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并且注意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几篇优秀的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一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十七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盛行农奴制,工场手工业落后;政治上――目的是想向外扩张;措施――军事、经济文化。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不彻底,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生活与学习经验。
在这个学校,我度过了六年,从初一时的懵懂孩童,到高三时的意气少年,这个学校留给我的是一生的财富与无法磨灭的记忆,它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成长。虽然刚刚离开半年,回想起在学校的生活,却是充满了怀念。可以说,没有我们学校,就没有现在的我。
·因为有了这些,高中生活充满了温馨,就连那“黑色高三”也没有了想象中的恐怖。特别是,每次一想到当初读预科班时的生活,都会感到由衷的开心与深深的怀念。那真的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没有学习压力,上课只是补充一些知识,讲一些时事与奇闻异事,开拓视野,又或者是提前上一些高中的课程,课堂上还有小游戏,下午还有课外活动,如篮球赛等。我们每天过的便是这样不识愁滋味的日子。穷其一生,或许都再不能有这样舒心惬意的日子了。
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方法。首先,我觉得题海战术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笨方法,耗时耗力,但它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据我所知,厦门双十中学就是采用题海战术,它的学生每天都有许多的练习。老师曾对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一个星期用的笔芯还没厦门双十的学生一天用得多。通过做题,可以增加对书本的熟练度,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解题方法,运用书上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另外,通过做题,可以很快的提高做题速度,对于考试时间紧张很有帮助。
其次,课前预习很重要,只有提前看过了课本,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提高上课效率,抓住课上的精华,有利于精神集中,这也是防止上课走神的一个方法。我的做法是,在晚自习时就把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先看一遍,在结合参考书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练习中会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留到上完课再写。虽然,这个方法一开始让人很痛苦,可是坚持下来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人越学越轻松。再次,有问题要及时解决,问老师,问同学,或自己查找资料都行,千万不能堆积问题。否则,问题越积越多,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会让人渐渐力不从心,从而不知从何补起。对于错题,要及时更正,并进行掌握。
另外,要每天积累,特别是语文、英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学好它们,就要日积月累。语文的语言应用、阅读理解、作文的素材、文笔等,无一不需如此。而英语,更需要每天做做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以增加语感,提高做题速度。最后,要学会静心。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看进课本,学到知识,考试时才能不慌张。因此,要学会舒缓压力。找人聊聊天,跑跑步,听听歌,都是不错的方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科学有理,能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就行。
接下来,谈谈我这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除了学习,还有许多的活动,更有许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上课也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有的时候课程排得满满的,要从早上上到晚上,这时,每次一下课,就会看到校道上自行车来回穿梭,更甚者,会出现自行车多到塞车的现象。而有的时候,却是一天只有一两节课程,这时,自习室就会人满为患,因此,上自习也要选对教室,或者是早早地去。而上课前,占座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早到的人会帮同学占座,有时是一排,有时是两三排,晚到又没人帮忙的,就只能坐到角落里,或者是后排,十分可怜。另外,除了必修课和限选课,任选课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能认识许多其他系的同学。至于活动,有很多,全校或者是系里、班里,都有各种活动,尤以体育比赛为多。在国庆期间,我还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当义务导游,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高中生活也是充实的。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你会有许多的迷茫、困惑,有时会不知该从何下手。但你无需担心,因为我们的老师会做好所有的规划,从预科开始,到高三的总复习,从期中期末考,到每一张练习卷,每一步,都是对我们有帮助的。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完成每天的任务,坚定自己的信念,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必会有丰硕的成果!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三
知识的迁移,通常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表现形式。所谓正迁移,即积极的迁移,是指把自己掌握的某些知识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到学习新的知识和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如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甚至出现知识的混淆、窜位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是负迁移。只有正迁移才是能力形成的标志。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积极迁移的基础和前提。高层次的能力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经过科学训练产生出来的。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以理解为前提,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大自章节标题,小到插图注释都不能忽视,以此来理清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为顺利完成知识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必须从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入手。这是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就谈不上什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地积极迁移知识。
