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大全5篇)

时间:2024-09-28 作者:笔尘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篇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趣

&n

[1][2]

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篇二

解说:陈星兴,年高考重庆市理科第一名,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高考成绩688分。这个成绩是今年高考使用全国卷的所有考生中最高的分数。因此,有人称陈星兴为全国高考理科状元。陈星兴选择的专业是北京大学数学系,而他说他对数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痴迷的热爱.他的数学高考成绩为148分,他的数学解题速度令人羡慕不已。

陈星兴:其实图形它很能反映那个一道题所谓应含的信息。因为它的图形可以包括、可以覆盖这个函数它的一些外观的形状,开一个方向,这些对称轴和x轴的交点啊,它信息全部都可以包含在图像里面。然后这些信息往往就是咱们那个高中的时候,解题最关键的一些。如果你用文字这样写的话,因为你写的速度是有限的,它会阻碍这样思维的一种速度。我觉得就因为你写的速度变慢,所以说你思维的速度也会变慢,那它就会影响你思维的速度,我觉得不太有利你学数学的考点、一些要点。

解说:陈星兴非常重视数学的图像,甚至认为图像常常能够只管反映高考数学的实质精髓,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但是他完全是从高空老实战的角度对画图解题法有所体会。那么,到底图形分析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运算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找到了高中数学的权威专家,从他们那里得知了一个专业名词:数型结合。

储瑞年:高中数学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向量,一个是函数,一个是解析几何,这三部分的内容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数与形的结合。因为这三部分内容,它都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的问题,所以这些内容本身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代数的抽象性的一种有机的结合。

解说:原来陈星兴的画图解题的方法符合数学的本质特征。而储老师告诉我们,掌握了用几何直观图形去解决代数抽象变换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使高考数学运算大大简化,而且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整个数学的基本出发点。

储瑞年:对数学的定义现在到目前为止,还是沿用恩格斯所下的定义:所谓的数学就是研究空间,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那换句话说数和形本身就是数学所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那么到了高中数学就是要把这两个对象内在的联系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就提这个数形结合这样一个思想。比如:对数函数y=logax,一旦画出图像,很多数学性质就一目了然。比如:x大于0;当x=1时,y=0;当x大于1时,y=0,当0小于x小于1时,y小于0;在0到正无穷大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用图形、图象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鲜明直观地把数学性质做定性分析,从而能够很快解决数学选择题、填空题中大量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题目。

解说:那么这样一种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把握高中数学精髓的思想方法在同学们中间掌握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们来到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正赶上他们在进行北京市海淀区的统一期中考试,这是高三学生第一次真正按照高考要求进行的测验。来看看他们的草稿纸,竟然是大篇大篇的运算,很少有人采用画图直观的解题方法。对此,其实老师也非常着急。

张晓东: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敢用,有很多的学生自己平常做题都习惯用代数的方法。因为从这个追溯的话,应该说的从小学就开始了,对形的认识他不是很习惯,特别是空间想象的能力,而且对数的印象,他说感觉我都能够算出来。所以从心理上说他对这个形啊,就可能想的比较少。

解说:张老师说这次考试的前八个选择题中有七个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很快得出结果。但如果用纯粹的代数运算,每道题都要多花上五——六分钟,现在同学们出的大部分问题就是不会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快速解题。那么我们把同样的试题带给陈星兴,请他用自己的方法解一遍前面的选择题。果然,陈新兴又快又准,仅仅八分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出了全部选择题而且全部正确。

陈星兴:这边坐标是3,这边坐标是-1,要它是要一个减1,这条直线是在曲线的上方,所以这一段是的,还有这一点到这一点是的,所以就是选b这个。然后如果对称的,它是个偶函数,就是-4,它的坐标也是一个偶函数,正好是-4和正4,正好它一个(坐标),所以说它以后就形成一个这样周期性的变换,再过这坐标再做这样的一个周期性的变换,然后就等于a、b之中较大的那个数,就是它是1是零点这样一个图形,加上绝对值是由下翻上这样分下来这样,肯定是c。

解说:您看,陈星兴果然几乎每道题都只运用一张草图和关键步骤,非常轻松地解出了全部选择题,不仅正确率为百分之百,而且耗时只有八分种,平均一分钟解出了一道选择题。

解说:树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让陈星兴无论在考场还是在平时,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怎样对待平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呢?陈星兴另有绝招。

陈星兴:就我每做一道题,就把与这道题相关的一些类型全部都考虑一下,就想一下比如说一到二次曲线题,如果它稍微变形一点,这变一点,你是不是要采取大的变化;然后是不是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来列等式方程。

