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的语气要恰当,既要表现出自信和坚定,又要保持适度的谦虚和礼貌。以下是一些著名演讲家的精彩发言稿,它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源流。
这其中,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持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由于文化概念非常宽泛,我们不可能一堂课把所有内容都涉及到,今天着重谈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与“吉祥”的含义。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专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
(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建设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二、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其一,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等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3、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程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
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工作实践,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今天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的先进文化,就是明天的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宣传普及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一)加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
首先,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第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及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第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做好革命文物的对外开放,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深化研究、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建立展陈内容和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如用好新媒体技术,通过扫描纪念馆的景区公众二维码,即可用手机进入“智慧纪念馆”,通过vr等多媒体技术,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馆内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等。打造党史、党性等教育基地,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
新时期,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百姓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需要不断创新路径和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精心谋划、不断推出有影响的红色文化专题、专栏,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不断推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红色精品力作,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积极创作党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小说、影视作品、话剧、情景剧、戏剧、文献纪录片、红色歌曲等,借助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红色文化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后世立范。进一步创新有利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党史文化企业,创新党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红色文化产业,尤其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党史文化作品,加大史志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体建设力度,规范红色信息传播秩序。
四、福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奋斗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烈,沉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是闽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城市运动和游击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能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红色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建设新福州提供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一是突出“服务现实”,深化党史研究,红色文化的挖掘成果为福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福州市自1981年恢复党史机构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现实”,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和群众需求,研究、编写红色历史;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在增强红色文化生命力,为福州文化发展注入源动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党史正本研究。完成《福州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福州历史》(1949-1978)《福州革命史画册》《福州革命老区》《福州革命遗址通览》《十九路军在福建》专著等。注重既写人也写事抓好党史人物研究。编辑出版了《福州英烈》《福州革命烈土传略》《中共福州党史人物辞典》等书籍。注重对本地实际状况的概括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加强专题研究。完成《二战时期福州团组织初探》《试论“大众社”》《福州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等数百篇研究成果。注重挖掘鲜活、生动、典型的党史资源加大资政研究。完成《习近平在格工作期间执政理念与实践专题资政研究成果汇编》等资政课题。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加强党史宣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福州人民心中不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认同。
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谋划,积极创新,不断推出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党史文化专题、专栏和艺术作品,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开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以各类展陈为依托,创造性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借力新技术、新科技、新兴传媒如红色动画、红色教育视频、红色歌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先后举办闽赣省委暨紫山革命斗争史迹陈列展,福建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陈列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共福州组织成立90周年专题图片展,以及红色书画剪纸作品展、主题展等多种展览。
以艺术创作为着力点,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精品工程。积极创作红色影视作品,先后创作的《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地下航线》《新四军孤胆英雄——王明星》《抗战印记》等影视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福州革命历史和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开展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红色文化的艺术创作成果使大家在喜闻乐见中不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思想和情感认同。
以“六进”活动为触手,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深入普及。推进党史文化深入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六进”主题活动。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册、党史书籍、资料、刊物十余万册。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乡镇村居、一线党校、市县直属单位、高校、中小学等作党史、国史等专题讲座达数百场。
以新媒体为前沿载体,推进红色宣传平台多样化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创建党史宣传多样化平台。建设党史网站,开通“福州党史”等微信公众号,建立短信宣传平台等,推进红色宣传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新媒体等前沿载体,及时回应人们关心、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决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三是突出“启发示范。
”,强化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在福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得到广泛传承。
打造特色基地,红色资源的教育示范功能不断增强。从1990年开始,福州市利用革命遗址先后打造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余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47处,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14处,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等50余处。通过基地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
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充分利用全市革命遗址资源,每逢。
“七一”“八一”“国庆”“清明”等重大节日,部队、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到各类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重走长征路。
”等体验活动,观看珍贵历史照片、塑像,以及战争实物如炸弹、手雷、枪械、大刀、马灯、织布机等,生动再现革命前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英雄事绩,让前来瞻仰的人对先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奉献使命。
