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实用5篇)

时间:2024-12-21 作者:飞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篇一

博士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难度和较长的写作周期,并且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一篇完整的且符合要求的博士论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博士论文理论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篇的学术专著,还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因此,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也就是从学生走向学着的蜕变过程,最终足以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尽管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但是在写作问题上仍旧存在着一些规律是可以掌握的。比如在格式上,依旧需要开题报告的撰写,本站将根据多名博士以及博士生导师的经验,分阶段的为大家讲解如何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同时,就要说明已经进入开题报告的写作阶段了。所谓开题报告的实质就是向导师汇报博士论文准备情况,让导师根据自己的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能确定研究目标,并且更容易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和导师的沟通中针对文献和研究方法可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在符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计划等要求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这样的引导下,就可以进行选题,已经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这里就可以发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在内容和要求上更需要体现研究性质的具体内容,并且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开题报告不同于论文答辩,主要任务是汇报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开题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多和导师保持沟通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开题报告中关于研究内容应该写出要研究的每个方面,要把研究问题,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等,文字表述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如果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就过于复杂是不符合要求的。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内容格式上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在确认选题后,就要开始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文献,这个过程必须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文献综述就成为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需要对以往成果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罗列他人的观点,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探索出待研究的问题,这才能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是必须要列出作者参考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这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如出现一些相关不强,对于文章研究作用不大,以及研究成果重复的文献就不需要编入其中。在引用国外时,只要将自己看过的外文资料参考文献编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引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在如今网络资源日元丰富,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轻易的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但是在这些文献中,真正与自己研究相关,并且十分具有参考价的文献并不一定多,因此不要引用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文献也不要勉强引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整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所体现的研究内容在整篇博士论文研究中能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必须是针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展开,作为文献综述中所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说明。研究内容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渐开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贴合实际,并且需要合理安排。为之后的创新点内容做好充足的逻辑前提。

创新点

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难度上区别于其他毕业论文的体现。创新点就是作者针对他们研究过程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疑问。对于创新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发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得为了强调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点。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满足开题报告、以及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才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篇二

(一)选题

1、选题一般应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前开始准备,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

2、选题要考虑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应是国家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或重要科研项目。

3、所选课题在理论上应居于学科前沿,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4、导师及指导小组有能力指导所选的课题。

(二)开题查新

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要求博士生开题前应结合选题进行查新。开题报告应附有“查新报告”。

(三)开题报告

1、博士生开题工作须在第三学期进行。

2、开题报告须填写《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3、博士生在选题、调研、查新和充分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由导师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博导)组成审议小组(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审议小组组长原则上由校外专家担任。经参加人员认真讨论并作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由导师写出综合意见并签名,并报所在院(部)和研究生处备查。

4、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1)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省、自选等)和选题依据;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课题进行的途径、手段和最终目标。

(2)调研中有否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新观点、新假设等,进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4)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1-2个月内按专家意见修改或重新选题,再经审议小组通过后方可开题。

6、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备案,并应及时补作开题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

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篇三

论文题目:有机半导体界面稳定性及光电耦合对界面浸润性的调控

一、选题背景

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而有机半导体器件以其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取材广泛、体积轻巧等显著特点^正在成为信息时代中越来越受瞩目的焦点,因此,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在信息领域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相关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热潮,目前备受广泛关注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包括: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thin,filmtransistors,otfts)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s)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存储取绝益寺。

研究有机半导体最早是在1954年,日本科学家赤松、井口等人发现掺a的芳香族碳水化合物的薄膜中能产生电流,/cm,于是首次提出了有机半导体这一概念,从此开辟了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材料的迁移率最初很低,使其实用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近十年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它这一新的研究热点,最初是用存机小分子作为功能层的场效应器件和电致发光器件,并取得了令人激动的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工业界的兴趣,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在此研究中,从有机小分子到聚合物材料,不断发现或合成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功能和应用方面展现了更多结果和更多可能性:工作电压变的更低,迁移率变的更高,制作方式更加灵活简单,发光器件和激光器件具有更高效率。随着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多种多样的器件构建和制备方式也不断出现目前,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迁移率和开/关电压比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乎接近可以选择性应用的程度。对有机半导体薄膜器件的研究世界上比较出色的实验室有:贝尔实验室(belllaboratories,luncenttechnologies);researchcenter(在有机半导体薄膜的生长机制和器件新工艺方面较为出色);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光电子学组(s领导的小组在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研究和新工艺方面有很多出色的工作);美国宾州大学电子工程系薄膜器件中心(ii领导的该组在器件性能提高方面较为出色,有机半导体器件中场效应迁移率最高的数值就是由他们报道的。

