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参考的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一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二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三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感受“声中之情”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四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五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导入 。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世人重色轻才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六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的能力。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较好文言文基础,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分析理解文本,在教师相应指导下,能够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学时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在同学们按预习提示要求讲述后,老师补充)。
1、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2、作品:《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适时补充“歌”、“行”文体常识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阅读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七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八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化石吟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
教学内容:
p.4的部分练习和p.5。
教材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胯下。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地感情。
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描述画面后,要求学生找出闰土讲的四件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这四件事。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学习,理解课文,读出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1、分小组讨论,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以组为单位谈理解,说感受,练习把选出的段落读出感情。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下面是文中重要内容的学习,实际顺序以课堂上学生的选择为主)。
捕鸟:
1、引导学生想象闰土捕鸟时的情景,不仅把这件事情读出趣味来,还要能演示出来。
2、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捡贝壳、看跳鱼儿:
指导朗读。
2、重点理解“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句话,想象“鬼见怕、观音手”的样子,指导朗读。
3、出示图片感受贝壳色彩的'鲜艳丰富。
看瓜刺猹:
重点指导朗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和“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牲畜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体会闰土的感想。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赞美之情。
四、小结。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
板书设计:
捕鸟。
20.少年闰土拾贝。
刺猹。
看跳鱼儿。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教案课时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2.交流,29《太阳》第二课时。
板书:离地球远大得很温度高
1.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前个人先独立思考)。
2.交流。
(1)读句子。
(2)找规律。
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也就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用具体数字)
(3)再读句子,在数字下面加点。
3.练习说话
(1)看着板书,用上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的三个特点。
(2)交流。
4.小结
5.质疑、解疑。
1.学习总起句(出示)
(1)下面的句子有几层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再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在括号里。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交流
(3)齐读体会
过渡:那么太阳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交流并板书:
动植物、人类生活
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防病治病
1.学习5、6自然段
(1)雨、雪和风的形成与太阳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复述第5、6自然段,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9《太阳》第二课时》。
(3)小结
2.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
(2)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但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对皮肤会有伤害。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
1.自由读。
2.师引读,理清层次
3.学习正反两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1)同桌对读第2、3句话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太阳与动植物关系的?
(2)交流
(3)仿说练习
a.你还知道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b.出示:按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有了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
c.加个开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说一段话
1.指名读
思考:哪句话概括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假设句的不同写法,练习说假设句: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句虽然都是假设句,但写法不同)
3.练习说话。
4.齐读第8自然段。
板书设计:
离地球远
特点:大得很
温度高
动植物、人类生活
与人类的关系: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