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与书相伴与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梦幻泡2023年与书相伴与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与书相伴与篇一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写给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文章紧扣“势”、“时”着笔,运用比喻、设问、反驳等手法,将个人的思想写得振振有辞,跌宕起伏。作者很讲究行文变化,尤其恳切的言辞将其迫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原文】

与书相伴与篇二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这是韩愈第二次给宰相写信,此前十九日他曾给宰相写了第一封信,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译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

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赶快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是前来救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呢?有人向您说:“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有去救。”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时机不许可,怎么办呢?”我认为他不会讲话,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那时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况且现在的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尚能自己选用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现在,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

韩愈再拜。

与书相伴与篇三

王复,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复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复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复数裁抑之。骐诬复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复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复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复始。隆用复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复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复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编氓籍,定赋税氓籍:户籍

b.上下帖然帖然:服帖

c.甄其贤者与共事共事:共同做事

d.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参赞:参与辅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复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王复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王复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王复则多次压制他。

d.王复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5分)

(2)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5分)

参考答案:

4.d

5.b(安定的样子)

6.c.(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而是“以细故”和“贤者”。)

7.(1)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王复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定”“军旅”“繁剧”“宜”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而已。(“约”“妻子”“周”“匮乏”,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参考译文:王复,字如锡,昌邑人。洪武年间,由太学生历任金吾前卫经历。曾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认为他很奇异,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期,他深受倚重和信任。成祖列出奸党二十九人,王复是其中之一。成祖入京师后,王复迎接并归附。李景隆指出王复是奸党,王复说:“臣本应该死,只是被视为奸党,臣心中不服。”皇上放置不追问,给他恢复了官职。不久,督运安南军饷。安南平定后,在那里设置郡县,命王复以尚书身份掌管布政、按察两司的事务。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王复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他上疏说:“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斟酌制定标准,务必从轻省考虑。”他又请求说:“沿泸江北岸到钦州,设立卫所,安置驿站,以方便往来。实行开中法积累食盐,让商人输运粮食到交趾,充实军粮储备。官吏的俸禄,仓库储粮不足就给他们公田。”他又说:“广西百姓输运粮饷,陆路艰险,应该让广东由海运二十万石去供给。”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于是他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设置百官,多次召见当地父老宣布晓谕皇帝的恩德和旨意。告诫下属官吏对百姓不要骚扰,一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治理当地,上下安定。当时群臣中因犯小过被贬到交趾的很多,王复都加以救助和周济,区分出贤明的人与自己共同做事。因此贬谪者有归家之感。镇守的宦官马骐恃恩宠欺辱百姓,王复多次制裁、抑制他。马骐诬陷王复怀有二心。皇上察出这并不真实,不过问。仁宗即位后,王复被召回,命他兼任詹事,辅导太子。王复在交趾共十九年,到他回时,交趾人民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呼号哭泣不忍分别。宣德七年(1432),皇上让王复到南京任官。第二年王复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后,加封他为少保,参与辅助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的机要事务。留都的文臣参预机要事务,就是从王复开始的。李隆采纳王复的意见,政局宁肃,百姓安定。正统五年(1440)正月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成化初年,赠谥号忠宣。王复丰姿修整,不苟言笑。历事六朝,提出过不少建议,他公正廉恕,向使人信服。他当官不为赫赫之名,对待微小的事情无不小心谨慎,为国忧劳忘记家事,年老更加忠诚。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而已。当初,成祖写下十位大臣的名字,命解缙品评,(解缙)只对王复评价说:“持心平易正直,为人的确有操守。”没有丝毫贬抑他。

与书相伴与篇四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举:提拔,推举

b.四海皆已无虞虞:欺骗,欺诈

c.则将不暇食与沐矣暇:闲暇时间

d.亦宜引而进之引:推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b.周公治国有方,奸佞小人得以清除,蛮夷部族也已归顺,各种教化制度都已建立,社会风俗淳厚朴实。

c.尽管周公具备圣人的才能,国家也治理得有条不紊,但仍求贤若渴,深恐思虑不全,辜负周成王之意,失去天下人心。

d.作者尽管两次呈书没有回音,三次登门不受欢迎,但仍然再次呈书宰相,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的心志。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3分)

(2)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3分)

(3)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4分)

8.作者反复给宰相上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5.b(“虞”是忧虑、担忧的意思。)

6.a(“吃一顿饭、洗一次头也要分三次完成”表述不符合文意,“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是指他接见贤才的急迫心态,吃一顿饭,常常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洗一次头发,常常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

7.(1)不只不比周公贤能罢了,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3分,句意正确1分,“不惟不贤”、“执事者”各1分)

(2)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3分,三句句意各1分)

(3)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4分,三句句意各1分,“说”1分)

8.不应冷漠对待天下的才人,而应大力提拔重用天下的有用人才,以更有利于国家的有效治理。(三句各1分)

【参考译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向宰相阁下再拜进言。

我听说周公辅佐君主做宰相的时候,他是多么急于接见贤才啊,正当吃一顿饭,却三次(或: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正当洗一次头发,即三次(或: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这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小人,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许多蛮夷部族,都已经归顺进贡;天时的灾害变化,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会的风俗都已淳厚朴实;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都已经一一出现,而周公凭着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这样至亲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又都这样显著。那些请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能的吗?不只不会比周公贤能而已,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议论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呢?可是周公访求他们是这样的急切,只担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听不见、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处,自己的思索考虑有什么不周全之处,以致辜负成王托政给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这样的用心,假使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没有叔父的至亲关系,那就要连吃饭和洗头的时间都没有了,哪里是吐哺握发这样的勤劳就够了呢!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

现在阁下作为宰相,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坏人,难道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蛮夷部族,难道都已经归顺和进献礼物?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难道都已建立?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难道都已经各得其所了?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难道都已经一一出现?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期望他们有极为美好的道德,但和那些办事的人相比,难道德才都在他们之下吗?他们所提所说的意见,难道全都对政事毫无补益吗?现在您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总应该积极推举他们,考察其表现而后决定去留,不应该冷漠对待、无所反应。

我等待您的指示,已经四十多天了。接连呈上两封书信,而我的心意仍未能使您了解。三次登门拜见,却被守门人拦住。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希望您能仔细地看看它。

与书相伴与篇五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连用一系列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极力夸张周公的治绩,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发”的难能可贵,肯定了求贤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用基本相同的词语,构成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使今之宰相与古之周公,两种用心,处处形成尖锐的对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错误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从当时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自己的行为与隐士的作风两相比较中,说明自己反复上书是为了一片报国忧天下之心所驱使。

全文将周公对待人才的热忱与当时宰相对待人才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韩愈对当时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他为“兼济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据理直言,言而无忌,情词激烈。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起笔,排比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落,颇能反映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一贯风格。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悟(大全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

    努力的演讲稿 成功在于努力的演讲稿(大全5篇)

    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

    最新红旗渠精神交流发言材料(实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最新读书为人生奠基 创造自然读书笔记(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书为人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

    2023年葡萄三年级 葡萄种植心得体会(优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

    诗经大雅大明翻译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泂酌(通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

    小班寻找秋天教案及反思 小班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秋天的大树(优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

    最新幼儿园月计划表(通用5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

    2023年防疫心得体会大学生(优秀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