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提供思路和素材,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一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情感的教育,需要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形式。

“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与评价,可以克服学生低级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学生高级情感和积极情感,可以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

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情感;课堂体验;感悟。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二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引导体味情感。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查字典本站[]。

三、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三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

一、善于设计课堂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四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结合体,具有以人类的积极文化对学生个体教育感化之功能.它通过语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过程等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探索真、崇尚善、追求美,达到净化灵魂、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的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李会霞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中石殿小学,050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五

1.增进师生间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无私地情感投入,将会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同学间的合作,可以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能力。

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通过教师情感的投入,影响、丰富小学的情感内容,并引导学生对于情感与认知间的关系,进而塑造学生自身的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态度。

1.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情感教学效用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中希望与人交流、交很多的朋友,但是缺少有效、正确的表达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思想动态,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培养自身在学生中的信任度,进而实现有依据的、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2.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由情境教学的定义可得,小学语文中情感教学可行度最高的方式,就是通过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绝对的教学主体,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即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成长。

情感教学情境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包含着教师想表达的情感内容。教师依托这种特殊情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学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这种情感的认知,最终由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

3.实施合理的评价标准。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故而在对一些情感的理解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学生产生错误的情感认知,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中是正常且可接受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偏差入手,通过实例讲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乌鸦喝水》主要表达的是,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学会变通,灵活运用已有资源,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乌鸦为什么不能到别的地方喝水,为什么一定要喝瓶子里的水?”的疑问,这是由于学生对故事所设定情境不清而导致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对故事情境进行适当的扩展,进而对学生提问:如果瓶子周围存在其他水源或没有石子时,乌鸦的正确做法又是什么呢?这样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更多的教育职能,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进而塑造学生自身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出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实际措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六

小学语文学科是属于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素材,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改变教学思路,以增强学生记忆能力、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前提,着重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对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非凡。

一、深入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需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和资源,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蕴涵的创新信息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教育,引领他们借助教材内容形成创新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将创新意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进行《司马光》教学时,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救就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当在花园里玩的一位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除课文中司马光使用的方法之外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人?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和自由讨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有的可能会想到大家一起将水缸推倒,水自然就流出来;有的则说大家都跳进水缸里面将水溢出来。这样,学生受到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的启发,探索出其他方法,并知道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才会想出好办法解决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创新情感教育,提供创新动力源泉。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兼顾多个环节,教师不仅需对学生智力方面进行创新,还包括情感教育,以及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和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创新情感教育,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动力和源泉。而且利用情感创新教育,可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在《七月的天山》教学实践中,天山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都没有亲眼见到,七月的天山他们也没有身临其境感知。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音乐,在背景音乐和图片展示下引领学生倾听课文朗诵,让他们闭上双眼感受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深处五彩缤纷的景象。如此通过音乐、画面与朗诵的结合,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起来,天山美景逐步立体起来。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创新地理解和认知课文内容,认识到七月的天山美丽寂静又充满生机,还可以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在积极思维和创新情感中,获得思想启迪与享受审美乐趣。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尽可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欢乐和趣味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和接受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课文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从多个环节和角度渗透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创新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借助歌唱、绘画、表演、辩论、对话等方式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举个例子,在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最大特点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让学生通过对洞庭湖美景图片的欣赏,从视觉角度对他们产生强烈冲击。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古诗理解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思考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有哪些景物?联想到什么?并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读边画,不仅可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对新知识的创新性学习和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还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清晰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全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七

每个孩子都是双面的,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表扬、激励,就会让孩子自我认为是一个好孩子;而指责越多,辱骂越多,就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最后使孩子越变越坏。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换位思考,唤醒自己的童真与童心,多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不管对不对,都要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再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人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激励教育与学习兴趣的联系。