解说:陈星兴说与很多同学大量做题不同,他平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想题。想的方法可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根据已经解出的题,去创造更多更新更难的题。用他的话说这才不是做一题丢一题,而是真正会做了一道题。

陈星兴:我觉得就是首先要重视基础,然后重视基础之后,平时做题的时候不要做一道就丢一道。必须做一道的时候你需要多想一些,它可能带来的变化,各种可能的发生的这种情况,要平时多思考,这样在平时就相当于把它可能出现的一些题,已经在脑袋里就已经有一个新的准备,然后他再考你你就不会惊慌、不会害怕。而且觉得这种题好像我都已经会做了,有这样一种信心去面对它。

解说:陈星兴说的想题实质上是一种发散思维,这样复习的结果是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解说:陈星兴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即便是一道小题也可以极大的拓展数学思维。这道题目是很常规的解不等式的题目。如果把题目中的换成参数a,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要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函数的增减性质;若继续变换,把题目中的1和3都换成参数,那么这道题目就变成了一道接近数学竞赛题目的大题了,涉及到多次分类讨论和数学抽象思维的考查。

解说:然而陈星兴的这种畅想式的复习方法却并不被一般同学普遍采用。很多同学对数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计算加运算的概念上。

张晓东:对于我们现在大部分学生吧,因为从小就开始受的算的那种训练,所以他大多数都是乐于去算,也喜欢去算。而对想就也不敢去想,有很多东西不敢去想,而且有些是什么想也想不到。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那就喜欢算,拿的不管你什么题,首先就是算,他就觉得算非常轻巧,那没辙。

解说:但是对于这种不管不顾低头苦算的方法,陈星兴却认为计算能力不应该成为高中数学中主要的训练项目。

陈星兴:我觉得他们可能就觉得主要是考的计算吧,讲的太少,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上了。其实计算能力大家通过小学、中学这样上来的话,我觉得计算上基本上没多大差距。主要就是你要去寻找它的每一个变化,你都要寻找一个应付这种变化一个解题的一个路径。

解说:只有通过大量思考才能对数学中更多更难的变化了如指掌,也才能掌握高考各种题目可能出现的出题方式。这是陈星兴畅想式复习法的关键所在,也是陈星兴数学成功的诀窍之一。而专家们也对陈星兴这种畅想式复习法给予了高度地评价。

储瑞年:因为这几年数学高考的命题,又另外特别强调了一个原则,叫做注重理性思维的原则。这个所谓的理性思维,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高考的命题强调:多考想的,少考算的。那么这个同学他提到的正好跟高考多考想的少考算的这个原则是完全相吻合的。

解说:原来陈星兴自己的小诀窍竟然误打误撞的和高考命题原则相吻合,怪不得他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呢!陈星兴也说只有平时多思考,通过思考找出题目的变化方式进而找到各个知识网络的交汇,才能事半功倍地去准备高考。

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篇三

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是内容大多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它虽然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也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畏惧心理.

作者:刘松发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七星中心学校,湖南,娄底,417100刊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篇四

当我终于手捧着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时,内心异常激动。从20xx年在海门举办的'张兴华老师和弟子们的活动中,我对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就充满了兴趣,记得当时托朋友买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可是网上根本买不到。读不到张老师纯正的关于儿童学习心理的观点,我的心忍不住一直在痒痒,终于,在朱玉茹老师的关爱下,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有幸收获了这本好书,于我而言,犹如有了一次亲近美丽河流的体验。

读过此书,感觉书中的每一处,都值得我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深深反思,现记录一二,贻笑大方。

本书中有不少教学实录,我边读,其中思考投射最多的是实录中教师那精彩的语言。记得上半年6月份张老师来实小的时候,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是不是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张老师意味深长地表示,老师的语言在走进学生心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第7页,《循环小数》的教学这一章,当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进行表达后,老师立刻送出一份鼓励和肯定“大家能边算边观察边思考,真好!”一下子把学习习惯的主旋律成功定位,我想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肯定会把学习注意力不仅放在算上,更放在观察思考上,从而获得思维真正的发展。一句语言,不仅评价了学生,而且,站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走进学生学习习惯中,给予指导,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方法保障。