四是突出“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软实力在助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强劲动力。
加强革命遗址普查,加大分类保护利用力度。福州市自。
290处。根据遗址情况,分清权属,区分优劣,进行分类综合保护。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申报成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革命遗址列为国家级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达102处。许多遗址列入到挂牌保护,有的在遗址处建立了纪念碑、亭和石刻,不少遗址通过修缮建立了纪念场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各县(市)区都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纪念设施,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已逐步形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教育功能完整、保障措施有力的格局。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永泰县青龙瀑布全域旅游+红色文化精品示范景点区、福清一都红色旅游区、马尾船政、三访七巷历史文化名街、长乐南阳省委旧址、连江透堡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民众在参观红色景区、瞻仰革命遗址中,深受先辈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激发受国热忱,在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着红服,参加各类体验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断转化为建设新福州的强大动力,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连江县透堡镇,福州著名的革命老区,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写满了英雄的壮举,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近年来,透堡人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历史,保护修缮改造红色遗址群,编写和推广红色乡土教材,红色领航工程成效凸显,干部队伍精气神不断提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2017年又引进总投资四亿多的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和民生养老等招商项目。在红色引领下,透堡镇经济社会全面腾飞,老区人民幸福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
五、当前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存在的不足和下步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福州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与其它各地、各省市相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从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来看,首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2016年7月,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成立由市民政局、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编办、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多部门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部门联动,强化责任分工,搞好部门协同,推动包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入实施。2018年我的一篇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红色文化课题再次专门提及,并以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向市委办公厅张忠秘书长作了专项报告,但目前这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联席会议还未建立,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各省市对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市制定并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走上法治化轨道,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宝生还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大遗址保护法律地位,将其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在我省,龙岩市2017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将红色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法制轨道,列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三明市2017年也出台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而我市目前虽有组织制定《福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尚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不利于革命遗址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是保护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地方对革命遗址的管理重视不够。有的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因未受到保护管理上的指导、监督,遗址内设施损坏较重。比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的王助烈士纪念馆,里面的照片、字画、展板脱落掉地,有的都霉变看不清了,损毁程度令人震惊。有的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或被忽视,或被戏说。闽清县宏琳厝景区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旧址,许多导游解说员对项南、舒诚、张徽等同志在此干革命的历史不清楚。此外,不少革命遗址在郊县山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和福州地区常年多潮湿暖热的气候对遗址保护带来不少困难,现有革命遗址中,保护一般和较差的达111处,占遗址总数的38.3%。
四是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有的革命遗址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主要是陈列布展模式简单,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革命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影响力不够。利用革命遗址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不够丰富,虽有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讲,数量不足,挖掘不深。
(二)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看。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连接一切”,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迭代,但宣传的内容却还不够丰富、形式还显得保守、手段比较单一,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与进步缓慢的产品供应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同时,在网络信息的空间里,各种观点泥沙俱下、鱼目混杂,这都对主流宣传带来了冲击与压力。具体表现在:
传播方式与技术的融合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vr、ar等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提升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的成效。传播方式与产业结合的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结合上,如通过影视传播,通过情景剧、歌舞剧、话剧的传播明显不足,难以增强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传播方式与群众的联合上不足。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依托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红色文化以新颖的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扎下根、培养感情,用现代的方法如音乐舞蹈史诗、优秀红色书刊等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上还不够。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大党史大史志的格局形成不够,史志部门与其它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融合、协调、参与不足的问题,也有各级各有关领导的关注度、推动度不够的问题。实际上,与全国各省、各地市相比,福州市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党性、廉政、国防等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是有不少差距的,总之,要让福州的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化“转起来”,红色基因“扬起来”,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持续绽放红色光芒的路还很长,这方面,史志部门应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纵横向联接作用。
六、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下步的努力方向。
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步主要努力方向我认为应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从物质层面来看。
再版《福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州市2010年开始革命遗址普查,2012年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当时编纂选入的革命遗址有近220处,经过近年来的再挖掘补充,现有登记统计的革命遗址已达290余处,加上第一版通览中,有的革命遗址史实叙述不够完整,个别地方还有错漏之处,因此,再版《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保存珍贵文献史料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利用革命遗址配合组织、宣传、文保等部门打造特色教育基地,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全市党员干部到革命遗址寻根问本、锤炼党性、触及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