激励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怎样进行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灵的成长,合适的评价就像春天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内心。在语文阅读课上对学生说“你真的很棒,能够这么快将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在讨论时候对学生说“你很了不起啊,这个想法非常的有创意”,在学生进行完自由演讲后,对生说“讲的真好,口才非常棒,长大以后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对讲砸了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著名喜剧表演家周星驰的演技以前也很糟,通过不懈的努力,一不小心就成为喜剧王”。通过这样激励语句不但使师生关系更为亲近,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位学生的童年都是五彩缤纷的,它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小学恰恰是学生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建立自信。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都能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并且都能对其进行肯定,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很少会主动去夸奖其他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使学生不敢主动站出来对其他学生进行夸奖。此时我就会将精力放在这些学生身上,通过眼神鼓励、话语鼓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战胜心理的懦弱,能大胆对自己及其他同学进行夸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欢乐。

3.作业鼓励。

每个班级都会有调皮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会有很多小动作,当我检查我们班一名调皮学生这两天的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发现他这两天的作业都没有完成,写的一些内容也是龙飞凤舞的,并且作业本上也没有家长的签字。当我问他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在站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当时特别生气,就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些学生情况,希望学生家长能够重视。到了第二天,我再次打开学生笔记本的时候,看见家长写着这一句话:“老师,孩子在家根本就不让我们看他的笔记本。”我对这样的家长非常无语,并且也有点失望,感觉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让学生转变。就在昨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这位学生坐得非常端正,我就不经意地夸奖了一下,等第二天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作业全部完成了,并且字也端正了很多。当时我就想是什么让他转变这么快,想来想去,最终感觉应该是因为我不经意的一句夸奖。这让我感触很深,一句不经意的夸奖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此时我想起“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感觉一点都不错。从这件事情以后,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我都没有对它们进行过批评、惩罚,而是微笑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者请同学们进行帮助。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背诵课文、古诗更加专心了,学生的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总结。

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表扬学生,用激励的话语肯定学生。简单的一句评价,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评价是一种鼓励,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就能更加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并对校园生活充满信心。学生的自信是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合共同建立起来的,当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取得进步时,老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告诉他们“你真的很棒,你能行”。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激励,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公平正确的评价。只要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激励教育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绪,让他们建立更强的自信心。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教师都不能对其进行讽刺、挖苦,更不能进行体罚,防止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自卑的人格,对自己进行否定甚至会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八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作者:李志谦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唐县实验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33.3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过程情感气息出情入理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九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语和行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感恩,让感恩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我们心中扎根。

现在的孩子尤其应该学会感恩,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之中,他们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大部分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以及各种各样的包容下,形成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要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只会向父母无休止的索取,却从来不会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养育他们的艰辛。可以看出,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平常的教育中应该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去体会,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怀别人,对于别人的帮助要学会说“谢谢”,学会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最平凡的快乐。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2.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而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为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3.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辽阔的疆土,还有丰厚的文化和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们去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语文教学论文)《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样的人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规、吸毒等各种违法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心;感念祖国之恩,就是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威胁时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1.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文章或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要点,抓景物、事物特点,从景物、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人物特点和事物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可以缓解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气氛。激励教育可以作为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的一种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经常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更有信心克服语文学习当中的困难,更加轻松地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说明了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励教育作为重要的新兴教育方式,正在广泛地运用在小学教学当中。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传统的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是很严格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幽默风趣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严厉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教师的赞扬肯定少,批评指责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造成学生对教师有恐惧感,课堂氛围也自然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足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科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激励教育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之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激励教育的重点在于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当中的良好表现,让学生有信心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这样才能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而激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激励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一)树立激励教学理念。

教师要将激励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并能够合理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摒弃原有的批评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要将激励教育放在主要位置,落实到实践当中去。首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交朋友,认真对话,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下去。其次,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树立激励教学理念,激励教育工作需要老师做好长期充足的准备,最大的难题是坚持,这需要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慢慢克服,从而达到激励教育带来的效果,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坚持和努力,克服困难,激励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最后,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需要将激励教育带入到课堂中来,对语文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称赞和鼓励,这是对学生良好表现的回应。而受到鼓励的学生会在之后的课堂中表现更加活跃,这是对教师的良好回应。增强这样的互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营造和谐氛围。

