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学术条件的成熟,促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它是汉语词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关注的是现代语言,所以同现代汉语的学习、应用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政府历来重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的语文政策.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将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法制的层面加以保证.
作者:符淮青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刊名:语言文字应用pkucssci英文刊名:appliedlinguistics年,卷(期):2005“”(3)分类号:h1关键词: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二
导论: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形式,是地域性、社会性的语言差异。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方言对于了解语言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地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我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心得和体会,下面将与大家分享。
一、方言的独特性。
方言是每个地区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我研究过程中发现,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以中国方言为例,南方方言的舌尖音和轻声现象、北方方言的儿化现象以及各地的方言词汇差异等,都是方言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各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的途径。
二、方言的演变和保护。
方言作为一种变体形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发现方言的变化往往受到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城市化进程使得方言逐渐消失,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有助于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全球化也为方言的变异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方言的演变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方言形成的机制,还有助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方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地域差异。方言研究者通过对各个地方方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之间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差异,还能够为语言学理论提供证据。我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发现,尽管方言之间存在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相似性,这表明方言是在一定的语言规则下演变而来的。通过对方言的地域差异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形成和变异的原因。
方言作为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方言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发现方言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地方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因此,保护和传承方言不仅是为了保存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为了保存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方言研究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保护方言可以更好地保护地区的独有文化,增强人们的地域认同感。
结论:
通过对方言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量具有独特性、演变性、地域差异和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特点。研究方言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承。因此,我坚信,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工作仍然至关重要,我们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三
第一段:引言(120字)。
方言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形式,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对研究方言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深入了解和研究方言的起源、变异规律以及文化价值。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了不少体会和感悟。以下将从让人熟悉家乡、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拓宽视野、丰富人生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我的研究心得。
第二段:让人熟悉家乡(300字)。
研究方言首先让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我成长的环境,是我与亲人、朋友交流的媒介。研究方言帮助我发现了方言的特点,如发音、语调、词汇等,使我对家乡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学习方言的历史和变异,我了解到了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是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紧密相关的。这让我对家乡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段: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300字)。
研究方言对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方言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家乡方言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研究方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方言的价值,引起人们对方言的关注和保护。通过记录和研究方言,我们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给后代,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力量。同时,方言的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
第四段:拓宽视野(300字)。
研究方言不仅可以让人熟悉家乡和传承文化,还可以拓宽视野。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研究方言的学者和爱好者,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了解到许多地方方言的奇特之处。同时,研究方言也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这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地区文化和历史的机会,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研究方言,我不仅对于家乡方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他地区的方言和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五段:丰富人生(180字)。
总结起来,研究方言不仅让我熟悉家乡,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拓宽了视野,还丰富了我的人生。学习方言需要耐心和专注,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发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通过研究方言,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结尾(100字)。
通过研究方言,我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拓宽了眼界,丰富了人生。方言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值得推崇的事业,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与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我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方言的奥秘,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我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也对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对方言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体会。
第二段:方言的多样性(250字)。
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方言存在显著的差异。我曾深入研究江苏的苏州方言和四川的成都方言,对比他们之间的差异。我发现,尽管同属于汉语家族,两个方言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苏州方言中,舌尖音的运用频繁,使语言音色更加清晰,而成都方言则更加平和、舒缓。这种诸多方言的多样性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的财富。
