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

时间:2024-12-17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把握写作的重点,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创意。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一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

放暑假了,老师要求我们读皮尔逊动物故事《迷失的小猫咪》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们知道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并且要乐于助人,懂得感恩和回报,要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云南昆明盘龙区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二年级:钱允艺晨。

我家的小猫咪_棒棒糖_300字。

我家里有一只爱的小猫咪,它叫――棒棒糖。

棒棒糖比较瘦,它的毛有四种颜色,白色,黑色,褐色,土黄色。

棒棒糖的脸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眼珠是黄色的;鼻子粉嫩嫩的;一张樱桃小嘴,可爱极了!

现在棒棒糖已经怀宝宝了,已经怀了三个月了。

棒棒糖平时比较懒,懒得连老鼠都不抓了,懒得连走路都不走了,整天只知道在小窝里睡觉。

记得有一次,我从面包坊里买了一个小面包,回来了,我看见了棒棒糖正在睡觉,于是,我就把它唤醒,它看见我在吃面包,就在那儿叫,我就揪下了一小坨面包,看他吃不吃,结果它一下子就吃完了,我就又揪下了一大坨面包,结果没想到,被它三下五除二吃完了,我心想:我已经给它吃了那么多的面包了,而我自己却一口也没吃,于是,我吃下去了,棒棒糖见没有面包了,就去睡觉了。

这就是我家的小猫咪,你呢?

湖北宜昌西陵区东山小学六年级:任立俊。

我喜欢的小猫咪_200字。

我家养着一只调皮可爱又能干的小猫咪,它叫“白雪”。之所以给它起名白雪是因为它全身都是乳白色的,唯独它那条水晶般蓝色的小尾巴。而且它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跟我一样。它的眼睛白天和晚上大不相同:白天是竖着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而晚上两只眼睛睁得圆圆,发出幽幽旅馆,显得十分神秘。

中午,我准备把一块美味的红烧鱼给它,刚把鱼放下。它就飞跑过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眨眼间那鱼就只剩下鱼骨头了。

傍晚,我端着一杯热牛奶去找白雪,突然白雪从前方冲来,一下子把牛奶打翻溅了我一身。我十分生气地对白雪说:“白雪,看你干的好事!”白雪一见知道自己闯祸了,连忙把头钻进身体里。然后喵喵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对不起主人!”看到它这样我真是又气又乐。哎,真拿它没办法!

这就是我家的小猫,我爱的猫咪。

初一:彬儿的水晶恋。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三

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

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

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

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

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

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

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

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

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这个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质量往往被学业成绩所掩盖。大多数家长只关心中学生的分数,而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功。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孩子态度不认真的表现,那就错了,其实,有10%到30%的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家长应该仔细地分析其原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一定能体验到成功。成功或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因而,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比以前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因为进步代表超越自我,超越自己,这就是一种成功。

二、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传统的家庭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与竞争的能力。

家长们不妨对孩子说:“孩子,你已经上中学了,爸妈相信你,你的事可以自己做决定,爸妈说的话可以做参考。”给孩子足够的信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见解,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行家教合作。

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家长只有多和老师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应该设立一个家长与孩子、学校的互动平台,即家长教师协会,它包含家长活动委员会、学员活动委员会、学校安全委员会等分会,以共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学习效果为目标。并定时推出各种活动,比如:教育专家讲座、教育经验分享等。通过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

让孩子通过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出坚强的性格,培养对大自然、对人类关怀的博爱之心,孩子会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开始对理想的追求。

看了该文章的读者还看了: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四

1、以分数论“英雄”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

“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2、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3、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4、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5、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

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

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7、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8、惩罚多于表扬。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

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

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9、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

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

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10、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文档为doc格式。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五

第一条高压线:忽略孩子的存在。

在孩子生命早期,1-3岁间,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的解释家长不听,这时第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会损害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

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是: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我们认为等孩子懂事时,再去注意听他说话,就可以了。

有个5岁小男孩,他母亲穿着背心、短裤,他早上起来看见妈妈就对他妈妈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他妈妈着急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然后,领着孩子去超市。

在超市里,孩子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他妈妈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然后买了牛奶、面包往回走,和相遇的熟人打招呼。

回家路上孩子又说:“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

妈妈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终于回到家,妈妈说:“好了,这回你说吧!”孩子说:“妈妈,你短裤前边的拉链没拉上!”

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耐心去听孩子说话!

孩子要买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事情,要解释什么东西,我们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理睬,根本不听他的理由!

再重复一遍:任何一个孩子的任何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合理的理由!你必须听明白他的理由,然后告诉他哪个成立,哪个不成立。帮孩子解决问题,否则的话,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条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

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

我们很多家长,批评已经成为顽固性的痼疾。对孩子除非不说话,说话就批评。

我们自己认为批评是为孩子好,是为了改正孩子的缺点。事实上,破坏性批评的结果与我们希望它达到的结果完全相反。

我们本来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却反而把缺点给固定下来了。我们希望激发起孩子成长的动力,却反而扼杀了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希望孩子完美,却把孩子弄得没皮没脸,自尊心丧失殆尽。

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会扼杀了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而且形成被动的习惯。

学习是脑力劳动,它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他自己主动想学习,才能学习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劳累。

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他是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的。

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会成为一个被动的人,那是他一生不幸的根源。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六

本课题自20xx年4月开始申请立项,本课题被确定以来,在教育局、教研室及关工委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同时,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我们也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我们第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初步摸底,了解到这些孩子生活、心理、家庭状况。