激励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教学课堂上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一直以来实行的传统教育,其理念是需要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于是批评教育大行其道。学生对教师是有畏惧感的,造成了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方法呆板,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而激励教育则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有有自信,增加了兴趣。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的次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学科,使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积极地转变教学模式,在原有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改革,创造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环境。应用新的教学载体,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不再将知识局限于课本,而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对语文学习有了更深的`体验,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另外,激励教育也要因材施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以掌握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办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各自对语文的学习程度也会存在不同,因而激励教育也不能同一而论,要合理进行。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教育,对学生有期待值,让学生为达到期待的目标而努力,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激励教育实践。

在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开展课堂外的激励教育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小组内相互学习帮助,共同进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语文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多种激励办法,结合实践进行检验。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也可以将语文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以此激励其他同学向榜样看齐,积极追赶,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树立目标,在学习任务中,树立阶段目标,通过对目标的达成而产生成就感,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进步。班级内采取奖励措施,对语文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以营造一种和谐语文教学氛围,开展激励教育实践,使激励教育更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针对性地应用激励教育,使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激励教育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还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周海霞。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科学中国人,.

[3]柳德明。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

[4]潘富艳。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一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咨胶拥钠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三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07期。

语文教学中的“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语文教学中需要掌握的课文知识进行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总结与推论,或使之与相关观念形成联想等行为,这些行为以达到高质量掌握知识并能长期保持为目的。运用“精加工”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在实践中,我探索出如下“精加工”策略。

一、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学习引导材料,目的在于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它是一种“精加工”学习策略。研究表明,由于学习材料、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目标不同,先行组织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先行组织特别适合于学习材料缺乏良好组织、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的情况,特别适合于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具体形象化的先行组织材料比抽象的先行组织材料效果更佳。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维克多・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为例,可先组织如下先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伏尔泰其人其事。

材料1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1878年5月30日.为了纪念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对先贤的思想与人格力量进行了热情的颂扬,并向全人类发出了对正义和良知的大声呼唤。

伏尔泰是18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伏尔泰著作等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发表于1734年,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始。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创作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和其他许多戏剧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2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旨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自由,提倡科技,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思想,简言之就是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人们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最坚定的信念之一是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他的名言:“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生活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之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

材料3伏尔泰哲理名言积累,如:“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而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激情是使航船扬帆的骤风,有时也使它沉没,但没有风船就不能前进。”“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

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先行组织的材料,对演说的背景、演说者、演说内容也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作的推理。它不仅可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来;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对应的属性,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来进行推理。

在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一批仁人志士参与“维新变法”的经历以及“康梁”的思想主张,与早他们一百多年的伏尔泰反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启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梁启超类比推理伏尔泰所处的环境、宣传的思想及作出的贡献(如表1所示)。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亚伯拉罕・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并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策略分析该文的思想内容:目的在于凭吊牺牲的先烈,激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统一而不懈奋斗,其中有对先烈的悼念,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有对统一的追求。

三、自我质疑。

自我质疑,即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等多角度追问,用挑剔、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破解、深入重难点知识。就《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部分语段进行自我质疑(如表2所示)。

通过这样的连续质疑,学生对演说中比较深涩的词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扩展引申。

对新知识进行扩展和引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度增加,就能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对新知识扩展和引申出比原有知识更丰富的信息,能够使新知识更容易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产生关联。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我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进行扩展引申:

角度1伏尔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是什么?演讲开头所说的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伏尔泰用“笔”与黑暗势力战斗,并且战胜了敌人,这轻如和风、猛如雷电的“笔”实际是指伏尔泰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演讲开头,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角度2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雨果认为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18世纪的特点,他用长寿的岁月,用等身的著作,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使人们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

在雨果口中,伏尔泰既是学者又是斗士。作为学者,他用著作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在思想上“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作为斗士,他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用行动为受害者辩护,替弱者伸张正义,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为人类争得民主、自由和人权。

