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一
三叔一家人马上要回加拿大了,三婶和小侄子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因为还在疫情期间,隔离的时间严重压缩了探亲时间,因此他们还没来得及品尝北京烤鸭。爸爸、妈妈听后当即决定带他们去全聚德尝尝正宗的北京烤鸭。
一进入全聚德四楼的金色大厅,就看到了透明的开放式厨房。师傅们正在里面烤制着肥得流油的鸭子,只见他一手提着鸭子,另一只手正往鸭肚子里灌水。小侄子很疑惑,不停地回头看我们。爸爸可是吃烤鸭的行家,他连忙介绍说:“先灌水再烤,外烤内煮,这样能让烤鸭外酥里嫩,这是全聚德首创,别的家找不到。”三叔一家人听后频频点头。
在苦苦等待了40分钟后,我们的烤鸭终于被推了出来。经过了炉火漫长的“洗礼”,这只烤鸭周身呈枣红色,散发出琉璃般的通透质感和光泽。接下来是最有仪式感的片鸭环节,只见师傅动作迅速,一刀下去,屋里瞬间弥漫了鸭肉和果木的清香,馋得人口水都要下来了。接着刀起刀落,片下来的鸭肉个个均匀,片片带皮,最后将烤鸭的每个部位分别放在盘子里,摆成了盛世牡丹的形状。三叔一家人对师傅专业娴熟的片鸭子手法赞叹不已。
终于要开吃了!爸爸又登场了,“讲究的吃法是先吃皮,烤鸭皮要蘸白糖,必须趁热吃,据说这种吃法还是梅兰芳先生首创的。”听了他的话,我们赶紧夹了一口,果然入口即化,好吃!“接下来就是吃最传统的吃法,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然后放几片烤鸭在上面,再放上几根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最后像包婴儿被一样的卷起来就好了。”爸爸一边说,一边把卷好的烤鸭卷递给了小侄子。“尝尝,怎么样?”“嗯嗯,好。”小侄子大口嚼着,都顾不上回答了。看到他这副吃相,我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吃完烤鸭,我们去七楼参观了烤鸭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烤鸭的百年发展历程。如今的北京烤鸭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它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也是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道“招牌莱”。我爱吃烤鸭,更爱我们的祖国。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二
吕博睿(初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林林总总,书法便是中国最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书法艺术,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限的丰富内涵。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为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书法,本身就是中国故事。
我从小喜欢写字,二年级起开始学习书法。下面,我用书法来讲述我的中国故事。
毕业前夕,老师推荐我在小学毕业展演上配合同学们的合唱,现场书法创作。这是我第一次代表班级在大型活动中进行书法展示,我感到非常光荣,回家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并让父母帮我准备了书法展演的服装和用具。
此后,每天放学后我都迫不及待地赶回家,端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用心练字。配合同学们的合唱,我选取“少年强,则国强“现场书法。这六个字很短,却很好地诠释了六年级的我们,深深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我们在毕业之时,对母校的庄严承诺。带着这种情感写字,每写一遍,我对祖国的爱与责任就多了一份。练习书法的过程,我的中国故事生动而鲜活。
终于到了毕业展演的时刻,我身着淡蓝色的汉服在后台等候,听到主持人喊我们登场,我和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舞台中央。雄浑壮美的音乐声响起,耳边传来了同学们的低声吟唱:“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此时,我已热血沸腾,拿起笔,铺好纸,仿佛往日的付出都凝聚于此刻,心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带着少年的赤诚与责任,我一笔一笔、挥汗写下了“少年强,则国强”!收笔之时,我已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当我高高举起铿锵有力的书法作品时,台下响起了热泪掌声。这是少年对祖国共有的情怀。这就是我的书法故事,也是我引以为荣的中国故事。
书法,让我对对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厚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我愿在未来继续坚持书法,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绚丽的中国故事。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三
王乐冰(初三)
用自己的精神,书写独一无二的故事。——题记
语文课前,老师找到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学,说到:“我们本学期的古诗文选读课以学生为主讲,分组进行汇报。我觉得你们俩可以讲中国古代的传统诗歌《子衿》。”