有孩子与父母沟通很少或根本无法沟通占极少数。大部分孩子听父母的话。生活融洽的较多。

还有因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学习、生活没人指导监督占极少数;生活无人照管的`没有;学习不够努力占极少;厌学的没有;经常感到孤独的没有;烦恼来自家庭的也没有。心态不十分正常的没有。

二.初步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现状。

1、从各班班主任提供给我们的一些违纪学生档案中我们还发现,我校的“问题学生”有来自留守学生的。但情况不是很严重。虽然是这样,也让我们感到我们课题组责任的重大,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隐形的压力,来自留守学生教育的严峻形式的压力。

2.制定了《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查》、《家庭教育生存状态分析调查问卷》、《留守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问卷》、《家庭教育现状对比研究调查问卷》,也进行了实地问卷,下一步我们将对四份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方案。3.课题组成员还撰写了1篇教师个案,家长委员会编写了篇家长个案。我们将在年末出版一期农村学生教育个案集。4.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书籍,集体研究行动方案,做好笔记,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前段工作进展,安排后期工作。有机会还要安排外出学习。

三、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问卷调查设计有地方不太合理。后面设计的的在完善一些。

2、调查人数要面对全体。让所有学生参加。

3、调查的方式应多样化。

4、活动在细化一些,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有专人负责。拟定出活动主题,最好一周一个,有总结,有照片。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

5、在活动的方法上在具体一些。便于操作,效果又好。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把握好研究方向。

(1)、课题组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是加强农村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儿童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农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组必须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各个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农村儿童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农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课题组要求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农村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课题组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对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位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力争在培养农村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新突破。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七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处于比较矛盾的境地:想对孩子严格,又怕伤着孩子。于是,"一人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灵也安抚了,两全其美。

幼教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双方甚至一个家庭不明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图,所以也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有些家庭年轻一辈和长辈在教育小孩的观念上有冲突,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发生互相反驳和指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应该先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最好单纯地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旧账。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头磕了,这次又把脸划了!"这样说,一方面会加强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激烈化,错失教育的时机。

而且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惹妈妈生气。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养成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引导是指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是家长发自内心智慧的教育方式。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体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让孩子如何做,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慢慢也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这里的人情味,其实是指小孩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断的打骂指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情味?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找到温暖和安全感。

有些父母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也不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考砸了,立马就是打骂指责。父母认为这样就是在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母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将会越来越难。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看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恶语相向,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从而给父母的教育增加难度。

同时,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严重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孩子的情感形成很大的伤害。很容易养成孤僻,敏感,叛逆的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所以,家长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八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向为我所钟爱。曾给某出版社写过《初中必背古诗文详解》,几十篇诗文中,《答谢中书书》是我最先动笔,也是完稿最快的一篇。

尤其喜爱它的中间部分,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从多方面多角度,将山水之美有序有层次地展现出来,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

你看那四季之常景——“高峰入云”是仰望,“清流见底”是俯视,前者是隐隐绰绰的远处群峰,后者是近在脚边的澄澈溪流;“五色交辉”,是溪涧两旁斑斓的石壁,在阳光水色的辉映下闪动着美丽的光泽,“青林翠竹”,则是遍及群山的蓊郁。远近高低,山山水水,仿佛不经意的观察顺序,正体现了一种徜徉山水之间的悠闲自在。

再看那一日之变景——“晓雾将歇”之时,山林一片静谧,忽然,猿鸟们醒来了,啼鸣声此起彼伏,惊醒了沉睡中的山林;“夕日欲颓”之时,夕阳默默地倒映在平静的水面,忽然,“哗啦啦啦”,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搅碎了那如镜的水面。一个“乱”字,一个“竞”字,准确生动地绘出了静谧山水中蕴涵的无限生机。

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他对自然山水随性又细致的观察,而这样的观察则来源于他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据《南史》记载,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可见他对自然山水的钟情。当年梁武帝派人下诏,问“山中何所有”(即山里有些什么),请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即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答复,婉言辞谢。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尽管如此,朝廷每有大事,还是会派人前往山中向陶弘景咨询请教,甚至一个月常有好几封咨询国家大事的书信。人们因此就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山水小品因此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一枝奇葩。

但,自然,一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诗篇!

身在繁忙的都市,已离不开都市生活,却仍喜欢自然山水,喜欢春花秋月,喜欢清风白云,喜欢鸟鸣婉转……每年总要有一些日子暂时离开都市,徜徉山水之间。喜欢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不独在于欣赏风景。我会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坐上好久好久,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静静地思索,将自己的情感释放,喜也好,忧也罢,有自然相伴,有自然寄情,足矣。情景交融,我喜欢这个词。

当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当被内心的躁动所困扰,却无法寻求自然的慰藉时,就读一读那些优美的诗文,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然、平和的精神家园吧。比如《答谢中书书》、比如《归园田居》,印度泰戈尔的诗也一样充满自然的清新,也是我所钟爱。

但愿,人类善待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愿,未来的日子里,自然不会成为仅存于人类精神上的家园。

啊,扯远了。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九

放暑假了,老师要求我们读皮尔逊动物故事《迷失的小猫咪》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们知道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并且要乐于助人,懂得感恩和回报,要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云南昆明盘龙区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二年级:钱允艺晨。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

家庭需要以身作则:孩子一言一行反映着做父母的基本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长久的场所,是孩子天然的学校,家长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表达的。在孩子成长期,他们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作为楷模!

