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

时间:2023-11-13 作者:LZ文人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

在考察报告中,我们可以对考察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进行预测和分析。考察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它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背景下,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就在这里创办了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并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大胆口号,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有史学家认为,读懂了“船政”,就读懂了近代史。因而,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船政文化基地和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位朋友都知道,马尾不仅是中国般政和造船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法马江海战的遗址地。马尾船政主题公园便是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座公园为基础,景点主要有“两园两馆一船玛”。“两园”即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公园,“两馆”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一船坞”则是一号船坞遗址。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船政“时空遂道”,它将带我们一起去了解马尾四十余载的造船史。里面的这三个台阶展示的是船政造船四十余年中的三个阶段。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所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呢?第一个阶梯是木制地板,反映的是船政的第一个时期,称为“木船时代”,就是从1869年到1875年,在这个时间里船政所造的十几艘船,都是木船,如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青”号。-但是,很快我们就走进了钢木合构时代,从1875年到1886年,这个时期有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它标志着中国摆脱了木船制造时代,逐渐拉近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距离。再登上第三个台阶,就意味着我们进人了钢船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威龙”号,它是由船政学堂毕业生所监造的,标志着近代中国造船的最高水平,而且这也是一艘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铁甲舰,后来这艘船还被编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号,成为了北洋八大远之一。虽然整个船政的发展只有40多年,但它却产生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如制造出兵商舰船40艘,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造船和舰艇的工业基地;建立中国海军第一所学校一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海军名将,有刘步蟾、萨镇冰及中国第一代工程专家魏翰、詹天佑等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方的“磨心”二字?过去整座罗星山是由屹立在江心的岩礁形成,形状就像石磨的心,于是取名“磨心”。因为福州方言“磨心”有“无心”“没心”之意,为避不吉利,所以取其谐音“罗星”,而山便得名罗星山。罗星塔公园中以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式展示了当年船政人物的风采,再现了船政的创办情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雕塑是“左沈右襄”,端坐在中间的就是船政的创始人左宗棠,是晚清的军事重臣、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中国近代海军的积极倡建者。他于1866年奏请朝廷设局造船,获得批准后,他便决定在马尾选地办船厂。船政工作才刚开始,西北边警又起,他只得奉命赴疆,此时船厂的工作又刚起步,千头万绪,又苦于分身乏术,于是他便物色并大力举荐右边的这位来接任他的工作,他就是沈葆桢。大家知道沈葆桢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因此,沈葆桢就成了船政的首任总理大臣。任职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船厂扩大为十三厂,创办船政学堂,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可以说,整个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而左手边的这位是当时的船政监督日意格。

各位游客朋友,请看这组雕塑,叫“同舟共练”,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培养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学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这里表现的就是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的情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方12艘舰船的管带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毕业生,因此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我国是用一个班的力量与日军一个国家的力量相抗衡。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后学堂培养的海军军官数量约占中国近代海军的五分之三。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游区。它位于福州市中心,占地约383500平方米。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它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其中“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内至今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更是数量众多。这里还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400多位,尤其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琢、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都是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使得这块不足400000的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从而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2015年,三坊七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先去看看“三坊”:一是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住在此,两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曾命名此地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二是文儒坊,旧时叫山阴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因此称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实。三是光禄坊,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至今尚存。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去看看“七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古名登俊坊,后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也叫“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就有对这一故居的生动描述。

杨桥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写道“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历史,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有座塔,这便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这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曾被视为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这座塔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内砌造了半;h的袖珍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所立,并流传有一首赞誉他的诗:“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人闽,落户于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人福州时,因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时均要“灭烛而过”,不得打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名称的由来,也与黄巢有关,据说他人闽时曾在这里出示安民,因此得名。旧时这里多为社会贤达居住之所。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代郑姓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各位游客朋友,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曾经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现在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您可以在这里品尝鱼丸、肉燕等福州传统特色小吃。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二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三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四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顾,首先,小顾代表福州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小顾将要带大家游览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好了,我们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过来问我,小顾一定知无不言!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五