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史,就应当把它纳入世界史的'总体中去加深理解;同样学习世界史,也应考虑到中国发生的事件。而目前我们中学历史教材是中国史、世界史分开讲授的,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往往形成两个不同的历史“世界”。要解决这一矛盾,学生就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历史的教材的整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将中外的有关重大事件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从而建立起“世界历史”的知识网络。这一过程,也就是训练中外历史知识相互迁移能力的过程。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可供迁移的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语文、地理学科)的知识交叉和联络点,中学的课程改革也将沿着课程综合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历史知识与语文学科的汉语知识,诗词知识……,历史知识与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与地理学科的识图和地名等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得以发展,知识逐渐扩充和深化,这本是学习生活的必然规律,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有些同学在历史学习中较少出现负迁移,而有些同学则负迁移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与他们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凡是在学习中频频发生负迁移现象的学生,往往学风浮躁,不求甚解。也有些学生则由于不善于独立总结学习方法,一味死记硬背,不会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完不成迁移,形成不了能力。须知,死记硬背至多只能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静态堆砌上,而决不能把人的思维活动引向理解和运用的高层次,形成不了迁移能力。我们要把书读细、读懂、读活,把记忆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总之,培养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不仅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只要长期坚持将历史发展置于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动态环境中考察,养成良好的善于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就能从事物自身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上去构筑各种形式的联想跨度,形成“纵横捭阖”的思维,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如今我已经在大学学习生活了1年了。今天有幸能站在这儿和你们大家分享我这1年来学习经验和我个人的成长体会,实感荣幸。
对与你们来说,大一的生活是新鲜的。大家肯定也都在高中时梦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吧:有的同学想在大学好好学习,好好玩,好好交朋友,或者好好睡觉,上网。现在我们才知到,我们想的太美好了。而今的大学生活,把我们的梦想磨没。让我们不得承认梦想终究是梦想,等我们梦醒了,现实就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大家肯定都深有感触,高中和大学简直就是量的飞跃,质的改变吧!接下来,请允许我和大家分享我大一一学年来的“果实”,并不是让你们对我投出羡慕的眼神,而是让你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适当的压力将会转化为动力。相信我能做到,你们会比我做的更加出色。
2、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这些在大一学期就会学到。如果可能的话,将在课余时间多留意关注药品的新闻,这对你们学习药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药学专业主要培养我们的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我们毕业后主要是做一些药物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一般不做主治医生,但共同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道义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由于药学是以化学和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这两个学科基础要比较好,就业主要面对大小型药厂,全国药品连锁店,药检所,医院,还有的同学会做医药代表等等。其实,我在这里说句实话,等我们毕业了,大多同学还是选择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不仅减少就业的压力,对于你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但也不排除想出去闯荡的同学,北漂,南移等等,这也很好,终究还是有抱负。
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要想学好这四门专业课程,必须先打好基础,基础课程则是大一上学期所学的基础医学概论、天然药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还有大一下学期的基础医学概论、有机化学、化学实验技能课程,另外我们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生物化学、毛概、军事理论、人际沟通等课程。附加英语三级和计算机一级资格考试。这都是为我们学好专业知识做准备的。
当大家看到这两个数学公式的时候,是不是和ppt上的小人一样,都很匪夷所思。为什么7+18,5+2=0呢?有那位同学愿意猜测猜测?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曾给你们提到过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公式,就是:就像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样。而我们在学业上可以把伟人的公式改变为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智能素质,如果能做到,我们不就成为了圣人吗?而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靠的以下三点:
1)做好大学阶段的规划。
在大学,我们需要自己管好自己了,自己计划与安排我们的课余时间,不再是考试本领。在大学,我们需要自己做决定,计划并付出实际行动。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加学生会与各种社团,加入了这些组织,在里面可以多接触各式各样的同学,学习沟通的技巧,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对于大学的学习,但是大学仍然是以学习为主的生活,只不过大学要学的东西范围更广了,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主要是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提醒大家的一点主要是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有“蜗牛行为”学习一定要有计划,不要盲目的做事,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我们应该很清楚下一刻我们要做什么。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1、例如:选择参考书,擅长用搜索,这不就是网络很流行的一句话,有事找度娘。或者提早到班级做好准备,跟着老师的节奏。
2、就我自己而言,在我玩的时候,都会把时间规划好,时间一到,就去学习,平时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进步了,就会奖励自己。这样学习效率也就高了。
3)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人品的修养。
这时候不得不说说晚自习很重要,一定要抓住。晚自习可以去复习或预习课,也可以总结这一天我学到了什么。或者学学英语。英语并不需要你每天做题,只要你多听听,时间长了,就有了语感,英语成绩就上去了。有能力的同学要考考四六级,对于你以后找工作是一件很好的凭证。这样有了计划,才不会空虚,只要自己每天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今天,就行了。
另外我还想说对于老师留的作业,我们最好尽快完成,也就是,这节课老师留了作业,那么就赶紧找时间做了,不要养成拖拉的习惯,拖拉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大家想想就知道,若做的早了,有利于我们更扎实掌握这种知识,如果拖拉了,那我们就会花费很多时间重新拾起他,原先本来十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有可能现在要耗费一个小时。还有,做高数类的作业不要一边翻书一边作业,这样不利于掌握,要先吃透,再作业。不要抄袭,那样没有意义。
对于选修课,我们大多是为了挣学分,可能不太认真听课,也觉得没意思,如果你去了,那就认真听讲吧。再说,反正也是去听课,去了多少要有些收获才是,不然坐到那儿会无聊的。
同学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就要去努力,去奋斗,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不会后悔;要记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注定失败!
