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一
电视上时常报道有什么动物列入濒危灭绝的“名单”这还不是因为人类过度开发所造成的,我感到惋惜。所以我幻想,世界重新再来过,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动物们都快乐的生活着,而人类也不再会什么高科技,与动物们一起嬉耍,是多么的和谐美好。
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的幻想:臭氧层被破坏,森林在被砍伐,北极的冰雪正在消融,动物在不断的减少。我真的希望有那么一天:北极熊在冰面上悠闲地走着,自由自在。小鹿在一望无际的森林中奔跑,头上永远是灿烂明媚的'太阳!人们在花香中奔跑,与动物们嬉戏,这就是和谐。人爱上大自然,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和谐。
现实是可怕的:气候在变暖,水源在减少。但这更让我渴望那和谐动人的场面,无法阻挡我投向美好幻想的目光。
让我们努力改变这一切,让那幕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眼前!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三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人类自古就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四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是大自然给我们了这个环境,让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爱这个美丽的家园,相信每个人都爱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那我们就要更加爱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在路上见过这样的标牌吧。是呀!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就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几十年前,地球的生命有如精灵一般,非常活跃。不论气候、环境、动物都自由自在地生活。花草、树木、树丛、树荫都会令我们陶醉。但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很好。在l972年举行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各国政府第一次共同研究环境问题的历史盛会,会议建议将其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醒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而设立的纪念日。这告诉我们,对水、森林、鱼虫鸟兽都要珍惜和爱护。
没有了环境,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没有了它,我们无法生存下去。
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吧!让地球不再遭到破坏。让家园永远美丽!爱护绿色家园,我们人人有责!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五
根据人类活动的具体样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认识、实践和审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共同实现着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目前,人与自然三个层面之间的统一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实践层面、认识层面极度扩张,审美层面相对萎缩;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形成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结构,从而造成认识层面的功利化和审美层面的扭曲.今天,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的产生就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失衡.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要克服生态危机,就需要通过自然观的整合,重建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
作者:佑素珍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刊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pku英文刊名:journalofshanxiteacher'suniversity年,卷(期):29(2)分类号:b02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重建整合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六
前不久,我和家人一起搬进了现在的新房子,因为我邻居的叔叔和阿姨们都认识我,所以就送给我们家好几盆花和树木,又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快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植物干什么?”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吸收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离开了植物就不能生存了。”为什么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人和动物离开植物就不能生存吗?”我半信半疑,决定做个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星期六下午的时候,我拿来两只小老鼠,他们很小,很可爱真舍不得那它们做实验但没有办法。我又拿来一个大鱼缸,这个大鱼缸使用玻璃做的,是爸爸用来养金鱼的,但一直没有买来金鱼,恰好我用来做实验。我把玻璃缸封的严严实实的,里面也没有放植物,也不让它与外界的空气连接。我很仔细的观察,两个眼珠直直的瞪着小老鼠,只见小老鼠沿着缺壁绕着圈快速的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错了?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止,最后奄奄一息。顿时,我急忙把鱼缸的盖打开让小老鼠换换气,最后,小老鼠终于醒过来了。我接着放入第二只小老鼠,再在这里面放入几棵食物,然后和上次一样把鱼缸盖上,我不停打鱼缸,只见小老鼠也没有咽气的样子,而且还在浴缸里活蹦乱跳呢。我就把它们两只小老鼠放在笼子里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人和动物都需要植物。
我来到一个餐馆里,那里的人很多,它们都争先恐后的排队买饭吃,我也就在那里吃饭了。吃晚饭我在那里边就感到闷得慌,一到一个树木比较多,环境又好,空气又清新的地方就感到很舒服。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类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很多的地方空气也就会很清新,自然会觉得很舒服。植物稀少的地方空气肯定会不清新,环境也不好,就会感到一点都不舒服。世界上每天,每一个人和动物都要呼吸,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种一棵树苗,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生态平衡也会更好。多种一棵树将会为人们洒下空气清新的绿地,多砍一棵树将为人们洒下一片昏暗,也请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起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吧!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七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类大于自然还是自然大于人类?这是个很平常的问题,有着两种平常的答案,一种是自然大于人类,一种是人类大于自然。
事实上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征服自然,呵呵!那些无知的人们啊!他们应该记住人类援永远不是自然的对手。
众所周知,水滴是不能用来代替大海的!正如人类的智慧是不能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的!
