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童年的散文随笔 久违童年的散文(大全11篇)

时间:2024-09-20 作者:雁落霞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一

印象中的过大年理应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华灯高悬、红联扑面的喜庆和热烈。然而于我来说,几年来这过年的年味中却掺杂了太多的缅怀和悲情,乃至好多年前曾挂过一次的红灯笼和门楣上红红的春联似乎成了我遥远的记忆。理应喜庆的春节于我来说竟成了无尽的怀想和牵念,父亲和母亲的相继离世成了近几年来我无法融入春节喜庆氛围的理由和隔膜。收藏的红灯,久违的红联,浓浓的年味,切切的思念在过去的几年里于这个节日构成了我悲喜交集的情结。

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这个日子里所有的人大抵皆有回家团聚的愿望。不管是远在天涯的游子,亦或是客居他乡的旅人,也不管是因公坚守的职员,亦或是滞留旅途的羁客。每当这个节日来临之际,“回家过年”或可便成了每个人心底唯一的愿望。于是乎,车马塞道、人流如潮,匆匆的脚步布满匆匆的归途,匆匆的行色充满匆匆的眼神,奔忙的脚步一步步拉近归乡的距离。不管远隔千里,抑或是近在咫尺,每一颗心都朝着各自那个有着父母妻儿的“家”,每一腔胸膛都蹦跳着归心似箭的情,“团聚”涨满了岁尾年头,“团圆”烧成了炙手可热,而这奔忙和匆匆皆都是有亲可聚的前提下才有的理由。如果团圆的日子没了团圆的亲人,喜庆的节日没了喜庆的理由,节日便成了悲情的时刻,空落便成了思念的由头。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无法体味每当别人阖家团聚、举天同庆的节日时,自己却浸沉在对离去的亲人深切怀念的那种刻骨铭心的阵痛。

父母相继离世已经七年了,七年来的每一个春节我无不被深深地怀念和空落的感觉左右着我的情绪,伤痛着我的情怀。还记得七年前的二零零七年春节,父亲和我刚上中学的儿子在腊月的年集上背着我背回来一捆大约十几个红丝绒做成的大红宫灯和十几个灯头、灯泡。年尾奔忙的我顾不上家里过年的诸多事情,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腊月二十八的傍晚回家时,家门前小路旁的柏树上、门前的竹子、门楼、屋檐下挂满了一个个散发着红红年味的红灯笼。年末的积雪在一个个红灯笼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红色,一股浓烈的年味从我家的小院里弥漫开来。颇感疲惫的我被眼前温馨的红光和浓浓的年味所陶醉,一种暖暖的'感觉从心底弥开,继而散诸四肢,温馨和暖意包围了我的身躯,驱散了我的疲惫。

走进门楼,儿子得意的站在我面前歪着脑壳问:“爸,我家变了没?”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可我还是找不到不对劲的地方,只是淡淡地对儿子说:“你觉得呢?”

“我觉得变了!我家有别于邻居。你看看,整个村子没几家挂红灯的,即使挂也是一两个,而我家满满当当挂了十几个红灯笼!你说这村子里是不是我家最温馨?”儿子迫不及待的表达着他独到的见解。

对!我感觉不对劲的地方竟就是儿子借以炫耀的地方。原本这大过年的营设一点温馨喜庆的氛围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恣意的张扬却让我有了不适的感觉。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如果从小标新立异,时时事事标榜自己,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便就少了谦虚和敬畏,也自然就少了担当和责任。人的优越感往往是走向衰败的苗头,这种苗头如果不加遏制和规范,继之而来的便是狂妄和无耻。

我默默地走进堂屋,回身对跟着我走进堂屋的儿子说:“挂个红灯笼,增添一点过年喜庆的氛围,这本无可厚非。但应该适度,有道是‘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我家还不富裕,比起村里人还相距甚远。挂这么多的红灯笼,你不觉得有点张扬吗?”

“爸,过年多挂几个红灯笼就张扬了吗?你是不是太有点谨小慎微了?我没觉出多挂几个灯笼就是张扬,村里人挂的少是他们自己的事,我和爷爷商量了,今年一定要过个红红火火的年。”儿子不解的辩解道。

“不!不是我谨小慎微。人活着要能融入群体,恣意的标榜自己,时时刻刻让自己与众不同,到头来自己就会成为众人眼里的异类,这么做会失去好多好多。任何时间,任何事情,走在前面的成功了就是先驱,失败了就是先烈。咱们是小老百姓,能平平安安活到老就是不错的选择。咱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还是低调一点,平庸一点,这没什么不好。”我一口气陈述了我的观点。

儿子仍旧不理解我的想法,仍旧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跟我辩解:“可是爸,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你这说法我实在不理解,难道你希望我一辈子做个平庸的人吗?”

“对!我就希望你做个平庸且有用的人,不求你有多么优秀,也不求你多么与众不同。只求你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能够依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去,能肩负起你该肩负的责任,无须你出类拔萃,更无须你成为社会的累赘。”我似乎有点激动的跟儿子驳辩着。

“你们爷儿俩别争论了,灯笼我收回来了,只留了门楼里的一个。”父亲手里抱着十几个收回的红灯笼,还没走进堂屋在屋外说道。“是啊,龙儿,你爸说的没错,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人活着好多事要随大流,不能自己把自己从大家这个群里中剥离出来,只有融入群体才能谈及发展,任何与众不同的行为招来的是无尽的非难和异样的眼神。”父亲放下手里的灯笼继续说道。

那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父亲走了,三年后母亲也走了,父亲收回的那十几盏红灯笼一直惠存在家里的木箱中。因为乡俗要对故去的亲人守孝三年,且这三年的春节不贴红联贴绿联,不挂红灯挂白灯,别人过节我哭亲。所以,七年来那十几个红灯笼再也没有在春节时亮在我家门楼,只有我拍下的那年父亲留下的唯一的一盏门楼里红灯的照片。

父母的守孝期满了,然而谁曰三年服已尽,敢云一日忘亲恩。我想,这久违的红灯笼,一定会在来年的春节在我家的门楼里亮起。父母也一定能感觉到这红灯笼带来的的温馨和喜庆。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二

冬日,一场又一场落雪覆盖了山川大地,覆盖了裸露的田野。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层层白雪覆盖的视野里,飘荡着我淡淡的思绪。童年家乡雪地上的情景,犹如刚散场的电影画面,浮现在我脑海中……。

沸腾了许久的大地,凝视着忧郁的天空,和着季节的脚步声,结束了风和日丽的日子。田野显得空旷了许多,羊儿、牛儿们被赶进了圈里,再也没有了撒野的机会,食草的驴子们偶尔抬起头在槽边“昂昂昂”地叫上几声,以示无聊和寂寞。只有满地刨食的鸡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跑来跳去地觅食。

割去了庄稼的田地,无遮无掩,赤条条地坦露在天地间,善良的大地母亲把他紧紧地搂在了怀里。寒冷的西北风为寂寥的田野弹奏着记忆的谣曲。

接下来的日子里,纷纷扬扬,零零星星的落雪,覆盖了乡村的尘灰泥土,覆盖了那些枯黄的蒿草和飘零的落叶。整个旷野成了白茫茫的雪海,大地上所有的颜色和生命都融入到了白色的世界里。

一场一场的雪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如期而至地降在大地上,洋洋洒洒地飘落在农家的房檐瓦楞上。静静地倾听着大地跳动的心脏,倾听着农人在炕头上的长吁短叹,默默地注视着庄户人艰辛的日月和清贫的生活。

雪,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烦恼。每当看到厚厚的雪,我总会皱起眉头,带着哭腔“妈——又下雪了”。因为雪,我上学的路变得漫长而又艰难,因为雪,我们上课的教室四面透风,会显得更加寒冷,我冻得红肿的双脚疼痛难忍,使我坐立不安。这样的落雪母亲总是眉开眼笑“哦,下雪了好啊,九九一场雪,来年好种麦”。母亲拿着扫帚在前面为我扫着上学的路,我跺着脚,跟在母亲身后,听着她一边扫雪一边轻吟着雪跟庄稼相关的农谚。什么“今冬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个时候,村里的许多长者们都是举着扫帚为自家孩子扫路,他们互相问好,兴高采烈地说着玩笑话“老天爷给我们下白馍馍呐……”种粮的人粮食仍是稀缺物,每家分的口粮不够吃,日子过得挺紧巴,粮食的珍贵不言而喻。

