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时间:2024-11-26 作者:纸韵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小编对各个领域的心得体会进行了分类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争霸向多极化发展,和平的力量有力地制约了战争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与此相伴随的强权政治,构成了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一)帝国主义称霸野心日益膨胀。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一些西方大国把冷战后国际力量严重失衡,视为其扩张霸权的大好时机,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实力,科技水平和经济优势,霸气上升,加紧推行称霸全球战略,常常打着人权、和平的幌子,到处插手热点问题,谋求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他们为了取得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反复对伊拉克进行制裁和武力打击;为了肢解南联盟,加强对北约和欧洲的控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染指有着21世纪能源基地之称的里海沿岸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策动了野蛮的科索沃战争。近年来,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正着力建设一支全球进攻性的军事力量,谋求保持其绝对军事优势。他们不断增加对军队建设的投入。其1999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2879亿美元,相当于欧盟、俄、中、日军费总和的近两倍,占世界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他们还加快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等高技术武器,构制空间防御盾牌。此外,美国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保持着数百个军事基地,扼守着全球海域的16个咽喉要道。为了加紧推行其称霸全球的新战略,美国还企图把北约变成了自己的战略工具,目前已完成了在欧洲的首轮东扩,接纳了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新成员,使北约成为一个拥有19个成员国、25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庞大军事组织。南联盟战争就是其推行称霸全球新战略的一次尝试和预演。这些都给世界和平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加剧。由于霸权主义的本性没有改变,战争的根源没有消除,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据军事学家统计,冷战期间,苏美长期对峙,世界共发生过182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年均4场;冷战结束后,从1991年今,世界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92场,年均近10场,比冷战期间高出2倍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常常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采取战争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手段,恣意侵犯别国主权,粗暴干涉别国内政,随心所欲地对小国、弱国、无核国家发动战争。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对外出兵就多达60余次,平均每年6次,也就是说,冷战后的武装冲突和战争,有60%是美国参与和挑起的,大大超过了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均2、8的纪录。活生生的事实表明,霸权主义者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倾向在不断发展,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

(三)美国对华遏制变本加厉。苏联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而且,直接把矛头转向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一中国。他们在1997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称,到2020年前后,中国可能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对手。对此,有专家估计,21世纪的头10年,美国将会采取打压和遏制政策,把防止中国经济、军事强大作为主要目标,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从近10年来的情况看,可以讲,美国在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下了很大功夫,企图构建起新的反华包围圈。在东边,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防务合作,经常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在南面,美国和菲律宾、越南建立了军事、经济同盟,租借了军事基地,特别是在我南海争议地区搞合作和共同开发,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在北边,美国突破性地与蒙古建立了军事联系和合作关系;在西面和西南面,美明里暗里支持民族分裂势力,放纵印度进行军事扩张。这些情况都使得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虽然世界大战在短期内打不起来,但作为战争根源的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天不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就不会安宁,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提高警惕。

一个国家的安全状况,与周边的安全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就周边环境来说,我国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仅与我国直接接壤的国家就有15个,属于我国周边范畴的国家在30个以上。我国与大约10个邻国曾经有过或目前仍然存在陆地边界和海域划界方面的主权争端,加之一些西方大国插手我国陆海疆域的某些争端,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造成矛盾的局部激化。多年来,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周边安全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我国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除不丹外,我国已同所有邻国建交,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外部强敌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周边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依然存在。旧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西方列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造成我国与周边大多数国家存在着边境领土纠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周边大部分邻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但有些边界问题到目前还未完全解决。一方面,从陆地边界现状看,我国的陆地边界约有22000公里,现在与印度、锡金、不丹等国还有近4000公里的边界尚未划定。我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争议领土达12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不仅是我国本身,而且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面积最大的陆地争议地区。虽然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尚未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具体的实质性谈判。这就给我国的边境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从海洋边界状况看,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价值的提高,使过去局部的或基本不存在的海洋争端日益变的突出起来。南中国海海域和南沙群岛的争端,现在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南海岛屿及其海域正在被瓜分,30多个岛礁被外国非法侵占,使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已经露骨地插手了南海争端,妄称应将南海问题纳入多边范畴,企图引导南海问题趋向国际化。这些争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局部激化。

二是地区性军备竞赛仍在持续升温。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以往就有军事强国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多、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和地区多、军费增长绝对值多的“四多”特点。现在,这种情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突出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三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是日本,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所抬头,他们已不满足仅仅作一个经济大国,急欲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他们不断提高军费、扩军备战,其军费开支已由1990年的不到300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近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已建立起了一支超出本土防卫范围的武装力量。近年来,他们还不断向外派兵,执行“维和”任务,企图走出国门,扩大影响,恢复昔日军事强国的地位。另一个是印度,印度一直怀有称霸南亚、争当世界大国的野心,并且对我存有“报复”心理,虽然其经济实力较弱,但其军费增长较快,目前,已由1995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了160亿美元。其军队装备了航空母舰、潜艇、第三代作战飞机和先进的作战坦克等。此外,他们还加紧了对核武器和导弹的研究,并多次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在军事上公开与我国“叫板”,谋求与我对等的核威慑。再一个是东盟各国,近年来,他们的扩军备战势头也有所增强,九十年代前半期,其军费年均增长率一直高达7%,也是我周边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俄罗斯,虽然解体后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不如前,但他仍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正在致力于“全面提高军事能力”。上面讲的这些新的军备竞赛,不仅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而且也对我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