人类的智慧飞上了太空,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罢了!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自然看来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玩具。
人类的智慧发明了很多工具,开采了很多煤矿,石油,天然气,可谁能断言,这些矿坑不是人类自己挖的陷阱呢!
人类的智慧看到了模糊的自然,而自然早看清了人类,孰不知,我们只是自然观察自己的工具罢了,我们实际上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里有资格去征服它!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八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九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不久,我和家人一起搬进了现在的新房子,因为我邻居的叔叔和阿姨们都认识我,所以就送给我们家好几盆花和树木,又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快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植物干什么?”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吸收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离开了植物就不能生存了。”为什么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人和动物离开植物就不能生存吗?”我半信半疑,决定做个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星期六下午的时候,我拿来两只小老鼠,他们很小,很可爱真舍不得那它们做实验但没有办法。我又拿来一个大鱼缸,这个大鱼缸使用玻璃做的,是爸爸用来养金鱼的,但一直没有买来金鱼,恰好我用来做实验。我把玻璃缸封的严严实实的,里面也没有放植物,也不让它与外界的空气连接。我很仔细的观察,两个眼珠直直的瞪着小老鼠,只见小老鼠沿着缺壁绕着圈快速的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错了?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止,最后奄奄一息。顿时,我急忙把鱼缸的盖打开让小老鼠换换气,最后,小老鼠终于醒过来了。我接着放入第二只小老鼠,再在这里面放入几棵食物,然后和上次一样把鱼缸盖上,我不停打鱼缸,只见小老鼠也没有咽气的样子,而且还在浴缸里活蹦乱跳呢。我就把它们两只小老鼠放在笼子里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人和动物都需要植物。
我来到一个餐馆里,那里的'人很多,它们都争先恐后的排队买饭吃,我也就在那里吃饭了。吃晚饭我在那里边就感到闷得慌,一到一个树木比较多,环境又好,空气又清新的地方就感到很舒服。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类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很多的地方空气也就会很清新,自然会觉得很舒服。植物稀少的地方空气肯定会不清新,环境也不好,就会感到一点都不舒服。世界上每天,每一个人和动物都要呼吸,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种一棵树苗,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生态平衡也会更好。多种一棵树将会为人们洒下空气清新的绿地,多砍一棵树将为人们洒下一片昏暗,也请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起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吧!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
在校期间,老师经常敦促我们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可是,往往我们会遇见一些同学争吵、打闹的事情。不说别人,我就经常跟同桌发生争吵,有时候还愤怒地要断交。
因此,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就成为了我要思考的问题。后来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公关经理,对于处理关系我也更加有的感悟:
1,应该求同存异。跟同学之间有争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意见不合、观点不同。因此,我们要跟同学求同存异。将有争议的话题放起来先不去做讨论,可以聊一些双方都认同的话题。
2,应该知恩图报。有时候,同学回家带来一些零食、礼物送给你,这就算同学给予你的好处与恩惠。当你有了零食与礼物的时候就不能忘记同学,应该也送同学一份。当然了,这不是让你跟同学攀比礼物,而是让你懂得知恩图报、礼尚往来。
3,应该谦虚诚恳。有时候,你会因为口出狂言而让同学反感。这就要求你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能夸口胡说,应该谦虚一点,尽量说同学好话,不要贬低同学。
同学关系,需要我们细心去处理!