然而,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以有机半导体薄膜为主体的有机功能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加工工艺上,有机半导体薄腹具有一些特点,是无机薄膜所不具备的。无机薄膜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溅射和电化学等方法制备,而有机薄膜除了上述制备方法外,还有真空蒸镀法、旋涂、啧墨打印、有机蒸汽喷印、有机气相沉积、丝网印刷等方法。现有的制备有机薄膜的.工艺较多,不同方法制备的薄膜质量不同,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效率,制备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产品的制备成本。一般为保证产品的质量,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目前,有机半导体薄膜被应用到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并且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未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中将面临的三大挑战是:转换效率的提高,大规模生产以及稳定性。对于转换效率问题,这显而易见并早已吸引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有机半导体的物理与化学稳定性却从另一个方面也影响着转换效率,甚至直接构成其工业应用的制约问题。稳定性和均匀性是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制备有机薄膜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必然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相关,有必要对有机半导体膜的均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成膜机制做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表面浸润性,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是一种既可以反映有机膜界面物理变化又能关联表面能(成分)变化的方法,是值得探索成为一种有效方法来研究有机膜的稳定性与均匀性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有机半导体薄膜特性和应用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材料性能卓越,具有独特的优势,己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从兴起到现在虽然时间较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的诸多优点使它在未来的平板显示领域内,以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备了无限的发展潜能。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拥有轻薄、便携甚至可折叠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有机太阳能膜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桂材料太阳能器件的一个主要挑战性是其稳定性问题,然而有机膜较低的转换效率当前已经备受关注,其稳定性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重视。本论文在有机半导体膜的界面中独到地引入光浸润性(opto-wetting)概念,采用一种全新方法,即通过有机膜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光相互作用下对其浸润性的影响,从而评估有机膜界面均勻性、稳定性,并探讨其界面能、浸润性及光电親合的物理机制,此外,由于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表面浸润性在防腐、防静电涂层、导电性织物及生物方面的潜在应用,使得对有机半导体薄膜的浸润性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尤其是通过某些方法对其浸润性进行调控,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有机半导体(organicsemiconductor)是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有机材料,即导电能力介于有机导体和有机绝缘体之间,具有热激活电导率,且电导率在规定范围内。有机半导体可分为有机物、聚合物和给体-受体络合物三类。有机物类包括芳烃、染料、金属有机化合物,如紫精、若丹明b、酞菁、孔雀石绿等。聚合物类包括主链为饱和类聚合物和共辆型聚合物,如聚苯、聚乙稀昨挫、聚乙炔、聚苯硫醚等。对于有机半导体而言,一般来说,n型半导体具有高的电子亲和势,即容易得到电子,电子能在一定范围内传导,也称为电子受体(acceptor),而p型半导体则具有低的离子化势能,即较容易失去电子,留下空穴,空穴能在该材料中传导,也叫做电子给体(donor)。有机半导体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无机,包括光学,电子,化学和结构特性。为了设计和模拟有机半导体,需要吸光质或光致发光这些光学性质的特点[15],可以透过紫外-可见光的分光光度计和光致发光谱分光光度计来描述这一类物质的光学特性。半导体膜的表面形貌和形态,可以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研究,游离能这样的电子特性,可以用紫外光电子能谱学(ups)来探测。

与无机半导体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1)柔性,可大面积制备,可应用于软屏幕。(2)制备简便,无需高真空、高温等制备条件。(3)分子结构多样易变,可便于材料的合成和设计。(4)光电一体,制备的器件可以导电、透明、发光。(5)可做成分子器件,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可做成单个有机分子或单元器件,甚至更小,可达到纳米的量级。由于这些优点,使得由有机材料制备的薄膜也有了应用的优势,如在集成电路、显示元件等,尤其被应用到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中,使得与晶娃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如下优点(1)原料来源的渠道广泛,化学可变性大;(2)改变和提高材料光谱吸收能力、提高载流子的传送能力和扩展光谱吸收范围的途径有多种;(3)加工容易,可大面积成膜,可采用旋转法等多种方法成膜;(4)易于进行物理改性,如辖照处理或高能离子注入掺杂,以提高载流子的传导能力,减小电阻损耗,提高短路电流;(5)电池制作形式多样;(6)价格较低,合成工艺比较简单,因而成本低廉。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器件的寿命、稳定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应用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物被溶解到有机溶剂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几种有机溶剂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甲苯、氯仿和邻二氯苯对pcbm溶解性的影响,确立pcbm与有机溶剂的依赖关系,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将要采用哪种试剂。

