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教学篇一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学论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在研究新授课,复习课,还是综合课,考核课,室內课,还是室外课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新授课,一般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语言法、直观法等。又如复习课,可采用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体育教学资料是教学方法的直接性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资料、性质、特点、难易程度、前后的联系等进行选择。如对技术动作相对较复杂的动作,可先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然后逐歩过渡到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而对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独立,动作细节紧密的动作,就不宜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否则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所以,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本事、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水平、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心理状态出发。低年级学生的运动本事及体能状况相对较差,兴趣易发生多变,注意力不能坚持持久,思维以感性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在选择教法时,应以直观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为主,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初中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体育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本事及运动经历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体育学习也有了必须的主动性。
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直观法、语言法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本事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本事、运动经历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宜采用语言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独立获取运动技能、技巧的本事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教学方法的选择,仅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才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其作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自我亦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掌握示范的目的、示范的时机、位置与方向,并很好地和讲解相结合。那么,的直观教学法也不会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教学篇二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们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们创新
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们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们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们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们必须参与。要有学生们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们创新,从而使学生们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们解,让学生们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们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们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们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们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只有学生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们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们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们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们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们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们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们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们,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们。给学生们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教育教学篇三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也不断进行着改革。高中物理教学工作需要从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抽离,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物理学科更是高中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加强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工作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以便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一、分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老师创设的课堂问题情境不合理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就会立足于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情境是需要物理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物理知识。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物理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境显得十分花哨,物理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对课件形式的展示,而没有利用情境中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情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利用情境中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某物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曲线运动”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对小球落下和抛出去的轨迹进行了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在适当的实际提出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对小球两个过程的运动轨迹进行比较。
(二)物理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工作不可缺少。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能够让物理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的知识进行补充。然而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过程中,物理教师通常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以至于提问工作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例如:某校物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磁场”这一课程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列举生活中的磁现象,并让学生进行举例说明,然而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并没有针对答案进行分析,这也就不能够起到课堂提问的真正意义。
(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能够及时进行转变。在物理教师心理,教学任务才是最关键的。教师往往都是从教材出发,为学生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以便能够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弱。物理教学工作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二、解决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
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形式化的特点,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物理教师需要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并形成过渡,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同时,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例如:某物理教师在讲述“速度的变化”中,创设火车发动的情境。让学生想象火车加速的情境,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这是为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这样,就能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自身的物理素养,实现了情境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加强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还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互动。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就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充分激发内心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某高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电阻与电流的过程中,就通过设置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等方式,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三)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这就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下,需要物理教师对物理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有效优化,教师要对自己的作用有所明确,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某高中物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并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成绩,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教育教学篇四
班主任不仅仅应当有着除一般教师的素质之外的特定素质(包括班主任工作技巧)并且这种特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点则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认可。正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样,“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那里,“发展”首先意味着“自我发展”,即“自我培养”——我从来都认为,认为一个领域的人才首先是自我培养而不是别人培养的;从根本上说,仅有自我才能够培养自我。班主任当然也不例外。
在李镇西教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李教师写到:班主任坚持写随笔是“自我发展”或者说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说,结合班主任工作写教育随笔,是我成长的捷径。我不止一次听到一些教师对教育写作的怨言,我想,所有吧教育当做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的教育者都会认为,教育写作不可是有意义的,并且还是欢乐的。
而我当初之所以想写教育随笔,是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启发。最早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30多年如一日第坚持写教育随笔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随笔,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做“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融真挚的教育情感、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于一体,语言平易,娓娓道来,但又不乏文学的魅力。在读过一些即使硬着头皮读也实在读不懂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读到这样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真正的教育名著,我每每感慨不已:没有令人仰视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能够写呀!当然,我那时绝多没有想过将来也要写什么“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记录下自我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也试着写我的教育随笔了。
异常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异常是“思考”,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们不是常说“一个作家应当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吗”?那么,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当同时又是一个思想家者。而班主任的随笔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我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当一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记录)时,他已经进入教育科研的状态了,并且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我认为,这是一线教师结合自我的实践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方式。
教育研究,之所以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不一样,在于它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这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具体到班主任工作,师生水乳交融的亲密接触,心灵之间的息息相通,使得班主任的工作与研究完全合二为一,并且充满感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我认为,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最富个性化的研究,我们每个教师包括班主任都能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研究。“生活体验研究”,我能够通俗第理解成一边“生活”(实践)、一边“体验”(感受)、一边(思考)——把自我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对象,自我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而这种研究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做,不管你是否有”课题“,你每一天的工作,就是你的课题。
应当说,班主任坚持不懈写随笔,是需要毅力的。所以没有崇高的事业追求,是不能对日常工作如此热爱并且深入思考的。我经常想,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中小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四个字首先意味着一种没有理由不求回报甚至不求理解的神圣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也学他一辈子都站在最基层学校的教室里,每一天都和孩子们在一齐,但这不妨碍他以自我点点滴滴的奋斗精神推动这中国教育的提高,进而推动着中国的提高,无数位班主任用心血写成的教育随笔,便是构筑中国班主任学辉煌的金砖玉瓦!
