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写作,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一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完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塑造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演唱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幼儿更富有情感性与想象力。自弹自唱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但是纵观目前幼师弹唱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弹唱能力弱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普遍现象。故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具备高实践水平的幼教专业学生,本文从逐步积累、弹唱结合、重视实践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水平提出浅显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歌唱教学,课堂上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意境中,孩子们自然会跟着老师进入到音乐情景,在特有的课堂氛围里,感受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可见,歌唱教学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学唱歌曲与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教师的自弹自唱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却不容乐观,幼师院校软硬件资源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不足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弹唱教学很不理想,即便是有不少学生可以演奏高水平的音乐曲目,但通过自弹自唱简单歌曲来教授幼儿时,又变得力不从心、束手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弹唱的音乐应用水平都较差,那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由易到难、逐步积累。
音乐技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需要不断积累而习得的。同样,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一步步的学习与积累,实现自弹自唱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弹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音乐技能训练与培养即兴伴奏能力结合、和声原理与钢琴演奏技巧结合,伴奏织体手法与音乐形象结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师们要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对应的要求与难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适当的提高,如此,不但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应有的学习自信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有规律的进行。在弹唱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们只是学会了简单的和声理论与伴奏编配知识,还不能进行独立弹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内化吸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生弹奏能力的提高。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选择有利于伴奏能力提高的音乐曲目,从基础的伴奏型入手,由易到难地将教材内容系统串联,引导学生逐步地弹奏练习,如此启发学生,让学生了解和弦、和声伴奏织体,在熟悉之后教师们再示范弹奏,让学生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把握音乐的细腻表现方式,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随着学生弹奏曲目的增加,逐步积累了更多的和声词汇、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类型,他们的弹唱技能及和声理论知识会不断丰富,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中,视野得到了开阔,伴奏效果也获得了提高,为以后的阶段性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分段学习、弹唱结合。
弹唱是声乐和键盘两种技能体系的融合,所以说弹唱中的问题重点可以分为弹奏问题和歌唱问题。很多学生在弹唱中会出现只能弹不能唱或只能唱不能弹的情况,这与学生自身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水平有很大关系。
针对弹奏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选择多样化练习曲目。主要包括分阶段练习曲目、逐步练习曲目。在弹奏乐曲时,学生们多是简单的弹奏节奏、音符等,动作不流畅,缺乏情感与表现力,更没有美感可言。丰富多样且富有情感的钢琴伴奏需要不同的触键来实现,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对音阶等音乐基本键盘技能的学习。具体到音乐作品时,还要结合每个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进行操作,古典类作品要有深情、悠远的意味,抒情类作品要将情感进行展现,这些都可以通过手臂手腕的不同力度在触键时展现出不同的内在张力,可见,面对不同的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艺术形象,需要有不同的情感与多样的音色来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最佳的展现出作品应有的音乐意境与特有美感。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们可以结合所要学习的曲目分开练习,将曲目分成几个段落,逐步攻克,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在弹奏时也要降低速度,让学生细心地体会到其中的音乐变化,如此,音乐难度自然就可以降低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也得到了调动,当这些弹奏技巧都熟练之后,就可以快速而完整地展现出曲目的流畅过程。在这样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认识程度,选取适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其次,正确判断曲目风格,选配合适的伴奏音型。弹唱能力中的即兴伴奏能力学习,需要选取合适的和弦。通常情况下,将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助,在弹奏时遵守和声学的基本原则,同时,学生们还要熟练地掌握和弦转位方式,以此调节键盘位置,以便获得最佳的和声效果。在具体弹奏时,很多曲目都有着不同的调式调性,这就要求学生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从和弦、音阶、琶音开始掌握键盘的各个位置,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符合即兴伴奏能力的弹奏技巧。伴奏需要变化多样的音型作为基础,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要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常见的伴奏音型有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当然,伴奏音型还可以按照弹奏者的能力水平与作品的曲调曲式变化来自由发挥、积极创新。可见,不同体裁内容、不同类型风格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学生们只有对不同的伴奏音型掌握之后,才可能有得心应手的、符合实际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
针对弹唱中的歌唱问题,在演唱时,教师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只有扎实的基础训练,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时,我们要按照教学发展规律与声乐教学心理有序进行。第一,歌唱需要发声,发声有着自己的`生理机制,只有对这些歌唱的器官结构,发声的基本规律,歌唱的共鸣知识等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歌唱。第二,学生要进行歌唱训练,自然需要从最简单的呼吸方法开始。发声需要呼吸的动力,这是歌唱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呼吸方法才能有进一步的控制与运用气息,产生不同的悦耳悦神悦意的演唱。声音表演技巧离不开呼吸,只有合乎发展规律和和声学理论的呼吸,才能拥有富有情感的歌唱。
经过以上学习与训练之后,就要开始发声练习,这是声乐技巧技能的基本性训练,在实质上,就是将歌曲旋律中那些基本的乐句提炼出来的音节或者母音,在一定的音域内做出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式的反复训练。在声乐训练中,需要注重歌唱语言,要从语言的歌唱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出发,将三者完美结合,形成统一的艺术化语言。准确性说的就是声母与韵母发音准确,它们辨证分明,而且声调可以准确显现。语言的歌唱性是展现音乐形象与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歌唱时务必注重咬字吐词,当口烟腔“贴着咽壁吸着唱”时也要吸着念字,被动念字,做到高音区也能够把字头挂在前面,之后的说唱都要“兜着”。按照歌曲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要,从合适的字头做出语气“喷口”,如此,便可以让歌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展现优美动人的视听艺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歌唱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品,充分挖掘各种音乐作品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与审美体验,挖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所要学习的歌唱技巧,还能够体会到歌唱的内涵,作品的情感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开阔音乐视野,了解到尽可能多的音乐类相关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句歌曲中所蕴含的特有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力与表现力。
当然,弹唱是“脑”“口”“手”三方相互协调的综合技能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仅仅靠单一的声乐课或钢琴课教学很难使学生形成边弹边唱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弹不能唱或能唱不能弹的情况,就说明学生的弹唱协调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钢琴及演唱水平,“脑”“手”“口”的协调、弹与唱的注意力分配也是教师们应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对于弹唱不协调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跟着弹奏视唱乐谱的办法,慢慢培养学生手与口的协调能力,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分句、分段加入歌词;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心中默唱或分组帮唱的办法,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宜选用伴奏音型较为复杂的歌曲,可以从最简单的织体慢慢训练弹唱的协调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弹唱能力才会进步。
三、重视实践、追求创新。
经过以上阶段的弹唱协调配合之后,学生还应该进行大量的弹唱实践,在歌唱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们的弹唱能力。另外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上台进行弹唱表演,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这样既可以展示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是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检验,有时候学生可能心里紧张,相关的音乐知识匮乏等,不能完整展现弹唱内容,这个时候,教师们要有耐心地逐步指导,引导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以此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弹自唱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成为合格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很有帮助。