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导游小陈。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坊巷数实际上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

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现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锦坊和郎官巷,请大家随我来。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接下来小陈要带大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除了我刚讲解的坊巷以外,还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的黄巷。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的宫巷等,都是很不错的景点,小陈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小陈把时间留给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祝亲们玩的开心。我们十点三十分在坊巷的东大门集合,谢谢大家!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七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八

三坊七巷,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充满着文化的韵味,像春风化雨润旱土般侵入我的心田,让我干涸的心有了雨的滋润。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巷坊的概称。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分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可分为:“杨桥巷”、“朗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可谓是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和沈葆桢等。

它连绵十公顷,深宅云集,大院比肩,在鼓楼区南后街一带纵纵横横,次第铺展。

在我觉得,它宛如一片茎脉清晰的巨大菩提树叶,默默地挂在古城的襟前。历经千百年的沧桑消长,三坊七巷更是古意盎然,弥足珍贵,与享誉世界的北京琉璃厂,形成了南北呼应的姐妹篇。可谓“户枢声声里,光阴息息间。如若下雨的时候,漫步在这街头巷弄,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置身桃花世外的轻飘飘的感觉。

虽然已破旧不堪,但还是令人叹为观止,那文化知识,在历尽沧桑之后,显得更加耀眼,在福州的某个角落里,有个地方散发着逼人的光芒,那就是——三坊七巷!一个伟大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九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三坊七巷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虽然不及北京故宫雄伟壮观,但还是我心中最喜欢的之一。

它位于福州城市中心,它主要由三个坊各七个巷组成,这三个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个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那里到处都是老久老久的房子,那里的房子主要材料是木头和青砖,屋顶是用青砙做的,地面是用石板铺的。听妈妈说:“大门口的门槛越高,就说明这户人家越富贵,表示一般人家是跨不过来的。”房子里面都是一个个的小四合院。

这里是盛产名人的地方,有世纪老人——冰心奶奶,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还有船政之父——沈葆桢等等。至今还保留着他们的故居呢!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的话,那一定要抽空去逛逛哦!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奶奶要去福州的三坊七巷,听爸爸说那里有许多古建筑,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在那居住过。我迫不及待的就想看见了。爸爸开车,我们一家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三坊七巷。

整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看着熙熙攘攘的游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南后街。当然,最诱惑人的还是街道两边诱人的美食和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

手摸着墙上的明砖青瓦,眼看着雕花门窗,不知不觉来到了禁毒英雄林则徐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是中国清代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出生于今天的福建福州的贫困家庭,为官清廉耿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最重要的是他还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虎门销烟。

走到林则徐纪念馆前,抬头可见正门匾上写着“林则徐纪念馆“,左匾上写着“中兴宗衮“,右匾上写着“左海伟人“。一走进林则徐纪念馆,二面的白墙似乎代表了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通红的柱子诉说着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作风态度。在纪念馆的东面是新建的的禁毒教育宣传馆,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吸食工具以及各类的毒品,还有近年来警方破获的重大、特重大吸毒案件,在这里面有鸦片发展史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的历史资料。

在林则徐纪念馆的北面是三块石碑,上面篆刻的是圣旨、祭文和碑文,这些都是林则徐为官时皇上所赐予的,在御碑亭的两根柱子赫然写着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必驱之。”这两句诗是他的爱国胸襟,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写照。在御碑亭右边是树德堂,树德堂内有一尊林则徐的塑像,塑像上有皇帝的御书“福寿”,塑像的左边是一幅的题词: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三坊七巷,盘落在福州城中“最美的符号”。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一

今天阳光明媚,空气新鲜,路边的花儿绽开了笑脸,枝头的小鸟向我问好。我满怀期待,迫不及待的想去三坊七巷游览一番。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著名景点之一,它历史悠久,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风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这被时间冲刷过的街区,让我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这样的建筑,让我目不转睛。想要马上把所有的景区都游览过去!让我最开心的是,那街道里一排排卖各种特色的店铺,有可以听晋剧的店铺,有卖福州特色小吃的店铺,还有做工艺的店铺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简直让人想完全沉浸在这里。

