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心得是对军事训练期间的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份文字材料。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的精选范文,大家可以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一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思想解放,呈现出增量不断做大、存量有效盘活、总量更加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实现万年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分析近几年来我县的各项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着稳中求进、稳中有升的好势头。
(一)从发展总量和质量来看。
1、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1.8亿元,是42.39亿元的2.17倍,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10%,成为综合实力提升幅度大、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8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7%,增幅全市第一。
2、财政收入年年递增。20实现财政总收入13.05亿元,是203.69亿元的3.54倍,年均增幅高达36.8%,五年间翻了两番;2014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7%,增幅全市第一。
3、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快速增长。投资方面,年—年,五年来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256.86亿元,年均增长29.15%。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76.84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47.18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9个,新开工项目102个。2014上半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12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30.93亿元相比,增长20%,增幅全市第三。消费出口方面,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6亿元,较2009年15.8亿元增加了17.76亿元,增长了2.12倍。经济外向程度明显提升,201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较2009年0.63亿美元增加了1.32亿美元,增长了3.1倍。
4、人均收入成倍增加。201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850元,是2009年16866元的2.24倍;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20元,是2009年4215元的1.9倍,年均增幅17.46%。
5、“三产”比重逐步优化。从近五年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从2009年的18.24:54.27:27.49优化为2013年的13.7:57.7:28.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长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1.11个百分点。从上半年与2013年上半年相比,三产结构比由13.1:59.8:27.1优化为11.8:61.1:27.1,一产比重有所下降,二产比重有所上升,三产比重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份额,结构不断优化。
(二)从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来看。
1、园区功能更加完善。率全市之先完成了扩区调区工作,累计投入74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自来水厂、全市首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万年港综合码头及疏港公路基本建成,11万伏变电站、双回路供电改造、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目前,园区开发面积已拓宽至8.4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一区三园”的格局。县工业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民营科技园,被列为全省第三批工业园区绿化提升试点单位;凤巢工业园被授予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中国(中西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
2、产业聚集更加凸显。初步建立了新型建材、生物新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务等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生物新医药产业已正式纳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全省仅有6个,万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上饶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13年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38亿元,同比增长22.64%。20上半年,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87.55亿元,同比增长37.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4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全市第二。
3、投资环境更加优越。收费“一单清”、企业生产“宁静日”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全面推行,科技入园、“政银企”对接顺利开展。此外,为了使万年的工业更绿色、更安全,组建了化工产业发展顾问团,聘请了滨海化工园著名专家教授,在梓埠化工园区成立了环保分局和安监分局,切实为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从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来看。
1、抓住特色做大户。在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又相继培育了油茶、雷竹、苗木、果蔬等新兴农业产业。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农业土地高达28.3万亩,发展千亩以上专业特色大户78户、5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80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0个、入社会员2.4万人。万年生猪、大米加工、珍珠养殖为省“十百千”工程三大基地,42个基地为市级以上农业优质基地,1个专业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专业村入选全省“十百千”工程“一村一品”示范村。
2、抓住大户做规模。截止目前,全县农业企业达到294家,同去年相比新增3家。其中:国字号农业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与去年相比增加5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贡米集团,年生产能力达71万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主打品牌万年贡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央视上榜品牌、“中国十佳粮油高端品牌”,主打产品万年贡米已成为通过欧盟论证的有机米、被誉为“国米”,并正在规划建设以展示世界稻作文化为主的大型国米产业园,该产业园已列入省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调度。生猪集团规模化养殖水平全省第一,为全国生猪生态养殖“百强企业”,年出栏生猪20万头的鑫星农牧为金国单体最大的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吉星等养殖企业为国家万头储备肉活储基地。县内拥有3万多亩、县外拥有5万多亩高产油茶基地的云河实业,其“立体循环种养、高效喷灌施肥、农民生地入股”的模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肯定,被评为全国32家油茶产业重点企业之一。以喜果绿化公司为主,县内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该公司组培苗移栽覆盖无纺布的技术方法等3项发明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了10项技术专利,正在谋划推进红豆杉产业园和林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入选全国十佳苗圃。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二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三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j].天津市经理学报,(2)。
[2]秀英.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四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077个,其中市辖区200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超过70%,县域经济总量在西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1、经济总量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总量上有了较大提高。以陕西为例,,全省83个县(市)共完成gdp3506.68亿元。gdp总量较增加1.9倍;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比20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经济指标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7%,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更高,而陕西省仅为49.2%,虽然20达到51.2%,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2、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少且实力相差大。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连当年排列陕西省十强县首位的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仅处于92位,与全国百强县最高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江阴的16.6%,12.1%和47%。可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县域工业作用加强。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跳出在农业经济内部反复徘徊的圈子,工业化有了明显增强。以陕西为例,年,全省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较2004年增加3.5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在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0∶58.8∶24.2调整为16.7∶61.0∶22.3,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差距还在拉大。
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比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影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例如,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省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五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形势所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要更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形成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强调要大胆解放思想,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略不够。关键还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还是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大突破。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外来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就业有利,对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加强小城镇建设,构筑二、三产业集聚平台。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以县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为契机,加强县城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开拓以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整体开发;要深化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
