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人篇一
按照端午节行程计划,今天是去位于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公园附近的佛山陵园祭奠故人的日子。
三点多醒来,听着外面的狂风暴雨,引发心中波涛万丈。直到五点多雨仍未停,顿感烦躁不安,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再入睡,最后实在是忍不住,冒雨出发了。
今天不是祭祀的节假日,佛山陵园里异常安静,办公区域没看到任何人,停车场上也空荡荡的,只有几位卖祭祀用品的人在停车场边的大树荫下闲坐聊天。
走进墓园,不用看指示牌,径直穿过被墓碑、松树裹挟的小路,前去看望公婆。通向公婆墓地的路上,清明来时还是用红砖砌筑的台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整齐齐的条石台阶,但没有增加丝毫的陌生感,仿佛有一股力量领着我顺着台阶一路向上。在以前每次跟着爱人和妹夫来,不是走超了一排就是还差一排,反正就是没有一次能直接正好走到公婆碑前过。这次不同,很快就直接到位,不多不欠。心中忍不住生出一种“路越走越短,人越走越近”的感觉。
正在一个人默默伤心时,周伯伯的一通来电打破了寂静,也打开了两眼泪泉的阀门,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出来。我哭他们历经磨难才位列仙班,我哭他们都在66岁本应该是六六大顺的年纪就撒手人寰,我哭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锥心的无奈。我哭我痛,我哭我哀。然后我又忍不住跟他们道歉,为了我的痛哭打扰了他们的清静。他们脱离了苦海,前去和女儿团聚,本应是一件让彼此高兴的事,我不应该哭。可是我实在是想让他们陪在我的身边,我实在是想让他们活在这个世界,我实在是想让他们陪着唯一的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请他们原谅我的不懂事,我祝福他们在那一方世界里永远安康,不再遭受任何疾病困苦折磨。
累了,我换了换姿势。背靠着碑座,头枕着菊花,闻着飘缈的香味,我瘫坐在地上,透过繁茂的松枝,看着迷蒙蒙的天空发呆。人们都说人间少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可惜现在不是夜晚,我没法找到他们,到底是哪颗星?正当我迷迷糊糊看天的时候,几声狗叫冲着我传来,我睁开肿胀的泪眼转过头,死死地盯着狗看,对视还不到一分钟,狗竟然夹着尾巴转身就跑掉了。看来今天的他没有人势可仗!看来今天的我有家人在守护!
墓园里好静啊!没有人走动和说话声,也没有风声,繁茂的松柏和肃穆的墓碑,静静地靠在佛山的怀抱里,聆听着不远处龙泉寺里传来的佛音。一直清闲不下来的脑袋里没有了蝉鸣声,胸腔里也没有了波涛声,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偶尔传来一声乌鸦的鸣叫,没有逗留就又继续飞远了。
我静静地眯起眼睛,继续靠着碑座坐着,不思也不想。不知什么时候,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当又一声刺耳的乌鸦叫声惊醒了我时,转身一看,香炉里的香已经燃尽,香灰撒落在香炉外面。再看看手机已经11点半多了。虽说没有特殊的讲究,但我还是想在中午12点前,把纸钱给他们送去。我匆忙告别公婆我要下山啦!真不知他们看到多年过后的我还是这么毛糙时会做何感想?我望一望小姑海燕墓地的方向,连连报歉:这次我是来不及去看你啦,待会儿给你多送点儿钱去以表心意吧。并答应她下次再来一定去看望她。
来到烧纸塔,完全没有了清明那天排大队烧纸的.场面,只碰上一位五六十岁的男人一边口中磨叨一边烧纸,听的出他是在给他的妈妈送钱。烧纸塔是一个六角的塔。每一面墙上都有两个画着十二属相的烧纸孔。我先来到“马”前,给父亲烧纸,今天是父亲节,再按照家乡男尊女卑的观念,父亲应该是第一个收到钱的人。后来又依次给属兔的母亲、给属狗的小姑送钱。再次跟海燕表示这次没能前去看她的歉意。
虽说早饭没吃什么东西,但是现在依然没有一点点胃口。不想回了无生气的家。我就向右拐弯儿去了凤凰岭公园,想在里边儿的龙泉寺里听听佛音,静一会儿。可是今天龙泉寺里的人尤其的多,只好走开,在附近漫无目的地瞎转。不知不觉走到明德茶苑门前,转身走进去。
