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一
ok3w_ads("s005");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大根本问题。关注“课程思政”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各高校开设的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借助微课信息化平台,融合“课程思政”和“核心素养”两种育人理念,是探寻立德树人的育人新思路。
一、理念的阐释:两种育人理念的内涵
课程思政明确了“为谁培养人”,核心素养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上各有侧重。
(一)“课程思政”宏观上着眼于“为谁培养人”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要求在各专业教材选择和课程内容设计上紧扣时代脉搏;在专业知识上彰显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在知识传授中引领主流价值观,给学生传递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内涵是从宏观上着眼于“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问题。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二)“核心素养”微观上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点(见表1、2)。目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统率各国教育改革的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的国家焦点,教育思想要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高校各专业和各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最终也要回到原点,回归初心,即人的素养,实现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微观上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属于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要求专业教师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出发,深入细致地发掘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发挥学科的育人新功能。
二、理念的碰撞:在微课设计上理清育人理念对应点
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选择教学内容具体知识点,制作10分钟以内有针对性讲解的音频或短视频。作为一种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它具备时间简短、内容精小、形式灵活、传递快捷的优势。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理清“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精准传递“思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微课教学目标设计与两种理念精准对接
应用文写作的微课设计中寻找课程教学目标、切入方面与思政核心元素和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的结合点是关键。(详见表1)
(二)微课教学内容设计涵盖“课程思政”和“核心素养”
应用文写作微课教学重点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涵盖“思政”与“核心素养”基本内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有针对性呈现“思政”与“核心素养”中包含的元素点,这种呈现既有差异又有交融点。(详见表2)
此处只是大概对应,具体的元素交叉点需要在具体教学中细化。
通过以上微课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表,厘清“思政”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点,便于对教学活动宏观把控和学生的指导适时调控。
三、理念的融合:在微課教学中探寻育人新思路
应用文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在应用写作微课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进而用“思政”内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教学内容特性达成“思政”元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课程思政”关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二者融合于应用文写作的微课内容之中。
一是应命意识与思维素养协同内化。“应命意识”主要指遵从指示,遵从指令。应用文的规范性明确了写作不以写作者个人化的意志为主导。通过文种、行文等涉及规则和规范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领悟和树立应命意识,转换写作思维模式,自觉克服个人化、主观化意志。针对应用文写作中是否写、写什么和怎样写,建构国家、组织或领导意图及公共管理的主体意识,促成应命意识与思维素养协同内化。
二是规范意识与信息素养同频共振。应用文中法规规定、国家标准和大众约定俗成赋予本质性特征:规范与真实。其包括内容规范真实、格式规范正确、表达规范准确、信息筛选提炼。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应用文不同文书行文规范,从纷繁材料中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可使得规范意识与信息素养同频共振。
三是体式意识与语言素养交互共融。应用文程式化的特征赋予它体式上的“型”和“模”,在法定格式和公事语体的结合衍生出标准定型的体式框架下,对定向的材料运用“公事语体”进行“复制性”准确而简洁的表达,是建立在各种素质的综合效应上的。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体式意识,通过规范化、模式化、程式化的“公事语体”彰显体式意识,可达成体式意识与语言素养交互共融。
(二)教学活动实现“思政”元素和“核心素养”融入
应用文写作主要包括应用文体知识及各类文书写作,分析各个内容板块特色,微课教学中有针对性传递“思政”和“核心素养”元素,完成“怎么培养人”,实现“立德树人”新思路。
1.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应用文发展和沿革的教学设计上,可将我国文字形成演变、应用文文体成型、文书制度创立、应用写作理论建立等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内容贯穿于文体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介绍中。推荐历朝的优秀应用文章,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贾谊的《陈政事疏》、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等展开拓展阅读,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符合科学规范与适合时代国情。在应用文主题确立上要遵循两条原则:“据实”和“遵令”。主题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国家一切法律和法规,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国家安全与国防意识。在公文基础知识中针对涉密问题,通过对“秘密”“机密”“绝密”的知识界定,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给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学生日常行为中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从精神层面上将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应用文学科知识之中。
2.行动层面的职业道德
公务文书“严”字当头,在公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为思政切入点,将“严”在行动中具体化、规范化。
严格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在教学中将“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等公文的写作规范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3]的精神相融合。讲清文种的适用范围、格式规定与行文规则,明确各自界线,引导学生对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接受。
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在公文拟制、处理和管理制度教学中,要将严守岗位秘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等思政内容融入其中。既要教学生遵规守纪、服从制度,又要培养学生坚守岗位,抵制诱惑,提高自律能力。
3.成效层面的人文素养
提升自我能力和个人品质。在事务文书教学中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三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通过讲解事务文书计划、总结,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制定可行的方案,对日常事务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总结经验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能力;在作业书写和表达中,要给学生灌输言行一致、做学问与做人是一脉相承的理念。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内涵。在日常文书和礼仪文书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建议书”和“倡议书”教学中,借助时政要闻、民生民态,引导学生正面认识现象和问题,组织学生团队讨论,找出关键点,提出合理建议与倡议,培养团队协作性和社会责任感。礼仪文书中“请柬”与“聘书”,“感谢信”与“慰问信”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美德中的庄重与敬意、诚恳与感恩、诚意与关爱等思政人文内涵。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慕课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gx-444);2018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高校应用文写作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g2018020);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生态—立人的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gjg2018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趙蒙成.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3]王斗斗.为法治强国而歌:十九大报告中的法治“音符”[n].法制日报.2017-10-19.
