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八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要使其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对祖国的认同表现为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国家是祖国的现实表现形式,人们借由国家这一政权形式才能真真切切感知到祖国,并借此抒发对祖国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都要强化自身的国民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同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敌对势力做斗争。对祖国高度认同其最核心的要求是爱国。祖国不仅指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个人对自身国家归属的情感,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主流政治观念。
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它是一个由多民族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本身的理解和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血缘上相互吸纳,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自身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首先,是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所构成的,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并非矛盾,而是一致的。承认各自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只有具备了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才能促进各民族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次,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我们既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再次,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要尊重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最大的优势也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取得重大胜利的坚强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通过顶层设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各族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我们要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再次,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切实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只有让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现实关照的实践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趋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向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内涵,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树立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是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历史,也是强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四
根据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活动要求,本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指定的学习材料,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第七次座谈会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对照检视,现对照检视如下。
一、检视问题情况
(一)对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不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树得牢不牢、“三个离不开”思想牢不牢、民族团结意识强不强等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悟不够深入,没有学深、学透,理想信念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五官”树立的不够牢固,有时因为日常工作繁忙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改造,政治理论学习内在动力需要加强,存在抓思想不如抓工作具体、抓修养不如抓行动直接的主观认识,没有把强化理想信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中,通常是忙于业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学习思考问题少。
二是政治站位有待提高,本人能够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站稳政治立场,但用更高标准来衡量,政治站位仍需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比如,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且身处基层一线,讲政治太空太远,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行,只顾埋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问题突出。
(二)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怎么样,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做得怎么样,为身边群众做了什么实事好事,还有哪些差距。、
虽然本人一直坚持严格自律,不忘初心,但对照检查还有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
一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差距。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和新需求,没有紧跟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紧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期待,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上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主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还不高。主要是平时过多忙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对下基层了解实情、调查研究缺少主动自觉。在工作中,没有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身边,与群众平等对话,近距离聆听群众呼声,更多的是被安排下基层、被安排搞调研。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学习党章上深思细研不够,遵守党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己在学习党章上认识不到位,经常是用到了才突击学,不用了就束之高阁,并且还肤浅地认为学党章是新党员的事,自己是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学不学都无所谓,因而对党章基本内容的掌握一知半解、一鳞半爪。在遵守党章上,简单地把党员义务简化为交一下党费即可,对履行党员八项业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党章和遵守党章相互隔裂,产生了“学归学,做归做”的现象,导致在践行入党誓言上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二、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认识不够,在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本领上有所欠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但是自己对政治建设的认识上站位不高,单纯地认为提高政治本领是对中高级干部的要求,讲政治是务虚的,谈政治是唱高调,自己只是一名基层业务干部,因而政治能力强弱关系不大。因此缘故,导致在抓工作中习惯单打一,不能把政治与业务很好地融合起来;导致观人察事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见微知著,不能从政治上辨别是非;导致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上仍有差距,在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不够严格,在执行上级决定中不坚决不彻底。
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够,欠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忘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反观自己,在这方面不能说没有做,但至少是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到位。自己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老党员,担任领导职务也时间不短了,且经受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的多次洗礼,在思想政治方面应该没有太多太大的问题,因而产生了自负自满的心理,使得自我革命的精神减弱,不能经常性地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随之导致守纪律、守规矩、守底线的意识弱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发扬斗争精神和民主作风不够,贪图享乐的思想抬头等问题。
三、下步整改措施
(一)持之以恒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严格践行,做强化理论学习的表率。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和党章党规党纪,深入研究上级相关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详细个人学习计划,做到“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和一种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的能力,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领发展,争取将学习理论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实际本领。
(二)持之以恒强化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做坚定政治立场的表率。
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系和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时节,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始终保持端正的政治态度,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努力使自己在思想、作风、能力、廉政方面的水平有所提升。
(三)持之以恒强化宗旨意识,主动调研,深入基层群众,提高服务中心一线水平,做一心为民的表率。
牢固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意识,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多到基层走访,多了解第一手情况,掌握最基层信息,多向群众学习,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四)持之以恒强化廉政意识,时刻敲响警钟,“工作、生活”两面抓,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主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管住自己、把住小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轨、不越界,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培养清廉理念,做到廉洁自律,让廉洁从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本色。