以上就是我对于大一学年的总结,如果学弟学妹们认为我的方法不错,那么你们就可以模仿我来学习,相信下一届就是你站在这个交流台上。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有了梦想,再付出努力,成功还会远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五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三、坚持体育锻炼。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1、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管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六
摘要:本文以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本背景,通过分析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不强的原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提问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达与讲解,几乎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
1.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堂导入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主,鼓励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提问,可是在部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重知识轻思维”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将理论知识、数学公式讲解得较为深刻,可是学生的反响并不好,有些学生表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好像都听懂了,可是一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课堂上根本没听懂,对相关的.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不到位,似是而非,“没往心里去”。
1.2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主观原因来讲,部分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主观的认为小学生只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学好学会就可以了,思维的培养,能力的训练,那是初中生需要做的事情,“小学生还小呢”,对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自主提问的能力根本就是“面子工程”,“没什么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败笔”。一些学校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依然秉承“分数至上”的教学观点,认为能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什么培养能力,可以“以后再说”,这样的氛围也增加了教师主观上不注重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就客观原因来看,一些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对书本的掌握,因此一些教师坦言“害怕学生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害怕自己解答不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材和教辅材料,不愿意自主思考问题,也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因此难以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引导式和诱导式的解答方式。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七
摘要由于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差异,初高中历史学习呈现学科能力要求的脱节,本文认为应该在四方面加强对初三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培养本人由于一直从事初高中跨头教学,对初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较为了解。由于近些年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行,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是通史式,高中是专题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初中是开卷,高中是闭卷,能力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能力脱节,很多高一学生在刚学高中历史时有“突爬陡坡的感觉”,反映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尽管内容有很多相似,但学起来真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的过渡,尤其是对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过渡性培养不够。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应开始重点培养以下能力。
一、学会阅读历史材料。
阅读历史材料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课程实施后的几年高考试卷看,几乎每道题都涉及到材料的阅读,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信息的获取,所以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材料的训练和阅读技巧的传授。第一类材料是最常见的文字阅读材料。
由于历史的文字材料常常是断章取义式的截取,加上不同作者(或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且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第一步:选择课本内容作为训练材料。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规范,表述完整,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设置问题的答案可紧扣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第二步:选择课本外的语言表述比较严谨、历史学术味较浓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由于表述的内容不可能像书本上那样完整,所以这类材料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进行联想,联想到材料所指的历史内容再根据问题回答。第三步:选择课本外的在语言表述上历史学术味不太浓,甚至带一点文学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这类材料语言迷惑性较大,需要学生准确读懂作者的意图,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式的联想。
第二类材料是非文字材料,主要有图片、表格等。这类材料较文字材料在信息的呈现上更为隐性,需要其他的阅读技巧。第一:注意非文字材料中的细节。比如图片、表格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捕捉有效信息。第二:注意如何确定语言表述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在图片、表格的题目说明中。
二、学会复述历史史实。
复述历史应该不是较高的能力要求,但是对初三学生来说,主要问题是抓不住重点,不能使用规范的历史语言,或者照搬课本语言,或者口语化。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给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机会,尤其注意纠正口语化的语言。同时教师也可以编制题目专门训练,如模仿语文学习中的成语解释,教师提供用“口语表达的历史”(如“成语的解释”),让学生用规范的历史术语回答(如“成语”)。举例:教师:提供“口语化的历史语言”――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资产阶级让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一个君主没有权利,资产阶级拥有很大权力的制度。学生:用规范的历史术语回答――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资产阶级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三、学会理解历史概念。
