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4-09-20 作者:笔舞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篇一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紧紧抓住“双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载体和培训网络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转移、就业仍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近日对河源、揭阳、惠来、罗定、博罗、连州等地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转移工作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1、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压力。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营仍较为困难,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吸纳劳动力数量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欠发达地区普遍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劳动力培训转移带来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下降。

如罗定市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不但导致当地外出从业农民工返乡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市内从业的劳动力也受到较大影响,如宏利达公司员工由2008年初的23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200多人,1100多员工离职;华天龙制衣厂因停工而使员工人数从2100多人锐减至800人。河源市劳动部门反映,2008年底该市有4.7万人农民工返乡,同时当地部分中小企业裁员或破产,导致1.5万名员工终止劳动关系,进一步增大了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

2、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欠发达地区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就业技能的就业困难对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难以实施理论上的培训课程,要实现这部分人群的转移,难度相当大。而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招用年龄超过35岁的农民工,如何妥善解决“35岁现象”就业难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技能培训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培训时间限制。目前,各地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多为1-3个月,实习时间一般占训练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加之实习指导老师不少是当地企业聘请的师傅,指导水平相应较低,因而学员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加上担心耽误了找工作的机会,没能参加培训。二是培训资源仍然欠缺。大部分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不少培训部门存在基础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不够强特别是专业教员缺乏等情况。三是培训内容仅注重技能培训。目前,相关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仅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而对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

4、思想认识仍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虽然各地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不少农户和企业却不“领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各地反映,目前仍有不少农户对劳动力技能培训缺乏认识,认为技能培训浪费时间且作用不大,不愿意去参与培训学习;一些农户表示,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在工厂或企业就业所获得的待遇与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差不多,况且目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严峻,与其花费几个月时间培训,还不如早求职、早就业、早挣钱;部分参与了培训的农户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不少企业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花时间、怕出钱、怕培训的工人留不住的思想包袱和问题。

5、后续跟踪服务仍较薄弱。各地在转移、培训、就业等环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等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对就业后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对他们实行统一跟踪在岗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维权保障等全程服务方面仍有待加强。

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广开就业门路,积极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转移规模较大,并呈不断增长势头。20xx年转移劳动力1.74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4.02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5.6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7.02万人次,20xx年转移7.2万人次,20xx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26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创收达200元以上,从劳务收入的占人均纯收比例来看,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0%。

(二)转移地域向外扩张,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加强领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我县不断开辟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先后将务工人员转移到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等9个省市企业务工,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常年稳定输出劳务工1.5万多人,主要在服装、制鞋、纺织、家具等企业务工。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四)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较强的特点。85%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原因分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差。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情况来看,也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型、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工资待遇低,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县到内地务工人员在内地企业主要参加了工伤保险。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厂方协商务工人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落实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其它几项保险由于在接续等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区内。但由于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高,转移到县内的,占到全县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这充分说明这种转移离我们要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最终达到创业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四)劳务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劳务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经常出现“有企业无工人”的问题,同时,还有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单位违约现象较多、劳务收入有所减少。一是在双方盖章签订好合同、车票订好的情况下,厂方终止合同,并且内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原因,厂方违约现象较多,招工比例不稳定、变化不断,致使开展疆外转移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劳务合作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销订单减少,加班减少或取消加班,务工人员薪酬随之降低。据对部分务工人员调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六)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输出难、稳住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仍表现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发的多、有序的少,就业多、创业少,短期的多、长期的少。

(七)后勤保障不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部分厂家无法垫付赴厂人员路费,数额较大,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不允许又无力支付,只能从县财政上预支。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转移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要明确职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应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因此,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强男性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熟练技术,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农民工保险接续制度,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除工伤保险和简易医疗保险外,其它几项保险还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仅靠外出务工单一渠道,转移数量十分有限,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并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懂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转移。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五)做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增强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的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实现网络化管理。

(六)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难维护,因此成立一个农民工维权机构,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工作站成立农民工维权机构,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建立农民工维权网络体系是当务之急。