班主任在随笔中成长,就是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攻克难题的艰辛中成长,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成长。“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对每一位有追求的班主任来说,这个课题能够从自我做成,从小处做起——比如,从写教育随笔开始。
教育教学篇五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我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明白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仅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我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我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我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当做到:学生能做的必须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必须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供给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我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欢乐。
总之,课堂应当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当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教育教学篇六
摘要:
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的现状,从体系理论研究、教学一体化、自评与他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四方面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了探讨,从发展性、全面性、动态性和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0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学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回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通过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采用一定的运行机制和标准作用于客体,然后收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面评价教学工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构系统[1-3]。
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者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形式进行,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1.1欠缺对体系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诸如体系架构、环节设置、实施部门、评价标准及反馈处理等均需要反复论证,认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都来源于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如果长期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使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监控和评价效果[4]。
1.2注重“教”,轻视“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轻视“学”的方面。因此,导致现行教学评价模式的重点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了老师教这个过程,即使有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也都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缺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主观感受、缺少学生对于“学”得的反思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发现创新。这种只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作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现阶段教学质量评级的方式主要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为主,这些评价方式都属于“他评”。以定期的教学检查和不定期的课堂听课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他评”,学校通常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为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但是对于“自评”关注度不高,这是因为“自评”不会学校造成较大的外部影响,很多学校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职工之间都是同事关系,很难不被人情左右,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6-8]。
1.4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都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时,给各个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考虑到了结果,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13]。应该更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基于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而进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统筹发展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自身岗位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眼前,更应该考虑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综合实习。
2.2注重全面性
教学评价应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把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依据,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尺度。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重视动态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但其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应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明确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其指标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保持动态性。
2.4突出特色
由于各院校办学历史不同、情况不一,教学工作评价模式不可能统一。不管采用何种机制与形式,只要管用,能达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效果,就是合理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注重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在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院校管理的理论问题。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其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篇七
以“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背景,基于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本文拟从高校课堂这一场域对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进行分析,明确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要素与功能;通过对领导力要素的梳理,指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已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方向。
二、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要素与功能分析
1.内涵:从单一走向多元
