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11篇)

时间:2024-11-15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 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 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圆形纸片等实物,

以及直尺、 绸带,测量结果记录表,计算器,投影资料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一)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 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评析]播放的课件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把两只小狗进行赛跑比赛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多得;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物动手指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 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评析]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为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 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 转化

 曲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想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由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到用“滚动法”、“缠绕法”,以及用“折叠”的方法测量圆形纸片,最后到大屏幕上的圆不能进行实际测量,既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断设置认知冲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扩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评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和讨论,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指导进行操作的被动局面,学生对后续的实际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一)分组合作测算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填入表格里。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算之前考虑好怎样合理的分配任务。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厘米) 圆的直径(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   

2   

3   

4   

2.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大屏幕展示)

(二)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3.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如果我们任选一个圆再进行测算,结果还会怎样?(课件进行验证)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三)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这个倍数通常被人们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知道他叫什么吗?

3.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投影出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分成若干份。分的份数越多,正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最终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

4.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5.解答开始的问题

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小黄狗和小灰狗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四)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

板书:圆的周长 =直径× 圆周率

c =πd

2.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板书:c =2πr

追问: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多少倍?

[评析]本环节选取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融小组合作、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归纳和概括为一体,引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解圆周率意义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利用课件进行验证,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还出示了较为详尽的资料,从而在深入理解新知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利用圆周率的意义准确解答开始的问题,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计算公式的总结水到渠成。

三、引导质疑,深入领会 (略)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判断并说明理由:π =3.14 ( )

2.选择正确的答案:

大圆的直径是1米,小圆的直径是1厘米.那么,下列说法正确是:()

a.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b.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c.大圆的圆周率等于小圆的圆周率。

3.实际问题: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桌布,直径为1米。为了美观,准备在桌布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请问,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五、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准确而清晰的把握;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通过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收获,不仅明确的再现了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再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六、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如果小黄狗沿着大圆跑,小灰狗沿着两个小圆

绕8字跑,谁跑的路程近?

[总评]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的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二

江苏海安南莫小学(226681)范 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及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录像、投影片、3个大小不等的圆、分别在一端系上红、白小球体的绳子各一根。

学具:圆、直尺、小绳。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它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

(师出示正方形的图形。)

学生指着图形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四条边的长度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周长是边长的4倍。

教师当场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圆心画了一个最大的圆。提问: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谁能指一指。

师:通过手摸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直直的线段组成的;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

老师一边显示图象一边讲述:

以这点为圆心,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现在将圆的周长展开,请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

圆的周长展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了圆,知道了半径、直径和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计算)

【评: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并引导学生研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

2、学习新知。

(1)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圆的周长。

全班同学分学习小组,分别测量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并报出测量后的数据。

(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并板书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测量出圆的周长的呢?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是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让你测量它的周长,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圆形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同学们笑了。)

生1:不能。

师: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生2:我用绳子在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轻轻地拿起一端拴有小白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白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你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

生2:(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能了。

师:看来用滚动的方法或是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是实践证明是有局限性的。那么,今天我们能来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评:从滚动圆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的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不断的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根据实验结果,探索规律。

教师将一端分别系上小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的两条绳子同时在空中旋转,使两个小球经过的轨迹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师: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圆的周长长短不同。

师: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是由老师手上的那条绳子决定的。绳子短,周长短;绳子长,周长长。

师:请认真观察,(教师再演示)这条绳子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是这个圆的半径。

师:半径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和直径有关系。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系,也就是和直径有关系。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你手中那些圆的直径。

(学生测量圆的直径)

随着学生报数,教师板书: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9厘米多一些3厘米

31厘米多一些 10厘米

 47厘米多一些 15厘米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计算、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行间指导、集中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小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师:整3倍吗?

生1:不,3倍多一些。

生2:我发现第二个圆的周长里包含着3个直径的长度,还多一点。

生3:我发现第三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滚动法验证:

绳绕法验证:

投影显示验证:

直径:

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所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呢?