编好红色故事。这些年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比较缺乏,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图文影像资料不足。上世纪90年代,市委党史室编纂出版了《福州英烈》系列丛书,这是一套非常好的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材,但因时间长,书稿纸张质量差,字体小,字迹模糊,加上文字叙述单一,内容不活泼,可读性不强,达不到宣传普及效果。建议对这套丛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面进行修订再版和普及,通过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将福州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示出来,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强烈共鸣。
编纂《福州市红色文化图录》。根据市委宣传部《福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党史部门应积极参加红色文化图录的编纂工作,图录相对于革命遗址通览,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除了硬件资源外,还有红色标语、故事、抗战解放等软件文化资源,还有红色文物的定期排查并建立排查档案机制等。这项工作史志部门虽不是牵头单位,但红色文化图录实际上是党史部门必须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重要红色文献资料,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与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沟通,大力参与、抓紧推动这项工作的尽快落实。
编辑出版《红色记忆》系列图书。近些年来,各县(市)区搜集整理的红色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史资料、口述历史资料十分丰富,编辑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材料,如《业绩长留山水间,丹心永志史册中——记连大妹同志的革命事迹》《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战士——俞洪庆同志光辉的革命一生》《抗日功勋昭日月——缅怀抗战英雄陈金来烈士》《中共福清县委机关原址修缮感言》《留取丹心照汗青——记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陈吓垱烈士》《罗源红色记忆》《民运春秋》《高家大院的红色记忆》《永不消失的彩虹》《暗夜里闪烁的簇族星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散存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编辑形成一套具有整个福州特色的《红色记忆》系列图书并开展“六进”,将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进一步深入。
(二)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大史志格局。
加强请示报告,推动尽快建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只是我们提出来,全国重视红色文化传承的不少省市县都建立了类似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也提出成立革命文物保护联盟组织,和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相近。因此,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刻不容缓,史志部门在这项工作上应主动靠前作为。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史志格局,为建设有福之州提供强大的“红色动力”。从职能和作用发挥上看,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由市委宣传部或市委办公厅牵头并处理日常工作,文广新局、名城委、民政局、文物局、数字办、史志研究室、财政局、编办、规划局、旅发委、文联、建委、教育局、科协、社科、经信委、市属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制定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订立规章制度;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抓好分工落实,并强化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史志部门有责任去推动这些问题落实)。
出台法律法规,推动革命遗址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编制《福州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规定》,对革命遗址遗迹的范围、保护管理模式、经费保障、保护管理的措施(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公布、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日常巡查及报告制度、责任人的确定等)、开发利用的规定、处罚办法等进行立法,推进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提升。
提炼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县都加大了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的研究,阐发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宣传、推动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深入学校、乡镇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等,发挥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独到的宣教作用。福州市多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对于本地区革命老区精神的提炼研究和阐发还是空缺,我认为这块研究应尽快填补,建议设立“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研究”专项,组建研究课题组,加强与中央和省市有关学院的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阐发福州革命老区精神。这方面也要发挥好史志学会、闽浙赣革命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加大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利用。多部门协同,加快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福州特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延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段从而增加旅游客流量上下功夫。此外,尝试举办一些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旅游文化节,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对导游解说员的红色文化普及,提高导游自身素质和解说质量,防止在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联席会议制度可心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品都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得到解决。
二是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产品,讲好福州红色故事。
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震撼人心的红色影视动漫等产品,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功能一度比较弱势。实际上,能搬上影视屏幕的福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非常多,比如,位于福州市西洪路边的鸡角弄,被市民称为“福州的雨花台”,先后有180多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英勇就义,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长年不为多数人所知。再比如,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福州,血战降虎,解放罗源县城,特别是600多位英烈遗骸长眠于连江桃源梧桐战场,惨烈的战斗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样不为福州人民所熟知。闽东革命策源地的连江,是福州最早建立革命政权的地方,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暴动、建立政权和武装,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同样不为多数人所悉。等等红色文化故事都是搬上荧屏等红色产业的有力素材。史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甚至主导这些红色文化走上屏幕等各类文化产业,用百姓的视角讲故事,以艺术的方式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纪录影片,结合福州解放70周年口述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拍摄制作《福州解放》纪录影片,为保证质量,影片制作不必要限定在“八一七”福州解放日播出。制作完成后,引入各级党校、大中小学校和全市各类教育基地,作为福州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电教片长期使用。
话剧或舞蹈剧作品,如《福州“雨花石”》《地下航线》《暴动》或《方尔灏》等人物话剧作品。
戏剧、音乐剧作品,如《根据地》《红色记忆》等。
动漫、动画、vr、ar等产品,从群众需要出发,精选红色文化成果,开发形式多样的作品,以适应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的传播需要,以动感内容激发群众动心动情,让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了解福州红色文化。
开发红色游戏项目,让网民在游戏中了解福州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和革命经历,接受红色洗礼。
三是建设网上纪念场馆。
在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推动缓慢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先行建设网上纪念场馆,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方式。比如先尝试建设比较简单的福州抗战网上纪念馆,通过3d全景式展示,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抗战。根据成熟后的推广情况,再考虑建设网上福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史志馆等,网上纪念场馆的建设既可以作为实体纪念场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网上纪念馆的生动展示与传播,将有力吸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体验,对推进爱国主义和党史党性宣传教育,促进我市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四是推动史志讲坛尽快走出去。
史志讲坛是成果转化交流的一个好场所,但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史志成果转化不能仅在系统内部作局部交流,应尽快推动走向机关、各大中小校、党校、乡镇(村)、社区、企业、军营等社会各领域。这方面除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提高外,重要的是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纵横向联系,让全社会了解福州红色文化,感受福州红色文化精神,在红色文化的浸染熏陶中汲取不断向上的前进动力。
最后对当前史志文化的期刊、公众号、网站的传播方式谈一点看法和建议。期刊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的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明显落后,许多部门的期刊已不为人欣赏,免费赠阅的编得再好的杂志,好多连封签都没有打开就扔到垃圾箱去了,因此包括史志在内的很多刊物受众面都不广,大多也只在系统内发放交流,另外作为文献资料予以保存。所以对这种传播方式期望值不能高,不出错是最基本的原则,当然編得精致一些自己也可以陶醉欣赏一下。