文档为doc格式。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一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永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齐鲁学刊pkucssci英文刊名:qilujournal年,卷(期):2004“”(3)分类号:n031关键词:人自然伦理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二
我们,作为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的人类,几千年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是大自然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但是,近几年来,人们却一直在破坏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例如:人们不用的垃圾随地抛撒;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都污染了空气;为了除虫人们还用飞机在树木里洒农药,污染了环境;更可恨的是,还有人砍伐森林,捕杀动物。这些破坏大自然的事,数不胜数,令人寒心。
为了免受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一起来保护大自然吧!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三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在人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四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作为人类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良好的室内环境设计需要符合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引入自然环境要素的理论,并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对室内环境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总之,有必要对室内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对我国人居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类始终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即使工作生活在室内人工环境中,也无法隔绝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室内环境所依赖的人工建筑物始终处于大的自然环境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的,人类对室内环境的设计也会对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作用于外部大的自然环境。简而言之,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2.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主动利用自然环境要素;
3.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对自然环境要素利用过度,使得室内环境设计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需进行反思。
植物、阳光、山石、水体以及动物等自然环境要素是使室内环境产生视觉艺术的直接诱因。以室内庭园中最具生命力的植物为例,它以其独特的`颜色、形体和线条,可以为室内增加安逸幽静的色调,使人感觉到放松愉悦,并且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物候现象,会使人除却空间上的直观感受外,产生一种对时间和自然的感悟,给人的感受不仅是视觉上的体验还有心灵上的净化,是一种柔和丰富的自然环境要素。
通过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合理运用自然环境要素,设计者可以让人在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过渡中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连续作用,从而降低视觉上的“突变”感受。从视觉感受上来说,自然环境通过对建筑物构成的影响会对室内环境的形态产生作用,而室内环境的设计也会通过对建筑外部表现的影响而作用于自然景观,所以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视觉的过渡性问题。如处于室内环境中的人,在接受室内环境的视觉感受时,通过建筑物的门、窗和玻璃墙等外界面,也会同步接受外部自然环境的视觉感受,而良好的室内环境设计会使这些视觉感受和谐融合,不产生突兀感。总之,建筑物作为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介质,在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在室内环境视觉艺术上的应用时,需要从自然空间设计、自然景观布置和自然光环境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虽然自然环境要素在室内环境视觉艺术上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因此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由于只片面追求视觉享受而产生的生态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平衡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本世纪环境艺术的宗旨和室内设计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就我国而言,生态设计是一个新兴的热点,为我们解决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产生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要素为我们提供一个既舒适高效又能最大限度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活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能源系统的优化为例,国家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了生态小区总能耗中的10%宜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提供,而绿色住宅室内环境中的采暖、空调和热水供给等也要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室内设计师们就开始了围绕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设计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不仅牵扯到了设计形式本身的变革,而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也行了反思。它针对传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新理念遵循少量设计、再利用设计和资源再生设计三大设计原则,并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未来前途的关怀,成为了当代最具前景的设计之一。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室内设计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解决我们生存、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激发设计人员的灵感,进而从根本上创造更为健康、绿色的生存模式。可持续设计理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到实现:
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定势思维,针对可持续设计的目标运用崭新的设计理念,有时候微小的变化就可能造成设计效果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通过变革自身传统的设计观念来实现。在具体设计中,要善于利用亲切质感的室内材料和尺度适宜、功能多样的家具来营造空间、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整体。
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选用那些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天然资源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一般都是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它的推广和使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作用。
依托于科技进步的新型装修部件化结构,有利于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和方便拆卸转移,使得室内设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这种室内空间可以自由分割的建筑构件化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使装修过程绿色化,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只要进行室内装修就会存在污染,所谓绿色装修材料只是尽可能的把污染控制在一个标准的范围内而不是杜绝污染。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在具体的装修过程中,注重发挥材料本身的功能和特点,在外观表达上要简洁大方而不拖泥带水,尽量省略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和繁杂的附加物。