家庭教育需要幽默些:幽默感,您与您的孩子一起欢笑,能让孩子看到实物轻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中国教育方式大都是严肃多与宽容,从一些俗语上不难看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弄得非常紧张、对立,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带一些幽默感的。

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本质在“教育”二字上,无论哪一种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但是不同的灌输方式大不相同,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能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教需要与学校配合:孩子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培育花朵一样,需要精心把我育苗、培土、除草、灭虫各个环节。需要方方面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若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使花儿夭折、培育失败、前功尽弃。因此父母们切不可自作主张、我行我素,而应与学校与班主任老师多加沟通、相互协调、相互理解、相互整合,已关注孩子的成长。记得在一次家长会上,赵瑛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实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失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有的家长对孩子疼爱有加,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委屈,有时在学校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容易造成家庭与学校之间产生裂痕,会为自己的孩子埋下失败的种子。

为人父母,师也!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而非学校老师也。从某个角度来讲,育比养更难、更重要,更需要艺术,更需要父母的无私和各方面的素质。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它包含了后天影响的意思,试想龙带着龙子从小就腾云驾雾,龙长大后何不能耀武扬威呢?所以要养育好儿女,必从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开始,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一

人们看《二十四孝图》时,常常为其中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类的故事而感到震撼,进而倒吸一口冷气,暗自窃喜自己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算得上美好的时代。这种极端的孝,在千年的口口相传中成了耸人听闻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又的确是狭小整洁的传统美德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说“孝”吧,原来是一个铁铮铮的银亮光洁的汉字,挂在无数爹娘无理取闹似的嘴唇上,也便在呼出的水蒸气里生了锈,被蚀成一堆三氧化二铁。

我们说“孝”吧,可绝非“孝顺”。

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而言之,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个触手可及的笼子里,任何逃离这“安全”的笼子的企图都将被冠上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是不孝顺的名号。然而孩子并不喜欢父母将意志凌驾于他们身上,所以常常宁愿被笼子撞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追求独立自由。这便形成一对矛盾。孩子们不是不愿意去“孝敬”父母,只是要让他们百般“顺从”,他们就有话要说了:子女没有义务承担父母对生活的期待,因为子女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或派生物。

其实你们不知道,诸如假日里奔走于各类特长班之类的爱好,都是孩子们为了讨你们欢心,对你们百般顺从的表现。而你们,却只是高高在上地以过来人的姿态指责孩子的自私与放纵。

其实你们不知道,每个孩子都曾在学校组织观看亲情教育的讲座中哭过,那些“心灵鸡汤”般温馨美好的故事的确也曾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只是现实中的家庭氛围却迅速地将那些悸动着的情感冷却下来,亲情的光环被打破。最后,连这些最炽热的情感也融化不了他们内心的铜墙铁壁了。

孩子们anti-parents,并不是去否定孝道,而是需要摒弃“孝顺”,提倡“孝敬”。“相敬如宾”,用在这里多少有些不合适,但却最能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想状态——双方站在对等的平面上,多一些尊重和谅解,多一些空间与和谐。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二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二: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三: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四: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五: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六: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三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继续娇宠和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不适应住校生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除了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外,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依赖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束手无策。

2、由期望而导致严苛、功利。

有些家长自己的“大学梦”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之后,进而对孩于产生更多强烈的期望。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这样继续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习,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厌学情绪,导致逃学、旷课等等不良后果。

更有一些家长在一些社会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竞争学生会干部、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荣誉,这些家长甚至持有一种狂热的态度,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也鼓励要求孩子能够以一种狂热的态度来达到目的。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深了孩子的功利思想,使孩子变得做事前先考虑结果是否有利,有好处才干,有荣誉才上,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功利心很强,忽略了在大学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加强自身素质。

3、由失望而变成厌恶、冷漠。

孩子如果高考失利,没有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知名大学或热门专业学习,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不能理智、有效的缓解消除失望、沮丧等等不良情绪,而是将这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要么对孩子冷漠,不管不问。不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孩子在经历考试的失败之后,自信心、学习热情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大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丧失家庭教育有效的帮助,对孩子在大学时期甚至以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由袒护而过分纵容。

孩子在大学中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找各种理由帮孩子百般开脱,甚至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这些家长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反而会让孩子在家长的袒护下有恃无恐,更加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继续犯错,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被学校开除,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自负,如有失败和挫折则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5、由分歧而放任。

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开始对自己接受过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学业、人生价值都开始新的选择和追求。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应对。这时“代沟”问题就显现出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免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之下,有些家长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直接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使孩子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放任的做法会加深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误解和隔膜,亦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四

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中暴力现象日益突出,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暴力心态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包括身体虐待、心理虐待以及言语攻击等。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强烈的心理创伤,还会对他们今后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健康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深入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摒弃暴力心态,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段:分析导致暴力心态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心态往往源于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家庭亲子关系不健康等原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许多家长压力倍增,他们常常无法平静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结果将这些负面情绪直接转嫁给了孩子。此外,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也是导致暴力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传统家庭中,父母普遍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忽视了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和情感联系,不仅增加了亲子之间的紧张氛围,还可能引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暴力冲突。

第三段:缓解暴力心态的方法。

为了避免家庭教育中的暴力情况,家长应当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活动,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此同时,父母还需学会正确、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和压力。情绪管理的积极实践不仅可以减少父母转嫁负面情绪的可能,更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榜样。另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情感连接也是降低家庭教育中暴力发生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自信心和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