投影出示祖冲之的画像并配乐朗诵。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时间啊!为了纪念他,前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教师很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努力吧,同学们!数学中还有许多未知项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继续讲到:刚才我们讲到了圆周率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一般取两位小数:3.14。

师: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直径,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这个字母公式会写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看书)

板书公式:c =πd

c =2πr

【评: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反复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结合认识圆周率对于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把开始测量的三个圆的周长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

师:通过用测量、计算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圆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计算比测量要准确、方便、迅速。

(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分米)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师:为什么题目中给的数据都是10,可计算出的圆周长却不同呢?

生: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10,但第一个图中的10表示直径,第二个图中的10表示半径。因此选择的计算公式就不同。给了直径,可直接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给了半径,就要先乘2,再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评:教师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给了两个数据,一个直径是10分米,一个半径是10分米,让学生计算后区分不同。这样可以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揭示本质属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2)判断正误。(出示反馈卡)

① 圆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② 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

③ c =2π r =πd()

④ 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

⑤ π> 3.14()

⑥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一部分同学认为第⑥题是错误的。

教师举起了表示半圆的模型,(如图)

请判断失误的同学们亲自指一指半圆的周长。

在操作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半圆的周长

比圆的周长的一半多了一条直径的长度。

(3)抢答。直接说出各题的结果。(单位:厘米)

① d =1 c =?

② r =5 c =?

③ c =6.28d =?r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算出的答案)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口述: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同学们来到天坛公园秋游,一进门就看见一棵粗大的古树,我问大家: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当时张伟同学脱口而出:好办,把大树横着锯开,用直尺测量一下就可以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摇摇头,表示不赞赏。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张伟锯古树该罚款了。”

教师补充了一句:“是啊,你们有什么比张伟更好的办法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生1:“不用锯树,只要用绳子测量一下大树截面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大树截面的直径。”

(同学们笑了,鼓起掌来,表示赞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请打开书----看书。

教师再一次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贴着的三个圆,提出问题:“这三个圆什么在变,什么始终没变?”

师:同学们通过圆的直径、周长变化的现象,看到了圆周率始终不变的实质。同学们能经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变----不变)

师: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怎样画?

【简评: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具体,教学过程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2、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环节紧凑,密度得当。

3、教学方法既灵活多样又讲求实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程序设计比较精细,或由旧知识导入  新知识,或教师演示直观教具,学生不止一次地操作学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并能适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培养思维能力。整节课始终注意以教师的情和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能精心设问,问题能从多角度提出,正反向进行。问题提得准,导向性强,设问有开放性,语速恰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5、练习的安排计划性强,有针对性,先安排了一些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又安排了判断练习,口算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学生愿意做、愿意学。安排操作性练习,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三

注:本片断为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的实录。

星期天,米老鼠和唐老鸭在草地上跑步,米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圆形路线跑。

(1)师: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生:只要量出它的周长就可以了。

师:能说出你的依据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师:那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

生:就是求圆的周长。

(师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评析:在新课的开始,播放学生熟悉的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的课件,既创设了融融的教学情境场,演示了周长的概念,较好地激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圆的周长,一举多得,既有承继,又有创新)

年、月、日片断与评析

3、判断平年、闰年

(1)师: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同样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生:信!

生:不信!

……

师:你们就用课前准备的年历卡片考考老师吧!

生:2000年?

师:闰年。

生:1983年?

师:平年。

……

(2)师:老师为什么判断的又对又快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方法?

生:想!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出示课件)

师:这是一些连续的年份,闰年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些连续的年份中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3)师:看来闰年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在这些年份中任意选一个闰年年份和一个平年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看除得的结果怎样?

生:1995÷4=498---3

2000÷4=500

师:用闰年年份数和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什么不同?

生: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闰年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

师:根据这一点,你觉得可以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呢?

生: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师小结: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我们就说平年年份数不是4的倍数。闰年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我们就说,闰年年份数是4的倍数。

(4)师:193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师指出:要看1932是不是4的倍数,老师教你个小技巧,就可以口算了,看一个多位数是不是4的位数,只要看它的后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就可以了,这是什么道理?上数学活动课的时候,老师再和大家一起研究。1932后两位数是32,32÷4=8,没有余数,也就是1932÷4

没有余数,所以1932年是闰年。

(5)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840年1997年1999年1900年2000年

生:(答略)

师: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平年。

生:闰年。

师:像这样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有点特殊,必须是400的倍数才?

是闰年。

让生阅读教材p82面最下面的两行小字。

师:1900年是什么年?