再比如,第30页《认识分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通过折、涂、涂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的二分之一。老师的语言指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这些涂色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动手做中跳出来,整体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加以理性思考,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给予解决。从而,分数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出来。一句语言,没有拖沓的字字句句,简简单单,却已经充分把握儿童学习心理,建立在儿童建立充分表象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入,引进知识本质,让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本来面目,感受数学本身魅力。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关于心理学的那么多专业知识。当网络上不少文章对学习心理学有关概念有点泛滥引用的时候,书中对于心理学术语等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线老师真正搞清楚了一些术语的本来意义,明白了心理学理论与我们实践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关于变式这一术语,别看这些个名词常见于一些文章,但是不少人是用错这些概念的,源于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所谓变式,就是变换肯定例证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在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概括、更易于迁移。

学习中引用变式,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把握问题本质,从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了这些认识,在一次执教《复习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引入一组变式题,给课堂增色不少。这三道题目,都是求一个正方形中一个圆的面积,不过情境有所变换,学生如果善于利用画图策略,加以变换想象,就会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学习深思,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反复阅读的好书。

数学学习心得及感悟篇五

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缺失,已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现代社会信息表现及传播形态远优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现形态,这就导致学生对非主体学习内容热情高涨,对主体学习内容情绪低落。因此,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积极的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课堂上表现出神情专注,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等特征,其核心是发自内心的心理追求。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识事物是一种心理行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越贴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绝大多数是伴随情节出现的,情节对学生认知的冲击力与情节的情趣性密切相关,当学习内容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吻合时,便会引发学生注意和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情景化,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情节“包装”,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融合”,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投球比赛,同学们围成一个长方形队形,向放在长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你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这一教学情景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准确地描述了“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设疑:为什么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情景的操作,从“公平”出发,对“圆,一中同长”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景化的虚拟活动架起了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活动从广义上理解,一般指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相联系的特征,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应用等。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活动。操作体验活动,其价值在于容易产生群体心理效应,也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同一实践活动行为中会出现一种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动行为,即在“从众行为”驱使下产生积极的群体心理。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能更有效地唤醒全体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探求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积极感知数学对象的过程中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如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活动不仅达到了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目的,而且将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习课题:学校要改造一条下水道,并且安放若干个窨井,如果让你来设计窨井盖,你将设计什么形状的?请同学们通过制作窨井盖模型,实践验证,写出数学小论文。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追求。

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前调查活动,课后运用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将学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教学是以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单调而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追求艺术性的教学风格。只有艺术性的课堂,才是学生充满情感的课堂,一旦学生有了积极的参与,就会形成对教师的期待,知识的渴望,就会激发创造的欲望,就会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应在注重语言、体态、激情等艺术效果的同时重视艺术策略的探索。

善于生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情趣盎然的数学小活动,开展情趣数学游戏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课前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门打靶大炮,学生按动电脑键任意调整炮杆角度,瞄准目标,炮击目标,完成一次炮击后目标会自动变换位置。学生再次调整炮杆角度,继续开炮。在多次反复操作中,时而命中,时而不中,惊叹声,惋惜声相互交织,炮杆高一点、低一点的指挥声此起彼伏,真是其乐无穷。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情趣,原本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就变得快乐起来。

乐于生情。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接受程度有快慢之分,回答问题也有正确错误之分。赏识优秀生是一种自然心理,而赏识学困生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智慧。对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以鼓励、引领、肯定等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适时生境。教师设计的“常态课”会“落入俗套”,学生每天面对“常态课”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的状态。这时,教师在适当时候“浪费”一些时间,给课堂适度加点“佐料”,如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等,让课堂教学生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学习的轨道上来。

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永恒的追求。

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缺失,已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现代社会信息表现及传播形态远优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现形态,这就导致学生对非主体学习内容热情高涨,对主体学习内容情绪低落。因此,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积极的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课堂上表现出神情专注,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等特征,其核心是发自内心的心理追求。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识事物是一种心理行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越贴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绝大多数是伴随情节出现的,情节对学生认知的冲击力与情节的情趣性密切相关,当学习内容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吻合时,便会引发学生注意和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情景化,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情节“包装”,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融合”,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投球比赛,同学们围成一个长方形队形,向放在长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你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这一教学情景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准确地描述了“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设疑:为什么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情景的操作,从“公平”出发,对“圆,一中同长”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景化的虚拟活动架起了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活动从广义上理解,一般指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相联系的特征,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应用等。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活动。操作体验活动,其价值在于容易产生群体心理效应,也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同一实践活动行为中会出现一种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动行为,即在“从众行为”驱使下产生积极的群体心理。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能更有效地唤醒全体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探求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积极感知数学对象的过程中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如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活动不仅达到了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目的,而且将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要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