暴力心态对家庭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首先,暴力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甚至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其次,暴力行为会破坏家庭关系,加剧亲子间的紧张氛围,导致家庭成员的团结和和谐受到破坏。此外,过度的暴力行为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自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第五段: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和整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通过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只有通过利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结:家庭教育中的暴力心态给儿童的成长造成了巨大伤害,亟需重视和改变。为了避免暴力心态在家庭教育中的出现,父母应该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渠道。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关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五

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的表现,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奉献真爱,加强情感交流。

文章指出:“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应该说现代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我们说:“宠爱”、“溺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不理智的爱,是“母鸡式的爱”。所谓“真爱”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的爱,它表现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愿望得到充分理解。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势必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为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愿望、需要,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二,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我们摆在中心位置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孩子从我们做家长的这里得到了些什么,从学校教师那里得到了些什么,以及从他度过闲暇时间的那个环境里得到了些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首先是向我们家长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所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卢梭说过:“母不母,则子不子。”这充分说明了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孩子第一教师的重要性。与其说现代社会对独生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如说对为人父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更应该满足孩子健康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素质,学习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特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水平,能够对孩子的思想、学习加以正确引导,在家庭里为孩子创造一个应有的环境,重视书籍,在前面的演讲比赛中,好几位老师也提到了父母在书籍方面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让孩子学习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其次,自身应该具备正直、善良、豁达、坚韧、幽默的心理品质,因为孩子总是潜移默化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的,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家长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具有良好素质的父母本身的素质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教育的需要。

第三,见微知著,优化心理品质。

家庭,特别是一个有民主气氛的健康家庭,往往被人们称为“心灵的港湾”,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例如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自己的打算,朋友之间的小秘密等,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只言片语加以重视,见微知著,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正确对待教师的教育,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我们要了解孩子每个成长时期学校是怎样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教育的,协助学校实现学校教育中所贯穿的那些思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做事有条理、待人诚恳。我们还应该知道,如果孩子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末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父母,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就如我们所听欧教授报告中的那个可悲的少年女大学生――陆小英。

第四,综合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保持一致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态度的.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学校是很难取得显著成效的。”我们的子女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学校是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接受良好品德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范围、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的劳动,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此外,还应该主动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力争取得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最后,我想让大家知道:“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而我们教师又是同时身兼这两种身份的人,不是更应该学习了吗?老师们,让我们不断学习完善吧,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六

残疾儿童,如:视力残疾者,即盲童;听力残疾和言语严重障碍者,即聋哑儿童;肢体残疾者,即病残儿童,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他们克服身体残疾,健全心智,健康心理具有重大的作用,也能为他们建立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础。

(一)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

1、孤独感强。这是残疾儿童心理的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身体的缺陷,聋哑儿童只能感受“无声的世界”,盲童只能感受“无光的世界”,肢残疾者局限在一个“小天地里”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出现不便,加上与常态儿童差异的比较,他们体会到了自己的缺陷带来的不幸,面对别人的同情、厌弃或歧视,他们会遭受更大的刺激,不愿与人交往,孤独感会油然而生。

2、自尊心强。正常的智力发展和缺陷的身体状况,会使残疾儿童产生内心的不平衡,产生自卑感。于是他们对人、对事过于敏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更容易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并会表现出愤怒反抗,甚至做出自卫出击的反应。

3、富于同情心。由于身体的残疾,他们有更多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也就能更深体会到不幸的含义和感受,因此对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更能有反响,特别是对于其他的残疾儿童更能产生深刻的同情心,他们经常愿意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4、不同残疾儿童具有身心反应的补偿。

盲童。由于视觉通道的障碍,使他们的其他感知出现了特殊的补偿现象。盲童的听觉、触摸觉、平衡觉发展超过常态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发展正常,因而具有较高的听觉定向能力,能很好地辨别声源方位;他们还能精确地判定时间;并对触摸觉极为敏感;他们的嗅觉也十分敏锐,这是神经系统代偿作用的结果。

聋哑儿童。聋哑儿童虽语言表达产生障碍,但他们具有正常的思维活动,视觉、嗅觉\触觉的.代偿能力很强,因此视觉敏度很高,观察事物比正常儿童更敏锐、细致而周密;嗅觉也很敏锐,能够用以了解周围人和物的距离;触角灵敏,可以凭振动觉欣赏音乐。

肢体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儿童的认知过程,行为的发展都比较正常,有时会产生奇迹的代偿作用,如:以脚代手等,完成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但肢体残疾的儿童活动受到某一方面的限制,面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形成很大的困难与挫折,如: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遇到挫折后,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忧虑、愤怒的情绪,长此下去还会形成冷漠、孤僻、懦弱、狭隘、自卑的不良性格倾向。

1、父母要让残疾儿童感受更多的爱。生理残疾孩子的自卑感、孤独感强,父母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关怀,让他们感受温暖,更不能对他们歧视和嫌弃。