明德茶苑,仿佛是一方世外桃源。绿植阴翳,细水畅流,亭台楼榭,佛音袅袅。沿着鹅卵石甬道,走上几步台阶,在一个角落的地方搭着一个棚子。棚子里摆着两列数排长木桌,桌前的地上摆着草编的蒲墩儿。每张桌面的一边都摆着一个小药碾子,一盏兰色印花小瓷碟,一塑料盘干艾叶。一群孩子们在桌子的另一边做手工。家长们或看手机或看书,还有的在忙着碾压艾叶准备做香囊。在第一排桌子的前方左手,有一张高桌子,上面摆满了书,还有许多等待二度加工的小工艺品的胚胎。我也混在其中。在一个闲置的蒲墩儿上坐下来,取一缕干艾叶放在药碾里,开始慢慢地研磨。我要用孩子们的纯真,研磨出一缕艾香,来治愈心中伤痛的叮咬。
我坐的位置很好,居高临下,左前方是龙泉寺,右前方就是陵园。陡峭的白石,碧绿的植物,是这一带山体的特征。胳膊酸累了,停下来,看看龙泉寺,再默默观望着佛山方向,想想长眠在佛山脚下的公婆和小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碾碎,随风飘去。
四点多了,棚子里只剩下我和茶苑管理人员,不好意思再逗留下去。只好再一次看看龙泉寺塔,最后看一眼佛山陵园,一个人驱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愿生者安康顺遂!亡者安息!
故人篇二
这一天,我在房屋旁边的树林里泡澡,跟旁边的猴子朋友聊着天。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真舒服!
洗着洗着,一位村民送来了一封信。我展开信,原来是我的老朋友给我写的。信上写着:孟兄,我准备了你最爱吃的黄米饭和鸡肉,想邀请你来我家做客。我心想:好久不见老朋友了,甚是想念。于是我立即从澡盆里爬起来,匆匆上路。
啊!路上的风景真美啊!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溪水从山间流过。村子四周的青山横斜,似乎在欢迎我来做客。这样美的风景犹如一幅清淡柔美的水墨画。走在路上,鸟儿在枝头唱着一首首乡村的歌谣。
美好的风景一直陪伴着我到村口。远远就看见我的老朋友在村口向我招手喊:“孟兄,欢迎你来做客。”我热情地迎了上去握住了老朋友的手。我们一路边走边聊,终于到了老朋友的家。刚踏进门,就闻到了黄米粉和鸡肉的香味。老朋友热情地叫我坐下,开始吃饭,我们一边吃一边把酒言欢。喝到一半,我们起身打开窗户,面对着晒谷场和菜园,我端起酒关心地问:“老兄,今年收成如何?”老朋友憨厚地一笑:“多谢孟兄关心,今年收成很不错了。”听了这番话,我们相视一笑,举杯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酒过三巡,夕阳催促着我回家。老朋友依依不舍想把我留下。此时此刻我们约定今年重阳之时,一定要靠着菊花,饮菊花酒。
故人篇三
;从古以来,写人物的好文章多矣。史传要推司马迁,轶事笔记要推《世说新语》。现代作家写人物,孙犁、张中行,我尤推重。还有一位擅写人物的王春瑜先生,我也甚为推重。 我管王先生叫“老王”。这是20多年前,他微时我对他的称谓,现在他有了大名,我仍未改旧制。我常常回想起当年在他的“土地庙”(他给其陋居取的嘉名)里与他结识的情景,有点温馨,也有点苍凉。 老王擅写的人物,不在历史名人,而在故交、亲人、师长、同事,都是亲密者、身边人,多数是已经故去的人物。过去读老王写人物的文章,都是散见的零篇,如《学林漫录》收入的《秋夜话谢老》,《人民日报》刊载的《望断南天——怀念谭其骧师》。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老王的《悠悠山河故人情》一书,收进了到目前为止他所写的所有怀想故人的文章。这是阅读老王这类文章的最好文本。 老王是史学家,他写人物,有厚重的沧桑感,有结实的评骘;他又是作家,文中总透出才气,时时挥洒出绝妙好词;他有过“文革”中因“炮打”张春桥而经历的磨难,故文章风格有骨力,行文中见思想。老王会看人,品鉴人物有独到的识力,能做出睿智的判断。老王记性好,常能克隆过往故人的历史细节,这使其文章有了一定的文献价值。老王对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一语高度认同,他自己便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读他这本书,我感觉他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犹如旺泉,从字缝里涧涧流出。
一部“新儒林外史”