第三段:方言与文化的关系(300字)。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方言,我深刻理解到方言与地域文化、习俗、习惯等紧密相连。例如,在苏州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苏州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园林”、“刺绣”等词汇。方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方言表达的方式能够折射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进一步体现了方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第四段:方言调查的方法(300字)。
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首先,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方言的态度和使用情况。其次,我还参与了方言群体的交流,通过与当地人的对话,亲身体验方言的使用。最后,我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将方言的语音、语调进行记录和分析。这些调查方法相互结合,使得我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五段:方言的保护和传承(200字)。
无论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还是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接触减少,方言都面临着被淘汰和遗忘的危险。然而,方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它。我认为,方言的保护需要广大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方言传承的支持力度,学校应增加方言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家庭应重视方言的传授。只有通过多方合力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让它在未来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总结:通过研究方言,我不仅深刻体会到方言的多样性和丰富内涵,还更加明确了方言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传承方言,让方言的魅力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五
研究方言是了解和保护我们一种语言的重要方法。一个地区的方言除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还记录了该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习俗等,对于了解和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个人的方言研究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了方言对于地域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第二段:方言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方言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研究区域,对该地区的方言进行调查和收集。这可以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录音和录像等方法完成。在采集方言材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方言的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所使用的方言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地域和社会差异,经过对方言进行整理和分类后,可以揭示出这些差异背后的地理、历史等原因。
第三段:方言研究的困难和挑战。
方言研究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是语言障碍,不同地区的方言可能存在着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异,需要进行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学习才能理解和分析。其次是文献资料的缺乏,特别是传统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可能逐渐消失。研究人员需要搜集和整理有关方言的书籍、文章和口述资料,以保存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
第四段: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地区特有的历史、风俗和习惯。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域文化。比如,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方言中存在许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对特定事物的命名方式。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一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第五段:结论-方言研究的收获和价值。
在方言研究过程中,我不仅仅学到了更多关于地域文化和语言的知识,还加深了我对方言的认识和理解。方言是语言的瑰宝,它保存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积淀。通过研究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方言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通过研究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多样文化遗产。
总结:研究方言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呵护。方言研究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收获,也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让这一人类宝贵的语言形式得以延续。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六
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对方言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研究有所贡献。我近期参与了一项方言研究项目,通过对方言的收集和分析,我对方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得出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言的语音特点是方言研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对方言的采访和录音,我发现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语音差异。比如,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方言中,鼻化音和浊辅音的使用更加频繁,而北方方言则更注重使用清辅音。同时,在方言中常常存在着复辅音和收缩音的出现,这些在普通话中很少会出现。这些语音特点不仅使得方言独特,也对方言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线索。
第三段:方言的词汇差异。
方言的词汇是方言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方言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发生演变,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广东话中,不同的食物会有不同的称呼,而在普通话中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词汇。此外,方言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俚语和方言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能够反映出方言所处地域的特殊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研究方言词汇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各地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第四段:方言的语法结构。
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是方言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往往存在着差异,甚至有时候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在一些方言中,定语往往放在名词的后面,而普通话则更加注重定语的前置。另外,态度词的使用也可以看出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可能存在更多更丰富的态度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某种情感。研究方言的语法结构,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发现语言演化的规律。
第五段:方言保护与发展。
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方言本身的语言现象,还有助于方言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方言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使用率。对方言的研究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方言的文化价值。同时,方言的研究也有助于方言的发展。通过研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可以为方言的标准化提供参考,并在方言教育以及文化传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结尾:
方言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差异和语法结构来把握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方言研究者需要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方言的数据,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方言。此外,方言的研究工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方言的保护和发展,使方言继续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七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0引言。
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欧化的表现。
