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柿子柿子篇一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新笔画竖弯。
2.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体会丰收的喜悦。
1.认识生字,掌握新笔画,能正确书写4个字。
2.通过朗读体会丰收的喜悦。
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cai课件柿子生字卡柿子实物
一、出示实物,激情导入。
生摸一摸,描述自己的感觉。
2.老师把小客人请出来,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出示柿子)指名说。
小结:这个小客人是柿子,现在是秋天,正是吃柿子的.季节。
3.学习“柿”字。
①板书课题9、柿子。看老师写“柿”字。(“柿”字用色粉笔区别左右)
②你有什么方法记住“柿”字?
加一加;形声字;
③小结:对,“柿”是左右结构、木字旁,因为柿子是长在树上的。
4.读题。(喜欢柿子吗?让老师听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有个孩子啊,他可喜欢柿子树了!他还写了首好听的小诗呢!,你们想听吗?那好,如果你觉得我读的很棒就给我点掌声鼓励吧!
(出示课文)师范读,生评议。
你觉得老师哪儿读得最好?
2、老师带读。
谢谢你的夸奖,老师心里甜滋滋的呢。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只要你眼睛看着字,认真地跟我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读的比我好!有没有信心?(学生跟读)
3、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再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看着拼音多读两遍。
学生自读课文,把还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借助拼音再读。
4、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学生发现优点,学会赞美别人;读得好、评得好的奖励字卡)
三、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1.游戏:摘柿子
孩子们看!树上挂满了这么多的柿子,熟透了的柿子都落在地上了,谁想来摘呢?课件出示挂着生字的柿子树。
(1)认读“挂、收、树、爷爷、笑脸”
“树”: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树”与“柿”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笑脸”:笑一笑,看看同学的笑脸。你觉得“笑”字哪些部件像同学们的笑脸呢?学生当小老师教读。
“爷爷”:第二个“爷”字的拼音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声调)该怎么读?
(2)认读“后、许多、西风、片”
现在你们当小老师,教老师读这些字。
学生教读,老师跟读。
再指名学生当老师,师生一起读。
2、游戏巩固。
在初读课文阶段领到字卡的小朋友上台,举字卡考同学。
四、再读课文,情境识字。
1.生字宝宝全回到课文里去了,接下来我们再读一次儿歌,如果你已经认识了生字宝宝,就把开始做的记号擦掉。
学生自读,将已经认识的生字下的记号擦除。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课件分别出示课文第一、二、三句。指名读,提出要求:带着小耳朵认真听,看看同学有没有把生字全读正确。
学生评议朗读课文情况,针对有难度的轻声词、鼻音字再次强化。
3.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课文。
五、指导书写,培养能力。
1.出示“后、多、西、片”,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学写“片”
①课件演示“片”字的演变过程。
②看了动画,你知道“片”字怎么记了吗?交流。
③打开《写字》,观察“片”的笔顺和占格后教老师写“片”字。
注意第二笔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需扁一些。
④描红后写三遍。
学写“西”
①西字里面藏着一个新笔画,你找到是第几笔吗?(红笔标出第五笔)
②比较竖弯与竖折的区别。请学生给这个新笔画取个名字。
③怎么才能写好“西”字呢?指名说。(字形扁一点;最后封口;撇与竖弯的笔画不能挨到两边的笔画;第三笔横折的一横写在横中线上等)
④描红后写三遍。展示评议。
2.练习写“多、后”。
①自己观察笔顺及占格,认真描红,思考: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②交流。(“多”字中的横撇起笔的横要平,略向右上角扬,撇画长短错落有致;“后”字第一笔撇要卧倒,第二笔撇要站起来。)
③再分别写三个,展示评议:谁的字最漂亮?给最美的字或笔画画圈。自评画圈。
3.闯关游戏。
①生字开花。分别给“后、多、西、片”一字组多词。
②说反义词。
③齐读全文。
柿子柿子篇二
每当我经过门前的柿子树,看着满树灯笼,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那个盛夏里的种种回忆。
烈日当空,夏风和煦,在那个下午,我的奶奶扛着梯去摘柿子给我们这些儿孙们解馋。正在大家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奶奶摘下一个又一个柿子口水直流时,奶奶突然叫了一声,便从梯子上颤颤巍巍地爬下来。大伙一看,手臂上有一大块都红肿了,爸爸赶来看了看,才知道那是抚州神兽——“毛里辣”干的好事,随后,摆了摆手,示意我们不要紧,便给奶奶涂了些碘酒消炎,奶奶虽然手上难受着,可怀里依然还躺着晶莹剔透的柿子呢!