(七)要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想尽一切办法,造就出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对当前最缺乏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为招商引资服务,为经济项目发展服务,为壮大县域经济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各类人才的高新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经验,带动干部群众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产品更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六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县创新举措,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以“三村”建设为统揽,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建设文明新村118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46个,移民新村9个,惠及农民9万余户30余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综合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年共解决贫困人口5.8万人,探索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受到国家、省、市充分肯定,成为全省一面旗帜。二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华龙辛夷、隆源花生制品、江海集团养鹅加工、金纬绢纺、亨源叶类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成皇路店花生米、尹店大葱、乔端山珍等一批专业市场,催生一批专业协会、中介信息等服务组织,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5万亩,林、蚕、牧、菌、毯、渔六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十大特色产品基地初步形成,辛夷、柞蚕、山茱萸、香菇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和全国首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7.2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县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商贸流通业为基础,加速发展第三产业,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同比增长11.4%。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首先,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真武顶景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把**旅游定位为南阳旅游、伏牛山旅游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展示“人文四祖”和“自然四绝”的独特魅力。其次,加大开发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进南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7000万元打造五朵山景区,引进北京和惠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真武顶景区,大大加快旅游开发步伐。鼓励引导干部职工、企业老板、景区农户投资旅游开发,建成农家乐宾馆300余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为提高。其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举办五朵山开放仪式、“**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玉兰花》特种邮票首发式等大型活动,**旅游知名度大为提高。2005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二是把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来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县积极发展房地产、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邮政通讯、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建成了鑫东方购物广场、东方大酒店、金世纪宾馆、大众超市等一大批综合性商贸服务企业,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1亿元,同比增长14.6%,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36.7%。
近年来,**县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放手、放开、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激励政策,在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城镇建设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经营开发。兑现奖励承诺,连续两年拿出100多万元重奖纳税大户,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实施“反哺”工程,鼓励**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使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强化服务,集中整治“四乱”行为,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8458家,实现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2.8%,入库税金9600万元,同比增长35.2%,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
近年来,**县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开放、诚信、平安、魅力“四个**”,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用优越的环境招商,用诚实的信誉安商,用优质的服务亲商,广泛吸引外地客商到**投资兴业。一是着力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规定》、《**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同时,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先进单位和有功人员,在全县形成了“人人思招商、竞相引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2003年**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精减、规范。实行民主评议行风、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蔚然成风。三是着力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坚持小城镇、大战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城建、水利、电力、生态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硬环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投入资金6.8亿元,干线公路、景区公路、农村公路全面施工,岭南高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7公里,实现了“出口标准路、贯通循环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目标。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县城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品位提升,形象一新,“山城、水城、绿城、生态旅游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环境的不断优化,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的金字招牌进一打响,促进了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2005年全县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59个,引资总额15.4亿元,争取上级批复项目89个,资金2.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16家。对外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感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为加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2、关于公路建设问题。**是个深山县,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急需修建s248内乡――钟店――嵩县59公里二级油路、s331**――嵩县界段55公里二级油路,以打通两市、三县的重要交通线。另外,x001线白河店――钟店27公里路面损毁严重,急需修成三级水泥路,请求上级尽快立项。
3、关于加大扶持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截止2005年底,**县仍有9.2万贫困人口,这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重淹没区,仅鸭河口水库移民人数就达5.5万人,虽然县里连年来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极易返贫。要使这部分农民同步达到小康水平,唯一出路是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实行异地疏散安置,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这就需要省里制定更优惠的移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这部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七
邮票是邮政行业中最传统业务之一,在目前通讯高度发达的新会里,邮票所承担的传递信息的功能日益缩减,但这并不代表着邮票业务将走向末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也逐步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转变,设计精美或具有纪念意义的邮票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收藏和赏析的对象。这给邮票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发展个性化邮票已成为邮票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发展个性化邮票主要依托。
邮票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主要是其内容的独特性以及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纪念和收藏价值,因此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各地个性化邮票发展的依托。要做好个性化邮票的营销工作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订单式个性华邮票服务,为需要的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邮票。二是以县域民族风情等具有当地民族特点的文化制作成邮票、贺卡、集邮珍藏品等商品,并根据生日、寿诞等主题形式灵活组合形成套装作为礼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三是将个性邮票作为旅游纪念品,制作成套纪念册,为外地游客、来宾提供了精美的纪念品,以满足外地旅客的纪念和收藏需求。
(二)创新的营销思路是个性化邮票发展的基本条件。
创新是营销工作永恒的主题,个性化邮票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因此,邮政营销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走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努力借助难得的市场机遇进一步做大规模,大胆创新思路,结合经济开发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力求邮票个性化服务有重大突破。一是要在做好个人专题个性化邮票营销活动的同时,以个性化邮票为主的邮政礼仪服务转变业务发展思路,大胆创新,将服务礼品范围拓展到邮政的各项业务中,使邮政产品优化组合营销。二是要对过去的邮政营销模式进行大胆的修改,制定出一套符合地方市场经济,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方案。三是要抓住个性化邮票的收藏、鉴赏、保值等特性,为客户量身定做,比较灵活,对宣传地方政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形象,扩大知名度,突显个性有积极作用的特点,制作邮票套装纪念品,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以本土“文化节”为契机,发展个性化邮票。