老王写的故人,绝大多数是儒林中人,有教授学者、名家耆宿,也有三家村学究、落魄小知识分子。合而观之,仿佛是一部“新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士人的,钱锤书的《围城》,也是揶揄读书人的:可谓“后儒林外史”。老王写儒林则大不同。他尊师,真的是把恩师先哲放在了“天地君亲”后面的那个崇高位置去景仰。《师情》是他书里的一大章,写了十几位老师,既有大名家,也有发蒙老师。在为陈守实先生百岁诞辰写的文章中,他写了“献吾师”四言诗:“小子不敏,幸立门墙;辱承亲炙,恩泽难忘。师之高风,烛照煌煌;师之亮节,山高水长。”对其他的老师,他也抱着同样的敬重态度。老王也重友,《友情》在书里也占一大章。他对朋友,用土话讲,叫作“够朋友”,文雅一点说,叫作“有点侠骨柔肠”。他爱替别人讲公道话,帮人于艰难之中,对师友的滴水之恩绝不忘报答。老王对师对友,完全是一派孔孟之道。
中国士人有许多优良传统,自强不息,求真求实,忧天下,有骨气;但也有糟糕的一面,奴性、卑怯等。老王笔下,这些都写到了。这些文字,我认为极可贵,因为记的都是史事,是实例,不是空论,不是小说家言。这是中国士人好坏传统的实证。
士可杀不可辱,看重自己人格的士人,都会坚守这条高贵的原则。陈守实即如此。《守老二三事》记云,50年代,有位“左”的干部要陈守实交代所谓反动思想,“守老当场拍台子说:‘你就是用手枪对准我,我也不会交代!’”这很像闻一多。但这种情形,在经过若干年的政情变迁之后,在知识界就很少见了。这条材料,反映出陈先生的骨气,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政治生态的一帧侧影。
《忆周予同先生》记云,周先生几次在课堂上笑着说:“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什么?我看是吃饭、养儿子。”闻者大笑。周先生说:“我不是随便说的。中国儒家最讲究‘民以食为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点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确实成了中华民族的特点。”这本是实事求是的深刻见解,但在“文革”中被扣上“污蔑中华民族”的帽子。周先生这种语言风格其实很像鲁迅,举重若轻,片言解惑,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很好。要是扣“污蔑中华民族”的帽子,那《阿q正传》就该查禁了。
在文末,老王是这样写的:“哈尔滨会议一别,与黄仁宇竟成永诀。人是复杂的。在我的片段印象中,黄仁宇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尽管他在史学上有不少建树。”我非常看重老王的这篇文章,因为写的是亲历亲见,且瑕瑜并书,这才是真实的黄仁宇。我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评述人物的一个范例。
笔下人物可入《世说》
《世说新语》写魏晋人物,寥寥几笔,人物的性格、神态、思想,跃然纸上。其中尤以人物语言最能见人风貌。在老王笔下,一些人物的语言,也颇有《世说》人物语言的魅力,简直可以补入《世说新语》,可以作为“新《世说》”来读。 尹达先生曾论“文革”日:“文革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洗澡,互相都看见了,原来你有一个鸟,我也有一个鸟!”有人说这是“恶攻”,老王则评日“石破天惊,可以传世”。若依《世说》的分类,此言可以归入《捷悟》类。 谭其骧先生对“左”深恶痛绝,老王曾问他对三位故人的评价,他分别回答:“左”、“也左”、“更左”。虽一二字之评,却力可入骨。“左”,不一定人不好,但如果确是“左”,也不必讳言。依《世说》,此评可以归入《识鉴》类。
周谷城先生曾给复旦学生讲过他会见毛泽东的情景,谈及对毛的印象,赞日:“主席生龙活虎般的姿态!于学无所不窥!”虽只二语,却描画出毛泽东当年之风神。依《世说》,此语可归入《容止》类。
王毓铨先生是当年响应周总理号召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前,他的老师胡适告诫他:“你回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批判我,否则你难以立足。”这是典型的胡适风格,清醒、大度,殷殷爱护自己的学生。依《世说》,此言可以归入《雅量》类或《政事》类。