在白雪的映衬下,家乡的原野银装素裹。耀眼的白雪,闪着刺眼的光芒,静静地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的村庄。雪地里的杨树,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显得有些苍凉,有点悲戚,但那些粗壮的枝干或弯曲,或直挺,根根都是舒展在天地间,挺立在寒风中。每根枝条上都挂着毛茸茸的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闪光的银条儿,随着风的召唤,整个树身“哗哗啦啦”摆动,仿佛千年的玉树开花了呢。

麻雀,喜鹊们蹦来跳去唱个不停,它们欣喜若狂地从屋檐上飞过来落在雪地上,那双机灵的小眼睛又瞅着银光闪闪的枝条“唧唧喳喳”招呼同伴,飞上跳下做着只有它们才能懂的游戏,在大自然中炫耀着,快乐着。

我童年生活的乡村,因贫瘠缺吃少穿,所以冬天的日子感到特别漫长。村子通往学校的路并不遥远,但由于那个年代上学读书的女孩子特别少,孤独的我踩着厚厚的积雪和自己“咯吱咯吱”的脚步同行。大地被耀眼的白雪包围,往日里漂浮的污垢垃圾被雪盖得无影无踪。农人们顾不得天气的寒冷,看着落在房顶上厚厚的积雪,担心房梁、椽子的承受能力,家家的院子里都是一堆挨一堆的雪,或用筐抬,或用架子车拉,树池、壕沟填满了积雪。那鸡棚、猪圈,柴草垛上都是白雪盖顶,若不及时清扫,融化了的雪水不是浸透了房顶,就会浸湿柴草。烧炕、取暖可全靠它们。“咔咔擦擦、叮叮当当”铲雪的声音,像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在村里上演着。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有稍稍的埋怨:雪也下得太勤了,老天存心不让人闲着。然而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手握锨把,深情地凝视着对面的山峰:胡言乱语啥呀,下雪好,雪多才能保地墒,庄稼人就盼雨雪多。也有人反驳:下雪多,只能说明春种地墒好,等种子下到地里,没有雨水,还不干瞪眼吗?这时候有经验的庄稼把式总会胸有成竹地发表先见之明:看,雪都下到前山了,即便明年雨水少,但山水肯定是很足的。放心吧,准备好你们的囤子,等着装粮食。呵呵呵!开怀、爽心的笑声伴着缕缕炊烟,在白茫茫的原野中久久地回荡。而此时的祁连雪山,正裹在毛茸茸的棉被里酣睡呢。

遇到干旱的`冬天,落雪很少。然而进入腊月,人们为过年做准备,推碾、清扫房屋、洗洗刷刷、杀鸡宰羊。这时候雪花也会赶来凑热闹,纷纷扬扬的雪片从早到晚,不分昼夜地、就那样静静地飘啊、飘。如同天女为人间撒着均匀的花瓣,一瓣一瓣,一片一片,给单调的季节带来了纯洁素雅的美。

庄稼人有句农谚:“干冬湿年,石头上种田。”庄稼汉眼里的雪花,是幸福吉祥的花朵,这数不清的花朵开在了他们的心里。他们顾不得寒冷,双手捂在袖筒里,裹紧身上单薄的衣衫,乐乐呵呵地奔波在风雪中,忙碌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锅台炉灶边。雪花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前景和希望,雪花为农家人送来了新年最厚重的礼物,包括来年的祝福。

房屋、大地、山川被雪包容了,包容在纯洁无暇的雪里面的,是生机和梦想、期待和憧憬。

每年的雪落雪融,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纯洁的记忆。雪化了,一切的印迹都消失了,不复存在了,留下的是儿时纯洁的记忆和对雪纯净完美的留恋。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三

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童年,不同的童年有着不同的苦乐和企盼。在长辈眼里,童年是有趣、难忘的时光,令人回味无穷!在我们眼中,童年是一只载着幸福快乐的小船;童年是一颗甜甜的糖果;童年,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梦;童年是一座美丽的秘密花园;童年是一阵凉爽的风;童年,是一朵白云;童年是一束花,伴我暮看晚霞……回首那多姿多彩的童年岁月,点滴喜悦涌在我心头。那段美好的时光真令人留恋,令人向往童年!

转瞬间4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中我已长大,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童年那些快乐的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是我五岁的事。其实,那个时候,我也想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睡觉,其于的我什么都不干。那个时候我快乐的就像一只小企鹅。

但可怕的事情终究是会发生的,有一天,妈妈看见别人的小孩都上学去了,于是,她回来马上就为我找好了一所幼稚园,第二天就把我送走了。由于那时我还小,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单独一个人待过,所以见了陌生人就哭。

我听妈妈说,那时我刚到幼儿园就大哭,听说当时迎来了好多人围观呢。妈妈把我送到那就要走,可我硬是拉着她的手不放,可她最后还是乘机逃走了。我哭了好长时间,有的小孩见我哭,他们也哭了起来,弄的老师们手忙脚乱,到最后只好打了个电话让妈妈把我接回去。可到了第二天,妈妈还是把我送来了,我也没有办法,只好让她这么做啦。时间长了,我也不哭了,因为那些老是太厉害了,简直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到现在,我还清清楚楚的记得他们那“残暴的手段”呢!

童年,与乐也有苦,有辣也有甜。让我们忘记心中的苦恼和呛鼻的辣味,来迎接快乐、甜蜜的事情吧!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四

童年时最先是姐教我织的纸船,还是自己折了又折那种有帆的纸船,那天是特意选在一个有风的日子,放学后匆匆和姐跑到江边去放,纸船儿颠簸着在水中打着转,也有好多往往没到江心就沉没了,看到那远去的小纸船欢呼雀跃,而另一边却对沉没的小船委屈得小脸上挂满泪花……在星星出来的暮色中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其时妈已坐在门槛上,远远地望着我们回到家,揽我们入怀,轻声问道:“你们去哪了,害妈找了一整个傍晚!”

第二天的晚霞染红了天际,妈拿了一本废书,拉着我和姐的小手来到江边,妈撕下废书纸,几下就折成了不一样的.小船,我好奇地问妈:“这个是什么船?怎么没有帆?”妈告诉我们:”这是乌篷船,没有帆,但有篷,能够遮风挡雨……”我和姐轻轻地放了纸船儿,妈折的纸船儿竞乘风破浪一点都不倾覆,那个傍晚我们放了又放,织了又织,最后是在妈的崔促声中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的。

而今长大了,常常儿时的小纸船又重回到自己的梦里,它承载着童年的梦想,妈妈的嘱托,走远的是我与我远离的故乡,好久也好远;而两鬓斑白的妈故土难离,依旧留在那有江的故乡。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其贫乏,有鱼有肉的日子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平时也只有逢小镇一、四、七赶集日才勉强开开荤和吃一顿干饭。我们小伙伴间打招呼的口头禅是:“今天你家的晚饭是做大戏还是放电影?”“大戏”,自然是指荤素结合且有干饭的丰富大餐了;而“电影”当然就是稀粥伴咸菜啦!因为一锅稀粥表面一层全是米汤,就像电影幕布一样白且平。我们总是掰着手指数着圩日和家祭日的到来;盼星星望月亮般念着大节日的到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别谈什么风味小吃和零食之类的奢侈品了。

由于少汤少肉少油水,肚子里从早到晚总觉空荡荡的。于是小伙伴们就经常到田野上偷番茄、黄瓜和熟红了的大圆椒等果蔬填填肚子,有时趁大人不在家爬上树木上偷番石榴、芒果、香蕉,酸杨桃和甜杨桃充充饥。在众多的偷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三件事。