个性化邮票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决定了个性化邮票在邮票中的地位。但是,个性化邮票的个性化是其占领市场的关键点,因此,突出邮票的个性化就成为个性化邮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了。因此,本土的各类“文化节”及传统的民族风俗节日自然成为了个性化邮票发展的最佳契机。要想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发展邮票,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灵通信息。及时了解当地本土文化节的时间、地点、承办单位、主题等。二是立即做出反应,积极争取。在收集和了解相关活动信息后,邮政部门要积极策划营销方案,主动上门商洽,争取业务。三是做好宣传。积极与当地政府作好特色邮票的宣传工作,可通过举办首日封开封仪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四)与其他邮政业务紧密结合,促进邮政业务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个性化邮票根本目的。
邮政行业的发展要有整体发展的思路,就个性化邮票而言,其主要价值还在于对整个邮政业务的带动。如何与其他邮政业务紧密结合呢?一是要立足于服务社会热点活动,抓住客户所看重的个性化邮票具有特殊宣传作用的“热点”效应,大力拓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使该项业务成为集邮业务的重要支柱。二是要加大个性化邮的宣传,同时促进邮政的其他业务,如邮资(广告)信封、邮资(广告)明信片等也同样具有功能,可以发展个性化邮票的地方就可以发展邮资(广告)封、片业务。三是要敏锐的捕捉市场信息,建立信息库,把握商机是关键所在;树立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的品牌,提高个性化邮票的策划设计水平是发展做大业务的基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灵活运用营销技巧,做好为客户服务的各项工作是成功的前提;站在客户的角度搞好策划,实现“双赢”是成功的保障。
二、依托本土重大节日,是做好邮政营销的关键。
重大节日的民间风俗习惯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各地邮政部门要紧紧抓住各地在不同节日的民间风俗习惯,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拓展邮政营销。
(一)依托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做好邮政营销工作。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八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和x书记、x市长在xx调研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大胆探索创新机制,大力推动开放招商,强力培育支撑产业,努力加快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显著增强,县域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按照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农村经济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的要求,我们完善了突出发展生猪、水果、蚕桑、薯类和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的具体思路,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培育龙头,延伸链条。我们先后引进巨农、七环、齐祥三大龙头企业,建成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与销售的生猪产业链,带动全县建成标准化圈舍7.8万平方米,饲养ly母猪1800头,dly肉猪9200多头。支持巨农公司投资650万元建设千亩有机果基地和库容1200吨的水果气调保鲜库,与年加工鲜果5万吨的可口爽公司,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水果产业链,带动了三坝、骑龙等以标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依托赛克斯丝绸、台州海峡丝绸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了龙蚕、兴旺等20个蚕桑基地乡镇。引进北京荷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薯类种脱毒育苗基地和加工厂,将带动薯类种植10万亩。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了一批农村专合组织和运销大户。
2、创新模式,连利连心。我们在生猪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的三种模式。一是企业托养模式。由政府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生猪良繁企业审查认可,采取“统一建圈标准、统一传授技术、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回收销售”的`办法,发展dly肉猪养殖小区。达到约定回收标准的,公司统一回收,并按60元/头的标准支付劳务费;超过约定标准的,按市场价全部返还给农民。现巨农公司已发展“养殖家园”4个,发放仔猪9200多头。二是“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发展模式。由良繁企业、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和加工企业共同考察认证,确定专重大户;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为养殖大户提供信用担保,金融单位提供信贷支付,良繁企业,赊猪或赊料,加工企业预付部分收购资金预约售猪,扶持大户发展。目前,已采取这种模式发展了年出栏dly肉猪5000头以上的大户4户。三是“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购销合同,由专合组织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加工企业按3—5元/头支付专合组织的组织费,按高于市场价200—250元/吨支付农户售猪款。目前,齐祥食品公司已与我县部分专合组织签订了购销合同。
3、政策驱动,增大投入。一是争取信贷支持。积极协调银政、银企关系,争取金融单位信贷投入。今年以来,县农村信用社采取“三就地、三优先、三放宽、一优惠”的办法,已为生猪发展注入信贷资金1400万元。二是突出激励带动。今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奖励支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以此激活了全县8560万元民间资本投入生猪发展。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筹资100万元建立了“生猪发展金”,主要用于奖励养殖企业、专重大户和重大疫病防治。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市场化运作,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了会员制的“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已为4户大户担保250万元用于规模发展优质肉猪。4、用活土地,规模经营。采用出租、托管、转包、入股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业主、能人和专合组织集中,目前全县业主已达到1100多个,经营土地9.8万亩。
我们按照市委王书记提出的“产业是支撑”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确立了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创新运行机制,坚持招改结合,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坚持国退民进,招改结合上效益。直面县属工业企业除绝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产负债率高达123%、5300多名职工下岗、群访时有发生的严峻现实,我们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振兴工业的突破口,坚持“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换机制、百分之百转变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退民进,全面完成了烟厂、钢厂、丝绸厂、麻纺厂、肉联厂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革。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2.5亿元,新建航星钢铁、金华纺织等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盘活存量资产3.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3200多名,年增加税收400万元,职工年收入增长130%,工业经济全面振兴。
二是坚持产业主导,培育骨干立支柱。为了做强电力产业,引进省港航公司控股新建金溪电站;马电公司通过优化重组,强强联合,效益明显提升。为了做强机械冶金业,引进福建、达州和遂宁客商分别新建金坛电化、易熠冶金、航星钢铁和天府兴贵四家企业;公开拍卖嘉宝公司国有股份,企业活力增强,产销两旺。为了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北京、浙江、成都和南充客商分别投资新建荷田薯业、台州海峡、齐祥食品、金华纺织和赛克斯丝绸五家企业。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做强产业增实力。引导企业围绕市场调结构、增投入、上技改、强管理,增强竞争力。赛克斯丝绸公司今年收购全县茧站,形成了原料收购、缫丝、织绸一条龙生产体系;金华纺织公司正投资扩建一条1万锭棉纱生产线;齐祥食品公司正投资新建万头生猪良繁养殖场和饲料厂;泰兴纺织公司正投资新建5000锭棉纱生产线;航星钢铁公司第三期技改即将完成。为适应市场竞争,金华纺织、台州海峡和赛克斯丝绸分别引进了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是载体。我们在认真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投入的同时,按照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切实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了园区建设。目前已开发整理出工业用地500多亩,完成了园区的“七通一平”,北京荷田、华西饲料等企业正陆续进入园区。二是加快了重点建设。采用股份合作方式修建金溪电站,累计投资已超过4.54亿元;通过收费权出让改造南渠路,已完成投资5287万元;核电项目争取工作进展顺利,我县三坝乡已被列为首选。三是加快了城镇建设。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公交线路、出租车经营权、空间广告经营权和地下管道经营权等,引发民间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加快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卖、聚、投”等方式,聚集民间资本,完成了水库枢纽标准化整治8座,解决人饮1.2万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虽然在创新机制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此次会议精神,坚持工农互动、城乡统筹方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招商战略,坚持既定的思路和目标不动摇,全面加强干部管理和目标考核,切实增强执行力,努力推进xx县域经济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九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该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5结语。
发展县城特色农业经济,具有保供给、增后劲、扩需求、促增长、保民生和保稳定的重要意义,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增加经济总量,不但利于乐东县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发展。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
长期以来,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相对滞后,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特别是英语的教学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英语教学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分析与研究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寻找教学改革的途径,增加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
