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组织心得体会(优质9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纸韵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一

警示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致力于通过警醒人们,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目的。本文将分享关于“警示教育组织心得体会”的思考和体会。

第二段:对警示教育的认识

警示教育的核心是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从而意识到法律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警示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警示教育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认识到错误行为对自身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段:警示教育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参与警示教育让我对自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和交流中,我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和错误的行为。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汲取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尊重他人,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段:警示教育对法律意识的提高

警示教育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法律对我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一些案例,我发现有些规定和法律还是不够清晰,需要更加完善。但是,这些不完善的法律并不能成为我们违法乱纪的借口。相反,这就是我们更应当通过自身行动去规范和完善当前的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五段:结论及建议

警示教育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认识和改正自身的错误,同时也让我们对法律和社会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社会规范和法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我相信,通过警示教育,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快、更好地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二

30日下午,国防部征兵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20全国征兵宣传工作协调会。会议传达了国务院、中央军委2012年冬季征兵命令有关宣传工作的要求,学习了中宣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广泛深入做好征兵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分析了当前征兵工作的'形势,研究了抓好今年征兵宣传工作的意见。

会议认为,做好征兵宣传工作对于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充分调动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国防教育和征兵宣传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社会营造爱党爱国爱军的鲜明导向。今年的征兵宣传工作,要突出兵役法规的宣传,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的《兵役法》,强化政府依法组织征兵、单位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公民依法服兵役的自觉性。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宣传教育,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做工作,激发大学生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政治热情,使当兵有责、当兵受益、当兵成才成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会议指出,征兵宣传工作要坚持军地协同,传统手段与现代传媒并举,根据适龄青年的思想特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有效拓展短信、微博、在线工具等信息载体的宣传功能,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切实增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三

组织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通过组织教育,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从专业人士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参加组织教育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论学习

组织教育的第一步是理论学习。在课堂上,我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营销课上,我学习了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如何识别目标群体的需求等。这些理论帮助我建立了对我想要学习的领域的全面理解,并给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第三段:实践操作

理论学习只是组织教育的第一步,而实践操作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环节中,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市场调研课上,我们分组进行了一个真实的市场调查,从中了解到了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以及产品的合理定价。这种实践操作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交流互动

组织教育也给我提供了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互动。这种经验帮助我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合作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我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路。

第五段:个人成长

通过参加组织教育,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得到了个人成长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我学会了制定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也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这些经历使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

组织教育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和成长的平台。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交流互动以及个人成长,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发展了自我的潜力和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参加组织教育,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能力、更有远见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四

组织教育,是指通过组织或机构对人们进行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教育,培养其智力、道德、体质及其他方面的素质。在参与组织教育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经历,分享我在组织教育中的收获和思考,以期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组织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自律能力。在我参与的组织教育活动中,有一次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户外拓展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准时到达、保持秩序、团队合作等规则,这要求我们个人注重自律。我发现,只有自律,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与队友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中的每一次尝试和挑战,我逐渐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并意识到自律是我进步的基石。

其次,组织教育能够培养个人的协作能力。在组织教育中,团队合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进行了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人都分配了不同的任务,需要互相配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与队友的紧密合作,我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还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协调与沟通的必要性。

第三,组织教育能够开拓个人的眼界。在参与组织教育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我之前不熟悉的领域,如艺术、科学、文化等。在我参加的一次学术讲座中,我听到了一个关于创新思维的演讲,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这个演讲,我了解到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经历让我对于学习的方法和目标有了新的思考,也开拓了我的眼界。

第四,组织教育能够培养个人的领导能力。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担任一些组织者的角色,学习管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在我参与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担任了一个小组的组长。作为组长,我需要协调分工、指导队员、解决问题等。通过这个经历,我认识到领导能力不仅仅是指挥和管理能力,更是要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组织教育能够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在我参与的一次公益活动中,我们去了一个福利院,与孤寡老人进行了互动和交流。通过这个经历,我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体会到了我个人的责任。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应该积极关心社会、帮助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大大提高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总之,组织教育给予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机会,使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通过组织教育,我培养了自律能力、协作能力、开拓眼界、领导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我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素质。希望我能够将这些心得体会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五

首先,我要先介绍什么是警示教育。警示教育是指通过认真、深入地分析挖掘典型事故事例,引起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责任意识,形成互相监督、自我约束、互相约束和安全学习的良好氛围,起到预防事故的发生和减少损失的作用。在我们的学校中,警示教育一般是由校园安全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并且必须参加。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对警示教育的心得和体会。首先,这种形式更能够引起学生对安全意识的反思,从而促进自我保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先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一个个事故案例,然后讲解这个案例的整个的发生经过。同时,也重点分析了这些事故的成因和根源,为师生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深刻的体验。同时,我们还可以更多的了解到事故的危害性和应该如何预防。

其次,我的体会是警示教育更好的形成了责任的沉淀,让我们知道安全责任的形成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个人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重视这种安全责任的形成,而不是将安全问题视为简单的事故。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安全工作相对较为重要的工作种类中,员工的责任感更加明显,依据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关于警示教育的重点领会,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在未来安全生产工作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因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质和风险性,让每个人都需要认真的对待,这也就是警示教育锐意对大众警示的重要性所在。这充分地表明了在现代社会安全生产工作必要性和艰巨性的现实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入探讨警示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通过思考和讨论,不断发现、总结和创新,实质性地增强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警示教育不仅能够起到提醒,警示人们要更加关注于安全生产的作用,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安全生产,提升我们的安全意识。对于学校或者企业而言,警示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全社会都能够认识到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要性,共同追求更加只能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六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很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开展探究性的教学。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并且要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其次,教师要做好方法的引导和问题的启发,.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中。再次,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少年闰土》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找准切人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

