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卑鄙的我读后感篇一
最近阅读了《卑鄙的圣人——曹操》,我感觉书写的还是不尽人意。
1、作者虽然阅读了大量的史书,但是这些史料以小说的方式写出来,写的有些生硬,给人感觉他读书没有融汇贯通。
2、作者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
3、这本书还是落入了俗套。比如,曹操英雄救美,对卞氏的描写等。
4、这本书的思想不够深邃,作者的思想也不够深邃。反之,“当年明月”虽然文字功底比他还差,但是他在写《明朝那些事》的时候,思想境界要高许多。“当年明月”真正把史书读透了,也理解透了,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5、书中写的乔玄的女儿是大乔小乔,这点不符合历史。
总之,我认为可以多读一些解放前的人写的书,无论从文学功底还是思想内涵都比现在的书强许多。给大家推荐一套书,蔡东藩写的演义,从《前汉演义》一直到《民国演义》,共有十一部。好多影视作品,书籍都参考了这些书。比如: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就是参考的《元史演义》。
卑鄙的我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我在课外读的书,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好书,他讲述了曹操如何收拾三国群雄的卑鄙、阴险狡诈,但曹操也是一个体恤天下众生的圣人。
一说到三国,我就会想到曹操;一说到曹操,我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一张白脸、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曹操。曹操的卑鄙。常常突破道德底线,使对方头昏脑胀;曹操的慈悲,让人深深记在心中。曹操有着过人的特点,他善于招揽人才、剑术、诗文,善于使用兵法。救过被迫害的义子,做过地方的父母官。但曹操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人,可以算是阉人之后,这使曹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这对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曹操小时候因为救过通缉犯何顒,被父亲轰回洛阳,从而认识了严厉的七叔,勇猛的夏侯兄弟。四年后,曹操回到了洛阳,在酒桌上认识了袁。而最后因为宋氏牵连而满门罢官。
我的感受是,我们做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卑鄙的我读后感篇三
《曹操》这本书,我应此痴迷此书、这本书介召三国的曹操,生动的写出曹操的传奇挫折人生。写出了曹操成为一代枭雄的故事,写出了曹操面对重大败战后仍不气不馁,写出了曹操在兵刃相见的智慧,也写出了曹操狡滑卑鄙的用心,这些都让他在三国这—动荡时期成为一方霸主。从这‘卑鄙’二字也不难看出曹操的心灵的险恶,但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出超长的智慧。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时,我还感到奇怪。为什么说他‘卑鄙’,但却是个‘圣人’。在我的印象中圣人是一个心灵高尚的人,我以前也没有用‘卑鄙’来形容‘圣人’的。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两个并不矛盾,这两个词分别形容他的两面。
有着向往。一心想得到他,帮自己完成宏图。他想
让所有人吃饱穿暖,让众生不苦。
他的反面有:他用的卑鄙手段,有些残忍的计化。
这就是我对曹操的认识。
卑鄙的我读后感篇四
说起曹操,无疑让人一提到他就想到了“奸诈狡猾”四个字。他真的是这样的卑鄙小人吗?但是《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本书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作者认为曹操更是个心怀天下的圣人。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有了新发现。
我觉得,曹操本应是个好人,就如《三字经》里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少年时的曹操,是个机灵、善良的孩子。他尤其擅长兵法,把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理解写的头头是道。对“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理解的通透无比。连前朝元老桥玄老人家都连声称妙。他的出生是宦官世家,从小看着自己的亲戚干尽坏事,遭人唾弃,父亲曹嵩,可以为了权利,花上一亿元买官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空,声名狼藉。但是曹操个性耿直,小小年纪不怕自己受牵连帮助太学的何颙逃过兵将们的追捕。
青年时的曹操,有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他广交朋友,与鲍氏兄弟、袁绍等人谈天说地,无话不聊,像兄弟一样。他想造福一方黎明百姓,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执法严格刚上任没多久就棒打朝廷高管的亲戚,结果被罢了官。也使用了一些小小的计策,得来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中年被罢官的曹操,心灰意冷,看尽世间冷暖。一气之下回了乡下,决心永不从政。但是皇帝的一句话却让他的心死灰复燃。皇帝点名要他当典军校尉。却在那时候,他的野心膨胀了,他不想当治世之能臣了,他在乡下住的那几年里,广纳贤士,招揽人才,组织军队。斗倒了董卓,这下,所有人都对曹操俯首称臣了,人人都臣服于曹操的脚下。曹操稳问鼎三公,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司空。但曹操的志向并不只是这样,他要称霸天下!扫平了袁家,荡平了青海,统一了北方。就在那时,曹操勾心斗角借刀杀了孔家子孙——孔融;斩了“比他聪明”的一代名士杨修;毒死了死心踏地跟着他的荀彧……当他做完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时,却发现刘备、孙权在他不经意之间,实力突飞猛进,掌握了江山版图的半边天,成了他的心头大患。我认为曹操就是在这时候变成了倍遭骂名的奸诈之辈,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卑鄙小人。
晚年的曹操自封丞相,除了在赤壁大战时狼狈得差点死掉,其他时候都过足了皇帝瘾,锦衣玉食,政治上有了大群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接班的是文武双全的孩子——曹丕,过得好逍遥自在,倒也死的明明白白,开开心心。
人生在世,本就会有许多变数,有些事会改变人生。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人总是在成长并不断变化着。就像曹操,他从一个光明磊落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遭千万人唾弃的无耻之徒,经历了风风雨雨。我想人总是会变的,但我们不能像曹操那样往坏的方向变化,要时时刻刻审视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许作者就是在暗示着这个道理吧!