微信公众号是近几年出来的新生事物,一经面世就有门类繁多的各类公众号充斥互联网,人们接受公众号信息已经应接不暇,给史志公众号的传播带来极大压力。实际上党史公众号推出来时,从时间上讲就已经是马后炮了,加上推出的力度也不大(领导实际上也不够关注),其传播的点击率、影响力早就大打折扣。目前,整合后史志公众号仍然受到其它各类公众号的冲击,其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靠自身是难以根本扭转的。我的设想是,主动与市直机关工委或市委组织部沟通,将我们的公众号关键内容与“一线福州”“福州机关”等公众号进行充分融合。通过这种抱团式的打造整合,才有可能快速提高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史志网站的传播实际上也存在这种问题,普通的网站受各类新媒体的冲击,受关注度一样越来越式微。同样,在发展自身的情况下,也要考虑主动参与其它大的门户网站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当然还有一个学会,但因为是空架子,实际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可以利用学会的名号办一些诸如系统内学术讨论等方面的事情的。
以上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规划设想,有的内容因工作职责的划分,如前面提到的几本书的编纂,今后应由文献处负责。当然,如果室领导说缓一缓或暂时没必要做,这些工作就往后推,需要的时候再与文献处作详细交接。其它工作,实际上每一项的实施都有很多困难,都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包括编书在内,需要一个长远规划比如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来分步进行,一项一项落实。有志者事尽成,讲红色文化我想说的是史志部门的工作重点不能仅停留在研究、编书、编志和存史存志上,还要多考虑成果的转化、走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好这项工作,就要靠创新,传统的一般式的传播方式要改造。但终究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推动,否则一切规划设想都只能是空谈,在嘴上说说而已。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王权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援朝报国仇,万隆会议结朋友。大庆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自力更生,内强国力;五项原则,外接友邻。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内乱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863计划、一国两制;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上海举行apec会议,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红色经典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五
中国,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淘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一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传承文化演讲稿,欢迎阅读。传承文化演讲稿一。
纵观历史,文化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但这些古文明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沉淀,全都隐匿了起来,即便有些保存了下来,也是残缺不齐的,这些文化在岁月的长河留下了一笔轻微的色彩。唯有我中国,上下何止几千年历史,放眼望去,中国文化是一条闪亮的金龙,腾舞着,又如一条长河,浩瀚奔腾,颇有一番“长河一去不复返”的雄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饱受了外来势力的侵蚀,却也留下了精髓,竟别有一番滋味,细细想来,不禁自我骄傲,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似乎望向了那世界的长河,望到了那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我想,最主要的是它的包容性。世间万物,有容乃大,唯有包容,才能弥久长流。其次,是整个中华民族骨子里自带的一种和平的精神吧。再其次,是借鉴。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制度,虽说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也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也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历程。而对于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来讲,我们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有这样,中华文化就更能进一步发展,独占世界鳌头。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至于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我们应自觉抵制,甚至剔除,但归根结底,总归是历史的产物,即便是落后腐朽的,也有它一定的特色吧。总之,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久远文化国家的子民,我为我所属国家的文化感到骄傲!
同学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传承文化,诵读经典。
同学们,你们是否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你门是否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你们又是否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
同时,大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名言经典,可以及时地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认真地诵读,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积累丰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六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谈谈,我心中的国学。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对于诗经,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我们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曾一起吟诵的歌谣。
诗经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国学之茎——唐诗
汉唐,中国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体裁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春眠不觉晓。“但当时也只是学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它的美丽与哀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前一句“独“,后一句“孤“,李白在尘世中活得无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单薄且虚妄。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国学之枝——宋词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秋风萧瑟时,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用“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道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反之,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
国学之叶——元曲
元曲给我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独特的,所以它才有资格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从马致远一人,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这些均是元曲用葆其艺术魅力。
国学之花——文学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大家也许都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那就更应能深体会到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但是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
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国国学中犹唯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即使在世界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愿我心中的国学能如冲天的火焰,点燃越来越多龙之传人的瞳孔!
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十分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争做时代文明人》。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xxx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一年级的学生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做文明小学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虽小,却懂得尊敬长辈,令我们肃然起敬;周**12岁时,就立下“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的雄伟志向,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在四川大地震中,9岁的林浩,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勇救两名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数不胜数。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处处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在学校里,勤学善思,努力学习,广泛地阅读书籍,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作为班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并且尽心地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在家庭中,孝顺长辈,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如果同学们,让用自己的诚实、勇敢、勤奋、善良、自信等优良美德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十六班的xxx。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汲取母语精华,传承中华文化”。