父母对残疾儿童的爱,不仅要表现于大量的付出,生活的照顾,更要根据他们智能健全的特点,从精神上给他们关爱,给他们支持。要使残疾儿童能及时向父母敞开思想,宣泄情绪,缓解紧张心态,消除内心的痛苦。特别当残疾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父母可以利用电影、电视、有兴趣的活动和变换环境等方式,转移子女的注意力,消除内心的抑郁情绪。父母要经常鼓励残疾子女多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提高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2、实施针对性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在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和训练中,应加强针对性,因人而异,具体指导。盲童多善思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潜力很大,记忆力强,父母要予以教育引导,教他们多听音乐、听广播、听故事,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其特长,建立其信心;聋哑儿童一般视觉、触觉发展良好,动手能力也强,父母可教他们学手工、绘画,改善自卑心理,树立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肢体残疾儿童,要利用他们的代偿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身残志坚”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3、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残疾儿童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没有缺陷,只是某方面出现障碍,而往往又有其他方面的优于常态儿童的代偿。但他们容易在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出现偏差,特别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他们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施以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非常重要。父母要帮助残疾子女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相信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现实,不断奋斗;父母要教育残疾子女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鼓励子女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高能力,控制情绪,保持平衡心态;父母还特别需要培养残疾子女的良好性格,创造条件鼓励残疾子女扩大社会交往,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扬自主精神,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因此,对残疾儿童子女的家庭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更加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他们医治残疾带来的心理创伤,提高他们战胜残疾的信心。

4、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克服生理缺陷,掌握赖以生存的技能和技巧。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残疾子女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残疾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对残疾子女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加强培养训练的针对性,为他们日后的择业打好基础。例如培养盲童子女按摩、推拿技术,便于未来从事按摩医疗工作;聋哑子女可以学习手工编织、绘画、缝纫等技能,获得一技之长,便于谋职;肢体残疾儿童可根据个人残疾情况选择适当的手工操作技能或心智技能。只有重视对残疾子女技能的培养,才能使他们自立于社会,从事有利于国家、家庭的职业。

总之,残疾儿童更需要温暖和爱心,父母应奉献出伟大的亲情和母爱。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七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得每个初为父母的人都满怀憧憬,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甚至从孩子尚未出生就开始不停地计划着。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又有多少父母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呢?实际结果是:不少父母与孩子存在着代沟、甚至对抗的问题,有的竟反目成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孩子成长的心理、个性、爱好等的规律不适应引起的[3]。父母应该带着如下的理念来教育孩子:

理念一: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来到人间,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不过在小的时候独立性差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大,独立性越来越强。小的时候需要较多的是关心、呵护,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更需要的还有尊严、自信、理智、谦虚等。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在一个宽松、祥和、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讨论、争论的方式,让各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以理服人,并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暂时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要允许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异,长期坚持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胸怀,不武断地下结论。

理念二:同孩子一起同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随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就是在错误中学会了正确。由于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自身的年龄、孩子的年龄和知识面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父母以前的经验不一定会适合孩子;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超越父母,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谁又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呢?故有些父母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学习。

理念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同时督促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经常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对其全面肯定;而对于有了缺点、错误的人,则抓住错误不放。其实细想起来,一个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生了病,不是一样要找医学专家治病吗?在世上全是优点,或者全是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只不过比例有些差异罢了。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优点、改正缺点,让优点的比例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得到提升。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八

1、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6、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了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十九

心理学家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之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判断事物往往感情色彩太浓,分不清主次,情绪偏激,常常因一些小事不顺心而感情冲动。这是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如下:

1、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意志和毅力。一旦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例如,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害怕见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绩,就抄袭他人作业或考试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还会采取旷课、逃学、甚至弃学等逃避方式来求得解脱。

2、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孩子自进入初中阶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长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们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家长的承认和尊重,希望与父母平等。但与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情况相比,他们的社会成熟又有些滞后。这时的初中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缺乏复杂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所以,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就显得冲动、偏激、摇摆和脆弱。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有些学生把家长对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心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态度等等。

3、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学生进入初中便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们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也逐渐接近成熟。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致使心理发展比较幼稚。例如,一些学生的“纸条恋爱”,冲动性异性交往行为等。

1、不要溺爱要关爱。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

关爱,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的关心和爱护。如何关爱孩子呢?我认为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

(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孩子上初中了,预示着他要步入青年了,三年后上高中觉得多数的孩子要集宿,过上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如,洗衣、收拾房间,闲暇时帮父母做饭等。这样在让孩子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的同时,会增强孩子的劳动观点,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

(2)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初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表会越来越重视,有的还会追时髦、讲新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无原则地满足,要注意收集一些实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是在内心,不在外表,同时家长在这方面做出榜样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呵护,尊重他人的观念很淡薄,更不懂如何去尊重别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与人交往,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首先,要从孝敬父母、长辈入手。

在这方面:

二要晓之以理。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简单回绝,而是向孩子讲清父母不答应的道理,说服孩子放弃自己不正当的要求,遵从父母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正确意见。其次,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在这方面:

一要引导孩子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榜样。

2、不要放任要关注。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四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3、不要管制要情制。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坏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须不断探索和发展。相信家庭教育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家庭教育的辉煌一定会到来!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也是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然而,有些家庭教育中存在暴力的现象,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作为一个家长或是孩子的家庭成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暴力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讨如何有效防治家庭暴力。

第二段:了解暴力的根源(250字)。

家庭暴力的产生常常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发生可以追溯到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或辱骂儿童的行为。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尊重,学会善于沟通和解决冲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段: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300字)。

为了有效防治家庭暴力,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家长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互相支持、尊重并理解对方。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安全与快乐,避免暴力的产生。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教育方式(300字)。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采取积极、耐心的教育方式。不应将父母的情绪和不满通过暴力的形式传递给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此外,家庭成员还要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更好地发展潜能。