学习历史,离不开历史概念;理解历史,更离不开历史概念。如历史概念模糊,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现象,历史学习就无从谈起。经常有学生(初中、高中都有)在考试后面对错误总是懊恼地说“我以为是这个意思,没想到是那个意思”,其实问题在于学生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理解有偏差,比如“资本主义”、“工业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的改造”、“多极化”、“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等等,可以说只要历史教师开口就涉及历史概念。所以学生概念不清对学历史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重视:第一、教师自己应该对历史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分析,保证学生不产生歧义。第二、教师在上课讲解中,每当提到某一重要的历史概念时,应该刻意强调,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不断的刺激来强化学生的记忆。第三、教师设置一定的题目专门训练,比如:可模仿语文教学中的名词解释、可以进行概念辨析等。
四、学会梳理知识结构。
梳理知识结构表面上看只是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似乎浪费学生时间。其实不然。由于复习资料的丰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本是“拿来主义”,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本人以为,起码一个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从没真正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所以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果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学生首先必须对一本书或一个阶段历史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并能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不管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最合理,但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对整理的相关知识必然掌握更牢固。在美国学者珍妮特沃斯等学者所著《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学生“画脑图”比一行一行的做记录学得更容易更迅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繁多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结构图实质也是画“脑图”,由于将知识点内在的联系揭示出来了,所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变成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当然,要初三年级的学生完全自己整理知识结构不容易。教师应该作详细的指导:第一、教师设计几种不同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第二、教师示范,呈现现成的知识结构,并说明自己整理的思维过程。第三、整理内容要求循序渐进。比如先从一课内容开始整理,然后从一个单元开始整理,最后整理一本书或一个历史阶段。
对初三学生着重培养上述四方面的学科能力是本人在初高中历史跨头教学中的实际感受,在近年来的教学尝试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由于初中历史学习能力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需对初三学生提较高的学科能力要求,但又得重视一些重要的学科能力的过渡性培养,高中的历史学习才能拥有坚实的能力基础。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八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
摘要:历史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就四个方面能力培养阐述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历史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那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考查的总体目标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两个方面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能够达到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从本质上讲,这些能力属于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高考的角度而言,“调动与运用知识”这一项主要考查的是:面对试题,学生能否迅速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整合在一起解决要回答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提升获取和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
阅读的内容包括教科书、历年高考真题中的材料、教学中老师引用的各种史料。对于教科书,指导学生读好每个单元的前言总纲、单元目录,一边阅读一边构建知识体系,关注教材细节,研究每个历史图片、书下批注、文献材料等。对于阅读史料,要求学生从历史学习的要素出发,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事件的影响意义以及历史的评价等。对于高考真题中的材料更要重点运用,要指导学生注意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题目的设问要求和关键词,读懂题目在问什么、有几个问题、属于哪个历史阶段等。然后联系所学、依据要求、规范回答。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恰当设问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既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讨论合作使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大大提升;经过思考、讨论、表达,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的认知,并且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利用课前练讲训练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每节课前我会安排一位学生对所学过的某件历史事件进行讲述,定名为“每日一讲”。要求讲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同时要简要说清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样的练习坚持了半个学期后,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阐释事件背景及影响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4.借助历史论文写作训练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复习课重要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高考真题的难度和题型,通过真题解析训练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
历年的高考真题也体现了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趋势。因此,解决学生在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上的欠缺很重要。每天我都会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个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训练,有时是历史人物评价,有时是历史事件背景分析,有时是对某个制度进行点评。但是让他们写作之前一定会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坚持运用历史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坚持运用所学史观而不是个人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论证探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语言变得简练、描述变得准确、用词变得专业。
