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模板7篇)

时间:2024-09-23 作者:紫薇儿

通过安全标语的宣传,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创新和独特的安全标语会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标语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一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

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

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

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

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

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师: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美景的?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好,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生:“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生: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师:对,除此以外,苏轼游赤壁时还联想到什么了?

生: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

生:联想到周瑜和曹操。

师:是的,赤壁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拥有久远的人文景观。而更重要的是,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赋,看看他究竟经历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洗礼。

(一)整体感知

师:下面,我给大家3分钟自由朗读的时间,要求大家能够读准字音、质疑字词、在书本上把疑难的地方圈点勾划出来。

(学生在座位上自由朗读。)

师:好了,不少同学都开声、自由地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诵一遍课文,要求大家能够进一步明确朗诵的节奏,并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初步感知文意,把握后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播放古乐《云水吟·赤壁怀古》,教师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安静聆听,沉醉其中,朗诵结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美文《后赤壁赋》。

(二)理解课文

生:前赋的景色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在后赋中的第一段写到的景色是?

生:“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师:大家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两次游赤壁的时间不同。前赋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后赋是“是岁十月之望”。

生:开始是高兴的。

生:可以用“乐”字来概括。

师:然后呢?

生:听到洞箫的声音很悲凉,客人就悲叹起来。

师:对,中间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总结。是否一直就“悲”了呢?

生:不是,之后苏子安慰客人,客人就开怀了。最后还是以“乐”结束游历。

师:从第一段中归纳一下,诗人与客的心情,可以用其中哪个字来概括呢?

生:可以用“顾而乐之”的“乐”字。

师:通过主、客、妇三者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生沉思。

师引导: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写赤壁,而是写了游赤壁的准备,这里包括了什么呢?

生:有客,有酒,有肴。

师:对,重游赤壁之“乐”就在于“有客、有酒、有肴”,还有“如此良夜”,使苏子与客再游赤壁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二段,我们班的同学向我推荐了一位朗诵不错的同学,我们请她来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在这一段中,让你感兴趣,或者比较喜欢的句子有哪些?也可以找哪些让你感到迷惑的句子,一会我们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谈谈。

(学生朗诵第二段。其他学生听读并勾画文中的句子。)

师:大家觉得xxx同学读得怎样?

生:很好!(学生鼓掌)

师:谢谢xxx同学的精彩朗读。她读得很流畅,而且感情充沛,假如能够适当放慢一下语速,把节奏把握得再准确一点就非常好了。下面我们请一组同学分别谈谈在这一段里,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谈谈我比较欣赏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你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呢?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充分地表现了赤壁壮美的景色。

师:他运用了“壮美”这个词来形容赤壁,非常好!

生2:我也谈谈我欣赏的句子是“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师:你能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吗?

生2:我觉得这个句子也同样表现了赤壁的美景,山高通过回声,风起而水动,表现了赤壁给予人一种“清新”之感。

师:这位同学用了“清新”一词来形容登上赤壁给诗人的感觉,大家觉得呢?我们暂且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生4:我也同意以上一位同学的看法,我也觉得读到这里感到很疑惑。

生5:我也是觉得诗人在登上赤壁后,感情的变化让我比较疑惑。

(学生看书,安静思考,没有同学发言。)

学生:省略句。

学生:是宾语前置句。

生:状语后置句。

师:对了!“复游于赤壁之下”与“游于赤壁之下”是相同的句式,请大家做好笔记,课后归纳。

师: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生: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

师:我想请个同学来谈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我们可以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

生:诗人登上了赤壁。“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生:不是,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生:不可能。这是虚写。

师:那么大家觉得赤壁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险峻。

师:从哪可以看得出来呢?