生:平年。

师:2000年呢?为什么?

生:闰年,因为1900不是400的倍数,2000是400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

(6)师:这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4年一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整千数,那就是特殊情况了,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也就是说:"四年一闰,百年不全闰,四百年才闰。"(出示课件)

评析:在判断平年、闰年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形、色等多种渠道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电脑先显示一些连续的年份(1989年--2000年),是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然后观察闰年年份出现的规律(每4年有1个闰年),屏幕就任意闪烁四个连续的年份,让学生看看是不是四年一闰,紧接着通过试除找到了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并将得到的结论显示在屏幕上。最后的练习也很有趣,学生判断出现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若判断对了电脑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这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优化了课堂结构,还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四

圆的周长 新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11-13页

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 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计算圆的周长

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教学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两个圆镜图,直径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

师:要用不锈钢条来给两面圆形的镜子镶边框,哪面镜子的边框长呢?为什么?

(感受圆的直径与周长有关系)

师:揭示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摸一摸。

师:圆镜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你有什么办法来进行测量?

(1)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将各种方法进行展示和评议

二、探索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根据大家的操作,你们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师:你将怎么样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

(1)小组合作,分别测量4个不同直径的圆,它们的直径与周长分别是多少,并填写入书中的表格内。

(2)展示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圆周率

(4)用公式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同时推导出周长与半径的关系。

(5)用计算的方法求两个圆镜的周长。

三、练习巩固

1、做书上第12页1、2题

2、指导做书13页第3、4、5题

四、实践活动

课后自由组成小组,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树干的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

五、课后思考

书上13页的“数学故事”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量一量,算一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丌表示。

c=丌d 或 c=2丌r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五

《圆 的 周 长》教 学 设计

湖南省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心小学  li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11册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  周长计算公式;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绳子、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

一、启发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故事:小白兔和兰精灵进行跑步锻炼,争论谁最先到达原来的起点。(正方形和圆形跑道,正方形边长20米,圆形直径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讨论:小白兔和兰精灵到底谁最先跑回原来的出发点?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

1、观察:看屏幕上的圆,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

2、摸一摸: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指出:拿的这个周长是指哪一部分长?

3、比一比: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

4、量一量:(分小组合作)

学生用剪刀、直尺和绳子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5、信息反馈:   ① 小组汇报所测量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                                周长

○                    12cm多一些

○                 31cm多一  些                                                         ○         47cm多一些

② 生说一说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绳测法、滚动法)

③(课件演示)绳测法和滚动法的操作过程;

④讨论:能用这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教师演示)拿一根栓了重物的绳子在空中抡了一圈。.

如何才知道它的周长呢 ?

6、①猜一猜: 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②(课件演示)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  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

7、①再猜 一猜,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测量、计算、讨论圆和直径的关系。

③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                                 周长                           直径

○                     12cm多一些                   4cm

○                   31cm多一  些                 10cm                                   ○         47cm多一些                  15cm

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④课件出示: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⑤小结:无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6、介绍圆周率,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教师引出“圆周率”,介绍用字母“∏”来表示,并介绍读法。

②出示祖冲之画像,配音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知识(∏≈3.14)

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7、讨论:如果知道了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或c=2∏r)

三、知

1、让学生把测量的三个圆用公式计算出三个圆的周长来。

2、让学生把老师在空中用绳子甩一圈的圆的周长计算出来。

(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3、抢答:①d=1分米,c= ?

②r=1厘米,c=?

③c=12.56米,d=?

4、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

5、裁定原来兰精灵和小白兔的争论。谁先到达起点?知道是为什么了吗?(课件演示跑的过程)

四、评议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何感受?

2、本节课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本节课学习后对你生活有什么帮助?

4、在学习中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谁表现最好?为什么?你准备在以后学习中怎样做?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花坛图。

问:你能量出花坛外沿的长度吗?

2、出示大树图。

问:你有办法量出大树干一圈的长度吗?

3、出示飞机图。

问:这个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b、“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c、“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 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50cm=0.5m

c=πd=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 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 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p64“做一做”

2、求下列各题的周长。

练习十五的第1题

四、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七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确立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能不能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而是如何来激疑,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疑——提出问题 

(出示摩托车里程表)(1)师:这里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呢? 

