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市场与产业组织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4-09-10 作者:笔砚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篇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状态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垄断同竞争一样,是产业组织状态的一种,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这种产业组织状态以及垄断的行为对效率以及消费者利益有所损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承担了防止情况出现以及在垄断不可避免时对其加以管制的责任,[1]也即是通过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来限制垄断的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垄断对经济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否需要反垄断,应该以垄断对经济的实际作用为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垄断既有通过生产者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的,也有由政府的管制而形成的,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其对经济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厂商垄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厂商垄断是指厂商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在位厂商为了维持在这种状态下的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则是一种垄断行为。

垄断的状态是一种生产资源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在笔者看来,是利大于弊。垄断本身是生产高度集中的一种状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今社会,它的出现既可以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组织,更有利于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这必然会带来生产和资源的集中,这种集中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对于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垄断的状态是在正常竞争机制下的必然的结果,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很多人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垄断状态出现后,在位厂商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及利益会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

第二,为了保证原有固定成本可以带来足够的收益而对于已经开发出来的技术不加使用。当一种新的技术开发出来,虽然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位厂商会由于原有的沉淀成本的考虑而不会将其马上应用于生产中,这种情况在固定成本在总资产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中特别常见。将开发出来的新的技术束之高阁,再加以保密,直到原有的成本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后再使用。

第三,几家占统治地位的企业采取联合政策以限制产量或制定一定的标准以限制其他厂商的进入,以保证自己的垄断利润。

这些措施就是人们常见的垄断行为,一般认为这些行为有损于其他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有损于社会生产的效率。但是笔者认为,在位厂商的这些措施是具有合理性的,并且其对其他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损害及对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损害也具有非长期性。保护垄断企业对技术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鼓励商品生产者开发、应用新的技术;与技术应用慢于技术开发而言,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技术拥有者总有一开发出新的技术就将之应用于生产中去,不仅对于生产者而言是一种浪费,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中小企业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与大企业比较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断地改进和应用新技术实际上提高了产业的进入壁垒,更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新技术的开发与成熟是两回事,就算是已经成熟的技术,在投入到社会当中时也是需要许多的相关和配套的设施。比如说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在许多年前就基本上开发成功,但是它的应用涉及到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格局等种种问题,虽然不是某个企业在对其技术进行垄断,但是要将理论变为现实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保护技术的垄断是极为必要的;同时,垄断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才真正地得到飞速发展。

[1][2][3][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篇二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之后又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往往从三个方面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提高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空间的临近性、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带来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促进新企业的建立。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的门槛,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二)战略联盟的作用

战略联盟是通过若干个组织的力量以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合作途径是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可为合作各方提供显著的优势:通过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使各方原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战略联盟有利于分担和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尤其是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并且有利于使合作者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避免双方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同时,通过联盟可给各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大大提高市场运作速度。

战略联盟是重构产业集群内成员关系的合理选择

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都追求共赢,它们具有两个鲜明的共性特征:资源共享和竞争与合作并存。基于此,本文提出可通过战略联盟重构产业集群内成员关系。

(一)解决产业集群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的必然选择

由于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一些相同行业的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开始向要素禀赋较好的区域集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固定区域内,优势的要素禀赋是有限的,随着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当超出该区域的容纳能力时,必然会导致企业相互争夺资源,出现所谓的拥挤效应。同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所处的行业会发展成熟,市场会趋于饱和,企业想从竞争者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就越发困难,这就需要做大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形成共赢格局,于是战略联盟就成为产业集群解决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降低集群内企业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

在集群内部,企业通常是高度专业化的,他们的产品有许多是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必须相互配套组合,才能成为市场上的最终产品。为了实现中间产品的组合,大量的中间交易就会在集群内部的企业间发生。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在中间产品的供需量不明朗、市场信息不均衡的情况下会出现上游企业囤积产品,或下游企业无处购买原材料甚至向集群外寻找中间产品的情况而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企业战略联盟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在集群内部形成一个相对明朗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可以更迅速地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优化使用企业资源,降低集群内交易成本。另外,企业战略联盟还可以通过专业人才库与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人才交易成本;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供销网络和批量通道的形成,节省大量的渠道成本。总之,战略联盟能够大大降低集群内各种交易费用。