三是霸权主义干涉我国内政、插手我国周边纷争。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出自其称霸世界的需要,历来把亚太地区视为利益攸关的地区,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他们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就把遏制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以中国为主对手的“接触与遏制”政策逐步确立;90年代末,以北约东扩、日美防卫合作协定重新修订及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启动为标志,已形成了对俄罗斯和我国呈两翼合围态势的战略布局。此外,在亚太地区,美军一直保持着10万兵力,经常有2至3个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水域游弋,并在从日本到南中国海,形成了意在封锁中国、降低我制海权的“岛屿锁链”。在这种格局下,虽然还不存在外部强敌对我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危险,但仍有可能发生有西方大国暗中插手或直接介入的局部战争。特别是美国,可以说只要是与我国有争议、争端的地方,总有美国的插手。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一直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明里暗里支持台湾,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和遏制。为了使我国失去最接近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基地,从而进一步失去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力,美国千方百计地插手我南海争端,暗中或公开支持我国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的主权要求,企图动摇我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地位。

(一)中华民族历来是喜爱和平的民族。从中国的历史看,我们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统一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各族人民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可以说“统一”也仍然是我们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涉和破坏,我国的统一大业至今仍未完成;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更加獗,有时这些矛盾还有可能发生激化,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二)台湾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内患。解决台湾问题,既关系到祖国的统一,也关系到我国的整个安全。近年来,随着国际“大气候”与台湾岛内“小气候”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在加紧推行“台独”政策的同时,大力整建军队,扩充军备,以作为抗拒统一的筹码和实力。为维持其与祖国大陆抗衡的军事实力,台湾的军费开支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1999年高达120亿美元,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武器进口地区。台军现已装备了第三代作战飞机约300多架,先进的作战舰艇约460艘,还有“爱国者”防空导弹和预警飞机等。台湾当局在完成守岛作战兵力部署的同时,还提出了所谓攻势作战的军事战略,大力发展制空、制海和抗登陆力量,加强联合作战训练,企图武力拒统。种种迹象表明,台湾问题非军事手段难以解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台海战争一旦发生,印度和东盟国家必然会有所动作,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也可能会乘机作乱,这必将置我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三)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不容忽视。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猜疑、隔阂和不信任感严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怂恿下,极端宗教势力与“台独”“藏独”、“蒙独”和民运分子相互勾结,活动十分猖獗。尤其是在多民族聚居和民族宗教问题比较敏感的西北地区,境内外分裂势力积极筹组武装力量,大搞颠覆、分裂宣传和非法宗教渗透,在组织上趋向联合化,在对抗上趋向武装化,在手段上趋向多样化,形式上趋向暴力化。在一些地方,民族分裂分子的暴力犯罪升级,被他们所伤害的不仅仅是汉族群众,还有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有时甚至把爆炸、凶杀矛头专门指向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和基层干部,以破坏党同各族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情况表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化剑为犁”的时代还远未到来。作为驻西北地区的官兵,不仅要把反侵略扩张作为根本职能,而且还必须把反对民族分裂作为重要责任。作为新时期的民兵,我们一定要看到,现在的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是武力对峙下的和平,是包含和孕育着战争因素的和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冷静观察,透过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正确分析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关键时刻,军委一声令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二

近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焦点之一。因为历史原因,台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部分,虽然两岸现在的“一国两制”格局下没有统一,但是两岸民众的联系是愈加紧密了。作为一名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在进行深度研究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让我更加了解两岸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认识“实体主义”的局限性。

研究台湾问题很多是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实体主义的话题。但是,我们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样的研究手段是存在局限性的。首先,过度关注某些标准参数的数据分析,不仅很难反映现实的情况,而且很难把握两岸关系主流的态势和变化发展。其次,忽略了两岸之间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就是说,实体主义很难解释许多精神方面的因素和两岸之间的情感纽带。基于此,我认为必须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两岸关系的整体情况。

第三段: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性。

尽管历史、地理和政治纷争对两岸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很多影响,但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基于此,文化共同体不仅可以化解两岸之间的政治争议和经济竞争,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和和谐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暂时没有合适的方式解决两岸之间的问题时,文化共同体是打开今后合作的大门。建立良好的文化共同体,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第四段:合作方案的建立。

基于实体主义和文化共同体的理解,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积累合作的经验,建立一个基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平台。其中,政治争议和经济竞争并不是终极问题,合作平台的建立既可以维护政治互信,又可以促进区域的繁荣和友谊。具体来说,在经济领域,两岸应该加强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在文化方面,可以展开大量的文化交流和媒体合作,以促进两岸民间友谊。总之,建立两岸合作机制是实现和平统一和谐共处的必然趋势。

第五段:结论。

研究台湾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角度的分析。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实体主义手段虽然可以从某些角度理解两岸问题,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以跨学科的方式,促进对台湾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此外,我们应该设法建立两岸的文化共同体和合作网络,以促进双方的友谊,共同打造一个两岸和平稳定繁荣的未来。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三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形势经历了许多变化,不仅涉及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还牵扯到了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环境的演变。作为一个关心台海局势的普通公民,我深感台湾的发展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通过对台湾形势和政策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当前的台湾局势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认为台湾地区的政治稳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石,台湾不例外。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政治稳定能为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并获得更多的机遇。相反,政治动荡将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从而使经济发展受限。因此,保持政治稳定,加强台湾地区的政治对外沟通,构建和谐的两岸关系,是当前台湾发展的关键。

