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有规律地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各种夹子若干、直尺若干、汽车卡人手一份(汽车卡分四种颜色,上面分别贴有4-10不等的数字)、场地上贴有四种颜色的汽车标记。小铃、教师用数字卡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夹子,说说夹子的不同特征。
二、玩夹夹子游戏,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看数字,夹夹子。教师任意出示一个10以内的数,幼儿按数在直尺上夹夹子。
2、听铃声,夹夹子。
①教师任意敲铃,铃声数在10以内,幼儿按铃声数夹夹子。
②教师任意敲铃,让幼儿夹比铃声次数多1的夹子。
三、给夹子排队,探索有规律地排序。
1、幼儿自由给小夹子排队,感受探索的乐趣。
2、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么给小夹子排队的,引导幼儿发现有的小朋友给小夹子排的队是有规律的。
3、鼓励幼儿有规律地排序,并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给小夹子排序的。
4、启发幼儿变换不同规律给夹子排队。
四、游戏“开汽车”,练习分类、按数排序。
1、坐车。请幼儿手持汽车卡将相同数量的小夹子夹在汽车卡上,数量和车身上的数字相同。
2、汽车排队。幼儿做小司机,手持夹了夹子的汽车卡,找到与自己车身颜色相同的汽车标记,并根据车身上的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好。
3、开汽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动中我将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索。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二
1、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图片、扑克牌若张、地垫10块、烟灰壳若个、数字卡若张。
1、学习10以内的顺数。
(1)以故事引入,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楼梯图,引导幼儿懂得观察数字与楼梯砖块数量关系。
(2)教师示范搭楼梯,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上阶梯的时候,砖块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上一级比下一级多1块)教师指着阶梯旁边的.数让幼儿练习顺数。
(3)教师小结:1、2、3……10,像这样数数就叫顺数。顺数时,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2、学习10以内的倒数。
出示ppt图片,幼儿边观察小猴吃桃子边结合数字学习倒数10、9、8……1,像这样数数就叫倒数。倒数时,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1。
3、练习顺数和倒数。
教师报一个数幼儿接着往后数到10(或倒数到1)。
4、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幼儿熟悉玩法后分组游戏。
第一组:跳房子幼儿从数字1-10或10-1有序双脚、单脚、小兔、蛙跳。
第二组:翻数字卡幼儿俩人合作幼儿一人持有卡片数字1-10放在桌面另一人翻,翻到数字几就顺数到10或倒数到1。
第三组:抽扑克牌幼儿俩人合作一人持有数字1-10的扑克由另一人抽俩次再进行顺数和倒数。
第四组:搭楼梯巩固顺数逐一增加和倒数逐一递减。
数学区:把材料放在数学区让幼儿玩区域时可以继续练习顺数和倒数。
新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重视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具有探索性和时效性的数学环境,尝试通过在日常生活,适时利用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幼儿能在教师创设的童话世界、儿童乐园、愉悦的操作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得以全方位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在主动性,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三
为了激发 和发展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
1.根据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分解画面,感知分合式,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6的加法。
2.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算数所表达的用以。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学习6的5种加法;
2、学习感知分合式;
教具:实物图(一颗大树,6个苹果,1个大,5个小;2个红色,4个黄色;3个有叶子的,3个没叶子的)。
装有6的5组加法算式礼物盒一个。
一,复习6的组成。
老师:“我们来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和起来要是6”。运用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在黑板上的一边写好6的分合式)。
二,学习6的加法。
1.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2.集中交流。
3.带领幼儿读6的5种加法算式。
老师:“我们把6的5种加法算式用好听的声音来读一读吧”。
三,“小动物们送礼物”的游戏。
1.老师:“我这里有一个礼物盒,这礼物盒里有着很多漂亮的礼物,但是你们要先读出老师出示的`算式并回答问题才能得到很漂亮的礼物。(交代游戏要求)。
2.老师口报应用题,幼儿口列算式。
3.评价幼儿游戏结果。
4.收拾学具结束本次活动。
我觉得,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在快乐的心情中讲述,幼儿也很快乐的学习,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们全都学会了。最重要的是快乐,孩子们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快乐。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四
设计背景
幼儿对于一些事物,不懂得是有规律的。特设此课,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按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活动准备
教学图,不同形状,颜色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请幼儿观察一幅图片,并说一说大家都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方。(塔、树、花朵),总结规律。
二、内容呈现:
教师分组排列卡片,请幼儿观察本组卡片的规律,并上前面来把剩下的卡片排列完。(大小、形状、颜色、种类)。
三、巩固游戏:
1.给幼儿每人准备一组卡片或玩具,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排序。
2.互动:分组请幼儿做游戏,按照老师所画的规律排列。(站蹲、举放、男女。)
结束:
1.请小朋友认真看一看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东西也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2.请幼儿在成排(2男2女)的顺序离开活动场地。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较为成功,幼儿动手及互动的环节比较多。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结束进行自身排序时,幼儿有些不懂自己该站在怎样的位置。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如图
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数字宝宝,那我们一起来玩“抱团” 的游戏。教师讲解以上游戏规则
(2)教师提问:
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2)教师提问:你们组是怎么排的?谁的前面是几?谁的后面是几?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还是少?少几个?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还是少?多几个?