1.高考学业考查的需要。
以上四种能力是新课标和考纲具体要求的内容,经过对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高考中可以较为轻松地面对各种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三复习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训练这四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业考查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历史专业学习的需要。
历史专业学习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提取准确信息,需要对历史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和阐释,需要对历史结论进行专业的论证和探讨。在中学阶段培养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这四种能力将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成长。
3.工作能力提升的需要。
以上四种能力不仅是历史学科必须的,也是高考必须的,更是学生整个一生必备的综合能力。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这四种能力,并且这四种能力的不断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充分训练是对学生终生受益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加以落实,会改变目前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赵登明。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01)。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谈谈教育中的“爱与尊重”》。
我的教师生涯已经是第二个年头,我所带的班级已经进入初二年级,在学生的成长与蜕变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在经历一场成人之后的成长与蜕变。虽然说岁月易逝,青春易老,生活与工作的磨练会让一个人慢慢迟钝与老去,但是我仍愿意在这流逝的岁月中保存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激情,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自我不断进取的要求。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教会学生热爱生活,乐观面对人生;一个勇敢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勇敢地在成长中抉择;一个善良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懂得关爱与尊重;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担负起成长中的责任;一个有理想的老师能够把这种理想传递给学生;一个有才华的老师能带动学生在学习中锐意进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这些都是我的追求与理想,在教师生涯中我会努力向之接近。以下将浅谈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爱与尊重”的教育力量,望各位同事批评指导。
爱,就是一种责任。我是如此理解的。。对学生的责任心就是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对工作的爱,对人生的负责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爱。拥有责任心,拥有热情,我想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会太差。能够让学生感受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热情,班主任工作就能够有效开展。从初一开始,我给35班定下了“敢于优秀、力争优秀、习惯优秀”这样的学习生活实践指导方针,各次主题班会也围绕这个方针来开展,把“敢于优秀、力争优秀、习惯优秀”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一年多来,我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出早操,鼓励学生把这当成一种优秀的习惯,我也坚持每天到操跟班。我也经常晚上到宿舍去看一看查一查,周末留宿的学生我也会顺路带几个水果去看看他们。慢慢发现,作为老师,学生竟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份牵挂,一份责任。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学校里还有学生在,自己心中还是牵挂着他们。我想这种感觉每一个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感触吧。
其次我想谈谈有关“尊重”的话题。一些同事常说,为什么我们说同样的话,而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呢?当然,影响教育效果的还有老师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方式、老师的心态,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开展教育,我想尊重是首要的前提。
我所理解的尊重是:不排斥、不歧视,将一切学生成长、学习中的问题正常化,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奋斗目标。当然,尊重学生,这需要老师拥有较好心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长久的耐心。
任何人际沟通、合作都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学生的教育工作更要如此。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成形的模子,成长与变化是他们的特点,每一个学生的可塑性都非常强。这个时代的学生成长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强迫着学习,成长环境的复杂化、成长空间的日益缩小,社会压力已经过早地转移到了还是未成年人的学生身上。此外,现在的学生个性明显,且绝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只是狭隘的个性,狭隘的情感、狭隘的眼界和目标。只有认清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特点,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引导他们比较健康顺利地成长。如果只是一味地压迫和强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一位同事曾将班里正在早恋的班长叫来和我交谈,据同事说这学生没救了,进入初二了就大变样,学习非常消极,同事显得很无奈。我是笑着和这位学生谈论了恋爱的话题,告诉他不要因为这些不成熟的情感而影响两个人的前途,我说这种情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情感,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等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再谈不迟。因为尊重他的情感,我得到了这位同学的信任,他多次来找我谈心,也交流班级管理的问题,现在该同学的成绩稳定,精神面貌积极,早恋问题也得到了缓和。
周二在心里辅导室坐班,遇到一位心理严重扭曲的女生,该生遭到全班同学的孤立和嘲笑,也经常在宿舍受到作弄,在各种压力下,她说自己快要疯掉了。听她抱怨了近两节课,该女生始终没有用目光正视过我,是极度的自卑或是极度的痛苦吧,最后我恳请她抬头正视我,并恳请她微笑一下,我告诉她说:你笑起来特别阳光,非常好看,能不能每天笑一个。我送了她一个便利贴,让她去收集自己的99个对身边人的真诚的微笑,把他们记下来,加上刚才对老师的微笑,刚好一百个。当你拥有了一百个真诚的微笑,你的学习生活一定变得不一样。我与她一起深入分析了问题所在,鼓励她树立学习的目标,通过提高学习成绩来提高自信,并从问题的根源:个人行为习惯、语言动作、与人交流的眼神表情等为其出谋划策。离开的时候,她笑着问我是哪个班的老师。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够有效开展学生工作。
作为一个还有点年轻有些脾气的男老师,我也时常在工作中与学生冒火。当然,作为老师,总是需要理性地收场。批评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让自己的话渗透进学生心里,我会对自己过火的批评向学生道歉,并且与学生一起探讨、权衡某些行为做法的利与弊,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倾心而谈。
