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篇一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悲惨世界》这本世界名著,可是许多年来却没有读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篇一
先说20xx年夏天的一场旧事。那一年音乐剧《悲惨世界》引进到了中国。当年还在读书的我从生活费中拿出了100块,跟朋友一起买了最后一场最后一排的票。在上海大剧院看一场音乐剧,对于当时还是穷学生一个的我,绝对算得上是个有些仪式感的事件。
三个小时之后,观众们全都自觉起立鼓掌,完全不是客套的,象征性的,而是被音乐,被演唱,被思想彻底征服的。掌声一直持续着,在演员们反复谢幕之后,仍然一浪高过一浪,长达半小时之久。这对于当时还是纯粹女吊丝一个的我,绝对也算得上是个启蒙性的事件。
别的感受暂且不提,当时有一个念头最为直接——“这绝对是我这辈子花得最值的一百块!”
怎么说呢,除非身临其境的感受它的魅力,任何企图描绘它如何震撼的语言都显得无力。最好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然把故事说给你听也是对牛弹琴,最好你爱音乐,懂英语,不然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是暴殄天物。我在这里好像有点尖酸刻薄了,但是没办法,对心头好,我就是不自觉的有些保护欲。雨果的原著本就被称为“现实的浪漫主义杰作”,法国音乐家的原创加上英国音乐剧“沙皇”麦肯托西的改编,再由极具天分的音乐剧名伶们演唱出来,就像三星米其林餐厅里的大厨用最好的原料精心烹饪的招牌大餐,不好吃不太可能吧。
后来,市面上出现了《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的碟片,立刻搜罗了过来,视为珍宝。隔段时间都要拿出来给学生们显摆显摆。再后来,专门寻到伦敦西区《悲惨世界》演出的剧院朝拜,拍照,再再后来,得知它从十周年纪念演出又升级到了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一部连续演出20xx年的音乐剧,堪称史上唯一。再再再后来,它终于被翻拍成了电影。这个,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去看。
从剧场走向大银幕,对音乐剧《悲惨世界》来说是个跨越。跨越来自于它突破了音乐剧所受到的地理位置,观众人数,场景道具的诸多限制,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在家门口欣赏这部杰作。而且电影能用更丰富的演绎手法,烘托气氛,刻画情感,这都是电影版的《悲惨世界》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也不得不随大流的夸一夸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没有自恃美女的做作,大得比例有些失调的眼睛里,满是憔悴惶恐,剪短的头发茬,凹陷的脸颊,当她唱着“i dreamed a dream”,这个沦落绝望的方汀算是够力了。休杰克曼的冉阿然,演得不错,唱得稍欠,当然不能这么苛刻的拿电影演员跟音乐剧演员比较。较为遗憾的是:罗素克劳出演的的沙威,演得平平,唱得也真的不怎么样,特别是《star》这样的经典曲目,声音太哑,气息无力,可惜啊可惜!导演一定要现场收声吗?难道不能幕后配唱吗?
反正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不喜欢的有人中途退场,有人忍无可忍的冒出一句“就不能好好说句话吗?”(这都是我在电影院亲眼所见);而我同事在松江大学城的电影院看完评价“观影过程中,鸦雀无声,我想吃片薯片都怕嘎吱的声音打搅别人。结束了还有好多人鼓掌诶。” 我只能欣慰的说“到底还是大学城的观众素质高啊《悲惨世界》 —— flora。feng —— we love each other”
再好的演出也有结束的时候,就让电影版的《悲惨世界》作为它暂时的休止符,在观众心里慢慢沉淀;让经典成为传奇吧。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篇二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我一直不太明白。社会上这么多恶人做坏事,难道他们原本也是善良的吗?但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苦役犯让·瓦让悲惨曲折的故事,他跌宕起伏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我的心。让·瓦让为了他饥饿难捱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判20xx年苦役。刑满释放后,向往自由的他逃离了政府指定居住地,被警探雅维尔追捕,从此一生过着逃亡的生活。几年后他改名换姓当上了市长,大办慈善,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穷人。工厂女工芳蒂娜因生活所迫过着屈辱卑贱的生活,临终前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让·瓦让。为了这个承诺让·瓦让历尽艰辛找到珂赛特,并哺育她长大成人。为了救珂赛特深爱的恋人——马里尤斯,他参加了巴黎abc友社的革命战争,并冒着生命危险就出了马里尤斯。当马里尤斯和珂赛特结婚时,让·瓦让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两位年轻人,却不料被马里尤斯误解,带着珂赛特离他而去。他终日郁郁寡欢,日渐衰弱,内心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行。当马里尤斯消除了误解,和珂赛特赶回修道院时,他已经奄奄一息。此时的他内心平静祥和,迎着上帝的召唤,问心无愧地与世长辞。