角度4演讲的特点是什么?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也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应注意:(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五、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即对知识点进行要点提炼,精加工形成若干个要点,然后再分别对各个要点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把纷繁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建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的关键在于要能精加工出足够重要、核心的知识点。点务必找准,只有如此,才能够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更好地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形成对文章的脉络分明的感知。

比如,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的结构,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表3。接着,引导学生提炼该文的要点,形成板书(如图1所示)。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伏尔泰的“斗士”形象,得出表4。

在实施“精加工”策略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速度控制。如课堂教学速度过快,学生还来不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精加工”,后面的知识又进入了工作记忆,“精加工”就无从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语速不要太快,也要注意教学节奏适度,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余地。

(2)新旧知识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焦点,以协助学生形成正确和完整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在教学新内容前进行,即复习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新知识纳入该类知识的网络中;也可以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即在提出新知识时,附带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也可以在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在一堂课结束之前,讲解新旧知识的关联。

(3)注意贯穿方法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精加工的方法,并以实例示范,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模仿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作者介绍:项时敏,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初级中学(318025)。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呑山河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五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六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2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作文,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挖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七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相对便利、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几年,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社会大众应该在生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此,生态道德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甚至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环保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

道德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相关学说,其中“道”具体指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定的规律或者发展原则,而“德”则主要指社会中人所表现出的品质、思想和德行等[1]。生态道德观念是我国近代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虽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加重,学术界加强了对生态道德研究的重视,但是由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如今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生态道德理念的坚持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中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学者提出生态道德观念重点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两种学术观点都认为生态道德这一思想是在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生发的,并且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将生态道德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深入研究。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简单地说是在原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教育思想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相对新颖的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促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环保教育,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文字学习产生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字教学中的多种素材都与生态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能够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无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设特定的专项教育课程,仅仅将生态道德思想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实现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基本目标[2]。此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一教学目标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率,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强化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与合适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通过相应的文学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解,还能够通过专项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的认同,进而自觉在生活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一定的贡献。

识字教学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在新课程体制的要求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还应该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学习道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生字与生态道德思想之间构建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关系,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认识和道德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的课文内容就以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保暖,保护小树健康成长,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为主要内容,在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基础上,也在学生的思想中初步烙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例子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如“春天,我给小花浇水,小花健康成长;夏天,小花为我开花,给我满屋芬芳”等,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进而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个性化的环保思想,为环保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4]。

受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历来对环保问题相对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还存在了一部分以生态环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文,主体以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分析为主,对学生生态道德思想的养成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5]。例如《柳树醒了》、《春天的色彩》、《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一系列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渗透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这一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对恐龙灭绝这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探究近几年生物灭绝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界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保护动植物观念,在生活中自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环保活动,通过环保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当前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于环保工作的认识,自觉在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思想[6]。这样,教师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由直观的环境教育和思想教育引申为更直观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态道德学习体会,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战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在其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战争本身是人类生活矛盾激化的产物,也属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战争的危害性,并产生相应的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7]。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战争中破坏自然环境的历史史实,在调查研究中深化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思想。又如在讲解《趵突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现阶段济南泉眼逐渐消失的原因,分析水资源浪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节水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水方法,简要说明参与节水活动的感受等,增强教育实效。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思想,十分有必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5]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11):2-2.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八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是指学校课程中进行的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依托,以高中生物学科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为实践手段,对学生进行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的发展,养成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合格公民的新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生态道德教育是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高中生物学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教材之中不成体系,所以挖掘、整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生物教师仍然将完成考试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教学能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也没能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零星的、随性的,仅仅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层面,很少深入到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层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没有升华为内在的生态道德。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在回答生态的相关知识,辨别生态行为正确与否时,表现良好。但当学生真正面对有违反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时,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向缺乏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生态道德意志薄弱;在个人利益和生态道德发生冲突时,会由于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生态道德操守以达到个人目的。这就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生态知识,还要升华为生态道德。因此,在教会相关生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动力。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历经了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最终探索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123”策略,即1个载体,2条途径,3个结合。