总之,现代生活中,自然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而恢复人与自然的联系,营造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对于保持人类身心的健康,改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五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关键词〕启蒙批判,人与自然,生态智慧,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活动,存在论。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经久不息,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使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肆虐,这表明自然界正在以它的方式警告和惩戒人类,向人类的不当行为进行报复。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一个重要向度,而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多个面向,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深邃和丰富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为什么在人类自诩无所不能的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愈演愈烈?为什么被启蒙之后觉醒的人类却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首先要回到開启近代理性文明的启蒙自身,反观这一问题的缘起。在这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代表了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向度,他们在对启蒙的反思中追根溯源地探寻了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为我们思考当下问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应答。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是一切使人类得到自由发展、促使人类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本意是祛魅。启蒙意图通过知识的力量来反对和破解神话,使人们获得洞察力,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可以不受自然摆布的独特个体,亦毋须匍匐于上帝的脚下,在这种不断地自我觉醒当中可以打破无知和迷信的束缚,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因而,理性至上、信仰知识、祛除神话、唤醒世界,成为启蒙的纲领和信条。
启蒙始终贯穿着祛魅化的努力,然而,走出无知和迷信的被启蒙的人类,为什么最终又重新坠入到一种野蛮状态之中呢?面对这一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围绕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彻底的省察。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人类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就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投影到神话当中去,神话的世界复制了人类的现实世界的等级、权力关系,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外在力量。启蒙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足以破解人类对神话的恐惧和崇拜,将原本属于人类自身的世界交还给人类,因而试图借助于知识将人类从神话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获得自由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本是一件幸事。然而,启蒙的发展却逐渐背离了它的初衷,走向了其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的被滥用。在人类拿起理性的武器认识和对待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恰当地运用理性,而是以世界主人的傲慢、一切为我所用的姿态去对待自然。因为启蒙在发展过程中,启蒙理性发生了扭曲,单向度为工具理性而丧失了其中所包括的价值理性的丰富意义。启蒙要求以工具理性控制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便是基于工具理性的重要知识形式,体现着知识的本质力量。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自然被视作是纯粹的被征服和宰制的客体,它理应为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服务,自然的价值只是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谋取利益。
人类由于过度地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信奉它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就进一步运用技术的方式对待自然,贪婪地无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由此,知识最终演变成剥削自然的工具性存在,人类也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属品。所以,启蒙洗礼之后,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从自然中想学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地统治自然和他者。这就是其唯一目的”〔1〕2。
启蒙之后,在工具理性几乎驱除了全部传统的神话和外在权威时,人类却没有真正实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支配和统治自然的同时,自身更深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当中。因而,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的工具主义的态度,即全部症结要归因于启蒙理性单向度为工具理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样说道:“造成社会理性化过程之吊诡的理性,或者说造成启蒙辩证法的理性,不是价值理性,而是工具理性。”〔3〕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批判的一条主线,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在其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答。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呢?我们进一步借助更多视域的分析,试图发掘出可供借鉴的有效资源。
除了启蒙批判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都曾对这个自文明诞生以来就始终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阐发,汲取他们的宝贵生态智慧,为我们继续去深入反思这一问题,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大突破性进步。“生态文明”一词,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西方可以从伊林·费切尔那里找到源头,1978年他在英文期刊《宇宙》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的文章,其间他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基本观点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因其生物本性和生活于其间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而依附于自然,但自然并不是人类可以肆意利用的存在物,人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人类如若获取自然资源就必须爱护自然,人有着照料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面对自然,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从自然,尊重自然。其二,人类取得的进步并不必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借助于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攫取、控制所取得的进步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人们或许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真正的进步乃是以创造和保护人类生活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质量进步。其三,要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本路径就是人类应摒弃历史线性进步论,树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把文明看成一个地球上的子系统,以此纠正人与自然二分的错误观念,将文明与自然融为一体〔4〕。其四,任由人类征服支配自然的时代终将结束,人类必将开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承袭了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主义,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剥削、破坏自然,而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律令,而不是去加强对自然的征服。生态文明或将在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最终实现。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的基督教有其独特的阐释。究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上帝决定论,其主要的观点有:其一,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是理解上帝—人—自然三维关系的核心角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上帝定义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上帝指示人类可以统治自然,因为人与自然都可以通过物质交换延续生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人的“统治”角色却不是任意的,统治是“有限的”统治,更恰当地说,是一种“管理”。人首先应当履行维护、看管自然的责任,方才享有对一切动植物利用与控制的权利。换言之,人类相对于自然的权利和地位,是由于对自然的责任或义务而确立的。其二,人类是地球上的独特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只有人类是既具有创造力又具有破坏性的矛盾统一体。恰恰是人类的这种独特性,使得人类更应该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上帝面前,人类是一种有缺陷的有限性存在,正是由于人类有时无法认清这一点,无知或狂妄地把上帝赋予的守护自然的职责理解为可以肆意妄为地支配和主宰自然的权利。事实上,人类之外的一切不仅不是可以为人类支配的,而且还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人类世代都在掠夺破坏自然、与自然对抗中来获取自身的价值,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其三,人类对自然应有的态度是,在上帝面前保持谦卑。只有在上帝的恩宠和启示中,人类才能拥有智慧。只有在谦卑中,人类才能领会到上帝赋予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究竟是什么,用谦卑去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最终获得与自然正确相处的智慧〔5〕。