尊重成长中的学生,积极引导出现错误的学生,以老师的责任心和爱来影响这些未成形的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相信每一位才培的老师都能够在这片教育园地上收获果实累累、满园芬芳。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因此,国务院把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过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振兴的奋斗目标。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如何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粗浅认识。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当前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学习热情,无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一种积极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要求,是强大的动力源,被科学家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也可以说是良好学习的第一心理品质,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在历史学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激发自己学习热情,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创造一些问题情境或主动提出系列有趣生动的问题,发展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勤动脑筋的习惯。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巩固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中讲四大发明时,我这样来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自豪。但19世纪我们却落后挨打了,西方参考我国火-药-配-方创制成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城堡,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复杂,归根结底在于我国晚清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目时,我首先布置了一则历史谜语:日本投降,猜两-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对猜谜,学生都很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屈原”和“苏武”,为什么呢?抗战反-攻阶段,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但同时也指出,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八年的艰苦抗战和全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对法西斯主义的打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学习兴趣,而且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积极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毫无疑问是有利的。
2、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光依靠教师的刺激、诱发难以持久。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才是驱使学生能够长期勤奋学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潜力的力量源泉。这一点,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科学教育性强的特点,通过历史上大量的史实,特别是中外历史的发展加以对比来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树立远大的志向。比如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时,可先由学生归纳,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窒息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科技落后、经济停滞、国力衰败。讲到美国霸权政策时,联系沙漠风暴行动、北约轰炸南联盟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靠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美国在全球推行扩张主义、强权主义就是依靠其无与伦比的国力。国力要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培养人才,特别是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三次工业革命等。教师如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时代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一
同志们: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十几年风风雨雨,发自肺腑之言:当班主任真累!当班主任真苦!但累中有欣慰,苦中带着甜。只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定会换来满园飘香,果实累累。
班级是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带好班级,首先要树立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三心从我做起的诚心,关爱学生的爱心,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每天,我会早早地来到教室,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学习;每天的两操活动,我都坚持和孩子们一块做操,锻炼身体,无论冬、夏,我始终站在学生队伍里。每次大扫除时,我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和孩子们一块打扫卫生;每天走进教室,我都会帮助学生摆好歪斜的桌椅;讲桌上的灰尘,我也会亲自擦抹同学们看见了,深受感染,抢着帮助老师打扫。窗明几净,桌椅整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学习起来精力充沛。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学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学生生病、受伤,我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精心护理和及时送去就医;学校、班级搞活动,我与学生一起编排,一起享受痛苦和快乐。学生虽然小,但他们的感受力不比成人差。千言万语的教导远不及教师的身体力行,只有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给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
班级班风建设、提高班委竞争力、增强班级凝聚力是班主任的工作重心所在。要想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对待班干部的选拔,我采取的办法是先自荐,再民主选举,对于当选的班干部,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对于班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和做法,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交流解决问题。我还要求每月例行一次班委会,班干部之间要做到及时交流和总结,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记得在第一个月的班委会上,同学们对担任劳动委员的徐博文非常不满意,因为徐博文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补习,因此常常忽视他劳动委员的职责,而班里的另一位同学潘金猛,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每次的大扫除,他除了能按时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外,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做清洁,这样一比较,学生觉得劳动委员一职应该由潘金猛同学担任,我尊重了同学们的选择。自从改选了劳动委员后,班级的卫生工作我就很少操心了。还有体育委员也是在同学们的呼声下改选的。