1.1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1.2可能式与被动式汉语的“可能式”原本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是欧化的,因为它与汉语的“可”字不同。王力先生认为把hemaycometomorrow译为“很可能地他明天就回来”比译为“他可能明天回来”要顺口些,但以现在看来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有些欧化的形式,现代人恐怕已经难以分辨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舶来品了。
汉语的被动语态所叙述的原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都可变为被动句。”王力还指出:直到现在,“被”字句的动词,大多数仍是表示不如意或不愉快的动作。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就相当高,没有语义上的限制,可以用来表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
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文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也跟着说了。”下面是当年王力先生列举的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欧化句子,恐怕在今天没有谁看着不习惯了:
他被选为会长。
昨天捉着的嫌疑犯,经警察局证明无罪,已被释放了。
1.3连接词连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随处可见。然而,汉语本来并不是这样。汉语因为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汉语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手段往往不靠语法,而靠语义条件,这是所谓的“意合法”。英语的造句方法是形合法,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比以前更大量地、更频繁地使用连接词。尤其是学术性著作中,连接词成为不可缺少的联结手段,如:
倘若将“超然治学”与“学术治国”,“舆论干预”与“直接参政”作为分别对待学术与政治态度的两组模式,那么西方知识分子的选择截然相异;他们一方面是为学术,另一方面又以舆论参与国家政治,因而他们可以实现对双重角色的整合认同。(许纪霖:《智者的尊严》)。
这段文字里如果没有“倘若”,“那么”,“因而”等连接词,就是一盘散沙。联结成份的欧化现象在理论性的作品中比较常见,这恐怕也与科学技术多从欧美引进有关。学术性著作按原来的形式从西方文字翻译过来,久而久之便成为汉语认可的一种模式。然而,这种受连接词限制的结构会增加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对于科学技术而言,要比未欧化的汉语更确切一些。
1.4定语和定语容量王力先生在书中提到汉语中出现的长定语,并认为这是中文欧化的结果。在现代报刊杂志中,长定语前置变得非常普遍。“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但长定语包含一个较长的修饰成分,大多出现在像徐志摩和周树人等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的文章中,且尚未普及使用。长定语在英语中普遍常见。在汉语中,定语通常置于中心名词之后。“依中国语的习惯,次品如果很长,总是放在其所修饰的首品后面。只有那些极度形容词(如‘胡子苍白了又做了官的’,‘天打雷劈五马分尸的’),才放在首品的前面,使文气更生动些。现在欧化的文章却不然了,不论是否极度形容词,一切的修饰次品都放在其所修饰的首品的前面。”因为先说出了首品,它的修饰品无论怎样长,附在后面,就不觉得累赘了。通常,汉语的长定语后置,逗号将长定语隔开,使其成为句法上简练的小短句。如:
这个孩子白白胖胖的,圆圆的脸蛋儿,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继王力先生之后,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称“语法欧化的趋势是很自然的,一切反对力量都遏止不住这个潮流”,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的再版序文中,也特意讨论了处理欧化句子的语法这一问题。但是50年代初以后,大陆学者很少有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直到1990年谢耀基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出版,对汉语欧化问题的研究才有新的进展。
汉语的欧化在提出时曾得到广泛支持,但随着欧化的日益加剧,对欧化这一话题的讨论反而逐渐归于沉寂了。今天,当英语以排山倒海之势深入到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时候,重提欧化问题在语法研究上是必要的。欧化的词语极易流行,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欧化的语法则往往处于一种半隐蔽状态,是潜移默化的。研究语法的人向来不愿意对欧化的语法表示赞同还是反对,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语法学界才渐渐发出变革的呼声。
随着文化的交流,各种语言互相渗透。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进入给汉语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然而,统观百年来的汉语外语的语言交汇,我们会发现,汉语与印欧语的关系远非互补、互相渗透的关系,而是大有向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结构靠拢之势,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传统,无论多么发达,那只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特点的丧失都将是人类语言文化的悲哀。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王力.中国语法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黎锦熙.新著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4]高更生.长句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
[5]张明林.汉语的欧化――历史与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2000(1).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八
摘要:课堂管理是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课堂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创客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区别于以往课堂一般的授课模式,是讲究灵活、开放、合作、体验、创新的一门以活动实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模式,这样的课堂就对我们平时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照顾小学创客教学的特殊性,提高有效性,我们必须着重关注创客教学的课堂管理方式。
关键词:创客;课堂管理;教学艺术。
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高创客课堂效率,找到最佳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因教而制,课堂教学纪律要规矩。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持续良好进行的保证。课堂氛围活跃了,纪律就会有所欠缺。而过分的强调纪律,课堂气氛不免会受到影响。中间“度”的把握就需要教师引导与制定规则的相互配合,只有调节好其中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活泼生动,让学生学有所得。
1.制定好明确的创客课堂规章制度,组织好学生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各种不利的突发情况产生都应该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创客课堂的纪律要求,如:不大声吵闹,不随意走动,不吃零食,使用器材要小心,不故意损坏器材,有争议不吵架,不影响他人等,并利用每学期第一节课进行专门的强化教育,让学生“有法可依”,要让学生知道规矩时刻存在。在实行过程中也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中来,增强其主人翁精神以及自我控制意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2.教师要善于激活课堂,精讲多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客教育,本就是一个充满趣味,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要利用其特点,采用任务或问题模式引领学生,让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就会认真听讲。如:讲授“智能楼道灯”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散畅想,控制楼道灯的各种方式:遥控、人体感应、声控等等,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补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则效果更好。创客的思想在于创新、实践与分享,其中的知识涉及到很多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程序设计方面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接触太高深的内容。图形化编程的兴起为小学创客研究带来了改变,编程变得简单,但是单纯的基础讲解还是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只有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主动的来学习,那样课堂纪律自然更好。如教学“超声波避障小车”时,变量的讲解以及程序的流程设计对于学生是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讲解变量是计算机语言中能储存计算结果或能表示值抽象概念,这对于学生无疑无法理解。而在超声波左右侧距判断左转右转的过程中,学生就产生了对变量的需求,计算机需要一张纸将数值记下,然后比较,到此变量概念的引入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因此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中教师才是课堂管理的主体,而制度则是管理的前提,只有教师提高素养,把握课堂,才能让“死规定”变成“活规矩”。
二、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艺术现灵活。
学生年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教授内容的选择对于课堂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创客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渗透教学艺术,让认知操作与情意动力激励和谐一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课堂导入的艺术。