那时,土地实行了责任承包制,各家各户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好的劳动力都下田去了。只有个别小生意人走街串巷下乡兜售零食的。经常来我们村的零食郎是一位侏儒人,兴许他只能做这等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吧!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中午,小矮人挑着一担零食又到我们村上叫卖了。他转动手中拨浪鼓的木柄,小鼓两侧耳线下垂的两枚弹丸就欢快地敲击起来,发出“笃笃笃……”的响声。小孩子们一听到这熟悉的拨浪鼓声,都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眨眼功夫,就把零食郎的摊档围成里三层外三层的。还好,我来得早,挤在最里面一层。零食摊上的东西一目了然:有炒香了的五香葵瓜子;有香甜可口的花生糖;有腌糖的杨桃干和腌咸的芒果干;还有酸甜可口的半圆山楂。一只山楂一分为二,呈扁圆状。内侧是鲜嫩的黄色果肉,外侧是自然熟透了的鲜红色果皮。红黄相间,透出诱人的光泽,煞是惹人喜爱。只要瞧瞧、闻闻,牙床就酸溜溜的了,口水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我身旁的二妞刚付了两分钱,便拿着半边山楂在我面前晃了晃,然后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她就啃完了。又掏了两分钱买了第二片山楂,照样在我面前晃了晃,那种酸酸甜甜的气味直钻入我的心脾!我的胃好像有千百条小馋虫在蠕动,在撕咬着我的胃壁!我努力地把不争气的口水咽回去。她爸爸是在供销社上班的啊!有着固定的工资呢!我这样想时,二妞已吃完了山楂,她还故意对着我呵了一口气。那时,我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嫁个零食郎,大饱口福!”这是每当我问爸妈要钱买零食时妈对我说的话。嫁人的事太遥远了,该要等多久啊!我好想现在就尝一尝这山楂的味道!渐渐地,我便被个头大的男孩子挤到了第二层。但眼睛透过人的缝隙还是能看见那红黄相缀的半圆山楂,它在前排人身体的晃动下若隐若现,好像在对我笑着招手呢!于是,我瞅准了一个空隙,让前排的人作掩护,伸出小手迅速地抓了半颗山楂,拼命挤出人群,箭一般飞奔回家,掩上门,钻进床底里。因为我觉得全屋最隐蔽的地方就是床底了。

蹲在床底,我小心翼翼地舔着这来之不易的“战利品”。外层的糖快被舔完时才开始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起来……胃里的馋虫此刻安静了下来。但心中的悔虫却在滋生活跃起来,像要把我吞噬掉!是惊恐、是后怕!我竖起两只耳朵细听着屋外的一切动静。突然,屋外似乎有急促的脚步声响起,由远及近,我的心悬了起来,是小矮人追来了吗?果然,听到了推门声,我的心跳到了嗓门上,闭着眼祈祷着小矮人千万别发现床底下的我,我的额头冒着冷汗,浑身直打哆嗦!我听到拉动抽屉翻找的声音,并有人嘀咕着:“怎么一分钱也找不到呢?”哦,原来是比我长三岁的二哥,他也需要人民币啊!我微微地舒了一口气,把最后一丁点山楂送入嘴时,有六七只老鼠互相咬着尾巴串成一排从我的脚边爬过,钻进床底下那宽宽的老鼠洞里。我蜷宿成一团,躲在床底下最里面的一只床脚旁,我当时多想化身变作老鼠,咬着最后一只老鼠的尾巴混进洞去,好让我躲过这偷劫啊!冬天的风能穿墙过壁吹进床底,我从来没试过这般冷,我颤颤巍巍地抱住床脚。傍晚时分,全家人四处寻我唤我回吃晚饭,大哥二哥回来报告没找到后又继续出去找了,妈妈抱着弟弟坐在床沿上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闯大祸了,悄悄地从床底下爬出来,抱着妈妈的腿也哭了……之后,我就听到了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和古代斯文路不拾遗的故事。

这半颗偷来的山楂,酸酸甜甜的,还有一种苦苦涩涩的惊悚的味道。

粤西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广袤而丰腴的黑土地盈育着一片绿。庄稼和孩子一样都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几个小闺蜜经常在一起玩耍。比我长四岁的堂姐是孩子王,她是我们村里有名的“美人帮”帮主。村中的小妮子以能加入堂姐这个“美人帮”为头等大事呢!由于我们是姊妹关系,所以帮主时时照应着我。

那时我读二年级了,有一天,帮主发话说:“现在,肚子饿得慌,我们趁着寒假最后一天,大家再来一次窟番薯窑吧!”我一听,一蹦三尺高,那焗窑番薯的味道不知比妈妈用传统方法煮的香多少倍呢!说干就干,我自告奋勇地要求出柴薪,因为我家番薯已吃完了。那时候的柴火也是稀缺的,我趁着妈妈外出时偷来一小捆干树枝,这是要徒步到几公里的小山上砍才有的。平时妈妈舍不得烧,都是烧些稻草干、木叶、竹叶之类的柴火。烧窑是很耗柴火的事儿。

堂姐用锄头在村边一块闲置的高地上挖了一个圆形的小坑。坑直径大概有三十厘米深二十厘米宽左右吧!在圆坑的下端开一入柴口,约有十厘米宽,长有二十厘米左右,深度比圆坑浅些,活像动漫里的红太狼专门用来打灰太狼的平底锅一样。坑内大概能装十个八个番薯吧!挖好了坑,接下来就是捡泥块好让帮主叠泥屋,即是窑。选泥块时也有讲究的,当然,那些干、硬、圆的是首选啦!既要选鹅蛋般大的,又要选鸭蛋般大的,还要选鸡蛋般大小的,更要选用鸽蛋般小的。叠窑是一项技术活,要讲究技巧和力的平衡。堂姐先用鹅蛋般的泥块围绕着圆坑外围摆好第一层做基础,再用鸭蛋大的泥块叠第二层。越高层的泥巴就越小,为的是减轻窑身的重量。我有时淘气,拿这块那块,都被堂姐拒绝说不可以,我不服气,硬是把我自认为可以的放上去,后果是全部坍塌,要从头再来。堂姐由着我,耐着性子,让我从实践中得真知。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我就乖乖的在一旁学垒泥窑的本领了。随着窑身的一层层加高,内圆的直径也越缩越小,逐渐收拢到用一块鸽子蛋大小的泥巴就能封顶了。整个窑身成圆锥状,活像托塔李天王的玲珑宝塔。各种准备工作陆续有序地进行着,只要把窑身的泥烧得通红时就可以熄火,放番薯入坑内,然后搞垮和砸烂窑身的火泥巴,让碎火泥盖住坑里番薯,大概焐三十分钟就可以出炉了。

我看着通红的窑火把窑泥烧得半红。想着就快能分食那香味厚重绵长的窑薯时,情绪突然高涨起来,叽叽喳喳快乐得像个小鸟。我不停地向堂姐提问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不知是否嫌我烦或是其他原因,一向和善的堂姐,突然就拉长着脸说:“月儿,每次焗番薯窑你都是蹭吃的,这回蕃薯不够,你快去田野挖几只来,要不等会分食没你的份,以后不跟你玩喽!”正如晴天霹雳啊!如果被踢出“美人帮”是何等羞耻的事啊!

这次的焗窑番薯,比以往得格外香甜,我吃出了一种乡村特有的热情醇朴的味道。

田野褪去了婉约迷人的绿,换上了成熟而厚重的金装。当大人们忙于秋收时,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刻。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太阳就像土豪,挥光如土,把过多的光和热洒向大地。大人们还在地里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几个小妮子做完妈妈规定的家务后就来到帮主家聚集。帮主也正好洗完衣服。我们像士兵一样听候着将军的调兵谴将、发号施令。帮主发话了;“唉!洗完全家人的衣服,肚子又咕咕叫了。我们今天尝尝新口味——木薯吧!木薯刚好成熟了,大人还没舍得开掘呢!大家想办法去!”一声令下后,我们几个很快就“弄”来了十几根木薯。于是,洗,刨,煲,过了半小时,木薯便出锅了,条条裂开了嘴,我们也裂开了嘴。饱餐一顿后,帮主又发话了:“大热天的,吃了这锅木薯,口渴啊!要是来点饭后果该多好啊!”她看了看大家的反应继续说:“据我了解,村东面李华家后门园子里的酸杨桃已经成熟了,相信现在没人在家,你们懂的啊!”