作 者:彭品荣,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副教授
吴静之,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 视域 新论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二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认真听取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解读,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我更加明白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是关键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二、教材与课程设计是基础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三、方法是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四、制度是保障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三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自2014年起以上海市为试点展开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与构建的工作,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如果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德毅等,2017a/2017b;忻平,2016;虞丽娟,2017),包括“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陆道坤,2018;邱伟光,2017;闵辉,2017;曹文泽,2016)、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吴月齐,2018;何红娟,2017;高燕,2017;刘淑慧,2017;李国娟,2017;陈道武,2017)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以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其中以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研究(何衡2017;倪成伟等2017;吕玉龙等2017;陈辉林,2017)居多,散见于零星课程,如新闻传播、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公共艺术、汽车概论等课程中。
近两年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如:理论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重视宏观理论的构建,缺少具体学科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示范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探讨将语言学类课程的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应用、生理、认知等各个领域,是一门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李宇明(2018)认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前提下,推进各类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强调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辩证统一。
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从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科学部分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社会科学部分提炼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然科学部分,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视逻辑思维。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宏观上,学校管理层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的搭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保障;第二,中观上,设计、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科学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案,将德育目标固化于课程大纲中,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时效;第三,微观上,从教学时间上确保学时压缩、内容精讲的大背景下,突破学时限制,找到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内容的时间保障;从教学内容上整合和凝练语言学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寻求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有机结合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管理模式,确保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目标相得益彰,使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切实可行。
(一)语言学类专业课程师资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线,其思想政治素养是提高课程思政的关键。但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广之前,一线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要么较少思考专业课程的育人问题,要么对此问题的思考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误解。“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一线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
首先,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虑与误解,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层面的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强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科学统一,而非单一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消除一线教师的疑虑,刷新专业课教师的认知,拓宽思政课程的视阈,帮助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误解,重新认识专业前景,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等。
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即将马克思主义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认同、专业价值与职业使命感等。
一方面,通过集体培训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使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党员教师带头、优秀教师示范、集体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等方式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使命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激情,最终回归到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陆道坤,2018)
(二)语言学类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与保障。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语言学类课程特征,发掘和梳理语言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比如语言哲学思想对专业研究的影响、语言研究方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语言研究目标的唯物论观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促使思政教育多元化。反过来,分析语言学类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语言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即如何自然地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课程方案,制定一份全新的,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于一体的课程方案非常必要。