其次,我认为台湾地区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经济和科技资源。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我认为,台湾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增强国际影响力,台湾可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我认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两岸关系是台湾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利益所在。在历经几十年的交流与交往后,两岸同胞已经形成了深厚的联系和纽带,不可分割。稳定两岸关系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以及人员的互动,为两岸同胞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福祉。与此同时,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台湾地区应该坚持和平发展,加强与大陆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

第四,我认为台湾地区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的力度。科技创新和研发是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台湾地区在科技创新和研发领域具有优势,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人才。然而,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台湾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认为,台湾地区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提高科技研发的效能,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和研发,台湾地区可以在经济、军事等领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强自身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最后,我认为台湾地区需要加强青年教育和人才培养。青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台湾地区来说也是如此。现在的台湾面临着人才流失和青年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对台湾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认为,台湾地区应该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提供更好的求学和就业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台湾地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通过对台湾形势和政策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政治稳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加强青年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台湾地区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够推动台湾地区的发展,为台湾同胞带来更多福祉。同时,我也希望台湾地区能够摒弃一些偏激的立场和观点,以实际行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只有这样,台湾地区才能够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迈向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四

近年来,台湾形势剧变,不仅对台湾自身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牵动着大陆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参与了一次针对台湾形势的政策研讨会,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是次研讨会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于解决台湾问题,需要确立一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以及妥善处理台湾内部问题等一系列措施。以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作为大陆方面,应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这不仅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有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才能稳定台湾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福祉。

其次,对于台湾方面,应当秉持对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构建和谐的两岸关系。虽然两岸存在着历史隔阂和分歧,但两岸同属于中华民族,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血脉相连的纽带。因此,两岸应当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振兴。同时,台湾领导人也要转变观念,摒弃任何形式的“台独”立场,认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为维护台湾的和平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路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两岸合作都能为台湾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台湾作为一个发达地区,对于大陆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两岸应当加强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民众的互信和了解,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四,妥善处理台湾内部问题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考量因素。台湾社会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社会分裂、经济萧条、民主制度的顽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进程,也给台湾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困扰。因此,台湾方面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

总结起来,解决台湾问题需要确立一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以及妥善处理台湾内部问题等一系列措施。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措施,才能实现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振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和措施,就能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五

作为一名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研究台湾问题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更是我们需要开放心态,去理解并尊重不同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台湾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内战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其治理地区扩展至全国范围,其中包括台湾、澎湖列岛、金门列岛和马祖列岛。而在同一年,中华民国政府逃往台湾,建立了所谓“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这一历史背景为今后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台湾问题已变得愈发复杂、敏感。民进党执政后,台湾逐渐倾向于推进“去中国化”,主张独立。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和干预,台湾问题的复杂程度更形显著。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政治互信受到极度挑战,两岸关系愈发紧张。

第三段:多角度去看待台湾问题。

截至目前,我所了解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多元文化的影响不能被忽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人在看待问题时的观点及态度,而且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因此,尊重和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加相互认知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四段:重视和平的重要性。

在研究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我认为一个关键点就是维护两岸地区的和平。就我所了解的和个人的观点而言,只有和平才能使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及互利都得以实现。相反,若我们只是持续的进行军事威胁和敌意表态,对台湾问题未来的任何解决都无法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五段:理性处理问题的必要性。

最后,我深信,在研究台湾问题时,理性处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以情绪和情感代替事实和逻辑。我们不能让错误的判断、偏见或没有根据的负面评价影响我们的判断。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提高我们的认知和知识水平,积极学习并探讨有关台湾问题及其他国际关系的问题,以更全面、更准确、更对类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

总之,研究台湾问题是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了解和学习的中心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国际法,倡导和平共处,并具备尊重与理性处理问题的表现,以实现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六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台湾的形势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观察和研究了台湾问题的发展,得出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和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台湾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内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国共两党的分歧导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这为今天的两岸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引发了长期的争议。理解这一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看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国内问题,也是涉及到国际利益和地区稳定的复杂问题。

其次,保持和平稳定是处理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从紧张对抗到经济合作的转变。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并为两岸以及整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继续这种和平稳定的发展对于解决台湾问题至关重要。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可能破坏这种稳定,并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第三,强调民间交流和人民友好。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对话相比,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真实。加强两岸民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减少误解和误判,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此外,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也可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四,强调和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台湾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在处理台湾问题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际社会普遍支持这一原则,绝大多数国家都与台湾没有官方的外交关系。合理利用和加强国际社会的支持,有助于推动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

最后,台湾问题需要通过政治对话和和平谈判来解决。对于任何复杂的问题来说,对话和合作是解决之道。两岸问题也不例外。通过政治对话和和平谈判,可以创造出一个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相向而行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总之,台湾的形势政策是一个涉及到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和复杂性,保持和平稳定,加强民间交流和人民友好,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及通过政治对话和和平谈判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在处理台湾问题时需要重视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和方法,才能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出一个和平稳定、和谐共存的未来。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七