合上书,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高大消瘦、目光炯炯、一脸正气的人物形象——让·瓦让。他心地善良,自身的经历让他深深地关怀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群众。当他有了钱之后,他不是附庸于上流社会,也不是满足于自身的享乐,而是救助穷人,开办工厂,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重承诺、守信用。芳蒂娜与他非亲非故,只为一个临终嘱托,他重金赎回被酒店老板折磨的珂赛特,尽心尽力养育她长大,让她远离贫穷、疾病和冷漠,最重要的是有尊严地活着。在安稳平静的环境下,珂赛特出落成一位美丽、善良、纯洁的姑娘,并与马利尤斯相识相爱,收获幸福。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历经种种生活的不公正,让·瓦让仍然保持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abc友社抓到雅维尔,交给让·瓦让处死,面对这个追捕了他一辈子的警探,让却放走了雅维尔。起义失败后,雅维尔又抓住了让·瓦让和马利尤斯。在这里,让·瓦让没有被苦难和不公摧毁他的精神世界,没有用仇恨来对抗仇恨,没有用暴力来对抗暴力,而是用宽容完成了自我信仰的升华。而雅维尔的结局也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两个人的行为都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是的,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仍有人犯罪?这个世界仍有罪恶?作者雨果说:只要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予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恶性就会存在。所以,在我看来,人性虽本善,但善的人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来维护,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用宽容来呵护。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篇三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悲惨世界》这本世界名著,可是许多年来却没有读过。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对西方文化深有排斥。二是经济拮据,即使买书也得秉承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有机会看到这本书, 也是占了儿子的光。一本书,两人看,最起码不算吃亏!由于是精简版,我用两天时间就看了一遍。不得不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西方文化的传统认识,尤其是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终身难忘。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悲惨世界》来给这本书命名。是的,如果单从故事人物的现实遭遇来衡量,确实是悲惨了点。但是冉阿让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社会下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仁慈、善良、博爱、宽容的精神 重新唤回身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可见冉阿让并不悲惨,他是精神的富有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出狱后不被社会所接受,处处受到排斥和歧视,从而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在主教宽厚仁慈的的感化下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他隐姓埋名,凭着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然后出任市长。 不管人生境况如何变化,他却始终不忘主教的教诲,为自己考虑的少,为别人考虑的多。他创办学校、招收无家可归的穷人做工、投身慈善事业、帮助身边的每个人,为当地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将是 冉阿让之福,也是当地老百姓之福。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冉阿让的身份遭到了警察沙威的怀疑。当他从沙威口中得知有个叫商马第的人被误认为是自己将要开庭受审时,内心虽然备受煎熬,但还是舍弃荣华富贵,坦然面对 将要再次坐牢的事实。他的再次越狱也是为了兑现在芳汀面前许下的诺言,要把珂赛特抚养长大。可是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中却要在沙威的追踪下东躲西藏,惶惶终日。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要杀掉沙威时,冉阿让主动请缨接受 了这个差事,并以德报怨,为其松了绑,放了行。不得不说,沙威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警察,只是生错了年代。他的跳江自杀,也是在冉阿让善的感召下,做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选择。
如果说当初冉阿让对珂赛特的关爱是出于同情怜悯,那么在多年相依为命的生活中,他对珂赛特的感情却已超越了父女之情。他把她看成自己的全部,不能想象没有她的日子将怎么渡过。但珂赛特却和马吕斯相爱了,这 让冉阿让再度陷入痛苦之中。经过一番心灵的煎熬,他再一次选择牺牲自己,在心爱的女儿和女儿的幸福之间选择了后者。
冉阿让去了,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但他的人格在坎坷生活的磨练中得到了升华,他是精神的富有者。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年代,冉阿让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被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所 迷惑,当我们为生活中的一些不公、不满而彷徨时。不妨看看《悲惨世界》这本书,从冉阿让身上寻找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个精神的富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