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带着期盼的目光走进我们创客的课堂,老师应当献给学生的是一幅精彩的画卷,而其中提笔的瞬间老师就要成竹在胸,后面方能直抒胸臆。(1)故事与情景式导入。小学生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容易投身于故事之中,利用这样的特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童话故事或者生活故事的主题来引入课堂,如教授“聪明的led灯”这一主题时,其中涉及“交通信号灯”“精彩流水灯”“明暗呼吸灯”“智能声控灯”“人体感应灯”这一系列模块时,就可以创作一个“小创”的灯光设计师这一角色,随着课程的深入,每节课一开始都对应设计一段“小创”的言语,用以引导本节课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带入“小创”的角色,以便更好地学习。(2)问题与需求式导入。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问题让学生搜集信息,感受不便或者可以改进之处,在课堂中提出,从而引入课堂的学习。例如“智能养花系统”的讲授,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平时养花的不便之处,如每天浇水会忘记,如何防止温度过高或者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入课题,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及电机控制智能灌溉以防止忘记浇水;还可以引入利用光照或温度传感器在强光或温度较高时,利用舵机撑起简易遮阳棚来防晒的系统。这些可以为课堂讲授埋下伏笔,带来便利。
2.成果汇报的艺术。
展示学生的成果是创客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利用展示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每个成果的产生都凝聚了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汗水,因此在汇报中主要以团队汇报为主,教师评价为辅。针对汇报的作品进行简单的分工,分人分项介绍每一块的内容,教师对结果进行鼓励。例如汇报“红外智能小车”,可以一人汇报作品设计思路,利用左右两个红外传感器探测黑线,如左侧碰线则左转,右侧碰线则右转,而使黑线始终位于小车中间;一人汇报程序流程方法及其中的关键,利用红外传感器的数值改变小车动作,其中对于特殊情况要设置专门的方式来解决;一人在他人汇报时负责演示实物,过后提出一些改进意见等等。像上面汇报活动之后,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老师、学生的认可与肯定,对后面的学习充满信心。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肯定学生的作品,并委婉提出可改进之处,并在后面的学习中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来让学生表现自我,得到充分的汇报机会,表现出更好的自己。课堂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尤其对于创客这样的新兴学科,必须时刻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归纳,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最好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7。
[2]卢秋红.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10。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九
形象思维研究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现状是:(1)对形象思维概念的定义基本趋于一致;(2)对发展形象思维的定义的认识视角较为宽阔;(3)较广泛地研究了数学教学中的'形象思维;(4)初步对形象思维过程进行了心理分析;(5)初步探讨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直观思维的关系;(6)零星地开展了一些形象思维的实验.但是,形象思维的研究现状尚不能满足教育现实及未来的需要,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事项:(1)重视在素质教育观下结合具体学科研究形象思维;(2)重视运用调查与实验方法;(3)重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4)重视应用计算机模拟法.
作者:王光明丁玉梅周学智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天津,300070刊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education年,卷(期):200115(2)分类号:b804.2关键词:形象思维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
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我对方言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近期,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方言研究的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感悟。通过这次研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方言的独特魅力和其对当地文化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对于研究方言的心得体会的分享。
首先,研究方言需要耐心与细致。方言的浩如烟海,不同的地域和人群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个方言,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对方言的使用非常自如,并且对方言的深层次含义有着独特的理解。在搜集到的方言资料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宝贵的语言素材正是研究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方言的研究需要多样的方法和工具。在这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获取和分析方言数据。除了实地调查,我们还使用了录音设备录制当地人的语音,以便在后期进行详细的语音分析。同时,我们还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对收集到的方言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先进的科技工具为方言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并且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研究方言带来了跨文化的体验。方言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方言,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在了解和体验各个地域的文化。我曾经参与了一个方言调查项目,其中涉及到了多个地区的方言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研究方言,我逐渐感受到不同方言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这让我对于文化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四,研究方言需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方言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语音学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多个层面的研究。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当地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只有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方言的内涵与特点。
最后,研究方言要与当地社区和居民密切合作。方言是一个社群的语言,它与当地社区和居民密不可分。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与社区和居民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方言的使用者和传承者,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方言的背后故事和人文价值。因此,与社区和居民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研究方言的关键。
总结起来,研究方言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它也是一段充满乐趣和收获的旅程。通过这次研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方言的丰富性和其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性。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一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日益遭受排挤。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中,方言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很少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遍观国内的方言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方言区语言演化传播史,较少着眼于某一特定的县域,更难见到研究者本身就是这一地域方言的实践者。白河地处秦头楚尾,是南北方言天然过渡地带,本地区的方言既极富地域特色,又有力地见证着南北文化互溶交汇的过程。搞好本地区的方言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地域文化,明晰本地区的文化定位,提升地区文化品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事白河方言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情况,深入把握当地文化精髓。通过网络和期刊查询,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白河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早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挖掘白河方言的文化瑰宝成为提升我县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