近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全球议论的重点之一。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统一大业的核心问题。在研究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我的一些感悟。

历史是理解台湾问题的关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直到1895年,因为中国在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占台湾。1945年日本战败后,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全中国进行接管并实施宪政,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接着,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分裂,国民党占领了台湾,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分裂状态。因此,历史因素是导致台湾问题的根源。

第二段:台湾问题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问题。

台湾问题不仅与历史因素有关,而且涉及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不会改变,这也是中国外交的底限。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将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第三段: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和平协商。

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和平协商,绝不能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必须由中国政府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力量协商解决。和平协商是维护稳定与和平的基础,是中国稳定发展、促进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各方应当抛弃冷战思维,转变观念、挖掘共识,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应有的努力。

第四段:大陆与台湾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

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这在人民交流方面尤为明显。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人民在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家人。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活跃,这是加强两岸之间互相了解的基础。加强两岸交流,为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

第五段:全球化时代需要和平合作。

如今,全球化时代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这意味着各国都需要面对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因此,各国需要携手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台湾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参与,推动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只有在和平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总之,解决台湾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研究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历史因素、主权问题、和平协商等不同因素缠绕在一起,彼此影响。我坚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两岸同胞需互相尊重、寻求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八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xxx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xxx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xxx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xxx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xxx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xxx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xxx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xxx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xxx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xxx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xxx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xxx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xxx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xxx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xxx同胞之所想,急xxx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xxx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xxx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xxx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九

形势与政策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之一。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课程改革后,我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进行了调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伴随着中国历史而长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台湾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收回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更是迫切地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一、台湾问题的形成。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浅析解决台湾问题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机械化的状态,即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了培育学生的高阶阅读思考能力,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邀请一线教师编写《问思教学手册》及《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等研习作品,并说明如何将阅读策略融入教学环节中。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评价项目之一,曾两次将阅读素养作为测试的主要领域,pisa2018基本构建了全面而系统的阅读策略体系,重视阅读策略教学俨然成为一种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的教学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

阅读策略教学是一个体系,可以分为阅读教学策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阅读教学策略,即为如何教学生阅读的策略,是一种教的策略,以教师为主体,包括合作阅读、任务阅读等教学形式。而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即为学生具体运用的阅读策略,是一种学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分为摘要/主旨、推论、自我提问等单一策略。学生结合具体阅读情境运用和调控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进程。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阅读理解策略中的摘要策略作详细介绍。

1.摘要阅读策略的概述。

摘要阅读策略是一种新信息联结与整合下的产物。台湾教育部门于2003年在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将“能了解大意”或“能摘取大意”列入各年段的阅读能力指标。摘要阅读策略分为四个步骤——删除、归纳、找出主题句和润饰,通过运用这些程序即可用简短、连贯、流畅的文字形成文章大意。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检索判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再经过内化整合,形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发现,能很好运用摘要策略的大多是优读者。

2.摘要阅读策略的内容。

一、二年级:重述故事重点。低年级学生手写能力有限,所以主要让他们用重述故事重点的形式练习说大意,获得运用阅读策略的初阶能力。

三、四年级:删除、归纳主题句(四年级尚未使用“以文章结构写大意”策略,但必须“认识文章结构”)。通过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来整理出课文大意,形成一段能够代表文章重点的简要陈述。

五、六年级:以文章结构写大意。刚开始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初步阅读,读出段落与段落间的关系以判断文章结构;再运用中年级所学的,删除、归纳主题句,抽取文章的主要概念,再形成通篇文章的大意。文章结构包含两个部分:故事结构和说明文结构,故事结构包括故事的背景、主角、经过(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每个事件由各自的问题组成;说明文结构则包括主题/列举、时间序列、比较对照、问题解决,通过结构更容易掌握段落大意,进而统整全文大意。

3.摘要阅读策略的意义。

阅读理解分为低层次理解和高层次理解。低层次理解大多与词汇的掌握度有关,而高层次理解则涉及推论、各种知识的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在高层次理解中,摘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到,自我提问、教师提问一学生回应、故事结构分析、原型组织绘制、摘要与交互教学等策略,皆对于一般中小学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教学成效。其中,摘要策略具有最高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当下网络资源的发达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量的巨幅增长。如果能掌握摘要阅读策略,就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快速检索出自己想要的部分,就如同检索文献时的关键词输入一样,目标精确化才能更快速地获取相关文献。

《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出,有效的摘要教学采用的是“明示的教导策略模式”。“明示”就是教师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学习策略目标以及内容作详细介绍,通过放声示范执行策略,避免学生陷入懵懵懂懂的状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体验运用该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但与常见做法不同的是,在学生能够基本上掌握该策略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行运用策略,直至可以独立完成为止。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只会依赖教师给的线索摘取大意,也让学习策略这个过程显得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台湾小学现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有特色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台湾学者以及一线老师整合的信息,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1.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删除段落中无关主题的信息;第二部分是删除段落中赘述的信息,从而提取文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句子的删除”开始练习,再到“段落的删除”,也可以先由小组合作再到个人独立完成。删除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找重点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学会去除多余的信息,剩下的就是紧扣主题的部分。