以上对照检查,问题查找还不到位,剖析分析还不透彻,整改办法还不具体,请同志们提出批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认领,努力修身正己,并保证在以后工作中认真整改,把各方面工作抓的更实,干的更牢。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切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广泛认可并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切实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工作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延续、凝聚整合和繁荣发展而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生活归属、心灵栖息和全面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百年变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力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要有足够的民族精神气节,这股精气神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自律且自信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且无可撼动的坚韧气质、不畏艰难且勇于挑战的坚毅品质,从而在各种处境尤其是面临挑战或逆境时,能够众志成城,坚守住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和道路方向,不屈不挠、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是行为的重要驱动,也是行为体持续前进的内在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自觉性、召唤性和能动性的内在力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具有持久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奋发有为、自强拼搏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方向的引力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要向前发展,还要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发展。这种好在最基础的意义上,就是要明晰正确的目标方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否则,没有正确方向的指引,没有主流价值的牵引,精神的定力难以明确、精神的动力难以长存,中华民族共同体会丧失进步的空间和能力。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充沛的道德价值规范,有助于人民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方向提供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繁荣提供持续的信念支撑和有效的价值统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充满自觉性、坚定性、凝聚力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精神是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永葆青春的活力所在。任何民族共同体要想在激烈的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而持续发展,近现代历经民族发展的诸多挫折而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务实探索、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结果,所彰显出来的正是各族人民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活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各族人民实践总结的各种精神内容和由此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合力所在。无论是定力、动力,还是引力、活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民族精神具有的合力或凝聚力价值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提供向心的情感归属,为各族人民的心灵栖息提供居所,形成引力,增强定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间关系提供紧密联结的情感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在此基础上,以团结一心、同心同德的方式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和智慧。由此而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既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可以推进内部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发展与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知行合一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工作。
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民族复兴,坚定民族精神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为坚定民族精神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一个民族的思想需要凝聚共识,否则就容易涣散和瓦解。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能够依托广泛的组织形态吸纳各领域、各地域、各行业、各阶层最优秀的成员,更能够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最广泛的利益需要和情感存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这一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实践总结和思想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民族,各地域的代代先民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深深地扎根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共同团结奋斗的经历,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可靠的精神寄托与心理归宿。
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充实民族精神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伟大实践的人民,集中各族人民群众在广泛实践中取得的丰富智慧,是充实并切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拥有更广泛群众精神基础的民族精神内容,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自觉践行,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要在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介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借助教育的力量滋养并推动民族精神的进步,建设与时俱进、充满动力和活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财富的核心内容构成,也是人民信仰、民族希望、国家力量的关键内容所在。其在历史文化、道德理想、情感尊严、思维习性和时代体验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和意义,持续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定力、动力、引力、活力以及合力。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具备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归属的共同体怀有明确的认知、强烈的信心以及捍卫的意愿,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才能更充实、存希望、有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斗前行。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六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七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地理条件与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关系;三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影响。早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已明确指出中国境内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各有差别,而唐代史学家杜佑在其所著《通典》一书中,便试图从地理条件的差别来说明“中华”与“夷狄”文明进程不同的原因,这一认识在当时(9世纪初)是最高明、最进步的见解。
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方面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适合于农耕,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明起源最早、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因而在长时期内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客观上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凝聚力;
另一方面是东、南滨海,北有沙漠,西和西南有高山阻隔,因而在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内向性(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第二章第二节)。这种自然的凝聚力和自然的内向性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得以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因素。
在中国广袤、富饶的大地上,诸多古代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交流中不断走向交融、融合,而这种民族交融、融合的趋势,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同时,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是和中国历史上政治大一统格局相一致的,即与秦汉、隋唐、元明清几个统一王朝的历史相结合,反映了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政治统一格局又巩固了民族交融、融合的成果。这种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格局的积极互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一个基本规律。
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由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是这一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民族风格。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刻苦耐劳”“酷爱自由”的民族,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其凝聚力越来越大,包容性越来越强,如“胡越一家”“蕃汉通好”“胡汉通婚”“华夷同风”“华夷一家”“满汉一体”“万邦述职,无隔华夷”“天下一家,与我同轨”等,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的存在及其作用:民族间有和好,也有冲突,但总的趋势是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而在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怒吼”,决心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彰显了内讲团结、外抗强敌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有尊重历史、重视史学、崇尚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有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有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