从全局来看,我国近几年逐步提高教育投资的力度,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额是全国生产总值的3.59%,2012年此金额增加到4%。高校学生消费、基地设施建设、教育投资有力的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科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也促进地方科技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教育可以实现6%到10%的投资回报率,其利润额度超过金融市场利润率,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投资在经济方面的意义。教育经济的投入和运行其实是一件回报高、风险低且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贵州省实现2020与全国同步小康的进程中,教育也得到政府的重视,高效英语教育对促进贵州省8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等方面将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及各项综合技能的人力支持。高校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精通中外文化的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高校培养出的半数毕业生,会选择在高校所在省工作,大学英语专业每年将大量精通翻译、教育、经贸的人才输送给社会,在地方国际交流、建立文化品牌、经济转型、招商引资等方面体现出特别重要的作用。[1](p175-176)其次,高校英语教育为地方政府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每个地区的省管或州管专家团队里面,地方高校外语专家教授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通过自己的对中外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核心,运用不同方式,为地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科学推动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地方高校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黔地方高校在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帮助学生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及运用模式,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增强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产业化发展,建立起体现地方特点的产业,是贵州地方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与生长点。总之高等教学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应符合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黔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办学定位等方面要体现地方特色,以地方为着眼点,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应有服务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标志。
二、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英语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量英语人才,为各地、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新时期、新理念的大环境下,各地方院校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较薄弱等问题,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应用是地方高校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要能在地区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及日常活动中进行书面及口头交流,为县域经济发展与专业发展提供及时而必要的服务。但大部分在黔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师中,很少有人存在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观意识,或者拥有此意识,却不了解怎样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p85-86)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也不能符合县域经纪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科学性有待论证。
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欠佳。在设置课程方面要设置求职就业、专业英语模块、esp模块、egp模块等,以就业为着眼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岗位能力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但目前,大部分在黔地方高校依旧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没有有效地针对地方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和吸引投资等方面要求而设置相应的课程,只是机械的照搬外来模式,应付式地开展旅游或商务英语等笼统的课程,而且课时较少,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对本土的特色民族资源了解程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三)高校师资力量较差。
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高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黔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英语教师学历较低的情况,博士以上学历的较少,正高级别、副高级别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较小,且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影响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3](p177-178)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书面语言,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造成学生喜欢分析书面语言的语法、词汇,而不重视培养自己的口语、听力等技能。很多学生上课不能开口、不敢开口,表达里经常词不达意,逐步削弱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很难在地方经济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英语的作用。
(一)建立优秀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得到更多的制度与经费保障。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为县域经济提供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大力支持,要通过政策、法律、法规为高校发展提供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持与规范。政府要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与引导性支持,建立起优秀的合作条件,推动高校英语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全面联合。可以建立起专项基金,鼓励与引导企业向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进行投资。其次,增强社会各阶层对地方高校教育的认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根据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规划科学的办学方向,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各个企业要重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实习岗位,并逐步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二)设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省的独特的红色文化、原生态文化、自然旅游资源逐步被外界所了解,各界人士在黔旅游观光、投资经商,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本地区在对外翻译、外贸、饭店、旅游等方面缺少实用人才的问题。[4](p24-25)所以在黔地方高校应该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重视对外英语翻译及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基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设置英语技能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高级阶段增加高级英语和中外文学方面课程的课时,鼓励学生鉴赏与分析课文中的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评判分析的能力。开设饭店英语、旅游英语、实用英语、外贸英语、翻译实践与理论等课程,强化学生翻译技巧,提高他们的口译能力,既增强贵州旅游服务水平,也推动县域商贸发展;重视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化、英语文体学、语言学理论等课程,同时,对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内容纳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现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的民族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
教师是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与动力,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选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在黔地方高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核心任务。[5](p123-126)首先要调整高校教师职称、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让它符合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借助制度约束与教育激励的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增强自身学历水平、培养人才意识与为县域经济提供服务的能力。其次,增强教师科研的能力,帮助教师申报课题,为他们营造宽松、标准、科学的环境以及研究经费,将科研成果快速变化成生产力,让研究与教学妥善结合,增强教师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最后,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与培训。在黔地方高校要帮助英语教师提前学习旅游、会计等专业的课程,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会计证、口译、笔译等证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准确性,进而有效增强教学职业性。
四、结束语。
在黔地方高校要建立优秀的外部环境、设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更好的为县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5]徐常利.地方高校服务和推动农村英语教育刍议——以陕北地区农村英语教育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23-126.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一
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之多,其中有1.2亿进城务工。今后除继续挖掘大中城市的就业潜力外,如何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值得各地认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日前到江苏、吉林两省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从重点调研的几个县市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江苏省太仓市和吉林省通化县就属于这一类型。如太仓市乡镇企业众多,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样,吉林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通化县,紧紧围绕制药做文章,不断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延长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江苏省阜宁县和吉林省东辽县就属于这一类型。阜宁县是江苏省重要粮食产区,人口106万,其中农村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41.4万。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二、三产业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这个县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协作渠道,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各项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有万人到外地就业。东辽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该县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县域内有连接城乡的县城,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还有很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2.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三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四是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奋斗有成,积累了创业的资本,通过优惠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回农村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3.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