以台湾翰林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迈向低碳生活》为例: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二是气候忽冷忽热,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这段话的结构鲜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用疑问句的形式直接点出问题;第二部分“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是为了进一步阐释“火山、冰河逐渐融化”的内容,属于可以删除的细节部分;第三部分“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解释气候忽冷忽热的影响,也属于可以删除的細节部分。

通过初步的删除过程,得到的摘要为: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二是气候忽冷忽热。

2.词语归纳。

在学习删除和归纳程序之后,學生对摘要策略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就可以进行全文摘要的教学。先把学生分组,每个人用之前所学的步骤进行段落摘要;然后组员间讨论,整合每段摘要后形成一个大致的全文摘要;最后再仔细检查还有没有可以删除或归纳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需要判断在删除不必要信息以及归纳词语之后形成的句子是否能作为主题句。如果能,则可以直接把句子加进摘要中;如果不能,则需要自行撰写主题句。

4.润饰经由前面三个步骤形成的摘要。

为了确保摘要的阅读流畅性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得当,需要对原来的文字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形成一段通顺流畅的完整的文章大意。

在进入教材课文摘要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比较简短的单句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说明。比如:“爸爸和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清澈的湖边看在湖里自由自在嬉戏的大肚鱼。”教师先作示范,将自己在摘要过程中的思考呈现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句中‘清澈的’‘自由自在嬉戏的’分别为对湖水以及大肚鱼的具体表述,属于细节部分,在摘要的时候可以删除;‘骑着自行车’具体说明爸爸和‘我’到湖边的方式,也属于细节部分。那么得到的最后摘要为‘爸爸和我来到湖边看大肚鱼’。这样的做法就叫作‘删除’。”从小组练习再到个人练习,从句子的摘要再到段落的摘要,进而完成“以文章结构找大意”,循序渐进。

下面以台湾南一版教材中的《奇莱鼻》一文为例,来演示摘要阅读策略的具体教学过程。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蔚蓝的大海及美丽的浪花;骑单车到这里时,可以眺望整个七星潭海湾;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苏花公路上的清水断崖。

删除的过程:文中“蔚蓝的”“美丽的”是对大海和浪花的具体说明,可以删除。

归纳的过程: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这句话在形容同种性质的东西,可以归纳;第二部分中“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大海及浪花……清水断崖”属于比较具体的阐述部分,也可以归纳。得到下面的初步摘要: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

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经过润饰,得到最终摘要:

近年来,奇莱鼻灯塔在经过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即将开放成为观光景点。人们可以在滨海自行车道上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1.教学过程不宜过快,遵循“句子的摘要一段落的摘要一文章的摘要”的过程实施教学。

学生在还未建构摘要框架的时候对主题的提取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程序一步步引导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中清楚地感受到摘要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先从简单的单句开始,让学生开始有“什么是不必要的内容”的概念;再到段落的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组织语言,怎样润饰句子;最后则是由分析文体结构来完成整篇文章的练习。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最后得出的摘要才能具有逻辑性、完整性和通顺性。

2.对于通篇文章的摘要,教师不应设立统一标准答案,而要让学生发散思维。

仍以《奇莱鼻》为例,对于框架的划分有多种,可以垃圾掩埋场的设立为线索(设立垃圾掩埋场前一设立垃圾掩埋场的后果-政府改进措施),也可以景色的变化为线索(原来的景色一垃圾掩埋场出现后的景色-改进后的景色),还可以时间为线索(上一代-八十年代-近年来)。线索不同,侧重点也会不同,最终形成的摘要也就有实质性的区别。

3.在形成最后的摘要内容后,应有一定的评量措施。

有了具体的评量方式,学生才知道自己的思考哪里还有不足。评量的设置是对摘要学习的反馈,而且让学生互相评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以下提供台湾冯心怡老师设计的摘要品质评量表:

摘要阅读策略作为学生从文中找重点、整理重点、理解文意的关键策略,是应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能力之一。但一种策略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塑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教师必须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并给予其足够的练习和讨论交流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梳理好每一个具体部分的内容,能够清楚地说明自己在摘要时的内在思考,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搭建摘要策略学习的支架。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一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二

内容提要: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有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由于台湾当局的挑衅和港澳的相继回归,台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陆对台湾挑衅的现有回应模式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应当提出以50年作为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分两阶段解决,第一阶段以政治压力为主,军事威慑和舆论宣传为辅;第二阶段在和平统一的方式不可行的条件下,只能被迫考虑其它方式,但统一不能无限期拖延。

关键词:台湾问题统一一国两制军事威慑两岸关系。

作者简介: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台湾问题是一个国内问题,但又是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是有紧密联系的。考虑台湾问题不能不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最核心的利益相联系,要从整个中国外交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应当说,在海峡两岸的对峙中,大陆提出的许多善意的主张没有得到台湾善意的回应,相反,台湾当局却一再打破现状,一再挑起事端,先有李登辉1995年的美国之行,要为台湾当局开拓“外交空间”,1999年7月又有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引起两岸关系不断紧张,也使得台湾在向台独方向不断滑行。对台湾当局的这些挑衅,对台湾当局的分离主义的政策和倾向,大陆必须对此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须显示大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力和决心。近年来大陆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陆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论的批判和针对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动进行的军事演习,在世人面前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强决心,有力地警告了台独分子,打击了台湾当局的嚣张气焰。