少顷,小伙伴们的库兜都鼓囊囊的,大家都笑吟吟地回来交差了呢!大家掏出来放在篮子里,居然有小半篮呢!大家疯狂地吃起酸杨桃来!但一个个都怕酸,吃了一只半只就放弃了。我不敢吃了,吃多了晚上不用说吃饭,就连咬豆腐也咬不动的啊!倒是水娣,她的牙齿好像是碱性物质做成的,一遇到酸性,马上中和了,对酸杨桃免疫,若无其事,一眨眼工夫便吃了好几个。

吃完了杨桃,帮主又提议玩朴克游戏。大家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水娣说她想呕吐,头昏脑胀的,想睡觉,便在帮主家那竹制的躺椅睡下了。

我们不知玩了多久,直到帮主说散了吧,我们才起身准备离去。帮主叫了几声水娣,让她回家睡去,但见她呼吸急促和困难。帮主正欲扶水娣一把时,却被水娣哗啦啦地吐了一身。美女帮主却不恼火只是说:“哎哟!不好了,大家不要走,水娣好像吃木薯醉了呢!听大人说起过,吃木薯会醉死人的!”“怎么会?我听妈妈说过,只有吃着那些被屙了牛尿的木薯才会中毒的呀!”我胸有成竹地说。“快!大家快想办法弄一只鸡来,炖一锅鸡汤让水娣吃下就死不了的。”帮主命令着我们。大家赶快到竹林、木丛中抓鸡,但放养的鸡非常敏捷,我们追了几条街,连鸡毛也抓不到呢!我们回来交差时,见帮主都急哭了。我突然灵光一闪,弱弱地问:“姐,在家孵蛋的老母鸡可以吗?”当然可以了,最好是老母鸡了,虽然瘦点,月儿,快弄来!”于是,我飞快地冲回家柴房里,抱起正在孵蛋的老母鸡就走,尽管妈妈说再过几天就可以出窝了,到过年时就有鸡腿吃。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我气喘吁吁跑到帮主家,把母鸡交给了堂姐。来不及放血了,只见帮主手起刀落,直接斩断鸡头,把早已烧好的水淋在鸡身上,开始拨毛了。帮主一边拨毛,一边命令加大火力烧开水准备炖汤。来不及开膛破肚了,帮主三下五罢二只砍了两个鸡腿和两个翅膀,切件砍碎,放入已开的水中,炖了十多分钟后,盛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放到一大脸盆冷水中急冻,再用另一小碗装了几汤匙吹冻准备喂给水娣。只见水娣双目紧闭,脸色苍白。“鄂骨都变硬啦!快帮忙撬开嘴!”一切都密锣紧鼓、有条不紊地筹备和配合着,一大碗浓鸡汤缓缓地流到了水娣的胃。大概过了一柱香工夫,水娣脸色红润了,慢慢苏醒过来了。

此时,大人们也随着通风报信的小伙伴从田地里回来了。大家都夸美女帮主智勇双全,处变不惊和临危不惧!当然也赞了我这天下神偷,偷得好,偷得妙,偷得神鸡救美人。

那时,在乡间因为吃木薯中毒的事屡见不鲜,都是饥饿的缘故。特别是和酸杨桃结合,中毒的机率大大提高。用乡间流传的说法是:木薯是耗油脂的东西,酸杨桃也是消除油脂的物质,两者结合,无疑是增加了久未开荤的肠胃的负担,等于雪上加霜。在农村,但凡有吃木薯中毒的都是用浓鸡汤去解救,屡试不爽。当然,前提是要解救及时。站在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木薯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叫亚麻仁苦苷,而亚麻仁苦苷酶经过胃酸水解后会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使人体中毒。这也刚好说明了吃酸杨桃后等于增加了胃酸的道理,加速了中毒。大家要想防止木薯中毒,在食用前最好去皮,然后用清水浸泡薯肉,这样氰苷会溶解。待泡五六天后就可去除七成的毒素,再煮到熟透,便不会中毒了。千万别生吃薯肉,因为只要吃一百五十克——三百克生薯肉就会导致死亡。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已大大提高,无肉不欢,肚满而肠肥。即便吃再多的木薯,也很少出现中毒的迹象了,因为肚里有厚实的脂肪基础;现在的人也很少焗窑番薯了,即使叠窑也是焗鸡鸭鹅等小动物了。现在再也没有零食郎挑担下乡兜售零食了,各种商店开到了家门口,琳琅满目的零食令人眼花缭乱,撑大了人的胃。但我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童年美食,仿佛这世间美味都是偷来的,有种魂牵梦绕的味道。

这些童年偷事,或许是生命的馈赠,是老天赐予我最珍贵的礼物。感恩流年碎影;感恩圆如月清如水的故乡;感恩广袤而丰腴的田野;感恩质朴善良的.乡亲、伙伴;让我在这祭奠逝去青春的年龄守住宁静与快乐,带给我生命的愉悦!

梦中,小伙伴又向我走来……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六

我九岁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人世。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宽严相济,但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把永不生锈的铜戒尺。

戒尺,是旧时先生体罚学生的一种教具。相当于现在讲台上的教面棍。“引以为戒”这句成语好像就来自于戒尺。据说,在课堂上要是那个学生犯了错,就伸出双手接受戒尺的惩罚。不过,先生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只可以打手心不能打手背,因为手心的肉是软的,不怕打伤。手背骨头多,容易被打坏。每每看到这把黄亮亮的铜戒尺。我就很自然的想起了当年是教书匠的爷爷。爷爷的父亲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在这个书香门第长大的爷爷对学业很重视。

爷爷一生勤耕于教育。他四个儿子,有三个在外工作,唯独父亲小留在他身边。常听伯伯们讲,爷爷对学生的教导是非常严厉的,不说别人,仅他们几个在学生时代,就经常挨过爷爷的铜戒尺。每次教训他们的时候,就是在家里检查作业,或是站在身后看他们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为此,心疼孩子的奶奶常常不是掉泪,就是跟爷爷赌气。不过,严师出高徒,正是有了戒尺的不留情面,才使他的几个儿子都成了对国家有作为的人才,也为我们这个书香门第争来了脸面。

我小时候倍受爷爷的宠爱。我记得的爷爷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常常戴着老花镜翻看着发黄的麻纸线装书。村子里过红白喜事,爷爷是礼房先生。头一天,他把那把黄亮亮的戒尺压在放在桌子上的红纸上,蘸墨挥毫,龙飞凤舞的写着对联,旁边一个人在专门给他磨砚。爷爷那种表情相当的严肃,这表明了他对写对联的认真态度。过事那天,爷爷坐着礼房的椅子,手握小耗毛笔,在礼薄上书写着随礼人的名字。那把铜戒尺,仍不声不响的横躺在礼薄的上方。谁看到它都会稀罕的赞说一番。我是爷爷很喜欢的小孙女,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怕他。看到他在礼房忙乎,我就跑了过去。这时候,爷爷便会从桌子上放着糖果类的盘子里给我拿出一个,然后轻轻的拍拍我的头,让我去找妈妈。那时候的糖果可不比现在的糖果尽够的吃,能吃一块糖果在小孩子心里是无比幸福的事儿。

爷爷常年居住在一间虽然窄小,但是却冬暖夏凉的屋子里。我每到到爷爷那里,首先看到的是靠炕边的一大书架子书。随后就是放在炕上的一个做书桌用的小饭桌,桌子上用铜戒尺压着写毛笔字的麻纸。七十多岁的爷爷,还经常练写毛笔字。我一来,爷爷就要我爬上炕,手把手的交给我写字。几十年过去了,那种情趣却常常历历在目啊!,一张麻纸,一把戒尺,一方砚台,一支秃笔,一屋清香,我跟老态龙钟的爷爷,就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我无数个星期天。爷爷写得毛笔字工工整整,是正楷字,写得极好。他的为人也和他的字,他的戒尺一样方方正正。在村子里口碑很好,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如今,他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是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常常在我跟前提到他。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早年由于客观地原因,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虽学识浅薄,可爱读书的习惯一直都在。闲暇之余也喜欢写个不成器的小文章。这些方面是与爷爷感染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这秋后的一个清闲的晚上,对凑出了这篇短短的文字,一表对爷爷的怀念。