第五段:倡导社会关注与支持(300字)。

要有效防治家庭暴力,除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外,社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结论(100字)。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保障孩子的权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暴力的危害,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通过提高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平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十一

生态系统观认为,个体出生后就置身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如家庭、幼儿园、学校、小区、社会。只有各个不同的系统结构皆能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并能给予其生理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各种交流均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个体才能够健康成长并适应社会。也就是说,适应有赖于每一个系统接口包括个人、家庭、幼儿园、学校、小区、社会,均能达到契合的状态。然而,大多数顽皮儿童的系统接口是不契合的,系统“待遇”是不理想的,甚至是不人道的:在幼儿园、学校被老师嫌恶,在同伴中被嘲笑,在家里受家长责骂,甚至在小区里也是人人厌恶。他们处在一种普遍不被接纳甚至被排斥的境地,因此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敌对心理。

如果任由孩子处在受排斥的地位,往往会扼杀人才,甚至会制造出反社会分子。有几类家庭是产生顽皮儿童的“高危区”:教育手段不得法,溺爱或是简单粗暴;家长综合素质较低,轻视家庭教育;家庭不和睦或单亲家庭;家长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家庭是离孩子最近的一个微系统,家人是其最亲密的重要“他人”。在这个系统里,父母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家庭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正态的、包容但不纵容顽皮儿童的精神家园,以化解、弱化由外在系统的排斥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其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处理好顽皮儿童在家庭中的合理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谐的关系,以维持其身心稳定、平衡,让孩子的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策略二:稳定“小火山”——理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研究发现,5%~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而顽皮儿童的逆反心理较之一般儿童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其中既有顽皮儿童的个性原因,也有一些累积的教育原因。倘若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持冷静、民主的态度,则“顽童”再“顽”也可转化。

1.设定自由与纪律的合理界限,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顽皮儿童的性格中天生就包含着冒险、好奇心重、好幻想等元素,探索性模仿是其主要的行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的逐渐扩展和模仿能力的增强,他们探求尝试活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认知能力、自我制约力不强,事事、时时容易“出格”,衍生出大量的“捣蛋行为”、“恶作剧”。因此,过分的管束或者说过紧的制度框架其实利少弊多。事实上,把顽皮儿童管得太死反而会阻止他们从生活中汲取教训。蒙台梭利说过:“外部强迫的纪律,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同时,正如罗素所说的,“儿童一旦受到某种压制,就会报之以仇恨。而且一般说来,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的仇恨尽情地释放出来,那么这种怒气便郁积在内心深处,也许会沉入无意识之中,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混在一起,伴其终生”。

对顽皮儿童的管理不是说要取消纪律约束,而是粗放化,可以由原来的严、细、多,有层次地转化为松、粗、少,通过改变管理力度,使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有一定的释放空间,更有利于调动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2.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顽皮儿童通常是活跃的、不稳定的,冲突、破坏事件里总有他们的身影。而实际上,儿童的淘气有不少是出于好奇而并非出于恶意,或者是一种表现欲的不恰当的宣泄,其中也不乏“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创造一些让孩子动手、动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还可以杜绝他们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满足积极向上的欲望。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潜能就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甚至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愿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就极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种种悲剧。适时的赏识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家长要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一味的责打、说教于事无补,且容易触发孩子的抵制情绪。家长要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制造一些“不白之冤”。只有分析顽皮儿童的欲望,倾听孩子的心声,深入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继而领会、掌握与外界沟通的技巧,这对于孩子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适当的批评来控制顽皮儿童的不良言行和欲望也是必要的。

逆反心理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并非一无是处。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敢求异、能创新等。在某种程度上,它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应是杜绝或是抹杀,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策略三:引导“小火山”——让“小火山”的能量集中起来。

1.引导兴趣方向,集聚心理“热能”

顽皮儿童身上破坏性与创造性同时兼备,他们一般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以及奇妙的幻想、活跃的灵感、出色的动手能力。

但在没有一个稳定的兴趣爱好之前,这些心理特征一般都指向于与成人期望相反的方向。如何将顽皮儿童天赋的能量集中引到健康、正规的渠道,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顽皮儿童的兴趣和普通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儿童的兴趣和他们在幼儿园、学校或家庭里接触的事物有关,一旦产生了其他的兴趣,也往往“时过境迁”,非常容易转移。但一些顽皮儿童对功课之外的事情备感兴趣,常常发展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这完全可能是他们日后走向事业成功的起点。此外,顽皮儿童的兴趣也较一般儿童更为广泛,但这往往又限制了他们在某一领域纵深发掘的可能性。

家长应该用心观察顽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时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往往未必就是孩子的理想。很多家长认为发展兴趣爱好只包括一些正规的训练,如钢琴、书法、绘画、武术、围棋之类的学习,而把真正吸引孩子的游戏排除在外,甚至认为“玩”是不务正业,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玩之于孩子,尤其是顽皮儿童,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加德纳认为,儿童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长应该准确分析自己孩子智能的真正优势,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是,很多顽皮儿童测出的智力水平都是优秀或者极优秀的,但这往往也成为他们刻苦学习或理解高深知识的障碍。一方面,他们由于平时习惯了轻松地掌握知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一遇困难就容易厌烦,不肯下苦功夫。因此,顽皮儿童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顽皮儿童多数精力太旺盛、注意力过于分散,虽然思维活跃、反应快,但同时思维的持续性也较短,这也对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兴趣爱好,对顽皮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