中华民族为此感到自豪!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倡导的“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有容乃大”等思想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倡导和践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在增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成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国家观和历史观的精辟概括。
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伟大贡献。这方面的事实可以举出很多。这里,我想引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几句话以明此意。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指出,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上的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这确实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值得自豪的巨大泉源,因为中国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以造福人类方面,很早就跻身于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了”。
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从根本上看,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不曾中断的古代文明而延续至今,并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造福于世界人民,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彰往而察来”,这是古代先贤的教导。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美好的未来:一是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二是中华民族秉持并努力践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种国际事务中,正在为并将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想范本八
按照《关于认真开好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组织)生活会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深入查摆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制定了整改措施,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报如下。
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1月7日进行了集中研讨,通过一次谈心谈话,还有一次大家访活动,学习了关于民族工作的政策法规,认真学习领会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一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学习,领悟不到位。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系列的书籍,自己并没有读完,也就缺乏深层的理解。
(二)由于自己是汉族,并且周围的少数民族人群比较少,所以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关心比较少,觉得少数民族与自己关系不大,例如,在推进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中,并没有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也不用关心这项工作。
二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对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一)我始终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去推动落实工作,但有时会片面认为只要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就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工作落实得不够严,不够实,例如,在推进部编版教材使用的教研活动中,自己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沉下心去做好教研工作,也没有真正明白部编版教材使用和国家政策的重要联系和意义所在。
(二)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时,觉得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其他工作与自己无关,存在“差不多”的应付心理。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双语教学工作的地方较少,所以忽视了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这一重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三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对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做好民族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一)主动维护的意识仍有欠缺。有时觉得周围少数民族不多,而且相处融洽,所以民族团结方面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乐观懈怠心理。
(二)站得还不高、看得还不远,片面存在关系不大的思想、差不多就行的想法,有时领导交给的工作存在应付的消极态度,觉得只要交上去就行,不看重质量。比如,作为班主任,提交少数民族学生到校上课情况时,自己只是看看学生来没来学校上课,并没有认真细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存在侥幸心理。
四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重大论断贯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及相关文件,但仅限于读一读,抄一抄的浅层学习,没有做到深刻理解。例如,每月的党员自学内容自己并没有做到深刻理解,只是抄完每月的自学笔记就算完成任务,存在应付的思想。在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重大论断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只局限在了对于文件的学习当中,没有想到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变得较为枯燥。
五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面对推进民族工作形势的新变化、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勇于创新,觉得改革只是上级领导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完成他们交给的任务就行,例如,在平时学校布置的任务中,自己只是按部就班的去做,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内。
六是对标对表,深刻反思作风顽疾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一)深入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但是在工作落实检查方面还存在问题。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布置的任务,没有积极的去完成,存在拖延的现象,学校验收时,才着急处理,质量大打折扣。
(二)有时会存在消极怠工的情绪,不愿意好好干工作,同一工作需要来回好几次才能完成好,效率比较低。就像这次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因为自己刚开始态度不够端正,出现了返工现象,给他人造成了麻烦,经过几次修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三)对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认识比较片面,在思想上只守着自己的工作,对民族工作考虑不深入。例如,在平时学校布置的相关工作中,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应付的情况,觉得学校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教师人数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政治站位有差距。理论学习不系统,在学用结合上有差距。理论学习还缺乏广度、深度,在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上下的功夫还不够,离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思想认识不深刻。开拓进取不积极,在责任担当上有差距。自认为一直以来对现在的岗位能够胜任,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放松了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三)缺乏责任担当。工作中的担当意识、担当能力与组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缺少直面问题的锐气、争创一流的决心,缺少排除万难的勇气、一干到底的韧劲。过推进民族工作,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想不出、悟不出更多、更管用的办法,提不出更好、更有效的建议,自己同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四)工作作风不扎实。大局意识不深化,在统筹兼顾上有差距。
(五)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不高。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方面,认识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准确。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讲政治作为最根本的和第一位的要求,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在大局中研究思考问题、谋划推动工作,时时主动看齐、处处精准对标,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是强化思想武装,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根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要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切实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工作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提高责任意识,坚决做到不上交、不躲闪、不回避,坚决克服“应该会”的侥幸心理,“差不多”的应付心理,“等一等”的拖延心理,在推进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责知责,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坚决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切实做到扛旗冲锋、抗压奋进。坚决狠抓责任落实,带头全面履职尽责,本着对组织、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切实保障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四)加强作风建设。今后工作中,我将自觉主动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民族团结大局,教育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对照检查,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