(一)一个载体―――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系统地确立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1.目标体系生态道德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掌握生态道德知识是基础,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是保障,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升华。据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如图1)2.内容体系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1)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2)生态道德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图3)(3)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4)(4)生态道德行为教育内容体系(如图5)。

(二)两条途径―――课堂渗透和活动引领。

课堂渗透重在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主题活动重在强化生态道德情感,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由此进一步巩固生态道德知识。1.课堂渗透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中,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了教材内容的渗透点,依据渗透点,按照“知情意行”4个目标层次,采用情景导入、知识拓展、引发思维等方式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国际七大公害事件,这样的适度的知识拓展、触目惊心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激起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欲和责任感。2.活动引领按照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展示的.一般步骤进行四大主题活动:认识生态系统、调查生态问题、生态节日活动、生态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生态道德敬畏感、正义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二:调查生态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成立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三:生态节日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配合,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和展板展示活动、《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校园签名活动。从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保护物种扩大植被、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四:生态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三个结合―――与学科知识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组织相结合。

1.与学科教材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问题。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题。3.与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社团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组织保障问题。

我们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123”策略,较为系统地解决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途径、方法、时间和组织保障等问题,补充完善了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为生物教师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高中其他学科德育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内容体系还很粗糙。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由于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进行重新完善。

该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仅在自贡市部分学校中进行了推广,今后我们将在更大范围不断推广,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提升,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积累更多课堂渗透的课例、活动引领的案例,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资源,提高策略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十九

当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主动性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使得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只知表面的内容却不懂得物理学习是不断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往往还进行着反复的机械记忆,单纯的思维记忆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全方面学习和发展。

3.学习观念没有转变。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有着较大的跨度,是从表面现象的理解到内在本质的转变,很多学生没有从初中物理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一样,因此不能对高中的知识点完全理解和掌握。

4.习惯的恶性循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目前高中物理学习差的人往往都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下课不认真复习,另外,学习一知半解等坏习惯。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往往是学生成绩下滑的开始。

二、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应从教师、学生以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1.从教师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人格魅力。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教学和引导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点的重要性,构建起整体的物理教学体系和知识点框架,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难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良好的教学艺术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热情和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让学生在一个清醒和舒适的教学环境中求知和学习。比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师“读课本”,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更有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不仅仅只有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大部分学生小时候都评价教师“好与坏”,喜欢学习自己喜欢教师的课程,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高中的物理课堂也是这样。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学生犯错误时找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口吻去批评和提醒,做到“以德服人”,成为一个让学生从心里尊敬和敬佩的人民教师,从而让学生在上课时本着对教师尊敬和爱戴的心理去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从学生方面激励学生学习高中物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有难度的知识点变得透彻。首先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更加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开始,最终去完成大目标。其次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应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有点抽象,若不能提前对其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遇到新概念的时候会花掉大量的时间。第三,由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具有递推性和联系。对一章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就会导致其他章的学习出现问题,所以学生也应在课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把课上的难点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不给学习留下“尾巴”。本文就高中物理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就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展开一系列探讨和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家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通用20篇)篇二十

王淑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论据论证其观点的正确,从而接受其观点。这样烦琐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被指示和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参是准绳,每一节语文课则成了一种定式,学生被动的接受分析,被动的接受观点,被动的接受课堂模式的安排。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失去了它固有的活力。如何使语文课堂起死回生?笔者认为应丛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退耕还林”式的新型课堂教学。

首先应明确“退”什么“还”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打破课堂沉默状态,使书声响起来。

没有读书功夫,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读书不仅有益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句格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有益于对学生心灵的感染和塑造。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鼓励学生朗读。如今的语文课堂,越是到高年级,越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越是课时多,越是学不好。语文课堂进入了沉默状态,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怪圈当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感,就会将它化为一种语文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应给学生创造朗读机会。