2月21日是第23届国际母语日,该节日的设立旨在促进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建设。但我认为汲取母语精华,不仅在国际母语日,更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央视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努力。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都为提高全民族道德文化素质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而近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诗词大会》。小至7岁小童,大至72岁老人,他们都怀着一颗滚热的爱诗之心参与其中,共同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董卿更是一度凭借《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身份圈粉无数。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使得她在节目中仪态端庄,风趣温尔。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完美体现。她“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是以诗词为心。”因而“诗词之心”是无数美背后的依托,也是无数美得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个世界需要这种美,我们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诗词之心”。
“诗词之心”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来源于对母语的热爱。诗词,是千百年来传递的心意相通,也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秋霜冬雪,庙堂江湖,诗歌把四季更迭融于意象,将岁月变迁蕴于音律。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国诗词,爱上中国诗词。让我们一起汲取母语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不懈奋斗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伟大的诗人艾青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明代爱国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摆下鸳鸯阵打败倭寇的故事家喻户晓。戚继光17岁就继承父业,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青年将领,立志为保卫祖国献身。刚到前线的时候,有一次他率军去迎击倭寇,有些士兵竟不敢迎敌,见倭寇来了,回头就跑。戚继光大喝一声:“站住!”随后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发三箭,射倒了三个倭寇头目,又带头冲上去杀敌,终于取得了胜利。从此,他的声威大振,倭寇都叫他“戚老虎”。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他重新组建了由矿工和贫苦农民组成的能征善战的新军,严格训练、严明军纪,人称戚家军。戚家军连战连胜,把入侵浙江的倭寇消灭了。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危害我国沿海达320xx年之久的倭寇被彻底平定了。
还有舍身就义的王二小,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面对敌人铡刀不屈服的刘胡兰,被火烧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也曾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传承民族精神,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伴着风雨,迎着朝霞,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其力量也深深熔铸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生死存亡时,总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鼓舞着中华人民去战胜苦难。
当日军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时,当中国人的鲜血染红这一片大地时,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面对侵略,铸就了了一段辉煌。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的团结一致面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那一次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华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团结在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当地震袭来,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当地动山摇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当被埋在废墟下时,人们互相鼓励;当地震过后,灾区的人们互相安慰、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帮助灾区的人们渡过难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来自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人团结在了一起,正是这种团结,才使得中华儿女在困难中凝聚到了一起,在灾难中凝结到了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当浙江省温州市甬温线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时,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爱心,人们纷纷去献血、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客人、一股股爱心的暖流在城市中传播,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助人为乐,发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时,当中华文化已经进入中华人民的血脉时,它会迸发出一种力量,去增强中华儿女对困难的勇气,去领导中华儿女战胜中华民族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力量如春雨,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如火炬,可以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如一盏明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中华人民才可以笑对困难,才可以团结到一起,共同去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儿女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将会运用这种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岁月,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无数飞扬的尘土;暗淡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刀光剑影;模糊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岁月已然流逝,所留下的,是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的优秀文化。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源泉,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孙中山到陈独秀,从林觉民到秋谨,从李大钊到毛泽东,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而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犹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祖国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培养德行,学会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诵读经典就像喝上一杯好茶,需要我们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才能在乐中学会享受,忧中学会思考。
几声蝉鸣,几缕残风,嘈杂难诉心肠,一轮孤月,一双棹桨,淅沥雨丝之后,却无奈对离伤,千钟风情纵难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余,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不学诗,无以言,我们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家园。
为了不让这些隔世经年的艺术就这样在它们诞生的地方,黯然地消亡,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在面对几千年经典文化时,都应是渺小而谦逊的。这一条路,从浅尝到深爱,从了解到发扬,是我们一辈子的职责。让我们去学习,去珍爱。我们会发现生活里静静的美好,看见血脉里的东西,无比鲜亮。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那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且不说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说那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那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就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深深的自豪。
那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是中华的瑰宝。看,那仓颉早的汉字神奇奇特。端正的楷书规范又漂亮,飘逸的草书龙飞凤舞。这些无不展现了文字独特的艺术魅力。平平仄仄平平仄,独特的拼音和有趣的绕口令,都让汉语变得妙趣横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我们吟诵品味这些精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更是为之魂牵梦萦。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华的艺术结晶。富有深情的每首诗每首词都有美丽的故事,让我们一边读一边似乎身临其境,浮想联翩。优美动听的元曲,或热烈,或深沉,或凄凉。每个音符,每个曲调,都在向我们倾诉着曲中人的心情。
《国学启蒙》踏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了,它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那淡淡的棕灰色外皮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开启了我的好心情。就这样我便不知不觉地拿起了《国学启蒙》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国学,故名思议,一国所有的学术。我认为国学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才有了我们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对国学有进一步的了解才对!
我在《国学启蒙》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说:在《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它正是出自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意思是说:做为一位学生,首先要使自己得有远大的理想,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再用"仁"的方式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最后才落实到在各方面的才艺上。告诉我们应把思想道德放在首位,这样才更好。现在,谁不注重出自己的技能?有多少人能够把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所以我想要成才,得先成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哪个人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这句话教育了我们:做人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们应该知道错误而及时改正,而不断强化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件好事了。