我们作为白河方言的实践者,同时对普通话也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开展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决心深入县域各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搜集查询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广泛掌握第一手资料,夯实研究的各个环节,积极梳理本地的方言特色,确保研究成果,提升当地普通话推广水平,为“水色白河”系列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支持,最大限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方水土一方言,白河方言是陕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某些特点,又深受邻近湖北方言及自身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在白河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语言的规范化使方言逐步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县域之内尤其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年轻人能够熟练运用方言者越来越少,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心。
在与其他亚文化的碰撞下,在白河地域经济实力和人们文明意识被唤醒之后,尤其是时下提出打造“秦楚边城,白河水色”的生态旅游,那么保护发扬最彰显地域特征的方言,保护方言中所隐匿的深层次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地方文化的流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松开方言的地域束缚,发掘方言的精神实质,挖掘语言的内在潜能,使得日渐消亡的方言成为大众语言,擦亮白河方言这一生态旅游的最亮丽“名片”,真的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白河县方言属于陕南江淮官话。细分之,其应归于陕南江淮官话白平片(白河、平利)。白河方言在本县域的分布范围是白石河流域,包括茅坪、宋家、双丰、西营、四新、冷水、构扒、卡子等十一个乡镇。我们从事的研究就是在宏观的陕南方言的基础上,立足于白河县域,深入县域乡镇,探寻白河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为深入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好地保存这一朵语言的“奇葩”而努力,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河方言,欣赏白河方言,让白河方言带着五彩的双翼,飞越浩荡的汉水和巴山,与其他地域的人们融洽地交流,放射她迷人的魅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眼下从事方言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而从事陕南方言尤其是白河小方言研究的学者更少凤毛麟角,可供我们借鉴的理论著述并不是很多。我们只好借助网络、科研杂志和其他一些途径,倾尽全力来搜集相关专家的方言著述尤其是陕南、白河的研究成果,以作借鉴。在我们课题组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暨南大学中文系刘涛老师的《新时期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发展》,深入研究了安康学院中文系周政老师的《陕南方言的标准问题》,以及王忠明先生对周政老师的访谈录《安康方言与方言研究》,为我们从事的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理论借鉴。
白河方言是白河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钥匙。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揭示文化底蕴深厚的白河方言的独特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家乡方言的特点;(2)将白河历史文化挖掘出来,为研究地域文化、建设文化白河提供学术支撑;(3)白河方言对推动本地经济的积极影响,提高白河人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白河的社会稳定与和谐;(4)为普及普通话构筑良好的平台。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白河方言是白河人的一张名片,是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一个地方的方言也是保护一种文化。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英语的今天,作为地方优秀非物质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白河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通过研究方言,进一步整理白河民俗文化,为“白河水色”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白河方言特色。
为了了解“白河方言”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查阅了多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在校内外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自课题准备申报立项以来,我们立足于我校文科教研组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坚持科学性、时效性、地域性的原则,认真收集资料,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有效研究。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二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该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民族地区院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方式的有力补充。
民族地区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校需对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最大化地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何改变外界的猎奇心态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发扬光大进行思考。一方面学校需立足于地方,为地区培养急需并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练办学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极被动地传递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还担当着发现、传播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并将之整合成为既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的重任。总的看来,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格,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并且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高校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维能力。对他们加以引导,激发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后,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其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主动地去继承、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院校还需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体现出各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可以学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更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认同感,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民族地区院校还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凯里学院在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增加有关地区民族文化的项目,既要保证地区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播,又要确保活动开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学习,传承与发扬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凯里学院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凯里学院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系统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内涵,形成文字资料。还可利用其条件对民族文化中实体性的表现进行保存和收藏,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该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凯里学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区院校还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师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领域,保存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从很多原生态歌舞中汲取营养,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向复兴高潮。这些活动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地相处,相互帮助和理解。凯里学院作为文化机构负起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凯里学院设立的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的作用,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凯里学院还应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学校通过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从获得的成绩和开展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家庭社会传承的补充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凯里学院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开通了互联网学习交流的平台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担当起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6).