在他们的带动下,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曾经有人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有的班主任认为,老师和学生是永远不能划等号的,我要你怎样你就怎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处在对立状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因此,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要尊重、关心学生,积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用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如古代教育家所言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班有一位叫高杰的学生,说起这个孩子,他并不是不聪明,而是学习习惯太差,自制力也相当差。每天早上组长收作业时,总会提到他的名字,不是作业忘做了,就是本子忘带了,组内的同学对他也是深恶痛绝,因为对于作业的评定,我们班采取的是小组捆绑式。这次的访万家活动,我和孙老师首先来到了他家里,还没进他家门,就听到一句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回来了的问话。原来,他爸爸每天忙生意,妈妈要照顾几个月大的小儿子。他每天放学后,对家长说的是到补习班里去,可是到补习班里只是象征性地晃一下就走了,也没有按时回家,而是与几个爱上网的孩子去网吧玩,一般情况下,很少晚上7点以前回家的,难怪家长会发出那样一句问话。了解这一情况后,我真诚地找他谈了一次心,询问他不愿意回家的原因,他说因为父亲总在忙生意,自己基本上见不到父亲的面,父亲也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绩,而母亲因为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脾气变得也有些反常,时常打骂他,他觉得委屈,便经常顶撞母亲,不愿在家里呆太久。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便及时诱导他,给他讲述了母亲的艰辛和苦恼,有时发点脾气是正常的,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理解母亲。作为孩子有责任为母亲分忧。经过耐心的诱导谈心,该生似乎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两个星期过后,他母亲欣慰地打来电话对我说: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不但主动帮我做家务,还懂得经常和我谈心了。而在学校里,我针对他做事迅速而又热心的特点,安排他担任关灯员,他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我的安排,并做得十分到位。现在,他除了偶尔落下一部分作业外,其他方面表现得都挺不错。这次的班级元旦庆祝活动,他参加了悠悠球、空竹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就会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做人的需要和前进的动力。
有风、有雨、有阳光,有汗、有泪、有欢笑。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人格魅力带班,用知识魅力带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今后,我将以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的品格,根据历史学科教材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
1. 借助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学生。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2. 借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3. 借助师生情感沟通,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馈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三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从四方面做起:加强学习,认清内涵;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巧设疑,多激发,引导创新;变难而易,由浅入深。
关键词:创新;创造;大胆;兴趣。
面对知识竞争的时代,社会需要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学习,认清内涵。
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所具有高尚内涵的基本活动,人类社会任何进步都根源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握其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的教学原则是开放式、启发式,同时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进行知识传授,思维拓展,学科渗透等教育。
二、转换角色,更新观念。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师醉心于琐碎历史知识的灌输,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针对历史问题学生不敢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更不用说创新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施教的思想,把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参与中创造性地学习。
三、巧设疑,多激发,引导创新。
疑问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创造的源泉。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不到处处设疑,环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在授课时,先让学生设“疑”而后思,采取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四、变难而易,由浅入深。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那些学术观点和考古的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的引导很关键,作为历史教师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涉及的历史知识很抽象,学生分析起来很不容易,而学生往往又死啃课本,所以在讲它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失败。让学生大胆去分析,评价戊戌变法,这样再结合课本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但培养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不能创新,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张梅。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陶赖昭一中)。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设置悬念、猜谜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等。不管哪种方法,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好能够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例如在分析中国戊戌变法没有成功,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问学生:“假如你是康有为、梁启超,你会如何作选择?”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若是康有为,我不会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我要向日本的倒幕派首领学习,用武力推翻封建统治,然后再推行变法。”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将思维逐步从“观摩见习型”过渡到“开发探索型”。在教学表述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过程。当遇到思维环节时,不再采用教师分析学生记录的传统教学法,而是让学生去分析思考,教师在一旁起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内容故意提出疑问,让学生作答,从而达到启发、引导、创新的目的。例如在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三次西征这一内容时,可以问学生:“应当如何评价这些战争?”