(三)增强集群成员对外竞争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集群内中小企业占有绝对比重,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处于劣势,一旦形成战略联盟,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就会形成集聚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和集群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节省研究成本,分摊风险。战略联盟实际上组合了集群内可用的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通过交流与合作,可解决中小企业学习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增加企业创新的成功率。随着集群区域创新氛围的培育,战略联盟可以联合集群内多个企业投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中,实现科研资金和生产技术的联合,从而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出现。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篇三

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因此,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均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

在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亦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微机数控领域,以pc平台为基础的国产数控系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在数控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亦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商品化进程、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情况尤为突出。在新世纪到来时,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数控领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整体上全面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是数控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厂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完成此任务,首先必须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从总体战略和技术路线两个层次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数控整机等几个具体方面探讨了新世纪的发展途径。

1、总体战略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总体发展战略,对21世纪我国数控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数控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我国数控领域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商品化为主干,以管理和营销为重点,以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后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数控技术和产业的总体战略。

1.1、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中国数控技术和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到拥有自己独立的自主版权,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我们在数控领域的进步主要还是按国外一些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真正创新的成分不多。这种局面在发展初期的起步阶段,是无可非议的。但到了世界数控强手如林的今天和知识经济即将登上舞台的新世纪,这一常规途径就很难行通了。例如,在国外模拟伺服快过时时,我们开始搞模拟伺服,还没等我们占稳市场,技术上就已经落后了;在国外将脉冲驱动的数字式伺服打入我国市场时,我们就跟着搞这类所谓的数字伺服,但至今没形成大的市场规模;近来国外将数字式伺服发展到用网络(通过光缆等)与数控装置连接时,我们又跟着发展此类系统,前途仍不乐观。这种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按国外已有控制和驱动模式来开发国产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难免要滞后,再加上国外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研究所和生产厂,实行就地开发、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使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价格比上已越来越无多大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难度自然就很大了。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大力加强数控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的先进数控技术,逐步建立自己独立的、先进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控产品,从而形成从数控系统、数控功能部件到种类齐全的数控机床整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样,才不会被国外牵着鼻子,永远受别人的制约,才有可能用先进、实用的数控产品去收复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使中国的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在21世纪走在世界的前列。

1.2、在商品化上狠下工夫

近几年我国数控产品虽然发展很快,但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却不多。就数控系统而言,国产货仍未真正被广大机床厂所接受,因此出现国产数控系统用于旧机床改造的例子较多,而装备新机床的却很少,机床厂出产的国产数控机床大多数用的都是国外的系统。这当然不是说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不重要,而是说明从商品的角度看,我们的数控系统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影响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商品化的主要因素除技术性能和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以往,一些数控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部门,所追求的往往是一些体现技术水平的指标(如多少通道、多少轴联动、每分钟多少米的进给速度等等),而对影响实用性的一些指标和一些小问题却不太重视,在产品的稳定性、鲁棒性、可靠性、实用性方面花的精力相对较少。从而出现某些产品鉴定时的水平都很高,甚至也获各种大奖。但这些高指标、高性能的产品到用户哪儿却由于一些小问题而表现不尽人意,最后丧失了信誉,打不开市场。这说明,高指标、高性能的样机型的产品离用户真正需要的实用、可靠的商品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将一个高指标、高性能的产品变为一个有市场的商品还需作出大量艰苦的努力。

另一方面,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不像家电类产品那样易于大批量生产,应用环境也不那么简单。数控产品是在生产环境中使用,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工艺问题。如果开发部门对这些问题掌握得不透,就难以将产品设计得很完善。而且数控产品的某些问题在开发、试用,甚至鉴定时都难以发现。这就造成,同样型号的数控机床在有的用户那儿运行得很好,而在别的用户那儿却表现欠佳。或者同样型号的数控机床用于加工某些零件工作得很好,但用于加工其他零件时却不尽人意。出现这种情况,有时是用户操作人员的水平问题,但有时就是数控产品本身潜在问题的暴露。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外一些公司设立了专门机构来测试考验自己的产品,如为考验新开发的数控系统,厂家自己设计和从生产实际中收集了大量零件程序,让数控系统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一旦发现问题,即立即反馈给开发部门予以解决。经过这样的测试考验过程后,数控系统的潜在问题就大为减少。以往,我们的产品就很少进行这样严格的全面的自我测试考验。好些问题要等到用户去给我们挑出来。这样,即使一个小问题也将严重影响国产数控产品的声誉。