回到家,奶奶把柿子分给我们,而我年龄最大,奶奶挑了一个头最大,颜色亮呈的给我,一边塞给我一边说道:“吃了长个,好好读书啊!”脸上还洋溢着孩子般真诚的笑容。
忽然,我心中生出千言万语,可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鼻头一酸,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
不久之后,柿子,便在我的生活中隐退了。因为那棵树已经被砍了,但永远都有那么一颗个头大,颜色亮橙的柿子在我心头。
柿子柿子篇三
;站在刘门村中央最高处的亭子上,山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直入肺腑。村庄四周青山环绕,环东南西北,分别叫牛头山、凤阳山、牛金山、银铜山、菜坪山,废弃的矿井处,山体破坏的地方经过退耕还林、山体修复,已经呈现茂盛的绿意,整个山坳的梯田,都被绿色的柿树覆盖,到处是绿色的海洋。
村民唤这个亭子叫幸福亭,喊他们的村支部书记李海亮叫“柿子书记”,刘门村就是响当当的柿子村了。
初夏的五月,李海亮正在组织七户承包杏林的村民摘杏,市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慧杰正拿着手机对着又红又圆的杏搞直播,这30亩优质“金太阳”品种杏已经花开有主,被人预定。据李海亮介绍,刘门村不仅柿子好吃,远近闻名,此地的杏树枝条丰满,杏长得又大又圆,刚才接到一个电话,预约采摘10箱杏,李海亮吩咐村民找最大最红的摘。他粗略计算了一下,一棵树结50斤杏,一斤卖3元,一棵树就卖150元。一亩地能种50棵杏,每亩杏的收入就是7000多元。
刘门村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新村、下新村、菜坪、大石头沟,总人口356户1568人,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4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0户554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29户551人,剩未脱贫贫困户1户3人(因学致贫,1人享受低保救助,2人享受特困供养救助),贫困发生率0.19%。
提起刘门,大家首先会想到刘门柿子,柿子在中原地区是常见之物,房前屋后,山坡沟坎都可以栽植,既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也不是什么滋补特产,在人们的记忆里,柿子由青涩到红透,由苦涩到甜蜜,伴随着人生的全部记忆。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经过加工,通过暖、晒、蒸、发酵等,加工成饼、酒、醋等,成为调味品和美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柿子分涩柿、懒柿、烘柿等,因此,在几千年农耕社会里,人们对柿子的所有味感印象,恰恰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和社会发展规律。过去尤其在山区,人们的生活是苦涩的,如果加上一个懒惰,那就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2016年,我们党向全世界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政策激励感召之下,刘门村出头了,刘门柿子红火了,刘门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刘门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李海亮自豪地说,刘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可以用历任党支部接力跑、党员干部做示范、贫困户家贫心不贫三个可圈可点的阶段去总结,刘门村的前景应该在脱贫攻坚有后劲、乡村振兴有平台、文化旅游有亮点三个维度上去展望。
带着美好愿景出发
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出发、低谷、崛起三个阶段,一个省级贫困村之所以能够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得益于村两委坚定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刘门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处于群山环抱之中。20世纪90年代,因为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很多人靠挖煤致富,但是也留下了千疮百孔的深坑,环境遭破坏,民风也渐渐受到污染。进入21世纪,刘门村发展遇到了巨大瓶颈,资源枯竭,发展乏力。村两委班子从带动群众的良好愿望出发,因势利导,利用山区过去有种植柿子的习惯传统,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对荒山、荒坡、荒沟开展退耕还林,2003—2005年共退耕还林1000余亩,栽植柿树、梨树、杏树等经济林,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到了2007年收获的季节,却遇见了麻烦,栽植的果林要么因病虫害没有挂果,要么因技术不过关产量过低,到了2013年跌入低谷,大片的柿树林遇见虫害,柿子上长了厚厚的柿虱,也就是一种寄生虫在上面产了大量的虫卵,柿子落果,颗粒无收。