"时上则上,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其时应当停止就该停止,应当行动就得行动;不论是动或静,都要把握好时机,这样前途便才是光明的。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相机而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先要了解条件是否合适,如果一味地坚持是固执,盲目地行动是莽撞,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里面还包括了有:诗词、歌、赋等,一首首优美的诗词,透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也无不显现出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读了《国学启蒙》这本书,让我走进了经典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华夏文化之璀璨,历代先贤之智慧伟大!《国学启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华民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让我们走进经典吧!多读经典故事,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尽一份力。行动起来吧,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十一班的管元妮。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文化要传承”。
想必大家坐公交车的时候,都会听到和看到一条公益广告: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这个“孝”字的深刻内蕴。
前些天,踏着学雷锋月的春风,我和小伙伴们去了敬老院。我们被分到了七楼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位尽力撑着身体的老爷爷,睡眼惺忪。我问:“爷爷好,您刚睡醒吗?”然而,他并没有应答一声,这时气氛有些尴尬,我没有放弃我又搭话:“爷爷,您家是哪儿的?”这时老人望着远方,说:“家?我哪还有家啊。”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也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但那时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是他的家人,能够陪伴他。敬老院,再好的房间,再可口的饭菜,也不如一个知心人陪他们说说知心话。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的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记得上个漫长而又惬意的暑假,原本我只打算在姥姥家住两三天,可是在她再三挽留下,这一住啊就是一个多周。白天烈日高悬,我们就一人拿一个小板凳,到村口大树下乘凉。姥姥总爱拉着我的手,叫着我的乳名,为我讲述着小时候的故事,她的眼中不时闪过自豪,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那时,我是多么地庆幸还能和姥姥享受着这份恬适,又是多么地希望时光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马石庄教授说过:“青少年活在未来,中年人活在现在,老年人活在过去。”我们有大把的时光来规划未来,并且为之奋斗不止。可是我们还能陪伴家人多少个春夏秋冬呢?更何况现在很多同学都住宿,陪伴家人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父母虽说不到花甲之年,但是朋友们,细心一点,我们就会发现爸爸妈妈和前几年不一样了,银丝多了,皱纹多了,唠叨也多了,我们要知道,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咿呀学语时的骄傲,蹒跚学步时的搀扶,逐渐离家时的牵挂。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很多同学说,我们身为高中生,学业繁重,没有那么多条件去尽孝,但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给家人打电话问声好,大休的时候,帮疲倦的奶奶捶捶背,听孤单的爷爷讲讲那过去的故事,为年迈的手脚不再麻利的他们做一次可口的饭菜。或许他们跟不上我们的潮流,或许他们有一些耳背,但同学们,请俯下身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他们的曾经,他们年少的梦……就算在校园中我们一样可以尽孝。大方得体的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文明自律的行为、节俭朴素的生活……这点点滴滴都在向父母表明,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在学习上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认真投入,全力以赴,我们将会用最优秀的成绩,向我们的亲人宣告:爸爸妈妈,请您相信,我们能担起未来的重担!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好的尽孝!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有一些事情,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懂得,但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同学们,趁我们青春年少,年华正好,我们要传承孝道,及时尽孝,用自己的努力撑起未来家庭的重任,用自己的拼搏担起中华民族的未来。孝文化,要传承!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
同学们:
你们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六班的 x,今天我演讲的目题是:传承文化,诵读经典。
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大家是否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他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是否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 &qut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是否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而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犹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祖国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培养德行,学会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诵读经典就像喝上一杯好茶,需要我们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才能在乐中学会享受,忧中学会思考。
几声蝉鸣,几缕残风,嘈杂难诉心肠,一轮孤月,一双棹桨,淅沥雨丝之后,却无奈对离伤,千钟风情纵难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余,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不学诗,无以言,我们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家园。
为了不让这些隔世经年的艺术就这样在它们诞生的地方,黯然地消亡,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在面对几千年经典文化时,都应是渺小而谦逊的。这一条路,从浅尝到深爱,从了解到发扬,是我们一辈子的职责。让我们去学习,去珍爱。我们会发现生活里静静的美好,看见血脉里的东西,无比鲜亮。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三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之针尖上的中国。
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现今忙繁忙碌快节奏的社会上,很难再有人去关注中华的传统文化。人们也很难再去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淡淡浅品中华文化的醇香。头几天,我们去了首都博物馆,感遭到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随之也尤其震动。
刺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起源于黄帝时期。那时,古人为了美丽,是将色彩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刺绣这一艺术文化便由此而来。刺绣因此能够得到中华子孙世代的`认可,它一定有它的奥妙的地方——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讲刺绣的好处吧!在人们刺绣的同时,能令人心静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惋惜,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沉醉于忙繁忙碌的上班与学习中,却忘了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因此,我们要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由于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中国母亲。
这些刺绣呢,很早就出现在我国,透绣、纸绣、平金绣等绣的种类更是在明代就已出现。从这就可以简单地看出中华人民具有聪明的头脑与灵敏的双手,这些传统项目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朝诗人胡令能就吟过这样一首诗。名为《咏绣障》。此诗描绘出了刺绣的艳丽与逼真,连黄鹂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过来。
外国人来到中国,总会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异域的风土人情。自然,各种刺绣也被列入到了国家级保护文物。生长在如此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怎能不引以为自豪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具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由于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我们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四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织了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1300余名师生及各班家长代表分别在学校多功能厅和教室采取现场观看和校园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展示活动在《金色梦想明德启航》校歌小合唱中拉开了帷幕。接着。