(七)加强组织化程度。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资、待遇丰厚企业发来的各类招工信息,其中有缝纫、纺织、电焊、各类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熟练操作技术。虽条件诱人,也倾心组织,但由于技能薄弱,无法接到抛过来的“绣球”。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定向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

(八)鉴于赴厂人员路费问题,设立专项基金,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将财政扶贫培训项目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从扶贫款中划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补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岗前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工作,使劳务输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中。

(九)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报告制度。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状况,第一时间反映相关信息。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企业用工监测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裁员企业提前采取措施。

(十)严格限制企业裁员。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于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10人或一次性裁员占职工总数10%以上的,我办要求企业将裁员方案及时上报本地政府批准后执行,确保企业和务工人员队伍稳定。

(十一)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一是要把做好农民工返乡统计和促进二次就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农民工返乡回流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二是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充分发挥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信息情况,发挥劳务品牌优势,促进有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同时根据本地区、本县域内用工需求,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不放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劳务经济这个产业做强做大,为建设和谐富裕“新疏附”做出更大的努力。

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篇三

(一)主要概念

1.小城镇。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建制镇,包括县城所在的城关镇,不包括非建制镇或集镇。

2.乡镇企业。指由乡镇集体、村庄和村民小组、农户和个体农民投资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生产经营单位,包括虽领取农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但从业人员超过8人的企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里指的是中国农村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本文将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替换为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显性从业人员,不包括从事农业生产但利用不足的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

4.经济潜力差。这里指的是居民的实际或预期收入差距。城乡潜在差异是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乡镇位势差是指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论假设

首先,城乡位势差和乡镇位势差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制度条件的制约。

第三,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缺陷的修复必须依靠大中城市的辐射或外资的刺激。

(一)理论分析

在西方人口流动理论中,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机制:农村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收入水平低,对劳动力有巨大的外部推力;城市预期收入高,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两种力形成的合力可以产生类似河水流动的“电位差”,电位差越大,流速越快;如果没有电势差或者电势差太小,就不可能或者很难流动。

在农村有一定的外推力的情况下,小城镇必须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比城市有更大的吸力,形成城镇与乡村之间比城乡之间更大的差异;否则只能通过行政权力在城乡之间筑起制度屏障,人为地阻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把他们限制在小城镇里。

位势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预期收益。流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接成本,即迁移成本;二是机会成本,即劳动力外流所放弃的其他利益。预期收益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就业概率,二是预期工资水平。农村劳动力总是选择成本低、预期收入高的地方作为流入地。

显然,农村劳动力流入当地小城镇的成本最低。不仅迁移成本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在不耽误农活的情况下照顾家庭,机会成本也很低。因此,从流动成本的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向当地小城镇是最经济的。但在收入方面,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小城镇工业水平低,就业能力有限,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要求,就业概率很低。而且即使能就业,工资也明显低于大中城市。这样,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差异就更小了。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入大中城市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可能更高,但大中城市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高于小城镇,城乡之间的潜在差异更大。因此,农村劳动力在选择流入地时选择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

(二)绵阳市的实证分析

绵阳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北110公里处,面积20249平方公里。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数据为1997年1月1日时数),绵阳市建制镇122个,农村人口417.6万户。除县城所在的建制镇外,建制镇115个,平均每个镇面积1.5平方公里,全乡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7人。

绵阳市农户从业人员298.7万人,就业分布为:农业从业人员238.9万人,非农业从业人员59.8万人。非农业从业人员中,城市从业人员3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8.8万人。农村非农从业人员中,有15.3万人被非农乡镇企业吸纳,其中6.8万人分布在建制镇乡镇企业,5.1万人分布在自然村乡镇企业,3.4万人分布在非建制镇或工矿区乡镇企业。