但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思考,李登辉的故意挑衅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李登辉近年玩的是一个手法,即老鼠戏猫和踩边线游戏。李登辉每次都是故意挑衅大陆,用一些分裂的言行刺激大陆,他的言行都包含着明显但又很狡猾的内容,可以被解读为明确的台独,但进行解释时又含糊地宣布两岸政策没有改变,让人觉得还是要与大陆进行统一的。前者向前迈一步,是踩危险线,后者是往回缩半步,一反一复,李登辉主导的台湾当局还是把台湾往台独方向拖前了不少。这其中也包含着李登辉的连环套:明里是为了捞选票,为稳住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政权而显示其“勇敢”,用台湾话说是一种政治做秀。李登辉在1995年访问美国是做秀,在1996年的台湾大选中还起了一些作用;现在抛出特殊两国论,也明显是做秀,也是为了2000年的选举。但李登辉的做秀还有更大的阴谋,其一,就是要故意挑衅大陆,激怒大陆民众,刺激大陆,希望大陆在怒火中烧时做出过激的反应,激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使美国卷入与大陆的冲突,台独分子好从中渔利;其二,就是消耗大陆,拖延大陆解决自己最主要的困难的时间,分散大陆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精力和时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阻,延缓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其三,煽起台湾民众所谓大陆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武力威胁和逼迫台湾的情绪,引起和加深两岸民意的敌对,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推动台湾民众心绪向台独方向发展。

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根据这样一种赌徒心理在进行冒险和进行危险的游戏,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特殊两国论遭到大陆的批判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后,台湾当局又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李登辉还选择在这一时候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再次表示坚持其两国论。大陆对台湾当局的挑衅的回应起什么作用也还难以估计。

面对李登辉这些挑衅手法,我们应当思考,作出什么样的回应会更有利祖国的统一的大业?有三点值得提出来进一步思考:

其一是关于台湾当局进行挑衅的方式与大陆回应方式的对应问题。

台湾当局为了造成国际轰动效应,不惜花巨金到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公交活动,以所谓私人身份出访外国,在国外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种分裂祖国的谬论,这些活动产生一定的恶劣的效应,一些对中国怀有图谋的国外势力也对其给予支持和同情;大陆对此则回应以长期的批判文章,并多次进行针对台湾当局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一方面向国际宣示了中国保卫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但在效果上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用来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大陆进行攻击以制造国外公众对台湾当局的同情。从大陆的立场来看,这种回应似乎成本高效果太高。

其二是国内建设与反击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

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对大陆来说,只要台湾当局的挑衅还没有走到非要武力的程度,那么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和繁荣和强大就应当始终是最根本的核心利益。现在我们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内外所瞩目,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世界前例,但下岗人数增多,国企改革难度大,反贪污腐败面临如此艰巨任务,经济紧缩,外国投资减少,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哪一个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强根固本的大事。在这样的时刻似乎不宜急于把现代化建设放一边而太过于突出国家统一问题的紧迫性。

其三是大陆回应的现有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最初的较显著的效果?

我们在指出大陆对台回应模式产生的积极作用时也要看到,大陆对台方略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台湾当局并不因此而收敛其台独倾向,反而一再对大陆的善意采取挑衅,现在,台湾当局和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还未了,又有人提出什么“台湾新生论”的观点。可以预料,今后台湾当局的什么登辉们会不断地在分离的路上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会有各种谬论出笼,使台湾在台独的方向走得更远。

应当说,大陆回应模式在第一次第二次产生的效果还是很重要的很显著的。但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此谬论出台后,大陆仍以大批判+军事演习回应之,希望借此使其收回两国论,但看来大陆也再次难以达到目标,台湾当局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

所以,现在大陆实在有必要反思对台方略。拥有12亿人口的大陆,在国际上是代表整个国家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的许多事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却要被一个象李登辉这样一个地方当局领导人的举动所影响,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不相称。

其实,对台湾当局的挑衅言论,一定的有份量的正面的批判文章是必要的,但大批判从根本上说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希望他收回特殊两国论恐怕也是对牛弹琴;对李登辉这样的拿台湾人民的福利作赌注的的顽固的分裂分子,保持一定的军事威慑是必要的,但每次都以规模较大军事演习作为回应恐怕也不对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打声在大陆逐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大陆也应克制台湾问题上的急躁情绪,现在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并不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大陆在与海峡两岸的关系的举动,也应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台湾当局的周旋中,在处理台湾事务方面,也要树立这样的形象。

在统一台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中国一定要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这首先是指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在中国,中国在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大原则时不放弃最后使用武力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台湾是一个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特殊的国内问题,对中美两国和亚太局势乃至于世界和平都有重大影响。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因为外部势力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台湾事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就产生了两个使用武力的前提:

第一,在国内和平方式的潜力没有用尽之前,决不要轻言“打“字。现在海峡两岸可以说还没有进入到实际进入政治谈判的阶段,台湾当局一再提出所谓双方政治实体的对等谈判等进行政治谈判的前提,为政治谈判设置障碍。

其实,大陆提出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主张,其实是包括着和平统一的许多可能性的。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设想,它在港澳的实施证明这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而且,一国两制的思想首先运用于港澳但又不局限于港澳模式。一国两制思想还会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所以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一国两制和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思路,但思考问题时思路要更广阔一些。甚至一国三制的设想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里的一国三制是指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而不是指根本的社会制度。