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在商品化上切实狠下工夫,将其作为数控产业的主干来抓,贯穿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试制、生产等的全过程中,从而将我们已有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数控产品变成真正有市场的好商品。

1.3、将管理和营销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经过20来年市场风雨的冲击,国人已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固然重要,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管理和营销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我国台湾生产的数控机床不但占领了大陆市场的相当大的份额,而且还打进了美国市场。是台湾数控机床的技术和质量超过美国了吗?显然不是。那他们靠的是什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上下了工夫。而我们长期以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技术和提高水平上,忽视了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结果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在产品质量提高以后,企业仍然处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1]。国内外的经验说明,数控产品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篇四

我国汽车行业的管理机关是前国家经贸委机械局(年已撤消),企业主体是各部门、各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其中部分由行政性公司变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按企业隶属关系看,有国家单列的四大集团,有非汽车工业部门(交通、建设、兵器、航空、航天…)和地方委厅局办分管企业,是条块多层管理体系。

年底,我国汽车行业(含摩托车)目录内,共有2426家企业,其中集体、私人、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4.5%。在这些企业中,汽车整车制造厂115家,车用发动机厂56家,汽车摩托车配件厂1628家。

115家整车厂中,1998年产销量大于10万辆的企业只有7家(上海大众、一汽、天汽、东风、长安、柳微、昌河),5~10万辆的4家,1~5万辆的9家。其中前13家整车企业的产量占全行业的92%。

整车制造分为载货(重中轻微)、越野、客车、轿车、底盘、其它六类。其中轿车占全部整车的比例,从1991年的11.4%,提升到1998年的31.2%,已超过了载货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主力车种(全世界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69%)。

1998年,我国汽车工业产值2787亿元(当年价),资产总计5044亿元,利润总额58亿元。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工业gdp的比重不到2%(发达国家一般占10%),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离“支柱产业”还差得远。

我国轿车工业以国家定点的8个基地为主体(就是上世纪80年代定的“三大三小”,又增加兵器、航空二部基地),现共有14个整车厂。表3-1反映了我国轿车整车厂的基本情况。

注:

1上了目录的轿车整车厂还有四家:江南汽车,吉林江北,西安秦川引进铃木奥拓,一汽顺德汽车厂引进德国大众、都市高尔夫,此处略。共14厂。

2合资情况,现有资料不全。

3另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上还有一项“进口件装配的.汽车”,共有哪些厂生产不详,1999年上半年产量6万,比上年同期增长96.9%。

4据最近报道,1999年11月,天津与日本丰田协议各占50%股权,共投资9700万美元,建“天津丰田”轿车厂,规模3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9。

从上表可以看到,第一,我们八个轿车基地,到现在为止只有三家是上了5万以上规模的,其他情况不等,如二汽神龙已达到15万辆能力,有待打开市场,有的产能有限。第二,除了一汽还有自己的独资轿车厂、有独立品牌之外,其余全部合资,生产洋品牌。这就是我们轿车工业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国企机制不改,全行业效益水平低

汽车工业带有我国“传统产业”的一切特征。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短期行为,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人员包袱重,企业办社会,基建摊子大,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加入wto,具有国际企业制度对我国有企业制度的冲击的含义。

企业效益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我国汽车工业是日本的1/18。[1]“一汽”十几万员工,人均产量约1辆,日本丰田人均30~40辆。这样,我们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被低效率所抵销。汽车全行业成本利润率,从1988年的12.88%降到98年的2.50%。全行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从1993年的2次降到1998年的1.2次。全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

从轿车工业来看,高过国际市场一倍的价格,没见到形成多少积累和开发能力。-1998年,轿车业内降价竞争,立刻被认为“过度竞争”,搞起“价格自律”。

行业内效益差别较大。据国家机械工业局公布,1999年一季度,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盈利8.42亿元,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亏损2.32亿元。