生:“盖二客不能从焉”。

师:诗人没有因为赤壁的陡峭险峻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相反,在二客都放弃不再攀爬的时候,他还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登上赤壁的险峰峭岭,放声呐喊,草木也随之震动,山谷也为之应和,风起水涌,确实是赤壁之颠的忘情抒怀。

生:应该也会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生1:因为诗人觉得孤独,同游的客人都不能登上赤壁,所以由此转悲。

生2:我觉得诗人登上赤壁那么险峭的地方,又那么阴森恐怖,还是自己一个人,站久了也不愿再留了。

生3:因为诗人觉得几个月的变化,使赤壁的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由此也联想到自己被贬黄州的辛酸,所以在此情此景,他更感悲恐。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确实当我们结合苏轼登赤壁的过程,看见的景象,结合他个人的坎坷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从登山时的乐,到勇往直前,随之而产生的悲从中来,恐怖的氛围更让他联想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险恶多变,所以不愿久留,不如回到船上,任意飘荡,更自由惬意。

师: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

生:没有结束。

师:真的吗?再想想。

生笑:结束了。

师:真的结束了?那你们觉得第三段写得是什么呢?

(教师多媒体投影: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何深层的寓意呢?)

生,默然,不回答。师提问个别学生。

师:你觉得呢?

生1:我觉得赤壁之行还没有结束,第三段写的是游完赤壁后,诗人梦见了一个道士化鹤。

生2:我觉得赤壁之行已经结束了。第三段是写游赤壁后,诗人在梦中遇见一个道士化成了鹤,与游赤壁不相关了。

师:好了,这里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在看看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生默读第二段最后一句,笑。)

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

生:结束了!因为诗人从登山到下山上船,然后离开了赤壁。

师:对了!但,怎么解释他还要写与赤壁之行无关的第三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第三段。)

师:谁来说说,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生:不是。我觉得,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游赤壁之感,正是因为他与杨道士游了赤壁,才有遇见一个道士,诗人问他姓名,道士没有回答并化作了鹤的梦境。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相当高见啊!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随后化鹤等等,都和生活中的经历有点相似。

师:大家觉得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寓意吗?

(学生沉默,看书,思考。)

师引导:我们不妨从“鹤”和“道士”作为切入口来思考一下,这两者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鹤在我国传统意象里,是怎样的?

生:鹤,是有仙气的。

生:道士是练仙的!

师:“练仙”,实际上就是想……?可否结合《赤壁赋》中的一句来说说呢?

生:超脱尘世!(全班一起背诵)“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好!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感悟提升

(教师多媒体投影,并小结。)

师:后赋是苏轼黄州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体验,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阐释,都蕴涵在形象的叙述描写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当处在高高的峰巅他知道悲哀和恐惧。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

五、最是风流苏东坡

师: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后赤壁赋》一定会对处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想请大家看看以下这首以《东坡》为题的诗歌,这首诗歌也正好能够总结黄州时期苏轼的真实想法。

(教师多媒体投影:《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生:这首诗歌反映了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生:这首诗表现了身处黄州,身陷逆境的苏轼依然悠然自得,乐观潇洒地生活。

师:同学们都概述得很好。有一位名人他是这样概述黄州时期的苏轼。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多媒体投影: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教师朗读这段话,学生静听,领悟。)

师:确实,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赤壁用它美好的山水风光,深远的人文景观让苏轼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他由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转入了寄情山水的永恒之情,归于物我两忘的空无之中,完成了一次历史永载的文化突围。在这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中,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让我们穿越失控,认识、理解苏轼,不仅记住他的诗文,更记住他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二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赤壁赋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生: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

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学生讨论状)

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对。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展示问题七: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众鼓掌)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师: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师:这位同学确实善于思考!谁来解决这个疑问?

生: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师: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齐读。

师: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三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课时:第一课时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学生:没有!

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

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

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

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齐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朔

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

学生:初一

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

学生:……

教师:晦

反思: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四

案例背景:一天中午,我正在教室清理电视机柜,突然一条蛇从柜底游出。“哇!蛇!”我不由得一声惊叫,打破了教室的安静。学生一下子涌到我跟前,议论纷纷……笔者发现学生兴趣浓厚,于是决定上一堂临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小小报告会

1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看到了)

2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看到了蛇。

生2:我看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情,尤其闵森同学夹蛇时手还在颤抖。

生:我看到张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听到了)

4学生稍加思考,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甲:我听到同学说,这蛇真可怕。

生乙:我听到同学说,这事十分稀奇,蛇居然跑进了教室。

生丙:我听到了同学急促的呼吸、女生的尖叫。

生丁:我听到老师您说,总不能让这位“客人”一直呆在教室里。

同学们,从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了什么?(教师板书:想到了)

6学生准备了好一会儿,才举手发言。

生a:从老师表情中,我想老师可能在想:哪个同学能解老师的围,不然老师就难看死了。

生b:从女生的叫声中,我想她们也许会想:男同胞,怎么一下子都成了胆小鬼?还是什么男子汉大丈夫!