(2)对含有p3ht和pcbm两种高分子有机物的液滴在ito固体基底上蒸发沉积空间均匀性及对溶液浓度依赖性、空间限域性进行研究。由于釆用喷涂、旋涂等方法制备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过程中,核心的过程是把有机半导体溶液微液滴连续、高速附着在固体基底上,并蒸发成膜。研究不同有机半导体溶液浓度的小液滴在固体基底上缓慢蒸发所沉积的图案与沉积物空间分布的影响,基于经典的“咖啡圈”效应(coffee-ring),蒸发液滴液-气界面空间曲率与蒸发速率锅合造成的蒸发不均勻,从而使得有机半导体分子链在三相接触线(gas-liquid-solid)出严重钉扎现象,造成了有机半导体沉积层的严重不均勻性,成为威胁薄膜空间均一性的最重要因素。建立沉积图案与浓度和体积大小之间的依赖关系,重点还关注溶液浓度影响对后期蒸发动力学过程调控,即液滴整体形貌的失稳现象。

(3)对由it0/p3ht:pcbm组成的混合膜在uv光照下,非平衡载流子产生与复合过程中对其界面浸润性进行研究。不同光照时间下共混膜的表面物理形貌变化与化学变化,能够直接通过水滴在膜界面上的接触角来直观表征。讨论载流子寿命与水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扩散的特征时间定量对比,确立p3ht/pcbm界面上载流子寿命时间与水分子扩散特征时间,通过接触角变化,阐明载流子浓度、共混膜厚度与水分子扩散间的竞争机制。

(4)为实现上述对界面浸润性调控,构建了ito/zno/p3ht有机-无机复合界面结构,研究界面的浸润性在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变化。首先通过水热法制备均勾的zno纳米线阵列,接着旋涂法构建了ito/zno/p3ht复合薄膜结构。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uv光照,利用接触角测试方法来研究薄膜表面浸润性是否改变,通过afm和xps从物理和化学方面分析浸润性改变的原因。

五、本文的进度安排

第1-2周收集资料,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第3-5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6-8周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

第9周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第10周论文答辩

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篇四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农业可拓研究——以陕北地区坡耕地为例

二、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威胁到国家生态与粮食安全。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毁坏掉的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坏。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导致了群众生活更加贫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了江、湖、河、水库,直接威胁防洪安全,加剧了水土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耕地中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水土流失带进河流和水库,造成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单一学科的专门化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深入进展,需要借助各门类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下,以国内外系统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支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论文利用可拓理论中的基元理论和可拓集理论对区域特色产业系统进行整体描述,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变换方法以及与特色产业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元模型。通过研究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拓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

2)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量的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坡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影响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合理进行坡耕地的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本质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坡耕地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数量,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生态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

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善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四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克服农民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四、研究现状

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坡耕地的研究在当前阶段,国外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国内坡耕地利用研究进展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我国在坡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专家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中来,为我国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坡耕地的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坡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开发技术始终是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2)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区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和整理了贵州山区坡耕地的基本开发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坡耕地的开发必须重视林粮间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术的应用。

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探索关于此领域的发展问题。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地采取新的农业发展形式,提供具有发展力的产品,进而促进特色农产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特色农业基本概念和内涵。

伍建平、谷树忠对特色农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规范农业形式,具备典型的区域性,并且在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种农业形式。

2)、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刘志民等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理论的应用上保证特色农业取得预期经济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同时,在不同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我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3)、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市场确定;第二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延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过程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五是农户是特色农业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5)、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进行规划和分析闽东南农业的章程。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围绕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这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论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这是论文的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与特征,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这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不相容问题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决策模型和特色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四章以陕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将坡耕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并以陕北地区米脂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政府、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第七章):这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论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并给出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预测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其次,通过基元理论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不相容问题,运用共轭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基元的拓展性和变换进行分析,并用关联函数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和谐度;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特色农业最有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政策、粮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特色农业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另外,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特色农业的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标市场。

六、论文提纲

目录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3.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1.3.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主要研究内容

1.4.2研究思路与方法

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

2.1.1特色农业

2.1.2坡耕地

2.1.3坡耕地特色农业

2.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系统分析

2.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要素

2.2.2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目标分析

本章小结

3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分析

3.1可拓方法概述

3.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3.2.1不相容问题的确定

3.2.2坡耕地系统的共轭分析

3.2.3坡耕地系统的相关分析

3.2.4坡耕地系统的蕴含分析

3.3坡耕地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3.3.1模型的建立

3.3.2模型的求解

本章小结

4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实证分析

4.1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4.1.1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现状