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严格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制,依法用地,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严格按功能区规划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五)尽快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四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公共财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六是改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一)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来加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产业聚集的平台作用,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升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转换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市配置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划分县级事权,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强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
(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卫生、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城连接干线公路网络的公路等级,加快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测算核定,确保按时足额到位。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要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
(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
”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凡是法律规定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同时,国家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国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要适应国际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状况。坚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大力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带动的工业生产体系,努力做到“专精特优”;积极发展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工业园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布局,推动资产重组,促进乡镇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集中,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七)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二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精神,扶绥县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崇左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借鉴广东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艰苦拼搏,加快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扶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增强发展意识,更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路子。
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十五”初期,扶绥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但与广东等沿海先进县市对比,最明显的不足还是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发展的速度不够快、发展的路子不够宽、发展的后劲不够足,最大的差距还是发展的差距。因此,我们强化发展意识,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工作中心,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大目标,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高标准,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大成效。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南博会、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这三大历史机遇以及南友高速公路建设和撤地设市的机遇,主动对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争成为广东、江浙进军东盟的生产基地,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更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路子。在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时,努力贯穿三个现代经济发展的理念,即以工业为主体推动三个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城镇为依托谋划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理念;以开放为先导实现多种生产要素聚集发展的理念。拓宽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县”的发展路子,一是跳出农业抓农业,从就农业抓农业转变到主要通过非农业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跳出农村抓农村,从就农村建农村转变到主要通过城镇经济来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三是跳出基层抓基层,从局限于县乡狭小范围内做基层工作,转变到大胆引进县乡之外的生产要素来促进基层工作新发展。
(二)牵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始终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这只“牛鼻子”。一是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化对项目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辐射率”和“命中率”。二是实行无门槛政策。坚持做到“两不争”:不与企业争利益,不与市场争权力;奉行“无门槛”政策,敢于舍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让企业无门榄进入,无阻力生存,无障碍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和跟踪服务工作。去年我们投入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达1400多万元,成功引进了山秀水电站、海螺水泥和木薯深加工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今年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500万元,力争完成项目投资6.5亿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
建立健全项目招商工作新机制。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帅和部门负责制,集中精力抓好今年34个重点项目。二是实行项目定期排查制和集中开工制。三是实行招商工作业绩定期通报制和年度考核制。每两个月通报一次招商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每一季度督查一次项目实施情况,年终对各乡镇、各部门的项目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四是建立和落实好项目投资工作奖惩激励机制。去年,我县财政拿出41万元重奖项目工作有功单位和人员。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拿出100万元左右对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没收项目工作风险抵押金。五是建立项目业主投诉制和责任追究制。
深化国有企业和农林场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县所属国有企业已完成改制11家,对几家未改制的企业要排出改制时间表,制定落实改制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务必把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改制完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城市周边的国有农垦农场、国有林场和一些农场土地管理使用权属进行调整这一有利机遇,重新修编调整城镇总体规划,将城镇周边符合规划建设条件的国有农林场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研究,有效解决我县项目建设用地问题。
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集中精力抓好34个重点项目,包括续建、新建项目及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制定了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目录和责任制,有力推动了项目工作发展。各乡镇、部门认真落实好各项目的开工方案、人员,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把项目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开工建设上。要抓好已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早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
(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建设。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生产,用市场理念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重点培育壮大蔗糖、剑麻、林产等农业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成为带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大力抓好市场建设。加强对南门市场为龙头、东区果菜综合批发市场、山圩农贸市场、龙头瓜菜市场、县城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的服务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使他们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围绕各类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着力培育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走以市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市场的路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工企业和市场带动,推动全县“龙型”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和品牌。一是“稳蔗”,积极实施甘蔗“六化”工程。以科技兴蔗为主导,以实施甘蔗“六化”生产为载体,以提高单产、含糖份、蔗糖行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实施“吨糖田”工程,加强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普及,制定落实甘蔗水利化建设和农户购买大马力机械的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甘蔗水利化、机械化。确保2004/2005年榨季入厂原料蔗达到380万吨,力争突破400万吨,进一步巩固提高这一支柱产业。二是“快信”,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建立完善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县信息中心与农村基层的信息互动交流,逐步把信息网向村委、瓜菜生产重点村、屯、营销大户、瓜菜批发市场延伸,牢牢把握住市场变化的脉博。三是“兴麻”,加快剑麻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兴起发展剑麻种植的新高潮,每年新种面积要达2万亩以上,5年内发展剑麻面积10万亩以上,把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基地。四是“推橙”,积极推进红江橙产业化发展。把红江橙生产作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抓,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落实负责制,制定。
