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追求文学艺术和审美境界的重要资料,它可以激发我们对优秀文化传统和艺术创新的热爱和追求。范文四:关于人生的范文,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教案#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三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称“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故城南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3.九州生气恃风雷,(《已亥杂诗》)。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诗歌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__________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四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
总结。
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六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宿新市徐公店》。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七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姑苏城寒山寺)。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八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九
()()()()。
二、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1、默写《牧童》()。
后两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3、《清平乐・村居》()。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一
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语文必备古诗。
2.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3.小学生古诗词竞赛课件。
4.高中语文古诗词节选。
5.高中语文古诗词。
6.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7.高中语文必背的古诗词。
8.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
10.关于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二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一幅山水画,音乐。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语文必备古诗。
8.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四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五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
莫
朴
浑
p“()m?()n?()h‘n()。
b“()m?()l?()h’n()。
二、组词。
莫()腊()疑()浑()。
漠()蜡()凝()晖()。
三、补充成语。
()精会神自相()盾舍()为人。
()盆大雨守()待()波()壮阔。
四、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香蕉梨哈密瓜()。
2、赤橙黄绿青蓝()。
3、风衣衬衫夹克羊毛衫()。
4、碗橱方桌床梳妆台()。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做题b、书写,题写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缘分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相信b、疑心c、以为。
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拓展运用]。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
3、全诗抒发了作者: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七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八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实用19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