这本书让我看清了曹操的面目,他真不愧为“卑鄙的圣人”啊!
卑鄙的我读后感篇五
古人尤注重名节,常流行说这样一句话,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后人观点虽不尽然相同,但是多在有案可稽的基础上尊重和还原了部分的历史事实。百家讲坛无疑在通俗的普及历史方面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同时,来自民间的各博学草根作家也用其戏谑的手法和独到的见解来剖析历史和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的人物,比如有《明代那些事儿》以及《卑鄙的圣人曹操》等等….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同时代的许劭曾评价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书主要从以下两点剖析青年时期曹操如何成长为后来的“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一、家世
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其父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二叔曹炽官拜长水营司马,四叔曹鼎后因宋后的姻亲关系荣升郎中,兼任尚书。曹操虽非名门之后,但作为官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父亲以及族叔在官场中行事办法,自然政治见解早熟,异于坊间的草莽英雄。
同样,家世条件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说博古通今,最起码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的研读,为幼年时期的曹操奠定了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军事教育基础。曹操的才情,由《登高赋》可见一斑。
自古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曹操生在这样一个权贵的官宦世家呢,在其父亲曹嵩的引荐打点之下,曹操获得了他仕途上的第一个职位:洛阳北部尉。这种便利的入仕途径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背靠大树好乘凉,入仕后的曹操虽然最初当的是洛阳北部尉这样一个小职务,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身正义凛然,却因打死权贵闯下大祸,幸亏父亲曹嵩买通朝廷上下才瞒天过海。后曹操“屡教不改”,又上表圣上,弹劾大宦官曹节的亲信,其诏书被曹节私自扣留,若是其他小官,必定遭曹节报复,死无全尸。又是曹父上下打点,才保曹操一命,仅做将曹操逐出洛阳放任外官的处理,所以曹操那时如高呼一声“我爸是李刚”是绝对不为过的。处入仕途刚正不阿的曹操,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因为其与汉末昏聩的官场习气不相容而吃太大的亏。相反,通过这样的历练,曹操更深刻的洞悉了官场的周旋之道。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曹操不是生来能文能武能征善战的,在他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对他有重要帮助的人,其中有能助他成就霸业的能臣,也有最终分崩离析的挚友。
袁绍、袁术是曹操最初结识的名门之后。通过袁绍又认识了许攸、楼圭、王儁三人。这三人均是汉代功勋显著的元老桥玄的闭门弟子。桥玄出现的意义不仅是对天资聪颖的曹操政治启蒙的作用,而且在曹家因为宋后案受牵连,曹操被罢官在家的时候,一份奏折向圣上推荐了曹操,这才给了曹操机会镇压黄巾起义,因功荣升济南相。同时,桥玄也向曹操引荐了鲍信、蔡邕等人…
在家乡谯县,曹操除了有曹仁等堂兄弟外,更结识了夏侯淳、夏侯渊等夏家兄弟。在曹操因为卞氏姐弟失手杀死恒家管家后,又恰逢举孝廉之际,夏侯淳主动让其弟夏侯渊代替曹操投案自首坐牢。
从这些幼年时的玩伴,成年后的挚友身上,曹操学到了很多他不曾涉足过的事情,在他的头脑里未必能形体系规模的治世之道,但是他已经依稀看到了自己将要走的道路的雏形。
曹操自小天资聪颖,为人大胆,思虑周全,做事谨慎,更继承了其父的练达机敏和坚忍。环境孕育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曹操最终成为一代枭雄,有时代大背景条件下的必然性,但就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来说,家世和朋友这两个重要因素,就像左臂右膀一样保护和支持着他,如果没有官二代的背景,没有朋友的相助,曹操或许也能苟活于乱世,却未必有机会和能力成为后来之乱世枭雄和治世能臣!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书通俗易懂的阐述了曹操幼年和青年时期发生的事情、自身的际遇、家庭的变故、政权的动荡和民生的维艰,以及曹操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官二代能够最终切身感受到民间疾苦的这样一个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类野史未必真契合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不过也能帮助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曹操其人其事,可惜的是《卑鄙的圣人曹操》只写到曹操二次出仕之前,留有一个未完待续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