[2]刘桃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三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镇化又意味着城镇民族人口数量增加,公共管理基于社会公众管理和服务,城镇化公共管理必须要照顾到民族群体的实际情况,而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则是实现这种管理的具体路径。对于这种结合可以从公共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规定、实践行为、管理内容等多个途径来实现,还要基于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遵循和谐、灵活、进步等原则。
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到城镇中生活,更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集中居住,使得城镇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利益实现的公共管理工作必须要关照这个特殊的群体,使得民族人口的特殊性能够在公共管理层面得到体现。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要使为民族群体提供的公共物品贴合民族民众的需求,不仅要从实用功能上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心理接受和需求满足。因此在城镇化中对日渐增加的民族群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必须要结合民族民众的民族文化背景。
(二)民族民众公共管理接受需要。公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强化政府治理,提高为公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而对于民众来说,作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客体对象,在相关管理服务中较为被动,其在公共管理中并没有太多发言权,这就使得整齐划一的公共管理服务很难适应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实际情况。
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大多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这一点和基于大众意识形态进行的公共管理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就形成公共管理能否为城镇化民族人口所接受的问题。公共管理目的是为民众服务,如果公共管理不能够得到民族民众的接受,其便在根本上失去了展开特定公共管理服务的意义。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方面为民族民众提供各种便利或服务,有时候并不为民族民众所接受,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使得本应该为民族民众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所耽误。
(三)民族平等在公共管理中体现需要。公共管理是政府对社会大众的公共管理,不仅是管理,更是对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少数民族虽然有一定特殊性,但是每个民族成员也都是国家公民,少数民族成员和其他民众一样平等享有享受国家公共管理服务的权利。简单而言,公共管理是国家实施管理服务的一个窗口或领域,在民族平等这个基本政策下,这个窗口或领域必须要体现民族平等意识,在公共管理层面上体现民族平等。
可以说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是在当前大量少数民族民众进入到民族社会中公共管理贴近社会实际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公共管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文化结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共管理为城镇化的民族人口接受,而这个接受的前提是民族群体对相关公共管理服务有了解,因此凡是能够进入到民族人口视野范畴内的公共管理要素都是民族文化渗透的路径。
(一)理念文化。公共管理必然要有相应的理念思想为指导,这些理念思想是公共管理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公共管理推广宣传的口号标语和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事作风,是民众了解公共管理的窗口和路径。因此可以使民族文化通过和公共管理的思想理念文化结合,来使民族文化进入到公共管理中。要完成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思想理念文化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明确公共管理的理念思想前提下,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出和公共管理理念思想相一致的文化观点来表达,用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表达公共管理思想观点。另外,民族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相关理念文化可以用民族语言来表达,也是两者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制度规定。为了推进公共管理,必然要形成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制度,如制定各种公共建筑或者公共设施的管理规定等,这些制度规定是公共管理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大众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路径,因此可以把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作为和民族文化结合的主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把民族文化中一些乡规民俗或者是一些制度规则引用到特定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中,如对于清真寺的管理可以参照回族的伊斯兰教义和回族习俗来进行制度规定,而对于不同公共场合下着装可以按照民族习俗来进行,如在民族体育活动中让参与者衣第5期贵州民族研究[月刊]205月版着民族特色的体育服饰等,都是对民族文化的结合。另外对于相关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以民族语言来表述同样也是民族文化结合的重要表现方式。
(三)实践行动。公共管理的管理服务目标实现要最终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而公共管理人员的实践行为也是大众感知和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推进城镇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结合,还可以把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实践活动作为民族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种实践行为结合,主要体现在语言、行动、工具等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公共管理人员可以采用民族民众熟悉的语言方式,或者是用民族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来解释公共管理内容;其次是行动方面,公共管理人员在采取管理服务行为时,需要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民族文化礼仪,在民族文化禁忌范围内实施管理服务,如有的民族忌讳触摸头顶,而有的民族忌讳跨越火塘,也有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为礼,另外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或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在对相关民族采取管理服务行为时,必须要尊重民族民众的文化禁忌;最后是实施公共管理的工具方面也要注意避免触犯民族文化禁忌,且要注意民族审美。
(四)服务内容。公共管理是为民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是大众直接认知和感受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而大众对于公共管理的管理或服务评价也直接来源于管理服务内容,是大众生成公共管理服务体验的主要方面。因此公共管理服务内容更是结合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从民族文化内容出发,结合民族文化内容选项,确定需要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其次,可以基于公共管理内容选择对应的民族文化内容,以两者的相互对照实现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结合;最后,可以基于公共管理需要,以民族文化方式来表现公共管理内容,以形式和内容结合来实现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目的。
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完全不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公共管理贴合城镇中民族民众感受和需求的目标。