工作方案。
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红江橙生产扩大规模优化品质打造品牌做大做强红江橙产业力争5年内红江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使红江橙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五是“优菜”大力发展优质瓜菜生产。要依托岜盆和龙头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黑皮冬瓜、甜南瓜、辣椒等优势瓜菜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重点建好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县今年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35万亩进一步做大城市“菜篮子”力争把我县建成中心城市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仪器质量安全为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近,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设施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把水利建设和改革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推行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群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明确建管主体,健全群管职能,规范量水收费,理顺组织关系”等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要实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大力盘活几十年投入形成的水利设施存量资产,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水利建设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进程。要全面实施治旱、人饮两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0万元左右,力争到2007年实现人均1亩旱涝保收田地、全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目标。同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投资区建设,努力创造经济发展最佳平台。
转变职能,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我们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联合办公、“一卡式”收费制度;推行诚信服务承诺、评议和投诉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实行民警到外来企业“蹲点负责”制度及县领导与重点企业、项目“结对”跟踪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落实,使我县的服务环境有了较大转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服务环境还跟不上项目工作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一是树立环境就是项目的理念。要进一步强化“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意识,努力营造更好的“爱商、扶商、利商”环境。二是以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为突破口,全面优化服务环境。要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切实落实“一条龙服务”的集中审批制度,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证,一个窗口收费,一个大厅办成,最短时间办完。三是建立客商投诉快速反映处理机制。建立“经济110”,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受理县域内的投资者、企业、个体工商户对经济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等职能单位和部门,在工作中违反政策和。
规章制度。
影响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行为的举报投诉。要完善投诉信息处理制度和责任制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规范高效行政促进公正执法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举全县之力加快扶绥华侨投资区建设。第一,要全力加快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项目引进、投资创业的最佳平台。现在要加大投资力度,由原来1500万元争取达到2000万元,财政要保证投入。争取以后每年投入2000万元,5年内投入一个亿,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第二,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配合投资区的建设。凡是投资区设施建设需要的,有关部门要开绿灯,做好配合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第三,创新投资区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搞活机制,引进业主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业主来建设工业园,努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第四,抓住南博会的商机,瞄准大公司、大项目,瞄准高科技项目,引进一批工业项目特别是资金投入大、税源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大项目,辅以发展小项目,做到“盯住大项目,发展满天星”,把投资区建设成为带动项目发展的中心、资本聚集的中心、科技创新的中心。同时扶持山圩剑麻工业园、百佳盛生物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引进项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实施全民招商战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拨精干人员,组建专业的招商队伍,分成若干小分队抓招商引资,有条件的乡镇要成立专业招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招商引资培训班,对专业招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招商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招商人员的工资、福利要和工作业绩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真正把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招商能力强、善于招商的“特种部队”。要抓好业余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各单位、各部门要整合力量,抽调三分之二以上干部抓项目,用三分之二时间和精力抓项目;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把招商引资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制定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把引进项目资金金额比例进行奖励,调动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狠抓“以商引商”工作,把办好已引进企业作为“以商引商”的最有效途径,实施“安商扶商”工程,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聚集效用。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财政风险比较大。扶绥县的产业结构以蔗糖业为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蔗糖业,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单一性的特征相当突出。全县经济发展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总体财源基础不够牢固。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近年来,扶绥县虽然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商品性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展有所加快,但由于多年来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规模不大,劳动生产率低,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多,农村隐性失业突出。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比较快,但发展程度还不够高、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不多且大都规模比较小。农村经济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主,村屯养殖业、加工业发展速度比较慢,乡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不多且规模小、档次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快。
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还比较弱。蔗糖、建材、木薯淀粉和剑麻等是扶绥目前比较大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企业大都面临一定的困难。蔗糖业现有两家糖厂,虽然都已经进行产权改革,经营机制比较好,但蔗糖深加工没有取得新的突破,糖的附加值低而成本比较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食糖关税的降低,糖厂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大。建材业现有水泥厂3家,产品性能一般。新建设的海螺集团投产以后,年生产水泥将达到150万吨,可从现在的征地、建厂到以后的竣工、投产还有个比较长的时间。山圩剑麻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原山圩华侨农场剑麻加工厂生产的剑麻产品单一。淀粉、林木和林化企业等尚未做强做大。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近几年来,扶绥传统的商品市场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商场、商店和集贸市场的商品交易量不断增大,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大宗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木材等都没有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商品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够强。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等市场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是“空白”;中介服务如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广告、经纪等仍然比较薄弱或欠缺,没有形成社会化。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依靠行政力量的促进和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不很突出和明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任务依然比较重。