1.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许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集中,乡镇企业基本上以农村劳动力为吸收对象(米增玉、邹,20xx),所以只要小城镇发展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被他们吸收。但是,只要分析一下乡镇企业的分布情况,就会发现依靠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并不乐观。调查显示,中国只有7%的乡镇企业位于建制镇(米增宇、邹,20xx),其从业人员仅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20.8%(,20xx)。绵阳市的情况和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不完全一样。绵阳市乡镇企业3072家,其中自然村分布的乡镇企业1701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5.4%;分布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有1035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33.7%;有36家乡镇企业分布在大中城市,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2%;有300家乡镇企业分布在集镇或工矿区,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8%。从乡镇企业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绵阳本地乡镇企业仅吸收15.3万人,占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5.5%。其中,小城镇乡镇企业仅吸纳6.8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1.3%(占全部农村从业人员的2.27%);自然村、集镇、工矿区乡镇企业吸纳8.5万人,占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2%;绵阳51.9%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中城市就业。

小城镇能否通过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察镇的乡镇企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笔者对绵阳市t镇j村某砖厂的调查表明,该砖厂不愿建在乡镇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乡镇土地占用费较高;

第二,乡镇没有荒地可挖作原料;

第三,乡镇污染控制严格;

四是城镇工资成本较高;

第五,非正式制度成本较高,人际关系复杂。

通过对绵阳市其他自然村乡镇企业的调查,笔者还发现,他们不愿意搬迁到小城镇的原因还涉及到产权的划分和归属、搬迁费用等问题。事实上,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自然村和小警察镇的乡镇企业普遍具有就地取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污染严重的特点。所以这些乡镇企业最好的生存环境就是自然村和小警镇。如果他们离开特定的环境,他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j村砖厂的老板说,如果工厂建在乡镇,只有土地占用费和治污费会害死工厂。所以很难集中在小城镇。

2.城乡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潜在差异分析。

如果能缩小城乡位势差,扩大乡镇位势差,不仅可以“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将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镇的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小城镇。但根据绵阳市调队提供的数据,从1980年到1998年,无论从相对还是绝对来看,城乡之间的潜在差异都在不断扩大。虽然乡镇之间的.电位差有所扩大,但小于城乡之间的电位差。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1997年初绵阳市小城镇乡镇企业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11.3%)作为小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以城市雇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51.9%)作为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分别近似代表小城镇和城市的就业概率,我们会发现预期收入(就业概率×工资水平)转移到小城镇这不仅远远低于预期收入2476.67元转移到大中城市,也低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收入1824元。即使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的机会成本为零,即每年仍可获得农村人均纯收入,1997年向小城镇转移的总预期收入仅为2245.72元;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比农村实际收入高652.7元,比零机会成本向小城镇转移的预期收入高230.95元。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城市作为流入地,而不是小城镇作为流入地。

第三,小城镇区位特征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距绵阳市的距离,作者将小城镇分为三组:第一组,20公里以内;第二组,20公里到70公里之间;第三组,70公里外。然后,作者从三个群体中随机选取了三个小城镇,利用农业普查数据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它们的区位特征与劳动力吸收的相关性。

那么,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差异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四,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缺陷的修复:大中城市的辐射还是外资的刺激