有效学校研究的出现,教学领导力成为校长领域关注的热点,经历了兴起、削弱和再度回潮三个时期。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教学领导力的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从专业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教育领导力,而且教学领导力是教育领导力中学校领导力的核心。从学科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领导力,是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目前教学领导力的认识仅限于学校领导力的层面。理解教学领导力内涵,应清楚不同场域下的教学领导力层次。在高等院校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2所示。因此,大学场域下教学领导力更应从院系主任和教师这样的主体来探讨,这和中小学侧重校长教学领导力有着场域的差异性。从实施主体与场域看,教学领导力呈现层次多元化,内涵个性化和复杂化。其中,影响广泛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海林杰和贾思铂·墨菲提出的“三维度、十职能”模型,它从行为和职能两个线索上界定了教学领导力的内涵和成分,直接与非直接的教学领导行为都得到了体现,结构清晰,组织文化、干群关系、教师激励等情境性因素也得到了适度的关照。到20世纪末受建构主义影响,出现了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学领导力内涵的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教学领导力研究加强了以学习为中心取向。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不仅关注校长教学领导力活动本身,而且强调将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结果导向和质量意识。国内对教学领导力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导者影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协调课程与教学,以实现学校教学使命和愿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另一类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前者是狭义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体现了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多元化。本文更倾向于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从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教学领导力的要素领域。
2.要素:从孤立走向整合
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要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测评指标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这里仅从要素的宏观方面进行简略的阐述。教学领导力的内涵由于其层次的多元化决定了内涵的广泛性。任何教学领导力的内涵都应充分考虑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对教师愿景的追随力和课堂教学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校领导力的微观表现,其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场域和主体的规定性;二是教师教学领导力实现过程的系统性;三是体现了大学教学、学术师承与文化传承三大功能。通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界定,它的组成要素得以凸显。通过三个方面交互作用,实现教学活动任务,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通过领导力的视角,不仅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实现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提升的交互作用的机制原理,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整合。
3.过程:从学校走进课堂
校长教学领导力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前者涉及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如资源提供、教学资源、协调者和分析学校现状等四个方面;后者仅限于直接影响课程、教师教学、教师发展和指导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目标是协调和激励学校中的员工和学生达到目的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校,最终是为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服务。这一目标通过校长教学领导力更多的是间接实现。因此,从高校课堂这一微观层面来看,教师教学领导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成就的主体。教师教学领导力是要通过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机制。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衍生和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外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不足,更多地只能从校长教学领导力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对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起到借鉴作用。从校长到教师这一实施主体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从中观走向微观、从学校走进课堂,也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实施主体维度的关注实施主体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施者,即领导力的实现者。目前,国外对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的关注多集中在中小学校长身上,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识别学校愿景和使命、规划和管理教育、员工发展、监督与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创造和发展积极的学校氛围。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优化学校结构,另一方面是领导力行为影响员工关系,从而促进员工对教学更加投入。校长基本职责表现为肩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使命而实施有利于有效教和学的行为。另外,校长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领导力就必须授权。授权的途径是形成有力的领导力团队帮助识别和更好地服务教学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如父母期望、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求和政府教育目标等。教学领导力起初被认为是学校校长众多角色中的一种。但有研究指出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也应该具备作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理解个体学习的需要、组织和社会环境及其交互作用、鼓励学习专业技术和合适的任务、激励个体改善自我和加强认可和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这些行为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习环境和加强教—学的过程。教学领导力开始被理解为教和学过程中的能力。
(2)实施客体维度的关注实施客体是指追随者的追随力。目前,在领导力理论中,追随力已经成为关注的对象,其核心是追随者的类型将影响领导者领导力的实现和发展。从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情况来看,仍停留在领导者的角度,大部分校长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需要使用一定的技能,刺激和领导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校长通过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帮助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显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现起到间接的作用。当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还需要对教师这一重要追随群体进行关注,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教师的信任。也有研究关注根据教师观点反映校长领导能力,校长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是否相关。
(3)交互载体维度的关注交互载体是指领导力实施主、客体所处的情景,即领导力实现与发展的环境维度。目前研究发现,涉及改善教和学过程的特定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就是有效的。这也是狭义的教学领导力概念更能为人理解的缘故。这种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教学领导力实现的环境要素。还有学者关注到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研究还显示,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理解对学校学习氛围的改善与学生学业成就高相关,而校长自身对教学领导力的理解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学校情景在校长教学领导力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学校使命和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阅读成绩具有高显著性。可以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是通过学校情景变量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校长应该创造更加民主的氛围。这是指校长教学领导力实现的专业背景和学校地位。在教育管理领域,教育领导力研究备受关注,有关理论和模型的研究非常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导力的现状研究,很少关注学校校长在过去历史时期的类型。究其原因,校长在其他领域与当今学校管理和社会历史有关的领导力和职业经历文献相对缺乏。