生活在农村里,心里惦念的是村里的大事和发生在周围男人和女人们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面貌年年一直在变化中。家家楼房耸立,俨然城市小区。

事情围绕在门口一个女人身上。一个面貌看似不漂亮的女人,却有着男人的胸杯,女人的柔情,对儿女十分关爱的母亲。在村里,巷里公认能干,能吃苦的女人。她的名子叫“蓉”,十八岁嫁到这个村里的一户穷人家户里,丈夫是个憨厚的汉子,公公是个病弱的老人,当年的她瘦弱单薄。

就是这个单薄的女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丈夫人老实,只能干些苦力活,对经济概念没能力。家中大事小事都是她理料。她对老人孝敬,对丈夫体贴,和邻里相处融洽,是个贤惠刚强的女人。她在田里做地,犁地,耙地,样样拿得来,放得下。尤其种小麦,摇耧,比好庄家把式都得力。巷里的男人,女人心里都佩服得紧。

她头脑聪明,苦头十分的好,嫁到这里,多年来,小生意做的不停。她刚到这家时,三间烂破房,木棍栅拉门,一贫如洗,更不说吃什么好的了,穿什么象样的了,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这家苦难的担子。她风里来,雨里去,泥里走,泥里爬,努力营造家的温馨。

从此这个自行车与她相伴,风雨无阻,卖成衣。各种小生活品,怀孕期间照常干活。那有现代的人会享福?吃这保养,吃那护理。常是顶着烈日头,冒着严寒风,一如往昔,坚持着奔波于生活。

随着三个儿女的降生,艰难的日子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记得一次,她拿着罐头瓶子来我家借油,我心都深深的疼了一下,憔悴的她,看了让人心疼。虽然我也是刚嫁到这里,看到这一幕,无言却沉重。

门口的老人们经常叙说她的往事和对老人孝敬。至于以后,我们常在一起相处,发生的事情更是一目了然,虽然她大我许多,她对我却有着母亲和姐姐般的关爱和相懂。和邻里相处共事不计较得失,是个大度的女人。

她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骑着自行车十几年来卖成衣,有一次,她疲惫身子,骑车子推一大包货物,推不上去。坐在沿头,歇了会,继续上路。坚强的她,勤勤本份,尽管很累,很苦,从没吭过声。供儿女上学,盖房子,买家属院,尝尽辛酸苦辣。含辛茹苦的她给了儿女们温暖的家,给了丈夫的爱,给了老人的亲情。她呀了不起!从心里,十分的尊敬她。随着努力的勤苦奋斗,生活渐惭地富裕起来,虽然她老了,可是她的心劲很大,精力充沛,心里总是盘算着怎样才能致富。

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了,在她的领头人理料下,大儿子楼房盖起了,二儿子家属院买下了,女儿嫁人了,儿孙相依,按说,该享福天伦之乐了,可她爱劳动的精神,一直丢不下,又买下一辆电动三轮车,做起了销货小生意,热季,和老伴种地锄草,搞副业。庄稼收完后,冬天了,进些货物碗筷,小生活品,挣些养老钱,尽管很冷,老两口脸上洋溢着祥和的笑容,骑着电三轮穿行于街道小巷,寻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点缀着生命的色彩。勤劳的她,阳光下笑容笑得好甜美。

她是我们村里女人的实在人,尽管她没那花容月貌,可是在心里觉得她好美,好美!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七

偶得假期,闲来无事。被故友邀请来到了苏州城古运河畔枫桥古镇旁的寒山寺。寺里很是清静,来往游客少之甚少。一日,故友有事缠身,无暇顾我。我只能一人漫步在这空荡荡的寺里。

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不禁对寒山寺充满了新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静静地闭上眼睛,遐想着。慢慢地踱步到了正殿,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不大不小很是适中。早在家乡就听过寒山寺的大名,相传在寒山寺有口大钟,很是壮观,而寒山寺也因此钟为人们所知。我向来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所以不管怎样都要一探究竟。顷刻间,我来到了大钟旁,抬头望去很是宏伟。听当地的人说这钟很有来历,相传张继曾描写的钟在清末时期流入日本,日本的山田先生四处探寻,但终无下落。后来在一批工匠的努力下,打造了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到了日本的观山寺,一口留到了寒山寺,这钟见证了中日民间文化的'友好交流。而现在悬挂着的是后人仿旧钟所铸造的。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钟后面有着这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想着想着已经到了黄昏时刻,我借着微弱的灯光走在这寂寥的寺里,走着走着我听到了一声钟声,我停住了脚步整个人愣住了。我好奇是谁敲响了这口钟,我加快脚步向回跑去,可惜迟了,钟声停了,敲钟人早已经不再,只剩下了一口孤零零的大钟。我想要知道那敲钟人会不会像卡西莫多一样相貌丑陋却心地善良,带着这些疑问我离开了。

夜晚钟声好像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的心静了下来,好像得到了从未得到的宁静。我拿起笔来想要将此敲钟人从脑海里勾画出来,可惜不管怎样勾画都不是很满意,我放下笔来,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前,听着熟悉的钟声,想着那个陌生的背影,虽然我很想知道敲钟人的身影,但是我不会去核实确认,因为这往往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只要静静地在脑海里就好。

钟声还在响着,它好似在敲打着我的心,让我能够冷静下来,静静地思考着这个世界,人生,未来。它好似在告诫这我要珍惜所拥有的,追逐你所喜爱的,抓住时间。真正的做到一叶菩提,不受外界的干扰。

我又在寒山寺呆了几日,可都未在来到那口钟前。不是在逃避,而是害怕心伤,我宁愿在心里遐想,不愿去印证,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只想在心里留下最美的,忘记最坏的。后来故友又两番三次的邀请我重游寒山寺,我都一一回绝了,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愿破坏心里早已构造好的。虽未在去过,可是钟声会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警惕我奋斗,反思人生。我想我应该明白了钟声的含义,它不但可以洗涤你心底的污垢,还可以指引未来的方向,虽然灯光很是微弱,道路很是崎岖,但我还是会奋不顾身,只身前往。

寒山寺的钟声还在响起,我心底的钟声也在响起,希望未来依旧如此。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八

前天,亲戚托人给我捎来一些杏干,看着那黄灿灿的果肉,还没吃呢,就倒吸凉气,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迫不及待地捏起一枚送到嘴里,顿时两眼直眯:对,又酸又甜,就是这个味儿!

家乡山杏居多,人们把“杏”叫做“杏儿”。从记事起,我家周围的山头、地畔,阳坡,背洼,到处都有杏树,自留柴山里的花果树中最多的也是杏树。每年二三月间,杏树开花了,远看一片一洼,一峁一坝,花团锦簇,竞相怒放,粉嘟嘟、嫩盈盈的,给“漫天黄沙不见绿”的陕北高原增添了一抹靓丽娇艳。女孩子们凑到白里透粉、粉里透红的杏花跟前,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最后还是忍不住地折几枝,拿回家插在有水的瓶子里,色彩单调的土窑洞顿时春意盎然。

杏花凋谢后大约一个多月,“毛杏儿蛋蛋”长出来了,浑身毛茸茸的,浅绿浅绿,这是我们这些馋猴孩子和害喜的媳妇们的最爱。身怀有孕的媳妇们不好意思亲自去摘,就怂恿大一点的孩子上树去摘,挑个大的,一把一把,装在衣服的口袋里,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摘杏的孩子从树上纵身跃下,与大家分享胜利的果实,一个个吃得呲牙咧嘴,直喊“倒牙”。这个时候,我们会学着爷爷奶奶的样子,把杏肉里白色的还没发育成熟的杏核,放在耳朵里受热变黄,美名其曰“抱(孵)小鸡儿”,虽然实验从来没有成功过,但这种失败的结果一点也不妨碍我们来年故伎重演。倒是那些腰身微胖的媳妇们,吃了宝贵的“毛杏儿蛋蛋”,羞羞涩涩的,一句话也不多说,到了冬后居然真的抱上小毛孩儿了。