4、游戏:“占格子”。
玩法:教师出示缺少的自然数列大卡片,摆在地面上,当音乐停止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数量站在相应的空格中,看谁站得又快又准。没有占到格子的小朋友被淘汰,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六
1、会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少等表述比较的结果。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盘子、碗、汤匙、苹果、梨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创设一个娃娃家的环境。
1、以分餐具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逐一分餐具,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多。
(2)示范讲解:我先把盘子一个一个摆好,再把碗放在盘子上,一个盘子上只能放一个碗,这样一个盘子和一个碗成为了好朋友。
(3)提问:盘子和碗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引导幼儿用一样多进行表述。
3、逐一分水果,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示范操作:先把4个果盘逐一摆放,请一个幼儿把3个苹果叠放在果盘的上面。
(2)启发引导:老师是怎么比的?
(3)引导幼儿表述:盘子和苹果不一样多,盘子多,苹果少。
4、幼儿操作:帮小猪戴花。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体分享,鼓励幼儿表述比较的结果。
小班幼儿对于数量的比较,没有一定的方法,多数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得来的。而要将两组物体的数量在头脑中进行比较,或将两组物体的'数目抽象为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对于依赖于动作进行思维甚至还不会逐一点数物体的小班幼儿而言是不现实的,而一一对应的排序方法是比较物体多少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次活动我们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来判断出两种物体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有利于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通过活动初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多少”和“一样多”,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初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七
1、练习视觉辨认的能力。
2、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一、出示小猪、小熊图片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两位动物朋友,你看是谁啊?
二、创设第一个情景:四件衣服
1、引导幼儿找出图片中四件衣服中的两件一模一样的.衣服
师:小猪和小熊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它们喜欢一模一样的东西。有一天,他们来到商店,看到很多漂亮的衣服,但是他们只想买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
师:谁愿意帮助它们?哪两件衣服是一模一样的呢?
2、一一验证:其他衣服哪里不同
三、创设第二个情景:五顶帽子
1、引导幼儿找出图片中五顶帽子中的两顶一模一样的帽子
2、一一验证:其他帽子哪里不同
四、创设第三个情景:五辆车子
1、引导幼儿观察书中的五辆车子
师:小猪和小熊还有一辆漂亮的车子呢,可是在停车场里有许多车子,到底哪两辆车子会是他们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一一验证:其他车子哪里不同
五、幼儿操作
幼儿将一模一样的车子圈出来
1、此次活动的内容还需要创新,提高难度。在找相同中,要提升活动的梯次性,要有层层递进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新的内容,填充活动,使活动变得有创新性。
2、在“住新房”的设计中有问题,每张纸有三间房子,可是小动物却需要住四间,虽然老师发现这一问题,给每个幼儿增添一间房子,仍有幼儿不愿意让小动物住进去,给幼儿找相同增加了人为的困难。
3、教师知道使用浆糊是一个困难,但是担心使用双面胶更难,担心使用胶圈的一次性,在此次活动中没有将幼儿的粘贴问题解决。
4、在观察记录活动中,教师的思路不灵活,认为:找相同的记录要人手一份。其实,分局小小班的特点完全可以采取集体形式的记录,让小动物住进房子。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八
1、尝试运用3-4种物体进行间隔排序。
2、探索间隔排序的规律。
3、注意倾听、接纳同伴间多种排序的方法和策略。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重点:运用3-4种物体进行间隔排序。
2、难点:能掌握间隔排序的规律。
1、教具:有间隔图案排列的图片或实物,3种果叶交替排列穿成的门帘,梧桐树叶、银杏树叶、枫树叶、柳树叶3种图案人手若干,透明胶、粘好双面胶的底板。
2、幼儿用书第7页《动物图卡》中“穿项链底板”、第13页《实物卡、数卡、符号卡》、第15页《实物卡》、第27页《分马夹》、第28页《分分合合(一)》。
(一)观察欣赏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纹样。
1、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有间隔图案的图片及实物。
教师:这些物品上都有什么?(两个图案的有规律的排序)这些图案是怎样排列的?他们有什么规律?帮助幼儿总结出相应规律1212、122、112、121等 。