生:从蛇的表现看,它或许在想:谁敢侵犯老夫,我决不客气!

7(教师追问)蛇怎么会进教室呢?

8学生思维活跃,发言一个接一个。

生a:也许蛇晚上外出迷路了。

生b:也许我们的歌声吸引了它。

生:也许它饿了,想讨点饭吃。

反思:习作指导的第一步是拓展学生的思路,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为“有米之炊”而非“无米之炊”。因此作指导的精力、时间的安排应放在打开学生思路上。上述教学环节无论是让学生报告“看到了”“听到了”,还是“想到了”,都紧紧围绕这一点,从而打开了学生思路,为作提供了素材和契机。

二、小小比赛会

师:同学们刚才“报告”得很精彩,那么我们能否用上好词佳句、各种修辞把这些说具体呢?比一比,谁说得好!

师:先说说蛇。

生:长长的、细细的,黑白相间,蜷缩着身子,不时地张开血红大口,样子挺吓人。

生:蛇在教室里“旅游”……

师:再说说同学。

生:大气不敢喘,屏息凝视,胆小如鼠。

生:女生溜回了座位。

生:我是一名堂堂男子汉,难道能打退堂鼓?

师:谁说说老师。

生: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很沉着。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和想象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事实上一定数量的学生作内容不够具体,不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述教学环节,既是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怎么写”,也可以说是如何写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避免习作内容空洞。

三、小小演说会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十分钟左右准备一下,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地说一说。

2同学们经过自己构思,编拟提纲,然后小组中练说。

学生推荐发言。(学生评价并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反思:学生的习作语言往往会杂乱无,让人理不清头绪,把握不住其内容。上述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构思,编拟提纲,小组练说,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口述。而引导学生先说后写,帮助理清层次,无疑也为其写好作架设了成功的桥梁。

四、小小命题会

1师:下面就请同学用笔记下刚才发生的一切。写前,老师想提个问题:你能给这篇作起个好题目吗?想好了写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交流。

反思: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上述教学环节围绕蛇引发的这事,把习作的命题权交给学生,习作题目丰富多彩,富有创新。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学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五、小小练笔会

1师:同学们,今天发生在教室的那事真是惊心动魄,我们能否用笔把这一切记录下呢?写得特别好的老师推荐到《宜兴日报》发表。

2接着学生习作,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六、小小展览会

教师将学生上交的作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并在中央写上“习作展览”。细看作真是五彩缤纷,叫人拍案叫绝,人物形象充满个性,遣词造句贴切传神,习作题目令人耳目一新,主题思想百花齐放。

反思:学习活动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得到认可和赞赏。上述教学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让学生享受到了习作成功的乐趣。作为一名语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动性至关重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就地取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体验,让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习作这一泓清活的水便有了永不枯竭的泉。而此次即兴作,正是抓住了契机,让学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那一情形,是学生自我感受的最本真的自由倾吐,是学生心灵的放飞,是生活的写真。愿生活中多一些五彩缤纷的真实,愿习作中多一些学生的真实独白、心灵的倾情对话。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怕作,会写作,爱写作。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城中校区语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宜兴市小学语学科带头人。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五

下面开始上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苏轼笔下的这首词。

(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学生1: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好的,你是从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方面来说的。谁再来说说?

学生2: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屡遭贬谪(zhe),最严重的的一次“乌台诗案”差点儿让他小命不保,好在最后大难不死。

师:回答的非常好,你是从诗人的生平经历方面介绍的。你的介绍也正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过不够详细,老师来做一下补充。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词人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时期所作。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也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体现。

下面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全词。

(二)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著名的歌妓,调子因此而得名。题目“赤壁怀古”则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三)上片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词,着重分析上片,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其中所展示的画面,并思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用一个精确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学生朗读

(教师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师:好了,大家读完了,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概括景色特点的?

