,市总工会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学习《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开展向黄大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遵委〔20xx〕132号)。会议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
春联。
同志主持,市总工会主席王学黔同志出席了会议,市总工会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工会社会化工作者15人参加了学习。
王学黔同志在。
学习总结。
时强调:市总工会党员、干部要把学习黄大发精神当做“两学一做”鲜活教材,学习黄大发同志一心向党、坚持信念的政治品质;一心干事、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一心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一心奉公、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要坚持学在深处、改在细处、落在实处,把职工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
看完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七
黄大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先富带后富”的道理,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今天,我要通过阅读黄大发事迹并写下我的心得体会,向这位伟大的人物致敬。
黄大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然,他也没有享受到康庄大道。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在广州卖油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刚开始,他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后来,他创办了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行业的领导者。此后,他一直在带领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黄大发所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敢尝试,敢创新,必定有所收获。”他不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探索新的市场秘诀,并敢于在商业上创新,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告诉我,商业不是靠想象、虚荣和轻浮走向成功的,而是要注重实践和细节。要用脑子走路,要学会重视细节。每一次创新都要深思熟虑、多方考虑,才能达到一个新突破。
第四段:黄大发对我未来的影响。
黄大发的故事告诉我,创业不易,但只要勇敢尝试,不怕失败,成功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他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教会了我,体会成功和创新的高峰,是生活和工作的真正意义。他还教我要更加注重实践,不断努力,勤学苦练,才能不断进步。
第五段:总结。
通过黄大发的故事,我收获了很多。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气,以及敢于创新尝试的勇气。黄大发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先富带后富”的道理,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商业成功。他让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勇于实践,就能在商海中不断创新开拓,走向成功。最后,对于黄大发,我想说:“谢谢您的事迹,谢谢您的教诲,因为您,我又多了一份向成功迈进的动力和勇气。”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八
“这条‘大动脉’接通后,团结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将更便利、农产品外运更便捷,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土特产外销也会更顺利,乡村才能振兴。”3月21日,随着最后一块预制桥面板精准就位,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主体建成。“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望着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期待着高速全线早日通车。
黄大发愿群众之所愿,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生命渠”,用实干苦干的一生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
时光回到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名为草王坝的小地方,在村里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20年后,凭借一身的闯劲,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草王坝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因为缺水,当地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要想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关键还得从‘水’下手。”引水,成为了草王坝最要紧的事,也让黄大发为其付出了一生。
要引水就得先找到水源,其实距离草王坝数公里外的野彪村就有一条螺蛳河,而草王坝和野彪村之间却隔着一座灵宝山。
“隔着大山,水不可能过得来。”巍峨的大山挡住了村里人的勇气,有人开始泄气。
“行不行?要干了才知道。”敢拼善拼的黄大发哪能轻言放弃。在他的动员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草王坝的青壮劳力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有了雏形,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来。
专业知识欠缺,黄大发决定从头学起。1989年,54岁的黄大发走进了县水利技术学习班的课堂。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从零起步,黄大发点点滴滴积累着修渠的知识。
1990年,螺蛳洞引水工程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1992年的春天,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凿渠,大伙渴了就舀两碗冷水喝,困了就睡在石窝里。修到困难处,年近六旬的黄大发一马当先,把自己吊在长长的麻绳上,悬在半山腰找炮眼,瘦小的身体晃荡在绝壁上,看得人心惊胆战。
“水来了!”1995年端午节,吼声打破了草王坝的宁静。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有水了,村民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如今,团结村的村民再也不为吃水犯愁,大发渠也有了新使命,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陈列馆,体验大发渠的险峻和壮观,感受当年黄大发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山凿渠的精神。而渠下,星空木屋、林边酒店、精致名宿、产业基地等早已令这方土地改头换面。
黄大发的教育改革事迹(精选19篇)篇十九
修建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过。
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无法测量,专业施工人员都不敢下去。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像半空中飘飞的鹰。
吊到悬崖背后,大家看不到他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这时候,黄大发在下面大喊了几声,证明自己没事,大家这才放了心。
当时在现场的村民沈秀贵说:“没有黄大发带头,这个工程修不起来。”
从开工修建主渠,到所有支渠完成,总共花了约3年时间。黄大发说,这么长时间的持续施工、拧成一股绳的关键是“党员带起头,大家一起干”。
如今,参与修渠的村民回忆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72岁的徐开诚说,每天6点刚过,200多名村民背着钢钎、二锤,带着苞谷干粮出发,下午6点放工回家。水泥和沙都要靠人背马驮。冬天,是农闲挖渠的好时节,大家刨开积雪,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中午,大家围在一起,找几把干柴点燃取暖,烤土豆当午饭。为了早一天通水,有些群众甚至晚上就睡在渠上。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有一年年关将近,黄大发把家里的猪卖掉得了100多元钱,徐开美以为是给女儿买药的钱,结果黄大发拿去垫钱买了修渠炸药。
“埋怨有什么办法,家里扯他后退,他怎么干得了工作?”徐开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