(一)和谐原则。公共管理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和谐社会是政府治理的目标,因此公共管理中的民族文化结合必然要以和谐为导向和原则。对于这个和谐原则的实施,可以从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内容、手段方面体现。首先,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上,选择和公共管理目的一致的结合方式,使得两者的结合方式更加和谐,以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表现公共管理内容,如用戏剧或音乐方式来来推广宣传社会保障或社会治安等公共管理内容等,可以使相关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选择适合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结合的内容,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适合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因此要使两者在内容结合上看起来和谐一致,就必须选择适合结合的民族文化,如对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内容可以选择民族文化中有关知识方面的民族文化内容,而对于公共场所方面的公共设施可以选择和民族文化中有关公共场所相关的知识经验;最后要选择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合适的手段方法,如隐喻法、直接套用民族文化形式等,要使相关手段方法和谐进行,就需要对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评估,不仅要合乎大众道德意识和大众审美观念,还需要相关方面顺乎民众的思想情感,如在对社会保障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上,要突出社会保障的价值意义,必须要使相关保障思想的宣传在民族社会的审美和意识接受范畴内。
(三)进步原则。公共管理的发展程度体现了社会进步水平,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结合目的是为了使城镇化的民族群体在公共管理中得到更为贴切的服务,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公共管理进步的表征。[3]但是从民族文化本身来说,其是在民族社会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文化体系,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具备和公共管理结合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的结合中,目的是为了彰显进步,因此不仅要在结合内容上彰显进步,同时也要在结合目的中体现这种进步意义。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与公共管理的结合,还需要选择具有进步意义的适合时代环境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结合不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步性。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文化内容,另外也可以对民族文化中具有进步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提炼,在进步的文化内容中选择适合公共管理结合的内容。对于这种结合还需要考虑到两者的结合意义,使两者的结合能够相映生辉,不仅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有利于彰显公共管理的进步意义。
虽然一直以来城镇社会中也有少数民族人口生活,但是相对于整个城市人口比例,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同时也由于公共管理的发展局限,关于民族人口在公共管理中的关照难以有太多进展。但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越来越多的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民族群体在不断壮大,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对于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况下,城镇公共管理层面必须要体现对民族群体的关照,使公共管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体现社会进步。而这种关照的实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使民族文化渗透到城镇公共管理中,在公共管理层面体现对城镇民族群体公共利益的切实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一成,陈恢军。西部地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5,(4)。
[2]许洪婷。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民俗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9)。
[3]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四
方言是因地域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一般所谓的方言,指的是地域方言.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地域,汉语在历史上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与此相应地,汉民族文化也包含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战争、割据所引起的`社会分裂,**和灾荒所引起的人民的迁徙,是形成方言的常见原因.
作者:廖贞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五
[摘要]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标准语言。
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而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探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慢慢拿出来讨论。1982年丁邦新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一文,首先将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拿出来讨论,在文中丁先生指出:“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1984年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中也谈到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他认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语言材料“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和鉴别方言的主要特征。1985年,李荣先生在《方言》(第二期)上发表《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中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同年他又在第三期《方言》上发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再次谈到这个问题。1988年罗杰瑞在《汉语概说》中用十条标准将汉语方言分为三大区,这十条条标准涉及语音、词汇两方面,其中语音标准有两个,八个属于词汇方面的标准。八后年李如龙在《龙岩师专学报》上发表《语音的变化是区分汉语方言的重要标准》,在此文中,李如龙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系统性很强,语音标准当然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准。但是,如果局限性于声韵调的一些特点,……,因此就难免有粗疏之感。”最后他指出“在为汉语方言分区时,多考虑语音变化的标准,不但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有必要的理论根据。”而王福堂在1998年《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中在谈到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问题时认为:“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的问题,主要是两方言语音特点的异同问题。”同时还指出“语方言并不依靠这种词汇差异作为分区的依据”。可见,他主张汉语分区应当从语音的差异上进行划分。1997年《学术研究》上刊登了高然的《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再认识》,在本文中高然认为“从语言实际出发是分区的基础”,“划分方言区域,不是划分行政区域,应从语言自身特点去考虑才能得出较合理的结论”,“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分区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他还提出“从大到几个大方言,小到某个方言岛,要想正确判断其方言归属,不参考其历史人文背景是不行的”。