第二,在考虑动武之前,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国际影响。这首先是指大陆最后对台湾动武除了国家主权和内政问题等根本的依据外,还必须考虑最大限度的合理合情。如果台湾当局仅以分裂言论或其他一些小动作挑衅大陆就实施武力解决,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案。

这里值得考虑的就是中东和谈进程的例子。当矛盾的双方在和平谈判上陷于僵局时,外部的善意中立卷入可能会对打破僵局有利。当然,中东和谈与台湾问题有不可比性,就是前者实际上两个国际主体之间的谈判,而台湾问题则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两方的谈判,但两者的共同性是都由于大国的卷入而复杂化。就这一点而言,也许中东和谈进程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台湾海峡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差得太远,台湾当局不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要打破这种僵局如果没有外部的善意中立进行调解恐怕难度太大。

所以,我们以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也要使用一切方法,其中既包括运用国内资源,也包括运用外部资源。任何方式,只要有利于和平统一台湾,都是可以采用的,不必太拘泥于某些原则。

同时,要从被动接受外国强加于中国的对台湾问题的消积影响,转变为争取外国对和平统一台湾进程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应当把台湾问题上的外部因素外部势力和外部影响,以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是否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为标准,区分为对华友好的,敌对、恶意和怀有不轨图谋的,中立的和善意的三种;中国也应当以此为标准把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的立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把争取外部介入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台湾当局,而大陆只是对台湾在国际上的攻势做出被动地反击、拒绝和说“不”。

从美国已经卷入,从台湾当局积极地让那些对台可能有利的势力的卷入的图谋和行动看,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把所有的外国因素完全加以拒绝(要拒绝也拒绝不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不惧怕外部因素已经深深地卷入台湾问题这种复杂的局势。

现在台湾问题的复杂化是对台湾当局有利,中国作为大国,不妨让它更复杂一些,使这种更复杂化的台湾局势变得不完全对台湾当局有利。

既然台湾问题并不因中国宣布它是一个内政,任何外国不应进行以干涉而使外部因素消失,既然台湾并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总想把更多的有利于台湾的外部因素引入其间,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考虑修改一下游戏规则呢?过去我们总因为台湾让外部势力卷入而担心,为什么我们大陆不能改变立场、让那些有利于我们,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的势力卷入而让台湾当局也对此担心呢?大陆作为全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拥有比台湾更多的外部资源,应当有信心在外交战线上压倒台湾所谓“拓展国际空间”的攻势,使外部势力卷入台湾问题的总趋势变得对和平统一台湾有利。

中国应当从拒绝一切外部卷入转变为拒绝一切敌对和恶意的外部卷入,转变为争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台湾的外部势力的卷入,争取让那些支持台湾的外部势力转变为中立,从反对阻挠和平统一变为支持和平统一。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有过借用外部力量促进国内革命进程、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内和平等目标的思想。孙中山曾谋求外国支持来进行反清革命;抗战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曾设想,从中国抗战的民族大义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利益出发,从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立场出发,成立由美国军队,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组成的统一指挥部,由美国将军担任司令官。

在所有影响台湾事务的外部因素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不仅已经干涉了台湾事务,而且卷入很深,是台湾统一的一个关键因素。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政府向美国表明中国政府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严正立场并进一步交换有关的观点就是绝对有必要的。

现在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可能军事卷入的前景。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向美国表示,中国人民将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任何外国的干涉都必将失败;另一方面,也不要认定美国一定会始终支持台湾当局。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是两面派,一方面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另一方面又压中国承诺不使用武力,同时还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是注重自己的利益的国家,支持台湾并不一定是美国最重大的利益,美国的利益在不同时期也是会有变化的,所以,中国也要以各种方式做美国的工作,试探美国在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有没有可能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在必要时可以在不牺牲原则的条件下,在某些问题上做让步。中国政府可以向美国表示有条件不使用武力的承诺:只要台湾当局不宣布独立或采取独立的实际措施,只要外国不进一步军事卷入台湾局势,中国可在最近20—30年内不对台湾动武;同时,中国还要向美国表明中国重申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台湾的立场,但中国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统一问题。

克林顿政府近几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多次表明三不立场,也表明美国政府并不完全是反对中国政府而支持台湾的。中国对克林顿政府在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坚持三不政策并批判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的立场是欢迎的,这也是中国政府争取改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敌意卷入的一种尝试。

美国是和平统一的关键,但不等于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中美两国的立场的协调上来,要开辟新的外部渠道。既然台湾局势事关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东亚不少国家既支持一个中国,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又关注台湾局势的和平解决的前景,不少国家既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又与台湾方面有较多的经济关系,所以,中国也可以邀请一些有意在台湾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政府或有影响的政治家,就和平统一问题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现在有报道说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曾提出联合印日对抗中国,也表明台湾一直在做东亚国家的工作。

我认为,大陆在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现在大选后印尼的新领导人表示出重视发展中国与印尼关系的意向,中国可以在恢复中印两国关系上采取更积极的立场,最好能恢复到毛泽东--苏加诺时期两国兄弟般的睦邻关系。在与其他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时,也要有意识地从处理台湾问题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对日本也是这样。俄罗斯在中国和平统一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尤其不能低估。