2、引导幼儿迁移生活中的经验。
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有间隔排列规律的物品?请幼儿自由讨论并说说,老师和小朋友共同记录怎么拍的规律。
(二)观察实物门帘,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
1、教师出示用3种物体有规律的交替排列穿成门帘。
教师:门帘是由哪些物品穿成的?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体排列的规律(abc、abc)
教师:这3种物体是如何排列的?
(三)尝试运用3种树叶图案进行间隔排序。
1、教师:这里有3种图案,看看都是些什么图案?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排列方法。
4、请个别幼儿尝试将3种物体进行间隔排序。
5、引导幼儿发现间隔排序的规律。
教师:这3种物体是怎样间隔排序的?
讨论: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间隔排序的方法?可以怎样排列?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完成树叶项链。
教师:请用3种树叶有序的排列成一条漂亮的树叶项链。
2、完成水果项链。
教师:请用3-4种水果有序地排列成一条漂亮的水果项链。
3、完成给苹果连线。
教师:用线条将左右两边的苹果相连,使每排的苹果数目都为5。
(五)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的活动结果,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同伴的不同策略。
在数学区提供各种图案,让幼儿运用3~4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序。
《漂亮的果叶项链》是大班的一节学习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执教老师在这一简单、乏味的数学规律排序活动中插入了情景元素,利用小熊去小猫家做客这一情境贯穿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从ppt课件出发,边放ppt边讲故事,提问“小熊去小猫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两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三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然后,出示一段未完成的规律排序小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将路补充完整,如此一来让幼儿体验了成功帮助小熊的快乐,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后是让幼儿猜测小猫裙子上的花边规律。操作一是让幼儿们一组合作制作一条有规律排序的项链,如此一来,小朋友们体验了和同伴一起合作的快乐,一起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操作是为自己制作一条果叶项链。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从规律的简单排列慢慢过渡到复杂排列,完成了从易到难的教学过度,有利于幼儿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提问的有效性把握到位,以及操作过程中要求的交代都简单清楚明了。但是对于创设故事情境没有做到首尾呼应,如果最后结尾可以和前面的故事相呼应就更好了。
大班数学相等与不相等教案反思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会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表述比较的结果。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盘子、碗、汤匙、苹果、梨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创设一个娃娃家的环境。
1、以"分餐具"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逐一分餐具,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多。
(2)示范讲解:我先把盘子一个一个摆好,再把碗放在盘子上,一个盘子上只能放一个碗,这样一个盘子和一个碗成为了好朋友。
(3)提问:盘子和碗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引导幼儿用"一样多"进行表述。
3、逐一分水果,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1)观察苹果和盘子,提问:这里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
示范操作:先把4个果盘逐一摆放,请一个幼儿把3个苹果叠放在果盘的上面。
(2)启发引导:老师是怎么比的?
(3)引导幼儿表述:"盘子和苹果不一样多","盘子多,苹果少"。
4、幼儿操作:"帮小猪戴花"。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体分享,鼓励幼儿表述比较的结果。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1.小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
3.《按物体的大小分类》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4.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1”和“许多”》含反思
5.《物体的下落》幼儿园教案
6.《比较远近》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
7.幼儿园中班教案《物体的对应》
8.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