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四年级清明篇一
清明节到了,我们放了三天假,有的同学去旅游,有的去扫墓,还有的同学回老家上坟。
我因为晕车没有去很远的地方。清明节第二天,我和奶奶到沙墩河畔去挖野菜。春天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迎春花竞相开放,一片片嫩绿的小草随风摆动。
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玉兰花先开花再长叶子,小朋友,大自然里有许多的秘密,只要仔细的观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哟!
美丽的河畔,我和奶奶找到了好多的蒲公英、苦菜、荠菜,许多金灿灿的'蒲公英花在草地上星星点点,还散出了淡淡的清香。
白色玉兰花、黄黄的迎春花和嫩绿的柳枝,使春天像美丽的图画一样五颜六色。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样的季节,“踏青”无疑是个让人心动的词语。对于现代人来说,踏青就是春游的代名词,找一个悠闲的周末,呼朋唤友,陶醉于洋溢着花香、草香的春风中。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实踏青最开始并不叫踏青,而是叫踩青,踩青也不是春天出游的意思,而是和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有关。
在北方,冬天播种的小麦,在开春之前要用脚踩压一番,开春的时候才会长得更好,以后才会有个好收成,这就是“踩青”。慢慢地,人们开始把在春天外出游玩,欣赏春光春色,也叫做踩青。尽管一个是劳动,一个是游玩,但两者的神似之处,都是把绿色踩于脚下。
后来,人们更是用踏青代替了踩青,踏青也不再有踩压冬小麦的意思,而是成了春游的另一种表达说法。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被叫做“踏青节”,据说从唐代开始,百姓就有在清明节郊游的习俗了,只不过当时不叫踏青,也不叫春游,而是叫“游春”。
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还进行荡秋千、放风筝、踢球、射柳等体育和娱乐活动。现代人过清明节,这些活动都已经难得一见,人们更喜欢带着一些美食、饮料,找个绿色的草地,席地而坐,边品尝美食小吃,边欣赏无边春色。至于现代人和古代人的踏青,孰优孰劣,还真难说。
说完了踏青或者是踩青,还不得不说说采青。踩青和采青,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同。踩青要用脚,而采青自然得用手了。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地处偏远,民风民俗保存得好的地方,还有采青的传统。踏青和清明节有关,而采青则和元宵节有关,元宵之夜,年轻人一边唱着“采青”歌,一边结伴来到菜园,摘取葱、芹菜等物,送给身边的人,表示祝福和祈祷。
小学四年级清明篇二
田间,不少农民开始干活,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要播种一年的新希望。
清明时节,河水涨了,许多小蝌蚪在河里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
餐桌上,又多了一种新食物——麻糍,吃起来粘粘的、香香的、软软的,吃饱了看着剩下的麻糍,还念念不忘;还有清闲的人们,泡上一杯清香甘醇的绿茶,在品味这个季节的气息。
清明时节,不少人赶着为先人扫墓,放鞭炮、烧冥纸,告慰在天之灵……
清明,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小学四年级清明篇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个“断”字,就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一曲黯然、凄婉的古筝,奏出了人们对亲人魂牵梦绕的怀念。幽幽的琴声,传送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你在坡前的亭子里静静地坐下,雨中的风带着寒意,可身体的冰冷怎抵得过心中的寒意?亲人已离去,唯有用泪水连接起美好的记忆。清泪点点,你的泪随雨水滑下。泪可以断,而心中的爱却永恒。
清明扫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纪念先祖的习俗。一座座坟前,一束束鲜花,寄托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但我想,这哀思不仅仅在于用自己真诚的心去触摸先祖们的墓碑,也不只在于去怀想前辈们的丰功伟绩,而在于连接住那一根似乎逐渐断裂的缅怀的线。
“哗哗哗……”,雨似乎越下越大,你疾步向前走。朦胧中眼前出现了一块路牌,你定睛一看,路牌上赫然屹立着三个残缺的大字:“杏花村”。仔细一想,好像在哪见过,是缅怀先祖的必经之路,还是那想念之线的断裂处?顿时,你心中又是一阵迷茫。
雨停了,雨水顺着伞沿滑落,那么晶莹。突然,四周似乎聚集了形态各异的魂魄,一些在自夸,一些在叹息,一些在沉默。
但我确切地知道他们都在想着同一件事:希望不要断开那浓浓的相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