村民看到多年的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心灰意冷,一夜之间将果林砍伐。在这个危急关头,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一起深入村组做群众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讲解山区发展林果业的优势,引导群众不畏一时困难。村干部四处奔走,聘请林果专家控制病虫害,并查明问题根源,当发现很多果园都是果林和麦苗兼种,麦子的枯锈病和病虫害对果林造成一定影响时,便动员村民割掉麦子,保护果园。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甚至极为抵触。他们说:“我们世世代代种小麦为生,离开粮食怎么能行?”村党支部就动员党员干部给群众做解释工作:“山区小麦望天收,亩产小麦不足500斤,种植柿树一旦成功,老百姓就可以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李海亮回忆,当村干部去割麦子时,有村民夺镰刀,甚至拿粪耙子打干部。李海亮有经济头脑,20多岁就进村当干部,当支部书记时不到30岁。看到干群矛盾冲突如此严重,他心如刀绞。就这样,近10万棵柿树被砍伐了一半,刘门村试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林果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梦想几乎破灭。在这关键时刻,李海亮坚定信念,认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没有错,应该坚持走下去。但是,经过冷静分析,他心中也产生疑问,为什么其他地方种能成功,我们不能?蛮干!缺技术!他大脑中联想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横下心,要外出学习,改变当前局面。他一面带领村干部到许昌聘请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毕巧玲教授做技术指导,以科技为先导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南阳、富平参观考察,取经学习。在实地走访中他们了解到,富平的果园一亩栽植9棵柿树,产量达到6000斤,每斤卖3元,每亩收入1.8万,如果搞深加工,每亩收入可突破3万元。这么一笔明细账,让大家心头发热,感觉种植柿树前景光明。但富平人说,你们跟我们没法学,种柿子准不会成功。大家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们禹州山区海拔在400米,气温比我们高,昼夜温差小,降水量500~700毫升,比我们降雨量大,湿气重,这都是栽植柿樹的不利因素,才导致坐果率低,含糖量小。听到这些,很多人垂头丧气,好容易鼓起的勇气又被打消了。李海亮说,降雨量和高度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果,树的疏密度来调整温度和水分,他不信这个邪,毕教授也不信这邪。不就是温差、土质、降雨量影响吗?通过技术调节、人为控制、科学管理,不相信种不好柿子。回来之后,大家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研究问题,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制定出消除病虫害、改善地质结构、调节营养、增加光照度、坐果率等措施。第一,实施药物管理,控制病虫害生长。在冬季和春季两次喷药,用硫磺、石灰按浓度比例熬制药剂,年前把药喷在树干上,避免生菌、生虫,春季把药水喷洒在地上,避免地底下的害虫爬出来。第二,对果苗实施修剪,进行精细化管理。春季对柿树枝条进行疏枝,南边稀,北边稠,上面稀,下边稠,一年四季不间断修剪,增加光照时间和透风透气。第三,改良土壤结果,适时增加肥力。对柿树周边的根系实施断根处理,促使须根再生,紧跟着施农家肥,保持足够营养。过年后犁地,让周边不生草,维护生长环境。第四,百般呵护,万般爱护。柿树周边百米之内不允许长杂草和树苗,不遮挡阳光,不准有任何作物与柿树争相吸取营养。
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定力,加上过硬的技术支撑,刘门村集体先以30亩试验田为突破口,在经历了严重的阵痛期和艰难期后,终于爬坡过坎,走向成功。2017年,当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时候,刘门村两委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大胆创亲自试拼命干,以刘门柿子为突破口,以柿柿如意公司为平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土地里长出的信心