虽然这里有吃有玩,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景区还是要慢慢欣赏的。三坊七巷是一个著名景点不单单是因为这里有历史建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里还是很多名人的故居。比如这里有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让我在林则徐纪念馆中记忆深刻的是很多关于他的名言,还有他的很多禁鸦片英雄事迹,以及各种书籍记载和视频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事迹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景区,比如蜡像馆。走进蜡像馆,我深深的震惊了。一个个精致,比例精确,色彩鲜亮的著名人物站在我面前。我似乎分不出哪些是蜡像,哪些是真人了。有好莱坞明星,有中国民间老百姓的场景他们个个表情丰富,动作立体,让我不想离开这里。

快乐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只能不情愿的回家了,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游览一番哦,你肯定不会失望的。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二

今天早上,一个雷鸣般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梦境,"彤彤,起床了!"啊,是妈妈,"我们今天去三坊七巷珠转一转。"我这才迷迷糊糊地爬起来,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完早餐后我们出发了。我在车上兴奋得不得了,左看看右看看。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到达目的地了,我激动万分地跳下车,哇,这里简直就是人山人海,而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店铺,有精品店、小吃店、珠宝店……各种各种五光十色的招牌挂在门口,我们走着走着看到了一家蛋仔冰激凌店,我看得直流口水,妈妈看我这么想吃就给我买了一个芒果草莓味的,我拿起勺子,迫不及待地吃了。

一大口,好吃极了!过了一会儿,我就把它吃完了。

然后,我们走进了宫巷,那一条巷子好长好长,我们走着走着,走到了巷子的尽头,我们要回家了,在路上妈妈看见一家卖运动服的店,就走了进去,我在走台阶的时候,突然我发现台阶会发光,我就玩了起来,我先从这里跳到那里,在从那跳到下一个格子里,而且还会发出美妙的声音,我就像在巨大的钢琴上演奏音乐,我一会这里跑跑,那里跳跳,玩得可开心了!这时候妈妈走出来了,我想:妈妈出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妈妈慢慢地说:"我们也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上了车,回家了。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三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坊七巷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宝岛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xx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市级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这是一座居住着近现代两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谢冰心。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杰出代表人物,林觉民遇难后,临时知县的岳父陈元凯连夜托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为避祸搬到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谢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宝,福州的脱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纸伞,还有福州著名的寿山石和软木画,各色各样的福州小吃。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为什么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个叫刘涛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孙皆为郎官,所以叫此巷为郎官巷。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严复还担任过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严复译述《天演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黄巷,历史上出现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中较大的一支黄氏家族入闽后,聚居于此,开始有了黄巷的地名。该巷以小黄楼著称。

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衣锦坊的水榭戏台20xx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四

福建三坊七巷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下面是本站带来的福建三坊七巷。

导游词。

欢迎查看。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xx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考察报告大全(15篇)篇十五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三坊七巷。

导游词。

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

唐诗。

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安全生产发言稿(专业21篇)

    发言稿的结尾应简明扼要地总结演讲的要点,并适当给予听众启示、建议或号召,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各位介绍我们团队的工作成果。"

    老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

    危房政策申请书(热门17篇)

    在编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结构安排,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请阅读以下更多申请书的实例,希望能给你的写作带来一些

    家长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小编特别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评论。本人是一名大学生,在参加了心理健康咨询课程之后,对

    学党史第八章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记录自己成长轨迹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所走过的路的回顾。下面是一些与你所关心的话题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党史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共

    食堂志愿者活动心得(实用20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里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志愿者非常平凡,平

    舞蹈暑期代课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兴趣,不妨读一读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启示。

    高校团校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可以给他人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出租房的合同(专业18篇)

    租房可以帮助人们在陌生城市快速找到住所,解决短期居住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租房总结示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总经理年会致辞发言稿(热门18篇)

    发言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将复杂的观点和想法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发言者的发言稿,希望能为您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