4.1.2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优势分析

4.1.3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劣势分析

4.1.4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产业分析

4.1.5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分析

4.1.6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决策模型的构建

4.1.7榆林市特色产品种植的可拓决策

4.2横山县坡耕地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5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5.1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1.1sd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5.1.2sd模型的构建

5.1.3模型检验

5.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5.2.1米脂县基本情况

5.2.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2.3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本章小结

6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

6.1.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6.1.2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6.2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2.1发展特色农业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6.2.2农户群体发展特色农业行为分析

6.3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3.1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3.2构建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3.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英语教育博士论文题目篇五

构思与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训练对于博士生的成长至少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第一,开题报告撰写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先导和基础性工作。科学的选题、合理的研究内容安排、正确的技术路线设计以及对创新点的适当预期,能为整个论文写作提供逻辑连贯的思路和操作可行的工作方案,从而使博士论文的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在上述各个环节都有疏漏,或在某一环节出现失误,就会使论文的写作一波三折,甚至会出现前功尽弃,推倒重来的情况。第二,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成要件、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撰写规范等方面看,它同许多基金项目的申请报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开题报告作为博士生学术生涯的开源性工作,除直接影响博士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外,它还能为博士生长远的发展提供能力的积淀,这种能力积淀和富集是他们成为学术带头人或科技帅才所必备的素质。本文就文科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路径,才有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只有敏锐地发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因此,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已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一是只简单罗列它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这样就难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间的前后继承或横向关联关系,也不易区分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次要问题,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陈述了它人的观点,不能达到通过分析、评说而捕捉到创新机遇的目的。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它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它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文献搜集的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没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不够深入;第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将次要问题或非主流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或主流问题加以认识。还有的博士生将自己一时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为问题提出。其实,任何科学问题都一定是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些是由于个人认识原因而遇到的问题不能作为博士论文的应选之题。第三,对学科前沿进展缺少应有的驾驭能力,难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是进行叙述和评价的前提。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按以下三种方式或其组合进行。一是首先按照时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发展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的进展和主要成就进行陈述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已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开题报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三是将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示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入其中,以多取胜。这种作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入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相同内容,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入。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入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入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入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导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列入参考文献。实际上,这样做既不能抬高导师的学术声誉,也无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以与作者的远近生疏决定文献的选取。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有的学生查阅到一些从标题上看与自己的研究十分切近的专著或论文,就望文生义,不加认真阅读就直接列入参考文献。这样做容易把一些题目看似新颖,实际内容并无参考价值的专著或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从而冲淡了重要文献的作用。一般来说,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要参考100~200部(篇)专著或论文,即使在看过的文献中也有重要文献和非重要文献之分,列入参考文献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献。如果将那些不重要或重复性研究的成果过多地列入参考文献,往往会给论文评阅人或其它读者造成论文研究起点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目前学术期刊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博士论文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起点,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复研究成果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参考价值,这样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

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习惯,在发表论文或出版著述时总要将一些名人之作列入参考文献,而不管是否参考了这些著述。这样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博士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创新性工作,根本没有借它人之力来抬高自己的必要。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论文研究中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工作。研究内容安排的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

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搭建“平、空、虚、泛”的研究框架。有的博士生开题之初就立意高远,他们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要提供某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也有的要构建某研究领域的方法体系。必须承认,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博士论文还是较为少见的。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在研究内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统”,这样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领域过宽,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这种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过于发散,不能通过思维聚焦而产生创新。

二是频频使用生涩、怪诞的词汇。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的各级标题中使用各种时髦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语句,使阅读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内涵。这种错误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自己“创造”了一些“新概念”,但这些概念同论文的内容和整个逻辑体系又难以兼容;第二,将其它学科或日常语言中的一些新鲜词汇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

三是过早地做出判断或给定结论。研究框架一般仅是大致划定一个研究范围,表示研究展开的逻辑,此时,还难以有结论性观点或成熟的推断。如果在开题报告阶段就轻易地得出结论,那么,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断的局限,或者围绕着如何使先设定的结论自圆其说来进行,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推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这句名言对博士论文写作同样适用。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博士论文不能没有理论研究,有些博士论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论文都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建立一个方法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就固然意义重大,但多数博士论文的理论研究属于对传统理论的现代发展(完善),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应用研究。这里,我们并非是不鼓励或不提倡博士论文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而是倡导一种先尝试在某一点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最好不要搭得太大。

2.靠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时髦的名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被提炼成科学概念,从而嵌入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中的名词却较为少见。一些新鲜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义差异甚大,从一种使用环境到另一种使用环境、从一个学科向另一学科移植,都要对其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阐明和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