并告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不局限于教材。学生争相发言,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这些战争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没有考虑到被征服的民族的感受,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灾难;而有的学生会说只有通过这样的战争才能推翻一些腐朽的政权,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等等。通过实践,让学生认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师设定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由于是历史问题,可能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史实材料,以便论证得有理有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所掌握的知识,经常组织辩论有助于学生交流,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互相学习。如笔者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的性质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毫无疑问,二战到后期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里主要分析二战初期的战争性质,学生组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二战初期是反法西斯战争,依据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是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反方则认为在帝国主义战争初期,最基本的依据是帝国主义制度为导致战争不断的根源,而二战的政策属于帝国主义政策,英法是因为拒绝帝国主义瓜分他们的赃物才会对德宣战。此次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问题总想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思考和探究,然后一步步得出最终结论。
四、交流激励创新
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在学习中常常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个人见解,这时教师不能不顾及学生感受而一味压制,而是要善于辨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生做错的应给予引导,让学生自行修改,加以更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进步。
五、重视设计精彩的结语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头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也需要结尾的耐人寻味。教师在进行知识归纳和巩固训练时,恰当地运用地图,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节时,可以借助《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形势图,将红军长征历时一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按教材的顺序,将辗转的11个省,越过的18座大山和无数小山,渡过的24条大小河流,攻占的62座县城,爬雪山过草地一一指点出来。同时指出,红军长征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和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红军不得不避实击虚,迂回曲折地驰骋在艰难险阻的广大地区,路上走了365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才休息1天,每天平均走74里。此时教师可根据红军长征的进程将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长征》《六盘山》等诗词补充进来,这样不仅能有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红军坚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五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作者:杨礼云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民族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过程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进行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后,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就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
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
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模板17篇)篇十七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要与国际形势接轨,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步向领先,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一再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同时,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所以,怎样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结合起来贯穿于各个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节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觉得有效的方法是,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有不同个性和专长的人才,层出不穷的意念将之赴诸实践,竞争成了选拔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及先天限制。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觉察力、创造力的有价值的人。竞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便是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能力。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因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学生因希望在竞争性的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竞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具体形式、措施时,确实发挥重视实践能力、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式更大的锻炼。
曾经有人觉得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竞争会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团结精神相矛盾。其实任何层面单一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不单应该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校、级、班、组等不同的组别,开展集体间的竞争不但是竞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形式多样化,还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要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巩固他们心中的集体观念,更具体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入帮助下真正地当家作主。在让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分工明确、群众监督,力求让集体中的所有学生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1][2][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