经济紧缩,汽车工业受到重大影响。1998年底,全行业亏损面39.9%,截止到1999年5月,全行业亏损面达50%以上。进入同年三季度,轻型货车和轿车产销量有所回升。

[1][2][3][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篇五

在建立高新技术板的理念明确之后,随之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高新技术板与原有市场两者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在原有深沪两地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新技术板,还是另起炉灶,建立一个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新兴市场。

一、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的角色与定位

首先,如果将深沪两地现有的两个证券市场称作传统市场的话,那么高新技术板就是一个新兴市场。两者间并不是单纯的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关系。

其次,高新技术板是针对那些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而设,以便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持续融资的途径,以助其尽快成长壮大。而传统市场则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业绩基础的大中型企业而设,为该类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提供融资途径。

第三,高新技术板中所容纳的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相应地,其所吸引的投资对象也要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传统市场所容纳的上市公司由于基本归属成熟产业,公司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发展相对稳定,因此,资本与收益也会相对稳定,相应地,市场所针对的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寻求相对稳定投资回报。

第四,出于市场定位的需要,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对监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高新技术板的市场特性将更加明显,在这一市场中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自身的机制以实现供需平衡,因而对监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传统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政府监管的色彩更为浓厚。

第五,作为新兴市场,高新技术板将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制度创新的角色,而传统市场虽然在制度设计方面有诸多的缺陷,但基于现实环境的束缚,其制度的改革将是渐进的。

第六,出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求,高新技术板将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传统市场的开放步伐可能会相对慢一些。

二、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的关系

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高新技术板是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高新技术板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传统市场的发展。两者之间并不单纯是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之间的关系。从静态角度来看,传统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地位可能高于新兴市场,但从动态来看,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与潜力则必然优于传统市场。

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之间隐含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界定高新技术板的相对独立性,是在传统市场框架内建立一个高新技术板,还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高科技企业市场。

利用两个市场原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大幅减少由于建立市场所需的各种固定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时,当我们将高新技术板纳入到传统市场中时,其管理自然地归属于原有的两个交易所,而不用新设一个交易场地,这同样也是一种资源的节约。第五,基于目前现实,在原有市场内建立高新技术板有助于平衡深沪两家交易所的利益。以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规模而言,建立第三家证券交易所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想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市场,将现有的一家交易所转换成新兴市场将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而在此种情况下,可能就会存在两个市场的地位问题。两家交易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失去创建新兴市场的积极性。而这是不利于高新技术板发展的。在原有市场框架内各自建立一个高新技术板则是一种可行的折衷选择。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基于短期角度所得出的结论。从长期来看,两个市场的合二为一却未必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与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一,两个市场的合二为一不利于新兴市场制度的设计。我国证券市场萌芽于八十年代末,深沪两家交易所成立于九十年代初。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受制于宏观经济体系的局限,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在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的发展,这些制度所具有的缺陷性日益明显。但要解决这些历史包袱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将高新技术板构筑在原有市场的框架之内,在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时,就会受制于原有市场的局限,不利于新兴市场的长远发展。

第二,两个市场合二为一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建立高

新技术板这一理念的提出,显示出原有的传统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源配置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管高新技术板的运行基础如何,其运行规则总有不同于传统市场之处,进而也要求配以相适应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如果是在传统市场之内构筑一个高新技术板,其管理也必然是在原有市场的框架之内。这样,高新技术板的发展就会多多少少受到传统市场的束缚。

第三,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来看,高新技术板运作最为成功的美国市场就是采取了绝对分立的方式。其传统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与高新技术板―――nasdaq市场就是以两个独立的市场出现的。在分立的情况下,新兴市场面临着与传统市场竞争的问题,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提高效率、强化监管的内在冲动。当然,最终采取分立还是统一的市场建设模式还要视具体的国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高新技术板的直接推动主体。如果这一市场的推动主体是传统市场的交易场所,那么高新技术板建立在原有传统市场基础上的可能性相对会大一些;如果推动主体是来自传统市场以外的非官方机构,那么建立一个独立的高科技市场的可能性居大;如果推动主体来自于官方管理部门,则主要将视管理层对于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定位:如果更注重两个市场的竞争以及竞争所可能带来的高效率,则会倾向于两个市场的相对独立;如果更注重两个市场的短期协同效益,则会更倾向于将两个市场建立在一个有形或无形的交易场所内。