我们俩彼此间点了一下头,接下了这个任务。当天下午,两个人便开始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我并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很难跟诗中的女主人公共情,她也一样。这使得我们分析诗歌的过程变得艰险而漫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试着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但当我认为自己将要进入感觉时,我却被打断了。“人家女子温婉可人,在城台上徘徊低吟这首诗。到你这里,倒成了茫茫草原上的一骑绝尘了。”她笑着说,“这里应该用幽怨的声音低声缓慢读,而不是你这种策马扬鞭的豪迈语调。”
我记下,开始按照她的指示读。终于,我进入了诗中。我仿佛看到了微寒春风拂过陌上青桑,拂堤杨柳抽出新芽嫩条。徘徊城头良久,恨不得望穿一切,去寻找那个青衣绶带的行人。就在这时,我的思绪又被打断了。
“诗中的姑娘,为了等待心上人,不断徘徊,因心上人失约,心中失落惆怅,但她也只是在心底下责怪罢了,她仍是爱着那个青衣男子的。而你,仿佛因为对方的失约而将对方恨之入骨,恨不得一见到他就一口把他吃了一样。”
我被她逗笑了,但心中不免也有一些失落——为什么我总是无法理解诗中的人呢?她看出来了我的失落,轻笑了一下,安慰道:“没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时间,咱们一定可以成功的。”
终于,语文展示课到了,我们在课上顺利完成了展示。我看到了那青衣绶带虚幻的影子,看到了紫陌红尘中来往奔波的行人,也看到了“我”的那颗焦急惆怅而又期盼的心。《诗经》,距离我们已有了2000余年,我们现在难以轻易和2000年前的人共情。然而,在这一遍又一遍动情地朗读中,我终于找到了那个2000年前的影子。这影子可以时时刻刻被一阵清风吹散,需要完全沉浸在那个状态中才能抓住这种感觉。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分析,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我们终于共情成功了。沉浸在这种美好感觉中,我们久久不能自拔。展示完毕,下面人雷鸣般的鼓掌声音和老师的点评声都没有把我从这无限的诗意之中拉出来。回神时,朋友正看着我。我们俩相视一笑。正是我们这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书写了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四
屠琳珊(初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书院中传来悠扬的吟诵,同学们端坐在蒲作文吧团上,看着手中的《兵车行》,嘴中吟诵着。
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许多人喜欢吟诵,我也很喜欢,它不光好听、内容广大还有传统风格。
然而我好像始终得不到方法,跟着同学们的音调走,跟着同学们的节奏唱,怎么也体会不到古诗中的情感,属于吟诵的美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到家中,我不自觉的吟诵了起来。但是不是音律不对就是节奏错误,我仔细回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在拼音中一声和二声的字称为平声,要吟的较长一些……”一边回忆,一边嘴里不断练习着,跟着录音,练了一遍又一遍。
逐渐的,我好像有了些感觉,音律大致对上了,节奏也整齐了。我又找了些其他的古诗和对应的吟诵音频,慢慢的吟诵着,细细品味着。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王维诗中的美不胜收的画面……
课堂上,老师吟诵了一首《九歌·云中君》,伴着木吉他柔和的声音,同学们也一起吟诵了起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木吉他柔美,吟诵声悠扬。仿佛能看到一位祭巫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在神台上翩翩起舞。云中君伴随着一声强有力的和弦出现,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祭祀结束之后,神灵如狂风一般上升而去。而祭巫对神灵的离去不禁感到惆怅与思念。
吟诵完后,我意犹未尽又欢喜若狂,我终于可以和同学们一样吟诵出古诗文了。
吟诵可以唱出古诗韵味之美,唱出古诗意境之深。我喜欢吟诵,通过这种方法,我可以了解更多的古诗历史,讲述更多的中国故事。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五
当东西方文化接触时,花火迸出,故事便发生了。——题记
我从小学习钢琴,但我从未将它与中国元素结合。毕竟,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洋乐器,一想到钢琴,我脑中便只会出现莫扎特、贝多芬和一些连续的音符。直到那一次,我彻底改变了对钢琴的认知。
那是一次艺术节。我完成表演后鞠躬下台,坐在座位上,舒了一口气,开始听接下来的人的表演。下一个上场的是位女孩,她白暂的皮肤和优雅的姿态最先吸引了我,她坐下,演奏了一曲《平湖秋月》。
随着那悠扬婉转的旋律,我脑中出现了一片烟波浩渺的湖面,波光粼粼,如梦如幻。悠悠苍穹中悬着一轮孤月,分外皎洁。如水的月光倾在湖面上,霎那间,整个湖面都明亮了。
突然,琴声急促起来,湖水流动了。原来是一阵疾风打破了这片刻祥和。湖中仿佛形成了一个漩涡,深不可测,不断地转动,好像要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吸进去一般,拼命地吞噬着那皎洁的目光。月亮则在与这股力量进行抗衡,咬紧牙关,在空中毫不动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琴声,又缓了下来。
这缕琴音空灵澄净,好似从天边飘来,难以捕捉,使人不得不侧耳细听。我仿佛看到了那缥缈虚幻的月下飞天镜,那似有还无的水中明月。月亮慢慢在缭绕的云雾中穿梭,好像不愿被看见一样,羞云半遮面,就在这诗意中,月亮沉向云海深处,无踪迹了。天地间安静了。湖上几只正眠的凫雁被惊起,拍了拍翅膀,低鸣两声,又睡去了。琴声停了。