目前,为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一些学校也在进行弹唱的课堂教学改革。比如,有的将弹唱与其他音乐相关科目相结合,有的在弹唱课上通过分组协作地方式齐奏、合奏、多声部弹奏乐曲,有的通过现场为视频配乐的形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弹唱的兴趣,也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到不断变化的旋律与多样性的情感。教师们要不断创新教学,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效率、有内容的成功教学。当然,弹唱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平台展示,学校也要注重弹唱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增加自我表演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技能训练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是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综合表征,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逐步的探索中获得创新,找到工作的真正乐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开启智慧大门,培养全面的、科学的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学前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二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做好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于挖掘高中生的潜在学习力,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直觉思维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高中数学教学创建一个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借助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发展高中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需要将直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来,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直觉思维发展策略来加以实现。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通过方法论的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客观事物中的'数学特点进行直观化的改造,例如通过模型、表格等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注重数形之间的结合。教师要将数、形两者间的转化作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直观运用。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直观的教学语言能够摆脱数学知识、实物等条件的限制,提升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高中数学学习空间是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科学地把握下数学结论的时机,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维、直觉思维的空间。同时,教师要给持不同意见和解题思路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自主性。此外,要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提升中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水平,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
数学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技巧,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为什么这样,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猜想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加大对数学知识直觉猜想价值的分析,通过问题来吸引和拓展高中生的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多方位和空间思维能力,正确地引导高中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升高中生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直觉猜想能力的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进行凭空的臆想,直觉思维需要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直觉思维的灵感是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产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直觉思维下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证明和论断,让学生明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明晰数学猜想与证明之间存在的区别。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选择,对于培养与发展高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选择题的安排的时候,因为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选项来,省略了解题过程,所以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数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大大促进了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同等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高中数学的教学、组织、评价方式,通过创新与实践,提升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铭伟。数学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高级中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三
你能估计自己的身高吗?你所坐的课桌面积是多少?一堆稻谷的体积有多少?它约等于多少千克?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旧的教学模式的`一个缺陷.爱因斯坦说:“直觉是发明中的头等重要的东西.”直觉往往产生于实验、观察、联想,类比和归纳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卢小海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文棋中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四
自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落实学前教育有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水平持续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不断上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保持继续提高的势头。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下,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工作环境,获得职业发展,顺应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趋势,与其在校内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息息相关。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认同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投入度,影响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学生应以开阔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专业、热爱专业、认同专业。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五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1)多年来,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1986一1996年连续10年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
(2)学生具有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3)学生能力强,不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推动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文档为doc格式。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六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sefc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我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要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2.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3.广泛参与。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教到sb(2b)unit18,lesson70we‘velostourdad!我让学生在预习文章之后,分别勾画出四个人物dad,tina,max,arailwayofficer,一列火车,以及此火车在一小站分轨运行的画面。根据上述几幅画,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对文章进行介绍,老师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1] [2] [3] [4]。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七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1)althoughheworkedveryhard,hedidn‘tpasstheexam.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2)althoughhefailedtheexam,hedidn’tloseheart.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good!”(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cleverboy/girl”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iteasy.”(别紧张)、“itdoesn’tmatter,justhavea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itagain.”(再试一次)、“ibeliev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三、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为了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即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因此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普遍性的问题适体交流、集体讨论,个别学生的问题则适合单独沟通,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人愿望,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看它能否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而且还要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要按时上、下课,充分准备好教学图片、卡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设计好每一个活动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独特个性倾向,给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课堂上运用他们的.观点和建议,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又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经历了成功之后,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感,进一步转化为获取更大成功的内动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应该如此,对那些学习暂时后进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即使有些学生在参与时,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教师大可不必急于纠正,因为有些错误仅属于暂时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的,教师仍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当他们完成任务活动遇到困难或受阻时,教师要常以“don’tbeshy.don’tbeitover.tryitagain.believeyourself.”等话语进一步启发引导,其作用远远胜过于简单粗暴的指责。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诗朝,情感态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年05期。
2、阚翠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j];中学教学参考年16期。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八
随着学生视觉意识库的慢慢丰富,对于视觉思维也越来越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深化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透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对于视觉思维能力的发挥有进一步的感知,并且让学生对于视觉思维的应用形式更加熟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途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问题的解答中灵活应用这种思维,这对于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视觉思维发挥作用的方式,并且要培养学生利用这种思维模式的能力。例如,在讲“平面坐标系”时,对于点坐标的确立,要点是找出两个基底向量,确定该向量与基底向量的数量关系,写出线性表达式,即得出坐标表示。学生必须明白,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平面向量的工具。只有把握了数学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思维过程才能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有的假设、计划和方案,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视觉思维运作的基本过程。这样,才能够深化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效用。
