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灵魂曲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选8篇)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组织、安排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教案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

巩固复习生字。

了解数字的不通用处,了解基数和序数。

能背诵有关的诗歌、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纠正四和十的读音。)

2.听写:一、二、三。

如果你还能写其他数字也可以写其他数字。

二、认读笔画横

三、认读儿歌。

上节课,我们学习十个生字,还会写了三个字,你们真的都学会了吗?

1.出示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绕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师带读,再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情况跟读。同学互读。齐读

了解数字使用的不同场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简单的数字也有那么多讲究,我们再来读读《一去二三里》齐读

你在这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数字?

如果我们都把他们改为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你看合适吗?(不合适,这是中国古代的诗歌,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

谁知道一般汉字的数字和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使用在什么不同的场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数字,除了在特别庄重的场合,如文件的题目、标语;或者是古诗,古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数字的使用。

了解基数和序数。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必须用汉字的数字,那就是数字是表示事物先后顺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么反过来,一般1、3这样的数字就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四、小结知识,拓展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数字的许多知识,其实有关数字的知识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意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

一去二三里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五、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授课

(一)揭题

1、边观察图画,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孩子看到什么?

2、揭题以及板书,并引导学生读出题目。

3、引导学生理解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二)指导朗读

1、范读课文,让学生圈出生字。

2、学生自读课文,并用两种不同的符号划出会读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找出亭台、烟村以及花,并试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

4、全班交流,指名读课文。

5、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出示课文格式,利用生字卡让学生把12个生字送回自己的座位。

(三)指导书写

1、认识田字格拼音的家四线格,生字的家田字格。顾名思义,田字格有四个小格,分横中线和竖中线。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借歌谣帮助学生认识田字格。

2、书写一

(1)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

(2)教授要领: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且字要居中。

三、小结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三

我让学生从1数到10,再倒数一次。(意在了解学生1~10的读音情况,着重区别四和十的读音。)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板书简笔画再现插图。(加深学生对插图的印象,同时调动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1、让学生找找诗句中表示数目的汉字,并反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很自然地过度到生字的教学。)

2、拼读音节。(这一环节都是很枯燥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让我们班的“小老师”操纵电脑,教一教其他小朋友。展开竞赛,谁读得好的就当“小老师”来点一点鼠标。小孩都有表现欲,所以他们读得比什么时候都认真,拼读这一环节也轻松地过了。)

3、去拼音认读生字:

一是让小朋友开火车认读生字,二是师生共同作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两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在游戏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学生对枯燥的东西比较难以接受,而把识字变成他们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那样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会特别深刻。)

我让学生动动身子,动动手等。玩一玩“一二一”的游戏。(低年段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叫他们一坐40分钟并且都在学习,比较难,所以,课间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课标的精神,所以这节课我把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的教学上。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看图听读:自己听一听,边听边看,感受诗句的美丽。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美、语言美。

2、多种形式阅读:师生对接读(半句、一句),同桌对接读,组内开展擂台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学生年龄小,对于同一样东西很容易厌倦,因此,多种形式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美,体现山村的美景。)

3、配乐朗读表演。让学生边朗诵表听音乐边表演诗文内容。(为了再现韵文的意境美,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对韵文的理解,用自己能表现的方式表演出来,学生很高兴,一下子就来兴趣了,纷纷走出位子去表演。并且很形象很有创意。有些动作都出乎意料。)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四

1、引出生字读音

(幻灯出示:yi qu er san li si wu liu qi zuo ba jiu shi jia yancun shizhihua 带标调 )

2、引出生字

读得真棒!许多生字宝宝也忍不住要跑出来和聪明的小朋友们交朋友了!老师呢在这些拼音宝宝下面贴出生字宝宝的照片!你能去读一读吗?(幻灯出示:生字)

3、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教室里只剩下字宝宝!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4、小朋友们真是太能干了!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一起来玩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字的:老师呢!叫一个字宝宝的名字,但不发出声音,请小朋友们根据王老师的嘴形猜猜老师叫的是哪个字宝宝!老师也想来玩一玩这个游戏!那你们来当回主考官,来考考王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5、情景教学

a、刚才的游戏中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好!老师决定让聪明的小朋友们参加识字王国的运动会!男女生比赛!男生是蓝队!女生是红队!谁能把老师手中的字宝宝读对了,你就能参加运动会了!(制作生字卡片分蓝红两种颜色)

b、下面运动员要进场了!请报到号码的运动员到讲台上了报道!“例如:我是男子组一号”

c、运动员都乱套了,好用三秒种时间马上按顺序排好队伍!

d、大家一起来检查一下都排对了没有!男生顺着数,女生倒着数!