我仍沉在这种意境中无法自拔。原来西洋乐器可以和中国元素融合的如此精妙!东西方文化碰触的一刹那,迸出了超凡的花火!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对钢琴的刻板印象都是错的,我也可以用西方乐器演绎中国的故事。
在那以后,我开始着手练习中国乐曲,我与乐曲相通,与每个音符交流。相信,我也可以用一双手,一架钢琴,书写出属于我的中国故事!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六
刘家蕴(初三)
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时,火花迸进,产生不一样的花火。
——题记
那是我刚学习钢琴的第三年,我终于有机会站在大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技艺,这对我来说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誉。
为这场大型比赛做准备,老师为我选择了一首《阿坝夜会》让我参赛。这首歌采用了四川民歌的调子,第一次听到这首曲目的时候,余音环绕在耳畔,眼前浮现出一幕幕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热情的味道,一群穿着奇异的人们,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篝火火花四射,那炙热的火焰模糊了空气,模糊了那一张张笑脸。人们越发热情,那悠远的歌声响彻天空,慢慢的,慢慢的来到尾声。启明星升起来了,就像黑绸缎上缀着一颗宝石,终于草垛上的篝火渐渐熄灭,只剩下一堆暗红的炭火和离去的人群。我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一首钢琴曲,竟然可以融合中国元素,而且曲目是多么流畅,多么激昂,多么澎湃,多么热闹。
练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磕磕绊绊,我为了识谱,将乐谱画成一幅涂鸦,简直是不忍直视。待我将曲子练成熟的时候,我向老师展示,效果却不尽人意。老师的评语是:这只是一首曲子,并不是一场篝火晚会,曲调过于平淡。我只能跟随着这首曲目的情绪慢慢改进:这里可以弱一点,慢慢渐强,最后迸发出火热的激情。这首激昂澎湃的乐曲鼓舞着我的信心。每当我想放弃时,每当我的手指磨出茧时,每当我因为弹不好被打哭时,我只能抹去眼泪,收起懦弱。那看似柔弱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中翻飞旋转,永不停歇挥洒出音乐的汗水。
在比赛前期,我犹豫了:每个选手弹奏的都是梦幻浪漫的钢琴协奏曲我把一首中国钢琴曲带上舞台,会不会不妥?站在一束光下,我心中逐渐坚定,别人的目光给予我肯定,我仿佛回到了那晚的篝火晚会。手指如轻盈的蝴蝶在钢琴上弹跳,跳出那晚的灵动,奏出那晚的激昂。我清楚的记得那晚评委对我的评价:沉溺在一晚的委婉梦幻中,一首阿巴夜会将我们带入高潮,激扬的声音直入云霄,与众不同的风格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美。
那时我才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的底气,这来自于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也为我谱写出华丽的中国故事。
这就是我的中国故事,我要让它响彻大地。
行走的中国诗歌篇七
王婉霖(初三)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城说到爱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在刀刃边、枪口下不惧怕的真正的爱国精神。而不是口中说说就做罢的“叶公好龙”。我在经历了下面这段故事之前也是如此。
学校征收“传承爱国精神”的宣传海报。美术是我的长项,爱国是我的“信仰”,我就踊跃报名参加了。
在脑中的每个角落,细细地寻找着关于爱国精神的人物,最后选定了江姐、林道静、许云峰。下笔过后的进程很快,但脸部、手部的几个细节却始终无法让人物“活”起来,表现出爱国精神。
我发现在描绘这些人物时,我的内心毫无波澜,无法产生共鸣。于是我就决定通过了解这些英雄事迹来填满自己空虚的内心。《红岩》《青春之歌》很快被我“吃”光,但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却久久无法退去。xxx集中营里,随着贴脸叮当作响,xxx员们高歌声不绝于耳,“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啊,为真理而战斗”。
满腔热血,壮志豪情,与班固投笔从戎项相反,我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在自己的战场山“战斗”。我心里期待着,希望能将这种情感也感染给同学们。画纸上人添加神情与动作后,如画龙点睛,散发出爱国的坚韧与勇敢。江姐站在绝壁前端,用手拨回乱发,在短发和消瘦的脸庞映衬出她眼中闪出勇敢赴死的坚定。而她身边左右站着林道静和许云川,挺起的胸膛,高抬的脸庞,紧握的双手都带有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双目望着璀璨生气的明星。
在画的空白处,我用小字写了一些爱国故事。老师将这张海报张贴在教学楼门口,留给路过的同学和老师们看。每当我自己路过那里,时常看到三俩成群的同学叽叽喳喳地围观,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读爱国故事,学习爱国精神,通过讲爱国故事,宣传爱国精神。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将爱国精神传播到每位中国人的心中,永远的传播下去,不要将这种精神变成历史,更不要将这种精神变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