中国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老子提出的“道”最接近于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自然”,道并不是指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人伦、常理之道,而是自然之道。他倡导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其中包含着“物无贵贱”“知足知止”“效天法地”三个向度的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关于明确人在世间地位的“物无贵贱”。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平等共生于天地间,无高低贵贱之差别,不仅如此,人与自然万物彼此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其二,关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知足知止”。老子批判贪图享乐的消极生活,告诫人们须摒弃不必要的過度消费,理应合理有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讲究适可而止,以知足的心态善为而不去妄为,方可成就大为〔6〕。其三,关于人对待自然方式的“效天法地”。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63,人理应与天地万物一起遵循和守护自然而然的法则,不可背离,不可妄加干涉,应努力将自然之法通过人类的智慧转为生存之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思潮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为解决生态危机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在此我们列举几位代表人物来深入阐释这一问题。高兹将生态危机的发生归结于资本主义对利润无限追求的经济理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从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问题,就会危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他看来,当下的出路就在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用遵循生态规则的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8〕249。奥康纳则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有着反生态的本性,因而,资本主义的生态体系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当中,就势必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界的污染,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日愈严重。福斯特强调科学技术是资本家谋取利润的手段,如若将生态危机的解决寄托于科学技术之上定是徒劳的。当前全球生态的破坏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诱发的,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上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诸多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认识和理解大致有三种角度:一是有的将之归结为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二是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说是资本逻辑导致;三是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造成的。就解决路径与方案而言,他们相应地提出了三种观点:一是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遵循万物法则,担负守护自然的职责,达到文明的发展与自然有机的融合;二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自然的独特价值,合理有度地使用自然资源。以上这些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予我们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以深刻启示。另外,我们也从中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这个主题是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的重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峙、失衡,并不是由某一种单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诸多的因素所导致。那么,如何才能全面而恰当地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理应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之中,这里蕴藏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马克思在他的感性活动原则中提供了人与自然达成辩证统一的重要规范和标准,为我们科学地解答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那么,何谓“感性活动”呢?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它指的是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中建构出人类社会关系的劳动,对象性、社会性、历史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正是感性活动的这些特点规约着人与自然关系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马克思认为,正是基于感性活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相统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感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个纽带不是思辨的理性意识的活动,而是感性意识的活动。在马克思这里,感性、感性意识、感性活动是同义词。论及感性意识,它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并不一致,“不再从人的先验的认识能力或者感官功能以及意识主观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不再是个体的属性”〔9〕125。换言之,它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激情和需要,但这并不属于个体独特的情感范围,而是一种类的属性,它应被理解为“领悟并造就人类社会性的交往意识,同时也是建构着人类社会的感性活动”〔10〕。这种感性活动即是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关系呈现的是“对象性”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互为对象的一种平等关系。
其一,这一“对象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自然于人类而言,它是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前提,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为了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对象性本质力量所需要的世界,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对于自然来说,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这样说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56-57另一方面,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1〕89。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毋宁说是一种“无”。所以,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亦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11〕89。这种自然界的属人的性质和人的自然界的属性,指明了人与自然应然的和谐关系,突破和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其二,人的主体性是在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关系中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具有感性意识,这当然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但是,它只能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性”,他这样说道:“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的现实、对象性的本质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11〕105这段论述中的“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这里的“主体性”指的即是感性,正是由于人具有“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11〕105,这种主体性才会成立。“一方面,展现这种对象性本质力量的活动证明了自然对人的先在制约性;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对象是表征着人的这一本质力量的存在,这两方面共同印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9〕121-122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感性意识是一种主体性,然而它绝不是在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的主客二元對立的主体意识。这是马克思在告诫人们,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去谈论人的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不能凌驾在自然遭受控制、掠夺和破坏的痛苦之上,这就有力地回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工具理性的态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文提及的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等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在马克思这里也已经全部涉及到了。