(三)語言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实现方法
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确保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冲突。
1.转换教师授课方式,确保专业课程授课学时不变
课程思政并不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而是转变专业知识教授的方式、转换看待专业问题的角度、明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专业问题中的作用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需要增加专业课的授课学时,也无需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在《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绪论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偶然与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查阅互联网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现状及关系;在第二章语音部分通过讲解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历史背景、第三章汉字部分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的使命感等。这些都是原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只需将借用更加明确的认识论方法来指导教学,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内容,可确保教学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2.挖掘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整理成册,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固化于课程教学方案中,为今后语言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为语言教学类课程发展拓宽思路。
比如,《现代汉语》课程第三章的内容均可以挖掘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中国特色文化;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中国的“造字法”,充分认识古人的智慧,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与经久考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了解并认清繁简字在大陆与港台、海外的运用现状,进而科学地对待简化字与繁体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传播汉字文化、规范使用简体字的职业使命感。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热情
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创新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引领学生科学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认可课程思政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思政扩宽了授课教师的思路,专业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在普通本科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拓展中,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专业课程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交叉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统一。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五
ok3w_ads("s005");高喜玲 相里梅琴
【摘要】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本文以“管材的认识及选择”内容为例,介绍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专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为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本文充分挖掘和深化专业平台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切实培养建筑安装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建筑设备基础》课程简介
《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是建筑设备群的一门技术平台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认知供热、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安装工程中所用管材、设备、阀门附件等基本知识(目的)。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及施工现场的参观实训,了解安装工程中管材、设备、阀门附件及系统的基本组成(历程),以实现针对不同系统,合理进行管材的选择,形成对专业整体框架的认识,并逐步养成诚信意识、安全意识及规范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等(成效)。
二、“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行为分析
“管材的认识及选择”是《建筑设备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现场实训,让学生了解建筑给排水工程常用管道材料及阀门、附件等,在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给排水工程各类管材的特点,熟悉各类管道的连接方式,了解给排水工程各类阀门、附件。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会进行管材的正确选择,认知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及附件。思政育人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树立工程质量意识、诚信意识。
(二) 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选用的管材在使用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问题,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严谨负责、严把质量关。通过某体育馆排水系统横管使用的管材不一致案例分析原因,教育学生在日后工作中遵守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保证建筑安装行业质量标准。
三、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
某建筑设备生产实训中心(学校体育馆地下室)给排水工程使用了不同类型的管材,包括pp-r管、pvc-u管、铸铁管、钢管,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在管材质量上有哪些体现,说出管材质量不好会引起的危害。
(二)案例分析
“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在管材质量上的体现有:管材的厚度、重量、尺寸、适用场合、使用方法等方面不能满足施工图纸、业主及规范的要求。管材质量不好,包括管材制造过程本身的质量,原材料的质量,管材的厚度、重量、尺寸、承压能力、承受的温度等等;管材的选择、施工方面,一定要按照规范图集、施工图纸、业主的要求进行选择、布置及施工,否则后患无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年限、工程质量。例如铺设地暖的用户,在选择管材时一定不能贪便宜,目前使用较多的地暖管道有塑铝复合管、塑钢管、ppr管,这些管道有良好的塑性、韧性,而且保温不开裂、不积垢,采用专用铜接头或热塑接头,质量保证、能耗少。如果选择不慎,在后期的使用中可能会出现漏水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见表格。
(四)案例结论
“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现象在建筑行业经常出现,一定要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从技术上,在材料进场时,仔细核对管材品牌、规格、等级等;在施工中注意管材下料准确,严格控制管材的用处,注意检查是否与预算一致;施工单位应有严谨、公正的管理体系,严防偷工减料行为。从人员素质上讲,要讲诚信,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每位同学在校期间就应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学习通”在线开放课内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和两个在线答题环节,学生参与“寻宝活动”也非常兴奋,几乎将所有的管材、设备、阀门附件按照图片要求拍照上传至“学习通”,效果非常好。而且对体育馆排水系统管材不一致原因,通过讨论有多种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管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提醒学生今后在管材选择、施工中要诚实守信、严谨负责;售后服务上要宣传维保的重要性,严把过程质量关,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曹晓波.建筑设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南方农机,2019,50(19):217-218.