从全国来看,苏南、珠三角等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二元社会的统一进程。通过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原有的良好基础、起步早、政策支持外,还得益于当地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外资的刺激。苏南苏北小城镇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苏南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通过投资、技术扩张、周边合资等方式发挥巨大的辐射效应。苏南不仅受到区域内城市发展的带动,还受到上海大型产业的强烈辐射;但苏北大城市稀疏,城市实力弱,辐射效果差。滤布是苏南和苏北小城镇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刘保金等,20xx)。西部内陆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低与苏北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绵阳市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小城镇的建设仍然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农民自下而上的愿望和自觉行动。通常在政府和地方部门的支持下,先做好基础设施,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居住。这种政府领导下的小城镇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业基础很薄弱,没有城市的城镇空壳现象相当普遍。20xx年初,笔者调查了绵阳市附近的三个小城镇。w镇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从外观上看,小镇高楼林立,街道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建筑被遗弃,人行道被关闭,生意萧条。比如全乡最受欢迎的乡镇企业饲料厂、印刷厂,濒临破产;虽然原有的具有一定优势的农产品市场进行了改造,但摊位闲置,年底也没有什么繁华景象。据当地官员介绍,y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场所。据说镇上人山人海,但我看到的牲畜交易场所是一条狭窄的老木房子之间的街道,除了街道两旁屈指可数的几个店面,几乎没有像样的乡镇企业。除了政府、医院和学校的工作人员,这个镇的人口大多是原镇居民。近年来,该镇几乎没有吸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因此镇上没有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1999年以前,t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么去绵阳市打工,早退,夜间钟摆式流动,要么常年出国打工,要么留在村里从事城乡之间的拐卖,很少去乡镇就业或定居。1999年后,绵阳市向外扩张,t镇被列为经济试验区,使该镇迎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去镇上调研,看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旧田荒芜,新田繁忙。当镇官员向提交人介绍情况时,提交人从他的讲话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镇的未来充满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同意镇上官员的期望,因为试点区建成后,t镇将与绵阳市整合,届时t镇将成为“一城之内的镇”。当然也不再是普通小城镇的代表。

鉴于永兴镇和唐荀镇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巨大差异,笔者于20xx年6月对这两个镇进行了调查。作者发现,城市工业的辐射效应是小城镇发展和吸收劳动力的关键,城市的辐射效应在某些地方比在其他地方更明显。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发展速度通常只靠城市的辐射而缓慢;相反,如果大规模城市产业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小城镇,如果小城镇能够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形成经济增长点,发展迅速。永兴镇就是这样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永兴镇的乡镇企业开始与市内几家大型国企联姻,生产配套产品。90年代中后期,该镇抓住在绵阳建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虹集团新区建设的机遇,使乡镇企业规模和档次上了一个台阶,直接为高新区内企业(包括长虹集团)提供配套生产和服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同时吸收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97年初,全镇有乡镇企业70家。其中,59家乡镇工业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88.58%;分布在乡镇的32家乡镇企业吸收的从业人员占全镇59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65%。然而,在1999年之前,唐荀镇没有这样的机会。1997年初,全镇有乡镇企业16家。其中乡镇工业企业14家,这14家企业吸收的从业人员仅占全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38.4%;全乡只有三家乡镇企业,员工只有74人。镇上有一家建筑乡镇企业,员工1.1万人,占乡镇企业员工的60.44%。但企业不是建在镇上,而是在绵阳市,所以对镇的发展和直接带动作用不明显。

通过调查,作者还发现,许多学者认识到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绵阳市小城镇的现实中很难得到验证。主要原因是小城镇规模小,常住人口少。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农民,不出家乡,早出晚归,第三产业缺少服务对象,从业人员比例很低。在永兴镇这样一个发达的小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有79人,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1.59%。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小城镇的辐射源——城市产业相对落后,辐射力较弱,大部分小城镇无法直接由城市产业带动,外资刺激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制缺陷需要时间来修复。

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篇四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长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平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外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逐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寻求区域劳务协作,不断形成和壮大泛珠三角、华东、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培养劳务开发经济人队伍,努力使之成为劳务输出的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和维权窗口,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

利用阳光工程项目,以农业部门为主体,政府出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建立一个面向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统一开发建立农村劳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互通、资源共享,并将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二〇xx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心得体会篇五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xx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20xx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xx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xx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xx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xx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xx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xx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xx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xx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xx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

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xx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xx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

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

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

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务。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是抓好输后服务。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xx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校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农村劳动力心得体会 区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

    2023年给客户拜年句子 端午节祝福语送客户祝福短信(精选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

    最新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模板8篇)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

    2023年银行大堂经理工作心得(大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儿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最新普法工作情况汇报案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谢谢你们!在致辞致谢中,要注意避免冗长和啰嗦,言简意赅地表达感谢之情和内容。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致辞致

    2023年电力安全演讲稿集训(大全5篇)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电力

    最新扫寝室的心得体会 扫寝室心得体会(优质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

    2023年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幼儿园小心夹手教案反思(实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