如《山中访友》,我和山中的朋友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进行讨论。

2、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而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如《春》。

7、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8、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同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2、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蓬文化”进行探究。

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可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七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蒋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素质教育载体课程,怎样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本课程教师面前的考题。学校在开设本课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的成果。摘取其中的点滴,与同行共同研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目前在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的现状下,本文作者探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从寻找研究课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前,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一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希望研究下去的动力。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学科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为了突破难点也有了强烈目标将研究进行下去。两种方式都是寻找课题不错的方法。但是本人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最后确定的研究题目都比较单一,要么浮于表象缺乏深度,要么陈旧重复缺乏创新性。虽然这与“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体验和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相符合的,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来讲,是很难实现的。

二、鼓励指导学生制作发明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银奖。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还有了众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安全防爆车胎》《磁性时空记录仪》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明竞赛希望奖,《节能升降器》获得第二十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首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指导老师陈渝德)等。

三、开展发明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品设计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了发明技法的训练,组合法、移植法、缺点法……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创意方案并进行评比。非毕业年级收到创意方案上千份,就连忙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也经常有拿着创意方案找相关老师讨论研究他的新想法。结合知识产权教育,学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方案申报专利。获得专利初审通过的有102项,20上升到127项。专利申报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在经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静观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传统手工艺人,当了解到购买老式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时,课题组学生提出了将竹麻工艺进行创新,不仅做草鞋,还可以做成其他的工艺品。他们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竹麻手袋、竹麻茶盘等,并于20区级科技竞赛小制作中获奖。

该课题结题时,他们对静观竹麻工艺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有了较高的质量。

《静观地区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该课题已经申请欧盟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项目的小项目。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被学校校本教材收录,正在审订中。学生小论文《脚上穿出的文化――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静观竹麻草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年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组小论文一等奖,重庆市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

通过长期坚持,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次上课时间突然从窗外飘进来难闻的味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下课后高一的何冬雪找到臭味的来源,原来是工人在维修学校的水管过程中用热熔器进行粘接,就产生了难闻的味道。一直以来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了何冬雪的重视。她经过研究知道工人维修的水管叫ppr管,ppr(三丙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管道材料,它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密封性好,但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发明了环保型热熔器,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学生获得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利时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引入创新教育无疑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八

端着茶杯拎着包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手中的茶杯:“老师,你在喝什么?”

“是药吧?你没听见老师在咳嗽。”

我强忍住咳嗽,冲着小朋友摇摇手,孩子们静了下来。

“老师今天不能说话,我用手势给小朋友打哑谜,你来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做,能行吗?”我轻声对孩子们说。

“好!”孩子们点着头,跟着我一起做动作,拍手坐神气。

我拿出一张逻辑狗的作业纸,用视频仪转换投影到电视屏幕上,示意小朋友观察。

“我知道,这张作业纸上是彩色蜡笔画的英语字母,只要找出答案栏里相同的彩色蜡笔就可以了!”顺着我的手势,子涵站起来大声地说。

我点头,用笔指向作业纸上的每一张小名片,示意小朋友在答案栏里找出名片中所用到的彩色蜡笔。

“老师,我发现了,只要先找第一个字母的颜色,再找第二个字母的颜色,这样就能很快把答案找出来了!”源源兴奋地说。

我赞许地冲着他微笑,示意大家拿出逻辑狗游戏板,比赛谁先把答案都找出来。

就这样,我用手势和小朋友说话,玩逻辑狗游戏,玩区域游戏,玩桌面建构……“老师,你明天还和我们玩哑谜!”赵伟杰拉拉我的衣服,凑在我耳边轻声说。

泰戈尔有句名诗:“孩子的眼睛里能看得见天堂。”

是的,当我和孩子们用手势玩着哑谜的时候,我似乎在孩子的眼睛里看见了我所梦想的教育天堂。教育需要大爱,教学需要大智慧,而这一切,都在孩子的眼睛里面。就像今天,我没有开口说几句话,孩子们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觉:他们用眼睛观察我的一举一动,用行动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有秩序……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游戏的魔力。

是的,一场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却是一次孩子们真正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所有的游戏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换一个角度来说,孩子的学习也是属于他们的游戏。“我就喜欢这样静静地给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玩具,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玩我所做的这些东西……”办公室的同事一边用旧台历做区域游戏玩具,一边对我说。

是的,我愿意这样安静地用废旧材料给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玩具,静静地带着孩子们在区域里玩各种各样的区域小游戏;我愿意像影片中的那位父亲一样,给孩子一场盛大的游戏:幼儿生活环境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的游戏材料;幼儿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孩子的游戏素材;幼儿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孩子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把孩子们的学习都变成快乐的游戏,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游戏的玩具……我愿意用我的思想点燃我的教学激情,用我的激情点燃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着学习的激情和游戏的快乐。

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快乐,是幸福。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篇九

一、把“教本”变为“学本”,由“自学”走向“治学”。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哦。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默然。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

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

此案例录自课改伊始某市组织的一堂公开研究课,在今天看来,其过程与方法未免显得稚嫩、粗糙,但就其教学思想和思路而言,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不无借鉴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