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铃儿响叮当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抹”。
2读懂课文,在充分朗读中体会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顺。
3、完成“日积月累”第三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奶奶与冬冬之间浓浓的亲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歌颂“亲情”的故事或诗歌,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资料。
2学生提到或是引导《游子吟》一诗。
结合图,读读诗。
想象诗中是怎样写母亲对孩子的爱?
读一读,背一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板书课题《奶奶最喜欢的'铃儿》,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本生字。
1自己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2知名度课文,检查生字认识情况。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仔细读课文,将课文读懂读顺。
2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3奶奶喜欢的铃是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奶奶与冬冬的对话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4师小结。
四、作业: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课
今天,我们来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再次感受亲情的伟大。
二、细读、深思、再悟。
1带着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细读课文。
铃儿响叮当教案篇二
在三年级下册和第一单元“亲情”中,编排了《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
预习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吗?很多学生都说是写奶奶最喜欢的一种铃。我接着问道:“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的作文,你会怎样去写呢?”“课文写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认真地预习就明白了,文章主要是写奶奶和冬冬之间的浓浓亲情。整篇文章看似写奶奶最喜欢的铃儿,实际上却是通过铃来写奶奶爱冬冬,冬冬爱奶奶。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提出要求:“你从哪里看出来奶奶疼爱冬冬,冬冬关心奶奶?从文中找出来。”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品读词语和句子,学生也明白了,原来课文中不出现一个“爱”字,却也能表达出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意!
通过学习,学生也发现了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和我们平时写作的方法不一样。通过学习,学生也能体会出:在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奶奶和孙女的亲密关系表露无疑,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却处处流淌着“爱”。而且整篇文章在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显得非常有趣味,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
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不但明白了“亲情是需要用心经营”的,而且也知道了亲情是爱的互动,并表示愿意向冬冬那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爱。
铃儿响叮当教案篇三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将发声练习和歌曲的情景设置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创设情景的同时对歌曲中的难点部分进行解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不仅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发声练习,而且体会到了音乐带给大家的审美愉悦,回避了在以前音乐唱歌教学中死板、枯燥的发声练习。另外,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将难点部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克服难点,避免了在学唱过程中的一味机械重复,并克服了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对于“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的情景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歌曲的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发声练习中,我运用了音乐线条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声音进行训练与规范。用起伏的粗细不一的线条来表示强弱不一的连音,用粗细不一的线段来表示强弱不一的顿音。让学生形象的体会,掌握不同音的不同唱法,并且体会不同唱法气息运用的不同。避免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讲解,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聆听老师的单簧管演奏,对比a部分与b部分在音乐线条上的区别,从而把握a部分与b部分的演唱方法。另外,在聆听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尤其是a部分低声部的旋律,为解决a部分二声部打下基础。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段,由难到简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往往在进行到最后,也就是最难的地方时,学生就开始感觉困难,老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于是枯燥的反复。整堂课就成了“虎头蛇尾”。而对于本课,由于一些难点在最开始就已经解决,因此到这时已经变得相对的简单。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充分的予以调动,这时老师加以适当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产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这么一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课程往后进行时,课程的难度在不断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信心越发增强,在40分钟内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课程的最后,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音乐素材进行二度创作,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变由老师引导的被动学习为由自身兴趣为引导的主动学习。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而言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的: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而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对于本课的设计中,我将音乐的聆听贯穿全课,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进行对比,甚至同一段音乐,对其音乐要素进行变化,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解释音乐;学会用心来感受音乐。
铃儿响叮当教案篇四
课文在奶奶和东东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答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体会题目中最字的含义并质疑:奶奶为什么最喜欢这只铃儿,这是一只怎样的铃儿……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先范读,让学生画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分组讨论交流,通过识字游戏,组词游戏,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试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人物的感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首先,本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深入体会奶奶对东东的疼爱,和东东对奶奶的.孝敬,课文3-12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写的是“问铃儿”和猜铃儿,奶奶和东东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这部分教学主要通过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三点:一是奶奶当过老师,受人尊敬,二是奶奶有收藏铃儿的爱好,是个有情绪的人;三是祖孙俩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另外,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一是对话的描写,二是把故事写得引人入胜---不是概括地讲奶奶让东东猜铃儿,东东猜了半天没猜出来,接着紧接着就直奔主题,揭示答案,而是具体地写出了奶奶逗和东东猜的过程,吸引了学生一口气读下去。
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学生记录下的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能描述的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柱也不够精美,但毫无疑问会表达出他们对家人的真情。
铃儿响叮当教案篇五
本期,学校非常强调“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老师不光要讲,还要给学生充分练的时间。结合本期教研员对本册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不仅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而且还应落实到笔头上,完成由说到写的转变。
为此,从开学以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以《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一课为例,在讲授新课时,我结合日积月累的第三题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仿写这个句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一个句子中写出人物的动作与语言,而前面的动作描写与后面的语言描写都为了表达同一情感,从而使句子更生动。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掌握这个句式,我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例句的前提下,我先出示叙述动作或叙述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补写另一半,以此来扶学生一把;然后再提供了一些语言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句式;最后在学生充分练习说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动笔写下来。由于有了这种阶梯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句式。
但在这个由说到写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一是虽然老师考虑到了由浅入深的练习,但是拿到一个句式时首先应让学生学会去观察这个句式的特点,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去朗读句子;二是时间掌控上还不到位。由于前面说得较多,导致后来留给学生练习写的时间太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