尹达先生故去,老王著文日:“作为后辈,我要向九泉之下的尹老说:放宽心,好生安息。不要为‘左’过、整过人难过,那个年头,不‘左’、不整人的不就成了国宝?”悼文直言死者过失,实不多见,然入情入理,死者形象不降反升。依《世说》,既可以入《伤逝》类,也可入《政事》类。
对老王说:“什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是根本没有的事!实际上,就是在我老家大别山里转来转去而已。”老王闻后大笑,惊其迂腐,也感叹两岸隔膜之深。此国军营长之言,依《世说》,可入《简傲》类或《轻诋》类。
名人咳唾,常似珠玉,若随风而逝,甚为可惜。老王拾珠摭玉,让我们仿佛亲聆到名人的谈话,阅读到现代《世说新语》。
把死者埋在活人心中 读老王怀想故人的文章,曾几度欲堕泪。为人物的遭遇,为人物的悲剧性格,也因老王那泛着淡淡哀伤的文字。古人说,读《陈情表》不流泪为不孝,读《出师表》不流泪为不忠。我觉得,若读了老王笔下那些感人憾人的情节而不为所动,至少是个情感稀薄的人。
顾诚先生是一位甚有成就的明史学者,老王的至交,因做学问太苦而短寿。老王曾劝他戒烟,改掉夜间工作、白天睡觉的习惯,谏言说得很重:“毛泽东也是阴阳颠倒,夜里不睡白天睡。但人家是‘老子天下第一’,你有他的条件吗?你甚至没有鲁迅的生活条件,而鲁迅活多久,你是很清楚的。”但顾诚“听不进去,继续在熬夜、浓茶、抽烟、失眠、安眠药中恶性循环”。一次开学术会,老王与顾诚同室,老王回忆说:“我夜半醒来,他还没睡着,静静地躺在床上,看上去,真是形容枯槁,他有时剧烈地咳嗽着,表情痛苦,我很揪心,但又无可奈何。”老王的这段文字,连同我见过的顾先生,长久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令我辛酸。其实,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如此,像鲁迅和顾诚那样,不享受,光用功,有成就,但短寿。成就是拿命换来的!
老王写人写得那么细致,我总琢磨,他怎么就能记住那么多事呢?记忆力好,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我想还有两条,一是老王是史家,“闻事辄录,史家之学”(文廷式《闻尘偶记》),他有记事的素养;再有,就是老王心里总装着别人。我与老王交往多年,这点是深深感受到了的。记着别人,才能写出关于别人的细腻文字。 老王怀想故人的文章,末尾部分往往最撄我心,令我戚然、叹喟、遐想。这部分文字,大概因为是全文情绪的总括,故往往情至深、文至美,值得吟味再三。 《送别何满子先生》末尾写道:“何老走了。据说天堂的路很遥远。我看何老未必在乎天堂。如果他地下有知。一定庆幸与他的知友王元化、贾植芳二老重聚,把酒论文坛,论天下,剧谈终宵,‘不知东方之既白’。”伤感之中含着魏晋人的旷达。这种旷达,其实既是何老的,也是老王的。
《忆周谷城先生》的末尾:“周谷老是史学家,也是哲学家。得知他逝世的消息,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哲人不再。是的,像一片叶落,像大海退潮,像星辰隐去,像钟声渐远,周谷老走了,走得那样平静。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永远也不会从这个世界消失。”不只是文辞美,更是境界美。的确,周谷老的大名确如悠远的钟声,不断地飘入人们的耳鼓。
古代的谀墓文,拔高墓主,强作悲伤,透出一股迂腐气息。现代的悼词也常常透出八股气,或是竟写上“享受副局级医疗待遇”之类的文字。老王的悼亡文章则是情真意切的美文。在一篇悼文中,老王引用了鲁迅这样一句话:死者如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老王是真心想让他所写的人物能埋在活人心里的。
谈笑多鸿儒,信来有白丁