[2]蒙丽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智库时代,2020(03):154-155.
[3]谢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級财务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02):184.
[4]严俊.“课程思政”融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56.
[5]韩洪杰,王振兴,钱彬,李娜.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82-83.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建筑设备 教学设计 课程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六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设计题目:用vhdl语言实现数字钟的设计
班 级:电子1002班 学 号:20102625 姓 名:于晓 指导教师:李世平、李宁 设计时间:2012年12月
摘要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钟表。本设计主要是实现数字钟的功能,程序用vhdl语言编写,整体采用top-to-down设计思路,具有基本的显示年月日时分秒和星期的功能,此外还有整点报时功能。该数字钟的实现程序分为顶层模块、年月模块、日模块、时分秒定时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分频模块、星期模块,此外还有一个库。该程序主要是用了元件例化的方法,此外还有进程等重要语句。
没有脉冲时,显示时分秒,set按钮产生第一个脉冲时,显示年月日,第2个脉冲到来时可预置年份,第3个脉冲到来时可预置月份,依次第4、5、6、7、8个脉冲到来时分别可预置日期、时、分、秒、星期,第 9个脉冲到来时设置星期后预置结束,正常工作,显示的是时分秒和星期。调整设置通过up来控制,up为高电平,upclk有脉冲到达时,预置位加1,否则减1。当整点到达时,报时器会鸣响,然后手动按键停止报时。
关键词:数字钟,vhdl,元件例化,数码管
1、课程设计目的
掌握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设计工具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
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具有带预置数的数字钟,具有显示年月日时分秒的功能。用6个数码管显示时分秒,set按钮产生第一个脉冲时,显示切换年月日,第2个脉冲到来时可预置年份,第3个脉冲到来时可预置月份,依次第4、5、6、7个脉冲到来时分别可预置日期、时、分、秒,第 8个脉冲到来后预置结束,正常工作,显示的是时分秒。up为高电平时,upclk有脉冲到达时,预置位加1.否则减1,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它功能。
3、vhdl程序设计
3.1整体设计思路
本设计采用top-down 模式设计,分模块进行,各功能都使用元件例化方式设计,主要有led显示模块、时分秒定时模块、日期模块、年月模块、分频模块、星期模块,此外还创建了一个程序包,用来实现年月日、时分秒的加减调整。主要运用了过程语句、元件例化语句、信号赋值语句、和顺序语句
图3-1-1 整体结构图
图3-1-2 顶层模块引脚图
3.2各模块设计思路
3.2.1 普通计数器(时、分、秒、月、年计数器)设计
时钟模块通过调用程序包的时分秒加减过程语句实现两个六十进制,一个二十四进制,秒的进位信号作为分的计数时钟信号,分的进位信号作为时的时钟信号。时的进位信号通过管脚映射到日期模块的计数时钟信号。
定时功能在时分秒模块中,是由分计数器在到达59时产生一个脉冲,让speaker产生高电位鸣响。
年月模块主要实现月份的十二进制计数器,和100进制的年份计数器。月份的计数信号由日期模块的进位信号传递过来,年份的时钟信号由月份的进位信号产生。
图3-2-1 时分秒引脚图 图3-2-2 年月引脚图 3.2.2 可变进制计数器(天计数器)模块设计
不同月中的天的数量是不同的,例如“大月”就有31“天”,“小月”有30“天”,平年“二月”有28“天”,而闰年“二月”有29“天”。所以天计数器应该具备进制可变的性能。日期模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预置日期加,预置日期减和产生进位信号,使月份增加。平闰年的判断是通过年月模块传输过来年份信号(两个4位的bcd码),如果高位的信号为“xxx0”且低位的信号为“xx00”(如20,84等),或高位为“xxx1”且低位为“xx10”(如32等)则判断为闰年。这种方法的包含了一百年中的所有闰年的情况。然后判断大月小月可以判断月份来确定30进制还是31进制。进位信号也是分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来确定是否产生。
图3-2-3 日模块引脚图
3.2.3 led显示模块
主要通过接受setpin的控制信号来选择显示的内容,把不同的信号赋给输出的端口,从而实现时分秒,年月日的切换。3.2.4 星期模块
