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梦幻泡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心灵共鸣和交流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它们对书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一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快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

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

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二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三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教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能够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头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必须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

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我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我,为自我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四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五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六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七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以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在文学材料、风格和情绪上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八

卢梭简直是创造了一门“精神解剖学”!没有任何人对自身反思与反省的广度和深度能赶上他。说是精神而不是思想或心理,因为思想、精神、心理是不同的概念。

现在这个时代给个性提供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为什么要浪费到当下的物质追求中呢?总归有些超越多一点时代的更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

另外,有人评论卢梭对事实材料的取舍已经达到可以让人产生误解的'程度。其实,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往往不一样,与其冷静地分析别人不如忠实地记录自己,这正是此书意义所在。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九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精”,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由,他的自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爱。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爱。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

《忏悔录》一书,我买了二十来年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这大部头著作。这次是断断续续地从去年春节后看到今年春节期间。55万余字,终于读罢。

首先,我被卢梭式的真诚和坦率的自我剖析精神所震撼。那论辩式的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悲愤啊,悲愤!满腔的悲愤!卢梭向腐朽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母亲是牧师的女儿。卢梭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象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在经过长期的自学和奋斗之后,才逐渐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从下层人民中脱颖而出。

卢梭勇敢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的卑劣念头和下流行为,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窃过东西,他忏悔自己嫁祸于人,忏悔自己抛弃朋友,忏悔自己背叛新教信仰……卢梭拿着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真诚到毫不隐瞒、严酷无情,甚至令人惊讶的程度,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真是“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自揭隐私,谁人能行?相比之下,自觉汗颜。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我被卢梭对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大无畏批判精神所折服。卢梭有一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这一论断在当时的社会上提出,真是太伟大、太有勇气了,不愧为思想家。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我受到了污染,“从崇高的英雄主义堕落为卑鄙的市井无赖”,“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因此揭示出社会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卢梭的自我剖析和忏悔转化为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升级为严肃的社会批判。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一部论著以其杰出的思想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再次,我被卢梭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所鼓舞。卢梭与天主教神学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对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是感情,认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卢梭无疑是十八世纪中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的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这是《忏悔录》中的思想的核心。这部自传是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个性自由的思想在当时十八世纪,显然具有非常革命的意义。与三百年前的卢梭相比,自己的思想僵化得无地自容,老了就图个安生,只有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卢梭了。

最后,我被卢梭清新优美以及辛辣论辩的文笔所折服。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挣扎的时期,对一个平民思想家来说是完全敌对的,是格格不入的`。卢梭他居然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竟然表示厌恶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他还胆敢对“高贵的等级”进行如此激烈的指责:“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以及对统治阶级迫害和贵族特权的责问、反击与挑战。

卢梭对金钱的看法:金钱金钱,烦恼根源!我怕金钱,甚于我爱美酒。对金钱的极端吝惜与无比鄙视兼而有之。我热爱自由,我憎恶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只要我口袋里有钱,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独立,不必再费心思去另外找钱。穷困逼我到处去找钱,是我生平最感头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惜金钱。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正因为这样,我才牢牢掌握自己占有的金钱,不贪求没有到手的金钱。卢梭对乡村景色以及恋爱过程的描述是清新优美的,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

卢梭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卢梭(1712-1778年)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遥远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读过《忏悔录》后,我更认为:卢梭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勇气胆识的思想家,一个独树一帜的文学家。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一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二

《忏悔录》这本书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听别人说,这本书多少人看不懂,就连作家齐宏伟也在他的书中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而且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真的很难懂。虽说前面几卷作者是在写自传,但前面的自传当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看了后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当然我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我敢说我看了。从前面的“自传篇”,停在了作者母亲的去世,而接下来的四卷书,完全围绕摩西五经中的《创世记》第一章来写,当然最后他也稍带了第二章开头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从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忏悔录到底是如何来写的,是以一种写日记的形式来写呢,还是在他母亲其实的那段时间,他才开始动笔。在书中的那些事迹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作者对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对那个事迹的记录方式。就像作者讲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时,他并没有提到当时他们的言语,因为这是他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后将梨喂猪,而不是自己当时所说的话。而在作者讲到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去修道院时,他将他们的言语,还有他们当时的一些举止都说了出来。说明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也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记得比较清楚。