由各年级经典诵读一等奖获得班级进行展示,同学们优美悦耳的声音,充满节奏感诵读,把《中华少年》《我的梦中国梦》《祖国赞歌》《我深深爱恋的祖国》等国学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展示活动在校长的闭幕词中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让同学们既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经典诵读中养德行,学做人,为将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书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是我校不断追求的目标。迁入新校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读书节。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改善和提升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的投资力度,从原来藏书只有数千册的图书室现已建成有藏书近三万册的省二级图书馆,生均图书达20余册,完全可以满足我校全体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坚持举办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的发展。本届读书节中,对评选出《书海拾贝》特色作业、“好书伴我成长”手抄报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学生进行了表彰,获奖学生的作品在一楼文化长廊进行了展览,还评选出了120名“书香之星”和6个“书香班级”,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真正享受到了读书的成果,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程王芬李静)。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化保护或文化传承》,近年来,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断出现在许多外国知名影片中。不知道这些制片商是本着向世界宣传我们中华文明的目的,还是他们自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热衷,最终这些外国友人对中华文明有了多深的了解我们暂且不说,总之这些影片在全球票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大把大把的钞票都流入了他们的腰包,这其中,咱们中国观众贡献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所以我认为,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想着怎样去保护我们的文化,不让别人了解和占用,而是应该想想怎样去传承我们的文化并且加以利用。我们把自己的大熊猫送到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文化,加强友好来往,可是这样的效果却比不上梦工厂一部影片。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做的工作确实不够。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课本在讲述完柯西准则,阿贝尔判别法后可以加一点中国科学家在这些方面作出的贡献;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衣服前面出现更多的不再是圣斗士,而是我们自己的卡通形象;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男孩子之间讨论的不再是麦克阿瑟、蒙哥马利,而是卫青、霍去病;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女孩子眼中的偶像不再是碧昂丝和维多利亚,而是文成公主和花木兰,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够真正传承下去,继而发扬光大。
到那时,当我们在看到诸如此类的影片时,心中或许就会充满自豪与光荣,而不像现在这样的羡慕嫉妒恨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六
小学时的国学老师是个很难理解的人。
他平日对我们一团和气,关心爱护我们,有谁不舒服时总是第一个去关心,脸色清瘦,身形瘦削,戴着与同学玩闹时摔断的眼镜不知疲倦地上着每一节课。
他却是我们最怕的老师。他不仅经常讲一些我们不懂的道理,而且讲这些时表情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也不许别人在这时说闲话,一遍遍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管台下是否有人在听。他要求我们写感受,无论是否听懂。他让我们背诵经典,背不下来就要抄。看着我们怨怼的目光,他总是会狠下心来,摆出一幅平日不曾见的坚决: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必须要背。
儿童节的语文课上,一天都欢笑的儿童们悲戚的进入他的课堂。他照旧讲他的课,一言一行、一笔一划都与往常一样调动全身气力。他问大家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无人应答,他也不以为意,接着讲。讲到老庄,不由动情:“如今西方哲学分类繁多,如形而上学、宇宙论等等,但中国哲学却循自老子。”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将哲学变成一个统摄一切的整体,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个,以后会很有帮助。他也不管有无回应,在黑板上留背诵作业,我不禁兴起手叫他,他回头叫起我。我问道:“老子,您难道不觉得您讲的太专业太难了吗?我们理解不了,背又有何意义呢?”老师缓缓放下手,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目光忽又坚定,将作业写完,然后轻轻地把粉笔抛回粉笔盒。
他淡淡地看着我们:“小学的时候,我也有一个国学老师,他也教我们国学,每日都教,上课时他总是认真地讲,一次次,他总是不停地告诉我们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留下的精华,没了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遗忘,遗忘孔子的忠恕,不记得老子的知白守黑,忘记了公孙龙子的坚白论,你不再能体会到人类的精神曾经的高度,你也不会体会人类多少年来产生无数对智慧的思考。我当时却不能体会,不去背,现在想再背,就困难多了。”他顿了顿,“中华文化是多么可爱呀,多去读读吧!读过老子的书,一生就不至空虚迷惘,心中永存对道的追寻。现在背传习录,就对通四方上下,知往来古今的心学有了向往,去把这些传承下去吧,给后人一个仰望的机会。”
说罢,他又转过身,似乎在擦黑板上没用的板书,但走下讲台,他刚刚哽咽的脸上多了两条泪痕。
第二天,他没查背诵,也再没查过,但大家都背下了他所有的作业。
五年后,我回母校看他。未入教室,就听见熟悉的声音回荡,不复年轻的他昔日黑发已悄然染上雪色,刀刻般的脸多了几条皱纹,但他的激情仍在,仍在动情地讲着,台下的人依如当年的我们一样沉寂。突然,他看见了我,让我讲课。我走上台,如当年的他一样动情地说道:“人这一生很长又很短,很强壮也很脆弱。有人说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体会一下,如果人类不会思考,那能干什么,而中国古代哲学,宏大精深,是对思考的思考,也是对智慧的思考,而哲学就是肉体早已行将朽木,或是已经离开人世的他们对我们的忠告,去听听文化的声音吧!”我看着台下的人群,看着面含微笑的他,心中仿佛有如火的激情。
那是国学的火,中国传统国学薪火相传。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养,继承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根据高新区教育办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升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
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每一名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晨会、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学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六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我们为每一个语文老师定了《国学启蒙》一书。我们还利用选修课,开设专门的国学诵读课程,依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参加,现有国学诵读班2个,80多人参加。
三、营造氛围。
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精美的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各班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4、每天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早读进行“经典诵读15分钟”,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午间“书法与诵读共赏”活动,陶冶学生心智。
四、活动推进。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进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友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知大家,与大家一起共享,相互沟通,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训练深化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实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进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掌握的。”要“充分尊敬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熟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旧是我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熟悉,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进展,具有特别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知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妙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终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推断别人,然后打算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乐观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假如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欢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知我们,任何宏大人物的成长,任何宏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行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需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仔细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老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同学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老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深厚氛围中,我们老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殊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提高自身素养,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感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十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六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目题是:传承文化,诵读经典。
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大家是否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他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是否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qut;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是否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二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保护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
同学们,保护传统文化,呵护我们的民族记忆。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论语》《庄子》等一部部传统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古老坚固的都江堰,展示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因此,我们必须用心呵护,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同学们,文化的“活化石”如何传承?
