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具、教材和教师的语言、行为等。编写一份好的六年级教案需要许多方面的考虑,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二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2、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
《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简单地介绍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再见了,亲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比较点设计】。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二、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深入阅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不同点。
第一次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三、与第五课《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六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1、提出要求: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七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观看《话说长江》视频,导入新课。
1.板书“长江”,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2.简单介绍《长江之歌》。随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三、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个别交流,你的发现是什么?
2.问题导读:诗歌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把长江比作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交流)。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在文中作者的话——。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课堂检测。
七、知识拓展,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长江。
八、总结,聆听歌曲结束课堂。
九、作业:背诵课文。预习《三峡之秋》。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八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一课时。
生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十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语言智勇双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十一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十二
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当然教学本课着力点还是应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今天我似乎做得还是不够,我希望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和我都还没有找到感觉!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将自己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得与失与大家交流:
首先,在朗读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语言都很精妙,因此积累这样的句子、语段,对于学生今后的习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日的顽皮、可爱。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喜爱、赞美的情感。
第三,在画面中欣赏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写落日的经过时,向我胶展现了几个画面,并且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了落日的整个过程:落日像孩童时的顽皮;像大红灯笼时的柔和;像跳水员时的优美。在教学最后一个画面“入水”时,我还引导学生给落日这位跳水员打分,学生在读文后,都给它打了满分,并且紧扣文中词句列出能说服人的理由,从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时的美妙。
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同时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备课时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充分,导致课堂上不必要的浪费了很多时间。例如:在处理“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本想学生很顺利就会完成,但事实上事与愿违。又如:处理“涨溢”这个词语时,由于自己课前没有去关注这个词语,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花费了很长时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
《烟台的海》以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北面临海的烟台一年四季独特的海上景观。我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改新理念,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且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让学生进行内容的自我选择:选择一个季节(一段)进行重点学习。伙伴的自由选择:选周围的几个同伴成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春日烟台的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或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四人小组共同努力,探究某个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高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小组学习后交流对春天烟台的海的感受,有学生认为是“绿盈盈的,富有生机。”也有学生说是“活泼的”、“轻盈的”、“春天烟台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我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接着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朗读体会,最后我还为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感情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预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这种让学生品词品句,以读促情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怀。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十三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啃骨头聊天奔驰唠叨过滤聆听器皿嘈朵。
辨析:
柳-聊皿-血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
(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嚓嚓嚓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吹掀啃拨唱吵啄打落扫摇冲开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美。
学会倾听现实的声音趣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妙。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全册大全(14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能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商场打折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师:每到周末、节假日,我们总会看到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知道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结合经验自由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打折的情境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折扣”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课件出示)。
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能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2三、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出示)认真看课本第97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打折扣?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2、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160×(1—90℅)中1—90℅求的是什么?你还会用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1.填空。
(1)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出售,也就是降价()%;打七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出售,也就是降价()%。
(2)某种商品实际售价是原价的95%,也就是打()折出售;某种商品降价30%出售,也就是打()折出售。
(学生口答)。
2.课本第97页做一做。
(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依次进行更正)。
(二)讨论。
1、看百分数,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小结: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统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形式。
2、看三道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更正错题。
5、议一议:原价、现价、折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解决求折扣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现价=原价×折数(“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关键是要先理解折扣的含义,再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觖题方法来解决。)。
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
作业。
1、填一填。
(1)下列折扣化成百分数各是多少?填在()里。
九五折()%七折()%八八折()%五折()%。
(2)一种商品现在打八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
2、妈妈给小强买了一套运动服,原价120元,现在打七五折出售,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板书设计:
折扣。
1、折扣的意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统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2、折扣的计算方法:原价×折扣=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