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认真筹备的教学设计,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下面是一些教育局推荐的一年级教案,这些教案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非常可靠。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一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二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三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四
做个加法表。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1、整理加法表。
讨论写卡片。
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五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
比一比。
主备人:授课人:
备课时间:20xx.8.3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长短、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页情境图,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学生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p4~5。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高的画,矮的画o;重的画,轻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4、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六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材通过情境图,不仅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更使学生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方位。
2.能够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复、备。
情境导入。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课桌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点名汇报。(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点名汇报,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予以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大家都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那能不能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师引导学生明了上、下的相对性,并要求学生说出几组具有上、下关系的事物,如轮船在火车下面,火车在轮船上面。
师: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教学“前”“后”。
师:我们继续观察画面,桥的最上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小轿车、货车、客车。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总结发言,如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客车的前面,客车在货车的后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等。
师引导学生明了前、后关系的相对性。
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各是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讨论,点名回答。
【巩固应用】。
1.拍手游戏。
(1)老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老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老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
2.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用“前”“后”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后作业清单。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2、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把你卧室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货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货车的下面。
上、下关系是相对的。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前、后关系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各种动物的图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小兔和砖头同样多,也就是4和4同样多。)。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八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会认100以内的数。
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九
1、重点:认识每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顺序,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正确迅速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难点:认识0;正确地书写各数;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数一数,说一说。
教师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认读1-5各数。
出示1-5的数字卡片,板书课题。
3、反馈实践。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教师说数,学生根据数摆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
二、感知数的顺序。
1、边摆边数,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点子图、排队。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2)摆好后提问:5的前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3)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开放性活动。
1、引导看书第8页的例3。
例3中告诉我们“2”可以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师生互动。
如:师: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会说出比5大的数,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2)小组互动。
4、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与同桌互相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2课时: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4,以及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比、划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2、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3、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
4、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引导学生伸出一个手指。
师:如果用划o来表示1的话,要划去几个圈?(要划去1个圆。)。
指导学生看例4,出示数字1。
老师拿出画好的田字格卡片,边写边指导: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从右上方的线上起笔,向左下画一笔到左下方停笔,稍微倾斜,笔道要直。
然后先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书写1,再让学生在书上写。
2、教写“2”。
(1)学生演示2的手势。
(2)学生独立画圆。
(3)出示数字2,2字像鸭子。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2,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书写。
3、教写“3”。
(1)学生独立作业。
(2)学生反馈。
师:请小朋友按照比、划、读、写的学习顺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3的写法要求,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教写“4”和“5”。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
(3)师小结。
5、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1——5还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写一写。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一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在教学中,设置合作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索学习。
3、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4、在情景导入中渗透德育,通过学生欣赏神舟6号视频,树立学生要努力学习知识的信心,在认数的困难,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数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
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教学过程:
出示(神舟6号视频)。
同学们,看了神舟6号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想成为一名宇航腾燕员到太空探索它的秘密吗?(想)想成为宇航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较硬的知识。那我们就从现在努力学习吧!
神舟6号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据,“神舟6号在太空飞行了115小时,绕地球77圈,行程3250000千米。”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有困难吗?哦!3250000不会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数。
1、认识万级计数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过那些计数单位?(从左往右板书:万千百十个)。
它们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10)也就是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师:今天,我们就从最高位的万继续往下数,同桌合作拨一拨,会有什么发现?。
(1)在万位上一万一万地再往下数,一万、二万、……九万、十万。
万位上拨了十颗珠,表示多少个十万?可以这样表示吗?(不能)应该去掉万位上的十颗珠,在十万位上拨一颗珠,(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相邻间的计数单位进率是10.)十万位上一颗珠表示多少?表示十万。(板书:十万)。
(2)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的在数下去,又发现10个十万是一百万。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交流。(板书:百万)。
(3)10个十万是一百万。如果百万位上拨了10颗珠呢?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交流。又得到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千万)。
2、今天,我们又学习哪些计数单位?(从右往左万百万十万万)。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写数。
五万写作:50000(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万位上是5,个、十、百、千位上没有,要写0占位。)。
百一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二万(小组合作,并汇报。)(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一些数有什么特点?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在汇报。)。
3、像这样的整万数,在生活中有很多。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
个、十、百、千位上都是板书:千(出示茶叶的ppt),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写数。(77个万是770000)引导学生说一说:多少个万是多少。(出示甘蔗、油菜籽的ppt)引导学生完成。
4、认识数位顺序表。师:按照我国对计数的习惯,从右边数起,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们属于个级(板书:个级)。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它们属于万级,(板书:万级)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
1、读一读,比一比。
85和850000850和85000008500和85000000。
可以先让同桌互相读一读,再交流,读的时候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在后面4个0前面加一短竖,这样就可以使个级和万级区分得更清楚。)说说两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看上去,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多了4个0;读的时候后面的数要再前面数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计数单位“万”)。
2、第2题。独立在书上完成,展示汇报。
3、第1题。读数感受整万数。
今天你在整万数的读、写中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整万数的读、写。
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二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教学建议。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三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四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五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课时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道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位的道理。
教具准备 主题图,磁板,小棒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8+9 2+10 7+6 16+20。
50+15 8+7 40+11 9+6。
二.探究新知 。
1.出示主题图。
先让学生看一看主题图上画的是什么?都有几种图书?每本多少钱?
(汪汪乐园、海底世界、淘气历险记和咪咪学校)。
2.看图并提出问题。
“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要想求一共多少本?怎样列式?
3.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指导竖式的写法。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个位上8+4满十进一。(可用小棒演示帮助学习理解)。
十位上2个十加进位的1个就是3个十。三、巩固练习。
1. 48页试一试。
2. 练一练的1、2、4题。
四、作业 :
49页3题。
思维训练 。
1.学校要买32台电脑,先买了15台,又买了9台,两次了多少台?
3. 49页5题。
教师可画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
五、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学解决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28+4=。
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一说,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写在本子上。
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学生说。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热门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八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学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做练习六的第6题。
游戏:小青蛙过河。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然后指导书写格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并在全班交流答案。
7、做练习六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8、做练习六的第8题。
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集体读一读。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