老王虽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但平民意识颇重。他对权势人物从无卑顺心态,对小人物则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老王写人物,除了写精英人物,也常写小人物,写得还很用心,文字间倾注了深情。正可谓谈笑多鸿儒,往来有白丁。 在《韦大先生》一文里,老王写了一位乡村塾师,在1960年的饥馑年代,招待过自己一顿饭,令自己终生难忘。“桌上摆着两碗大麦片饭,一碗咸肉,一盘炒韭菜,一碗蛏干汤。韦大师娘不上桌,却一再要我多吃菜,韦先生则连连说:‘菲薄甚矣,又无酒,务望海涵。’”老王知道,“这一碗饭就得花去老两口的一天多口粮!”饭后,韦先生叹息说:“我将与草木同朽。”并做了一副自挽联贴在家中。不久便真的死去了。“他终于未能走出那个特殊年代的死亡线。”读着老王这些感人的文字,一个穷苦、善良和潦倒的乡村塾师的模样,呈现在我眼前。这是一个时代的留影!写小人物的文章,还有《哀小陈》、《新四军大哥》等多篇,都是感人的文字。 老王何以平民意识重,尊重平头百姓?我想,这首先因为他懂得唯物史观。《韦大先生》第一句话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但人民的绝大多数,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不仅尊崇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意识地把平民百姓的事迹留在载记之中。他平民意识重,还应与他本身就是农家子弟有关。老王在书里详写过他贫寒的家境,这种家境使他对下层人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小人物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老王能以一介农家子弟成为有成就的史学家、作家,这让我想起杨昌济先生的一句话:“农家多出异材。”侠义文章侠义人 我与老王相交多年,深感他是个有侠骨的人。什么是侠骨?就是有正义感,疾恶如仇,遇不平事敢于拍案而起。读老王的文章,常能感到一股侠义之气。 老王读了《王元化先生学术年表》所记的彭柏山事略以后,感慨系之,在一篇关于彭柏山佚文的按语中,他激愤地写道:“走笔至此,眼前不禁又浮现出郭猛烈士庄严、巍峨的纪念碑。可是,又有谁会为他的出生入死、军功卓著、后蒙冤而死的战友彭柏山立纪念碑呢?我看柏山还不如当年与郭猛一起战死在日寇的枪口下呢!呜呼,柏山忠魂何处觅?思之不胜感喟,又何言哉。”这是在为英杰讨说法,为冤魂鸣不平。如此仗义文字,一如路遇强人凌弱,挺朴刀就上!想必读此文者都会为彭柏山的命运悲叹。 老王曾写过一篇杂文《新编孟子》,王元化先生读后告诉老王:“正感到很闷气,你的这篇杂文,真给我出了一口闷气!”我未读过此文,但从标题和王元化的话可以想见,这必是一篇扬正斥邪的鲁迅式杂文。老王当年反张春桥,后来又写出警世文章《万岁考》,也都是他有侠骨的表现。 老王所以有侠骨,我看与他的底色有关。他的父亲“性耿直,急公好义”,母亲“怜贫惜幼”,“曾为新四军做鞋”。(《父母碑文》)老王自然受到父母熏陶。老王家乡驻过新四军,幼年老王不仅亲身受过新四军的呵护,也受到了革命影响。9岁时他曾在抗日儿童团成立大会上讲演,并当选为儿童团文娱委员。南此可见,老王还是个抗日的“老革命”呢。老王虽非中共党员,但相信马克思主义。他曾与我说过,历史评价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经历和思想背景,都构成了老王“泛红”的底色,构成他一生耿直、有侠骨的基础。
文化的自觉
读这本《悠悠山河故人情》,最好能配读他的《中国人的情谊》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历史上中国人交谊传统和交际状态的学术著作。两书的区别是,《悠悠》全是记事,且是老王的亲历亲闻,《情谊》则主要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论说。老王是肖克将军主持的《中国文化通志·交谊志》的著者,在研究交谊史方面,老王是个领先的专家。读了《情谊》,我能看出,老王为人处世的许多表现,都是继承了中国人优良的交谊传统的,而且是自觉地继承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新词海
橡皮婚姻
太多的夫妻,法律意义上的婚壳尚在,男女双方都尽职尽责,但貌合神离,无爱又无痛,无趣也无梦,跟离婚相比,就差一个证了。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如今有22%的婚姻处于类似橡皮婚姻状态。但事实是,即便是所谓“橡皮情感”,没有了激情、相互之间较为麻木,也并不影响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橡皮本身所具有的弹性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解自身危机的特性,就足以拯救一些貌似岌岌可危的婚姻。
