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位数众数教案篇一
当你教学中是否有些感想呢?
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但是它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平均数、也是第一次作为统计领域来教学。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统计知识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
在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感悟”的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新知的学习变为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一、在“快与慢”的对比中感悟
为了让学生明确“排序”这一前提条件,季老师明确提出“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吗”的'数学问题;王老师则通过几个小组的成绩依次呈现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凌乱的顺序排列让学生感悟到要给这组数据进行排序;刘老师则干脆出示一组凌乱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时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序。三位教师让学生经历“凌乱”和“有序”这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回答同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获得快与慢这两种不同的效果,从而深刻感悟到将数据有序排列后更便于研究,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猜与算”的对比中感悟
在引入中位数这一概念时三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猜与算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感悟。季老师首先出示9名学生1分钟的跳绳平均成绩是117下,而小浩是第三名,你能猜一猜小浩大概跳了多少下吗?学生猜测的成绩基本都是在117下以上,这时教师出示出成绩单,让学生大吃一惊,难道是自己的脑袋出了问题,还是平均数出现问题。王老师则让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说出第一名第四名第7名的学生成绩,然后问学生老师想看到这一组学生的整体一般水平时用什么数比较好呢?学生用了平均数。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觉得平均数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猜测后计算平均数,这时才发现不是自己的想象;刘老师则出示一组学生数学成绩单,先没有出示成绩,而是问学生怎样表示他们的一般成绩,你打算怎样算平均数,平均数大概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出示数据。三位教师在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上都是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没有给予正面的否定,也没有立即予以点拨、引导,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辨明是非,留下了悬念,激发了欲望。(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悟,教师让学生以“一般水平”“平均数”为标准评价的跳绳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平均数的大小,再通过计算验证产生矛盾冲突,这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从多角度感悟出“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提供了保障,此时,学生已自然地步入了真探究的轨道,在思维处于高效运动的状态下,新知呼之欲出。
三、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感悟
统计数据时平均数出现了问题,其实是因为极端数据的存在,学生们否定了“平均数”,并自然地产生了寻找新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欲望。三位教师都采用改变极端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有极端数据时中位数是比较稳定的。在对比中充分感悟到“118'’不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重要特点,此时中位数的内涵已印人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在巩固练习环节,将练习的题目进行适当的变式,层层深入,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当极端数据没有时,用平均数来作为统计量比较合适。
“对比感悟”贯穿了整个过程,教师处心积虑地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条件,营造感悟的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感悟的状态,步人了自主学习的轨道。“对比感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有机交融,让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让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再流于形式,让浓浓的数学味弥漫了整个课堂。
中位数众数教案篇二
《中位数》教学反思滨城区二小王合义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学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众数教案篇三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如何合理选择使用统计量中位数和平均数”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例题时,当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用最中间数来代表9名同学的跳绳成绩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揭示中位数,而是适时提问引导:“7号同学跳了110下,跟平均数比较,不能正确判断出他的真实排名情况,那你想想看,跟哪个数比较,就能正确判断出他成绩排在中上游水平?”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考的方向。事实上这就是因为平均数不能正确的反映真实排名情况,所以用中位数的'原因。自然中位数的概念也就出来。
然后练习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题型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排序,奇数个,偶数个,怎么找等等;接下来的练习也是逐步提升的,逐步挑战学生的思维,最后知识点应用到生活,水到渠成。
整节课学生都融入课堂,课堂气氛轻松自如。
反思不足:
1、本节课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没有讲清楚。
2、练习有点流于表面。
中位数众数教案篇四
众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中新增的教学内容,而中位数、平均数、众数的选择与运用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难掌握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怎样选取人员更合适”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的过程,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平均是、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在教学中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孩子能够初步区分中位数、平均数与众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找中位数时,由于数字较多,孩子经常出现找错中位数的情况,可以看出,孩子对于中位数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
中位数众数教案篇五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中位数教学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课的学习,打破常规,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105页最后一段,学生在交流感受体会中位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中位数的意义。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单个数据中中位数的算法。在算五名平均身高中体会平均数与中位数在统计中联系与具体应用,再通过对例5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单数个或双数个)的方法。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另一亮点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例4在有序单数个数据中找中位数,到例5乱序单数个和双数个中整理数据找中位数,把新知的建构分层实施,降低了学生学对中位数意义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学例5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反思《中位数教学反思》。并能在简单的练习中,合理运用中位知识解答问题,符合本班学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反思这节课,这节课过于依赖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拓展符合本班生活实际的例题来认识中位数,可以把导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测视力情景,实际抽查男女生视力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更能使新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和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在练习设计中把108页3题作为拓展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能更高一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究定论,可以在例4教学完成后再增添一名同学成绩质疑数据是双数个中位数如何求?这样例5可不用设计在本次教学中,以此节省时间探究更深的中位数拓展知识。