这是我在看“自传篇”时想到的。但其实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间,也有令人看不懂的。这本书并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后才开始深奥的,其实在第七卷的时候,当作者在讲善恶的时候,我便开始犯迷糊了。我知道归正学堂有一个作业,就是写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的区别。我听了之后,我也试着找出这些。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只会讲“最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然后我发现,当作者再讲恶的时候,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是“善”,而“罪”的对立是“义”,这是一个区别。我自己也是这思考这些,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首先讲恶,恶是罪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罪行;而将到罪,其实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为恶。我看到的这一点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探求上帝的来源,探求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们也会犯错误,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者“间隔论”,但并不是。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空虚混沌。他也以我们的灵魂来作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我们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想,作者会不会想象得太过了,是不是不应该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奥秘。但其实作者在书中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悔改。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不一定已经将我们完全抛弃,因为神要拣选谁就是谁最后高升。而以上的这些文字,就是一个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个深陷罪中的作家的忏悔与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不是奥古斯丁的,不是卢梭的,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上帝的,直接的一个对话,祷告,忏悔。每个罪人的忏悔,都将会摆在上帝面前。而这本《忏悔录》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三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四

笔者并不是第一次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未认识主的时候读,觉得奥古斯丁应该是个疯子,因为他所悔疚的理由我并不明白。就像一个人被一个基督徒说,你要认罪悔改。这个人觉得这个基督徒在发疯,因为这个人自认自己并未犯过罪。

然后认识主后再读《忏悔录》,领受不深,因为那时初信主,并无获得任何共鸣。四年后,再读《忏悔录》深感,被神所洁净的灵魂,是无比的好,才配得起天堂。亦明白了为什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能成为巨著,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天生就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所以他凡事要求最高的境界,他只能与智者为伍,正如某些人学习只跟从权威,永远看不起平庸的人,亦永远不愿加入平庸的团队。故此,年青的奥古斯丁非常骄傲,非常聪明的他无所惧怕、喜欢糊作非为。传统的基督宗教,根本不会被聪明的奥古斯丁放在眼内,尽量他的母亲总是为他祷告、唠叨他必须回到基督宗教去。然而,擅于雄辩的摩尼教,却把他吸引着了。奥古斯丁回忆说:“有一个叫福斯图斯的摩尼教主教,他简直是一个从魔鬼而来的诈骗者,很多人都被他演讲时迷人的姿态所吸引。这自然是我所仰慕的。”聪明的人只会被聪明的人所吸引,可惜那个主教并不是一个有真智慧的人。但年少的奥古斯丁却加入了摩尼教。在摩尼教的教导下,奥古斯丁并没有被带领去亲近神,反而是越来越远离神,因为他变得越来越骄傲。幸运的是,奥古斯丁有一位完全信靠神的妈妈,他的妈妈看着他走在错误的路上,热切地为他祷告,终于在他29岁的那年,他离开了摩尼教,并在36的时候成为一位真正的基督宗教徒,而他的妈妈莫尼卡亦于当年被神接回天家。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记录了他一步步归向真神的心路历程。当他刚开始认识神,他就知道骄傲会拦阻他亲近神。悔改放弃骄傲,以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来讲,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然而奥古斯丁做到了。但当他更认识了神,却发现自己的陋习不改其实是在得罪神,但自己却一直无法将原来的陋习改正过来。他明明知道这些过往的陋习不对,但他还是继续犯罪得罪神。他不断地向神认罪悔改,终于他的生命能与神连接,于是他的生命完全被神的话语净化了,使他做到不去犯罪,全然圣洁归向神。然后进入神大大使用他的时候。

读到奥古斯丁的生命被神所净化,这一个境界,使笔者很震撼!因为人在没有离开世界之前,人不会达到不能犯罪的境界,因为魔鬼无时无刻都在想办法引基督徒犯罪。但被神净化后的奥古斯丁,已经可以做到不去犯罪。笔者认为人真的要被净化,才配称得上是基督徒。这种净化是自己毫无遮掩,行出来、说出来的都是洁净的,能荣神益人的。很多时候,人的怒火,只是自己按耐住,有些明知道错的事,不该讲的话,要不就直接犯了,要不也只是自己按耐着而己。而这种被净化,就是所有俗世的yuwang都在未起之前,已经被净化掉了,无须按耐自己,而是被主的血涂抹了一切罪的苗头,真正活出主耶稣的样式。

然而,笔者不禁在想,这种净化与佛学的无欲无求是否又是一样的境界呢?

