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心深处怀有尊敬、信任和珍惜的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1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河北各界反响热烈,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发扬光大悠久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使命担当。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我们新的文化使命,对新时代考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心潮澎湃、倍感振奋。他表示,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历史使命感,立足河北大地,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开展华北北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研究等,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徐艳红深受鼓舞。她说,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物保护研究和阐释利用工作齐头并进,实施“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围绕革命文物保护,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作为文博工作者,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熊慧彪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精神独立和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使命担当和根本要求。”他表示,河北博物院将继续传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反哺功能,积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时间学习了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工作。今后我们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同时要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精神,让历史照进现实、回应时代呼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多年从事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鉴修对此感受很深:“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等方面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立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阐述,极大地启发了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更好理解中国,才能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在相互结合、相互成就的实践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关于新时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政治和战略指导性。”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瑞静说,“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让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明确历史使命,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过程中,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芳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在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展现担当、积极作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指明的新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富有创见的中华文明观和中国文化观,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伟说,要切实肩负起守护传承中华文明的职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集中力量策划推出一批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出版物,努力为传统文化赋予更多时代精神、时代价值。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说,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文化传承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立传,努力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盛世修文,古已有之。丰富灿烂的中华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典籍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冉华很受鼓舞:“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断,古籍文献的保存延续是重要原因之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助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2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标识,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工作进行了总结,专门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里面,对统筹推进文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并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五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目标精准、任务明确。报告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高度,领略中国精神达到的新高度,坚定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浓厚的文化情怀,也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当前,伴随着国家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东西方围绕意识形态、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趋激烈。能否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在这个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世界变局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大力推进文化潮州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贡献潮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标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
举旗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举旗帜,就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道路,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根本,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凝聚磅礴伟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向心力”意义重大。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使命担当,读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服务人民、扎根人民、引导人民的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美好生活,不断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思想智慧“富矿”,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功能,引导人民群众追逐人生梦想,将个人的奋斗自觉融入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多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善于转换话语方式,把抽象的概念、艰深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表达、通俗易懂的道理,讲好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精彩故事,汇聚成踔厉奋发、共同奋斗的最强音。
育新人。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重要部署,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题中之义与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识。必须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大众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为着力点,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着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文明风尚。通过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来“育新人”,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各环节,不断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兴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思想引领、人才支撑、精神驱动、资源供给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是评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举措,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夯实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再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巨大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坚实基础。新征程上,我们应该自觉肩负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