欧洲也是应当考虑进来的一个因素。中东和谈的成功经验证明,欧洲中立国家从外部善意的参与和平谈判的进程可能对和谈的成功起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大陆应改变对台工作的战略思路,打破那种台当局挑衅-大陆批判+演习---缓和---再挑衅---再批判+演习-再缓和的被动模式,打破台当局以金钱拉拢小国变节承认台湾---大陆与之断交,设法以经济援助使之承认大陆---台湾再拉---大陆再压的被动模式,变成大陆主动的大国模式。要从有理有利有节,合法合理合情,利大陆利台湾利东亚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总的来说是要有时间表,要有明确的政治进程,要有政治军事压力,要考虑祖国统一的根本利益,但也要考虑大陆的现代化建设;以和为上,争取最好前景,但也做好最坏打算,做好两手准备。

大陆应宣布:在新中国建国100年以前以50年为最后期限分两阶段解决台湾统一问题(毛泽东在70年代曾经认为,台湾问题很复杂,没有100年解决不了)。

第二阶段从2025年到2049年,在和平谈判的潜力已经用尽而没有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大陆应宣布采用各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其中还包括和平方式,但对台进行封锁包围,另起炉灶成立台湾临时地方政府,考虑利用各种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并在建国100周年前完成中国再统一的伟大事业。

这种模式等于正式启动台湾统一进程,使台湾统一走上不归路,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管台湾当局是否同意,大陆应当强拉硬拖把台湾推向统一轨道,而不是让台湾当局一步步把台湾拖向独立的道路,同时在第一阶段从现在的军事威慑、舆论批判为主的被动模式变为政治压力为主辅之以军事威慑主动模式。

第一阶段是和平为上,攻心为上,不战为上,双赢为上,是上上策,对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都是仁至义尽,做了大陆应当做的一切;第二阶段表明和平统一不等于不考虑非和平解决办法,不等于统一无限期拖延。虽然这会造成巨大损失,会带来流血牺牲,是下策,但为了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又而不得不为之。

在此同时,大陆还要宣布,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操纵民意表决台湾独立,或通过金钱外交使“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超过一定数目等使台湾独立成为既成事实,使台湾独立走向不归路的任何行动在任何时候均应被视为自动对大陆宣战。

这种模式的主要之点就是以50年为统一进程的最高限度为政治目的,把舆论压力、政治压力与军事威慑结合起来,以政治压力为主体,以宣布启动统一的政治进程作为保持长期的政治压力的方式,以时间作为施加压力的主要手段,离设定的时间期限越近,压力越大,以政治压力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认真考虑政治统一问题;军事威慑要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正常的和长期的进程联系起来,一定规模的适度的军事演习要常规化例行进行;舆论宣传要以理服人,少批判多讲理,以争取台湾民心为主;新模式是以政治解决和平解决为先,但又不允许无限制拖延。

这样就把球抛到台湾一边,要和要打自行选择,大陆今后不再跟着台湾当局跑,一切以两条大限为界,对台湾的许多小动作和挑衅都不必太理睬。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有充分的自信心:只要大陆不承认台湾独立,台湾任何时候也不能独立;只要中国不承认台湾独立,任何大国也不能压服中国作出放弃统一台湾的决定;时间的延长虽然充满变数,但这种变化不一定对中国多么不利。台湾统一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但也实在没有理由太着急,目前也没有走到台湾独立不可逆的程度。

从今后,大陆的工作要把统一台湾问题提上日程,以此团结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图精励治,为这一伟大目标而奋斗。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三

政策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权威和规范的形式,应当实现的目标、行动原则、明确的任务、工作方法、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团体,以实现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和意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三、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政策的新特点。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四

许多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几十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冲突,使得两岸政治谈判的社会信任基础相当薄弱。有些人甚至断言,strait两岸没有社会信任基础来支持政治谈判。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共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

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

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

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

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

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

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

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

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

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

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

(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

(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

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

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

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

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

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

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

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

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

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

“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

的重点。;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

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

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

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

“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

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

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

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

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

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

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

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

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

实用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五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大学献血知识讲座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一次审视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调整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一起来看看吧。近年来,全球范

    2023年十分钟小演讲稿(案例20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活动中准备的文字材料,用于引导和支持演讲内容。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演讲技巧,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创作水平。俗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

    最新董事长在品牌开业典礼致辞(模板17篇)

    典礼是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具有表达敬意和祝福的作用。典礼的意义在于将特定事件或成就记录在历史中,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各位领导,各们来宾,各界

    最新学校菜园劳动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将碎片化的经验或者感悟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最优餐饮经营分享心得体会大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吧。经营是一个复杂而困难

    热门庆元旦迎新年演讲稿(案例17篇)

    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新年总结样本,欢迎大家一同探讨学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

    精选幼儿园保育承诺书(模板18篇)

    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它们注重创新和实践,可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塑造教育诚信形象,树

    优质实习心得体会结语范文(17篇)

    在实习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和遇到的挑战,以便以后回顾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通过实习,巩固所掌

    专业财务工作目标计划大全(12篇)

    工作计划书是向领导和同事展示工作计划和工作成果的重要工具。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工作计划书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搞好会计核算是做好学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在

    专业敦煌之行心得体会(模板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人更好地面对类似的问题和挑战。5.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