是不相同的。因为神并不是让人无欲无求,而是让人热爱洁净的生活。既然让人热爱生活,人所热爱的一定是优质的生活而不是贫困的生活。所以基督徒追求优质的生活是对的,但必须通过公义、良善、纯全的方式获得。而佛学中的无欲无求,则是对万事万物都毫无追求的,也不做任何尝试去满足需要。神要人,待人处事必须公义良善,行事动机必须是纯全圣洁的。这样人就能活出神的样式来。如果人能够长久如此行,无论大事小事都如此行,一生如此,就是被净化了,无论有什么yuwang,也不会通过带罪xing的手段去获得。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有份于天国。

明白原来奥古斯丁,靠着神,全然被洁净,是本次阅读最深的得着。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五

《忏悔实录》警示教育读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原原本本的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案说纪,以案明法,给我强烈的思想震撼。读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看着这些以前身居领导岗位的干部在成为阶下囚后发自内心的忏悔,深深地感到作为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随时都要警钟长鸣。通过认真阅读,我的心得如下:

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时时警惕错误思想的影响,分清楚什么事是能够办的,什么事是不能办的。严格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凡是职责要求的事必做,凡是党纪国法禁止的事情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二是必须要自我严格要求。《忏悔实录》中提到的多数人,都讲到他们腐化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纪律。置党纪、政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必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知所守、知所辩、知所拒,慎独、慎友、慎微,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

四是必须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六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实用忏悔录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七

托尔斯泰说,“在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心情,与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样。走到了林中一块空地上,清楚地看见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却没有看到那里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处,向黑地里走去,只见一片黑暗,同样没有房子。我也在人类知识的森林中,在数学和经验科学知识投放的光亮中寻找出路。它们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线,但按照它们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

在经验的范畴无法找到答案,托尔斯泰是痛苦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痛苦求索的痕迹,看到一个个严肃、正直,纯洁、善良,努力探索精神世界奥秘的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他们和这些作品本身一样,之所以出类拔萃,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超越拿破仑的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思想者。

年少的托尔斯泰很不喜欢宗教的虚伪性,他从十六岁开始就不再做祷告,不再去教堂,也不做斋戒。而是追求在生活中的尽善尽美,在意志上的尽善尽美,在体质上的尽善尽美,在道德上的尽善尽美。同时,他“还诚心诚意地希望做一个好人”。

这些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那时侯,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年轻的心,他们怀着爱,满怀欣喜的心情观察着这个世界,他们勇敢,富有激情,都有美好的理想。但更多的是,他们都是那么朴实、正直、而且都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审视。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加油站实践心得(通用17篇)

    加油稿引发我们内心的勇气和决心,勇敢地朝着目标前进。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鼓励和激励他人的加油稿,希望能够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理月中,我已经做好

    最优听理财老师课感想(模板19篇)

    范本是一种经典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文的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理财是每个人都应

    专业浅谈企业并购论文(案例19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的写作参考,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最后,希望这些范文范本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

    优秀幼儿园进餐心得体会(汇总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

    专业昆虫记蝴蝶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在工作生活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和改进工作方法。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蝴蝶湖,梦幻般的名

    2023年购买队服通知(案例15篇)

    通知的内容通常包括事项的时间、地点、要求、注意事项等具体细节。如果您对以下通知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您随时与我们进行沟通和反馈。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首先

    精选法制宣传的心得体会大全(22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请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精彩心得体会范文,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的技巧

    优秀手机到校申请书(汇总16篇)

    手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手机购买建议,让大家能够更明智地选择手机。尊敬的.学校领导:我是本校xx年级x

    专业工地进场承诺书大全(19篇)

    研究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技巧,拓宽思路,丰富写作内容。阅读范文范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阅读更多的范例,我们会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2023年未停电挂牌心得体会大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制定更明确的目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