(4)实施效果评价的关注实施效果评价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现与发展,这是目前教育领导力领域亟须深入探讨的方面。虽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高相关性,但教育系统基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评价尚未进入政策视野。当然,是否关注特定的标准行为对学生发展有益尚未进一步证实。也就是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走向实践还需要教育领导者和政府给予更多的理解,不能忽视实践对教学领导力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通过研究和阅历评价教学领导力强调的是教学领导力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实践和校长能够实施的行为。
4.功能:从困境走向突破
(1)解构与延异:大课堂教学有效观教学领导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瞩目。于是,有效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从教育经济学、教育学还是教学的内部结构看,教学有效性都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的内涵,并呈现出模糊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对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领导力又存在着发生场域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与模式。于是,要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科学的理解与理性的认知,其前提必须要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进行解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教师的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时间投入)等方面[26]。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发生场域的固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使延异现象发生,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延缓到学生第二课堂中,把在课堂上精神对话后的愉悦和满足带到课外实践活动行为中,实现大课堂教学有效观,这就是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持续性体现。(2)教师生命实现:教学能力的聚焦“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今大学课堂陷入的困境无疑与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密切相关。可见,对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小学,大学课堂场域因其更具复杂性而少有涉足,这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领导力尚未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有关教学有效性成果无不提及教师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对教师的指涉,其意在学生成长,而非是对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关照及对教师个体的伦理关怀。在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教师教学生命成长历程来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违背教学改革的逻辑环节,而且无法真正解决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因此,教学有效性提升离不开教师教学生命的关照,抛却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同时,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历程,与教学能力提升息息相关,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影响着教学能力的形成。然而,现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认识,还停留在共性化阶段,致使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陷入僵局。由此可见,这是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新生点,值得深入探讨。(3)教师的自我实现:超越知识的追随课堂教学有效性无不提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从教学领导力的角度看,就是形成领追型的师生关系。然而,对关系形成的途径却未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传统课堂教学有效性大都以知识传授为标尺,这是一元智力观的假设;而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是以成功智力观为理论基础。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这一理论体现了大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充分彰显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识。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领追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超越学科知识的追随。教师的学术信仰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始终,使教师学术追求愿景和学术信仰与学生追随力类型相匹配,真正实现超越知识的学术愿景的追随,以此反馈给教师的是学术生命的满足和实现,进而最终延续到课堂内外,形成学术一脉相承的学术流派,实现师生领追关系。这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卓越追求,更是经师与人师融合的体现。因此,在大课堂教学有效观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同益发展的课堂有效性的伦理关怀和学术信仰共同愉悦下的师生领追型关系的形成,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共同体。这里的教学共同体涉及教学、学术和文化,并且使大学使命形成连续统一体,实现教学、学术和文化传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逻辑归宿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的观点。
三、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未来趋势
1.研究内容与视角
2.研究范式
研究领域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研究范式的建立及其研究方法的成熟运用。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对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成熟研究范式进行借鉴与参考。教学领导力是领导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成熟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下的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同时,目前比较先进的研究范式是实用主义下的混合方法论,即量化和质化的整合研究,崇尚的是资料来源的三角验证。当然,第三种研究范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开展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过程中,除了加大量化研究以外,还要重视质化研究,毕竟领导力具有实践中发展的特性,这就需要关注更多的情景性因素。尤其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文化,民族志方法就是探讨文化模式较为适宜的方法。当然,由于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非常薄弱,需要大量的理论探索工作,这就离不开扎根理论。另外,这里的领导力内涵已经从领导职位神坛走向个体追求卓越。所以,常人方法论也是需要深入关注的。总之,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量化和质化的共同发展以及二者的整合,才能逐渐使研究领域丰富起来,并不断走向实践操作层面,为高校课堂改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这里仅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宏观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展望,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因其高校教学领导力层次复杂性,必然与大学校长、教务处长、二级院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各级领导职位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中小学校的教学领导力。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未来研究的发展充满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