三、高新技术板对传统市场的可能影响

总体上来看,高新技术板的建立将有助于传统市场的发展。首先,高新技术板的建立体现出国家透过资本市场扶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致力于产业升级与科教救国的宏图大略。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转为追求经济的质量增长。而要解决这一新的课题,就需要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进行重整,提高现有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高科技产业在整个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从宏观角度来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借助于宏观经济政策,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财政投入,减免各种税收,从而为高科技产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引导资金投向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而从我国十几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显然是偏重于政府政策与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而忽略了资本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在其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经济之所以能维持近十年的高速增长,高科技产业之所以在其gdp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与nasdaq市场的迅速壮大及其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总结国内外经济转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设立高新技术板的决定正是这一认识的具体体现,反映出我国政府已充分意识到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其次,建立高新技术板有助于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地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来看,包括nasdaq在内的全球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资金追逐的一个焦点。高科技企业所孕含的巨大成长潜力成为支撑新兴市场不断壮大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仍相当有限,但从长远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是一个必然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需要。基于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构筑资本市场的框架时必需着眼于长远,为我国资本市场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准备。而建立高新技术板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三,建立高新技术板有助于引导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流向,形成一个相对主流的板块。我国证券市场自九十年代初建立以来,已历经十载的磨砺。虽然与十年前相比,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资源配置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这方面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资金的流向并未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要求相吻合,投资者短线投机的心态过于浓烈,而长线投资的意识尚待强化。从属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在股价及后续融资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一些处于夕阳产业、业绩大幅滑坡的上市公司其市值与市盈率仍然居高不下。这种反常的现象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仍有待强化,资金流向仍需进一步引导。而建立高新技术板就可以凸现高科技产业及其相关企业在整个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引导市场投资者更大程度地关注高科技板块并对之寄于更浓厚的投资兴趣。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形成一个相对主流的投资板块。

,还是传统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市场的波动都有可能引发另外一个市场的连锁反映。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两个市场的走势将完全一致。因为市场股价的总体变动还取决于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而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又取决于其微观企业层面状况的变化。由于高新技术板与传统市场所涵盖的上市公司的产业归属与产品市场不同,相应地,投资者也会对两个市场的上市公司业绩及其股价寄予不同的预期,因而其股价变动也会有所区别。

司较为相近,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小环境也与高新技术板企业相一致,因此,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用同一个价值标准与模型来衡量它们,并更多地将两者进行横向比较与评估。在此基础上,两者的股价走势就有可能趋于一致。如此一来,传统市场中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与非高科技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出现走势上的差异。

(3)高科技板导块与传统市场的竞争突出体现在对于上市公司和市场资金的争夺上。在没有建立高新技术板之前,国内仅有a股市场与b股市场,而b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制度屏障使得a股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唯一的可供投资者选择的目标市场,进而吸引了大量内地企业上市。而在高新技术板建立之后,传统市场就面临着来自于高新技术板的竞争,面临着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分流。潜在的拟上市公司选择高新技术板是无庸质疑的,那些已在传统市场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也有可能通过分拆或下设子公司间接到高新技术板上市,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培植高科技业务并将与该项业务有关的资产转而申请到高新技术板上市,从而使得其具有成长潜力的核心业务实际体现在了高新技术板的股价中。

上市公司素质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投资者将更多地关注高新技术板的走向,增加对高新技术板的投资。而高新技术板股价的走高反过来又会推动上市公司资本扩张,并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加入到高科技块中去,从而实现高新技术板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局面。高新技术板良性循环的实现对传统市场而言,意味着增量资金的对或相对减少,意味着上市公司预期成长潜力的相对下降,从而对其股价产生相对不利的影响。

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市场上就会造成股价的巨烈波动,从而有可能造成高新技术板走势的大起大落。这种走势特点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传统市场,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波动风险。

(5)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项金融创新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投资焦点。虽然这种金融创新的背后可能隐含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但在这种风险没有明朗化之前,投资者对于盈利的憧憬将远高于对风险的忧虑,从而造成高新技术板股价的不断推高。预计在高新技术板成立后,该板块将会有一段持续3-5年的上升趋势,并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持续亮点。

中国证券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