农历五、六月份,杏儿成熟了,有鹅黄色的、橘黄色的、浅黄色的,人们还发明了一种颜色叫“杏黄色”的,一串串、一枝枝,在树叶的衬托下,黄绿相间,分外诱人,一阵清风吹来,扎堆儿的杏儿便舒腰伸展,婀娜多姿地在枝头舞动起来,间或有熟透的杏儿落下,躺在树下的草丛里-----打杏的时候到了。

按照母亲的要求,大的小的都要捡,好的坏的分开捡,好的杏儿回家可以晒杏干,坏了儿的可以洗干净卖杏核,如果是杏肉也干掉了的,杏核也得捡上。每个人提个小篮子捡杏儿,篮子满了倒进筐子里,筐子满了倒进篓子里,直到盆满钵满。这捡杏儿,说起来是简单事,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弯腰拾,低头捡,坐着挪,跪着移,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如果是一天半天,还能图个新鲜,但将近一个假期的时间都耗在这事上,着实够乏味。母亲带着我们将一棵树上的杏拾掇得彻彻底底,树下的杏捡得干干净净,这棵树打完了,再打下一棵,这一片完了再打下一片,等一个暑假结束了,我家林地荒地、庄前屋后的所有杏儿也被“扫荡一空”了。

最让我头疼的事情是莫过于搬运,挎着一大筐杏儿从山坡上往家里走,足有几十斤重,实在是太沉、太压人了,吭哧吭哧地走一截,倚在地头稍微歇一口气,然后再走,为了少受煎熬,走的时候尽可能快快的跑,到家放下筐子一看,胳膊都勒出了红血印。

拿回家的杏儿要进行简单的加工,晒杏干、洗杏核、打杏仁、酿杏醋。我是家里晒杏干的骨干力量,把杏儿掰开,杏肉朝上,整齐地摆在篦子上,晾晒到柴垛、墙头上,一篦又一篦,一茬又一茬,早上端出去,晚上端回来,夏天的太阳很红很烤,也可以直接将杏肉摆在打粮的场上,一个中午的暴晒就有七八成干了。在杏儿享受阳光浴的同时,要特别留意午后的天空会不会突然出现乌云,这可是雷雨的征兆,要早早做好准备,及时转移杏干,不然好容易快晒干了,淋雨之后质量下降不好卖,只能哭天抹泪了。

捏杏干留下的杏核和山里捡回来的杏核,要洗干净再晾干,预留一些到过年的时候打成杏仁调凉菜下酒,其余的全部等待出售。挑个头大、水分多、比较好吃的杏,洗得干干净净,盛在缸里酿杏醋,味道也是相当地道。

一个暑假快要结束了,杏儿也基本下架了,我们一个个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手脚被杏核割得印记一道又一道,晾晒成功的杏干和杏核,被母亲一袋子一袋子地装好、码放整齐,只等前沟大路上传来杏贩子的吆喝声,一家人才兴高采烈的帮忙过称、交货、算账,最后,杏贩子将一笔可观的人民币递到母亲的手里,那一刻,那一种快乐相当有成就感。然而母亲却顾不上给家里置办必需的生活用品,将钱压在箱底等待开学给我们凑学费。

这些年来,我们姐弟几个陆续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日子也过得一天天好起来,再也不用依靠杏儿来缓解燃眉之急。但是对我而言,关于杏儿的那些记忆,是刻骨铭心,不仅仅因它有漂亮好看的花儿,不仅仅因它有可口的果实,也不仅仅有童年时烂漫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那些来自杏儿无言的相伴,那些来自母亲一点一滴的鼓舞,以及那些在母亲鼓舞下的坚持和努力。

家乡的杏儿,不挑水土,生命力强,产量大,变现快。在世纪之交的那场退耕还林绿色革命中,作为一种适生经济树种,杏树又被大面积地种植在家乡的山峁地头,沟岔坡洼。我相信,数年之后,这里又将是一片杏海,春华秋实;又将会讲述新的故事,娓娓道来。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九

明天是小梅的五七。

那天,接到善本的电话,天沉沉地压在人的头顶。他虽然平静,但是我听出了与往日的不同。电话里说小梅不行了,一下子,我什么都明白了。他心里现在是怎样的难过,只有我知道。我的亲人本来就不算多,已经十年了,没有碰到死别的事。人真会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我想过,但我不知道这个雨天,竟然告诉我说,这是真的。

此刻,小梅是去了天堂或是正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三天前,我们去看小梅的时候,其实她已经瘦得厉害,说话很吃力。说一会儿就不由自主地闭上眼歇一会儿,但意识很清楚,她看到我们很高兴,说了许多大家都很高兴的话。我把鲜花送给她,她笑了笑。花是我在花店买的,有康乃馨,还有鲜百合。小梅盯着鲜花看了许久,我们的心都碎了。这时候,我们准备了许多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我削了一个苹果,切一片给她,她笑了笑说,小爷,我能吃吗。我忍住了泪水说,你能吃。小娘喂给她嘴里时,她又笑了,笑得那么天真,那么甜。我们回家的时候,小梅眼里噙着泪水,我们强忍着安慰她。我们清楚,这是永别,但依然怀着希望。

回家后,忙着组织苏北地区老干部门球比赛,忙着写点文章。深夜睡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眼前总是浮现病床上小梅的样子。一部写了五分之一的长篇手写稿,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

我赶往新浦的汽车在高速路上疾驰如飞,穿行在阴云和细雨之间。

我们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小梅都来,无论是盖房子还是孩子十岁。尽管她自己的公司很忙,但她都会抽出时间参加。她说自己家人在一起是快乐的事,没有多少能与亲情相比的。我过六十岁时,她除了给我买了衣服、皮鞋外,还给我老伴买了衣服和鞋子,并且亲自织了一件红色羊毛外套。老伴非常感激说你都那么忙,还织什么毛衣呀,实在要买,随便买一件就行了,织要花多少时间呀。小梅说,小娘,买和织意义不一样的。是的,这千针万线里饱含着侄儿媳妇对小娘的一片深情呢。就在我今年要过七十岁的时候,小梅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不能起来了。她嘱咐我的侄儿,今年小爷过七十岁,你不能把我有病的事告诉小爷,等小爷过过七十岁再告诉他。不要忘记了,你一定要把小爷过七十岁的饭帐结了。

离二零一五年春节还有整整十天,我们全家人在新世界聚会,我们一大家几十口人全来了,小梅也来了,她和她的一家人都来了。像是一场和煦的春风,风中带着丝丝细雨的清爽。小梅是属于春天的,她来了,哪怕是飘落的柳叶也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情厚意。她对我们说,她爱我们的侄儿龙喜,她爱她的女儿,她爱她的家。她说我们是她的家人,是家人就是亲人。

其实,我们之间私下聊的实在太少,那次老太爷搬柩时我和她说的关于搬柩补助钱的事也只是短短的交流。我曾经想过,要为她写一篇文字,可是,我现在写给她的却是她永远也看不到的祭文。我总以为日子还很长,时间还很多,我以为她就是一棵大树,就是一棵支撑正方监理的大树,可以倚重。探讨正方的运营和发展,她是我侄儿的参谋和依靠。可就是在三天前看她的时候,当我看到她那无助的眼神,才知道我与她之间再没有那样的交谈了。

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小梅的最后时间正在临近。她平静地睁着她那美丽的大眼睛,一点恐惧都没有,仿佛就是在等待着我的到来。我大声地呼喊着她的乳名,泪水纵横交错着脸庞。她再也不能喊我一声小爷了,她再也不能为我过七十岁的生日了,她一眨不眨的眼睛里滚落出大滴大滴的泪珠。家里人都感觉到了,在她散漫的目光里,有一种无奈和悲伤。那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安详与悲伤,那大滴的泪珠是在和所有亲人作最后的告别。心电仪轻轻退下不规则的波浪,小梅带走了自己生命的迷底,让活着的人永远无法破译,她的平静一如她生前的沉默。