我们变革传承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下去。
近年来,《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非凡匠心》等节目所带有的“沉浸”性质,采用vr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息等技术突破传统意义的旅游方式,将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结合在一起,让旅游景点呈现全景式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交互体验,让历史典故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影像,兼具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使游客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氤氲在古老历史中的文化气韵。
但是文旅项目的开展要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为宗旨,不能为文旅而文旅。
20xx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叫停了八达岭古长城沉浸式实景遗产游览项目,认为其对长城整体景观风貌存在一定负面影响。这对方兴未艾的沉浸式文旅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题。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几千年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普通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在进行旅游产业革新和旅游方式升级的同时,如果对古长城建设的模式和场景呈现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就要坚决反对。所有文旅项目都是如此。
但叫停不是因噎废食,而是考虑新的.解决手段。
“数字敦煌”技术,不仅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详细了解敦煌历史,欣赏敦煌精美的雕刻、壁画,还能减少客流,有效保护洞窟文物。与此同时,“数字敦煌”还通过网络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021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节目借助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文化形式与唐装舞蹈结合,惊艳了国人,也通过社交网络惊艳了世界。传统建筑技艺,国粹京剧,各种传统手工艺品都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数字文旅也许是我们在文旅和保护传承文化之间更好的选择。
同学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散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古迹,它们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在文旅发展和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然后是传承,之后才是文旅。如果以破坏的方式搞文旅,最终就没有文旅。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二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经典文化传承》。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浩如烟海。传承经典,会让你更加的多才多艺,传承经典,会让你感悟到生活的艺术。
原来,传承经典文化有那么多的好处,有些同学不禁要问了,什么样的文化才算的上是经典文化呢?经典文化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最能经过时间历练的,经过世人多次好评的文化,就像我们六年级现在所学的弟子规,它就是从古流传至今,代代教育我们学习高尚品德的书。传承下来这种高尚品质,从一人影响至一周,从一个人的小文明,到社会的大文明,其实也就是那么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改变这个人的'态度,这个社会的风气。
那如何去传承经典文化呢?我送大家十六个字:汉语是关键,历史是线索,心情是动力。只有对国语的精深,对历史理解的透彻,再加上一个坚持不懈的心,就能使你好好的把经典传承下去。
学习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自己,传承经典,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谢谢大家!
传承文化经典发言稿(实用22篇)篇二十二
说到传承,我就会想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的身世十分平凡,相貌也十分普通,但是在我眼中,他传承给我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信念。
在随后几天,这个声音总是如期而至。每当听到这深邃而又沧桑的声音时,心中总会感到一份充实与慰藉:原来我们现代化的城市中,还有一位坚持传承那份古老行业的人。
一天傍晚,家中的剪子恰好钝了。我一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就飞奔下楼。迎接我的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推着一辆“上海永久”吱呀吱呀地走来,“小朋友,来磨剪子?吗”说完便接过我的剪子,端详了一番后,慈祥地说:“用到这么钝才来磨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的剪子已经用了好几年。”只见他将剪子拿到一块磨平的粗砂轮上先磨去经年的铁锈,再用砖磨细细打磨。最后用一把小铁锤在铁砧上敲敲打打,从剪刀尖刀刀刃再到螺栓。此时的剪刀已经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了。望着老人一丝不苟的神情和专注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他是如何学到的?他为什么选择了这门的职业来传承。
老人看我久久不肯离去,一直围着他专注地看,老人忙完了手中的活以后,向我诉说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的祖上都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是一门技术活,那个年代会这种技术的人在县城中很受人敬重。他的祖上去世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后人学会这门手艺,这样后人们就不必担心吃饱穿暖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化地发展,越来越多机器出现让这个靠手艺吃饭的家族走向了没落。他忽然停止了,那份寂静就好像世界只剩下了我们一样。良久之后,他缓缓开口:“我来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你吧,因为我也快…”又是一片沉寂。
就这样,我成了老人的“徒弟”。他兴致勃勃地讲着这门手艺,他脸上那岁月雕琢的痕迹掩盖不住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一遍又一遍为我演示着繁琐的细节,记住“磨剪子其实比较枯燥,一连几个小时站那儿,在粗砂轮边上一遍遍地打磨,也会焦虑,怕做不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听起来很好,实行很难,而日子的功劳和造化便在坚持之间呈现。”老人又继续跟我讲:“日复一日地打磨工具,修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仅知道怎样做技艺,更知道为何而做的匠人,匠人精神终究不过是这样一句话: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我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牢牢记住了上面那段话。老人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下去。
聆听了老人的教诲后,我面对着夜空思绪万千。现代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没有耐心脚踏实地奋斗了。然而这位老人却能够因为前辈的嘱托而坚持自己那份淳朴的信仰,实在值得敬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因为从老人身上我不但学会了这门手艺,还从他身上传承到了许多匠人精神的品质。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能想起老人和他那辆吱呀吱呀的上海永久。老人的嘱托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吱呀吱呀---”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而那就是传承的声音,这声音令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