生一:雄浑壮阔

生二:气势恢宏

生三:撼人心魄

师:大家概括的都非常棒。我们虽然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赤壁的景观,但却能感受到它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片中那些词用的别有韵味儿呢?下面就请和你的同桌一起品读上片,讨论得出答案。

好了,下面请来回答

生一:我们认为“淘”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教师板书:淘)

生二:我们认为“穿”字用的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山崖的陡峭。

(教师板书:穿)

师:嗯,“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态势。谁还有想法?

生三:我们认为“卷”字用的好,写出了浪花的汹涌。

(教师板书:卷)

师:概括的很好,老师由此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当中也有一个“卷”字,(学生齐应和)“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也同样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是有声有色。

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跟随老师感受这雄浑壮阔的景观。

老师朗读上片

好了,上片的景色就到此描绘完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下片,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下片

首先,老师找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下片,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下片描绘的主人公,并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读的不错,不过在情感上稍微欠缺一点味道,我们在理解完下片的内容之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那么大家告诉老师下片的主人公是(学生应和:周瑜)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并按照先后顺序找出来。

1、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这是从(学生应和:称呼方面)来说的。公瑾是周瑜的字,我们要知道,古人称呼字而不是直呼名讳,则表示的是一种亲切和尊敬的态度。而这里正是体现苏轼对周瑜的尊敬。

我们来想一想,苏轼忆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十年前的生活细节,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如果按原本的那个“出”字来写,小乔则已变成了老乔,便已不够美了,而周瑜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是可以虚构的。

3、“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从周瑜的(外貌方面)写的,(教师板书)

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他束装儒雅,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与从容。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教师板书),是从他的(作战能力方面)进行介绍的。打仗却还在谈笑,对于作战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然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的从容与沉着。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面对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自是有个比较。(教师板书:对比自己)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才华横溢的,却也是屡遭不幸的。(教师板书)

他47岁时身心疲惫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小镇,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由此产生一种壮志难酬之感,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学生应和,教师板书)。他的心中难免有一种惆怅与失意,但作者并没有被困住,而是把它消解在酒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应和,教师板书)。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难免有一种苍凉之感,但是作者毕竟是旷达之人。“人生如梦”,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是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而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苏轼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四)结语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首词哪里体现豪放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着重分析和鉴赏豪放词的具体妙处。

本课教学设计下载地址见:/news/

曹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六

生:不太清楚。

师:每年的4月23日被列为世界读书日,大家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吗?

生:跟莎士比亚有关。

师:你的反应倒快。确实跟莎士比亚有关,16的4月23日,有两位大文豪在这一天去世,一位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他写了一本著名的小说,叫做《堂吉诃德》,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做莎士比亚。请同学们翻开学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昨天同学们的预习作业。

师ppt显示答案,学生更正。

1.作者介绍。

《威尼斯商人》体裁是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__________。其代表作有: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剧(悲喜剧)有_______________。被马克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威尼斯商人_________(人名)为了帮助好友__________(人名)成婚,向犹太人高利贷者__________(人名)借了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的契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人名)不能如期还款,而_______(人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一定要对方履行合约。最后在法庭上,由__________(人名)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解决了这场冲突。

3.人物关系图(请用思维导图梳理以下人物的关系:夏洛克、鲍西亚、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尼莉莎、罗伦佐、杰西卡)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文章。带着这样一个问题:

读完文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操作方式呢,跟平时有点不一样。先看老师示范:

比如,老师读到下面文段时,对鲍西亚产生了兴趣。

尊翰到时,鄙人抱疾方剧;适有一青年博士鲍尔萨泽君自罗马来此,致其慰问,因与详讨犹太人与安东尼奥一案,遍稽群籍,折衷是非,遂恳其为鄙人庖代,以应殿下之召。

批注:“详讨、遍稽群籍”可以看出鲍西亚为了这个案子做了许多准备,对于案子胸有成竹;“庖代”说明是鲍西亚主动承担起律师的角色,想为丈夫的朋友解决困境。可见其重视友情。

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把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细节标记出来,进行批注。这种读书方法,叫做“边读边思边注”。

为了待会交流的方便,我们这样分工:第一大组分析安东尼奥,第二组分析夏洛克,第三大组分析鲍西亚。好,开始看书。

学生阅读,进行批注。

师:好,第一大组,谁来说说安东尼奥?