举行告别仪式那天,来了许多送别的亲友。小悼念厅站不下了,换成了中悼念厅,中悼念厅还是站不下送别的人,又一次推迟火化时间,换成了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厅。南京的朋友来了,苏州的朋友来了,无锡的朋友来了,贵州公司的三个领导坐着飞机连夜赶过来了。正方监理公司的`员工来了,好几个大盐场的领导来了,市公安局的有关领导来了,省盐业、市工投公司的领导也来了。小梅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近三百人的送别场面,一片悲情的大海,她却一点点也不知道。大家见面都没有说话,深藏着悲和痛。

主持告别仪式的女孩用低沉哀婉的声音一字一字地读着小梅的好,白纸黑字上写着她五十三年人生历程的智慧、修养、善良、真诚、勤奋、豪放、精彩与无奈。送别过许多老同志、老领导,听到过许多生平介绍,那都是组织上为逝去的人所做的结论。听主持的女孩读着为小梅写的文字,那些评价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陌生。那一句句嘶哑哽咽的声音,刺痛我的心。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事,我眼泪一直没有停止过。小梅的遗像却微笑着看着我们,看着她心爱的丈夫,看着她心爱的女儿,看着这个让她不放心的世界。

我跟在送别人群的后边,缓缓地走向火化间。几十公尺远的路,就像走了一百年。

去青龙山公墓,雨下得很大。给小梅下的雨水和许多年里经历的雨水不一样。大雨落在山前的沙丘上,大颗大颗的雨点打在我的心上。小梅的生命将要终止在这里。不是苍天瞎了眼怎样了她,而是她托付苍天带走了她。大地被淹没了,天下起了大雨。

小梅的优秀我不可能达到。她在她的人生里,写满了成功。在雨水里经历了许久,我才感到疼痛无处不在。人的灵魂可以壮大到吞吐山河,可以逾越千年。而人用来装载灵魂的肉体却是如此脆弱。

冬至的夜晚,雨还在下着,我数着点点钟声。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十

邻居办喜事,请了剧团,呜呜哇哇的乐音很有几分铿锵意味,热闹的气氛立即就飞扬开来。开唱的是个曾经参加过梨园春擂台赛的女演员,声音开阔,戏曲功底很是不错。看她台上很洒脱的展开了表演,那一份舒张让人倍觉精神,喜悦的气氛很是感染了我。儿时那一场场繁华的场景依稀可见。

记得小时候,除了收音机,走街串巷的戏班表演,算是村里比较盛大而又美味的精神大餐了。一般传统的节日里都会演上那么几场,场地很随便,无论村里哪里一片大大的空地就成,最好朝阳遮风并且有那么几棵高大的树木,便于搭建舞台。

说是听戏,其实只有大人们才会聚精会神的边看边听边评论。一部分老人倚着柴垛树干悠闲地闭上眼或者倾听或者熏熏睡去,朝气蓬勃的男孩子在戏台下钻来钻去,嬉笑打闹,追逐不停。女孩子们喜欢三一堆俩一团的嘻嘻吵闹,同时拿眼睛盯着台上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演员,艳羡的情绪饱饱的布满全身每一寸肌肤。唧唧喳喳的我们忍不住会牵着手走进静悄悄的后台,隔着不怎么严密的幕布,弯腰曲背神神秘秘的偷看那些令人咂舌的女演员上妆卸装,看她们并不怎么出色的眉眼,在一阵描描画画中变得靓丽多姿顾盼生情。一身身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把婀娜的身姿衬托的仙女一般的美丽动人,偶尔有一两个调皮的小演员会冲我们做出诙谐夸张的动作,惹得一个个小姑娘心底恨恨的,却又嘻嘻哈哈的互相逗乐着相拥散去。戏班的演出时间最多不过三四天,但听戏的欢乐不会一时半会的淡去,大人们能接连几天的对每一处每一折品评不一,我们呢,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念念不忘。尤其我们家的孩子,因为有曾经在戏班待过的小婶婶,这么个行内人,便惦记的更加久远一些。小婶婶是个很讲究的人,平日里打扮的清清爽爽,戏班一走,她家就成了我们聚集的地方,我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女孩子常围着她,聆听她讲曾经的精彩和欢快,戏班的生活,在我们心里,渐渐变得艳羡不已。小婶婶便在兴致好的时候帮我们描眉画眼,穿衣换装,分派角色,但常常是才子佳人的剧情较多。邻家的小姐姐,因为一条长长的辫子,理所当然的做了那些艳丽多姿的女主角,她甜甜的嗓音真的就让佳人穿行在农家窄窄的庭院,除了主角,扛旗的常常占了一大半,而我常被小婶婶点名,做那一个个背着花包袱匆匆赶考的小生,她说我憨憨的嗓音很适合唱这个。大家便一致认可,我一度纳闷,我怎么就不能是那仗剑走江湖的侠客呢?如今想来,许是武侠小说看得太多的原因吧。大家总是可劲的闹腾,我就常被推着搡着赶一出出剧情,很被动。到底是小婶婶家的弟弟看不过去,拈一两本祖父的藏书给我,拉着我离开这个十分热闹的小院,留下那一群继续闹腾。

弟弟其实并不真的为了解救我,我也未必厌恶那一份热闹,只是弟弟喜欢有个人,听他像模像样的讲述,自己刚读过的武侠故事。我常常晕晕乎乎的,听他没条理的兴致勃勃的讲述,心里却盘算着,怎样从他那里得到这一本书来欣赏。弟弟的优越,让他很自信我会眼巴巴的听他讲述,但我的思绪常常飘飞到了九霄云外,及至他询问我听得懂了吗,我茫然的摇头点头时,他就连连叹息我不可救药。那一种少年老成的做派,使我至今忆起还不禁莞尔。但一向自傲的弟弟,也有失意的时候,那就是他不得不喊我姐姐,因为我比他大了十天,他常常高昂着头和我比试,我常甩开他,得意的说,高矮我都是姐姐,这是不可更改的。他也只能一边沮丧去了。但他一直喊我小姐姐,起初我不答应,但熬不住时间长,久而久之就默认了。

一直以为做姐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后来才知道不总是这样。小学一直和弟弟同班,每次他都让我帮他值日什么的,偶有不情愿,他就说谁让你是我姐呢,男同学大都帮着他,我悻悻然,不过是大了十天。但十天却让我蒙受了很多损失,中学时候走读,母亲常带一些好吃的给我,弟弟常在吃饭时候找我,大模大样的把我的饭菜吃掉后,留下他那些不怎么可口的饭菜,我有时真的委屈,恶狠狠地瞪视他,他却佯装没看到,吃完后一溜烟走人。但他也有很懂礼的时候,总在来来去去的时候,用自行车载我。只是我不愿意让人看到我和他一起,总是没到校门口就跳下来,他却总是千方百计的加速,好在我脚步轻盈,每一次我都用很响的笑声,嘲笑他的失策。他依然嬉笑。我以为弟弟就是这个样子了,但那一次无意的嘲弄,却让他十分受窘,这是我没料到的。那次他不小心骑车从桥上滚了下去,索性没什么大碍。我的同学告知我,(她是唯一的目睹者)及至放学后见了弟弟,我嬉笑:“据说你今天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确有此事?”他的脸微微一红,没做任何分辨。我感觉很尴尬,但也没做任何言语。也就从那时候起,我不再和他随意的调侃。渐渐的感觉弟弟越来越把我当做姐姐看待了。

有些人有些事总被放在某一些隐秘的角落,即便不常翻晒,依然清晰无比,不经意间就跃入你的眼帘。

童年的散文随笔篇十一

最后才与大家聊学习,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差等生,三年级以后我可是我们班前三名的优等生。之所以最后聊它,是它故事太庞杂,不知从那里下笔。