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2002年,李蓝在《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一文中通过比较都导源于无秦时期反语的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得出晋语应当划成全国一级大方言区,客赣则就合并的结论,在文中他认为“不宜过于强调某一条件在分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宜过于强调条件同分区必同”,他还认为“从全国汉语方言分布的大格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方言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分区条件,在实际进行方言分区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但文中并没有谈到怎样才是合适的条件。也在2002年,詹伯慧先生《方言分区再认识》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他本人在1984年提出来的“从方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观点。同时还指出方言分区的目的不是为分区而分区,“而是要通过方言分区显示不同类型的方言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及其通行范围,使方言工作者在方言的调查研究中遇到任何一种方言时,稍作了解便可以心中有数,在已有的方言区中找到‘对号入座’的位置”,所以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必然是在全面剖析比较方言的特征基础上归纳出的语言特征。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认为“方言区划分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应重视”,刘新中、杨蔚、崔淑慧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中也持此观点,“分区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特征,即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评议的整体诸要素出发来综合考虑”。李小凡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则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汉语方言分区,当然要遵循事物分类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方言区的划分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并把汉语方言的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件相关而并不等同的工作”,这就是“首先是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划分出几类特征鲜明的方言区;划类完成后,再从个体出发,将方言一一归入既定的方言区中”,文中最后还指出在划类标准的选择中应选择处于语言结构中更深层次的为标准,在词汇(词汇、发音)、音系(语音、音位)、语法(形态、句法)这三类标准六项因素中最深层的是句法,“不过,就汉语而言,目前对方言句法的研究水平显然还不足以提出有效的划类标准,汉语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可以用来划类的抽象程度最高的结构特征就是音位了。”同时还认为假如要挑出一项音韵特征给汉语方言分类,“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恐怕只能是古全浊声母在今方言中的映射,尽管这条标准并不是完善无缺的,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最终选择”。有的学者提出要按照西方历史语言学关于语言分类的办法,取共同保留、共同创新和共同脱轨来对汉语方言进行划分,但张光宇在《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一文则认为用这种方法来划分汉语方言“其结果必难如愿”。在2006年孟万春在《从语言的三个平面看汉语方言分区――兼谈延长方言的归属问题》一文又提出了从三个平面的角度给汉语方言分区,但实际上与李如龙先生的标准并无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丁邦新。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清华学报,1982,(14)。
[2]高然。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再认识。学术研究,1997,(1)。
[3]郭必之。方言地理和方言分区可以接合吗。读项梦冰、曹晖。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
[4]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方言,2002,(1)。
[5]李如龙。语音的变化是区分汉语方言的重要标准。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2)。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六
丰富学校的社团活动,加强同学的文学修养,促进不同专业同学的交流,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我们灏瀚文学社在学院迎来新一届学生之际,希望为社团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社团发展的动力的.同时,通过招新活动,增强我们灏瀚文学社在学院的影响力。
具有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学籍的在校全日制学生。
1.通过贴海报,广播站广播的形式向同学们提供我们灏瀚文学社的招新报名时间、地点。
2.在招新地点,我们将安排团内人员现场介绍和指导同学报名,同时也会利用展板来宣传我们社团。
3.招新活动在学校指定地点开展的方式(社团在自己指定位置设置招新点,填表报名招会员)。
在社团会后拟定本社员的招新方案,确定招新现场人员及招新工作安排。
尽快做出招新海报。
1.现场咨询由社团干部负责。
2.招新结束后由社团干部收拾场地。
3.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1.招新活动负责人:社长,副社长,助理等人需要统筹规划全局人员安排,保证活动圆满顺利进行。
2.社长负责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负责会场布置,合理分配人力财力,以最小的`开支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3.指定专人负责活动前海报的制作和宣传,联系活动中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及招新所需的道具,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及活动中照片的采集。
5.其他各部门按照具体情况分配工作,协助活动的顺利进行。
6.人员具体安排如下:社长在10月18号之前买好各项用品,做好横幅和复印好宣传单。灏瀚09级全体人员10月18号到招新地点准备好各项用具。10月18日(星期一)社团负责人在14:30到14:50把椅搬到指定位置,并挂好横幅弄好各项装饰工作。15:30开始招新,在招新过程中,由各参与人员发宣传单,各负责人在台前招新,其他人协助工作。当天招新结束后,有正副社长整理资料,其他工作按原路还回。17号与18号的工作也以上安排进行。
1.展板一张,稿纸一本。
2.桌凳三副,音箱一套。
3.宣传单若干,海报若干。
4.注册登记表、文件夹三到四个。
学校统一组织策划,社团积极参与的活动,得到了校团的支持。相信我们有能力办好招新工作,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预祝招新工作取得成功。
宣传单复印:50份每份元共元。
横幅:6米每米元共元。
记号笔:2支每支元共元。
水笔:10支每支元共元。
红纸:7张每张元共元。
卡纸:3张每张元共元。
墨汁:1瓶每瓶元共元。
毛笔:2支每支元共元。
总计:元。
备注:xx文学社招新策划书暂定到此,具体活动时间、地点及人员由学校统一安排。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七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很快,尤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科学方法日益深入各个领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正确认识事物的有力工具.本文仅就系统方法如何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加以运用方面,做些概要的论述,以期进一步使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张明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锦州市委党校刊名:办公室业务英文刊名:officepractice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方言研究与民族文化: 语言学家的方言心得体会(实用18篇)篇十八
济南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也叫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在鲁西的.中部方言中有代表性,是山东快书和吕剧的艺术语言基础.本文在学习、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济南的老住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整理,对济南方言的语音、语法,尤其在词汇、词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考察,并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济南方言词法的研究更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对济南方言感兴趣的朋友“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济南方言.
作者:罗磊作者单位: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刊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2)分类号:h1关键词:济南方言普通话词缀后缀动词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