人才、资金比较短缺。扶绥县虽然现在拥有科技人员6500人,高级科技人员350人,但全县人才总量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扶绥县现在拥有的科技人员中,大多数是教育、卫生类人才,经济类特别是企业家人才相当短缺,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资金方面,由于扶绥县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财政收入还不多,本县可用财力少,财政没有多少钱能用于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支持产业的发展。还有,国家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实行资本金制度,扶绥地方财力有限,资金不足,很难争取到国家的规模投资。加上种种原因,外部资金尤其是港澳台和沿海省(市)资金流入扶绥的还不多,县内社会和民间投资也没有全面启动,投资增长不快。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大力推广优质谷生产,实施甘蔗“六化”生产,巩固甘蔗支柱;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建好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五年内要发展剑麻10万亩、速丰桉20万亩。加大养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奶牛、肉猪、肉鸡、肉鸽、特色水产品等为主的畜牧产业,力争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现在的19%提高到30%以上。扶持农产品加工,努力提高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壮大蔗糖、剑麻、林业、建材、食品和生物化工六大产业。即以扶南东亚公司、东门南华公司为龙头的蔗糖业;以山圩剑麻工业园、天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剑麻业;以东正木业纤维板厂为龙头、国有林场为支撑的林业;以现有的水泥厂为基础,加快建设以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大宇淀粉厂、罐头厂为骨干的食品业;以百佳盛生物科技工业园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产业。二是要规划建设工业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重点建设渠黎华侨经济区,抓好山圩剑麻工业园和百佳盛生物工业园等。三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对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产权改革方式,力争用两年时间把所有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要逐步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县城品位。主要是将文化广场沿左江扩展到大江口与秀湖小区连结起来,建成滨江路;对新宁旧街进行改造,保留浓郁的民族风格;兴建商贸街,繁荣第三产业;配合南友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高标准建设南密大道;改造好东塘、西塘,建设秀湖公园。充分发挥东门镇作为全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的作用,抓好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开发建设,不断提高我县的城镇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全县旅游资源的调查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探索灵活多样的旅游开发投资机制,主要打好三张牌、发展四个重点,即打好恐龙化石、白头叶猴、观光生态农业牌和发展犀牛洞南国风情园、九重山生态园、笔架山度假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四个重点,努力把扶绥建成首府的后花园。
(五)加强商贸工作,搞活商品流通。要加快发展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农副产品综合性市场,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和物流中心,发挥流通经纪人的作用,促进商贸流通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六)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机关单位诚信服务的承诺、评议和投诉责任追究三项制度。着力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透明的服务环境,亲商、助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每年要举办一届招商引资推介会,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全方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项目等,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把扶绥建设成最有利于投资创业、最有利于发财发展的热土和乐园,使广大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
(六)加强财税工作,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巩固现有基础财源,不断培育新财源,扶持壮大支柱性财源。要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三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xx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xx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6亿元,是xx年的2.4倍,年均增长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5.05亿元,是xx年的2.6倍,年均增长xx年增加50元,年均增长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xx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xx年上升6位;肥东居第8位,比xx年上升0位;长丰居第位,比xx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xx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xx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xx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工业税收5.8亿元,分别是xx年的6倍、5.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43%、38.5%、39.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xx年的78户发展到96户,增加了.5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xx年的5.7%提高到7.%,上升了.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xx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xx年家禽出栏量突破亿只,比xx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72.4万亩,设施栽培达到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xx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76.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0家,其中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xx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xx年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是xx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2.3%。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3亿元,其中xx年达到8.6亿元,是xx年的2.倍,年均增长xx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同比增长34.9%,高于全市22.6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xx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xx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90.4%,而我市为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xx县要比xx市低2.9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xx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家,总数比xx市还要少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5.5亿元,只及xx市59.6%。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xx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xx市的4.9%、25%和8.5%,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xx市的3.3%、xx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5.4%。长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xx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55.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7%,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2.2%,远远低于莱西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xx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0.07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xx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54842户,注册资金仅为7.28亿元,户均仅.3万元;私营企业3854户,注册资金5.6亿元,户均仅4.6万元。实现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70%以上的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xx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4”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十一五”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xx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四
(一)抓好乡安置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98.95万元,可解决7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抓好西尔芦色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建设15处灌区,新建取水建筑物20座,干管23条,62.504km,支管60条,42.711km,斗管183.126km,管道减压池133座,蓄水池92座。通过农田水利引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项目区5乡1镇3.05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总投资8400万元。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川西藏区生态与保护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县建设,提高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四)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该工程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共计三段,分别是:
1、大河县城防洪堤工程:
此次工程拟新建堤防长度为2875.57m,修复水毁段长度为211.24m,m10水泥砂浆抹面段长度为3991.70m。概算总投资2769.24万元。
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的50%。计划将于20xx年汛期前完成。三标段风情小镇段因施工组织及现场征地、拆迁等问题未能落实,故仍未进场。
2、县镇大河治理防洪堤工程:本工程位于大河县城左右两岸,堤防总长度为879.54m,其中林业局段堤防长度为362.92m,汽车站段堤防长度为516.62m,堤防采用衡重式挡墙,采用c20埋石混凝土浇筑。总投资905.39万元。主要资金为县财政自筹资金。目前正在实施,计划将于20xx年4月完工。
3、县大河流域乡防洪治理工程;该项目综合治理河道5100m,新建防洪堤总长1525m,其中左岸935m,右岸590m,配套建排水沟1525m和2处穿堤涵管,疏浚河道4000m。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065.76万元。20xx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xx年完成施工。
4、县乡小河防洪治理工程;本工程位于县乡境内小河上,工程综合治理河段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乡场镇所在地河段,一段位于上游村居民集居地河段。工程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3110m,新建防洪堤长度为2138m。其中村河段整治河道长1420m,新建防洪堤长1048m;乡场镇河段整治河道长1690m,新建防洪堤长1090m;河道疏浚总长2890m,其中村河段1200m,乡河段1690m。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199.71万元。20xx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xx年完成施工。
1、水源枯竭造成饮水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致使引水距离加长,工程量加大,老百姓投工投劳量加大,超预算增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
2、县自然灾害频繁,找水源难,对水源区的保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3、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利工作技术力量的要求也就起来越高,而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无法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