还是从我最早上学开始吧,由于一场病我比同龄孩子迟了一年上学,所以在我们班我可是个大个子,但我却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记得第一次考试时,那时是在黑板上抄题,老师一再叮嘱记得写上自己名字,我原封不动把黑板上的题抄了下来,只比老师多了个我的名字,然后就交卷了,那次考试数学、语文都被老师记了个大大的“o”蛋,那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考试”。

记忆最多的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多了上晚自习,虽然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这么安排,但我们就那么充满新奇的上开了。晚自习大家多是背语文、历史、地理,因为班主任代我们这些课。我前桌英子是个胖胖的眼睛小小的女孩,她的头发自带卷,所以一直毛登登地顶着满头乱发,她又特别爱打瞌睡,那时的晚自习经常是点着蜡烛上课,常常听她背“四大发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然后听的“嗤”一声,不知是眉毛还是留海被蜡烛烧了一下,那股烧焦味很快弥散开来,我们周围几个就嗤嗤地笑开了,她不明就里地抬起头继续“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老师要是听她这么背,肯定会气晕的。我后排坐了个男生叫什么不记得了,但他的外号却记得很清楚叫“屁司令”,因为上课时,特别是老师讲得正起劲时,常常会不合时宜地抑扬顿挫地来一声“吱——”,不怎么响,但那个调拉的很长,肯定是他忍了很久想放却不好意思放的那个劲造成的,然后大家一场哄堂大笑,接着是忽啦忽啦扇纸的声音,那个味儿真叫个臭,因此大家都叫他“屁司令”,只有老师提问时才会叫到他名字。

真正让我学会学习的,我得说两个人。先说志红,是吕校长的三女儿。小学五年级时转到我们班,那时我毫无危机感,认为第一二名的宝座永远是自己的。慢慢地我感到“危险”的压力了:我没背会的人家已对老师提问应答如流;我在那写作业,人家早玩上了;两个考试下来,第一名成人家的了。毕业考试前我卯足劲地学开了:常常一边拉着风箱一边背着课文,有时柴禾掉出来引燃地上的柴禾都没发现,于是被母亲抢过书一把扔到堂屋;常常被母亲早早熄灯的我躺在被窝里,回想一天学过的内容,记不起的地方第二天早自习解决掉。于是小学毕业时我又夺回了第一的宝座。初二时志红随她爸又转到其他学校去了,但那种学习方法被我一直延续用到中考。

还有一位是教初中语文的王老师,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大家都说他有一肚子的墨水就是讲不出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记得有次把我和班长叫到办公室,问了个与学习毫无关系的问题“你们喜欢杨树还是杏树?”班长是个男的,学习上我俩还有建军三人一直是对手,你上我下或我上他下一直争着。他先回答的:“杏树,因为它有花朵装点春天,有果实奉献秋天。”我偏要与他不一样:“我喜欢杨树,因为它比杏树高,可以盖房子做家具。”这理由是我搜肠刮肚想出来的,因为我爸是木匠,闲谈时曾说过杨木好,盖房子做家具舍料很少又结实,被我用在了这里。从此后王老师对我多了份关注,当年的我虽不明白但一直享用着,而且为保住这份殊荣一直努力学习着,认为是成绩好带来的。今天想起来,若老师知道我当年的那种想法,一定不会对我另眼相看的。

初中还不得不提一位老师——“武黑子”,人挺高大的,就是长了一副黑脸,又很少有笑容,对待学生的错误那是真用教鞭抽打,我倒是没挨过他的打。他是教数学几何的,专爱给同学们出一些难题怪题,班里能解出来的就那么几个。我特别喜欢挑战那种类型的题,画对辅助线解出正确答案那滋味像吃了一顿大餐一样意犹未尽。正是这种魔鬼训练才有了我补习那年在大同二中的辉煌与学习的轻松自如,记得毕业考试前同学们都忙着复习,我却支了个课本在看红楼梦,那是我第一次读,被老师抓住没收了,后交到我姨夫手中被数说了一顿(当年我住在姨家),让我泪哭流涕的,下定决心为了父母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也得考出个模样来。中考结束后,我急慌忙乱借来红楼梦,昏天黑地的读了三遍,险些把自己整出个林黛玉,多愁善感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初三时,整个公社的初三都集中在千千村和杜庄两个村子,我们村的被分到了就近的`千千村。由于我是这群入学生的第一名,被分到了补习班,认识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语文老师敦祥老师。在这之前,我连主谓宾都难分清,可想而知基础有多差。这个班没有按常规上课,而是先复习初中一二年级的知识与语法,正是这种复习让我的语文一下豁然开朗起来,像堵塞的下水道一下被疏通的那个感觉,毕业考试我考出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虽然比稳居第一的补习生李爱英只多了0.5分。但中考时没达分数线,家里孩子多的我只好放弃高中选择复读,复读是在大同二中,让我有幸认识了另一批老师和同学,让我拉开了走入城市的序幕。

说到求学,不得不说说我的中考。复读那年考出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电力学校,分数下来后我美美地坐家等着通知书。眼看开学在即,通知书迟迟未到,姨夫托人在招生办打问了一下,说是“被第一批就录取走了,等通知吧。”我只好再等。同学们都开学了,没考上中专的都上了高中。我又找去了招生办,说是打扫卫生时才发现我的档案被掉在了办公桌后的缝隙里,而北京电力学校已招满了,我的招生成了遗留问题,他们会想办法解决的,让我回去等消息。开学一周后的同学们捎回学校的消息,说三中的校长让我去读高中,感觉中专无望的我就打包起行李背上书包走入了高中课堂。一个月后,我已静下全部心事交给了高中生活,没想到一个原平农校的通知书交到了父母手中。是一个考住的学生因生病无法报到而空下的一个名额。看到通知书我以为原平是在河北省,因为我看过平原游击队电影,那讲的好像是河北的事,可报到那天才知道没离山西,是忻州一个小县城,在被窝里我哭了个昏天黑地,用眼泪接受了命运给我的安排,那个专业我一走就是三十年,走成了我实现梦想的事业,走成了我养家糊口的终身职业。

今天的我写起这些过往感觉都是小菜一碟,可当年真的有好些事情是咬着牙一步步走出来的。

总之,我的童年,我快乐!我也骄傲!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中班冬天里的活动教案及反思 中班冬天活动教案(优质8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请大家阅读以下大班教案实例,从中获取一些有关教学设计的启示。中班冬天里的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一1、乐

    学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及整改措施(精选10篇)

    竞聘报告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突出重点,以吸引招聘方的注意。以下是一些整改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学校师德师

    2023年汽车维修个人总结(汇总9篇)

    军训总结是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汽车维修个人总结篇一半年以来,在领导与支持下,在各位同志的密切

    2023年披星戴月的朋友圈说说(优秀9篇)

    梦想是人们拼搏的原因和坚持的动力。制定具体的目标和里程碑,有助于我们衡量梦想实现的进程。这是一些关于梦想实现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看别人是如何实现梦想的。披星戴月

    2023年口才两只小鸟教案(大全8篇)

    初三教案是针对初三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提高各科知识水平。教师可以从这些初二教案中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年个人商铺租赁合同 简单商铺租赁合同(精选9篇)

    保密协议可以对违反保密义务的一方采取法律措施,进行赔偿或惩罚。借款合同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模板,供您参考。个人商铺租赁合同篇一承租

    最新石窟寺讲解 石窟寺导游词(精选8篇)

    从学生到职场新人,就职是一个人从依赖到自立、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就职当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职场的变化和挑战。想要写一篇出色的就职总结,

    2023年给幼儿园教师节祝福语(实用19篇)

    文明礼仪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他人、注重细节和共享美好。在总结中,可以结合个人体会和感悟,展示自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和反思。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常见误区和注意

    2023年求职信息的自我评价 求职自我介绍(精选6篇)

    导游词是一种为游客提供旅游导览和解说的文字材料,它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旅行中的美景和故事。导游词的语言要言简意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以

    2023年给长辈的国庆祝福语(精选8篇)

    经典是具有不朽价值的作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总结的语言要精炼准确,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叙述。经典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