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的我篇一
经过一夜的等待,雨终于停了。雨后的清晨还带着一丝凉意。吃过早饭,我们就乘车前往龙屿湾游玩。
大巴车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放眼望去,只见满山青翠,到处都是令人心醉的绿,纤尘不染,恍如进入仙境一般——这就是龙屿湾国家森林公园。它位于洛阳市西南140公里处栾川县境内,观赏面积446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6%,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著名作家李凖赞誉其:“秀压五岳,奇冠三山”。
很快,我们到了通天门下。在此,大家分道上山。一路坐缆车,而我和蕾蕾选择了徒步上山。
经过通天门,我们沿着石阶路缓步而行,山风习习,寒风阵阵,大约上了百余个台阶,蕾蕾就说走不动了,不想再前行一步。而昨天的一场大雨使我受了风寒,只觉得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如果不是带着女儿,我真的连车都不想下。但既然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吧。一念至此,我强打精神鼓励女儿:“蕾蕾,你看咱们泰山都上去了,这小小的鸡角尖算什么。要不这样吧,咱们到前面拐弯处休息一下,这才几十个台阶,很快就到了,怎么样?”“好吧。”女儿不很情愿地答应着。
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分段前行。我们经过了毛公山、揽秀亭、九珠峰、五角岭,到达了南天门。在这里我们和坐缆车上山的队伍会合了。当听到人们夸赞自己:“这小姑娘好厉害,自己上来的。”蕾蕾兴奋不已。顿时忘了疲劳,连声催促:“妈妈,快点,我们去前面。” 在蕾蕾地带领下,我们爬上了天梯,登上了中原第一峰——海拔2212.5米的鸡角尖。
站在天外亭上,往远处看,白云山、玉皇顶、鸡公山等一览无遗,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深刻体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意境。
高处不胜寒。雨后的山顶更觉冷气逼人,刚刚还是汗如雨下,此时却觉寒风刺骨,无法在此多做停留,浏览一番后,迅速下山,前往仙人谷。
此番登山 ,可以说受益匪浅,既锻炼了身体,更磨练了意志。生活如登山,难免也会出现人生的激流险滩和陡坡,只要努力,只要拼搏。只要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困难一定会被战胜,人生最绚丽的风景就在那登高望远处。
初二的我篇二
可是现在,就只剩下满天的繁星伴我入睡;就只剩下满手的购物袋与我上街;就只剩下满脸怀疑的神色陪我成长。
可我分明从你的目光中看到了失望,我低下头,不语。
我愕然,委屈,原来,我是这样一个孩子,是一个躲到被子里看小说而不顾学业的孩子!
我再次躲进被子里,却也没有了睡意,委屈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你却仍躲在门口无奈的叹息着……
妈妈,你可知道,你换了样的关怀带给我的只能是伤害。曾经,你的眼中充满了信任,充满了鼓励,你的理解与慈爱是我夸耀与骄傲的资本,如今,却荡然无存。
现在,我与你渐渐疏远,我委屈,你失望,我流泪,你无奈……
没有人知道,在卸下这层伪装的皮之后,是一颗怎样孤寂的心灵。
我多想回到从前,不再伪装自己,不再疏远妈妈,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人;我多想回到从前,回到妈妈的怀抱中,回到妈妈的大手中,回到妈妈的目光中。
初二的我篇三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