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天早晨上课之前,放开声音朗读,读的内容可以是语文课文、作文、报刊杂志,甚至各种阅读资料。通过朗读,使学生凭借对声音的经验直觉而对语言作出敏锐的反映,通过瞬间性的感知与领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教师可以在语速、停顿、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书声激活学生的语感,改变原来语文课堂沉默的僵局。

其次,采取“退耕还林”式做法,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读报。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把可读性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谈谈感受、看法,谈谈丛中汲取的写作经验。还可以进行仿写句子、段落、甚至文章的练习,在边阅读边模仿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提高。

此外,从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上看,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学生有创新意识,把课堂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和眼睛去分析、去辨别、去认识、去玩味。因为语文教学就是情感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翻开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二、废除“填鸭式”教学,培养自主学习方式。

“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张大嘴巴等者教师喂食。由于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消极状态,便抑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导致学生思维不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思路打不开,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如:

1、教学生自学,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实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对于部分课文的教学,上课可以先由学生阅读,小组之间就课文互相提问,自己通过讨论先得出结论;遇到难懂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图书室或微机室,走向社会和生活,再将查到的或感受到的内容在班上公布;对于有争议、多答案的问题,教师仅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文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参与。

2、积极调整课堂结构,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以往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加以改革和调整,让出语文课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笔者曾做过以下尝试:针对语文课的特点在班内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如组建广播小组,广播小组内设有编辑和播音员,他们自己选稿、组稿,在校广播站播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类似于广播小组的还有板报小组,手抄报小组,都分别设有编辑、抄写、美工等。这些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当然,所有这些稿件都出自本班学生之笔。这样以兴趣小组带动了全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和表扬,教师从每周学生作文中选取优秀作文汇集成册,并在墙报上开设“本周小作家”栏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需要时间保证,在每周语文课中,课时分配是这样的:语文讲读课占1/3课时,作文课占1/3课时,活动课和读书课占1/3课时。这样,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表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语文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真正达到语文课堂上的“退耕还林”目的。

另外,“还林”后的管理也很重要,这不仅需要学校给予时间和场地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和课后精心的备课、指导和追踪。在这里面,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设计师的角色,课堂的方向和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把握。如果自由放任,那退耕后的森林也是一片荒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何改?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这好比写一篇文章,只要你抓住了主题,你就可以让你的思路纵横驰骋,只要不离开主题,越吸引读者,便越是好作品。就这一堂课来讲,如何才能吸引学生?那就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个课堂都孕育出一片茂密的森林。

作者邮箱:wangshuhong1976@。

相关范文推荐

    消防安全检查报告的重要性范文(23篇)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向上级或客户提交报告,这能够展示我们的工作成果和分析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以下这些精心挑选的报告范文,它们是作者们辛勤努力的成果。

    教师分享大学教育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并能为他人提供经验和启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

    销售人员的公司工作心得(通用16篇)

    工作心得的撰写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范文。转眼今年上半年已经结束,

    学生厨师的菜谱推荐(热门15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性,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它们融合了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相信

    学生写作要求和方法(通用19篇)

    范文范本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评价和检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

    书店职员的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优质18篇)

    喜欢上东野圭吾源自于他写的一本本经典的悬疑小说,然而《解忧杂货店》却称不上是一本悬疑小说,更贴切的说是一本哲学感悟的心灵碰撞之书。我在南昌读大学的时候,一个校友

    证券公司的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2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写月工作总结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的写作思路和技巧,让自己的总结更富有独特性和创新

    教师秘书的年终总结报告(实用12篇)

    在年底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对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成长进行一番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终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20__年六年级毕业班班主任

    演讲稿世界艾滋病日(精选15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信息素材。范本中的总结包含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过程,值得借鉴和学习。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处于世界第1

    方便面市场调查报告(模板13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结合调查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科学地选择调查方法和工具。想了解更多关于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和实用方法?请继续阅读下文。3、白象方便面。4、华龙-今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