“国家政策是风向标呀,如果不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威力,我们的一切努力也许会成为泡影。”李海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土地流转为工作重点,党员干部带头,技术骨干示范,村民全力配合,筹建扶贫车间,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流转土地280亩,2018年将近500亩,2019年土地流转达到900亩,村里以30亩地做试验田,等试验成功了,让村民尝到甜头,就理直气壮大胆试,大胆干,如今,刘门村的柿子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全村357户,1468人,辐射面覆盖95%。2019年优质柿子产量56万斤,总产量80万斤。村民分红价值折合100余万元,村民以务工形式现金收入30万元,村集体利润68万元,亩均收益4000元,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仅种植柿子一项,全村收入400万元。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是,由于采取严格管控,通过技术管理,对产品开展深加工提高亩均效益,拉长产业链条,预计当年加工出的柿子饼、柿子醋的总收入将达到10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李海亮为村党员干部的毅力所感动,为村民的远见卓识所感动,为贫困村里贫困户的情怀格局所感动。他专门让人在村子最高处建了个亭子,取名幸福亭,寓意深刻。他认为,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有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无私的支持与关怀。可以说,刘门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v字型,经历爬坡过坎的艰辛终于成功了。因此,刘门的创业史,奋进史,用出发、低谷、高潮来形容它再形象不过。
谈到脱贫攻坚,李海亮从来不自己表功,他把成绩归功于:党员干部有担当,技术骨干有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在脱贫攻坚中,村两委的5名干部,40多名党员始终以过硬的政治担当走在前头,没有退缩。在退耕还林初始栽植柿树时,他们毫不犹豫带头干;在因为麦子影响柿树生长要割麦子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抢着干;在种植柿树失败遭到群众辱骂讥讽的时候,他们忍着屈辱低头干。五组80岁的老党员张文亚妻子有病,欠账多,但他看准了种柿树收入比种庄稼收入高,毅然决然种了6亩柿树,2018年收入6千元,2019年收入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万元。五组组长陈国钦种了5亩柿树,带头参加土地流转,分红收入3千元,妻子务工收入2万元。技术骨干有示范。村民刘双建虽然71岁了,但脑子灵泛,有种植经验,老两口种了5亩柿树,白天黑夜都在田地里侍弄,从不喊苦喊累。他不仅自己的柿树种得好,还到其他村民田地里手把手传授经验技术,现场讲课。他说:“海亮,我虽然70多了,但是我能干,我这5亩地不流转,自己亲自种,我给村民当个模板,当个典型帮衬帮衬年轻人,行不行?”李海亮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说:“当然行。”2016年他收入430元,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5万元,2019年达到7万元。专业技术户耿杰,承包13亩地,2017年收入1万元,2018年收入7万元,2019年收入10万元。刘双建、耿杰等技术示范户,以自己的精神感动着大家,也以现身说法为刘门村以柿子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贫困群众有情怀。贫困户李双合患高血压、腰腿疼病,妻子常年有病。其儿子李惊涛是个专业军人,一家人不服输,不想戴贫困户的帽子,决定靠种柿子摆脱贫困,活出个样子。父子俩办起了运泽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亩,专门研发种植了一种黑柿子,并在毕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术,攻克了难关,培育的苗圃每棵苗卖50元,仅树苗就卖了8万元。他种植的黑柿子每斤8元批发给浙江,2018年就卖了5万元。2019年又培育了落花甜柿,入口脆,没有渣,后味绵甜,被称为有四种味感。即第一口有苹果的脆,第二口有梨的甜,第三口有哈密瓜的香,第四口有柿子的醇。
乡村振兴做示范
站在幸福亭上,聆听松涛阵阵,梦想有凤来仪。柿子节期间,每天来此观光游玩、采摘体验的人有5000多人,人山人海,就像是共同奔赴一场幸福的集会。这里有远古大禹治水时用柿子酿醋、造酒鼓舞士气的传说,有五龙降雨、泽被后代的故事,有尉迟恭在此冶炼金银锻造兵器的记载,有刘门群众用红火的柿子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神话,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刘门。
在刘门村举办的柿子节上,李海亮很巧妙地对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给予了恰当的比喻。他说,一个懒惰的人就像青柿子,即不成熟,生活也是酸涩的;一个勤奋的人就像红透的柿子,既亮丽,又甜蜜。在建设小康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上,希望更多的贫困户、更多的乡村能像刘门村栽植柿子树的历程一样,总结出一条经验,探索出一条路子,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