2.加强正规体能锻炼,集聚身体“热能”

顽皮儿童比一般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要少,并且精力旺盛。加强正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预防、避免顽皮儿童多余精力的不正当发泄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行为,化解顽皮儿童与环境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发展一两项体育特长,也有利于儿童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消除其与集体之间的“心理鸿沟”。此外,通过正规的体能锻炼如球类运动等,可以在游戏中让顽皮儿童习得一定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顽皮儿童对纪律和制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顽皮儿童一方面更让家长劳心、劳神,另一方面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闯祸受罚、学习落后等。“这孩子太痞了”之类的话,是家长对顽皮儿童的最常见的评价,这样的话不仅让孩子失去自尊,而且使其自我概念里增添了阴暗色彩。与之相反的是,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常常喜欢把自己淘气孩子的“趣闻轶事”向他人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宣扬“淘气即聪明”,等等。这些行为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孩子们会认为大人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是全盘肯定乃至大加赞赏的,由此对自己更加放任。顽皮是人类天性的一种,只是在顽皮儿童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家长对此应该持平静、平和、平常的心态。只有在被宽容、被接纳的基础上,顽皮儿童才能宽容地对待他人、悦纳自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家长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评价,都有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十二

杨娇女士在家庭里有父母和家庭其他长辈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血缘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父母和家人的教诲,子女从感情上容易接受一个人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抚养教育的,不仅生命是父母的给的,就是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有父母提供的,进行交往的语言和生活的能力也都是父母教给的,这些都凝结着父母和家庭长辈的心血和辛劳,体现着深切的情和爱,对这些子女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和父母有深厚而亲密的感情,这是子女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和听从父母教诲的情感基础。父母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最能为儿女们所体察和心领神会,在这里,亲情的感染力是巨大的的,是任何语言和外力难以替代的。

在家庭里,父母是家庭生活的处室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全部家庭生活的重任,家庭的经济来源,生活消费,家庭管理,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协调,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等项工作都要靠父母承担。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缺乏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养育了他们,教他们吃饭穿衣,说话走路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他们信任父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制约性。父母要求和教育对子女建立在情感信赖尊敬基础上的权威性。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为主要成员,一代一代不断延续的社会基层组织,在家庭家族中,常有其各自的家教,家规家训。家长和除了利用家规家训和家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形成一种时代接续的传承。人们常说的家风或门缝就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道德规范,传统习惯和人为处世之道。这种,家风或门风,不仅影响当代家庭成员,也影响下一代,下几代人,甚至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一种风操,风尚和传统。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子女一生将来就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对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十分了解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变化,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劳动技能等,了如执掌子女思想活动的脉搏和发展动向,父母最能体察入微。这不仅是因为父母同子女长期的零距离密切相处,还由于父母子女心心相印,情感相同,互相信任。子女在父母面前往往较为随便,无拘无束,没有顾虑,不掩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不伪装自己的行为举动怎么想就怎么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将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优点长处表现的充分,缺点错误也暴露得彻底,即使明知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举止也不瞒着父母,因此父母最了解子女,能掌握子女本质的思想状况,因而教育能力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当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自己的针对性,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般主要是对集体全体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针对性更具有类于共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则是个别教育,是父母对子女一对一或几对一,面对面的个别教育,当然其针对性就显得更具体,更强烈。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环境,地点,教育者和共同生活成员的重大变化,子女从出生,长大,上学到独立生活,基本上是一直连续生活在家庭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之中,这样,家长就可以对子女连续进行教育和训练,这种连续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职业,技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种连续性,更好的有计划,分阶段对子女实行从小到大,直到中青年甚至是终身的连续性教育。

父母教育子女首先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与未来,但一般也会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方向保持一致。所以家庭教育能将孩子家庭社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能将知识,技能,思想等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相当一部分父母和已婚将要生儿育女的准父母,没有或缺乏教育子女和操持家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面对子女教育和操持家务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甚至束手无策。

其二,不少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心疼关爱过于多,严格要求不足,娇惯溺爱,使育人的目标难以达到,甚至适得其反。

其三,传统的父严母慈,父母与祖父母对孩子要求存在标准严宽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教育效果。

其四,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就不回家,和孩子见面和相处的机会有限,相当一部分父母把子女留给老人看管或托付给学校了事,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老人一般缺少文化,缺少科学的家教知识理念,又不会指点辅导孩子的功课。只能关心孙子女的饥饱和热冷,隔代教育也有诸多的弊端,这使孩子既失亲情又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其五,近多年来城乡夫妻间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其子女增多,父母间的感情,钱财等矛盾纠纷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个别子女甚至成为无人管的孤儿或者流浪,而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出现危机,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十三

当今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把孩子当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但绝不会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庞大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父母根本就是蛮横不讲理,他们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讲道理。

人是情感动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当孩子说“我饿”时,父母说“才吃的,不饿”;当孩子说“我热”时,父母说“今天不热”。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还会把更多负性情绪带给孩子。当你问玩笑地问“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满脸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他的感受是:爸爸还是妈妈做了什么坏事吗?当你说“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孩子的感受却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应该读书。当你说“这次考试那么差,不许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无用的人。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当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时,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这个世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必要存在的!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致,像软骨病一样瘫痪了,父母把心掏出来,孩子无动于衷!