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感性”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不只是作为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呈现出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感性意识本身就是一种与他人、他物相联结的交往意识,感性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v^往。这种社会关系在马克思这里,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的生产关系。他是从全部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达生产关系的涵义,当生产关系被理性所确认和固定下来就是社会制度。这样,“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对前者亦有所影响。因此,倘若要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考量“人与人”对“人与自然”的影响。我们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方案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这里亦有所呈现。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在感性活动中提供了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的所有应然准则。至于实然状况中,例如: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形成、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被滥用等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当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感性活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与自然是基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史与自然史是同一部历史。在这其中,还蕴含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终极路径〔12〕。马克思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落脚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以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局面,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关系的产生,而对这种新关系的需要,是在生产力的变革中产生的。那么,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里,生产力的变革又到底意味着什么?生产力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因而,生产力的变革并不是从工具理性角度理解的工艺学意义上的突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发展,还包含了人与人对社会关系需要的感性的交往意识的变革。因此,其真正的变革意义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人的感性存在的生产,由此引发了人的感性需要的增长和感性意识的变革。感性需要的增长不能等同于物质欲求的增长,这种需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它的不断增长是感性意识变革的原因,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感性联系中对新的社会性的发现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意味着新的社会属性的降临〔9〕126-127。换言之,当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需求和渴望时,新的社会关系变革的发生也就来临了。这也就意味着,在感性活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中,实现了共产主义这个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就迎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共生。马克思这样说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1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只有当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结束了人类史前史的阶段,感性活动的异化得到扬弃,人不再被异己的规律所支配,能够运用自然生存法则进行合乎规律的自由活动,开始了自由人的创造而进入到真正的人类史,人与自然才真正达成和解,实现和谐共生。
总之,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诠释和规范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我们努力达成这一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我们首先应对联接人与自然的感性活动的“对象性”有充分的体认。人与自然是互为对象的平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人类是有限性的存在,自然亦有其独特价值。人的主体性是在互为对象的关系中的主体性,因而,绝不能继续抱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工具理性进一步蔓延扩张、科学技术被不当地运用。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能只是认识态度上的转变,在这种意识的背后是作为根据和基础的社会存在,它就是近代理性文明以来的异化了的感性活动的存在。我们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坚持马克思的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理念,落实在个体的实实在在的感性活动上。我们在感性活动中应遵循万物生存法则,担负起守护自然的职责,在逐步带来的存在论意义上的生产力进步中,增进个体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从而逐步朝向自由人的创造的理想境界,推进共产主义这个“人与人”之间崭新社会关系的诞生,最终彻底扬弃感性活动的异化,从而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人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卢风,曹小竹.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02):5-13.
〔7〕陳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韩秋红,史巍,胡绪明.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夏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新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六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关系证明的格式。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七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三种本领”“两种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八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v^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v^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注释。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十九
在公园里,我看见过非常感人的一幕。
当我和妈妈在散步时,看到有一个大姐姐在采花,当她拿着花正想再采一朵时,前面一对夫妇的孩子跑过来,看着那位姐姐说:“姐姐你在干吗呀?”当时那个姐姐什么也没说,只是看了看那个小朋友,然后又继续采花。
小朋友一看那位姐姐还在采花,便立刻劝阻道:“姐姐,你不能采花,这样树公公会疼的。”姐姐一看,笑了笑说:“小弟弟,你真逗,花就是可以采的呀,你看别人也都采了!”
小朋友一听,立刻变的哑口无言,但他犹豫了一下,又上前劝阻。那个大姐姐看他还不死心,就骂了起来:“不要你管!”小朋友好像很害怕,但是他没有哭,出奇的镇定。
那个大姐姐走后,小朋友走到树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大树公公,那个姐姐伤害了您,您一定很痛吧,对不起,要是我能劝住她不采就好了。”说完小朋友跑到他爸爸妈妈的跟前,一起走了。
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一个孩子能对大自然这么关心、爱护,看来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是心连心的!
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大全(20篇)篇二十
来上海已经跨过十几个年头了,十分有趣的是自己无论是进修、读研、恋爱和成家都没有走出过杨浦区!也许这真的是所谓“冥冥之中”的道理吧?当然也正因为杨浦区的多数马路都是由黑龙江的不同城市命名的,比如佳木斯路、齐齐哈尔路等等,这样我每天我走在这些马路时就有一种没离开家的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亲切感和欣慰感.....
最近我去杨浦人才中心办理手续时候,细细看看最初在同济进修时候走的那条马路,猛然发现过去这条熟悉的马路如今已变得如此的令人陌生了,当然这不是因为岁月使其增添的痕迹,而是其被做了一次大大的整容手术。
当然了,一切都是矛盾的,没有速度就没有饭吃,或者说没有更好的饭吃!但是拥有了速度就也一定会品尝到速度的`快乐和苦果!
最近的自然现象特别的离奇,该冷的地方要么很热,要么冷的异乎寻常;该热的地方变冷了,当然亦或热得夺取了很多无辜的生命。同时地震也一天天变多了,震级也更强了。汶川地震了、海地地震了....阿根廷也地震了...最近也真的不知道怎么了,好像每隔一两周总有世界的不同地区发生着地震,我真的好害怕这种情形日趋严峻,更害怕这所谓的“20**”顷刻会到来......因为我似乎感觉到上帝好像真的愤怒了!所以在当今和谐的社会,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也要与大自和平共处.
如果人类真的是聪明的,为什么预测不到地震,为什么攻克不了很多很多疾病,为什么很多很多事情都办不到---自然界,保留着自己的生存密码,在警示着人类。我们不应该光杞人忧天,心里还是阳光一点吧,不要光为了自己,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吧,“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更是人类真正文明的目标......这,是一种期盼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