通过七进制计数器实现,同时带有预置的功能,不能同年月调整联动,但是能单独调整。
图3-2-4 星期模块引脚图
4、仿真与分析
4.1 日模块
4.1.1 年份为2000年,月份为2月,有29天,初值设为2000年2月28日,仿真中日为:28、29、1、2、„
4.1.2 年份为1999年,月份为2月,有28天,初值设为1999年2月28日,仿真中日为:28、1、2、„
4.1.3 年份为2000年,月份为3月,有31天,初值设为2000年3月30日,仿真中日为:30、31、1、2、„
4.1.4 年份为2000年,月份为4月,有30天,初值设为2000年4月30日,仿真中日为:30、1、2、„
4.2 年月模块
初值设为1999年12月,lock为1时,显示年月,lock为3时,预置月,lock为2时,预置年
4.3 时分秒定时模块
lock为0时,显示时分秒,lock为5时,预置时,lock为6时,预置分,lock为7时,预置秒。当分到达59时,整点报时器响,speaker高电位,随着手动清零,恢复原位。
4.4 星期模块
初值设为星期1,仿真中显示为:1、2、3、4、5、6、7、1、„
4.5 分频模块
4.6 顶层设计模块
5、课程设计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历时两天半,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完成了数字钟的设计,程序代码的编写调试及仿真。以前只是看书或者编一些很小的程序用来仿真,觉得没怎么难,但当进行此次课程设计真正处理一个较大程序时,问题便都显现出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我此次设计的程序是在课本原有数字钟程序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更改得来的,最初在运行原有程序时很顺利,但是随着加的东西越来越多,程序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很多同学都觉得在已有程序上再添加东西看似简单,实则很容易混乱,理不清头绪,而且这个原有程序是用进程所写,比较麻烦。虽然这样容易出现问题,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在处理分频模块时,最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设置了频率,但是当运行时,发现根本出不来,后来与同学讨论后,发现频率过大,后来改为八分频,使得分频
模块能够使用。在一开始加星期模块时,没怎么考虑,可是当加进去后才发现,星期模块不能与其他模块很好的相连,不能很好的做到与“日模块”相合,后来虽有改动,但最终没能改成功。在加定时器功能时,一开始单独为定时器列了一个模块,所写的程序也很复杂,错误百出,最后程序改好后,仿真却出不来。后来经过同学的提点,就把程序改简单了,单纯的来个脉冲就出现高电平,但后来仿真发现高电平一直在高位,没法给脉冲,最后没办法便手动脉冲。与顶层模块连接后,又发现分满59的脉冲没给,因为我的时分秒全都放在了一起,只能将定时模块挪到时分秒模块中,这样反而使得整个工程简单了一些。
在各个模块都能仿真成功后,顶层模块的程序与仿真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顶层模块程序有很多警告,例如“second_waver”没有用到之类的,后来在改动的过程中,便把内变量换为了外变量,但是有些原来的警告没有了,但是新的警告又出现了,原本能够连好的u3与u4 模块均不能正常连接,后来与同学自习查找,才终于将错误找出,由于粗心大意误动了一些元件例化时的变量,使得时间拜拜浪费。最后在仿真的时候,仿真结果出不来,经过与同学商量在每个程序中都给年月日等变量均付了初值,才让仿真出来。
此次课程设计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半的时间,但是经过前期的查找资料,后来的实验室实际操作,再到现在的报告总结,我收获了很多。其实完成一个设计,编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主要的在于查找资料以及调试程序,此次设计我在查找资料方面做的不是很充分,以至于设计的面很小,而且在遇到问题后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此次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看似不大,但都是很好的问题,对我以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一定会牢牢记住。
最后,此次课程设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指导与帮助,这更能说明,一个较大设计的完成及实现,不是仅限于自身,我们要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才能做到更好。
6、参考文献
[1]李景华,杜玉远.可编程逻辑器件与eda技术.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 姜如东,vhdl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