二、通过贴图的方式研读课文。

过渡:运动会结束了!小朋友们可能发现了!今天我们的字宝宝好象都是数字宝宝!其实他在古代有首歌谣就把这十个数字宝宝全都放进去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正文)共同作画!

1、让我们一起跟着两个小朋友去那美丽的小村庄看看吧!

多干净多美丽的小山村啊!你想说点什么?

(如果我是那山村的人,我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2、这小山村不是特别远,走在静静的山路上大概走二三里路就到了!

路上你都看到些什么东西啊?(生说,随时随地贯穿环保意识教育)

3、走着走着!比看到了什么呀?“烟村四五家”,贴房子!画烟!

看书,写字、画画、吃东西,是啊!在亭子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你想多来亭子玩耍的其他小朋友说点什么吗?“亭子这么干净,不要乱扔 垃圾,亭子很漂亮,请不要在它身上刻字!”

坐在亭子上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5、看到很多美丽的花!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

6、修改黑板!变成一幅完整的画!

7、小结情景创设:你们看!沿着弯曲的山路,大概走二三里的路就来到一个安静的小山村,山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烟囱上炊烟慢慢地升起!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几座亭子错落有秩地排列着,树上!路边开着各种美丽的鲜花,多美的小村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一夸这美丽的地方!

8、配乐朗读!

三、拓展。

是呀!咱们祖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美丽的文字!在这美丽的汉字中就是由一个个美丽的笔画组成的,那今天我们就要来写所有笔画中的第一个笔画——横!我们今天认识的字宝宝一就是由横这个笔画完成的!

四、写字指导。

我们的汉字宝宝呢!也特别喜欢住哪里?知道吗?在田字格里面,简单介绍“横中线”“竖中线”!为什么特别喜欢住田字格呢,因为在那里我们的汉字宝宝能变得更端正更漂亮!下面我们就要来试着把“一”送回到田字格回去!(幻灯)

写字,边巡逻边及时表扬!(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以及写的字)

9、自我问答: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五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七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小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4个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及一种笔画“一”。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4、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时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但由于本人语言功底薄弱,又没有其他让学生直观感知的多媒体设备,只有课本上一副图,所以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我先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宝宝读读拼拼,并借助所学的拼音拼读古诗,会读了读给同桌听一听。但是可能因为是第一次学习课文,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还不是很能掌握,有个别学生不会圈生字。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本人经验不足,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只停留在表面层次。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摘果子,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来认字。本课时先写一个“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充分地说横笔的写法,分散写字的难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字,巩固生字。但由于时间紧张,写字这一步完成地有些匆忙。

我今年是第一次任教一年级,没有经验,而且上的又是新课程。有些地方还是不太会把握,比如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作出及时评价,课堂生成没有好好抓住,教学机智不够成熟等。课后我也虚心听取了前辈老师的意见,看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反思了这堂课失败的地方,总结了成功的地方,以后要继续向老师们多学习,多探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有实效。

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八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生活中各种数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复习生字。

了解数字的不通用处,了解基数和序数。

能背诵有关的诗歌、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纠正四和十的读音。)

2.听写:一、二、三。

如果你还能写其他数字也可以写其他数字。

二、认读笔画“横”

三、认读儿歌。

上节课,我们学习十个生字,还会写了三个字,你们真的都学会了吗?

1.出示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绕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师带读,再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情况跟读。同学互读。齐读

了解数字使用的不同场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简单的数字也有那么多讲究,我们再来读读《一去二三里》齐读

你在这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数字?

如果我们都把他们改为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你看合适吗?(不合适,这是中国古代的诗歌,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

谁知道一般汉字的数字和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使用在什么不同的场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数字,除了在特别庄重的场合,如文件的题目、标语;或者是古诗,古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数字的使用。

了解基数和序数。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必须用汉字的数字,那就是数字是表示事物先后顺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么反过来,一般1、3这样的数字就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四、小结知识,拓展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数字的许多知识,其实有关数字的知识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意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

[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