二、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随着学生对于视觉思维的应用过程越来越熟悉,自身的视觉思维能力也在慢慢提升,教师要借助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来深化对于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要让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发挥其辅助效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有效应用,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答中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途径。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体现,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丰富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这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培养。这些训练形式往往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规律性。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引申、发展和拓宽,使之变成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问题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中,不受定式思维的束缚。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能够培养与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化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视觉意识库,这是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当学生的积累增多后,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构建,而且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深化。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九
摘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12(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09.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十
新课改下的语文我们推进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人文培养,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人文内涵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文本、情景体验、联系生活这三个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人文培养,老师在层层教学环节中的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初中学生进入文学殿堂,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培养。
一、立足文本、渗透人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介绍课本篇目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践,得出结论”来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汇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灵活运用教材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丰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个课堂中渗透入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语文知识来培养属于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反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人物精神,体验文本所表现的强有力的张力,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文本中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体会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了高山大海,波澜壮阔的《观沧海》,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的高远抱负;以夹竹桃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来表现爸爸对“我”的深情和失去父亲陷入痛苦和眷恋父亲的“我”,林清玄用插叙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终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有鲁迅先生用父亲的“背影”,火车站的人聚人散的分离伤感之情来感动全中国漂泊彷徨,远走他乡的人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体系,最终利用初中语文课本,真正从点滴渗透入人文素养。
二、创设情景,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并不是通过讲座,报告,知识体系就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教材慢慢渗透人文素养,让学生感知在课本中每个人物形象,体会他们所处时代并且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初中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从初中课本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来了解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创设文章中的文学环境,把刻录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够实体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文学内涵,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文学思考。同时注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以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感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所以老师想要传授人文素养时,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字数描绘了在被普法战争所侵害的普鲁士乡村小学中进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刻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处于水深之中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痛苦之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创设最后一课之中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细腻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传递给读者的战争无情破坏社会的痛苦和深切爱国之情,这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合生活,创设人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主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进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但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所有知识,让学生紧密联系与自己戚戚相关的生活世界,进行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使语文学习达到更为高效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用生活实践来让学生感知人文素养,体验丰富的人文情感。以“让教材走向课堂,让教材走向生活”为核心开展语文教学模式,通过人文实践能够真正的领悟人文素养,从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得到人文精神领域的`提升。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体现的父爱如伟岸的大山坚定不移,母爱则如冬日的炉火温暖我心,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我为妈妈做一件事”这样的课外实践内容,并且让学生写下实践心得,这样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中向父母表达的深沉情感。或者对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这类红军长征主题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通过“四渡赤水”“百万红军过草原”的红军故事表现红军们坚持革命理想,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并且还可以结合“爱国情怀”课题活动来进行“红色的心”类似的抒发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每篇文章中深刻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育时从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来培养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用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日常生活感知人文精神,从而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以期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真正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十一
摘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z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十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文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青少年仍存在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物质欲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重要举措。高中生是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他们叛逆、容易冲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2.1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重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变革正体现了人文理念。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在学习历史时,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塑造品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培养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又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以满足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会提升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发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3.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应该给人们敲响警钟,是不是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程度不够,才会引发这些事件。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2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3.3团队协作的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4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现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出现,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遭受大自然更大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规律,否则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4小结。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对高中生品格的形成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一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0):176.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育策略(热门13篇)篇十三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高中历史必修3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3]程晓南。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