小凤:我觉得,安东尼奥是一个特别柔弱的人。

师:柔弱?

小凤:不对不对,是软弱。

师:继续分析。

小凤:请同学们看安东尼奥第一次说话的地方,这里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只有用默忍迎受他的愤怒,安心等待着他的残暴的处置。这里用了默忍、安心等待,可以体现安东尼奥面对别人想要杀死他的时候,不懂得反抗,内心软弱。

师:你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一点即通。明明知道夏洛克的“残暴”,却怎样的态度?默忍、安心等待,这不是软弱是什么。实在无力反抗,骂几句也可以啊。

生笑。

师:还有吗?

小凤:还有下文说“双双快快地受死”,也可以看出他的软弱。

师:文章好像不是一处说到了死,对吧?

生赞同。

小凤:他还特别的重情义。

师:怎么说?

小凤:在安东尼奥即将被割肉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师:你的这个句子比较长,能不抓住重点词汇,哪些个字最能体现他的重情义?

小凤:我只要你活。

师:很好。临死之前想的不是自己,还想着让朋友不要悲伤,只要朋友活着。这是何等重情重义呀。你的发言切中要点,难怪语文考试很高分。坐下。

还有别的同学补充吗?

生沉默。

师:不会吧,就一个人,还有勇士站起来吗?

海峰:我来。我找的也是第一个句子:我只有用默忍迎受他的愤怒,安心等待他的残暴处置。安东尼奥面对夏洛克的残暴处置,态度是“安心忍受”,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他的宽容。

生:没有。

海峰:懂。

师:刚刚两位同学,都很有思想。接下来,我们分析夏洛克。谁来发言?

荣华:夏洛克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

师:怎么说?

荣华:他对公爵说:如果不准许我的请求,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特权。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想着办法要让安东尼奥死。

师:很不错,阴险狡诈的小人,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还有吗?

婷婷:夏洛克是一个非常狠毒的人。他要朝人家靠近心口的位子割肉。

婷婷:而且,他还准备了天平。

师:早有预谋。你还有补充吗?

婷婷:他还说即使一块钱分成六块,他也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那么爱钱的人,连钱都不要,而就是想要安东尼奥死,看出他的狠毒。

师:你刚刚说,他那么爱钱,你怎么知道他爱钱?

婷婷:他女儿私奔之后他骂她,可以看出来他很在乎钱。

师:怎么骂的?

婷婷:我宁愿她嫁给强盗,也不愿意她嫁给基督徒。

师:这里只能看出他憎恨基督徒,他们之间有种族矛盾。怎么看出他爱钱呢?

婷婷:文章最后一段,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可以看出来。

师:对了,把钱看得跟命一样重要,叫做什么?

生:视钱如命。

师:关于夏洛克,还有补充吗?

境城:夏洛克之前一块钱变成六块钱不要,最后要没收他家产了,他又要。他是个无赖。

师:这里不可以说无赖。以前不要,是因为什么,同学们想想?

生:恨安东尼奥恨到了极点。

师:对的,以前不要是因为安东尼奥,现在要是因为人家要没收他的全部财产,请注意,是“全部”。夏洛克就算不报仇,不打官司,也不想失去全部财产,这其实还是体现了他的爱钱。在钱面前,仇恨还是次要的。世界上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夏洛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加0.5分。

现在我们分析鲍西亚,谁来?

晓妍:鲍西亚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说的慈悲就像甘霖的那一段文字看出。

师:确实。善良是她的品质之一。还有吗?