施工进场涉及老百姓私搭乱建及开荒地较多,征地难度大。
4、饮水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建设成果不能发挥长期效益。大部分村寨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淡薄,缺少自主管理维护制度约束,群众在饮水设施损坏后,不能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仍其老化受损,建设成果的长期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群众“投工投劳”配合意识不高。老百姓自己投身建设中,可以使老百姓知道建设不易,使其提高管护意识。但是我县部分村寨青壮年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能力都不会太突出,对于“投工投劳”有心无力。加上政策补助不会太高,很多青状年村民都不会选择放弃现在打的工,而回村搞建设,许多工程和工作往往无法开展。
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茂尔盖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
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防汛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1、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可以再村上选择素质比较高和意识前卫的的.人做专业技术培训,并成立监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维修,让村民有偿使用。
2、对于村民乱开耕地,希望相关部门相互协助,禁止非法乱开耕。
3、老百姓投工投劳难,年轻健壮的几乎大部分出去务工,建议全额投资。
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相关行政领导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河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热门县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五
xx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xx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xx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xx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20xx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xx县创新举措,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以“三村”建设为统揽,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建设文明新村118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46个,移民新村9个,惠及农民9万余户30余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综合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年共解决贫困人口5.8万人,探索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受到国家、省、市充分肯定,成为全省一面旗帜。二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华龙辛夷、隆源花生制品、江海集团养鹅加工、金纬绢纺、亨源叶类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成皇路店花生米、尹店大葱、乔端山珍等一批专业市场,催生一批专业协会、中介信息等服务组织,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5万亩,林、蚕、牧、菌、毯、渔六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十大特色产品基地初步形成,辛夷、柞蚕、山茱萸、香菇通过国家有机认证,xx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和全国首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7.2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xx县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商贸流通业为基础,加速发展第三产业,20xx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同比增长11.4。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首先,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成了《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真武顶景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把xx旅游定位为南阳旅游、伏牛山旅游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展示“人文四祖”和“自然四绝”的独特魅力。其次,加大开发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进南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7000万元打造五朵山景区,引进北京和惠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真武顶景区,大大加快旅游开发步伐。鼓励引导干部职工、企业老板、景区农户投资旅游开发,建成农家乐宾馆300余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为提高。其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举办五朵山开放仪式、“xx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玉兰花》特种邮票首发式等大型活动,xx旅游知名度大为提高。20xx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二是把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来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xx县积极发展房地产、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邮政通讯、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建成了鑫东方购物广场、东方大酒店、金世纪宾馆、大众超市等一大批综合性商贸服务企业,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xx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1亿元,同比增长14.6,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36.7。
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放手、放开、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激励政策,在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城镇建设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经营开发。兑现奖励承诺,连续两年拿出100多万元重奖纳税大户,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实施“反哺”工程,鼓励xx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使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强化服务,集中整治“四乱”行为,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xx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8458家,实现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2.8,入库税金9600万元,同比增长35.2,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
近年来,xx县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开放、诚信、平安、魅力“四个xx”,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用优越的环境招商,用诚实的信誉安商,用优质的服务亲商,广泛吸引外地客商到xx投资兴业。一是着力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规定》、《xx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xx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同时,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先进单位和有功人员,在全县形成了“人人思招商、竞相引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20xx年xx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精减、规范。实行民主评议行风、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蔚然成风。三是着力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坚持小城镇、大战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城建、水利、电力、生态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硬环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投入资金6.8亿元,干线公路、景区公路、农村公路全面施工,岭南高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7公里,实现了“出口标准路、贯通循环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目标。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县城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品位提升,形象一新,“山城、水城、绿城、生态旅游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环境的不断优化,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的金字招牌进一打响,促进了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20xx年全县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59个,引资总额15.4亿元,争取上级批复项目89个,资金2.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1999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16家。对外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xx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感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为加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1、关于项目立项审批问题。因县域经济的起点和规模所限,国家立项十分困难。xx是个资源大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步伐,需要尽快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煤炭勘探开发、金红石矿开发、天池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等重大项目正在积极争取,虽然多方努力,但至今没有得到国家立项,项目长期审批不下来,造成了资金、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另外,我们还有一些项目需要省里帮助做好策划工作,疏通有关渠道,加快立项审批。
2、关于公路建设问题。xx是个深山县,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急需修建s248内乡——钟店——嵩县59公里二级油路、s331xx——嵩县界段55公里二级油路,以打通两市、三县的重要交通线。另外,x001线白河店——钟店27公里路面损毁严重,急需修成三级水泥路,请求上级尽快立项。
3、关于加大扶持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截止20xx年底,xx县仍有9.2万贫困人口,这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重淹没区,仅鸭河口水库移民人数就达5.5万人,虽然县里连年来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极易返贫。要使这部分农民同步达到小康水平,唯一出路是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实行异地疏散安置,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这就需要省里制定更优惠的移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这部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