(学生思考后师出示有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 

(2)师:你们跳过绳吗?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车轮滚动的圈数有关。 

(3)师:你们知道滚动一圈的长度是什么吗?生答:圆的周长。 

(4)师:用硬纸板表示车轮,请你摸摸它的周长(揭示课题)。 

(5)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往在教学圆周长的过程往往比较注重公式的运用,比如计算圆形水池的周长等等,看似和学生比较贴近,但实际有几个同学看见过圆形的水池,而且计算圆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这样所谓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摩托车的里程表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并引导学生从跳绳的计数器上去思考,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b、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3)师:测量的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生答:半径、直径 

(4)师:请学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的线段作直径画圆 

(5)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 分小小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6)师:你估计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师:你有办法验证吗?学生讨论 

演示:用绳绕的方法验证(3倍多一点)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关联知识的迁移是很有经验的,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都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以4,圆的周长和直径或者半径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通过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感到圆的周长和直径可能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在学生的猜想后,通过绳绕的方法加以证明,使学生确信周长和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需要通过比较精确的测量、计算才能证明。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我想“猜想——验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我认为运用这种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c、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发现——构建新知 

(1)师:你还有别的办法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吗? 

(可以用绳绕滚动的办法分别测量一些圆的周长) 

(2)学生在小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厘米) 周长(厘米)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3)小结 

a、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点 经过科学家精密的测量,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26……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请学生写一写л)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c=лd或c=2лr) 

d、运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1)学生尝试例题求圆的周长 

(2)基本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计算,确认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师生共同推导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一些基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评价体验 

(1)师:这节课研究了什么? 

生1: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生2: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师:(出示一棵古树图片)你能测量它的直径吗? 

生答:砍下来量一量 

师问:这个方法简单,你们同意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用绳子绕一圈,这就是周长然后用周长除以л就得到直径 

生2:在古树中间钻个小孔,量一量 

生3:用四个木头搭成一个正方形,边长就是直径 

(3)师: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用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量一量车轮的直径算出周长,再数数车轮转动了几圈,算一算就行了。(师提醒:那不是最安全) 

生2:用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 

生3:装一个象跳绳一样的计数器,再算一算。 

师:对!摩托车的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它就像一个乘法运算机器,车轮的周长是固定的,转数是变动的,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之所以能显示在里程表上,就是车轮周长乘以转动的圈数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已知直径(半径)求圆周长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基本训练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让这些数学知识回到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用呢?我设计了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和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这样两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讨论空间,因为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会让学生感到“有想头”、“有意思”,学生也愿意反复讨论这些问题。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实践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s)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这些都是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4、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在用绳绕的方法验证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有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计算再验证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如果在发现知识过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了方法,教师是想设法再让其他学生继续探究、发现,还是让这些同学代替老师把答案告诉大家呢?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八

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在于探索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创造了一些条件,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是实施本目标的重要手段。另外,由于圆的周长的面积公式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是在“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的学习已经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探索,这些宝贵的探索经验,对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面积将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从知识的迁移角度,引导学生探索就是实施本目标的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自主探究经历圆周长的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质疑创新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意义及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利用假日乘车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看!,马力一家正乘车到旅游区度假呢!(播放课件)

师:对马力的问题,发表一下你们的见解吧。

生:……

2、揭示课题。

师:看,这是一个车轮,哪位同学愿意用手比划出它的周长?

生:上台演示。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

引出圆周长的概念: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调控策略:尝试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唤醒求知欲望,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一) 测量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知道这个车轮的周长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请你上来把测量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看。滚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问:你有什么操作要点要提醒大家?

追问:如果要知道那个圆形草坪的周长,也可以让它在直尺上滚着来量吗?

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师:请你上来把测量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看。这条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问:你有什么操作要点要提醒大家?

师: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共同体验一下绳绕的测量方法。

3、2005年10月17日是全中国人民都骄傲的日子,你知道吗?神舟六号环绕地球5天安全着路了。神舟六号绕地球第五圈的时候形成的轨迹是个圆形。那么,用绳测和滚动的方法能测量吗?