晓妍:鲍西亚说: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这里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说明她聪明。

师:怎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晓妍:为夏洛克下文想改变主意而不行,埋下了伏笔。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点都能发现。鲍西亚说的那些话其实都不是白说的。具体我们下节课再分析。下课。

本文作者:芒果happy(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赤壁赋省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把课文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苏轼怀古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生:赤壁。

师:词中的赤壁在哪?

师:是“火烧赤壁”那个赤壁吗?

生:不是。

师:苏轼写这首词时,却把这里当作了三国赤壁。这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虚设的,拟定的赤壁。

“怀古”是什么意思?

生:怀念古人。

师:怀念古人引起我们思想感情的波澜,我们会有种种感触,这就叫做“怀古之幽情”。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生:不行。

师:要读得很沉稳。结尾的语调不能高上去,应该低下来。“大”字开口要大,先声夺人,要有气势。

(教师范读)

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大江”字能不能改为“长江”?

生:没有气势。

师:这个“大”字我们读出了什么?

生:就是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大家在读的时候,把“去”字的声音拖长了,为什么这样读?

生:长江奔腾不息。

生:苏轼有一种感慨。

师:苏轼之前的“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都能想到谁?

生:曹操。

师:苏轼《赤壁赋》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

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师:曹操一世英雄,算得上是风流人物。还有谁?

生:秦始皇。

师:还记得《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几句吗?

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算得上是风流人物。还有谁?

生:屈原。

师:背一句屈原的诗句。

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师:屈原关心人民疾苦,算得上是风流人物。还有谁?

生:李白。

师:背一句李白的诗句。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永远是那么自信,算得上是风流人物。还有谁?

生:唐太宗。

师:他有一句论述君民关系的名言——

生:“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算得上是风流人物。还有谁?

生:杜甫。

师:背一句杜甫的诗句。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杜甫忧国忧民,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诸葛亮忠心耿耿,算得上是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多少“风流人物”,这些风流人物,如今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同学们再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这种感慨。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观蜘蛛侠有感(优质8篇)

    导游词是在旅游景点内部的不同位置或者不同景点之间进行衔接的桥梁,它能够保证游客的信息连贯性。导游词的写作要避免过于枯燥和冗长,要以简短扼要的语言精准地介绍景点的

    2023年应聘求职自我介绍会计(大全8篇)

    公益是指在自愿的基础上为社会、他人或环境做出无私奉献的行为。总结时可以回顾公益项目的历程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挑战和突破。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公益总结范文,

    英语成绩差的检讨书(优秀8篇)

    信任合作,打造成功。激发创新,追求卓越。"激情创新,助力前行"。英语成绩差的检讨书篇一亲爱的老师:您好!高三下学期的学习也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了,我们的第一轮复习

    2023年养成良好的行为演讲稿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国旗下讲话稿(大全8篇)

    小学生演讲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看完下面这篇演讲稿,相信你会意识到小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演讲稿

    学生写保证书给班主任(通用8篇)

    征文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向广大读者公开征集文章的活动。写好征文作品首先要注意主题的把握,确保与比赛要求相符。一起来看一看以下征文范文的亮点和特色,看看自己是否也

    最新飘读后感高中(实用10篇)

    决议是对于未来的预见和规划,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针对重要决议的制定,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准备,确保决策的明晰和有效。希望以下决议范文可以引起

    2023年感悟生活幸福的句子(实用10篇)

    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照时,写一份答谢词是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在写答谢词时,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词,用实事求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下面是一些优秀的

    2023年企业实践心得体会(实用12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我们可以回顾整个实习过程,总结实习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训。下面是几篇实习心得的范文,这些范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最新幼儿园圣诞节活动宣传文案句子 早教圣诞节活动宣传文案(实用8篇)

    美感和艺术性并存,给人一种审美享受的感觉。下面是一些触动心灵的伤感文案,忍不住流泪了。幼儿园圣诞节活动宣传文案句子篇一1、圣诞节的快乐是因为有你在我身边,以后的

    消防安全演讲稿三分钟 校园安全三分钟演讲稿(优秀9篇)

    演讲技巧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演讲场合和目的来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接下来是一些慈善公益项目的发言稿,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爱和奉献的力量,影响他人并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