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2、习惯神童。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重!在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经历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实际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为归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国的神童事迹都证明了神童并不神奇。因《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而出名的德国奇才卡尔·威特8岁时运用6国语言,并通晓五门学问,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大学,16岁获博士学位。至此他成功了吗?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失误》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不是人们期盼的大科学家,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奠定他是伟大人物吗?充其量“小作”而已。韩国宇宙级神童金雄熔三岁多就入汉阳大学学习,四岁到日本电视台表演,3分钟解决了一道不定积分的大学试题,全世界为之惊骇!但17岁参加,在录取生中他名列倒数。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

可以说,父母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培养恶劣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3、空间爱心。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说到底“三小”是“一小”:心灵空间的狭小。

人生活在自然空间里,我们的成长就是对空间的进军,我们又生活在心灵空间里,我们的成长还是精神体验的扩大,这两大空间的拓展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真正健康地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可爱心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一片紧张,不满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杀者有之,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处在从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两个极端阶段。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心理营养不良、心灵枯萎、心理夭折而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多么多么竞争,孩子几乎没有自由,除了疲惫的学习,任何体验都被“爱心”斩断,没有体验哪有思维的成长?哪有空间的扩展?当孩子最终对一切都无所谓时,父母无回天之力,心理咨询也同样异常艰难,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竞争,我现在就不想竞争了。”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练,它靠什么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

空间在人格心理学上也意义重大,人的素质多大来源于业余活动,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时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空间味着一个人的安全范围,它带来的问题是被动、束缚、控制,这种人长大了只能做机械的事,并对爱人有疯狂的控制欲,伤害家庭伤害下一代。而和谐宽松的家庭其孩子则冒险、主动,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很容易获取成就与幸福人生。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4、品德分数。

当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开后,发现最核心的还是人为什么会成为人的人格问题。能力、专业、学识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你很难有做事的机会,或者是做不长。中国传统的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成人,一切从修身开始,这是人生最低目标。

人格中个体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为博爱。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学论断。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是如何诞生的?劳动中得来,任何有欣赏价值的或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凝聚着劳动。只要劳动中我们才学会真正的感恩和责任,我们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费的东西了,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价值,最终人生没了价值。

从心理学上说,马克思的话一样是天才的论断,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劳动的人失去的不将是价值而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劳动也就是阻止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同样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美国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孩子干的家务劳动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给予家务报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劳动是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国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被母亲逼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病时搬过煤气罐。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开始,如果父母正在培养这样的人,那,这个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5、状态能力。

智力是许多父母脑海里另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于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成功了。现在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最终还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质教育,并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这里不用情商智商,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而“状态”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有一种体验,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看到,运动员不在状态时,便出不了成绩。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发挥能力才重要啊!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在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说真的,成人身心疲惫已经够不幸了,如果从儿童开始就是身心疲惫的状态,就是机械的状态,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做什么啊!

孩子状态好,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说起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马上就活了”,找到状态谁都会活的,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状态吗?请父母们相信,大凡一个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护好孩子的童真状态是父母的责任!

6、兴趣知识。

由于缺乏最高理念,于是一些次要的东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都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蒙倒,现在行不通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许多父母还在逼孩子走一条老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从心理学上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样学,如果把求知的欲望给培养没了,那还唱什么戏啊。

求知途径是:兴趣——爱好——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7、理念方法。

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过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随大流、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

从理念上,现代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园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难,因为它要求父母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二类是懒汉型的,不懂教育,也没什么责任心,不管不问,靠天收,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一样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传统自然主义的;第三类是倒帮忙型的,不懂教育却特别有责任心,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分钟也不停止对儿童的戕害,大量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这是扼杀人性的专制主义。

三种理念也就是三种思维方式,孩子优秀就优秀在思维方式上,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从父母的理念开始。

家庭教育中的孝顺教育(优质24篇)篇二十四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很多父母亲都以为不要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我一直说,父母亲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着你的孩子。比如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手机、看电视,这种娱乐很正常,但是你要想让孩子真正走得更好一些,你就必须要克制自己的一些行为。

阅读。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通过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藏在其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习惯。

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实际上体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我们针对一个习惯无论是运动还是阅读,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在家庭里面非常需要的。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个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

在家庭教育当中,把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

相关范文推荐

    高温补贴政策解读(优质21篇)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范文范本,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对总结写作的认知和理解。公司领导:。我为公司*部门的员工,员工

    低保申请书样板(模板21篇)

    在填写低保申请书时,申请人需要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的各项情况和资料。希望这些低保申请书范文能够对大家撰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启发。尊敬的上级领导:您好

    老教师分享教育经验(通用18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尊敬的各位家长

    学生事务助理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20篇)

    学生工作总结是对自己所取得成绩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足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工作总结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文

    大学生学生会秘书的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大全(13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并持续进步。分享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讲述的是:细节之重要

    药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模板20篇)

    范文范本是指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样本,可以作为学习参考和借鉴的标杆。2在下面的范文集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范本,每个范本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业22篇)

    教学环境是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所处的具体场所和学校创设的教育氛围。7.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供大家参考和使用。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

    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发言稿范文(优秀22篇)

    优秀的范文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成果的完美呈现,它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向前。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优秀范文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并欣赏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

    职业生涯规划书对大学生的价值和意义(精选19篇)

    对于“愿意成为哪一类人”这个问题,站在现在的角度,我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果站在事后或者第三者角度来看,在如今社会普遍认为的“当老板就是成功”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

    文职人员安全心得感悟(专业19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别中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作用的范例材料。小编精选的范文范本,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个题材的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供大家选择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