1.5线城市
一般来讲,京沪穗深算是一线中的一线,众多的省会城市算是二线城市,而更多的地级市则是三线城市。就我们的体验而言,直辖市并不一定一线。地级市也不一定就二线,而一些有着特殊魅力和能量的城市则在一二线间徘徊,它们也许可算是1,5线城市。1,5线城市代表:苏州、杭州、天津、重庆、郑州。 群居孤独症 群居孤独症指这样一种现象:校园里,中国学生总是独自一人到食堂吃饭,不到10分钟就吃完了;总是一个人骑自行车上下课,而且骑得飞快;总是一个人在校园散步,耳朵里还塞着耳机……在外国朋友看来要与朋友一起进行的事情,中国学生往往是一个人完成。从成为大学生的这一刻起,就业的压力以及与周围同学的竞争关系奠定了大学生活孤独的基调。友谊在与前程的较量中被不断挤压。变得越来越让人无暇顾及。
(本栏目内容由互动百科网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故人篇四
;山河是故人,从前的故人,尤其是那几座年轻时爬过的山,几片涉过的水,它们还在那儿,还是那么年轻,依然如故。
20岁,去了黄山。攀天都,在山巅看脚下乱云飞渡;
穿雨雾,将薄衫淋透;
倚在一块大石上,面朝那棵“梦笔生花”树……我在夜晚的山中和一群人坐在石头上唱歌。
有些地方,你若再去,景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物是人非,但山河如故。《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半生巡游,多年之后再回金陵时,从前的那些人,那些聚首,都已不见,只有山河如故。
中年看山,与少年不同。少年的山,是青山,如古代文士扪虱面山而坐;
中年的山,是秋山,抱膝闲看,听山中松子落。
故地重游,山河成了故人。从前背影依稀,绿苔痕又厚了一寸。
少年看水,与中年也不一样。少年满眼是生命的浩渺大水,以及远处船头暗夜中的那一盏渔火,中年看到的是大片光阴夹杂着从树上落下的花瓣,随水流逝。
关于湖,我诗意地想象,浩浩的生命之流,奔泻于纵横山溪。美丽的夜晚,点点繁星是灿烂的文化,从轻轻吹拂的天籁之音里,听湖上古老的渔歌。
一个人的精神原野,总得有几座山,几块开阔大湖做背景,衬托出行旅底色。
在江南,从无锡坐船渡太湖,经由湖州入运河,辗转杭州的水码头,下到西湖去泛舟。岛上的那个湖心亭里,坐过明朝雪夜看风景的张岱,一翼默不作声的古亭,也是山河故人,记得那几个在下雪天,迈开大步,出门的人。
我在雁荡山中转悠,仰面读山中巨石上的文字,泛着幽光的山体,横生一种气势,是在读山河这部大书。
这些山与河,都是我生命过往中的故人。
年轻时拜访过它们,山依旧,河依旧,它们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人,人的目光和心态。
前几年,读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山河故人》,书中收录了先生怀人忆旧系列散文。文字里,认识了他儿时的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员,故乡街巷店铺和坊间奇人,还有昔日西南联大那些气质各异的师生,以及在戰乱年代仍有趣地生活着的人们。
有趣地活着,生炉煮饭,烹水泡茶,袅袅升腾起人间烟火,让人觉察到生活的欢愉与美好。
在天地间行走,爬过的山,涉过的水,是一个人的私人地理,它们还在原处,等你重游。
山河如故人。
相关热词搜索:;故人篇五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1课时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ì 草木长zháng 鸡黍shǔ 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 场圃pǔ 重chóng阳 迷mí人眼 啄zhuó春泥 没mò马蹄 白沙堤dī 花木成畦qí 排闼tà 鸡豚tún 山重chóng水复 乘chéng月 拄zhǔ仗 叩kòu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节奏常识
点拨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