4.小结: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调控策略: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要求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推测,能结合具体的情景发现、提出和探究数学问题。】

(二)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看老师耍个小把戏(教师甩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

师:你们看的什么?(圆形越来越大就是圆的周长越来越大)

师:仔细观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直径或半径)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否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2)学生自己验证:

下面四人小组合作,测量一个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并填写表格。小组长要依据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 观察数据:

师:仔细观察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数据可以看出有的同学测量比较精确,他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有的同学测量比较马虎,这种不良习惯会成为你迈向成功的绊脚石。)

②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但圆周率始终不变。

3、认识圆周率。

(1)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其实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2)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师: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大家一起一下各自收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板书:π)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

(板书:π≈3.14)

(3)师: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

板书:c=πd c=2πr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提问:甩小球形成的圆的周长你会求吗?

(5)小结:要求圆的周长,一般需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来计算周长?知道圆的半径,怎样来计算周长?

师:到了检验大家学习效果的时候了。

【调控策略:在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整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的呈现方式体现多样化,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 出示例1 :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2、神六绕地球第5周轨道是圆形的,半径是6693千米,你想提什么问题?

3、走钢丝

4.看书质疑。

【调控策略:通过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放飞学生思维,领略数学的奥妙,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深刻性、灵活性、多样性。】

四、照应启思,总结新课

1、组织学生说说收获。!

同学们从四个圆片的周长、直径的变化中(板书:变),看出了圆周率始终不变(板书:不变)。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从变化中看出不变,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

2、照应开头。 我们再来看看马力的问题,你能求出马力行驶的路程吗?怎么算?

3、拓展延伸。

(出示右图)现在,绿蚂蚁沿着大圆跑一圈,红蚂蚁沿着两个小圆"∞"的路线跑一圈,谁先跑到?(两只蚂蚁的速度相同,比划路线。)接下来我们用具体数据来验证猜测的结果。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我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做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实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截”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探索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十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1——6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圆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渗透化归思想。

2、通过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演示,使学生受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操作、实验,从中发现规律。

2、运用周长公式,指导学生计算。

三、教学重点: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

五、教具、学具准备:微机、实物投影、小黑板、系有螺丝帽的线、大小不等的圆片、铁圈、皮尺、直尺、线绳。

六、 教学过程 :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两只小蚂蚁在地上跑步,红蚂蚁沿着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1)要求红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围成)

(2)求黑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并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板书: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什么叫圆的周长?(生回答,师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实际感知

(1)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用手摸出圆周长的那部分。

(2)让全班学生动手摸摸硬币、硬纸板、圆柱的周围,同桌之间边说边指出周长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你能用手边的测量工具,测出圆的周长吗?你能想出几种测量方法?(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圆铁圈、硬纸板等)。

学生说出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生边说,师边微机演示。

师:你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不是对所有的圆都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师捏住一头系着螺丝帽的线,用力甩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绕线法或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吗?当然不能,因为只要老师的手一停,圆就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三)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长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微机演示: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生说出观察结果,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1)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分别量出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89页的表格中。

请同学汇报所填数据。

观察这些数据,能发现什么呢?

生概括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媒体演示:

屏幕上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及三个圆的周长(化曲为直的线段),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概括

其实,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教学生读写π,介绍π在计算时如何取值。

学生自己读书中介绍祖冲之的一段知识。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黑板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订正时教师强调说明:

(1)解答时不必写出公式。

(2)π取两位小数,计算时就不再看成近似的数了。

(3)计算中取近似值的那一步要用“≈”表示。

完成例1下的做一做,实物投影订正。

(七)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八)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3)π=3.14 ()

2、求下面各图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

3、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r=6分米 r=3米  r=1.5厘米

分三组进行解答,订正时强调单位名称。

4、解答简单应用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4.2米,周长是多少?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2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

(3)一种压路机的前轮直径是1.32米,前轮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前轮每分转6周,它每分钟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整米数)。

(九)课后练习

量一量家中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计算它滚动一周前进多少米?

附:板书设计 :

圆 的 周 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例1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3.14×0.95

π≈3.14=2.983

c=πd或c=2πr≈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

长是2.98米。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与反思篇十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意义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通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一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内容,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再教设计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时,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要注意呈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即当圆的直径或半径扩大2倍、3倍,圆的周长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并藉此联系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中,当棱长扩大2倍、3倍,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以此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